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10:28:03
序论:在您撰写微课程建设分析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护理教学是医院培养优秀护理人才的重要活动,除聘任专业技术过硬、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外,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也是影响临床护理教学质量的关键[1]。中医护理与常规西医护理相比,对护理人员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水平要求更高,护理期间常常需要实施各种特色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四诊、辨证施护等项目开展也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加强护理教学管理、规范护理教学流程、提高护理教学质量,对提升医院整体中医护理服务质量,以及促进医院中医护理管理标准化建设和发展有重要意义[2]。目前国内多数中医院校和中医医院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开展中医护理教学培训,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学内容死板和过于程式化,带教老师只会按照教材和大纲内容开展教学,在培养中医护理人员个人实践能力、临床经验和中医护理技术方面普遍效果欠佳,也无法满足中医多元化、特色化的教学需求,很难培养出更优秀且具备更高素养的中医护理人才,因此近年来国内许多中医领域专家学者和临床教育工作者都开始把研究重心放在如何提高中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3-4]。本研究就“微课程”基础下的PBL教学法在提高中医老年科临床护理带教水平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医院中医老年科进修或者实习的70名护生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名。所有参加本次教学的护生都为女性。对照组年龄在22~33岁。观察组年龄在22~32岁。纳入标准:学习期与本次研究时间段相同;符合本次研究标准;自愿参与研究;中医护理专业毕业学生。排除标准:一般资料不全者;不能主动配合参与相关调查者;存在严重旷课、缺勤,且占总课时15%以上者。所有参与研究护生均了解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开始。两组护生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管理。教学活动开展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教学工作围绕带教老师进行,教学方法包括理论知识讲解、护理查房、分组带教等,配合临床实践操作训练,期间带教老师做好监督指正工作,为护生解答各种学习的疑惑,教学结束后进行效果评定,提出意见,在下一轮教学中做出调整。观察组采用“微课程”基础下的PBL教学法管理。带教团队规划微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制定参考《中医护理学》,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开设教学课程,教学内容包含中医护理理论课程、中医护理技术实训课程以及经典案例等。微课所用的教学课件、案例资料均收录至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内,学生登录平台可随时查看,方便预习和复习相关课程。教学团队在微课堂中融入中医老年科护理相关内容,构建相对应的护理培训课程体系,开展分阶段培训,在课程内融入中医护理基本技能、临床实践和中医药文化感情等内容,保证学生掌握中医护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持续提高个人素养和能力。教学期间结合案例导入法,带教团队根据中医老年科收治患者特点以及实际临床教学工作现状,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病例作为教学案例,分别在各个诊疗阶段设置教学问题,例如核对患者的各项检查数据、记录患者身体状态变化、明确患者诊断依据、提出类似疾病的鉴别方法等。教学开始前带教老师将学生划分多个小组,将提前准备好的病例资料下发,包含病例的基本资料、各项检查报告、实验室检查数据资料等,最后设置多个教学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可通过查阅文献、书籍、既往病例资料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问题解决成果,并提出组内具有争议的问题,向带教老师请教,带教老师协助解决。后续召开教学研讨会议,各小组汇报自身的学习成果和学习问题,带教老师团队负责统一回答处理,深入讲解所教知识点中的难点和重点,从多角度分开阐述,从医院病历信息系统中调取同类型的经典案例给学生分享,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期间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想法,大家互相讨论,共同提升。期间还可结合其他临床教学方法,如PDCA、多维体验教学、情景模拟演练、角色交互体验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色和场景下感知临床工作的状态,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教内容。教学期间要着重规范学生的技术操作,如操作方法、操作流程、风险防控等,在完成各项技术操作的同时,确保患者安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积极性和医院口碑。所有学生均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成绩考核。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护生护理教学成绩:包括中医护理理论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两项,两份考核问卷的最高分值均为100分,考核得分越高表示护生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度越高或中医护理操作能力越强,也间接反映教学效果越好。②比较两组护生个人能力评分:通过量表评分的方式进行评价,考评内容包含五个大项,下设多个小项,每个大项总分值为100分,量表评分越高表示护生护理个人能力越强。③比较两组护生满意度: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包含四个主项,每项最高得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生的教学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生护理教学成绩比较观察组护生护理教学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护生个人能力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生的个人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护生满意度评分比较观察组护生的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中医护理实践教学一直是中医临床带教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因中医护理技术更具专业性和经验性,所以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个人素养要求也更高,提高临床护理带教水平,是保证中医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5-6]。“微课程”是近年来国内提出的新型中医护理教学方法,近年来有研究指出“微课程”与PBL教学法联合运用在加速中医护理人才培养中效果突出,为进一步明确其实际价值,本研究进行了相关探讨,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教学成绩考核结果优于对照组,个人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生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可以体现出“微课程”基础下的PBL教学法的临床优势和应用价值[7-8]。王凌雁[9]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论一致。本次运用“微课程”基础下的PBL教学法于中医老年科临床实习护生教学中,不仅改变了传统护理教学主体和侧重点,也从多方位调整了中医护理教学的工作流程,带教团队更加重视中医护理技术实践能力教学,以提高护生中医护理技术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教学、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演练和思维引导教学等,带教老师从旁辅助和指导,所有教学活动均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其独立创新、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10-11]。
案例教学法是中医护理技术实践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典型案例教学以及开展操作训练,不仅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教学知识,积累操作经验,还能在带教老师督促下自主学习、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分小组讨论,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期间带教老师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整合所教内容中的重点,结合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让每位学生都能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中医护理实践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专业素养均有积极意义[12-13]。“微课程”基础下的PBL教学法应用于中医老年科临床中医护理带教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创新性和团队合作意识,更加适应未来医学领域发展需求,微课教学配合实践训练开展,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积累护理经验,深入理解各种护理操作体验,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更愿意主动投入到护理探索的项目中,对推动整个中医护理事业发展也有积极意义[14-15]。“微课程”基础下的PBL教学法应用于中医临床护理带教管理工作中优势明显,在帮助医院培养优秀中医护理人才以及中医护理团队建设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中医护理带教管理方法,有深入探索和完善价值[16]。
综上所述,中医老年科临床护理教学管理中运用“微课程”基础下的PBL教学法,能有效提升护生教学知识掌握度,激发护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护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质量,加速中医优秀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教学满意度高。
作者:刘经英 沈君霞 张绍文 王微 单位: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微课程建设分析2
一、引言
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中一门重要的课程,《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EIA)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越来越突出的环保问题与国家最新的工业发展政策相联系,通过学习相关的法律和规章,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作者根据环评企业的现实需要,实施了以互联网+为基础,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课程思政”等教学方式的创新,探讨了课程体系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估等课程的实践,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EIA的特色
EIA是一种综合应用的学科。首先,这门课包含了许多前导的专业知识,比如:大气、水、土壤、固废、振动、噪声、电磁辐射等环境要素的污染控制课程,还有水文与水文地质学、环境监测、生态学、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等课程也与它有内容交叉;其次,环境影响评价所包含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环境标准、政策性文件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不断地进行着快速的修订,暂时还难以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将所有的知识都解释的明明白白,只有尽量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理解;第三,EIA最终目标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而在实践中又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工程分析,这其中牵扯到的问题很多,编写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对环境工程的学习和研究都有待提高。
三、EIA教学模式的研究
建立环保工程课程的课程设置,能否涵盖环保咨询、工程、运营等方面所需的知识,对于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环保评估课程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没有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现行的教学方法多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理论,内容分布广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为“被动”,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在课堂上容易产生死记硬背的情况。
(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毕业生进行回访,结果表明:“EIA”是一种技术工作,是大学生最重要的工作领域,但由于其与教科书的知识缺乏关联,往往需要从实际的工程案例中进行再学,没有实践技能的培训无法适应应用型院校的教学发展需要。
(三)教学材料缺乏与时俱进,没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不断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但由于目前的教学材料都没有及时更新,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工作需求。只有通过加强自主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的政策环境。
四、以工程为导向的EIA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
(一)以工程为导向的教学系统的构建经过对20余个当地的环保公司顾问的调研,我们认为,“具有独立编写EIA报告的能力”是最基本的条件。作为一种实践类的课程,EIA必须与所建设的项目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情况相联系,综合分析、预测和评价对环境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作者认为,在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等方面,不能将其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针对目前应用型院校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现状,本文“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把教学与具体的项目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理实一体、结构紧凑的综合型教育体系。图1是总体的课程体系的总体思路,采用“以项目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方式进行的。项目2是以“以人为本”的方式进行的,即按照不同的课题类型,由教师为其准备材料,从而实现了自主思维的目的。图2是项目2的教学思路。
(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使用微课程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上课之前进行线上学习。教师利用网络搭建了一个网络互动的平台,安排学生的作业以及答疑,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技能。引入作业,进行基本的知识考核,通过视频讲解和课后作业四个环节,实现了“以作业为驱动,以知识为导向,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以“物料平衡”这一章为例,图3为“物料平衡”章节线上课程体系结构图。任务1.3物料平衡在线上进行解析、解释,以帮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克服了线下的困难和难点,巩固了自己的知识库。图4为线下授课方式的架构。通过“网上+线下”的混合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兴趣和综合素质。第一步共性分析第三步优秀作业学生讲解+讨论+分析第二步问题作业学生讲解·讨论+分析第四步问题答疑+实际案例时长:30min时长:30min时长:15min时长:15min图4线下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图
(三)在课程考核中引入工程案例,建立全程评估系统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创新的技能,EIA的教学评估内容包括:(1)对日常学习的评估。将学生的日常出勤、工作的完成、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作为评价的一部分,分值比例设置是30%。(2)对实践环节的评估。按照项目环评报告的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分值比例设置为30%。(3)对成绩的评估。以开卷或闭卷形式考查课本中的知识要点,为日后的EIA合格提供依据,分值比例设置为40%。
(四)在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大学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课堂中,以提高环境保护观念。在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过程中,应将遵纪守法、爱护生态环境、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融到教学中。参与绿色旅行、降低空气的污染、降低噪声污染、垃圾分类投放等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环保专业学生更应示范在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学生,在公司担任环保工程师或行政主管职务时,对公司的达标排放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导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环境职业素质;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是新世纪的环保人的奋斗目标。
(五)邀请企业工程师入课堂邀请公司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及业内专业人士讲授。介绍最新的政策、导则、法律、法规等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加深了对未来工作的理解。
五、“互联网+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引导下的“教”与“学”
以网络技术和网络思想为基础,建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探索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模块式教学模块式教学是在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将一个体系分为多个模块,从上到下进行教学。各模块具有各自的特殊的功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将其划分为相关的知识模块,包括:《环保法律、环保准则》、《水污染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知识模块。1.构建“微课”微型课程以特殊的受众为对象,以具体的知识为载体。微课本身还是要有系统的,一套微课程所传达的内容应该是完整的,例如,微课层次上的水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成四大块:(1)水环境评价的内容和步骤;(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和预测的技术和需求;(3)选取和运用水资源的影响评价模型;(4)对流域内的地下水环境状况进行预测和评价。微型课堂学习支持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零散学习。通过微型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微型课程相关的练习、资源都是相匹配的,通过网络技术,各院校可以分享课堂。2.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改革传统教学流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老师把学习权利交给了同学,节省了教室里宝贵的时间。微课视频,让同学们在上课前进行预习,不限制观看,并根据需要解答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每个学生团队来解释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对视频中的问题进行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对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使学生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更加深入。通过新课改,使学生从消极的接受转变为积极的学习,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性;二是老师从传授知识到解答问题,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引导者。
(二)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项目教学法”指以整个项目进行教学的过程,旨在将理论和实际相融合,使其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创新潜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划的时候,要将有关的评价因素嵌入到微课程中,然后在相应的评价元素上进行选择,比如,对水环境的影响评价,就可以得到相应的需求,例如:评价级别和范围,评价内容,影响评价和结论。在规划阶段,将相关的环境影响因素导入到环境影响评价的实例中,通过对环境影响因素的剖析,并对环境影响因素的影响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以课程为导向,让学生从课堂到公司,以产业为中心,引进产业规范,把产教结合,把创业精神融入教学,让同学具备解决现实工作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
(三)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以往以平时作业、出勤和期末考试为依据的传统的课堂评估方法明显地失效了。许多大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日常生活压力较大,往往在学期结束后短期内进行“突击冲刺”,以应对一门科目的一次测验。课程评估模块化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能将学生的短期内的紧张情绪,从各个单元和专案执行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有效的分配,同时还能及时地掌握各个课程的教学情况,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引导和提升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教育模型。
(四)执行结果和存在的问题在整个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和推动学习,要强化与学生的交流,要对教学中的关键和困难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协助,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同学们具备了对问题的解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开放性、分享和合作意识。主要表现为:(1)个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积极性较低,特别是对长期的消极学习习以为常;部分学生因不能观看录像而无法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的教学;不管执行计划,只要不让课程失败就行。(2)提高了老师的素质。老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基础,又要能亲身参加工程项目,还要学会对整体的教学进度进行控制。翻转课堂并不是循序渐进地进行,在课前不会有人提前预习,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和活动,许多东西都是临时性的,无法提前做好充分的预习。教师从知识传递到对话者,从主角变成了导演,师生都是互相借鉴的合作对象。其次就是在一段时间里,老师们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准备课本,有些课程对技术的需求很高,从“以教为中心”到以“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这就需要教师们转变观念。
六、结束语
互联网+的技术与思维在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与机会的同时,也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通过“互联网+”的方式,通过“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微课”等多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进行“课堂”、“微课”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进行“多种评估”,既是对老师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考验。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专业的发展与完善,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夏婷婷 单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微课程建设分析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每一所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思政课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始终,其通过加强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指导大学生更好地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技术新媒体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2]会议的召开对推动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可见,高校思政课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OMO教学模式下思政课教学新样态构建
近年来,多媒体、云计算、5G通信技术等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得到快速发展,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与迭代升级的时代背景下,OMO(OnlineMergeOffline,即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OMO与O2O(OnlineToOffline,即线上到线下)模式起源一样,O2O原本是一种商业模式,其是将线下商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基于此,2017年企业家李开复在《经济学人》杂志特辑发表专栏文章,文章的内容结合多个领域,描述了OMO即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4]。
OMO模式在商业领域有了一定的发展后,教育领域也开始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开发和使用。OMO教学模式依据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通过平台、层次、数据的融合,对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手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5]。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各类院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各类院校纷纷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教学。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如何继续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成为高校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2020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基于这一背景,OMO教学模式的产生以及后续如何发展和使用更加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6]。
二、OMO教学模式与思政课教学的新挑战
在我国,大多数学生从接受教育开始就有了思政的概念,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道德与法治课、政治课等课程围绕每名学生的学习生涯。传统的高校思政课一般作为公共课进行讲授,由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组成一个教学班级进行大班教学,这种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大规模地完成教学活动,课堂活动一般采用分组、点名、抢答、汇报等方式[7]。当下,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维表达方式与社交行为也在不断发生转变。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的主动接收感知能力更强,喜欢挑战新奇和有趣的事物,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素质发展特点较为吻合。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如果思政课教师与时俱进的能力不足,则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思想灌输,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够凸显。在传统课堂学习管理模式下,教师处于课堂主导地位,课堂教学导向由任课教师决定,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而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更愿意通过浏览网络教学资料、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变革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将课程内容以精品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微课程,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这大大减少了学生对学习未知内容的焦虑心理。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对线上教学资源的使用较少,只有几所名校开发了微课程,多数高校直接引进国内部分名校的网络课程,这样做会导致真正符合学校教学特性、专业学生特性的优质视频课程较少,学生对网络微课程的喜爱度、认可度较低。这大大降低了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的实效性[8]。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必然过程,加强优质视频资源的开发,将理论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是建设思政微课程的有效途径。
三、微课程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设计
如果说OMO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微课程的建设则是OMO教学模式的基石。OMO教学模式主要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线上学习则更多地需要依托微课程,通过微课程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微课程的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以内,时长的精短凝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集中精力,但是受时长的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往往也会趋于碎片化记忆,因此将线上微课程与线下学习进行深度融合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突破点,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师微课程制作水平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制作微课程时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教育技术与新理论、新观点、新热点相结合,以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收获为出发点进行微课程的方案设计。教师在进行微课程开发前应进行资源整合分析,有效利用文本材料和网络视频资源材料。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利用新媒体平台调研大量与课程相关的资料,设计符合课堂要求的微课程[9];高校应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与指导,以保证其制作的微课程既规范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平台管理微课程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是平台的构建,要想课程得到大范围的普及和推广就需要有一个安全、稳定、智能的平台,高校进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过程也是平台建设的过程。因此,高校教学团队应将视频策划、制作、上传、后期运用管理等工作进行细化分工,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切实搭建一个完整化、智能化、便捷化的平台,以此营造良好的思政课教学环境。
(三)设立互动机制微课程教学平台应设立师生、生生互动机制。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除了与老师进行交流,还可以自由选择与其他学生进行实时在线交流和讨论,通过在线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难题。另外,师生还可以在在线虚拟社区共同探讨问题,老师可以获得问题反馈以不断优化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行为的产生,帮助更多学生高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四、OMO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究
有了微课程建设的基础,高校思政课就可以通过OMO教学模式对线上线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形成线上提前预习—线上自主讨论,测试—线下创新课堂活动的良好闭环学习系统。
(一)线上提前预习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制作课程视频来引导学生在线上进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一直以来被视为教学的“关键环节”。利用线上课前预习,教师可以实现教学的“逆序创新”,实现先学后教,让学生对学习课程的结构、重点难点有所了解,并找出课程的兴趣点和疑问点,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即将学习的课程,缓解其线下课堂学习的焦虑感。线上提前预习的关键点和难点在于思政课教师如何将课本上、课件上的理论知识制作成对应的短视频。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性,教师在课程视频设计上可以融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引发大学生的共鸣。以共青团中央制作的网上团课“青年大学习”为例,2020年2月,共青团中央邀请了关晓彤作为主讲人进行了团课讲解,讲解的内容与往期相比无过多变化或创新,而仅仅是因为主讲人的熟知度,使得这一期的团课观看量创造了当时团课学习的较高纪录。许多新媒体平台拥有大量的爱党、爱国宣传的创意视频资源,很多视频也获得很高的观看量。相同或类似的学习内容因为主讲人、视频剪辑方法、传播渠道的不同而导致学习效果千差万别。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思政学习内容并不排斥,只是对部分讲课方式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对微课程进行创新,融入动画、VR全景体验、360全景视频、创意短视频等元素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线上自主讨论和测试在学习完线上微课程后,针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可在线下课程开始前利用线上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由学生自己提出课程的疑难点,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及评价。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仅可以找出课程中的疑难点,同时其进行自我讨论的过程也是对一门课程深入了解的过程。这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课程导图,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明确重难点。根据线上预习和讨论的情况,教师在线下上课前发布相关测试,以此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以及本节课程学习的疑难点。
(三)线下创新课堂活动面对思政课教学理论知识过载的特点,高校思政课教师可在线下课堂积极融入创新元素,如将相关主题微电影、主题演讲、主题辩论、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融入教学场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作为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思政课,是学生加强修养、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此门课程时,可融入主题演讲、主题辩论的环节,针对每门课的内容让学生准备相关演讲,每名学生在演讲后,教师对其讲述内容给予评价,引导其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发展。每一章学习内容结束后,学生可自由组成辩论队,对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自由辩论;教师、课代表等组成辩论评委,对辩论选手的辩论效果进行点评。这些课堂活动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升自身能力的活动形式。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为例,该课程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近代中国的波荡起伏,有关这门课程内容的影视剧作品较多,如《鸦片战争》《我的1919》《长征》《建国大业》《建军伟业》等。针对每节课的内容,教师可融入主题微电影、情景剧表演等元素,在课前播放筛选好的经典影视片段,让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更深刻地理解所学课程。
五、OMO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总结和展望
(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素质培训高校思政课教师通常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部)教师组成,这些专职教师虽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也存在年龄结构过于老化的问题,他们对新颖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和操作能力较差。要想构建完善的“互联网+思政课”教学模式,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现代信息技术完美融合。教学资源优化不仅需要进行资源建设,还需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系统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使用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促进思政课堂现代化的积极作用,有效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高校教学相关部门可与信息化建设相关部门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让高校思政课教师互相分享信息技术的使用心得。
(二)注重方式平衡,多措并举提升教学效果在OMO模式概念下,我们应注重不要出现“技术万能论”“技术无用论”这两个极端观点,信息技术作为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象征,其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改革的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合理利用技术手段,将线上线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教师应避免出现过度注重线上教学,导致学生进行过多的碎片化、不规范的学习;或者过度注重线下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缺乏新鲜感和体验感。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突破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瓶颈,实现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转型。
作者:逯明宇 高远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