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7 14:58:05
序论:在您撰写网络发展研究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2016年是一个关键节点,音频行业正式进入收费领域,中国在线音频市场规模日趋庞大。成立于2014年的猫耳FM(其前身为MissEvan弹幕音频网)从广播剧、有声漫画入手,是首个尝试广播剧付费的平台。相对于喜马拉雅、荔枝等板块内容多样化的平台,它的内容更加细分和娱乐化。随着知识付费和“耳朵经济”的快速发展,付费广播剧所展现的市场号召力预示着这一曾经“用爱发电”的品类,如今已经有了“掘金”的可能性。而将广播剧作为金字招牌的猫耳FM毫无疑问在音频平台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且有一定的代表性。
1中文网络广播剧与猫耳FM平台的构建概述
广播剧是以语言、音乐和音响为手段,由机械录制而成的戏剧形式。中国最早出现的广播剧是1933年上海亚美广播公司制作的《恐怖的回忆》。随着电视的兴起,收听广播的人数骤减,广播剧的发展进入瓶颈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广播剧获得了第二次新生,通过网络制作、上传的网络广播剧逐渐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网络广播剧最早出现在2003年左右,目前网络上已经难以查询到相关信息。在2005年至2015年十年间,网络配音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广播剧制作成员和作品。这些社团的成员分布在五湖四海,他们基于自身兴趣与能力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策划、编剧、后期等,并且自愿参与网络广播剧的制作。在这一过程中,成员们的制作没有任何资金方面的支持,因此网络广播剧是免费收听的状态,制作组也缺少将其商业化的意识。对比其他平台大力推崇的付费有声书品类,会发现用户有着付费意愿。但一些综合类音频平台依旧将发展重心放在有声书市场上,并且签约了大量有声书主播,网络广播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网络广播剧若想从传媒生态走向商业生态,需要合适的播放平台和充分的资金支持。在此背景下,猫耳FM应运而生,作为“95后”第一声音内容分享平台的猫耳FM已经有超过100部的付费广播剧。猫耳FM对二次元中的漫画、网络小说等的价值更为重视,而这些都是网络广播剧得以改编的重要基础。随着用户知识付费与内容付费意识的提高,猫耳FM也看到了听众对于广播剧付费的可能性,选择了一些大热IP内容并推出了第一批商业广播剧,也是从这一刻开始,网络广播剧逐步实现从传媒生态到商业生态的跨越。
2“悦耳经济”:猫耳FM平台构建的新思维
2.1社群的连接构建:满足用户的价值认同“社群”一词指在某种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社会关系,它不仅可以指在实际的地理区域中发生的社会关系,还可以指抽象的、思想上的关系。在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看来,“社群”即“共同体”,意思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公共生活”和“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1]。人们逐渐从大众传播时代走向社群时代,两个时代的理念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大众传播时代,人们注重信息的传播,但在社群时代,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关系的构建与对话。当下,互联网逐渐渗入图像、音视频领域,广播剧上传的平台也由优酷等视频平台转向专有音频平台。不同个体会因为喜欢同一个产品或者同一类服务聚焦在一起,即形成了一个社群。猫耳FM自2014年创建以来,主要以兴趣社群为主,听众在兴趣分享的前提下,对平台投射个人情感,形成粉丝社群生态。随着社会的发展,猫耳FM成为二次元有声产品连接层面的平台,许多人都会习惯性地在睡前、上下班路途中等碎片化的时间里主动打开它,看看有没有更新内容,或是去收听自己之前订阅的剧集。不难看出,很多人对猫耳FM较为关注。在提高用户付费意愿方面,猫耳FM也不断拓展持续付费社群。猫耳FM的收费模式为使用平台虚拟货币“钻石”来购买广播剧,10钻石等于人民币1元。目前平台上的付费广播剧主要采取整季打包的付费模式,根据IP流量、制作难易等,定价在15~50元。打包付费模式主要针对具有强大组织性和紧密关联性的粉丝社群,他们认为自己属于某群体时,便会选择通过对产品进行消费来支持其销量,以此来维护自己在群体中的行为规范,进而获得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毫无疑问,粉丝社群为猫耳FM带来了全新的口碑效应和社交传播效应,可以保证前期的热度迅速攀升,却不能提供长久的消费热情。猫耳FM若想维持粉丝社群的秩序,应当在用社群定义用户的基础上,挖掘核心产品内容,提升内容质量。
2.2内容的形式创新:IP作品的多样开发传播实质上是在传播特定的内容。社交网络平台能够持续运营的关键是提供优秀的内容,满足用户的需求[2]。之前人们会更多地关注传播的渠道(如报纸、电视),因为它们可以将内容迅速传播给大众。而当下,人们更关注内容的价值,音频行业严格把关内容质量,提供优秀产品,满足了日渐精细化的用户需求,使得自身持续良性发展。内容给了平台一个与消费者、粉丝对话的机会,故而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近年来,游戏、动画等行业的蓬勃发展让商家看到了音频行业的价值。广播剧是通过配音演员用声音出演,并在音频媒体上播放的戏剧,目前主要有原创广播剧和改编广播剧两种形式。前者指制作团队不借助其他同名原创而自行编写的广播剧,后者则是经由网络小说、游戏、动漫等改编而来的广播剧。当下猫耳FM的付费广播剧多为改编广播剧,由于较大程度还原小说,粉丝用户与原著读者重合度较高。另外,相对于游戏和动画的高投入制作,广播剧的改编和制作成本较低,制作周期短,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比较少。2017年,晋江文学城与猫耳FM达成跨平台和跨版权的合作,开放了20余篇网络文学作品的广播剧授权,随后猫耳FM又与起点中文网合作获取《武动乾坤》《无限恐怖》《星辰变》等的版权,所改编制作的广播剧赢得广泛赞誉。猫耳FM的创始人邵博将其概括为“IP”现象,并且他更愿意将平台几部广播剧的火爆都归结于这个原因:只要IP够火,注重制作质量,不管改编成动画还是广播剧,都可以获得不错的数据。猫耳FM广播剧的制作流程基本如下:平台通过购买等方式取得授权,然后分包给工作室制作。除此之外,部分平台也会扶持自有IP进行多样开发,从源头保证高质量,如燃也文化将宫缘乾的漫画《蝉女》改编成广播剧,并负责整个制作过程。
2.3连接的精准传播:触发参与的品牌声音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声音——尤其是对声音的意义有了新的憧憬,富有力量的声音能够被社群感知,影响用户的消费行为朝着期待的方向发展。互联网时代,声音也可以作为一种更有深度的连接方式引起用户情感记忆与共鸣。关于声音,最重要的问题是能否让听众有所感觉,能否唤起听众脑海中某个具体的回忆或故事[3]103,乔尔·贝克曼和泰勒·格雷将这类声音称为“声音触发”,因为它们“能够成为引爆身体动作、记忆或感觉的火花”[3]2。在小装置中使用时,这类短促声音被称为用户界面声音,乔尔·贝克曼叫它“品牌导航音”,它往往兼具感情和功能性,能够创造出品牌的辨识感。用户在手机终端打开猫耳FM时,会出现一声短促猫咪叫声的系统启动音,除此之外,在具体的设置界面里,用户也可以自由选择由不同配音演员提前录制好的系统音,或自己录制上传音频。在这个环境之下,声音代表着唤醒和尊重,有利于捕获听众的注意,并且会唤醒听众头脑中与猫耳FM相关的正面体验。如部分广播剧的预告中,故事中的主角打开车载音响后,随即响起的短促猫咪叫声令许多听众会心一笑,之后其通过弹幕打出“猫耳FM”的文字进行愉悦的交流。
3“声音景观”:移动音频产业的生态圈扩展
“声音景观”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的文化学者雷蒙德·默里·谢弗(RaymondMurraySchafer)提出,将触摸不到但又真实存在的声音同自然、社会、文化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研究声音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其听觉理想对于当下仍然具有强烈的意义。本文所涉及的“声音景观”,意在分析移动音频平台构建生态圈的这一过程中,由广播剧所塑造出来的亚文化景观。这种景观是一种渗透了文化、历史背景的媒介实践产物,在广播剧传播的过程中,人声和音响共同打造出兼具完整性和统一性的虚拟场景,逼真的音效将听众带入这一景观中,以直接的听觉感受激发听众内心的情感体验。
3.1深化入口建设,拓展连接链条声音技术的升级与互联网应用形态的更新几乎同步。德国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WolfgangWelsch)称“听觉文化的兴起可以说是电子传媒一路畅行之后的必然结果,它更具有一种后现代气质,固然它没有视觉文化的延续性和同质性,但是它具有电子世界的共识性和流动性。”[4]共时性和流动性构成了音频产品的伴随性,因此智能音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断拓展音频内容的入口,是持续加强移动音频生态圈建设的重要举措,猫耳FM也应当做出以用户为中心的全渠道化行动。首先,优质的音频体验离不开优质的音频设备,猫耳FM也应尽可能令自己的产品潜移默化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通过使用场景了解用户的消费行为习惯。其次,猫耳FM应不断拓展音频内容的入口。就现阶段而言,智能手机、可穿戴电子设备、智能音箱等,都是移动音频产品的重要入口,猫耳FM可以通过智能技术实现智能终端的协同传播,为自身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2挖掘优质人才,提升制作水准声音时代,配音演员的价值不可限量。在广播剧的录制过程中,配音演员需要在导演的指导下,通过对剧本中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叙事情节的解读和理解,进行声音的演绎。部分配音工作室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配音新人的挖掘和培训工作,但是一些新人会过度沉迷偶像化所带来的光彩夺目,对本职配音技巧的学习和钻研不够深入。所以,尽管配音新人不断涌现,但较受欢迎的依然是那些潜心磨炼的被大众熟知的配音演员,即使广播剧这一新增市场逐渐浮现出越来越多的机会,却依然呈现出优秀配音演员供不应求的局面。除了专业的配音演员之外,网络广播剧其他制作环节的专业人才也寥寥可数。一部广播剧的制作需要编剧、后期等多个工种,音频制作者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广播剧的质量。尽管猫耳FM已经和北斗企鹅、边江工作室等近300家配音工作室达成长期而良好的合作,但编剧、后期等环节的专业人才依然屈指可数。对于广播剧编剧而言,这是一次尝试创造性写作的机会,所有的人物与场景都可以打破重塑,不需要去考虑视觉效果,仅仅用声音来吸引听众进入这个奇妙的听觉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音频后期通过音效和配乐的排列组合释放魅力,从声音的角度表现花朵从枝头盛开到凋零的整个过程,更充分地调动听众的情感体验。目前,猫耳FM的许多听众对编剧和后期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认为拥有“好的编剧后期已经成功了一半”。不同于以往为了支持自己喜爱的配音演员而购买剧集的行为,他们开始购买自己喜爱的编剧和后期制作的剧集,因为“会更有保障”。因此,猫耳FM应不断挖掘和培养相关人才,一方面应与技术和审美并存的优秀制作人保持长期而良好的合作,这类制作人往往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与丰富的制作经验,可以持续性产出高水平的音频作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转变听众角色,令听众兼具收听者和内容制作者的双重身份。目前许多优秀的后期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出于兴趣自学了后期制作,并且在技术和审美方面深入钻研。另外,还有许多听众自身是录音专业或者编导专业的在读学生,他们同样喜爱广播剧,对其制作过程充满好奇,也希望可以积累相关的实践经验。让他们参与制作过程,不仅令有兴趣和专业技能的听众有了展示与发挥的机会,还起到了活跃社群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激发观众的收听欲和购买欲。
4结语
音视频时代,传播方法与参与者的技能都有颠覆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通过社群进行构建,最终成就独特的文化。在未来一段时间,面临市场和时间双重考验的猫耳FM应当更加积极地激活并构建自己的社群,同时不断扩大核心场景的入口,与用户的需求进行精准连接,并在此基础上斟酌各种有益于其盈利的切入点,在用声音加强听众情感连接的同时,谋求更广阔的声音市场.
作者:岳嘉慧 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网络发展研究2
为了更加契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对物流业的转型升级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通知中指出,要进一步推动道路货运行业集约高效化发展,促进“互联网+货运物流”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1]。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公路货运总量达343.5亿吨,占所有运输方式货运总量的72.9%[2],伴随着国家政策、社会经济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网络货运平台的数量得到进一步增加,尽管如此,我国公路货运占据如此庞大的体量下仍然面临着物流成本偏高,车货匹配信息不对称以及配载率低等问题,导致上述问题的本质是平台之间同质化竞争严重[3]、信息化程度低、用户弱黏性明显等原因。网络货运平台的发展瓶颈严重制约了道路货运行业朝着高质量、信息化方向前进的脚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网络货运平台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产物,在提高信息和设备设施利用率、优化运输组织管理、降低空载率、提升服务质量、实现节能减排等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4]。从微观的角度来讲,网络货运平台主要实现的功能是将车货信息资源进行匹配,在一定程度缓解了传统车货资源信息不对称以及匹配效率低下等问题。
1.网络货运平台的发展历程
从网络货运平台的发展历程来看,迄今为止,网络货运平台一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14年,网络货运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随着“互联网+”的概念逐步渗透到各行业中,使得行业发展转型迫在眉睫,而将“互联网+”引入传统的物流行业时,市场上涌现了众多的车货匹配平台,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竞争加剧,大量的车货匹配平台开始下滑直至退出市场,最后仅留下了部分车货匹配平台继续发力;第二阶段是在2016年,“无车承运人”的概念引入国内,政府部门开始启动关于无车承运人的试点工作,经历为期三年的试点工作后取得了初步成功,无车承运人也演变为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这也代表着网络货运平台发展经营时代的到来;第三阶段是从2020年开始,业内将其作为“互联网+网络货运”发展的元年,是由于诸多物流企业竞相发展网络货运的同时国家也出台了《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的政策,网络货运行业也到了正式稳步发展的阶段。网络货运平台的兴起和迅速发展,对物流业的转型开展新模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网络货运平台分类
网络货运现已开启高速发展阶段,各线路的物流模式逐步得到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物流业中得到充分的应用,网络货运平台也从最初简单的共享货运信息资源到现在各具特色的平台模式。就整体而言,现有的网络货运信息平台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控货型、开放型和服务型。
(1)控货型。是由网络货运平台来控制货源的分配,如合同物流、大宗/危化品型物流以及网络电商平台,其中合同物流大都出自早期开展的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其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的内部物流运输需求,通常来讲,合同物流相关的企业都会有自己的车队来组成运力,其运力细分为自由车辆、挂靠车辆以及合作联盟车辆等,以此形成的运力规模有限,往往不足以满足企业的运输需求,典型代表企业有中外运、大田物流、安得物流等;大宗/危化品型物流与传统的普通货物的运输物流从货物类别就有所区别,大宗货物一般是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产品、钢铁矿为主的基础原材料以及农副产品等,危化品型物流则主要是易燃易爆或具有强腐蚀性的化工材料为主。典型代表有中国华能、世德集团以及青港岛物流;电商平台则更加常见,也更为大众所熟知,以天猫、淘宝、京东商城、苏宁易购、亚马逊等著名的电商平台可以说成了商流十分重要的渠道之一,其涵盖了相当大的物流订单。以京东为例,作为平台货主,对面的不光是体量庞大的消费者,更包括了各级分销商以及门店等等,电商平台寄希望以平台化的操作模式来达到整合零散运力和集货的能力,实现规模化运营。
(2)开放型。对于开放型的网络货运平台来讲,所扮演的角色并非货运的需求方,也并非运输服务的提供方,其竞争核心是以车货之间的相互匹配为主,以撮合型、承运型和专业型企业这三类企业为代表。其中撮合型平台以解决车货信息匹配问题著称,有效地提升了物流效率,业内代表为满帮集团,满帮集团的前身同样是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发展至今已成为业内最大的整车平台;承运型平台顾名思义,其业务核心以承运为主,并以整车干线运输的方式为主,特点为运输周期长,运输路线相对固定,对这个运输环节的把控较为严格,典型代表企业为福佑卡车,致力于为客户解决整车运输需求;专业型平台则是以差异化服务来维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将业务范围具体到某一区域范围或是限定运输货物的类别,例如专门从事于危化品类运输的拉货宝,从事于集装箱运输的滴滴集运,从事于地区专线运输的恰途和物云通等企业。
(3)服务型。所谓服务型的网络货运平台,分别是园区型、科技型和综合型。这类服务型网络货运平台的业务较之前的类别更加广泛,有着多重业务线,此外,服务型平台的盈利方式除了完成基础的车货匹配获得收益外,还能够为客户提供如资质办理、金融业务等系列增值服务。园区型平台意味着自身拥有物流园区,其区位优势以及运力服务都有着较强的实力,当物流园区有点成线,扩展成网络结构后具有很强的资源优势,以传化物流平台为例,在全国各地都拥有自己的传化公路港,竞争力明显;科技型平台在互联网、大数据、GPS、SaaS等各类技术的加持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点打造出网络货运信息平台,这类网络货运平台拥有较强的数据处理以及各项软硬件接入的能力,相较于其他平台来讲,技术是其最强劲的竞争力,其典型代表有中交兴路和G7;综合型网络货运平台的业务范围不仅仅提供包括车源、货源、物流企业等各项基础的物流服务,此外,也提供诸如办理金融保险、税务、资质申办等综合性质的业务,代表企业有路歌,共生、物润船联等。
3.网络货运平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在国家大力推进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网络货运行业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其整合运力和货运需求的综合能力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网络货运从兴起发展到现在虽然只经历短短几年时间,却恰好赶上了国家和政府颁布一系列相关政策,其中就包括了一开始的无车承运人试点项目以及《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
(1)车货匹配过程的效率和匹配结果的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网络货运平台是物流业朝着互联网转型升级的产物之一,网络货运平台下的车货匹配依托互联网等技术改变了传统车货匹配中的诸多弊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匹配的效率。但随着国家的政策以及大资本的进入,引发低价恶意竞争从而扰乱市场的行为,平台所制定的收费标准难以让车源方接受,导致尽管按照设定的匹配规则进行匹配,而车源方也会因费用问题不接受平台推送的结果,与此同时,货源方拖欠运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在整个车货匹配问题当中,不能单纯地将两者进行撮合,其行为主体都有着个体理性,需要重视其中个体的利益。
(2)网络货运平台运作过程中难以平衡和制约各方之间的相互关系。不难发现,网络货运平台是链接车源方和货源方的中间枢纽,车源方和货源方都是作为平台的用户加入三方关系中来。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多问题,例如,一方面倘若恶性低价竞争势必会影响车源方的利益,另一方面倘若过于严格的限定货源方定会造成用户流失。因此,网络货运平台作为交易双方的中间媒介,明确平台运作的价值定位,定制科学合理的平台标准等管理措施尤为重要。网络货运平台与车源方在三方关系当中可以理解为合作联盟,即平台为车源方找货,车源方为平台提供运力,两者秉持合作共赢可以取得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在长期的运作中,网络货运平台也应深刻认识三者关系的重要性,实现平衡且稳定三方关系。
(3)平台提供的服务单一,难以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网络货运平台所提供最基础的服务是帮助车源方找到货运需求,帮助货源方找到运输车辆,然而在这样的理解前提下,众多网络货运平台从创立到倒闭却也一直被这个简单问题所围绕,不断地为双方用户匹配的效率和质量进行优化,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平台所能提供的运力和货物资源仅仅是客户需求的一小部分,其关键点可能不是刚需所在,却是影响平台持续的命脉,举例来讲,专线运输服务平台会在集货以及运力上会持续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平台管理、发展战略、金融服务以及其他增值服的影响,单一地提供车货匹配业务很难满足互联网时代下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寻找与车货匹配相兼容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便捷、可靠的服务尤为重要。
(4)仅依靠线上完成车货匹配很难保留竞争力,同质化问题严重,用户黏性低。仅依靠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来撑起整个网络货运平台会发现平台对货运资源的掌控能力远远不够,换句话讲,倘若平台都仅以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来改变传统货运,从转型的角度看短阶段内的确会有很大的改善,但如此发展所接入的用户会导致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用户黏性低。从网络货运平台下的车货匹配中的三方关系来看,网络货运平台仅是作为沟通车源方和货源方的衔接产物,可替代性较强,这也就意味着单纯地依靠线上完成车货匹配很难保留其竞争力,片面地夸大互联网技术在车货匹配的应用会造成不实的现象,平台通过整合零散资源,发挥规模效应,线下的发展由点到线及面的格局才能将网络货运平台长久且健康地发展下去,采用线上+线下的策略也许才是车货匹配发展的未来。
4.结论
综上所述,网络货运平台从兴起一直发展到现在,经历了较大的转变。在发展过程,不论是从行业整体上看还是从内部环境来说,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发展阻碍。随着科技不断的创新发展,网络货运平台不规范、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也在不断地壮大完善。
作者:田明东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网络发展研究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着低廉的要素价格和政策红利,切入了全球经济体系之中,整体实现了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与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随之而来的就是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运动。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群成为各类资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也成了协同创新的主要承载体,发展和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建设成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奠定了城市群发展与城镇化的逻辑基础,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为我国城市群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推动城市群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也为绍兴城市群的建设指明了方向。绍兴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意味着绍兴的发展将从传统的中心地体系转向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体系。这种发展体系的转变是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必然选择。绍兴网络大城市的建设需要从“节点”向“网络”提升,从“县域”模式向“市域”模式转变,将“大绍兴”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市域一体化作为网络大城市建设的目标,是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市域发展之路的应有之意。本文将以市域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共同富裕作为绍兴网络大城市建设的大方向,结合城市群发展的相关理论探索和研究绍兴建设网络大城市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为绍兴市“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率先走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市域发展之路”的目标提供一些思考。
二、网络大城市建设和市域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网络城市与一体发展相关理论网络城市是随着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而出现的一种与传统城市不同的城市形式,其城市空间的发展是由流动空间所支持。美国学者Batten(1995)是最早对网络城市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者,他认为网络城市的形成是由于两个或多个职能互补且相互独立的城市,通过快速并且可靠的交通或通信廊道联系、相互合作以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国内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结合京津冀、长三角等地的实际进行研究。甄峰(2019)等人通过测度河北省主要城市间的经济、信息、交通、金融网络强度,对城镇在各种网络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和省域城镇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对于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在经济领域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有很多。
(二)绍兴网络大城市建设与市域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根据对于网络城市和一体化发展,我们可以明确的是一体化发展的最重要特征便是通过要素充分自由流动,使地区间经济联系逐步增强。网络大城市恰好为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快速并且可靠的途径,网络大城市的建设促使区域分工的重塑和区域空间结构重塑,以此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使中心城市产生涓流效应,即中心城市的经济能量能够向外扩散,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协调增长。首先是区域分工重塑。“省直管县”作为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义务、慈溪、诸暨等地区作为省直管县,县域经济发展独具特色。尤其是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市域一体化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单个县市往往因财力所限,无法完全实现辖区内城乡一体的服务供给和地区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不良竞争。然后是区域空间结构重塑。传统的区域空间布局中,各城市之间的关联度低,难以适应当前通信及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社会网络和企业网络等各类社会网络。需要建立一种多维度联系的空间组织形式各中心共用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供水设施,建立贸易、通勤、产业联系。网络大城市提供了这样一个载体,以多中心集聚的空间组织形式,各中心节点虽然被非城市化区域分割,但仍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体系。如图1所示,网络大城市的建设可以引导区域分工重塑和区域空间结构重塑,两者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互相影响,依靠区域分工重塑和区域空间结构重塑实现市域一体化的发展。这种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最终结果是实现了市域的共同富裕。
三、绍兴网络大城市建设的运作逻辑
(一)区域分工的重塑区域内不同县市依托资源禀赋进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合作是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在特定发展阶段,不同县市对发展诉求不同,区域协调发展往往难以落实。在普遍的省直管县时代,各县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县域经济发展迅猛,但地方政府往往竞争强调辖区内各类要素的集聚。以这种县域经济、块状经济为核心的县市域总体规划,符合当时浙江经济发展的要求,但在中心城市崛起、城市经济优势显现的背景下,劣势开始显现。一是单个县市财政资金总量有限,地方财政难以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二是地方产业发展平台有限,无法支撑辖区内国际化产业平台建设,难以进行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难以孵化出高精尖的产业。三是各县市存在着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甚至在产业发展上存在不良竞争。网络大城市的建设就是要推进各县市的资源要素整合与共享,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以绍兴芯片产业为例,绍兴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从2018年越城区发布了集成电路小镇建设规划开始到2021年,短短四年时间,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便突破了400亿元。2019年入选浙江省首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2021年绍兴集成电路新产业平台在全省“万亩千亿”平台考核中位列第一名。绍兴集成电路作为未来绍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不能步入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旧路,必须要通过市域的合理分工合作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即越城区作为绍兴集成电路的主阵地,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制造、晶元封装和测试领域,柯桥主要集中在泛半导体和芯片设计领域,上虞主要集中在晶圆装备和电子材料领域、诸暨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嵊州和新昌主要集中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这种市域内的合理分工合作,实现了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是未来绍兴网络大城市体系中的重要路径。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重塑绍兴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绍兴网络大城市空间结构:“一心两翼多节点网络化”。推进市域一体协同,构建“一心两翼多节点网络化”多中心、多层级、组团式、生态型、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分层次打造城市功能节点,全市域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绘制绍兴市域大城市网络型一体化城荣乡兴高质量发展新版图。“一心”指的是网络大城市中心城区。即越城区核心区、柯桥区和上虞区为重点的高端要素集聚的中心城市。越城区(滨海新区)“中心崛起”,发挥大城市之核的引领作用,高水平建设杭绍甬城市群的“金扁担”支点枢纽。“两翼”指的是诸暨和嵊新城镇组群。加快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提升市区、诸暨、嵊新组群之间的紧密度。“多节点”指的是包括新城新区、开发区、重要功能节点等,形成“9+X”结构体系。其中“9”指的是9个新城新区、开发区,包括绍兴滨海新区、杭绍临空经济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湾上虞经济开发区、浙江曹娥江开发区、萧诸绿色发展先导区、诸暨经济技术开发区、嵊州经济开发区和新昌智创科创区。重要功能节点指的是区域融合片区、市域融合片区、三区融合片区和近期重点发展区块。N指的是多个以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为主的共富基本单元。
四、绍兴网络大城市的实现路径
中共绍兴市委《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绍兴网络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到2026年,城市气质、城市活力、城市温度、城市颜值在长三角、杭绍甬城市群中脱颖而出,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之城、内聚外联的开放之城、温暖幸福的生活之城、近悦远来的品质之城、高效和谐的善治之城,未来城市初现雏形,打造成为网络大城市全国样板。以高聚合力、高吸引力、高创造力、高竞争力、高影响力,为全国全省提供网络大城市和网络城市群建设的“绍兴经验”。笔者认为网络大城市推进市域一体化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大城市建设推动地理空间的一体化网络大城市作为多中心集聚的地理空间形式,内部存在多个被非城市化区域分割的职能中心,贯通这些职能中心需要构建完善的城市综合立体交通设施网络。《意见》明确提出“构建‘336’交通圈,打造‘杭州—绍兴’联合枢纽,构建‘镇镇联高速、县县通高铁、三区有地铁、融杭快速路、杭甬通勤线’现代交通网络体系,形成多中心网络化路网格局”。越城区作为绍兴网络大城市建设的中心城区,应当加快推进综合交通网络一体化建设,实现现代交通服务一体化。绍兴网络大城市建设的六核,要加快优势领域的交通网络建设,完善物流、货流和客流枢纽建设,积极推进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二)网络大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空间的一体化网络大城市作为专业化分工的空间组织形式,各中心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推动经济空间的一体化,要形成以越城区(滨海新区)、柯桥区和上虞区为核心,诸暨和嵊新城镇组群为双翼的产业发展的雁型模式,实现协调的地域分工体系。这种合理的区域分工可以有效解决单个县市财政有限和产业发展平台有限的难题,规避各县市存在着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甚至在产业发展上存在不良竞争的问题。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越城区作为绍兴集成电路的“雁首”,集成电路企业主要集中在半导体制造、晶元封装和测试领域,柯桥主要集中在泛半导体和芯片设计领域,上虞主要集中在晶圆装备和电子材料领域、诸暨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嵊州和新昌主要集中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这种市域内的合理分工合作,实现了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是绍兴网络大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空间一体化的重要路径。
(三)网络大城市建设推动社会空间的一体化网络大城市作为一种扁平化治理的空间组织形式,综合行政管理和市场机制两者之长,更利于实现权力平衡和利益分配。《意见》中提出“形成纵向扁平化、横向网络化、全域智慧化治理格局”,这意味着市域一级通过网络大城市可以更好地将自身整合进基层治理结构之中,提高统筹规划能力。通过“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打通各个层级之间的高效沟通渠道、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市域一级统筹谋划、县区组织执行、乡镇(街道)落实、村镇(社区)行动的治理层级。统筹县区和乡镇(街道)功能、职责和人员以及条块运行机制,着力深化“城乡一体、条抓块统”的新型社会治理组织体系改革。确保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大城市中各体制、层级之间的“大小联动”更为通畅。市域范围统筹调配资源的体制机制更为完善,资源配置重心向基层下沉,提升基层对社会治理事务的承接能力。
作者:郑智昊 单位:中共绍兴市越城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