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食品卫生安全举措3篇

时间:2023-02-17 10:32:38

序论:在您撰写食品卫生安全举措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食品卫生安全举措3篇

食品卫生安全举措1

高校食堂作为师生集中就餐的地方,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师生的健康,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近年来,高校的后勤服务正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其中食堂的社会化改革最为明显,食堂的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化,这一改变为食堂食品卫生和安全的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1]。因此,对高校食堂监管体系的研究更具重要现实意义。唯有研究出符合现实情况且切实有效的高校食堂监管体系,才能提高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可靠性,让师生吃得安心、吃得健康,打造安全可靠的后勤保障系统。通过分析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找出原因,提出解决对策,构建良好的就餐环境,保障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

1高校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

1.1食品安全隐患较多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学校管理模式也在发生转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但在食堂改造的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2]。同时,随着食堂的社会化改革不断推进,高校食堂的运作机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高校选择食堂外包模式,外包公司或个人极易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弱化甚至是忽略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同时公司部分员工存在不认同高校后勤部门的代管形式或认为高校食堂监管条例过于烦琐的情况,可能导致相关人员出现不按规范经营的行为[3]。例如,采购价格低廉或过期变质的劣质食品原料;将应该丢弃的剩菜剩饭重新加热进行售卖;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添加剂等。此外,一些无职业道德的承包商盗用其他厂商的标志和名称进行虚假宣传,以骗取相关监管人员和高校师生的信任,赚取不正当的利益。高校师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这些不合格、有安全隐患的食品,不仅影响食堂声誉,也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还有一些学校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理模式,完全放任外包公司自行监管,让一些不足以肩负学校餐饮工作,不能保障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社会餐饮公司或个人承包食堂,这为食堂的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1.2从业人员及监管人员培训流于形式①高校食堂普遍存在员工人数多、工作强度大、待遇普遍不高、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以及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导致食堂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食品安全培训应付差事、培训内容与实际生产差异较大以及培训效果欠佳。②食堂员工缺乏食品卫生安全相关知识以及技术,从思想上对食品卫生安全不重视,从而埋下安全隐患。③食堂管理人员的教育不深刻、不系统,只沿用老办法、老经验且不创新;食堂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且专业的岗前培训,即使开展也是照本宣科、脱离实际,没有受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操作规范及专业知识培训;年纪偏大和素质偏低的相关从业人员的接受度差,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例如,厨师无食品安全意识,红白案无明确区分或生熟案板、刀具混用,都有可能造成食品卫生安全问题。④在监管方面缺乏具有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当前高校食堂正式员工逐渐老龄化,对食品安全相关专业知识了解关注度较低,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接受度较低,为建立信息化的高校食品卫生监管体系工作带来一定阻碍。

1.3监管力度薄弱目前只有少部分高校食堂配备快速检测室,其余未配备快速检测室的高校仍采用传统监管模式,监管人员凭借眼看、手摸、鼻嗅和自身工作经验,对入库、出库的原材料进行抽检。通过监管人员的主观判断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进行筛查,这种传统的监管方式准确性不稳定,说服力不够强,可视化数据少,同时容易存在安全风险发现滞后、风险点遗漏的情况。

1.4相关监管部门责任划分不明确目前,大多数高校食堂未与校外食品安全监管单位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缺少食品安全检测环节,无法有效判断食品安全问题。由于高校教育和管理的特殊性,高校食堂监管部门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责任划分不明确。市场监督管理局在高校食堂食品卫生与安全的监管中给予指导较多,惩罚较少,发现问题通常给予口头提醒或警告性质的行政执法文件,长此以往导致高校食堂管理部门对市场监督管理局给予的整改意见重视程度和整改力度不强[4]。

2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对策

2.1规范外包餐饮企业管理机制①为了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高校应建立由饮食服务中心、后勤管理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及外包餐饮企业或个人联动的监管体系,要从主观意识上强化食品安全思想,落实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遇到问题时可以快速追溯到具体责任人。②为防止经营者获取暴利,食堂社会化管理应吸纳优势企业,对食堂经营者进行严格控制和筛选,对食堂承包商实行公开招标,全面审查投标人各项指标以及要求其资质符合相关规定并择优选择,防止发生各类食品卫生安全事故。③在餐饮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应确保食品经过认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杜绝掺假,杜绝以次充好。

2.2加强高校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及引进高素质优秀人才①高校食堂应更加重视员工的卫生健康管理,定期组织体检,加强对员工食品安全卫生、风险隐患和污染防治方法的培训,熟悉食品卫生标准。②食堂员工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和有效的监管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可能导致不规范的食品加工操作造成食品交叉污染[5],因此正确处理、储存和制备食物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6]。③高校食堂监管部门应针对食品采购、包装、储存、拣选、清洗、切割、烹调以及厨余等环节建立明确的、标准的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各个环节,做好监督培训。④后勤管理层应认识到中青年优秀人才在后勤管理队伍中的重要性,同时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为监管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鼓励与各高校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交流食品安全管理、建立食品快检室等相关经验;与食药监局等监管部门建立合理监管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专业性,建立更高效的后勤饮食管理队伍,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就餐环境。

2.3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大学食堂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校园的和谐稳定。目前,政府监管机构之间的执法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府对高校食堂的监管应重点突出宏观调控具有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从单一监管向社会共同监管转变,避免因食堂利润减少而导致食品质量下降的问题。从政府和学校的角度来看,除了加强监督和审计之外,建立相关的法规和标准至关重要[7]。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管单靠政府监管或市场监管是不够的,必须将政府监管、市场监管、社会监管和行业自律结合起来。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并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和完善的食品控制管理、监测和检查制度[8]。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出台后,需要继续强化食品安全监测监管体系和风险防范理念[9]。

2.4建立高校食堂快速检测室食品原料检验检疫证书和食品原料来源可追溯性控制不严将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食堂缺乏原料或保留食品样品的定期抽查程序,这表明有必要建立高校食品快速检测室。快速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设备便携、结果准确可信以及费用低等优势,可针对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物以及微生物指数超标等项目进行短时间快速筛查,第一时间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实现风险预警[10],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可视化数据。

2.5学生参与食堂民主管理学生作为高校食堂的主要就餐群体,应该拥有绝对的监督管理权,且学生作为食堂的主要服务对象,合理利用学生力量可以更高效地对食堂进行监管。①可以组织学生代表建立“学生食堂管理委员会”,让学生成为食堂监管的一份子,将供应商招标、采购信息、食堂用料成本、后堂操作等环节内容向学生食堂管理委员会公布,参与到食堂的监管工作中。②通过建立食堂研讨会,邀请学生共同检查食堂,建立明厨亮灶等方法加强学生与食堂的交流和联系,增强学生对食堂的运作和管理的了解,加强学生对食堂管理和服务的认同感。③让学生意见成为食堂考核的一部分,可以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时采纳学生意见,能有效地对食堂运作进行调整,提升服务质量,达到更好地保障食堂食品卫生与安全的效果。

3结语

高校食堂作为师生集中就餐的地方,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师生的健康。只有明确高校食堂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监管体系和应急处理措施,才能有效保障高校师生的食品卫生安全,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作者:王晓红 辛敏汉 单位:石河子大学

食品卫生安全举措2

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食堂食品安全问题,在保证食材安全的大前提下尽力改善饮食搭配,为学生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如何提高管理水平确保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笔者认为可从食堂卫生、食材质量、菜品价格等方面入手,高标准严要求,并针对一些食堂承包方或档口经营者存在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认知偏差进行思想矫正,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在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隐患,为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1高职院校食堂管理特点和重要性

1.1职院校食堂管理特点高职院校食堂管理涉及设备、设施、资金和人员管理等多个方面,且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加工和售卖环节。因此,高职院校中的食堂管理属于一种整合性的资源管理,针对人、财、物进行科学管理,通过周密计划、强力指挥、综合协调等一些手段,保证食堂饭菜的安全性、营养性、经济性,进一步满足广大师生的生活需求。食堂的日常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高职食堂的消费群体主要由师生构成,学生占据主要部分,服务对象较为稳定,就餐时间也有一定规律性。学生思维活跃,在消费观念上呈现一定个性化,对高质量特色创新型食品有一定追求,但因缺乏经济实力和对市场的全面了解,有时会对食堂服务产生负面情绪。如2022年1月广西某校因学生食堂饭菜中常发现虫子等异物,引发学生网上投诉,对学校声誉产生不良影响。

(2)食堂安全管理特殊性。高职院校食堂面对校园特定环境和区域,在经营方法、时间、管理成本及人员配备等方面和市面街边餐饮企业有明显区别,因学生用餐时间集中,若出现食物中毒等情况会产生严重后果。必须从食品生产的源头入手,加强对生产环节的严格要求和规范性操作[1]。例如,2021年9月湖南某职业中专部分学生陆续出现腹痛、呕吐、发烧等症状,经调查,确认该疾病系由志贺氏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并确定该校食堂员工张某为传染源。

(3)食堂服务的公益性。高职院校食堂的场地、附属设施等都属于国家固定资产,基本采用自营和外包方式提供服务,外包方式仅收取承包管理费,和社会餐饮之间最主要的区别是具有公益服务属性。公益性被破坏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2014年11月广东某学校部分学生因不满饭堂价格贵等原因,在宿舍以扔垃圾、起哄等形式进行抗议。

1.2强化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2]。高职院校食堂属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这是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较大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忽视食堂食品安全会严重影响师生在饮食方面的健康发展,甚至发生严重的食堂食物安全事故,因此提高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水平较为迫切。

2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安全及管理问题现状分析

2.1缺乏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中后勤服务全部为社会化,食堂用工大多属临时聘用人员,普遍学历不高,缺乏专业技能支撑,福利待遇一般,人员流动性较大,为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带来风险。同时,食堂管理人员学历水平方面也参差不齐,管理能力亟待提高,需从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回炉改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保障[3]。

2.2缺乏与服务对象的有效沟通现阶段高职院校食堂管理过程中,食堂与服务对象之间沟通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不能针对已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高效地解决,缺少对广大师生饮食习惯方面数据信息的提炼分析,不能及时调整菜品,师生只能被动地在食堂购买食物。一些学生对学校食堂运行情况缺乏全面了解,经常会对食堂菜品及服务提出抱怨,如不好吃、饭菜贵和不卫生等,对食堂饭菜质量评价不够客观。众口难调,食堂管理方和师生之间沟通不畅,不能针对性地推出师生喜欢的食品,造成因师生不爱吃导致的饭菜浪费。2.3缺乏智能监管设备高职院校食堂管理人员在面对多家食堂、多个售卖窗口、多种菜肴等情形下行使监督职权时,受人力、物力有限等因素制约,监管难以面面俱到。2019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校园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注重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智慧监管,提高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据笔者了解,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建成食堂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大平台,也缺乏智能食品监管设备和系统,导致难以对食堂采购加工制作售卖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记录,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无法回溯食物制作各工序,难以发现食物究竟在什么环节出现问题,不利于事后调查和定责追责。

3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安全及管理问题对策

3.1规范第三方管理机制,落实标准化管理建设针对餐饮企业的进入、监管和退出等设置科学的管理机制,致力于对企业经营行为强化监督,从根本上加强对食堂食品质量的管理。针对管理优化可从采购、储存、加工、人员管理和餐饮销售等方面入手,深入掌握餐饮内部管理问题,做到发展和监督评价的共同进步[4]。①构建标准化的食堂管理,加强硬件的建设力度,为师生营造高质量的就餐环境;进一步细化优化食堂管理标准,为师生提供优质就餐服务。②落实食堂细节管理,引导餐饮外包方和食堂商家构建经营管理细节,如落实“6T管理观念”,遵循天天处理、天天整合、天天清扫、天天规范、天天检查和天天改进的工作方法,从制度上减少食品安全隐患。③加强食堂经营管理准入制度,对投资方全方面进行考察,涉及技术水平、资金能力和资质信誉等,尤其是健康卫生的整体情况[5]。在和食堂经营者签订合同时,要明确规定工作设施、用餐环境和食品质量等,制定相关责任义务。

3.2创新食堂安全管理,完善食品卫生监督结合高职院校食堂食品加工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可通过分段式监管减少食品安全隐患:①日常中采用反复巡查方式,晨检时管理人员及时交流,及时反馈回复学生建议;②做好每天抽查工作,其中包含对材料的检查、留样和凉菜加工环节,以及从记录、检查和处理情况多方面入手。③完善每天餐食售卖时间,并对其中的菜品进行留样,关注工作人员服务情况,做好学生建议的收集、处置工作[6]。④强化食堂内部监管,如加强从业人员管理,详细记录健康监测数据,留存台账备查;加强采购管理,对食堂使用量较大的米、面、肉和油等重点采购食材进行强化验收管理和抽样调查;规范留样操作,准确记录留样时间、品种和数量以及处理记录;加强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从事食堂监管、采购、留样和凉拌菜加工等人员,要求其具备丰富的食品安全专业知识。

3.3积极增加智能化设备,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要积极探索食堂智能化监管,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实施智慧监管。例如,2020年成都市双流区8所学校启动了校园食品安全智慧监管系统暨校园“智慧食堂”项目,学校食堂管理员可通过学校端口进行人员、库存、菜品等各环节的智能化管理,接收系统监测预警、定期进行自查自纠、接收并完成监管端下达的整改项目,实现高效智能化管理;通过授权的家长可通过家长端实时查看食堂加工操作过程,线上反馈对学校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见,实现加工过程可视化、信息公开透明化。

3.4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预警机制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年龄不大,校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不能将全部责任都归根到经营者,学生自身缺乏卫生常识也是原因之一。作为院校管理方,有必要通过自身教育优势,以健康教育课程、专题讲座以及班队活动等多种方式普及食品健康知识,也可通过知识竞赛等方式为师生传递预防食物中毒相关知识,提高师生防病和自我保护能力[7]。同时要加强预警研判,针对可能会发生的食品风险主动与公安、工商和质检及卫生等部门建立沟通机制,与就近医院加强互动,定期开展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演练,提高院校应急处置能力。

3.5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落实安全监管工作加强食堂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教育,定期开展培训管理,提升安全素养。压实食品监管工作责任,从食品安全控制的第一道关原料采购进行严格要求,特别是采购米面、粮油、蔬菜和肉等食材,要严格关注商家的经营资质,对有关产品进行质量检验[8]。同时也要注重储存环节,根据不同的原材料选择相匹配的储存设备,做好台账记录。完成餐食制作后,按要求对食物采样留存,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积极处置。

4结语

高职院校日常管理中必须重视食堂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强化食品卫生管理制度执行,深化食品卫生安全硬件建设,持续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有效预防院校食堂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为高职院校整体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

作者:刘保成 单位: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

食品卫生安全举措3

近几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任务量逐年增加,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在抽检时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重点品种、检管结合以及及时公布抽检信息等工作要求。食品监督抽检工作的考核指标也由曾经的“抽检合格率”变更为“问题发现率”,目的在于通过开展食品抽检工作,及时排查和化解食品安全隐患。

2基层食品抽检中存在的问题

2.1食品抽检经费和人员不足基层食品抽检专项经费保障困难,存在拨付经费远不能满足食品抽样检验需要的现象,有些地区甚至没有专项经费来保障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顺利开展。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只能通过减少食品检测项目、抽样时回避价格偏高的食品、选择价格更占优势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等方式节约资金,这样必然会对抽检工作的结果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会造成抽检盲区。此外,食品抽检过程需要至少两名具备专业素质的抽样人员,而基层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抽样人员不足和不断增加的食品抽检任务之间形成突出矛盾,加大了食品抽检工作的难度。

2.2抽样过程不够规范严谨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的主要流程为制定和部署抽样计划、抽样、检验、结果报送、核查处置和信息发布等,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较多,专业性较强。抽样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直接决定了抽检工作质量。抽样人员需要具备抽样专业知识,掌握食品抽样的相关规范和细则,还需要掌握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食品的属性分类、检验标准和要求等,才能使食品抽检结果准确性更高。但基层抽样人员稳定性不足,且存在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身兼数职而疏于抽样培训等现象,导致抽检工作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食品种类误判、抽取的样品不具有代表性或不能满足检验要求、抽检单填写不准确不规范等。抽样程序中存在的细节问题会加大后期案件处理难度。

2.3样品的储备运输条件不达标为确保食品抽检的质量和效果,样品的储存和运输条件十分重要。我国食品种类繁多,不同食品的储存和运输条件存在一定差异。例如,速冻食品必须要做好有效的冷冻工作,保证样品在运输过程中一直处于合适的条件,如果样品的储运条件不达标,样品质量受到影响,检验结果将失去参考意义[1]。但基层监管部门普遍不具备相关食品储存运输的硬件条件,很难对此类有特殊存储运输要求的食品进行抽样。

2.4抽样存在遗漏和重复流动商贩、早夜市的餐饮单位、居民楼里的私房菜馆等食品经营单位因流动性大、隐蔽性好,或因经营时间与常规工作时间不一致,往往难以抽样,小食杂店、小餐饮店经常因为样品数量不足无法抽样,抽样的覆盖面上存在盲点。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因经费难保障、年度抽检计划下达较迟等问题,基层监管部门往往年中才能开始全年的抽样工作,抽样人员为按时完成全年任务而倾向于将抽样的地点选择在批发市场、商场、超市以及农贸市场等样品集中的场所。加之基层还未普及使用计算机辅助抽样,无法通过后台限制抽样品种,导致不同地区、不同环节、不同机构对同一批食品的重复抽取,浪费人力和财力[2]。

2.5食用农产品核查处置困难食用农产品多为散装,保质期短、易腐烂变质,且大多食用农产品销售市场进货渠道多样,索证索票落实不到位,很难进行源头追溯。食用农产品检测项目较多,实验室检验周期较长,检测结果出来后该批次食用农产品往往已销售并消费完毕,即使发出召回公告也无法完全召回,难以有效发挥抽检对监管的作用。

2.6第三方检测机构承担抽样任务时存在问题为缓解因执法人员不足或日常工作繁重难以完成抽样任务等问题,部分市场监管部门把食品抽样工作委托给第三方检测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为节约抽样资金,实现利益最大化,主要集中在大中型流通环节超市、农贸市场等抽样成本较低、样品相对集中、便于抽样的场所抽取样品,并未科学划定被抽样单位所属环节,未考虑属地主要食品安全隐患,对于偏远地区,乡镇、农村等流通环节的覆盖相对较少。甚至有少数机构只想快速完成抽样计划,让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流于形式。

3食品基层抽检的改进建议

3.1保障基层抽检的经费和人员需求为给予基层食品抽检工作充足的保障,相关部门应在经费上加大投入,提升抽检专用设施设备,增加专业抽检人员,形成稳定的专业抽样队伍,结合工作实践,加强法律法规、食品抽检细则、食品安全标准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培训。市场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将食品抽样作为一项能力资质,组织专业培训、考试,对符合要求的人员颁发证书,让抽样人员持证上岗,并在抽样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全面提升抽检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抽样结果的准确性。

3.2科学制定抽检计划,普及计算机抽样在抽检计划制定过程中,应结合当地食品生产经营实际,参考日常监管情况,依托大数据优势,根据食品消费量、食品不合格项目等因子赋不同权重,通过科学的算法制定年度统一的计划。对于不同环节危害影响因素差别不大的样品,可以考虑在单一环节抽样,最大程度降低重复抽检的次数,保证抽检样品的代表性[3]。持续深化机构改革,协调基层抽样人员使用计算机完成样品采集、填报、打印以及上传抽样单等工作,将样品信息及时上传至“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验信息系统”并共享抽样信息。利用校验环节,设定关键字段,如被抽样单位名称、被抽样单位营业执照号、生产许可证号、样品名称和生产日期等在一定时间内允许出现的次数,作为强制性的后台限制,对同一场所、同一生产企业、同一批次样品的抽检次数进行限制,避免重复抽检[4]。

3.3持续提升抽检覆盖率,减少遗漏针对早夜市的餐饮食品、现场制售食品、地方特色食品等品种多、覆盖难的食品抽样,可制定专项抽检计划,灵活安排抽检时间。对流动摊贩、迁徙养蜂卖蜜等无固定经营场所、无经营许可的食品经营单位,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利用信息技术将此类从业人员的身份证或营业执照信息纳入数据库,实现抽样信息结果全国共享。例如,将此类经营单位信息纳入守护者执法端App专栏,抽检后若发现不合格食品,由组织抽检的单位上传相关信息,系统自动生成预警或列入待处置名单,监管人员在日常或专项检查时只要在App中输入该单位名称,即可看到不合格信息,从而进行核查处置,处置完毕后进行系统销号,避免因经营单位的流动性太大导致形成抽样盲区。

3.4加强食用农产品风险控制措施食用农产品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多,流通渠道复杂。①加强源头监管,在种养殖环节对从业人员加强宣传培训,树立科学种养殖、合理用药的理念,严格控制质量安全。②普及和完善快检技术,尽快实现种养殖、运输和销售环节主体自检,争取在入市前发现问题[5]。③相关部门还应协调合作,通过数据信息共享,将食用农产品从源头种养殖环节到市场销售环节全部纳入监管范围,实现无缝监管。3.5确保第三方机构抽样工作的有效性①市场监管部门要提高标准和要求,选择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委托抽样。②引入考核机制严格监督相关部门抽样的工作质量。承担抽检任务的第三方机构也应该增强责任意识,提升抽样人员业务水平,保证样品的代表性、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随机性,不仅要从数量上完成任务,更要注重让食品抽检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4结语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际声誉的社会热点问题,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成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作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基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还存在诸多问题,需从各方面不断提升其科学性、专业性、严谨性和准确性,才能让这项工作更清楚、更真实地反映食品安全现状。

作者:白雪 单位:汉中市南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