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14:43:16
序论:在您撰写民间艺术研究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天门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区,在战国时期,天门一带成为楚国的疆域,在楚国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孕育了深厚的楚文化。而天门糖塑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就源于此。从古至今,糖都是深受孩童们喜爱的零食,这种食材价格低廉、气味甘甜,于是围绕“糖”展开的民间艺术创作也源源不断,糖画、吹糖、糖塑等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天门糖塑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天门糖塑的生存现状十分令人担忧,糖塑大师们大都已故或年至耄耋却也后继无人,现在的天门已经很难在街头见到糖塑人的身影了,如何保护天门糖塑艺术是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天门糖塑的起源和制作方法
天门素有“三乡宝地”的美誉,其南依汉水,北接大洪山,所处地域多有湖沼。天门有一首老民谣:“大雨瓢泼,田亩成河,鱼行鸟窝,鸟无着落”,描写了古时天门的雨季洪水倒灌田亩,生物生存艰难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为了谋取生计选择从事糖塑手艺,“天门糖塑”便在此扎下了根[1]。在天门地区,糖塑手艺人每次出去摆摊都要带上特制的担子,担子上集合储物、展示、加热、转盘等功能,是他们必不可少的搭档[2]。有了这么一个“搭档”,糖塑手艺人们可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里大显身手。糖塑的制作手法有二字法则,“吹”“塑”。看似简单的制作方法,却有其精妙之处。糖塑艺人将合适温度的麦芽糖沾上一点石灰粉,用手压成凹槽,挤成一个气袋的形状,在顶部挑出一点拉成一个细长的管子,均匀地朝里面吹气,手口配合,根据所制作的造型特点拉、揪、扯、捏。麦芽糖对于温度要求很高,师傅们必须手口配合得天衣无缝,若是哪一方跟不上,糖便会降温凝固无法塑形。要制作一个造型精美、惟妙惟肖的糖人作品属实不易。
二、天门糖塑的艺术特点
(一)生动的造型较于糖画的平面作图,糖塑能用“吹”的技法进行立体塑形,更有造型优势。糖塑艺人在制作糖塑时所追求的不仅是一个“像”字,更重要的是物件的灵气,讲究“活灵活现”。如果用中国画来打比方,比起工整细致的工笔画,糖塑似乎更像“姿意潇洒”的写意画,糖塑艺人将自己对题材和造型的理解融入糖塑作品中,使其生动而富有表现力,所见之人无不为之惊叹。天门糖塑大师汪培林的代表作品《牧童骑牛》便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天门糖塑的风采:一个小小牧童侧骑在牛背上,他梳着总角,背一顶阔檐帽,两腿顽皮地勾着缰绳相互交叠,手执竹笛放于嘴边,手指上下翻飞时嘴中送气,一支悠扬的曲调婉转而出。这一作品运用糖塑中的“吹”“塑”两种技法。水牛胖且圆润的身体需要相当的吹制技巧,技艺高超之人才能将其吹制得薄而均匀,小牧童的神态五官十分生动,一个鲜活的牧童吹笛景象惟妙惟肖。在天门糖塑的造型塑造中,也经常用到弹簧一类小道具。如鸟儿的翅膀、狮子的耳朵或者尾巴等都用到弹簧进行连接,手持糖塑轻轻一动,这些部件随之颤动,原本凝固的糖塑就成“活物”了。
(二)和谐的色彩麦芽糖原本的颜色是黄褐色的,经过食用色素调制后有黄、黑、红、绿4种颜色。虽然可以选择的颜色不多,但运用简单的颜色能制作出丰富且和谐的效果。糖塑艺人在颜色搭配上十分考究,一个主体往往选用一种颜色作为主色调,再配上其他3种做装饰,如《牧童骑牛》中水牛的体积最大,用黑色为主色调,牧童的衣服用红色,再以绿色做腰带、黄色做缰绳等,在深色的衬托下对比鲜明、颜色和谐生动。
(三)变化的肌理麦芽糖的特性决定了它在质地上是富有光泽的,但在雕塑的制作上仅有一种质感是无法满足创作需求的。糖塑艺人通过创造性和智慧弥补了材料上的不足。他们用梳子作为工具,在糖上压制出纹理,再经过塑形就能变化万千。也有用几种颜色的糖糅合在一起,但不完全将他们的色彩融合,以此来达到像是水波纹、石头纹等复杂多变的纹理。变化的肌理赋予了糖塑细节和丰富的质感。
(四)丰富的题材糖塑的题材选择涉及面很广泛,总体分为三大类“忠义”“吉祥”“辟邪”[3]。选择了许多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剧作为创作灵感,如大型的糖塑组合作品《黄鹤楼饮宴》讲周瑜设宴黄鹤楼请刘备赴宴,欲意逼刘备交荆州的故事,还有《三英战吕布》《水浒一百零八将》等;“吉祥”的代表作品《龙凤烛》《观音送子》;“辟邪”的代表作品《除五毒》等都是当时社会民俗的体现。
(五)传统的民俗天门糖塑作为从民间诞生的艺术形式,与当地民俗有着密切联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糖塑诞生之初,便作为摆在桌案上的贡品,广泛运用于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等活动。中国自古便有祭祀文化,是人们祈求神灵、祭拜先人谋取福祉的一种精神寄托,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祭祀时有贡品常用面人、泥塑一类,糖塑也是其中之一。在旧时的天门地区,有些富贵人家贺寿和婚庆时会找当地的糖塑大师定做糖塑,像《龙凤烛》这种题材的糖塑经常作为聘礼之一被送往女方家表达诚意[4]。民俗文化为糖塑增添了独特的人情趣味,蕴含在民间艺术下的风土气韵也有迷人的魅力。
三、天门糖塑的传承
(一)天门糖塑现状天门糖塑兴起于民间,是百姓的谋生手段,在现代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可以寻得谋生的方法也越来越多,不再局限于从事糖塑手艺。年轻人们纷纷前往大城市学习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学习糖塑制作。根据对天门糖塑研究学者鲜鲁林的采访,他表示糖塑的制作有气候要求,天门地区夏季气候炎热,只有在天气较为寒冷的时候才便于糖塑制作和保存,因此糖塑手艺人真正能以此营生的时间非常有限。鲜鲁林指出,许多做糖塑的大师已去世,手艺好一些的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糖塑的手工制作难,以及它的原料易融化、破碎,不好运输,在现代社会难以成为批量流通的经济型商品。以前的糖塑艺人都已至耄耋之年,一身手艺也无后继之人。现在,几乎见不到糖塑担子和糖塑人的身影了,天门糖塑或将成为留存在老一辈心中的回忆。
(二)天门糖塑未来传承与发展天门糖塑目前发展现状十分危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门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或将永远消失,仅仅留存在几篇文字和图片之中。面对这种情况,应对其未来的传承加以重视,从宣传、教育、建设等多方面着手对天门糖塑进行保护。一是增强对天门糖塑的宣传。在1987年,天门糖塑的作品模型曾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电视纪录片《湖北民间美术》记录了艺人做糖塑的情景,当时天门糖塑的发展进入高峰[5]。在传统纸媒和电视媒体没落、新媒体崛起的当下,新媒体媒介有传播速度快、门槛低等优势,利用新媒体、短视频等方式对天门糖塑进行科普宣传有利于提升其知名度。二是国家相关部门更应重视本土手艺人的保护,对天门现存的糖塑艺人进行整合,为其提供物质支持和鼓励,增强其自我认同感。将糖塑塑造成当地特色文化,以此来使当地居民自觉产生宣传和维护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召集年轻的学徒成为这门民间艺术的传承者。三是政府可以从教育着手,在义务教育课本中增加关于天门糖塑的内容,组织小学生亲自体验制作简单的糖人作品;美术院校邀请天门糖塑艺人进行现场展示和宣传,开设糖塑DIY手工室和兴趣班等。四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建设关于天门糖塑的数字化存储系统和VR博物馆等:将现有糖塑艺人的制作流程规划记录成视频教学资料,制作3D动画模型,以供学习和参考。另外,制作可交互的动画和虚拟场景小游戏,使后人可以更加趣味地了解和学习天门糖塑相关制作流程。结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许多传统的文化与艺术形式走向没落,这是时代与发展的大势所趋,但经济科技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应更加注重植根于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在未来,天门糖塑这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更应得到重视,希望在街头巷尾依旧能看见孩童手持糖塑欢乐的笑颜。
作者:朱慜加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民间艺术研究2
1陕西民间艺术的发展
陕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岁月当中,曾有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建都于此。而陕西的民间艺术正是在这样一片古老而深厚的文化沃土之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它继承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发扬着陕西民间风俗文化的精髓。陕西民间艺术发展的主体是陕西劳动人民,与陕西传统民间生产劳动、民俗民风、生活习俗等相互关联,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其发展过程中,陕西民间艺术受到黄土高原文化因素、多民族文化因素、丝绸之路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有剪纸、面花、木版年画、香包、皮影、刺绣、社火、脸谱、泥塑、石雕、印花布等,成为陕西地区的重要文化艺术,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1.1陕西民间艺术基础理论研究陕西民间艺术的创造主体是以农业生产劳作为代表的社会劳动群体,因此形成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受地域及民俗传统影响,我们通过观察陕西民间艺术形式的创作形式、审美观念、思维方法及表现形式,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特征:(1)自发性许多民间艺术形式都是朴素的劳动人们在劳动生产、生活体会中并通过质朴的方式创造出来的,表达最原始和粗狂的情感。(2)集体性陕西民间艺术形式的成型,有着悠久的发展和积淀,通过几代人的智慧沉积,才形成固定的表现形式,如陶艺的样式与纹样、皮影的材料与色彩等。(3)地域性陕西民间艺术体现了陕西民俗地域风貌和历史痕迹,在不同地域特色的影响下陕南、陕北、关中的民间艺术形式各具特色。(4)传承性陕西民间艺术早期多以家族式、师徒式等形式进行传承,现代社会随着媒体及传播的发展,陕西民间艺术形式更是传播到全国各地,受到更大程度的认可及发展。陕西民间艺术是广大劳动人们为装点生活环境、优化生活条件而创作涉及生活、生产的艺术形式。其造型原则主要包括:第一,象征性原则,在大量的民间艺术作品中都会通过“谐音”“寓意”“符号表现”等手法来赋予创作的更高涵义。如“猫蝶”象征耄耋长寿;“蛇盘兔”“葡萄”象征多子多孙等。第二,实用性原则,民间美术在大众生活中存在的最大特征,即民间美术作品在很多场合都是作为生活实用品存在。
1.2陕西民间艺术剖析陕西民间艺术其产生和发展都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劳动人民将生产生活、劳动、娱乐中发现的美自发的融入到民间艺术形式中去,再通过艺术的沉淀、时间的累积,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使其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形象、充满活力,更能引发情感共鸣,同时也让不同种类的民间艺术都能传递出更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艺术的形式寓教于乐、寄情于形,进一步展示了陕西劳动人民的精神内涵和审美能力,也展示了陕西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陕西民间艺术悠久流传至今,形式丰富多彩、情感表达各异、地域文化多变,如泣如诉的表达着陕西人民的生活、文化、审美、习俗、情感等等,体现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传统与历史脉络,述说着黄土地上陕西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
1.3陕西民间美术的分类陕西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和分类受文化传承和地域因素影响类型十分丰富,每一种艺术形式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历史的沉淀,符合各时期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情感表达需求,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通过明确的分类让民间艺术形式更加明了易懂,基本可分为以下四类:
(1)祈福类陕西民间美术祈福是传统的中华民族对生活最美好的向往,因此祈福类的民间美术形式十分丰富,人们通过艺术的形式寄托对生活、生产、老人、孩子美好的依托,对富足幸福生活的向往,因此通过祈福形成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如户县的农民画,题材多来源于劳作后的丰收、温馨的家庭生活、老年生活的温馨稳定、年轻人的传宗接代多子多孙等等,形成了生动、美好、贴近生活并表现热烈的民间艺术形式。
(2)娱乐类陕西民间美术当经济富足,人们对生活的多样性就更加渴望,娱乐型的民间艺术形式应运而生,迅速并长足发展,在岁月积淀中更加完善。如陕西皮影,这种由秦川黄牛皮经十几道工艺制作的艺术形式,保留至今,为醇厚的黄土大地带来了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
(3)实用类陕西民间美术实用性是设计的根源也是生活的基础,实用类的民间艺术形式多以工具、器具为载体,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如澄城的刺绣艺术,其艺术形式虽仍属美术类,但其更多见于服饰的日常装饰、家居陈设的装饰表现,融入基本生活之中。再如陕西剪纸,虽在不同地域条件下形成了不同主题、纹样,但仍是陕西地区重要节庆的装饰元素。
(4)祭祀类陕西民间美术祭祀类的陕西民间美术形式诞生于人民群众的祭祀活动,起源于早期人们的信仰和宗教活动,因此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如华县的纸扎艺术和面塑艺术,通过生动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承载着人们对于庇佑的期盼。
2陕西传统村落分布及现状
2012年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等四部联合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印发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公布了中国第一批646个传统村落名录,陕西共有5个传统村落入选,包括:孙塬村、党家村、贺一村、神泉村、杨家沟村。占比0.77%。2013年第二批陕西共有8个传统村落入选,全国入选915个,陕西占比0.87%。2014年第三批陕西共有17个村落入选名录,占全国入选994个村落的1.7%。2016年第四批全国入选1598个传统村落,陕西入选41个,占全国入选比重的2.6%。2018年第五批中全国共有2646个传统村落入选,陕西入选42个,占比为2.6%。截止2019年6月6日,公布的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以后不再增选,陕西共计113个传统村落入选,占全国总比2.75%,在遴选中成成年递增的趋势,这些入选村落,也代表着陕西农耕文明的重要宝藏。2014年根据陕西省住建厅、文化厅等部门出台的《陕西省传统村落评价认定体系(试行)》,公布了陕西第一批入选陕西传统村落名录,共有13个区市,共计171个传统村落入选。数据如下:2017年又增补了153个传统村落入选陕西省传统村落名录,截止2020年底,共计有429个传统村落入选,2017年增补的村落市区分部如下表:这些传统村落都是陕西民间艺术发源地,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发展,传统村落的生态性也在经历变革,将民间艺术回馈于传统村落,与传统村落生态景观相融合,是促进艺术形态与村落生态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3陕西民间艺术在乡村文旅景观设计中的共融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传统艺术形式也应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不断发扬和传承,因此,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对陕西民间美术进行创新和传承是对民族智慧和文化的传承,将陕西民间艺术与乡村文旅景观设计的融合研究,针对当前陕西乡村文旅建设诉求、民生经济现状、文化生态及旅游发展,分析陕西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及产业资源介入到经济、文化、社会层面研究的积极意义。
3.1陕西民间艺术在乡村文旅景观设计中的造型表现在乡村文旅景观设计中,陕西民间美术的设计可从艺术造型和艺术精神的角度进行造型表现。(1)对陕西民间艺术造型表现的直接应用在乡村文旅景观设计中可以直接采用陕西民间艺术形式的造型、图案、纹样、色彩等元素,不加以提炼和创造,这是一种直白简单的融合方式,直观性强,特征明确强烈,但缺乏创新。(2)对陕西民间艺术造型细节、纹样的应用在乡村文旅景观中,我们可以将陕西民间艺术的某一种或多种类似的艺术形式提取其造型细节或纹样特征与景观元素相结合,同时也可以运用与景观空间的设计中。(3)对陕西民间艺术设计特征及精神内涵的提炼与再设计应用对陕西民间艺术形式提炼其精神内涵或典型设计特征,并进行再设计,突出神韵和精神,在与文旅景观结合,让人在观看的同时能够产生思考和艺术联想,进而能够为传统艺术带来新的设计血液。
3.2陕西民间艺术元素在乡村文旅景观中的设计表现陕西民间艺术元素在乡村文旅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可以分为:(1)造型元素设计表现将民间艺术的图形元素与乡村文旅景观相结合。陕西民间艺术的造型形式、图形元素是艺术形式的重要造型表现,并极具特色,根据其图案及构图方式选择相适应乡村景观载体,如陕西皮影造型生动、色彩明丽,其对话感的情节可在花坛、花镜、地被植物、景观雕塑、造型墙体等景观元素中进行表现。选择民间艺术中具有象征性的图案或元素与乡村文旅景观相结合。陕西民间艺术中大多带有为强烈的寓意内涵,并且积极、吉祥、向往美好。这种寓意性和象征性在大众的审美中有较高的接受程度。将民间艺术的多维度造型表现与乡村文旅景观的多维度空间结合表现。陕西民间艺术作品中的时间、空间性多通过图案、构图、色彩、精神内涵等展示,这种多维度也与乡村文旅景观的多维度、度空间相匹配,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景观空间。(2)艺术特征设计表现设计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表现。在乡村文旅景观中实用性和审美性是必不可少的艺术特性,实用性是基础,审美性是更高层次的设计需求。精神内涵的设计表现。民间艺术掩藏在造型表现的更深层次的便是艺术的精神内涵,是历史文化的沉积和人文精神的精华,同时也是景观设计的深层次设计精髓,与景观元素的结合便是移情于物。设计主体特征的表现。体现设计主体特征,便充分体现了设计的主观能动性,在乡村文旅景观设计中突出民间艺术的设计主体,以多种艺术结合的形式,体现陕西民间艺术和乡村文旅景观的独特艺术价值。
作者:包敏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民间艺术研究3
长期以来,幼儿园户外体育课程过分依赖户外大型玩具和现代器械,内容、形式单调乏味,未能调动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幼儿园积极探索将传统民间文化与幼儿的体育游戏有机整合,给幼儿园体育活动课程注入新的活力,既盘活了传统民间文化中的有益资源,也丰富了幼儿园的体育课程,是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瓶颈的突破。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是指将民间流传下来的游戏融合于幼儿园的课程体系中,从而形成新的课程。[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指出,幼儿园要“利用民间游戏,适当地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的民族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学前教育阶段,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引进幼儿体育游戏中来,是对学前教育的最大补充。[2]泉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传统民间文化内容丰富,且情境性和游戏性较强,有诙谐有趣的运动性儿歌,有利用各种简单物品的运动性游戏,十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挖掘和开发传统民间文化的独特教育价值,能丰富幼儿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幼儿民间游戏课程的选择策略
传统的民间游戏内容十分丰富,但不是每一个游戏都适合幼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发展水平需求和学习特点,他们的学习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根据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年龄特点、动作发展阶段等要求,有必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筛选,使其更加适合幼儿的需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火鼎公婆,是具有闽南特色的民间滑稽舞蹈。游戏伴随着《三更鼓》《小乞丐》等民间小曲的节奏,在“人街”中或快步飞穿或缓缓躅踌,不时用蒲扇煽火鼎,一路上,做出种种滑稽逗人的动作。以培养“火鼎公婆”为体育活动情境,在幼儿游戏中,可用纸箱做成“服装”,先将大、小呼啦圈、梅花砖等玩具按不同间距直线摆放,利用弯管组装成可在半空设置障碍的装置高度,在弯管上系上玩偶当半空触碰物,然后引导幼儿用不同的速度穿过地面上不同间距的障碍物,在活动中谁接触的障碍物最少、用时最短、最先到终点者成为“最佳民间小艺人”。国家级非遗文化——泉州拍胸舞,“拍胸舞”基本动作为“打七响“,两脚半蹲马步姿势有节奏地左右摆动跳跃,身体随之左右晃动,双手依次击掌,交替拍击胸脯,在队形上做些前进、后退,左、右交叉变化,即可完成一场精彩的“拍胸舞”表演。对此,可以将跳跳球、走队形、打鼓等将拍胸舞的精髓融入幼儿体育活动中,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的鼓点指令进行拍打,以此逐步增加游戏的难度,使得体育活动更富有挑战性。
二、幼儿民间游戏课程的开发策略
传统民间游戏更多地是从趣味性出发,虽然非常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但是按照传统的游戏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凸显,也无法释放体育活动的教育功能。因此,需要对传统民间游戏做必要的改编。游戏改编时要遵循以下两个策略:
(一)遵循着眼素质发展的策略动作发展、体能提升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目标的落脚点。不同年龄段体育活动的目标要求不同,其运动方式、难易程度以及运动量也不同。因此,还要对被筛选出来的优秀传统民间文化进行改编,使其形式、基本动作、运动量等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幼儿的健康发展有机整合,有效发挥其教育功能。以闽南童谣《白头翁》为例。该童谣唱的“白头翁坐板车,板车弄抽桶,抽桶歪一边,歪到田头跟,撞到大水鸡,水鸡笑卡嘻嘻嘻”,诙谐有趣地再现白头翁在田头旁玩弄板车的场景,与幼儿学习匍匐、翻跟斗的状态很是契合。将童谣与幼儿的动作结合在一起:小班则可以运用童谣进行钻、爬的游戏活动;中班幼儿开始学习侧身滚、匍匐前进、钻等动作;大班幼儿则学习翻跟斗、高跳下和巩固匍匐前进、钻的动作。童谣和动作的结合,方便幼儿记住动作,且增加幼儿活动的乐趣。
(二)着眼幼儿学习特点的策略传统民间游戏的改编还要着眼于不同的年龄段幼儿不同的学习特点,如同样是走的动作,小班要求幼儿能够沿着直线或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中班则要求幼儿能够在较窄的低矮的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因此,在改编传统游戏时还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以《跳庶田》为例,其玩法即游戏人要在田字格上以跳跃的动作通过每一个格子。根据小班幼儿在走、跑、跳等方面发展的需要,采用长条管积塑玩具在地上摆成连续田字格的形状,然后将奖品置于最后一格,接着引导幼儿逐格前进,直到最后一格拿来奖品。而中班的《跳庶田》游戏能锻炼幼儿腿部、腰部的力量,可在活动形式上稍做调整。例如用树枝在地上摆两、三单元形的庶田,引导幼儿可以双脚同时或者双脚分开跳的动作交替练习。大班,则可以让幼儿自己设计“庶田”的形状、创编玩法等,让他们有选择地单双脚跳,增加活动的难度与趣味性,提升幼儿自主选择并创造性地进行体育游戏的能力。
三、幼儿民间游戏课程调整的策略
改编的民间体育游戏丰富了幼儿园体育活动课程,但在组织实施中也并非一成不变,很多时候还要考虑到是否能随着幼儿的兴趣、运动能力以及动作发展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作必要的调整,使改编后的民间体育游戏充满生命力。
(一)内容的调整内容的“调整”是指体育游戏中,为改变纯粹让幼儿歇息的单一方式,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将多个动作通过多个改编后的民间游戏的整合成为“新游戏”。一方面“打发”单调的间歇时间,增进游戏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增进了动作的难度。以多个动作协调统合为例。为提高幼儿眼、手和脚快速协调统合动作能力,教师将《捡泥鳅》《放鸡鸭》等多个童谣整合在一起,让幼儿一边唱童谣一边游戏,以提高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的能力。
(二)活动量的调节活动量的调节指体育游戏中教师要善于调整游戏的方式,避免一成不变和屡次重复,导致幼儿游戏疲劳。以“拔拔灯”为例,倘若从头到尾一味地持续“拔灯”的动作,幼儿不仅会感到乏味,打消活动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可在“拔灯”的中间环节穿插较为安静的游戏,保持幼儿持续的游戏兴致。
(三)放松环节的调整体育游戏中的放松环节是构成体育活动的基本环节之一。过去的放松环节,教师经常采用“小学化”的口令。有了民间体育游戏的引进,也就能够对该环节的形式做调整。以闽南童谣《炒冬粉》为例。幼儿一边念“一来炒冬粉,二来炒竹笋,三来碰碰滚……”一边根据童谣内容与同伴互动,有趣、有效地实现了放松的作用,有利于幼儿因学习、练习而掌握语言,获得社会生活经验。[3]总之,幼儿教学应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挖掘其独自魅力的教育价值,将其与现有的体育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接受优秀本土艺术文化的熏陶,在提高健康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胡云聪,李容香.幼儿园民间游戏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建构价值[J].科教导刊,2019(30):172.
[2]王尚聪.学前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天津教育,2020(10):102.
[3]刘玥.童谣融入幼儿体育游戏的实践研究[D].新疆:喀什大学,2020:5.110黄丽军:幼儿民间游戏课程:选择、改编和调整的策略.
作者:黄丽军 单位:南安市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