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审美能力培养探究3篇

时间:2023-02-14 11:51:06

序论:在您撰写审美能力培养探究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审美能力培养探究3篇

审美能力培养探究1

高校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标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改革和优化,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主要目的,高校音乐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效果。基于此,文章围绕高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策略展开了探究,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以及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几个方面具体研究了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一、高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

音乐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发展中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音乐教育在教学改革中不断优化,其中人才培养目标由传统的知识技能培养更倾向于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是高校音乐教育中重点培养转向的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能够感知美、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质量。音乐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开展音乐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学习音乐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才能达到理想的音乐学习效果。如果一味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而不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及素养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在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了解音乐艺术丰富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上主动性更强。这样一来,在教学中,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效率会有所提升,学习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学阶段的学生基本已经成年,虽然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然而,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中,大学生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以及在较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心理健康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学生学习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能够使学生深入感知音乐艺术中的美,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情感,从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借助音乐来释放内心情感,以此来达到调解心态的目的。此外,在审美能力的作用下,能够让学生受到音乐艺术内涵的熏陶,使学生内心充满正能量,对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音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精神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一种艺术,更蕴含了丰富的优秀文化和精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在鉴赏音乐艺术的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与感知音乐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精神,并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下,使学生逐渐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远大的理想。可见,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需要,更是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阶段的高校教育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虽然在教学改革发展的推动下,高校音乐教育也经过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然而,从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主要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教育理念老旧。音乐教育属于一门艺术类教育,艺术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不仅涉及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学习的技能也较多。艺术本身具有灵活性,没有绝对的规条限制,不同人对艺术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这也是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在作品创作上都有个人风格与特色的重要原因。传统高校音乐教育理念中以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的音乐技能培养为核心,并不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及能力的培养,这并不利于学生在音乐专业领域中的更好发展,因此,在素质教育时代,高校音乐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二)教学方法单一。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连接的桥梁,也是教师向学生输送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载体,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育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然而,传统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主要是采取教师为主的说教式教学方法,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通常也是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方法进行。可见,单一的教学方法中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的空间较小,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严重依赖性,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要结合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需求,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和优化,使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多样化。

(三)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升。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较强的综合素养可以为学生进行更加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个性化。但是,目前来看,高校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仍然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对高校音乐教师的培养力度不足,教师的综合素养未能与时俱进,达不到新时期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音乐教育的质量,也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在音乐教育中,通过对音乐的感知能够使学生了解时代发展中整个社会的精神品质,给学生输送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同时,音乐艺术所蕴含的美,对学生也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学生通过感知音乐艺术中的美,对音乐艺术有深入了解,既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在音乐艺术上的创造力,此外在深度感知音乐艺术美的同时,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精神品质也逐渐得到提升。由此可见,高校音乐教育实际上就是学生接受音乐艺术美学教育的过程,只有学生深入感知音乐艺术中的美,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然而,在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只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教育。在高校音乐考核中,也是以这些基础知识为主,教学理念过于传统、老旧。在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学生虽然掌握了丰富的音乐基础知识,但是在音乐艺术创作上很难有较大的突破,自身的道德品质发展也相对受到局限。因此,高校音乐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能够形成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在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审美体验高校音乐教育中,音乐鉴赏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课程,在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对于音乐鉴赏课程的重视度不足,没有结合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需求,创新音乐鉴赏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针对乐谱进行分析,或者播放音乐让学生感知。教学氛围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鉴赏音乐的积极性,自然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不到有效培养。音乐教师应该转变音乐鉴赏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需求,给学生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比如大型的音乐演奏现场视频,使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情境中欣赏音乐、感知艺术魅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转变以往直接灌输相关音乐艺术知识的形式,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与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旋律、风格,感受这首音乐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情绪,表达的是怎样的内容等等。通过多角度引导使学生深入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上,首先要提高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有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思考与学习,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因此,高校音乐教师要针对此方面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例如:在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中,音乐教师可以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当学生了解了某一部分音乐基础知识后,音乐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运用这些基础知识来进行音乐创作或者音乐表演,不仅可以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也能够在实践中感知音乐知识的内涵及其艺术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无论是鉴赏课还是基础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提升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高校音乐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是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反思能力,及时反省,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通过不断学习与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首先,要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基础和技能,作为高校音乐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音乐综合素养,可以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给予指导。其次,音乐教师还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审美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此外,音乐教师还要具备终身学习理念,能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在教学中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共同交流,掌握良好的语言艺术,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也提升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创作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等都有重要意义。贝内特·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后,越来越多的人展开对于音乐教育以及美育的讨论,音乐的美育功能也被人们广泛地承认。[1]因此,音乐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结合目前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通过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理念,构建丰富的音乐教育情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提高音乐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等,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效果,音乐教师还应从更多方面加强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汤柯佳单位: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助教

审美能力培养探究2

有关艺术几乎都与美密不可分,数学除了抽象、逻辑性强且枯燥外,也可以是美的。耶鲁大学的数学家与巴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合作进行了一项关于美国人对数学认知的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数学家以外,普通美国人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辨别数学之美。[1]与两千多年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数学和谐美和对称美相比,今天的数学美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很丰富,这是学习数学和审美教育的极佳切入点。近年来,我国越发重视审美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数学课程要实现“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2]充分利用数学的审美价值有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核心素养中,审美情趣是基本要点之一,要求学生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3]围绕核心素养的内容,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孔凡哲等认为数学核心素养涵盖三种成分:数学思维方式、数学关键能力和数学品格与健全人格。其中数学品格指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数学情感。[4]张奠宙教授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具备量化精准的数学眼光,数据+算法的思维模式,能够欣赏数学智慧之美,理性之美,享受数学。[5]以上论述都体现了审美能力应该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让数学成为特殊的审美活动,也有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

1数学审美能力与数学美

徐利治先生认为青少年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对数学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之一是在数学教学忽视数学的审美因素,学生应该欣赏数学美。[6]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的能力。[7]而数学审美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对数学美的感受、鉴赏、评价以及创造的能力,即审美主体与数学美共情,产生和谐的心理反映,[8]数学审美能力是可以后天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培养的,因此,想要提升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首先要看到数学美的不同形式和内涵。不同学者对数学美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数学美是理性的美,是美在科学方面的一个分支。既有艺术美的特点,又有科学纯粹的美,是科学美和艺术美的融合。

1.1数学中的科学美数学的科学美有内涵美和形式美之分。内涵上体现在论证方法的严谨美、客观真理的庄严美,高度概括的抽象美、不断求真的精神美、思维特殊的创造美、广泛分布的应用美、与人相关的生活美;形式上有语言的简洁美、图形的对称美、客观规律的统一美、一题多解的奇异美。

1.2数学中的艺术美数学与艺术密不可分。数学可以是爱情,传说中的心形曲线,其实只是一个数学公式:r=a(1-sinθ)。数学也可以是诗,在古诗词中,不少著名的作品都与数学相关,或用数字做点睛之笔,或用数字撑起整首诗,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就勾勒出了和谐的山村景色。数学又可以是音乐,许多名曲大都与黄金分割点有关,高潮的出现与黄金分割点的时间相近,而且我们所说的“五音不全”的五音即宫、商、角、徵、羽,类似简谱中的1、2、3、5、6。数学在绘画、舞蹈、建筑等活动中也常有体现,数学的美远比我们能看到的、想到的更丰富。

2剪纸文化与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剪纸蕴含着丰富的物质内涵和思想内涵,在很多领域都有积极的教育作用。剪纸既有美学的特点,又包含了丰富的数学元素。图案的设计与裁剪都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剪纸作品是数学美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可以把剪纸作为审美客体培养数学审美能力。

2.1利用剪纸培养数学审美感受能力数学审美感受力是指对数学美的直观把握能力。如果学生对数学美无动于衷,更谈不上数学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了。[9]数学美不易于把握,它是蕴含在外在形式之内的理性美,需要教师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美。剪纸是一种操作性较强且教育性强的资源之一,蕴含大量的数学美,如对称美、和谐美及简洁美等。教师用剪纸作品作为审美客体,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审美活动开始于审美注意,当审美注意被调动后,学生就会主动地进行审美活动。在与剪纸产生审美体验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教学,学生的参与度和知识掌握度都会有所提高。

2.2利用剪纸培养数学审美鉴赏能力数学审美鉴赏能力是指在感受数学美的基础上,对审美客体的内容、特征和形式进行鉴赏的能力。利用剪纸中的数学美,让学生在感受到数学美之后,能够进一步对数学美的内容、特征和形式进行鉴赏。比如,让学生自己寻找具有数学美的剪纸作品,课上让学生就自己选取的剪纸作品说出美在何处,蕴含了什么数学知识,把有相同数学美的作品归类,在班级里设计剪纸长廊,展示出精美的剪纸作品供所有学生欣赏,提供美的氛围,让学生更加深入直观地感受,鉴赏其中的美。

2.3利用剪纸培养数学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审美能力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创造美的能力。[10]剪纸中,折叠、旋转的角度与次数不同会剪出不同的效果,每一次的组合都是一次创造过程。剪纸的构图也需要具有创造能力,剪纸的构图特征之一是平面化,这是因为剪纸材料和发挥空间的限制,使想要表现的内容只能存在于一定的平面内。[11]但有时为了达到最终的效果,必须在可视化的平面内展现事物的全貌,给人呈现立体感,这就需要创作者对所剪对象的各部分要素进行创造性的安排,使整体呈现出和谐而又立体之感,人们在欣赏了图案的全貌之余又能品味细节之美。数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新的剪纸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增强创新能力。[12]

3具体教学策略

3.1创设美的情景,激起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老师巧妙地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把剪纸引入导入环节,如:静态的剪纸图片、剪纸作品形成的动态过程、讲述某些作品的故事等。以学习“轴对称图形”为例,首先,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纸片和剪刀,学生就会产生期待,带着好奇心进课堂;其次,老师可以用蝴蝶、爱心、雪花、汉字、字母等常见的剪纸作品导入,并让学生尝试剪出简单的图形,当学生在剪纸中有疑问时,就可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这样设置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景适合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脱离正轨;最后,课后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这样为学生创设剪纸的生活情景,能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3.2挖掘剪纸中的数学美,化抽象为具体学生的好奇心一旦被激起,就会一直随着老师的节奏探索,积极引导学生挖掘剪纸中的数学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具体知识,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提升对数学的审美鉴赏能力。比如在体会了形的对称美后,可以延伸到数的对称美中,等式两边同时加(减)或者乘(除)一个相同的等式,等式依然成立,等号两边的变化是对称的。

3.3开展剪纸实践活动,提升创造能力合理开展与剪纸有关的课内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应用机会,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数学美的认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比如可以以“剪纸中的数学”为主题定期举行班会,让学生探索发现不同的剪纸作品中藏着什么数学知识。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创造剪纸作品,取材可以来源于生活,在展示作品时让学生说出创作思路,在字里行间中表达自己的审美创造体验。在班会上教师也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剪纸知识和数学故事,把剪纸融入到数学课堂中和生活中,从而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生活美。

3.4利用数字媒体,增强教学效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你讲我听,数字媒体的直观、生动、形象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利用动态的视频展示剪纸中的每一步折法和剪法,学生通过操作电脑可以进行模仿创作。老师也可以播放相关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剪纸中博大精深的数学文化,从而增强情感认同。总之,数学的审美能力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培养的,数学又具有很强的美感,需要师生双方有意识地挖掘,抓住每一个培养数学审美能力的机会。让剪纸走进数学课堂,用美的形象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帮助学生领悟数学之美,提高数学审美能力,并向学生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

作者:王莉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审美能力培养探究3

“所谓兴趣,就是喜好的情绪,是积极探究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1]殷向辉与朱云波指出,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作为当代社会的大学生,更应该同时具备和培养这两种学习兴趣的能力。直接兴趣多与情绪相关,较为感性;而间接兴趣则与一定的动机、目的相关,较为理性。幼儿时期,孩子并没有兴趣这一概念,有的只是喜欢或者不喜欢。这时候往往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大学生具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和学习意愿,能够十分明确哪些课程是自己热爱的,哪些课程是虽然自身不感兴趣但必须学习的、对自身发展有利的。对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而言,声乐是入学后前两年的必修课程,无论学生对歌唱艺术是否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歌唱技能均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教学技能之一。所以,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歌唱艺术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在于教师的教学技法、兴趣引导;另一方面,学生学习兴趣的自主培养也十分重要。

一、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歌唱艺术学习兴趣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在歌唱上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只有少部分是高中时代才开始学习音乐,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小开始音乐启蒙教育,在随后的发展道路中,除变声期外,没有中断过对歌唱艺术的学习。或者有的孩子出生在音乐世家,从小受到前几代人的艺术熏陶,对音乐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也就是大众所谓的“遗传基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既能很好地运用直接兴趣了解自身喜好,又能够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方式来培养自己对声乐专业的间接兴趣。但毕竟不是所有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都有这样具有一定优势的成长环境,大部分的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父母并非音乐专业,对音乐的了解甚少,并不能在幼儿时期给孩子良好的指导。所以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自身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从而走上歌唱艺术的道路,那么这类学生其实是高师教师声乐教学中的教学难点所在。一方面此类学生对歌唱艺术学习兴趣不高,又因为音乐欣赏基础薄弱,缺乏对音乐全方位的了解,歌唱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不强,并不知道该如何培养自身对歌唱艺术的学习兴趣。同时,笔者曾对自己所教授的在声乐课上表现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进行过面对面封闭式访谈,有的学生认为自身基础较差导致学习兴趣不强,学习没有动力,觉得继续进行声乐学习是没有意义的,自身在声乐专业上也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有的学生则表示自身的歌唱方式与教师本人的歌唱方式差异性很大,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的学生更是直接表达自己并非声乐专业的学生,将来并不想对歌唱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学校安排的必修声乐课程,只能是按部就班上课,但是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歌唱积极性是不高的。但是笔者也发现,大部分学生虽然在歌唱艺术的学习兴趣上各有差异,但是学生们普遍反映不知如何在课下自主提升学习兴趣,即提升自身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学生们并未完全掌握。因此,指导教师应就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塑造,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和方向。

二、创建阶段性学习目标,激励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培养学生建立系统化学习目标的能力和习惯。在曲目的选择和演出、参赛平台的设计上,教师要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和技术水平做到合理分配、逐步提升。先为学生创建阶段性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歌唱艺术学习的自信心。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创建总体学习目标和阶段性学习目标,形成歌唱艺术学习的良性循环。

(一)明确歌唱艺术学习的心理需求在歌唱艺术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有三种心理需求,一是自我提升需求,二是学习交流需求,三是审美需求。自我提升需求主要指通过完成声乐作品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或者通过舞台实践获得一定的关注度以及各种获奖,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成果来感受到自身的进步,产生歌唱艺术学习的成就感以及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学习交流需求主要指学生通过对歌唱艺术的学习,得到家长、教师、朋友、同学的认可和关注。进而可以和学生组成小组继续交流歌唱技能,增强同学之间的情感等。审美需求指在歌唱学习过程中,学生期待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体会到作品情感表达的同时享受自己能够驾驭作品的成就感,从而丰富了内心的精神世界,声乐学习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虽然这三种需求都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但不难发现,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是提升其对歌唱艺术学习兴趣的重要路径。

(二)创建阶段性学习目标良好的声乐教学效果的达成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动机。音乐专业学生要想提升自身的歌唱能力,首先自身必须有强烈的演唱热情。学生要有演绎作品的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地提升歌唱能力。实践证明,最难以进步的学生,其问题往往不是学不会,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而保持学习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创建阶段性学习目标,通过短期目标的不断达成与长期目标的有效促进,激发学生的歌唱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学生需要对歌唱艺术的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例如一年预计演唱多少首曲目,聆听多少首音乐作品,了解多少位歌唱家的艺术生平和代表作品等。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建立阶段性学习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建立每学期学习目标和每月学习目标,进而细化到周学习目标等。每一个阶段性学习目标达成时,教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的阶段性奖励,以此激发学生的歌唱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形成了自身对于歌唱艺术的良性学习习惯并逐步提升对歌唱艺术的学习兴趣。

三、广泛欣赏音乐作品,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要培养和塑造学生歌唱艺术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就是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因为歌唱艺术本身就是审美性极强的艺术,需要歌唱者自身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良好的驾驭作品。提升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广泛并大量欣赏音乐经典作品。在音乐欣赏曲目的选择上,也体现出教师因材施教的智慧。

(一)因材施教的选曲原则重提声乐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未免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关于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细则有必要强调一二。例如,教师面对尚未建立歌唱积极性与审美取向的声乐初学者时,该如何选曲?因多种原因,高校教师有时面对的学生未必都是对声乐有一定积极性的学生,相反,教师极有可能遇到对声乐毫无兴趣而不得不学习声乐的学生。那么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高校教师该如何执行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需要通过曲目的累积提升学生对声乐艺术的认同感。其次,声乐教学中要合理融入赏析的内容以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对于一些需要具备一定音乐欣赏能力的声乐作品,在初学阶段不建议给这类学生演唱或倾听,以免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持续学习的理念,和学生一起通过一定的时间积累和实践磨炼,逐渐激发学生对声乐作品产生一定的审美感知,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产生高层次的审美需要。例如,大学生普遍喜欢流行歌曲,流行歌曲旋律朗朗上口,歌词通俗易懂,在青年群体中有广泛的受众群。声乐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当下流行曲目,并对流行曲目进行分析,选择一些适合跨界演唱的流行歌曲,这类歌曲通常既适合通俗唱法,又适合美声唱法。事实证明,很多著名歌唱家,也用美声演唱的方式成功演绎了一些流行歌曲。因此,高校声乐教师可以把这些跨界作品当成“跳板”,先让学生获得适应其目前学习阶段的审美体验,然后再引导学生逐渐过渡到传统声乐教学曲目的学习当中。

(二)博览群“曲”,创建鉴赏笔记“长期注重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必然会使审美主体的审美器官的敏捷性、情态体验的丰富性、表象扩展与转换的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与强化。”[2]也就是说,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后,随着其对音乐感知能力逐渐加深,对作品的表现力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把握。加之后期舞台实践的磨炼,学生歌唱艺术的审美兴趣和表演能力均会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也和教师对曲目的解析有很大关系,教师要能够将作品当中的精彩之处描绘出来,能够通过讲解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进一步体验的强烈好奇心。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要向学生丰富立体地阐述作品,要让学生理解这部作品音乐和艺术上的成就在哪里,让学生体会其中的魅力,理解作品的伟大。平时要不断给学生推荐欣赏的作品,了解学生的欣赏层次和欣赏需求,规定学生每天或每周必须要欣赏多少首作品,在声乐学习的起始阶段,欣赏活动是和声乐学习活动同等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引导学生欣赏声乐作品的同时,为了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还应该给学生听声乐作品之外的音乐艺术作品。要给学生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仅要听管弦乐、交响乐,更要听民乐,不仅听平时我们熟悉的中国音乐,还要听非洲的、拉美的、东南亚等不同地区的音乐。多元的音乐输入,能增加学生感性经验的丰富性,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增加审美包容性。这一切是对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在为学生规划赏析曲目时,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撰写鉴赏笔记的习惯。一般来讲,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文笔能力普遍较低,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指导和培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百余字的鉴赏笔记写起,重点记录乐曲带给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自身对曲目的理解和喜爱程度。通过大量鉴赏笔记的积累,引导学生通过对鉴赏笔记的前后比较,感受自身文笔能力的提升,更能通过鉴赏乐曲的不同,形成学生对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作曲家作曲风格的认知和理解。

四、注重舞台实践,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声乐表演的舞台艺术实践是表演者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践过程不仅能够检验表演者的专业学习成果,而且能够锻炼表演者的舞台综合表现能力,对帮助表演者提升自身的专业演唱技能和声乐表现技能具有重要作用。”[3]良好的舞台实践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内心潜在的表演欲望和热情,更是检验学生专业素养的试金石。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观摩他人的舞台演绎对自身的舞台实践得到一定启发;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亲临体验舞台实践,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持续改进。同时,舞台实践过程中,心理调控能力占据了较大比重,学生可通过反复的舞台实践克服内心的怯场因素,从而在舞台上的演绎愈加自如,这样容易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更远大的目标,对声乐学习的动机和目标更加明晰。

(一)克服心理恐惧,完整呈现作品声乐艺术是一门集歌唱和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需要到舞台上完成作品演唱,学生们才能充分体会到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而学生走上舞台的第一步,就是克服内心对舞台、对观众目光聚焦、对评委评价或评分的恐惧。所以,教师在为学生选择参赛级别和参赛难度时,就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学生目前达到的歌唱表演水平。教师可以在校内设置舞台实践课程,让学生习惯舞台实践。通过学生之间的舞台实践交流、互评,让学生习惯舞台表演实践的流程。随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参加省内、国内的比赛,带领学生一步步熟悉不同的舞台,了解不同大赛的评分标准和评分机制,引领学生克服内心对舞台表演的恐惧。

(二)忘我投入演绎,形成个性风格学生经历前期舞台实践的锻炼之后,教师要引导其忘我投入地进行舞台表演,重在表演过程中的审美体验,而无关成绩、奖项、观众评价等。学生需要在不同的舞台上打磨,才能逐渐形成个人表演的风格特色。参加舞台实践,是学生不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把握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舞台实践的激励机制也极大激发了学生对于歌唱艺术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加之教师的引领,培养学生对舞台抱有极大的热情。最后学生才能在舞台表演上完成一次次审美体验,获得精神世界的强烈满足感,进而热爱歌唱艺术。结语综上,培养和提升学生歌唱艺术的学习兴趣是有一定步骤和流程的。首先,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艺术学习习惯,通过创建阶段性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不能忽略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同时,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与审美能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后,通过舞台实践,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在舞台上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感。大学四年的技能培养,高校声乐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歌唱理念,让学生热爱歌唱艺术并积极投入到日后的音乐教学工作中去。教师应通过各种合理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内心热爱歌唱、热爱音乐进而才能热爱日后自己从事的工作岗位。更好地将学习的积极性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从而形成音乐教育系统的良性循环。

注释:

[1]殷向辉,朱云波.大学生应有的两种学习兴趣[J].中国青年研究,2002(05):38.

[2]张敏.音乐教育对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258—260.

[3]孙彬,王鸿俊.声乐表演的特征及舞台艺术实践研究———评《声乐表演要素及其艺术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3):223—224.

作者:黄河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