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机械化思考3篇

时间:2023-02-20 10:30:18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机械化思考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业机械化思考3篇

农业机械化思考1

景宁畲族自治县(下简称景宁县)地处浙西南,毗邻温州,地形复杂,境内谷深坡陡,群峰林立,海拔悬殊,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畲族自治县,属“九山半水半分田”典型山区县。全县设21个乡镇(街道),总面积1950km2。全县山地面积为18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95%,耕地面积为1.6万hm2。全县现有劳动力3.05万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69元。景宁自1984年分设县以来,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在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提高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水平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资源优化配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因受立地条件限制,山区农机化一直发展缓慢,景宁在浙江省属于欠发展地区,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理清农机化现状,分析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有利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农机品种,推动农机化发展,构建平安农机体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贡献,是当前景宁县推进农机化的主要任务。笔者就此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景宁农机化发展现状

1.1基本概况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5926.67hm2,水稻、蔬菜等种植面积合计近1万hm2,其余以茶、果经济作物为主,其中2°~6°耕地面积达7167hm2,接近50%。现有机耕面积4327.67hm2,机播面积105hm2(以水稻为主,面积为103hm2),机械植保面积2791hm2,机收面积146.67hm2。

1.2政策扶持景宁根据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2021—2023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实施意见》的相关政策,在全县农业产业中执行农机补贴政策;依据2022年新出台的《浙江省农业机械报废更新管理办法》,加快老旧农机报废;为加大山区特色产业农业机械化进程,景宁县农业局、财政局联合出台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产业扶持政策》(景农发〔2018〕19号)中明确“新购茶叶生产加工机械按购置款的50%给予补助”。

1.3发展规模至202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为8.9万kW,农作物综合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50.3%。办理完成的农机购置年补贴资金为78.23万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建设集中育秧点2个,集中育秧面积为510hm2。拥有在册拖拉机53台,拖拉机驾驶人262人。

2制约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因素

2.1科技意识淡薄,劳动力素质低人力资源是生产力发展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景宁县地处山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景宁畲族自治县自1984成立以来,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加上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后,留守的劳动力多是妇女和老人,科技意识不强。由于受农村劳动力素质因素的影响,传统耕作方式深入人心,致使一些农机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很难及时进村入户。

2.2基本建设落后,基础条件较差县域工业基础差,二、三产业不发达,地方财政困难,因此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不多。到目前为止,一些乡村的交通、通信等条件还很差。适合种植农作物的耕地由于水利设施差,配套设施不足,宜机化耕地少,因此少数地方还存在着“生产靠天、运输靠肩”的原始耕作方式。

2.3生产规模较小,流通渠道狭窄山区农业规模普遍较小,生产仍停留在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品种多而乱、主要品种不突出、生产规模小、农产品销售方式陈旧、流通渠道窄、生产成本高的初级阶段。

2.4社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目前尚没有一个与农民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或牵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来帮助农民做好产前的计划安排,并统筹做好良种引进、科技信息提供、产中技术指导、机械化作业等技术推广,以及产后精深加工、销售等工作。因此,多数农业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种植效益不高,农产品虽然有着很好的质量,却卖不到好的价钱,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

3农机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切实提高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认识想切实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提高农机化效果,则需要提高农民朋友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这就要求结合县内山区经济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机化推广宣传工作,促使农业主体切实意识到应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能够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标。可以借助农民信箱、农村文化礼堂、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各项宣传,使得农民主动参与其中;也可以派遣专业培训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通过理论与实践操作培训,让农民朋友掌握农机技术的同时,提高对农机化的认识。

3.2加大农机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目前农机补贴政策在农机化发展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进农机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农机化投入较高,但见效不明显,有时并不具有不可代替性。因此县政府应当尽早出台相关政策,确定发展规模,落实优惠政策,增加资金投入,并引导广大农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同时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搞好基地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加快农机化发展进程。一方面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增加对农机化科研设施的投入,建立农机化产业示范园区和服务中心,加快主导产业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推广,促进园区向农机化水平较高的高科技生产基地方向迈进;另一方面,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大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促进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改变无机可用、农艺发展但农机化水平滞后的局面。

3.3创建“机器换人”示范基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前几年县内已创建“机器换人”示范基地3个,2019年以来,相继在大赤洋、东坑等地建设示范基地4个。事实证明,示范基地具有示范性强、效益明显的特点,能带动周边农业主体改变对农机化的认识。在接下去的几年时间里,应该继续通过示范基地的创设,引领山区农机化发展。同时,对前几年已经创建好的效益较好的基地,可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提升设施装备水平。

3.4因地制宜,做好农机新品种选型、推广工作在山区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在农机新品种选型、推广时,应该考虑“因地制宜、切实有效”的原则。比如针对景宁典型的山区县,其立地、交通等条件较差,但以汽油机为动力的单轨运输机作为一种新型运输工具,具有占地面积小、地形适应能力强、自身重量轻、运行平稳、噪声低、易于上手操作等优点,被广泛推广、运用在山地运输中,目前已成为山区农资运输的主要工具,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表明,因地制宜地选择农机新品种,发展山区农机化照样是可行的,而且大有可为。

3.5培育农机服务组织,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一是扶持壮大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户、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主体从事农机作业服务,以政府发放免费作业券等方式提升农机服务积极性。二是落实农机服务金融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机服务的信贷投放,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机服务行业,支持扩大农机保险业务。三是有效支持初具规模、业主发展意愿强的中小农机服务企业,在人才培养、项目安排、补助比例等方面给予倾斜,切实提升它们的综合服务能力,让它们快速成长。

作者:林锋 李永青 翁顺义 单位: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农业机械化思考2

我国西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广阔[1],农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适合于多种类植物栽培。但由于西部较偏僻农村地区出现大量耕地闲置、荒漠化、长期无人种植看管等情况,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加快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显得尤为重要。资料显示,2015—2020年全国农作物的耕作、种植、收获机械化率一直在逐步提升,并在2020年达到了71%[2],但是与全国农业机械化率相比较,西部地区尤其在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率仍旧偏低。加快实现西部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的有效措施。同时,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是一个重要标志,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巩固我国农业基础地位、促进“三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1西部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机的使用及推广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在农机供给侧改革方面,针对西部地区研发了许多兼具适用性、创新性、智能化的农机装备[3]。但是,土地规模有限、农机装备生产率低、农机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机在西部地区的推广及使用。以四川省和贵州省为例,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中指出,2020年四川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并力争在2025年达到70%。2022年2月11日,贵州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中指出,2021年贵州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4%。同时,《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到2025年贵州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55%。然而即便如此,西部地区农业机械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加快西部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具有战略性意义,并且从地理位置来看,西部地区人烟稀少,耕地面积大,适宜多类型农作物的生长。

2西部农村地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性

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国际经济经验,在贫困地区农业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而科技进步又是农业增长的基础[4]。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相比经济差距大,以农业作为切入点,大部分西部地区农作物的农机使用率不高,依靠体力劳作仍是普遍现象。但是,农业是西部地区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也是支撑其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目前,西部农村地区传统农业处于经济主导地位和自给半自给状态,但由于缺乏农业机械化的介入,导致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阻碍了农民对其他需求的欲望,也影响了市场的发育及扩展。东中部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远高于西部地区,在机械劳作与人力劳作的比较下,东部地区农业劳动强度小、经济效率高,极大地扩张了当地农民的消费市场。经验表明,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乡村建设与发展的基石,农业机械化影响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全国农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近年来,随着国家各级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批准、建立和发展,将不断推动设施农业和农机产业快速发展,为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积累经验、提供范例,更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积蓄动力。以重庆市为例,重庆将丘陵山区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创新列为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科技研发项目并给予重点支持,并在2022年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暨农业全程机械化培训会上明确,重庆将开展“六大行动”,力争到2025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60%,为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奠定基础。我国若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率先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西部农村地区是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大国向农业生产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如果不及时加强西部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将直接影响全国农业生产水平及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

3西部地区农机推广缓慢的原因

1)西部农村地区务农人员年龄结构不均衡。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劳务经济[5]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西部地区大多数中青年人都选择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外出务工,如云、贵、川等地的人员流动到北、上、广、深,而留在农村的多数为老年人和年幼儿童。人员流出是造成土地荒废的主要原因之一,留在农村的部分老年人因体弱不能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而年幼儿童也根本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导致了西部农村地区农业发展缓慢。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明显增加[6]。部分年轻人会选择在城市就业、买房,脱离农村,这也导致了农村的常住人口及务农人员持续减少,也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土地闲置化。2)制造业水平与科研水平不足。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机的类型及数量有了显著提升。2021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78亿kW;拖拉机保有量2173.06万台;稻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保有量分别达到162.72万台、61.06万台、96.32万台。但是,目前的农业机械行业存在着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等问题,多数大型复杂的农机装备以及高端核心零部件依赖于进口,适合西部农村地区、丘陵山区、喀斯特地区的农机少之又少[7]。3)农机推广相关政策不完善。以农用拖拉机为例,在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GB/T16877—1997《拖拉机禁用与报废》中规定拖拉机作业量达到5000h~6000h后应当报废[8]。一般情况下,拖拉机的使用年限约为12年,使用周期6~8年就应当报废。但是,农村务农人员大多数存在经济困难、生活水平较低等问题,购买一台农机可能需要3~6年才能回本。虽然近年来购买农机会得到了政府的相应补贴,但是由于补贴力度不足、政策不灵活等原因,购置农机依然给农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甚至严重抑制了家庭贫困人员购买农机的欲望。此外,农民在务农时使用的机械是多样性的,不同的农业种植、收获需使用不同的农机,并且农机的使用还与季节有关,大多数农机一年使用一次,造成农机资源的严重浪费。4)农机推广专业人才不足。在农村,农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甚至偏远的农民根本不识字,在农民使用农机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机械故障难以修复等问题,就需要求助专业人员。但由于目前农机专业推广人员不足或专业度不够等问题,到农村开展相关机械故障维修培训时,没有很好地让农民理解农机原理以及如何进行相应的维修,导致了农机推广工作在农村难以开展。

4加快西部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1)推进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能够积极有效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的步伐,进一步优化科技开发资源配置。此外,针对不同地理位置研发出不同类型的农机,促进农机从“一机一作物”向“一机多作物”的转变,可以合理使用部件材料,减少生产成本,优化农机配置。2)加快土地宜机化改造。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40年前一成不变的土地制度已不太适应新时代现代化农村的发展要求,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式的农业生产方式所隐含的根本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其最直接的弊端就是导致了耕地细碎化[9]。西部地区的耕地多数为几个家庭的耕地构成一片较大的土地,并且各耕地之间还存在着田埂,使得每个家庭的耕地狭小不成规模,不利于规模化种植,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也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行。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三权分置”适应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牵头引导把闲置的土地和外出务农人员的土地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流转转让给别人,流转人每一年还可以收取适当的租金。把农田小并大,短变长,实现耕地规模化、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此外,各村组可以联合经营,农民以土地、劳动入股的形式,由村组统一管理,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农业栽培,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或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就业。同时,经过改造过后的农田可以根据农艺要求、农机的物理特性进行标准种植。3)制定相关的监督管理政策。为了更好地落实党中央的宏观部署,结合地区发展现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具体做法如下:①培养专业农机推广人才。在开始农机推广时,需要专业的人员到农村指导农民使用新农机在田间正常耕作,还可以让培训人员传授农民正确的农艺技术,以此提高农村农业生产能力,扩大产业规模,同时还能节约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②建立农户农机精准扶贫数据库。针对各用户在使用中的情况,动态显示用户数据,进行精准化帮扶,同时可以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帮扶形式,建立个人责任考核机制。③各级农业相关部门要提供政策与监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牵头做好农机安全管理,构建行之有效的人员培训和技术服务体系。④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传统观念,提高农机发展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让农民了解农机带来的巨大便利,提高劳动效率。⑤加快培养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储备优质劳动力[10]。随着农业设备的更新换代,对农民的学习、转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农民需要学习的操作技能也愈多。现阶段农村地区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所以加快新型农民建设也是加快推进农村农机现代化的途径之一。

5结语

农村地区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阵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根据国内外发展局势作出的顶层设计。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农村的劳动力严重不足,现在很多西部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荒废耕地,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只有不断加快农村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才能防止耕地荒废蔓延。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一方面可以从调整土地经营形式,支持鼓励农民将土地实行承包经营、流转经营等多种方式,让闲置土地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农机使用方式,由农业部门牵头支持把购机转变为租机,利用农业补贴实现农机租赁优惠,农民只需出较少的钱就可以享受农机服务,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增加了经济收入,还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促进西部农村地区机械化发展是有效解决东西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有力措施,同时也是《“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要求,对力争我国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恩泽 牛坡 张艮,肖武松 陈旭昊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农业机械化思考3

0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数据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改变传统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解决传统农业机械生产中的不足,全面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构建“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农业机械化生产”等生产新模式,促进农业机械装备升级,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由传统农机化向智慧农机化的方向转变[1-3]。

1大数据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

大数据(Bigdata)是一种具有海量、多样化及高增长率的战略性信息资源,大数据技术是利用大数据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云计算等专业化数据处理方法,从海量的、多样化的数据中,对具有“实际价值”的数据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处理与深度挖掘,实现实际问题的科学分析与合理解决。我国在2015年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指出大数据发展的必要性及行动指南,在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与2018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促进大数据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全面推进智慧农业的发展,构建“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农机化生产”等模式,充分说明大数据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4-7]。其中,大数据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前期、过程和后期应用三个方面(图1)。

1.1农业生产前期应用农业生产前期,通过采集生产种植区的每年气候变化、土壤条件、水质情况、种植作物品种及产量、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等原始信息数据,结合当地农产品市场需求、国家及地方农产品优惠政策和历年农产品销售价格等其他信息数据。应用大数据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耕种前预测模型,利用预测模型确定当地最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预测最佳的种植时间,推理种植的农作物产量、收益份额、市场需求及病虫草害等信息,在农业生产前,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应用大数据技术,通过深度分析种植农作物种子实际活力,确定种植前种子是否经过其他处理工作,预测种子发芽率、抗逆性及抗病虫害能力等,帮助农民合理确定种植作物品种,科学选择优质种子,提高种植区作物的质量与产量;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环境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合理的农作物种植是保持农田土壤平衡的关键因素,应用大数据技术,通过采集生产种植区的农田土壤相关信息,建立农田土壤及农作物生长情况数据库,以种植区土壤改良或土壤最佳为生产目标。针对不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及肥力需求、农作物品种等,采取精准施肥策略,避免盲目施肥和无效施肥,在保证土壤养分和农作物需求的前提下,应用大数据技术,合理平衡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科学改良农田土壤,促进大数据技术在现代化绿色农业耕种前预测、优质选种、土壤改良等方面的应用发展。

1.2农业生产过程应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大数据技术、物联网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应用,改变传统人工种植方式的劳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劳动力短缺等弊端,实施农业机械化的精准作业。针对大棚种植的农作物,通过合理布置多种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视觉传感器实时监测大棚内环境及农作物的动态变化,采集相关的动态信息,并根据农作物生长情况适时应用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结合“线上+线下”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对各种种植环境及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分析与处理,科学合理利用温度、湿度及光照等环境条件开展农田灌溉、病虫草害防治及相关状态监测等植保调节与田间管理。构建适宜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农作物生产的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体系,提升农业种植效率和农作物产量、降低相关农业成本和农业风险,积极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应用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结合农业植保无人机及相关视觉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农作物当前的生长状况及周围外界环境变化情况,帮助农户及时了解农作生长情况,适时合理地做好农业植保与预防工作,科学调整农业生产活动。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实施精准施药策略,避免化学药剂资源浪费,降低病虫草害对农作物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精准预测外界环境变化,降低自然灾害等外界不确定性因素对农作物可能造成的损失,全面构建“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机械化”“信息化+农机化生产”等模式,进一步促进大数据技术在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及农民切身利益方面的应用发展。

1.3农业生产后期应用为全面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和合理优化农业生产过程,农业生产后期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追踪及问题溯源。通过对农产品机械化深加工过程粘贴电子标签(生成对应的产品二维码),建立农产品的子数据单元,结合产品数据分类,构建相关农产品数据库,采用标签扫描记录农产品从生产至消费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实时更新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物流、消费等各个质量环节数据,及时、全面地获取农产品质量相关动态信息,提出对应农产品生产优化策略,实现农产品全程追踪及问题溯源,保证农业生产全过程安全性与可靠性;应用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产品动态变化的生产信息、滞销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等,建立多渠道农产品产销预警机制,帮助农户合理调节产品供给安排,平衡产品市场需求,减少产品库存积压,统筹与整合有限的农业资源,实施满足消费需求、适应市场供给、避免农资浪费、农户收益可观的营销策略。实现现代农业精准营销的目标,进一步促进大数据技术在保证农业生产与市场运行健康及农民收益方面的应用发展。

2大数据技术在农机化生产应用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生产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农业机械化全面普及与推广,与农业生产的数据信息的数据量增大、复杂性增强和数据利用难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人工数据分析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的运用与发展。同时,现代化的农机生产过程中存在农业生产资源分配不合理、农业植保技术不智能、农机作业技术精度低、农业资信渠道不全面等问题,制约了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科学发展。大数据技术是利用海量、多样化、高增长率的战略性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挖掘及云计算等专业化数据分析处理方法,从海量且多样化的数据中,对具有实际价值的数据进行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及深度挖掘,结合传统农机装备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过程实际问题科学分析与合理解决。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对农机装备数据、工作环境数据、农作物生长数据及其他生产相关数据等众多数据融合分析与数据共享,实现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精准预测、合理分配、科学决策及病虫草害防控;应用大数据技术协调和优化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提升传统农业机械装备的智能化控制水平、高精度及高可靠性作业能力等,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由传统人工经验识别、手动作业向现代智能识别、智慧控制、机械作业的工作模式转变;应用大数据技术对非农作物(地理、气候、人文及地方政策等)信息进行综合数据分析与处理,并基于农作物生长最佳目标模型,实时动态提供农业管理决策建议,避免经济损失,进一步保证农业生产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近年来,我国农机化生产中积极推广并应用了大数据技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进步。但是农业机械化数据数量大、结构复杂、动态干扰因素较多,且大数据技术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新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大数据应用体系,建立数据管理共享机制,结合信息融合技术,解决传统农业机械生产中的问题,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向智慧农业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转型升级[8-11]。

3大数据技术在农机化生产的优化运用

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种类多及高增长率的特性,大数据技术融合多种信息资源,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云计算及深度挖掘等技术,对具有实际价值的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和深度挖掘,以获取数据内在之间的深层逻辑关系,从而更科学合理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大数据技术在农机化生产的优化运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用大数据技术,在农机作业环境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方面优化运用,通过现代化大数据系统(遥感、光谱、传感等技术)采集多种农作物及外界环境等信息,结合农机数据共享与生长数据分析对农机日常作业进行合理分配和优化操作,运用科学施策、精准种植、变量植保等优化手段,为农户选择合适的农机装备及种植、植保技术提供参考,避免资源浪费、降低生产能耗、节约劳动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其次,应用大数据技术,在农机作业信息的监测和统计方面优化运用,通过智慧农机系统优化建设,实时监测、统计和控制农机装备的相关数据信息,利用智慧农机系统数据反馈环节,在保证农机装备机械化、自动化和高精度的基础上,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考核农机装备作业效率与作业质量,实时对农机运行状态进行动态优化和调整,提高农机装备运作效率、合理配置农机装备资源、优化农业生产流程、实现农机装备运行的智能化和规范化;最后,应用大数据技术,在农机运行信息的交互和决策方面优化运用,通过智慧农机系统优化和大数据技术持续利用,及时了解农机装备的市场价格、地方政策、运作信息和历史记录,保证农机供求平衡、促进农机推广,实现对农机故障预测和在线维修,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农业生产效率[12-14]。

4结论

通过分析大数据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深入讨论大数据技术在农机化生产方面的应用必要性和优化运用的策略,对促进农业机械装备升级,全面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构建“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化”现代化农业体系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焦东亮.大数据智慧平台的应用优势及其对农机化生产的促进作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2):45-47.

[2]康海艳.大数据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优化和科学发展中的应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2):130-131.

[3]努尔艾力·麦麦提.物联网和农业机械化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发展前景[J].河南农业,2021,(32):57-58.

[4]张创创,刘孝辉,吴正熙.大数据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15):44-45.

[5]张红.农业大数据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6):77-78.

作者:王伟全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