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3篇

时间:2022-12-23 11:35:10

序论:在您撰写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3篇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1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从选择非常理论化的教材到理实一体化的教材,从传统的教室黑板多媒体上课到理实一体教室上课,从教师不喜欢不愿意上这门课到热爱上这门课,从学生没兴趣上这门课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这门课,改革一直在进行,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效。

1课程分析

1.1课程性质与任务“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是我校数控技术三年高职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开设在第五个学期,课程有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理论部分的内容包含两大块,分别是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系统与可编程控制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PLC控制系统的相关知识,两系统之间有很紧密的联系,也有很大的区别。实验部分包含四个实验,分别是:实验一,机床电气认识实验;实验二,异步电动机控制实验;实验三,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的星形——三角形起动的PLC控制;实验四,数控综合实验台的部件认识实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运用所学知识按要求能设计出一个简单的电气控制电路图,并能读懂一个比较复杂的电路图;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及编程方法,能把常见的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系统改变为PLC程序控制。
1.2课程难点“机床电气控制与PLC”是一门系统性课程。其内容丰富,牵涉面广,包含:各种机床的结构、运动形式、工艺要求、接触器-继电控制原理及特点、电工电子、PLC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机床维修等多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牵涉面广,综合性强,属于数控技术专业比较难教也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之一。

2教改前的状况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安排在大三的第一学期,也是学生入学后的第5学期,在这个学期当中,会有很多的用人单位会来学校招聘,开展宣讲会,招聘会。学生要进行个人简历的制制,对用人单位有意向的学生要参加人才招聘会以及宣讲会,但不是全部学生,所以课程的教学会继续进行,这样就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课程的理论部分在教室利用多媒体、教具、元件实物进行授课,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顺序,讲授交直流电机基础、机床常用电器及其选择、机床电气控制的基本环节、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电路和可编程序控制器。这种传统的多媒体教室上课,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没有实际操作,尽管有多媒体、教具、元件实物等展现于课堂,但是学生接触不到更多教学资源,创造性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起来觉得枯燥无味,所以学习效果还是较差。实验部分因设备在其他二级学院,不在自己学院,其他二级学院因要进行考工以及学训场地无法排开,而自己学院设备几乎没有,所以教学计划上的四个实验都无法进行。没有实验,也没有实训,学的知识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每章节之间的知识尽管有很紧密的连贯性,但这么一学,学生把每个知识点独立了,导致不知道学习这门课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团队协作能力、用电安全知识等都欠缺。另外考核评价方式相对落后,每学期末都是以纸质试卷进行期末考试,尽管最终的综合成绩是由期末考试成绩的60%和平时学习过程考核的40%所组成,但无法考核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就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不轻松,并且这门课非数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所以课时不足,出现教师需要赶课的情况,所以教学效果较差,考核成绩一学期下来,有三分之二的同学没法及格,都要进行补考,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改革

3.1教学方法避免教授过多理论知识、避免课程学习知识脱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其动手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实际直观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性趣。采用任务驱动式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让学生脱离熟悉而枯燥的普通教室,将理论、实验和实践融为一体,在掌握应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团队协助能力,提高用电安全意识。

3.2教学实施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室,安装所需的各种实验台,采用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首先把课程的知识点分成两大部分:接触器-继电器的控制系统和PLC的控制系统,整个课堂进行任务驱动。接着给学生分配任务,比如设计一个控制电路:两台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顺序控制电路,要求电动机M1和电动机M2可以分别启动后和停止,也可以同时启动和停止,要求有过载和短路保护。要完成这样的一个任务进行电路设计,学生必须掌握交流电动机的基本知识以及一些相关联的电器元件的工作原理图形符号、控制电路的组成、保护环节、电气原理图的表达方式和绘制原则等。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些理论知识,他们的兴趣就大些,而且目的性强,学习是要解决问题的,是要设计出电路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把相关的知识穿插进去,老师按照如下的方式进行:(1)插入电器元件相关知识时,老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引导学生一起对这个电路所要用到的电器元件进行学习,对着具体的真实元件,老师讲学生听,必要的时候可以将元件进行拆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元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形象的图形符号,特别是一些难理解的而且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元件的常开触头、常闭触头的概念。最后让学生把学习完了的元件安装好,这样学生对元件的相关知识更加深刻,不容易忘记。(2)插入机床电气控制的基本环节内容的学习时,首先介绍电气原理图的绘制规则,讲解电动机控制线路的安装步骤,电气原理图的接线等。要求学生先学会看懂电气原理图,然后让学生照着原理图接线,老师检查学生所接的线路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就给学生通电试车,让学生体会接线正确后线路能正常工作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兴趣提高了,就连没有要求做的题,没有规定完成的任务都主动去做,主动设计电路,主动要求去实验室通电试车进行验证。当然学生通电试车时一定注意安全,加强职业素养。(3)插入电路基本环节的教学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一些基本控制环节,比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动控制、正反转控制和制动控制的方法及特点及适用场合等。这些环节均在一体化教室通电运行,加强学生对电路的理解。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灵活运用,要求学生课后必须完成相对应的作业,设计满足要求的控制电路,并且课余要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通电试车,不符合要求的必须进行修改,最终达到要求,没有完成的扣一定的平时成绩。为了巩固理解决,继续分配任务,把相关的知识补充插入学习,达到知识点完整,联系紧密。熟悉了这一部分的基础上,让同学自己总结这种继电器接触器存在的缺点与不足,自然过渡到PLC的控制系统的学习,把前所完成过的这些任务再用PLC去实现,进而学习PLC的相关知识,掌握PLC的定义、用途、特点及编程语言等,并且要能熟练应用。要掌握PLC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的绘制,进行相应的梯形图和指令语句表的程序编制,并能在PLC的实验台上进行运行。应能把接触器-继电器的控制系与PLC的控制系统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突出各自的优缺点,适用的范围,最后进行总结,达到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4改革实施效果

将“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搬进理实一体化教室,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带着问题,向着目的,学习效果良好,而且最终的考核,除了期末时的笔试占60%,还加入了实验操作成绩、出勤、作业、职业素养等成绩,由于平时的这些表现最终占期末成绩的40%,所以每个环节学生都很在乎,通过率达90%。因此,通过改革,“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这门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一体化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懂得了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学会了团队协作。

作者:李秀兰 单位: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2

1背景介绍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问题要突出职业信息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中小企业可以举办高质量职业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探索中国文化特色学徒制。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学院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推行“1+X”证书制度[1]。职业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场所,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利于让职业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市场,让理论贴合实践,让学生能够更快适应社会,让职业教育有所作为。

2面向“1+X”证书制度的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关于“1”的学历证书为了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学历证书和管理者的作用,需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专业基础。现阶段,必须让学生学习良好的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例如常用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写作知识、基本的电气识图知识、电路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包括工作中的安全用电以及急救知识,常用集成器件、电子元器件及基于单片机的应用基本知识,传感器及其应用的基本知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使用,基本电路的维修等。

2.2关于“X”的职业证书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现代化工业控制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维护和维修可促进电气控制系统的维护和技术改造[2]。该专业毕业生可以考取维修电工认证、电气制图师(AUTOCAD认证、PROTEL)、嵌入式系统工程师、可编程控制器(PLC)应用工程师、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装置修理工、机电一体化职业技能培训证书、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师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电气智能技术应用工程师、CEAC-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工程师。职业中学虽然是以劳动为导向,但是也必须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所以需要综合考量如何将职业证书与学校课程相融合,能够让学生既能就业也能兼顾好未来的学历提升与职业提升的需求。“1+X”制度不仅能够让学生受益,而且也能够让学校更快适应好产业结构的调整。

2.3课程设置进行课程设置时需了解学生未来从事的主要行业,电气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行业是机械加工、食品生产线维护以及电气行业等。电气专业毕业生适合的岗位是电气设备操作维护、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电气设备管理、电气控制系统维护与维修。确定好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后,中职学校需根据岗位要求与企业行业一起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好培养计划后进行课程的设置。确定好课程后,制定课程标准制度时需要结合企业与行业的需求。

3设计原则

3.1课程与证书相互融合需在“1+X”认证体系框架内了解学校的主要责任。将学历教育与电气职业培训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得学历的同时获得电气职业资格,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兼顾职业技能的考核标准和专业的教学标准,将电气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容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优化专业课程内容,从而打破分科对课程设置的束缚,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的技能等级证书,改革人才评价与培养方式,最终促进“1”和“X”的融合。3.2职业与实践性中职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必须意识到培养中职学生必须坚持职业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是满足行业和企业发展,所以在确定培养计划之前,学校需要通过大量的企业调查去分析目前制造业相关企业对电气人才的需求现状,综合考虑行业专家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同时关注电气行业未来方向,深入研究电气行业的职业标准,将职业标准的要求融入到教学组织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确保学生所学符合企业要求,同时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电气工程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技术领域,电气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应加强和突出实践性连接的设计,最好利用公司项目进行直接培训和实践,这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3.3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实施“1+X”认证制度,必须坚持落实、加强教育合作和双元教育机制,这也是职业教育培训的必要前提,职业培训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企业的需要,鼓励企业在制定课程、改革教材、开发教材的全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同时学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培训基础,交流师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另外,还为公司节省了培训员工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学校还可以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社会培训,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4目前存在的问题

4.1校企合作缺乏通道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校企合作缺乏通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学校部分的信息反馈机制不足。职业院校和高校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无法被及时反馈到上级职能部门。政府制定的规则往往与实际的差距比较大,一线教师总结出的经验无法被准确反馈到社会上。②产业反馈链机制缺失。行业主体地位的缺失和基本不存在的职能管理,使得企业的信息根本无法被反馈到政府,企业向行业反馈信息的机制形同虚设。③教育产业链获得的融资反馈较少,合作单位的对接较单一化,并没达到产教融合的理想状态。

4.2缺少足够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很少有有工程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就业为导向,学术型的教师往往会受限于自己的经历,他们绝大部分的教学时间被会分配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上,这样会导致最终培养的学生和就业导向相背离。目前,中职学校迫切需要配备更多的双师型教师或企业导师,在确保通识课程的基础上突出实践,这是确保受教育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而且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唯一途径。
4.3学校的实训基地不配套目前大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规模较小,学生的数量一直在增加,但是机器的数量有限,无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而且设备型号老旧与市场脱节问题很严重,有些甚至无法使用。所以学生就算得到训练大多也是无效的训练。这些经验不能给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提供参考,整个的实训与市场脱节。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适应,企业也需要花费高昂的培训费用。4.4课程与教材落后职业中学的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没有跟上市场变化和时代的步伐。而且教学方法往往过于单调,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导向。他们参加工作后会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工作也不能很好满足企业的要求与期望,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5建议与对策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反馈不很流畅,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平台来促进校企融合,政府应该放手部分权利给行会,让行会成为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相信更多的中小企业和行业也会参与进来,形成一个反馈更加流畅的状态。中国必须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管理体系,减少校企合作的制度交易成本。需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划清楚校企双方的边界;明确校企合作的细则,合作的细则一定要细化到学院和公司部门;制定校企合作中可以参考的细则,这样使得校企合作具有很强的可执行性。政府要积极促成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企业进行办学并且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并积极促成教师、工程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对接和交流,大幅提高学校实践教学的水平。学院与省内外优秀施工企业达成合作,通过兼职、引进、培训等多种方式,实现教师队伍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努力实现双师型教师共同打造的专业培训体系,知名企业、知名专家[3]。同时鼓励教师坚持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坚持对传统电气教育进行改革,将课程与岗位、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可让企业与学校合作进行职业技能证书的认定培训,这样学校能够拥有企业的先进设备,企业也能够获得一定的盈利。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学院还应该注重根据虚拟技术实验实训条件来开发建设,以内涵发展建设问题为着力点,使基地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实训、技能鉴定、企业产品生产等多种不同功能。“1+X”认证体系下的教学和培训并不意味着必须完全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创建新的课程体系和培训体系。新体系下的课程体系结构应以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基础,以职业培训为重点,以专业岗位为重点,引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工具。例如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利用企业真实的项目让学生对以后的工作有更多的感知。同时利用项目教学法也会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点,锻炼他们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6总结

“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统筹兼顾好以上各方面的工作,培养出具备较强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和一定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掌握现代电气自动化技术,能在电气自动化工程领域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设计研发,设备安装调试、维修及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由于其本身的工科属性,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中高职学校未来在这个专业的培养上更加应该注重拓展与社会性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建立生产性的培训基地,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作者:王虎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3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青年教员对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作为新入学的教员,缺乏授课经验,应该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查阅教学资料、备课、上课等方面,“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甚至不搞科学研究,造成教学与科研脱节,最终导致理论授课与实际脱节,只能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教学效果不理想[1];一种是青年教员沿袭研究生阶段思想,过于强调科研,而对处于中心地位的教学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培养质量不佳[2]。目前,学者们对教学与科研之间关系的认识越来越客观全面,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支撑科研,两者相辅相成,实现了两者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3]。“科研反哺教学”在不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辽宁大学孟醒以“民事诉讼法”课程为例,指出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科研思维,并将这一理念用于课程建设与实践中[4]。湖北经济学院陈洁等强调科研反哺教学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更新前沿知识以及改进教学方法,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5]。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欧阳帅等人针对生态学本科教学现状和不足,提出将科研思维用于教学、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及开展科研实验、科研课题等方式,以改善学员培养质量,提升其综合能力素质,并从三个方面对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具体建议[6]。广州医科大学黄炯周等人针对科研反哺教学法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提高沟通能力的应用效果与传统教授方式进行了对比,得出该方法有助于提高该专业本科生的沟通能力[7]。“科研反哺教学”作为一种新型人才培养理念[8],能实现高校科研与教学二者共同发展,特别是在科研实力和创新活力较强的院校中更应该重视和推广应用这一理念。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全国学科专业评估中,评估结果为A-,表明该学科已经进入国内顶级学科行列。近四十年来,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学科在马伟明院士的带领下,在电磁发射和综合电力系统等技术领域取得了集群式的突破和大量创新成果,特别是在电磁发射和全电力推进领域更是位列国内船舶动力平台前列,全电力推进和电磁发射的控制对象均是电动机,而围绕电机控制所开设的“现代电机控制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员了解和掌握电机控制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以提升能力素质为牵引,制订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

综合电力系统作为船舶的一种新型动力平台,创新应用了大量新技术新装备,是为高能装备如电磁发射装置、雷达、激光武器等提供能量应运而生的。而电机作为综合电力系统和电磁发射技术的核心设备之一,如何实现对其安全可靠高效的控制长期以来都是电力传动领域的研究课题,而夯实学员现代电机控制理论基础的课程是“现代电机控制技术”,是后续开展船舶电力推进和电磁发射科研创新的技术保障。因此,本课程将结合综合电力系统和电磁发射技术相关的科研成果,以提升学员能力素质为牵引,对“现代电机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以胜任岗位任职和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现代电机(多相整流发电机、多相感应电机、多相永磁同步电机、直线感应电机等)的结构特点及基本控制技术,掌握现代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建模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对现代电机控制系统的认知和应用能力;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服务于国家和军队的责任感。

2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人才为牵引,优化设计课程体系

综合电力系统涉及的电机包括十二相整流发电机以及多相推进电机,电磁发射技术中的核心设备之一是直线感应电动机。当然,永磁同步电机、三相感应电机等在船舶电力推进和辅机系统中也有所应用。因此,“现代电机控制技术”课程主要围绕十二相整流发电机、多相推进电机(感应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以及直线感应电机等进行电机及其系统的电磁参数、控制特性以及控制方法的学习。结合船舶电力传动实际应用情况、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我校在该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现代电机控制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个篇章进行学习:多相整流发电机系统、交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控制技术。其中,多相整流发电机系统的学习主要针对综合电力系统中多相整流发电机系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多相整流发电机的电磁关系及参数、励磁控制系统以及多相整流发电机运行特性。交流电动机主要围绕三相、多相感应电动机、永磁同步电动机以及三相直线感应电机等的电磁关系及参数、运行特性等进行分析,具体来讲,感应电机讲述内容包括交流电机回路的电磁关系、交流电机回路的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单个线圈产生的气隙磁场及其电感系数、电机定子、转子回路(间)的电感系数、饱和对参数的影响、漏磁场引起的电感系数、交流电机电磁转矩和转子运动方程、单相异步电机的参数和性能分析等;同步电机讲述内容包括同步电机坐标系统的转换、同步电机的稳态两相短路及负序阻抗、同步电机的突然两相短路、同步电机与电容相联系统的分析、同步电机带整流负载系统的分析、同步电机的静态稳定和励磁调节对静态稳定的影响等。交流电动机控制技术主要围绕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以及无速度控制等方法在三相、多相感应电动机、永磁同步电动机以及三相直线感应电动机中的应用进行学习。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简洁清晰,且各个篇章内容与我校科研成果紧密相关,教学内容是对其具体应用情况的复现和进一步深化学习与研究,让同学们站在一个高起点上开展学习,有助于其对现代电机控制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更加准确和深入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其开展论文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3以学员为中心,融入思政元素,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现代电机控制技术”课程是为学员夯实现代电机控制技术的基础和论文研究而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涵盖电机、电力电子技术和控制等理论内容,对于学员科研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了能够尽可能夯实学员现代电机控制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课程组以学员为中心,融入思政元素,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生学员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一定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适合采用研讨式和翻转式以及任务式等教学方法。针对“现代电机控制技术”课程特点以及教学目标要求,第一篇章多相整流发电机系统中的电磁关系及参数由教员讲授,并结合多相整流发电机系统研制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引导学员树立专业自豪感和培养学员的自主创新意识,而励磁控制系统设计以及多相整流发电机系统运行特性由学员课下完成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讲授其设计方法以及系统运行特性;第二篇章为交流电动机,结合我校在电机设计方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对于三相、多相感应电机、直线感应电机的电磁关系及参数如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气隙磁场及其电感系数,磁路饱和对参数的影响等由教员讲授,而对于漏磁场引起的电感系数,交流电机电磁转矩和转子运动方程,单相异步电机的参数和性能分析等采用翻转式教学方法,由学员对其消化理解后进行讲授,同步电机的基本电磁关系、基本关系式、标幺值系统、突然三相短路和瞬变参数、稳态小值振荡和转矩系数等基础理论由教员讲授,而同步电机的稳态两相短路及负序阻抗、突然两相短路、同步电机的静态稳定和励磁调节对静态稳定的影响等内容通过研讨、翻转等方法开展教学实践。教员在课堂讲述过程中可以融入思政元素,向同学们介绍张盖凡老先生、马伟明院士等前辈刻苦钻研、呕心沥血,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自主设计、自主研发,形成我国船舶多相整流发电机系统、推进电机、电磁弹射直线电机等自主品牌。对于第三篇章内容,参考前两篇章融入思政元素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研讨式和翻转式教学方法可以以任务驱动形式,学员通过发现问题、查阅文献、总结归纳、实验设计、组织实施和科研表达等全程参与课程教学,而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科研表达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员要结合电机及其控制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及时提出工程实践中过去、当前和未来可能遇到的科学问题,组织学员研讨。在课程学习中训练学员的科研能力,不断感受科研的氛围,培养科研素养,使其站在高起点上开始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质量和促进更多成果产出。

4结语

本文针对“科研反哺教学”如何助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从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以及融入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改革与实践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结合我院承担的“现代电机控制”博士研究生课程开展了具体分析与探讨,实践结果表明,将最新科研成果结合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并开展任务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能够有效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和道德情操,有助于实现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立军,党新安.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资讯,2009(36):211.

[2]高建丽.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机制的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7):72.[3]王丽欣.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J].考试周刊,2015(12):152.

[4]孟醒.科研反哺教学理念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民事诉讼法”课程为例[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3):104-113.

[5]陈洁,叶洪涛.科研反哺教学在经济学专业的实践与困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9):147-149.

作者:夏益辉 张维 高嵬 赵镜红 单位: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