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7 16:53:57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0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进行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1]。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力军的农业科研院所,在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过程中,还担负着农业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三农”、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科技支撑[2]。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的成效[3]。近年来,国家出台系列文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仍普遍较低。本文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农业科研院所在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建议。
1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现行农业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目前,大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属于公益一类或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事业经费和人员工资按照全额或差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其管理体制仍按照事业单位模式进行人事人才、工资福利等管理,在制定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工资分配、年终评优等考核指标方面,比较注重项目申报、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和成果奖励等,而不是以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作为考核依据,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致使科技人员不愿意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1.2科研项目脱离生产实际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农业科研院所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农业行业自然科学研究工作,项目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拨款,项目主要以基础研究为主,而推广和应用研究项目相对较少。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过程中,注重申报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性研究项目,其主要原因:一是基础研究项目经费是财政拨款,项目经费多,每年科技主管部门都发布项目计划申报指南,研究方向比较明确,科研人员比较容易申请立项;二是基础研究容易出成果,能写出高水平论文,能获得发明专利,出版专著以及申报科技进步奖等成果;三是基础研究取得的成果,对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工资分配等方面都能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但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研究而言,虽然研究内容能深入农业生产实际,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但不容易出成果,也很难写出高水平的论文,申请科技进步奖就更难了。在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中,对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等考核的帮助较小,科技人员不愿意申请推广和应用研究项目,导致研究的项目内容与农民实际生产需求不相符,对科技成果转化到实际的农业生产中还存在困难,而且基础研究的成果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用于职称评审、岗位聘用上,没有真正将取得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机具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实践中,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的现象仍普遍存在[4]。
1.3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局限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科技人员通过科技创新研究出的科技成果,主要用于解决农民的实际生产问题,并转化成实际的生产力以实现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其中间必须通过单个或多个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目前,大多数农业科研院所都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处或成果转化中心负责本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主要依靠本单位的科技人员或所办企业进行成果转化推广工作,而通过政府推广部门或委托第三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进行成果转化推介的比例不高。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但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市场化运作,农业科研院所在市场化运作方面还比较薄弱,没有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团队,需要培养或委托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人才团队或推广平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事”,确保科研成果从源头到应用的顺利实现。
1.4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素质和能力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农业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熟悉农业创新技术、科技成果等综合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市场行情,能够运用市场走势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商业化运作[5]。但目前,多数农业科研院所专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人员较少,年龄和专业结构也不合理,各研究所没有配置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人员,都是科技人员兼职,并且人员不稳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2新时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建议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农业发展进程正在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化的生产模式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要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把农业科研院所研究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具等创新成果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手段进行推广应用。笔者结合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从优化体制机制、推介平台建设、转化人员培养等方面进行优化改进,以发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为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2.1深入推进农业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农业科研院所要利用现代管理理念,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深化农业科技和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是加强科技人员的思想教育,转变观念,从思想上打破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要以解决农民实际生产需求为己任开展科研工作,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而不是停留在纸上。二是加强科研项目的全面管理和跟踪评价,对科研申报、项目执行、科研产出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建立系统的评价机制,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建立科研信息电子档案。三是完善科研人员绩效激励机制,优化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指标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年度考核中的比重。在绩效分配过程中,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现金收入分配机制,加大科研骨干绩效奖励分配比例,充分调动科技人员面向市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2.2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项目选题机制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一般以基础性科学研究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科研院不但要开展基础研究工作,而且还要根据科研工作实际和学科发展定位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科研任务。因此,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选题过程中,要在选择基础性研究项目的同时,结合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确保项目选题准确,同时科研人员要参与生产,做好跟踪服务。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农业生产变化需求,及时调整项目实施方案,做到科研工作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切实做到论文写在大地上,使研究成果具有实用性、易转化。
2.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农业科研院所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职能作用,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用于科研成果的展示、推广和交易,进一步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农业科研院所要依托农业科技创新优势,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设计开发符合农业科研院所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其功能包含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发布、科技成果的展示、新技术新成果的市场推广以及重大科技成果的宣传报道等。同时还要加强与公司、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技术需求的对接,进一步了解其对农业技术及科研成果的市场需求,寻找合适的成果转化项目,为科技和市场建起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2.4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培养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农业科研院所须对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农业政策学习、农业基础知识和技术、市场经济、市场营销等业务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市场、产业和企业的需求,能准确把握农业行业发展的热点和趋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水平。同时,还要建立推广人员激励机制,按照科技成果转化法要求,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突出贡献人员给予奖励,以充分调动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积极性。
3结论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农业科研院所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平台,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入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重新定位自身发展的方向和科研攻关目标。通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使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通过市场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作者:罗文杰 宋杰 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新疆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2
随着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数量逐年显著增加,据统计,我国每年专利申请数量已经处于世界第一。近10年来,根据《中国科技项目创新成果鉴定意见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检索(2022),农业科技成果达31533条,然而,产生的很多农业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存在转化难、利用难的问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比例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探索研究
44和市场发展的要求,技术延伸到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不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调整农业科研项目立项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的农业科研项目立项机制,推动农业科研立项从“立项-研究-成果-再立项”的旧模式逐步向“市场-立项-研究-成果-市场”的新模式转变,有效协调“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倡导产、学、研、用合作,以需求引导和规范供给,将科研项目立项过程与市场、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二)强化农业科研项目分类管理和考核采取符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农业生产应用实际的成果评价方式,改变简单以SCI、EI等重要索引收录的论文和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为评价标准,加大技术创新原创性及其潜在和现实经济效益在奖励中的权重,要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考核,农业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申报时要明确对成果转化的计划与责任,相关指标要纳入项目验收、绩效考评与后评估的考核体系。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专业化成果转化、孵化机构和中介服务平台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鼓励各类农业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代理、评估、评价、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专业服务。搭建农业科技成果信息交汇与发布平台,各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推广单位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信息交汇机制,在不泄露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定期向社会发布农业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并提供农业科技成果的信息查询、筛选、信息对接等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在农业成果转化过程中,积极引入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为成果转化交易提供法律咨询、商务洽谈、资产评估、质押融资、保险等交易配套服务,通过公开平台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深度结合,建立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四)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是直接面向农业生产一线,是农业科技成果“落地开花”的“桥头堡”,要继续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支持农业科技人员、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开展技术合作,加强试验示范、人才培养、培训推广等职能,落实基层农技推广经费投入等各项保障措施,尽快建立起能适应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常态需要的多层次和多功能的科学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五)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宣传力度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农业科研人员流动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或离岗创业,落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激励政策,相关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应加快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机制,制定可操作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实施细则,完善科技人员职称评价与晋升体系。支持企业科技人才到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兼职,鼓励产学研相结合,实现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紧密结合,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依托现有高校、科研院所、转化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和突出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训宣传力度,确保相关成果转化政策有效落地,组织相关专题培训,宣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好经验、好做法,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及时总结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吴立峰 单位: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范文3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文件精神,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上海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上海农业基本盘、做好上海“三农”工作。202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2022年9月上海正式施行《上海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为乡村振兴战略在上海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法治保障和具体规划,进一步确保上海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上海“三农”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离不开科技成果落地开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是实现农业科技与经济相融合、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一、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初见成效
果转化法》等相关文件规定要求,将成果转化交易的相关信息在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三农、东方城乡报、转让方所在单位、第三方交易服务机构等网站、公众平台进行公示、发布。4.组织交易:以上海技术交易所等第三方交易机构为主,按照“四技”服务合同(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组织转让方与受让方签订转让合同,探索多种转化交易形式。5.交易鉴证:一站式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转让方、受让方提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凭证、技术合同登记表及相关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相关保障服务。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分散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各自为政,未形成统一的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和平台。目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部分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经建立了各自的转移转化中心或机构,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办法,组建了各自的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形成了评估定价、协议定价等多种形式的转移转化交易模式,这些分散的转化机构缺乏统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造成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不成熟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成果转化供需双方的信息采集数据量不足。同时,需要优化展示发布、价值评估、成果交易等专业服务;农业科技交易体系、服务体系、金融体系、专家系统等系统功能未完善,需要加强系统安全性,保障知识产权;积极引导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科技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等成果转化相关方积极参与使用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庞大的信息数据库才能支撑并促使转化服务平台有活水、有活力、有吸引力。
(三)成果转化应用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目前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需双方基本在线下完成供需对接,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利用存在感不强,成功的转化案列在可持续性方面存在信息缺失,广大需求方对有购买意向的成果效益看不到、摸不着、估不准,对购买农业科技成果有顾虑。围绕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需求,遵循“全过程、全要素、全系统”的“三全”设计理念,以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按照成果先进、成果质量可靠、转化推广快、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生态效益佳、可持续效益显著、受益对象满意等要求提出如下创新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总体设计,构建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云平台;组织实施一批示范应用工程,培育推进示范基地与示范企业建设;加快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一)着力推进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建设整合优化政府部门、涉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等资源,建立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农业科技
二、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困境
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如下发展困境。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分散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各自为政,未形成统一的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和平台。目前,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部分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经建立了各自的转移转化中心或机构,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办法,组建了各自的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形成了评估价、协议定价等多种形式的转移转化交易模式,这些分散的转化机构缺乏统一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造成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不成熟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成果转化供需双方的信息采集数据量不足。同时,需要优化展示发布、价值评估、成果交易等专业服务;农业科技交易体系、服务体系、金融体系、专家系统等系统功能未完善,需要加强系统安全性,保障知识产权;积极引导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科技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等成果转化相关方积极参与使用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庞大的信息数据库才能支撑并促使转化服务平台有活水、有活力、有吸引力。
(三)成果转化应用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目前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需双方基本在线下完成供需对接,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利用存在感不强,成功的转化案列在可持续性方面存在信息缺失,广大需求方对有购买意向的成果效益看不到、摸不着、估不准,对购买农业科技成果有顾虑。
三、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建议
成果转化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发挥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的产学研用相结合优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创新主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强化涉农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平台,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研发,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生物种业、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绿色农业投入品等领域创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动农业农村创新驱动发展。联合构建重点实验室,提升技术支撑力量,健全农业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成果产权保护制度,保障对农业科技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投入,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二)完善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云平台不断探索上海农业科技发展有效路径,在现有的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力争成果转化供需双方信息多、全、新等方面有突破,在供需双方数据信息挖掘分析应用与专家系统建设方面有进展,形成“数据收集-信息分析-专家决策-反馈调整”的上海农业科技发展综合决策方案,同时为上海科技兴农项目立项决策提供有益信息。进一步推进完善平台的数据整理、应用集成、挖掘分析等工作。按照基于“云服务”架构,组织实施或利用第三方软硬件系统平台搭建,形成集信息展示、数据管理、多方服务于一体的产学研用多角色的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云平台。
(三)加快培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基地及企业上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原则是“需求拉动、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统筹协同”,这四个原则里面最核心的一点是需求拉动,实际上是坚持市场化方向。以示范基地与示范企业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各产业链的科技成果转化产供销运营模式,逐步形成成熟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并形成解决方案进行部署、改进、完善,总结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经验及做法,了解成果转化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市场化情况,为后续相关增值服务与政策支持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科技成果在农业增产增效的农业产业体系化、规模化应用推广做准备。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宣传培训力度加强农工商跨界融合人才的培养,开展产学研用和第三方中介机构不同层次政策宣讲和技术应用培训,重点对示范基地及示范企业应用层面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际应用水平。联合涉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在农业领域培养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综合性人才。
(五)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企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科学技术社会团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等创新推广方式,开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新格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值此乡村振兴的历史性契机,为上海“三农”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时不我待,唯有奋斗。
作者:曹欢 单位: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