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3 14:54:51
序论:在您撰写美术与设计创作能力培养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面对即将入学的无数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学生,如何从中找出较聪明的一批学生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其一,对一至三年级的学龄儿童进行智商测查。其二,对他们进行绘画测试。只要教师稍关心一下学生的生活,在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他们涂鸦在墙角、地上或心爱的书报上的“大作”。这些人像、动物和景物画得多么单纯、天真、赋予幻想,每条线又那样粗犷、简练、明快,多似《阿尔太米拉石窟壁画》。不知教师可曾注意到,学生作画时那样认真,那样地聚精会神,一丝不苟的态度,就连陌生人在旁围观时,也不胆怯、畏惧。每当他们的大作告成之时那种得意忘形、兴高彩烈、手舞足蹈的神态,又是那么天真、无邪。这说明学生用他们的绘画技术,来表现对周围世界的再认识。喜爱绘画是儿童的共性,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对儿童进行探索性的绘画测试。
一、启迪性的命题
针对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命题应易被儿童接受、领会、理解和发挥,能测出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我选定这样一组简单的几何图形,即:“O”“D”“△”“◇”和“□”。在每份试卷上印上其中一个图形。
二、轻松愉快的应试
测试以游戏比赛的形式进行,不给儿童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要求他们看清自己试卷上的图案,比一比,谁在原有图案的基础上,改画得更妙、更巧,比谁画得美,画得快(限定时间为10分钟)。通过座次和试卷的组合,使前后左右参加受试的十名儿童,在他们的视线内见不到相同的图形,有意地制造他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三、忧心忡忡的家长
被隔离在试场外的陪同家长们,当他们获悉测试命题的内容和要求时,都为自己的学生操心,有的说自己的孩子要交白卷了,有的讲题太难了,有的说要求过高了,有的气愤地评论这是刁、难、怪。
四、别开生面无一类同的答卷
“O”画成太阳、气球、花朵、西瓜、苹果、头像、甲虫、金鱼、扇子……“D”画出月亮、小船、蘑菇、帽子、雨伞、香蕉、降落伞……“△”画成雨伞、山、亭阁、鱼类……“◇”画成房子、箱子、书包、书本、汽车、风筝……“□”画成窗户、屋子、汽车、拖拉机、书包、手帕、旗子、电视机……除了一张是白卷外,真是千变万化,无一类同,当家长们参观这些作品时,话题变了,“想不到我的孩子这样聪明”“他们的小脑袋真灵”“我真没有想到”……从他们脸上流露出的笑容可以想到,我们的测试是成功的,得到了家长的谅解和信任,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
五、从绘画中发现儿童的想象力、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我们的学生是聪明的,但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评论这些作品的优劣,应从儿童的心理角度去探索,从画中去寻找和发现儿童的生活情趣。在这些儿童绘画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儿童画都是现实主义的,他们所描绘的对象,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东西,也是他们最熟悉和最喜欢的。如太阳、水果、帽子、气球、房子、花朵、书包等。在这些画中又可得到第二个结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甲虫、降落伞、鱼类等是书本中学来的,不经过学习是很难想象出来的。从相同的画题中很难发现他们形象思维能力与观察力的优劣,如将“△”绘成雨伞,简单的只添一根有弯钩的柄,有的画出了伞筋和花纹,更巧妙的变化有飞檐有宝顶有柱子的亭子。又如把“O”加线成了一只升空的气球,但同样画气球,有的再补上几圈,加上竖条条成了一串“有色”的气球,更复杂的画上眼,生上尾成了一条活泼的小金鱼。
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从试卷中,我发现了一幅独特的画,原有的圆成了一道粉墙中的月洞门,门内墙里有假山,亭阁……线条简单老练,途中远中近三景层次分明,不论构图、布局、造型都属极佳。在十分钟内能画出这样的画就连大人也想不到、画不出。我们与家长面谈后,才知这个名叫安正阳的小朋友,两岁开始学画,天天画已坚持了四年,五岁时作品曾多次在学校幼儿园举办的画展上得奖。
七、跟踪验证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评比,我们从绘画中发现了一批思维敏捷,观察力强,想象力丰富的新生,与前面智商测查结果作了对照,发现考核的结论是相似和相近的,也可说是合拍和同步的。一年后对测试优秀的学生跟踪验证,这批学生的各科成绩都在班级的前茅。教师一直反映,他们普遍特点是:记忆力强,注意力集中,接受领会新知识快,错别字比普通学生少,书写能力比一般学生更出色,可以说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是略胜一筹。如2010、2011年,由全国少年儿童书画摄影展览展示活动组委会举办的“飞天杯”全国青少年儿童书画摄影展览展示活动中,我校连续两年组队参加的79名学生的135幅绘画作品分别荣获儿童组金、银、铜奖项。参赛学生的135幅获奖作品全部获得大型画册《全国青少年儿童美术书画摄影作品集》珍藏版的入选资格。八、为什么绘画好的学生较聪明些呢智能的高低决定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而接受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通过绘画可以直接训练儿童的观察力;通过绘画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和想象力;通过构图过程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通过着色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所以说绘画的过程是他们能力的一种综合练习。通过这些练习,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智能的提高,而绘画是最容易被儿童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已被众多的家长所接受,作为早期开发儿童智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绘画训练的儿童,入学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一般儿童强。在小学工作多年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凡绘画成绩好的,其它成绩都好。反之,成绩优良的学生绘画能力普遍都不差。通过我们所进行的实验体会到:经过早期训练,对儿童的智力开拓,能力培养,手脑锻炼,都是有益的;抓好对儿童的绘画教育,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育,有助于儿童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有天赋的儿童进行绘画指导,能培养出有艺术前途的新苗。
作者:马瑞海 单位:山丹县马场三场学校
美术与设计创作能力培养2
儿童的成长可以分为5个阶段:发育期、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两性期。儿童期是人们成长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对于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心里想的未必能整体地抒发表达出来,这时,语言显得有些薄弱。因此,绘画就成为儿童抒发情感的重要媒介。在孩提时代,大多数人都有过拿起笔描描画画的经历,这是一种情感发育的自然流露。绘画既培养了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也在潜意识中提升了儿童的思维能力,丰富了思考问题的方式。绘画可以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发散他们的想象力,并且从绘画中改变儿童的审美观,通过绘画将他们心中的意象,情绪及对看到的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儿童画就是儿童展现自己、抒发情感的表现,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1培养儿童绘画创作能力的意义
1.1儿童画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审美观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创造力的培养对儿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在绘画时不会像成人一样考虑比例、透视等理论,他们想的就是画出他们所想的,色彩很鲜艳,形状很夸张,人物很抽象,这些都没有关系。在教育儿童绘画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扼杀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要帮助他们发散思维,让他们的情感充分体现在画面中。不要总是教条式地严格约束他们,要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创造,这是极为重要的。儿童在画面中描绘简单的世界,表达直率的情感,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常常令人惊叹。绘画有利于儿童发展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审美是对美好事物的判断,它不应该是局限的,儿童还没有接触太多的繁杂,与成人不同,对审美的看法也是不同的。在儿童的世界里,美,就是简单而美好的事物,他们会在画作上体现出他们内心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们理解不到那么深,却可以在色彩上、线条上,还有绘画时的自由、洒脱中表现出独特的儿童世界的审美观。儿童在接触绘画的同时,也在改变他们的美感。美好的事物是人类共同向往的,孩提时代也是如此。在绘画时,儿童也会随着他们每天的观察、对美的理解的变化而使每幅画作都在成长。想象力是人在头脑中创造的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可见绘画和想象力是分不开的。绘画是不分对错的,只是观点和欣赏角度不同,对于儿童来说,绘画是很放松,没有拘束的,他们可以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画面。在儿童的眼里,他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是充满未知的。教师要把握儿童的这种心理,并且使儿童充分发散思维,这样就可以在儿童的绘画中充分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并正确引导,帮助儿童更好地体现画面中的美感、内涵。
1.2培养儿童创作绘画的作用儿童绘画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从小培养他们动手绘画,既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也可以对他们的成长给予正确引导。绘画可以使人思考很多问题,对于儿童来说,也是一样的。除了文化课的教育,艺术更是净化了物质世界的纷杂,使人的心灵得以很好的放松。儿童期,孩子看这个世界是充满未知与好奇的,错与对都需要长期的考证和经验的总结,那么绘画比起语言和传统教育来说,更真实、更简洁地让他们懂得这个世界,他们笔下的画面就是他们的理解、向往。绘画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使人放松,舒缓紧张和快节奏。儿童画不侧重理性分析,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可以是一剂良药,可以维护心灵。儿童画带有很强烈的感情色彩,他们通过一幅画,把自己喜欢的事物、颜色通过各自的手法在画纸上展露无疑。儿童在绘画时更偏重情感的抒发、表达,把想传达的、自己可以画出的都尽可能地画在纸上,不会太多地考虑到空间、结构、透视等关系。但是,在欣赏儿童画的时候,又会被那一幅幅鲜艳的、充满活力与张力的画面所吸引。这时候,对形准与理性思维就不会去注意太多,视线集中在儿童画的情感世界中。绘画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也可以培养儿童的毅力,通过绘画,就可以培养出他们的韧性。绘画是陶冶人性情的,儿童在创作画作时是需要一定的集中力和耐力的,他们在绘画的同时,身心也在成长。
2儿童绘画创作能力的培养方法
2.1给儿童创造良好的绘画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环境是影响儿童学习、生活成长的重要因素。因为儿童处于发育期,还不能像成人一样的定性,所以教育他们时,环境就是基础、首要的。儿童的绘画风格、内容和他们身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专家认为空间因素会影响儿童的内心表达,就像关在笼中的鸟一样,一旦打开鸟笼,回归大自然,小鸟就变得活泼而富有朝气了。一样的道理,儿童在面对更广阔的天地时,那种对绘画的纯粹的自然向往,就使得情感不受拘束地表达出来。培养儿童绘画的能力,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创设一个适合儿童绘画的环境,让他们有想画画的意识。绘画是种情感艺术,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环境因素,适合儿童的绘画环境既可以引发他们的积极性,又可以开放他们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2.2注重儿童的心理成长与引导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儿童的成长是遗传与环境的互相作用的结果,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正确引导儿童的心理教育是关键。对于儿童来说,成人的教育思维是行不通的,儿童在每天的生活中都有着心理变化,想要培养他们的绘画创作能力,就要时刻留意他们的心理上的变化,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可以帮助他们及时解决,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儿童的心里理解了,那么对于绘画的兴趣与能力也就自然会提高。
2.3培养儿童绘画思维方式儿童在绘画的时候,想的理论上东西的很少,他们会偏重感情色彩的东西,这是思维自由的理想的一面。教师要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不给予约束。但是,同时要正确地适当地引导他们的思维,也就是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可以先从简单的事物入手,将基本的思维方式教给他们,以便于他们对绘画的进一步感悟、理解。在感性基础上,开发理性的思维。
2.4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儿童对艺术、对绘画产生兴趣,热爱绘画,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生活。良好的环境,完善的设备,多元的形式,都是可以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接触大自然,可以使儿童身心愉悦,激发儿童的潜意识中的能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个放松的过程,不需要刻意古板的教育,让他们感受生活,感受自然,会让他们迸发出属于孩提时期特有的潜力。
2.5辩证地看待儿童画作品当儿童完成一幅他们满意的作品时,最想要得到的就是他人的认可与肯定。这时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一定要客观地分析,并且给予他们信心和肯定,在这基础上适当地告诉他们需要改正和注意的地方。
3结语
通过对儿童绘画创作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理解,思维得到开发,也让他们对绘画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对生活美好的向往,这对儿童的人生成长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作者:岳宁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与设计创作能力培养3
一、“悬搁”作为哲学方法对于美学和艺术的价值“悬搁”(Epoche)是一种哲学方法,它在哲学史中早已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怀疑论者皮浪那里,意指“悬搁一切判断”,以此表达对未经严格的理论探究而相信事实存在的常识和日常经验的不信任;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方法,在哲学、美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胡塞尔的现象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象学要悬搁什么?“现象学悬搁首先意味着由自然态度向现象学态度的转变;其次,悬搁意味着中止判断、中立化,即对象实际存在与否存而不论;再次,悬搁之目的不是否认世界的存在而是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因此是一种价值转换。它对美学和艺术研究的意义在于,排除观念论与实在论的影响,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美学和艺术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悬搁”的基本精神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待事物的全新的态度和方式,为我们打开了新的天地和领域,从这个角度讲,它是一种解放和拓展;对生活世界中的素朴的自然态度的悬搁能够揭示出进行构造及其构造成就的主体性,胡塞尔称之为“超越论的主体性”。具体到美学和艺术领域,现象学悬搁要求人们抛弃主客绝对分离的思维方式,放弃单纯从客观或主观或者将两者简单相加的理论努力,放弃要么再现要么表现的简单化理论概括等,转而面向艺术作品本身,面向审美对象本身。艺术家对待世界的态度与现象学家对待世界的态度是相似的,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前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论证和在概念中把握这个世界现象的意义,而是在于直觉地占有这个现象,以便从中为美学的创造性刻画收集丰富的形象和材料。
二、“悬搁”之于教育现象学
最早把现象学理论引入教育领域的是德国海德堡大学校长克里克(E1Krieck),但教育现象学的早期发展却是在荷兰,以兰格维尔德(MartinusJanLangeveld)为首的乌德勒支(Utrecht)学院的成员们创立并发展了教育现象学。20世纪70年代,北美开始在教育学领域形成现象学传统,教育现象学在加拿大得到很大发展。1984年,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教授首创了《现象学+教育学》杂志,引来许多世界知名的教育专家在其上发表论文探讨教育学和现象学的相关学术问题,并逐渐在世界教育界树立了这门独特的人文视角的教育学。范梅南新颖的人文科学教育学视角在中国的教育界产生了极大反响,并向读者打开了一幅全新的教育研究方法的图景。北京大学朱光明“透视教育现象学———论教育现象学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北京师范大学霍金宁“教育现象学:蕴含、价值与限度”等文献表明教育现象学对于中国教育的影响。如何运用这一追溯人的最原初体验的方法,如何将我们已经拥有的成见、概念、理论、看法等悬置起来,而先去获取未经反思的生活体验,然后再来反思,这一点非常重要。将现象学方法用于研究和思考教育的问题,就是一种独特的生活取向,一种生活实践的取向。现象学教育学关注的是学生和教师的种种生活体验,并从中获取有益的反思,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教育机智和对具体教育情境的敏感性。必须指出的是现象学的教育学恰恰反对将教育的活动理论化、抽象化。范梅南教授认为现象学教育学有四个特点:①关注普通日常生活经验,而不是形而上学的问题;②具有规范性倾向,而不是坚持价值中立;③着重具体经验的反思而不是理论的抽象;④现象学要求兼具写作深刻文本的高超才能和反思性的学识。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现象学悬置了所有的教育原理、方法、规则等,重视从学生出发,从教育现象出发,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及其发展成长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教育的价值。三、“悬搁”之于美术与设计教学中创造意识和创作能力培养美术与设计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然而在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需要通过必要的方法和手段来展开,我们试图通过哲学意义上“悬搁”方法,对美术与设计教学中的“常规性”加以搁置,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教学方式,来使学生获得新的体验,从而使学生突破已有的思维习惯和心理惯性,使学生形成创造意识和具备创作的能力,下面通过一些课堂教学的实际案例来加以论述。
1.搁置写生写实的理性绘塑,采用即看即画的直觉表述———减少思考的画画。写生和临摹教学是在美术与设计教学中运用最多、最为常见的教学方式,特别是长期性的写生和临摹训练侧重于理性的观察、表现,极易被客观对象的形、色、体积、空间、结构等所影响,出现被动抄袭和简单描摹的状态,而对于绘画本体的直观感受和画面关系建构被忽视。因而在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中直觉思维训练是极其重要的。直觉是人类意识的本能反应,是意识的源反应,直觉具有直接性、快速性、跳跃性、个体性、坚信感、或然性、本能意识等特征。感觉通过绘画得以表达,越是感性的画面,其感觉的成分越重,在没有思考的状态中,人更多的是靠感觉来做事和控制自己,“通过四肢和身体的动作来直接表述意念。”(迪尔·塞勒美)比如绘画的大势草图,这是基于感觉的训练,并通过训练得以强化感觉。具体操作的方法:眼睛盯着物体观察并移动,手重复眼睛的线路,迅速地在画面中定义物体的一般特性———位置、比例、形状以及各部位之间的关系、块面和体积的清晰度以及它们在空间中的安排;基本要求:眼睛盯着对象看并不断移动,基本不离开对象;手与笔在画面中不断寻找看所产生的形、色、体等关系,由感觉来控制手和笔的走势,要强化大关系的观察与表现,取势是第一要素,大形、大体积、大位置、大比例、大颜色、大空间等;大势草图要注重从画纸的不同位置开始构建画面关系,并强化画面的虚实、强弱、视觉中心的形成,节奏韵律的控制;重视笔的轻重感觉在画面中的运动,已形成颜色的浓淡轻重虚实变化,体会画的感觉;大势草图的练习一般以短时性作业为主,带有一定的速写性,但又不同于速写的训练;大势草图练习的画面要稍大些为好,这样便于放开来画。
2.搁置“胸有成竹”的画面预设,采取依据现象的推导图式——列举可能性,获得新图式。“胸有成竹”源自于宋朝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胸有成竹”是作画者对自然竹子的深刻认识,作画时能够落墨不多,而雨态风姿,各得其妙。这是经验积累对于绘画创作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但对于创作意识的培养而言,过多的经验干扰会使人跳进一个固有的模式中,无法得到新的创作途径和方法,从而产生新的视觉图式。在美术与设计教学中,学生往往容易模仿,这种模仿如果源自于学生对自我的突破,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一种自我觉醒的创造意识。但模仿最终让学生变得没有新的可能性出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问结果,而从现象出发,依据所产生的现象,推演出众多的可能性画面图式,或者直接描述出自己的直观感受和视觉观察所得,然后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画面的结果做出判断。这些现象包括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客观的自然现象,或者通过某些方式而展现出来的现象,如对于学生的构图训练,我们让学生排除掉固有的三角形构图、梯形构图、圆形构图、S形构图、C形构图等形式,直接从一张白纸开始,在画面中安排一个点或者一根线或者一个面开始,通过位置、大小、长短、形状的变化列举出多种可能性,让学生来观察构图所要研究的问题和基本内容;也可以从限定学生控制画幅的边线开始,列举形态与画面边线的关系的多种可能性入手,以此衍生到安排一个物体和众多的物体,再衍生至环境的变化。
3.搁置固有的视觉经验,有意制造“黑白颠倒”———寻找视觉刺激的新鲜度。任何的视觉经验对于学生来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它可以使学生寻找到一种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然而对于学生而言,习惯性的视觉经验会对其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大部分的表达和描绘只是视觉可及的东西,缺少对对象的认识和理解。由此我们可以抛弃直观的视觉经验,有意制造“黑白颠倒”非正常视觉效果的客观事实,让学生理清其合理的关系,比如强化学生对人物基本结构的理解,我们将石膏像颠倒过来画,或者平放着来画,这样的非正常视觉下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视觉的即时感受和表达。再如,静物写真训练时,要求学生将静物拿到手上看,用放大镜看,拆解物象看,从不同角度看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对静物的深刻理解和表达。4.搁置物象的整体关系,实施物象的解构重组———探寻物象关系的新可能。美术与设计教学和创作一直重视整体关系的建立和控制,这是建立画面关系的基础,这个抽象的词语很多时候无法用确切的画面涵盖,因此,在美术与设计教学、艺术创作领域要借鉴哲学意义上的“解构”与“重组”理论和方法,实现新的创造可能性探究。哲学上的解构主义是哲学家德里达等对福柯、巴尔特的后结构主义的否定、消解,解构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中心,否认任何名目的优先地位,消解一切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采取批判与否定的态度,对艺术创作的原则产生了重要影响。“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在美术与设计专业教学中,我们试图通过对物象以及画面进行解构和重组,以产生新的形态和画面效果,这样的方式避免了形态再造和画面效果的重复可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作能力。解构和重组是对物象的重新认识,是获得新形、创造全新的画面关系和效果的有效方法,也是我们观察与认识客观自然的结果;这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创造、一种思考,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
。解构物象与画面就像拆零件似的将整体拆散成各种不同的零部件。具体操作中它完全可以是随机的可能性结果,也可以依据一定的方法来实现,比如,拆散一棵西兰花,可以采用拆、切、揉、捏、挤、压、摔、打等多种方式,就切而言,是横切、竖切、斜切等,是切一刀、两刀还是无数刀,其可能性是无法全部列举清楚,但我们可以获得一种产生新形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拆解后的物象还取决于观察正、侧、平、俯、仰等角度的差异实现形态关系的变化,也包括人眼观察、放大镜观察、显微镜观察、相机拍摄、太空卫星观测等观察的方式的改变导致形态新的可能性产生。解剖物象可以看到物象表面以外许多更为有趣的图形,观察方式的改变使我们发现世界的奇妙。重组是对物象和解构得到的图形不再按照原来的结构或方式复原,而是组合一个与原物象完全不同的新的形象或图形,或者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重新组合,组合时不必要借助太多的经验干预,而重视组合时的随机性的可能研究,在不出现还原原物象和新形雷同的情况下,其创造的可能性就是有价值的,从创造的层面来看,远离物象越远、创造的新形差距越大,其创造的意义和价值越大。重组的依据是一个人的审美观念、想象创造、观察思考的能力;重组的方法包含相离、相切(对接)、相交(卯榫、交叉、重复等),可以是单体重组,也可以是多体重组;重组仍然可以遵循对称、均衡、重复、渐变、放射、比例、密集、疏散、对立与统一、开合呼应等形式美原理,也可以是随机的无限可能性研究。重组新图形的多向性与不确定性是重组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审美主体的思想、观念、生活经验、学识修养、创造性、审美判断、价值取向、情感传达、技术水准等都蕴含其中。解构和重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分别具有创造新形的可能性价值,旨在培养学生的直觉感受—抽象分析—概括组织—建构再造的能力,探寻形式—语言—个性表达—审美趣味。将客观物象进行切割后重新组合,或者将一张画或照片切割后重新组合,注意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或趣味,寻找不同的画面形式,以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审美,达到对既定模式、方式、方法的颠覆、否定、消解。
5.搁置秩序,乱中寻找———破坏的积极作用,突破视觉经验的可能。“乱世出英雄”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老话,是五千年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经达千秋岁月磨炼而成的规律。这话虽是形容英雄出世的背景,实则对于美术与设计以及教学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美术和设计在形成了一定的程式或模式时,我们往往需要的是如何突破,如何实现新的创造可能,“破坏”或许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从造型或者画面来说,是对原来形态和画面的破坏与否定,从思维的层面来看,是逆向思维的结果。破坏掉原来的形态和画面关系,最好是做到“面目全非”,依据新的“面目”寻找秩序,探寻美术与设计的本质要素,摆脱原有形态和画面的约束,最后建立起与原形和原画完全不同的效果。
6.搁置合理的常规技术,从无用、失误中获得启示———有效与有意的使用。艺术的创新,既体现在绘画语言、形式的创新,又体现在技术的创新,甚至可以说,正是技术的进步和改变使艺术语言和形式的创新成为可能,因此要使自己的艺术作品有新意,技术的改造和创新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要重视对传统艺术技术的解读、学习和掌握,并达到一定的水准;另一方面,必须结合自己的学习状况,有效突破既有技术的限制而获得新的技术可能,为自己新的艺术语言和形式表达寻找突破口。这里包含几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技术的突破,在使用原有工具材料的基础上获得使用方法的更新,产生新的效果。二是技术的使用程序不变,适度改变材料或者媒介,产生新的效果。三是完全使用新材料、媒介而使技术发生改变,得到新的效果。工具材料和媒介发生作用所产生的一切效果其本身无所谓好与坏的问题,这是一个必然或者偶然的结果,其关键在于艺术家是否能够控制或者有效利用,不可控制的许多效果可以增加画面的灵动性,可控制的效果可以使画面能够按照艺术家预期的结果发展至完善的程度。因此工具、材料、技术运用的关键在于有效利用和控制,同时达到技术为艺术表达服务的最终目的。历史上著名的“落墨为蝇”的故事正是将错就错的典范,当代中国画家田黎明正是通过自己作画时因笔上的水不小心滴到宣纸上而受到启发,“1989年,一滴偶然在宣纸上形成的水滴斑痕,让田黎明看到了阳光,长久以来贮藏在心底的体验和记忆,被点燃了,阳光的‘斑点’从此成为田黎明绘画语汇中最重要的形式符号,走进他的水墨世界;这些不断变化和活动的‘光斑’,为画家的创造提供了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自然空间’,它使画面上的‘空气’和‘水’具有了可以触摸的质感,使画面拥有了丰富的色彩变幻和声音交响;‘光斑’和‘光影’的发现和运用,标志着田黎明绘画风格的成熟。”
7.搁置“绘”“画”,采用“书”“写”。美术与设计专业学生普遍地认为画好画是他们理所必然的事情,因此在学习中始终以动手画画为基本的出发点,手绘也是美术与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功,然而,长期以来的固有观念和认识,让学生形成了固有的模式,特别是画到一定阶段时,手头的表现被局限,甚至不论尽多大的努力就是没有进展。这时我们往往需要停下来做些梳理和分析工作,因此,要搁置“画”和“绘”,而转向“写”、“阅读”,“写”是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的东西进行梳理,从中寻找脉络和思路,探寻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途径与方法,写也可以将自己的疑惑和思考不清的问题加以罗列,以期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步探讨,明确自己学习要追随的方向和目标。“阅读”在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在有困惑的时间里多看理论书籍,获得理性上的认识,或许可以释疑;二是用专业化的眼界去看经典的、优秀的美术与设计作品,从中读出东西来,诸如造型、构图、色彩、色调、线条、明暗、空间、观念、作者的创作意图、形式美感等。对于美术与设计创作,书写创作文本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一方面教会学生对自己创作主题内容去查阅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和图片,并加以整理,以寻找自己的创作切入点;二是理清自己的创作思路、创作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创作方法、进程安排、采风调查等一系列的问题,为动手画画和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书写好自己的创作方案文本可以使后期的创作实践工作进展更为顺利有效;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综上所述,基于意识“悬搁”的美术与设计创造意识和创作能力的训练,主要是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尽可能从实际的现象出发,采取罗列可能、直观描述、打散重构、技术改造与实验、文案书写、文献阅读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此作为契机使学生不断地突破自己固有的认知和视觉经验,获得新的认识和体验,达到提升自己创作能力的目的。“悬搁”之于美术与设计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观念,一种看待事物和客观世界的新视点,它为我们的美术与设计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达方式。“知识的积累是知(甚至只是一知半解)而非智,面对世界抛弃教义、知解而得到的是省悟,却是智慧;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悬搁别人的判断和结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去探索,才更能接近世界的本质,更能滋养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使自己更好地去创造。
参考文献:
[1]张永清.现象学悬搁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方法论效应[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04):147-152.
[2]倪梁康.胡塞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203.
[3]李树英.教育现象学:一门新型的教育学—访教育现象学国际大师马克斯·范梅南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05,(06):4-7.
作者:石庆秘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