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职高语文教学策略3篇

时间:2022-12-29 10:47:00

序论:在您撰写职高语文教学策略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职高语文教学策略3篇

职高语文教学策略1

职高作文教学是职高语文教学的难点,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师和学生。本文针对职高学生作文无“米”也不会“炊”的现状,具体阐述了立体式借用语文教材文本来优化职高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让职高学生写作有“米”可炊,炊米有“术”。

一、问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综合训练的主要阵地,但对职高的教师来说,作文教学无疑是令人头痛的一大难题。为什么教师们下了大功夫,却还是有这么多学生写不好作文、讨厌作文?针对此问题,如何切实地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课堂为阵地,以教材为抓手,探寻作文教学的突破口,改变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进而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每一个职高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并探索的问题。

二、职高作文教学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笔者曾经对所教专业学生的入学摸底考试的作文进行过统计: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不到15%,70%的文章内容空泛,没有明确的观点;有很多作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与所给材料相关的话题,文章结构层次混乱;语言贫乏,作文中反反复复只有那么几个词,平淡枯燥,更不要谈真情实感了;更有将近15%的作文是把原文的材料拼凑在一起,只为凑足字数,应付了事。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作文教学现状,这些不仅成为职高作文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更成为师生的一个难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对写作“零兴趣”职高学生主要来自被普通高中录取后其余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有不少学生形成了“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对未来没有目标,对学习没有要求,对写作更是“零兴趣”。

(二)学生缺少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技巧学生写不好作文,感到无事可记,无情可抒,也有可能是平时阅读量太少,或者根本不阅读,对生活也缺乏关注和感悟,总觉得“每天都一样”。由于缺少写作素材而造成“难为无米之炊”。有些学生阅读量大,可是对写作的基本技巧却掌握很少,写出来的作文总是枯燥乏味,造成了“有米不会炊”的状况。

(三)教师缺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妙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对学习而言,兴趣极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去唤醒、挖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学生一旦有了写作兴趣,把写作当作乐事,自然就会愿意写作,乐于写作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少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缺乏必备的“秒杀计”。

(四)教师缺乏对教材文本的重视和立体式利用部分语文教师一方面经常抱怨学生课外阅读量小,积累少,一方面又缺乏主动开发和利用教材文本这一资源的意识。未能把课堂文本教学与作文指导有机结合,将课文分析与学习创作融会贯通,没有把教材文本转化为学生写作的“练兵场”,结果造成了对近在眼前的最佳写作训练蓝本的“无视”。

三、依托教材文本优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

职高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中心明确,思路清楚,力求有新意”,并进一步要求“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力求有新意”。在写作技能上,强调语法、标点等的规范性使用。这也说明职高写作教学应以基础性的训练为主。大多数职高生实际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还停留在初中阶段,因此,更要从基础抓起。基于职高学生的写作现状和大纲的要求,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得出如下策略:首先,利用课堂的40分钟,以教材文本内容作为写作素材,教导学生将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多方面、立体式利用教材文本,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其次,向学生传授写作技巧,教会学生“炊米之术”,通过素材积累和技巧的学习来全面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写作水平,让学生既有“米”也会“炊”。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积累,汇集可炊之“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过程。学生在写作中需要运用大量详实、准确、富含人文气息和时代气息的材料,这些材料的获得需要平时不断地积累,而积累的最有效途径莫过于利用好现有的语文教材。课文中描绘的山川风物、自然景观、名言佳句、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有效资源。然而,如何利用好这个写作的宝典,则需要语文教师合理、正确地引导学生,将教材中不同的文章进行归类整理,以便在需要时及时调出来。

1.积累教材文本的话题材料。文章是有生命力的言语作品,是有血有肉的,这“血肉”就是材料。材料需要积累,材料更需要识别,识别是积累的前提。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可转化为作文材料的比比皆是。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练就一双识“材”慧眼。所以,笔者在每学期开始时,会先让学生对本册教材六个单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写作教材信息库”,通过写作信息库让学生把平时课文中的写作材料积累下来,应用于相关的话题。还可以拓展到课外,搜集生活中与同类话题有关的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能依据“锁定话题(题目)→调出‘写作教材信息库’中的相关材料→适当加工所选材料融入作文”的方式进行较为轻松的写作。实践告诉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只有多积累、多思考、多运用,才能够“聚沙成塔”,使我们的语文教材成为作文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可炊之米”。

2.积累教材文本的名言佳句。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多数职高学生的作文语言贫乏,平淡枯燥。有时就算有了好的立意,也写不出生动的文章。语文教材中汇集着大量的名句佳篇,要么语句严谨,思辨性强;要么含蓄隽永,味笃情浓;要么娓娓而谈,朴实情真。教学中,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让学生多多发现课文中美的词句,用心品读。笔者在教授每一篇课文时,除了引领学生在课堂中对好的语句进行品读、背诵之外,还要求学生做一份阅读积累卡,把课文中自己认为优美或有哲理、使自己有感触的语句摘录下来,日积月累,积淀储备。在写作时,适当地引用和化用这些名言佳句,就能使文章的语言增色、文采飞扬。教材中有很多寓意深远的语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挖掘整理这类语句,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使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得到质的提升。

3.积累教材文本的结构形式。结构形式是文章的骨架,搭建好骨架等于完成了文章创作的一半。当代著名作家丛维熙说:“作品的构思可以比作工程师的草图设计,只有经过反复推敲之后,才能大兴土木,挖基开槽,一砖一石地盖楼建厦。”其实,每篇文章构思的角度几乎都不一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研读中借鉴。学生只要领悟了教材文本的精妙构思,掌握了带有规律性的一类文章的结构模式,这样一来,在写作时就会“有形可依”,写出主旨集中、条理清晰的文章就不再是难事了。例如,刘征的《过万重山漫想》由“漫想”组材,作者沿着“历史—现实—未来”的思路贯穿古今,可谓神思飞越,浮想联翩。文章整体思路扣住“过万重山漫想”,“漫”而有序,以三峡为起点,最后以“船过三峡”为思路的终点,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构思巧妙的课文,笔者在备课时注重将其结构与作者的思路、情感、主旨结合起来,让学生清楚这样安排结构的理由和好处是什么,而不是单纯地模仿。教会学生学习作文技巧的“引入”点和“结合”部,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领悟“怎样写”的规律,最后师生合作,共同绘出文章结构的纲要图表,以资借鉴。

(二)巧借鉴,学习炊米之“术”写作之“米”有了,并不意味着就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好“饭”,这还需要我们炊米有“术”。写作时,审出文意,接着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来表达出情感。还需要考虑如何遣词造句,如何组织段落,如何凸出文意,按什么顺序去铺展文思,怎样运用才能把材料运用得新颖、独特和巧妙,等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言语的品味和文本思想的深度解读,更要关注文本中蕴藏着的灵巧的结构及精妙的写作技法,引导学生学习教材里优秀篇章的写作手法、技巧,积极鼓励学生学习借鉴,敢于“拿来”。

1.借鉴精妙的修辞手法。一篇作文的优劣,除受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众多因素支配以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语言要形象、生动、活泼。而语言之所以生动形象,是成功运用修辞手法的结果。我们在作文中要有意识地向课文学用这些“雕虫小技”。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那段“月下荷塘”,运用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动静结合,把月下荷塘的动态情韵描绘得无与伦比。在引导学生品味此段文字的妙处时,笔者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段没有修辞的“月下荷塘”文字,然后让学生评价,学生看着笔者的“作品”纷纷摇头,优劣显而易见。接着请学生当回“小老师”来修改笔者的“作品”,学生兴致很高,跃跃欲试。修改之后,再和原文比较。不用教师过多讲解,学生已经领会了修辞手法的妙处。接下来布置一处写景片段,要求学生运用相应的修辞方法。学生先学习再实践,效果明显。

2.借鉴多样的描写方法。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恰当的描写常常是一篇文章的闪光点,也是文章借以显示人物性格、表达主题的一种技巧。例如,学生在作文中对人物的眼睛进行描写时总爱用“炯炯有神”“水汪汪”或“暗淡无光”等词语,这当然比不用修饰词的描述强得多,但千人千眼,这样也会把人们本来是千差万别的眼睛写得既熟又俗了。在讲授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祥林嫂的肖像描写,特别是描写祥林嫂的眼睛:初到鲁镇,顺着眼;第二次来鲁镇时,还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第三次在她生命行将结束的祝福前夕,则“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通过这三处的眼睛描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祥林嫂的内心世界,看到这个悲苦女人一生命运的发展变化。在这节课,笔者设计了如下写作任务:请以同班同学中某个同学为主人公,对其肖像进行描写,到下节课上课时,由作者朗读,全班其他同学推测所描写的是谁,以此来检验作者的描写是否成功。

3.借鉴不同的组材方式。砖瓦、钢筋、水泥、门窗仅仅堆在一起并不是房屋,还需要建筑工人巧妙地搭建。写作更是如此,有了材料,并不就是好文章,还需要我们注意选材和组材。职高语文“基础模块”第一单元选取了四篇写人的文章,笔者把重点放在了文章的选材和组材上,《我的母亲》和《卖白菜》虽然都是刻画可亲可敬的母亲,但老舍的《我的母亲》采用的是纵向贯穿的方法,而莫言的《卖白菜》采用的是截取横断面的方法。笔者和学生共同探究这两篇课文在写作指导上存在的可比较的点。通过分析,笔者设计了相应的作文题目进行片段训练。首先让学生们在纸上写下一个自己印象深刻的人,然后用简短的一句话描述这个人的特点。接着,要求学生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经过“说特点”“概述”“详述”三个环节的训练,再经过整合,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写作要求。这一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就连被冠以班级“最懒惰”学生称号的同学也写出了“我的母亲是‘辣妈’,她有三‘辣’”的语段,逗得学生捧腹大笑。通过“探究写法→片段训练→连段成篇”这一教学模式在作文课堂上的应用,以及实战训练中不断地完善,并即时听取学生的反馈,结果证明,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实效性。

(三)巧创新,展示独特之“我”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将教材中的课文材料作为写作训练的一个切入口,可以让学生在充分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续写、仿写、补写、评写等训练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想象创新途径,“我手写我心”能够帮助学生展现独特的自我。

1.在名句经典处仿写。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在我们学习过的课文中,有着许许多多文采斐然、富有哲理的精美绝伦的句子。我们可以进行模仿,也就是常说的“仿写”。在教到这些课文时,笔者常会要求学生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并进行仿写。先仿其形,再仿其神,最后达到形神兼备。仿写其实是一种再创造,它熔铸了仿写者新的激情,新的思想。所以,教师最终要让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新”,“仿”中求“活”,以提高写作能力。在指导学生仿写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经典词汇的“仿造”及对精美佳句的仿写,词汇和句式的仿写也能起到提高学生句段写作能力的作用。立足教材文本,多积累,多训练,多运用,可以为学生的作文语言增色不少。
2.在文章空白处补写。补写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怀疑、寻找和发现课文内容的空白之处并加以补充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课文中“不确定性”和“空白”存在的地方很多,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那些高度概括或者省略了的空白,精心设计,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对作品空白处进行填充。这既可以使学生完整全面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补白写作呢?在教授《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时,文中并没有写出老贝尔曼画常青藤的场景,而此处恰恰是最感人的画面,然而作者并没有从正面进行详细的描写,所以,笔者就请学生补出了这一画面。

3.在课文插图处引写。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插图,但在教学中,师生常常忽略插图,成为学生“涂鸦”的阵地。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课文的插图是文章内容的艺术再现,也是课文阅读的辅助,同时也可以成为我们写作训练的材料和抓手。在教授一篇新课文时,笔者经常先让学生观察书中插图,再参照插图内容进行描写,最后与课文作比较。在教授鲁迅《祝福》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一环节时,笔者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沦为乞丐后的祥林嫂的插图,并对图中的祥林嫂进行肖像描写,然后和作者的这段肖像描写进行对比,进而体会作者人物描写的绝妙之处。

4.在精彩绝伦处评写。短评式写作就是对所读作品本身、作者本人和作品人物进行评价,指出其优劣成败、功过是非或独特感受的一种写作形式。这类短评写作一般可以分为人物短评和事件短评:人物短评可以从人物的身份、外貌、习惯、性格、思想、命运、影响等方面进行;事件短评主要是从事件的过程、性质、影响等方面进行评述。笔者在教文言文《鸿门宴》时,设计了如下人物短评的训练题目:《鸿门宴》中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任选一个人物,写出你对他的真切感受或者有什么话要告诉他的。一开始学生学写时往往大量摘录原作,泛泛而谈,很难出新。因此,笔者在引导学生写人物短评时,启发学生借助央视“感动中国人物”节目颁奖词的形式,创设与人物直接进行心灵对话的情景并以第二人称来进行写作创新。这样既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占有教材,为自己提供写作的素材,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四、实践成效与教学反思

经过了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作文教学有了一定的成效。刚开始,在随堂进行写作小训练时,会听到很多学生的叹气和抱怨,因为大部分学生觉得很困难,每次都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内容,但坚持了一个学期后,学生渐渐有了成就感,由畏难到喜欢,由无话可说到内容日益充实。可以说,学生已经认识到写作是他们表达思想观点和心灵的手段,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一种负担。值得反思的是,这种借助文本进行写作训练的方法还处于一个探索期,以阅读引发写作的情况还在少数,还要进一步开发写作资源。教师的指导性发挥得不够,在借助教材这一资源时还不够“巧”,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还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有序地为学生开启写作的大门,呼唤真情的回归,让学生有“米”可炊,有米会“炊”。

作者:于明月 单位:杭州市富阳区职教中心

职高语文教学策略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20世纪90年代就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2000年,朱永新提出,课堂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策略和结果、情感追求与是非观上获得平衡性的、整合性的发展”。[1]有效教学理念作为理论形式在逐步完善,但是有效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学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职高其他科目的教学效果,因此,职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不容忽视。

一、职高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目前,职高语文课堂在教师与学生方面都普遍存在着问题。在教师方面,教师缺乏对教学大纲的钻研与把握,教学大纲没有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或指导作用远远不够;课堂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深浅无度,有时提问得缺乏深度,有时提问得又过于深奥,提问缺乏精心的设计。在学生方面,职高学生是一个“可爱又复杂的群体”,[2]他们作为十几岁的少年,纯真善良,热情活泼,他们大多是普高招收后剩下的低分学生,从小到大学习成绩较差,经受了更多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责备,这直接导致了一部分职高学生心理上的不自信、麻木、厌学。从学习动机上看,职高学生对上大学的渴盼远远不及普高学生,有一部分职高学生甚至有退学的想法。从学习习惯上看,普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多养成了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而职高学生多缺乏学习主动性。另外,职高学生意志力较弱、惰性较强,也形成了学习的障碍。

二、提高职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语文是可塑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帮助学生成长为健康、健全的人。当面对职高学生这一群体时,这更应该成为职高语文教师的职责和目标。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良好的互动,有助于形成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学生产生乐学思想,因而产生强大的学习驱动力。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善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学会多鼓励赞美学生,尽可能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二)确定合理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每堂课要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采取的模式、方法及进行的教学活动才有据可循,一堂课下来,教学才能真正有效。但是,教学目标并不是单纯地列条款,而是要把目标溶解在学生内化的能力上。有效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而且随着教学过程的发展,学生在哪一个教学环节达到教学目标的哪个程度,教师要心里有数,真正做到对课堂掌

(三)教师精准地备课,学生充分地预习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预设课堂情景,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备课的过程中,从学生到教材,再到教法、学法,都要精细准确,每一个步骤都要设计好。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才能用生动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学生在课前也要充分地预习文本,为课堂学习做准备。教师可制作导学案交于学生,学生可在课前根据导学案来收集资料、解决字词、思考相关问题。充分利用好导学案,可使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职高学生基础薄弱及惰性较大的特点,导学案的设计不应过难,并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

(四)注重学生课堂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够形成兴趣。”[3]学习只有参与和沉浸其中,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技能,激发情感,以致认识自我。例如,在戏剧《雷雨》的教学中,学生分组排演戏剧,每个学生都扮演戏中角色,通过对角色的揣摩和表达,去感受和把握戏剧的内涵。职高学生因成绩不优秀,从小在课堂上易被忽视,大多没有形成课堂参与的习惯,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无论学生表现是否优秀,也应给予赞扬和肯定。

三、提高职高语文课堂有效性应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建立新的课堂秩序难传统课堂普遍是“灌输型”的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负责听课做笔记。有效课堂提倡教师少讲,学生多思、多学、多表达。教师首先向学生传授学习本堂课知识的方法,学生要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积极探讨,得出学习结论后在同学面前展示出来,教师采用合适的方式来点评。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课堂秩序,学生要从过去的观众变成参与者,教师成为一名引导者。这种新秩序的建立,学生的规范的形成,都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称职的小组长少有效课堂以小组为单位,每组5到6人,由小组长带领学习。小组长是整个小组的核心,是小组的灵魂人物。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做到十分称职的小组长并不多。小组长一般由成绩好、组织能力强、自律性强的学生担任,可是小组长毕竟只是十几岁的学生,初次接触学习新模式,经验不足,角色转换不到位,因此不能很好地担起小组长的责任。在推行有效课堂时,必须首先对小组长进行培训,使小组长明确自己的职责,规范做法,并建立对组长及小组的激励机制。

(三)展示学习成果有争议展示是有效课堂的亮点。展示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小组相互补充、质疑,教师点评、归纳。在展示的过程中,如果任由学生自由展示,容易出现“展示专业户”的问题;如果教师人为指定,又容易使课堂陷于刻板、没有生气,失去了精彩。因此,在展示环节,教师的调节作用非常重要。

四、构建职高语文有效课堂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有效课堂中,学生在课堂上既要自主学习,又要与组员合作探讨,在展示的环节还要踊跃发言。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技能,还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高效课堂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了学生能力。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这能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站起来,张开口,向老师同学们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对于职高学生来说,自信的提升是尤为重要的。职业高中语文教学肩负的责任重大,提高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解决职业高中发展问题的基础和保证。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价值才有望充分实现。

作者:唐鑫 单位:湖南省湘北职业中专学校

职高语文教学策略3

引言语文学科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优秀学者积累下来的,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为同学们学习其它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高职课堂教学环节一直没有给人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相应的技能,在这种国学文化教育上与普通高中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改善大众的看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当前高职办学的主要目标。从学生角度出发如果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办法不是老师一昧的在前面滔滔不绝的讲解知识,他们更希望得到老师及周边的鼓励和认可即赏识教育。

一、赏识教育的基本含义

赏识教育是由西方一些教育学者提出的,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上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更青睐的是老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一致的,教育是双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作为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如果想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仅仅依靠严格的教学制度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它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然后结合相关的教学研究者的理论知识,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以促进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热情,愿意依靠自己去获取知识来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

二、职高语文教学课堂发展现状

职业高中招收的学生主体是初中初中毕业生,并且生源质量处于下游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品质有一定的欠缺,并且职业高中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在这一方面与普通高中生源相比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现阶段社会急需技术性人才而职高的有效学习时间通常为两年,这就说明学生需要在短短的两年內扎实掌握语文知识,这对于学习能力本身就不够的学生的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长期处于这种快节奏状态导致大部分同学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缺乏生气直接影响老师的授课效果。

三、职高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关注职高这一学生主体在学习理论知识上能力有一些欠缺,对于性格比较敏感的同学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学习不好就比普通高中学生低一等,害怕被周围的人嘲笑,并且职业高中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开设的课程比较简单,学生掌握的技能只能解决工作岗位中比较简单的问题,这也是职业高中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被企业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让很多同学对自己的学业感到迷茫,认为学了也不会产生作用,加之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被周边的人关注,从而产生了一种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

(二)过于注重就业对于职高学生来说他们和普通高中的同学相比在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性格品质上存在一些差距,而语文学科是减少这些差距的一个突破口,但多数职高同学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自己就否定了自己,并且迫于社会就业形式产生一种专业技能课重要,语文等文化课不重要的假象,这导致了现阶段多数职高学生忽略了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将自己的学习重心全部放在专业课上,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兴趣不愿意听老师的讲解,这种情况使得社会中职高毕业生个人表达能力差以及缺少人文情怀。

(三)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我国的教育事业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将被教育者作为消费人员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以及社会岗位的需要建立了不同的院校,对于高职学生可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选择不同的院校,经过市场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所以他们只能选择教育制度等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的高职院校,而这部分学校管理制度松散学习氛围差,使得多数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逐渐厌学尤其是文化课程,不能独立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职高的语文教学反馈很不理想。

(四)培养方式存在问题因为职高学生对文化课知识学习能力相对薄弱,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习技术的能力而不是学习文化课,所以高职院校在学生日常的学习中反复强调学习专业技能课的重要性,当学生刚刚踏入校门时就被灌输了这种情况错误的思想,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缺乏语文课程的熏陶会使得个人的表达能力差并且品质上存在问题,这是职高院校培养学生过程中存在的盲区;其次在学生具备专业技能后缺乏就业指导,使得多数同学不能正确树立自己的择业观念。

四、高职语文赏识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我国的老师普遍用学习成绩去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如果他的学习成绩排在前面那么这个学生在老师眼里就是一名好学生,反之就是一名差的学生,多数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感觉学习费力而且得不到老师的关心,最后自暴自弃没能进入普通高中只能能进入一所职业高中,长时间得不到周边人的肯定加上职高的管理方式疏松,使很多同学不愿意继续学习尤其是语文课程,而赏识教育代表着老师对同学的一种关心,这种关怀看起来比较微小却可以激发同学们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热情。

(二)拉进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从小学到大学每一个学习阶段的老师与同学之间都缺乏沟通,老师只是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没有真正的去现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他们根本不知道学生的兴趣点这也是职高语文教学难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作为学生从来没有把老师去当做自己的朋友只知道记录老师讲的知识点,所以在老师和同学之间存在隔阂,赏识教育要求老师和学生之间打破这道界限去相互了解对方,老师的赏识对同学来说是一种肯定,而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对老师能力的一种赞美。

(三)帮助同学建立自信心学生时代一些老师比较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待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态度存在差别,由于职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低所以他们在初中阶段不会得到老师和周围同学的认可,这种外界的态度对于性格外向的同学还好说而对于性格内向同学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损伤,进入高职后这种消极情绪会更加磨灭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尤其是类似于语文之类的基础行学科,赏识教育可上消极的同学得到周围人的肯定,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学习语文这种基础行学科的自信心。

(四)挖掘学习语文的潜力大众普遍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即用学习去衡量一切,认为学习成绩不优秀就是智商不够,其实这种判断太过于前面,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可能其它方面比较优秀,长期生活在这种错误思想环境中的学生没有任何的学习动力,这也是职高学生不愿意学习语文基础课程的原因之一,赏识教育代表着一种肯定的信号,它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充满学习的激情,所以高职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赏识教育深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语文课堂上营造一种高效的学习氛围。

五、职高语文教学赏识策略

(一)学会尊重和关爱同学我国的教育经过几次改革后越来越显现出它的人性化,课堂上的主体不是老师而是学生,教师也应该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给予职高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应该关注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真正的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授课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不用学习成绩去衡量学生的好与坏尊重他们的选择;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布置一些探讨性的课题,让同学们亲身去体会语言文化的底蕴,及时的对表现好的同学提出表扬,让他们得到老师的关爱和肯定。

(二)适当的给予同学鼓励高职学生因学习成绩可能一直得不到周围人的鼓励,他们的心理比较自卑,尤其是语文这种基础性的学科在课堂上选择了自暴自弃,作为授课教师及时发现这种问题,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赏识教育给予同学一定的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到了别人的认可,在给予学生鼓励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学生所处的这一阶段对周围的环境比较敏感,老师对学生的鼓励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留于表面,另外针对职高这种一学生人群因普遍在学习上缺少主动性,所以老师还应该进行启发形式的鼓励,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

(三)创新赏识的方式作为老师应该注意到职高学生这一群体在小学到初中阶段可能没有过得学习上的奖励,这使得他们不曾体会到学习的真正乐趣,给予学生赏识很简单但是能做到自然而然却很难,所谓创新赏识方式不是机械式的生搬硬套,而是充满感情色彩的,并且赏识的形式多样重点体现在细节上,例如班级某些同学在语文竞赛上获奖,作为授课教师应当说某某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几等奖为班级争得了荣誉,这些简单的表扬可以让同学建立自信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还可以增加班级的凝聚力。

(四)根据不同类型同学给予不同方式的赏识赏识教育是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有一个程度上的划分,授课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对每一位同学都按相同程度赏识;首先应该明确班级同学的性格,例如,比较外向的同学,从高职学生角度出发,他们在学习上可能长时间没有受到赏识,突然受到老师的关注后可能会产生一些骄傲的心理,所以授课老师在对他们进行表扬时还行适当提醒他们要谦虚;对于性格内向的同学则应大程度的赏识,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对语文学科的学习。

(五)注意赏识运用的场合作为语文授课老师不能一昧的在课堂上作用赏识策略,一方面要注意策略的使用频率,偶尔的赏识可以增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但长时间的使用可能会让同学失去新鲜感甚至是厌恶;另一方面要注意赏识策略运用的场合,例如老师经常当着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某位同学,突然有一次不小心犯了错误,对于性格外向的同学来说如果当着很多人的面前批评他可能会让他觉得非常尴尬,甚至可能从此让他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抵触的情绪,这样获得反面结果得不偿失。

(六)更改职高课堂教学模式现今中学阶段的学生都处于疲劳学习状态,职高学生也不例外,他们过于注重学习专业技能把语文课堂当做休息时间,加之授课教师的讲课模式比较传统仅仅是依靠板书或者是幻灯片,这样不可能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给同学布置课题让同学们自己去探讨,还可以开展一些角色扮演或者辩论比赛等课堂活动,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结同学的能力,真正的去去感受国学蕴含的魅力。总结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无论是职业高中还是普通高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且语文课程是职高重要的教学任务,它可以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结合目前职高学生学习状态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入赏识教育,本文首先明确了赏识教育的基本含义,然后分析了当前高职语文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结合问题提出相应的语文教学赏识教育策略,希望这些建议能为高职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任务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波.浅谈职高语文教学方法的应用[J].学周刊,2015(09):32-33.

[2]徐森.赏识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15(33):42-44.

[3]戴步云.论中职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运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6(05):109-110.

[4]单朝阳.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1(12):59.

[5]李莲莲.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12):21-22.

作者:白莉 单位:西科技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