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创新能力培养分析3篇

时间:2022-12-23 11:29:27

序论:在您撰写创新能力培养分析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创新能力培养分析3篇

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一、引言

为提升我国综合能力,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其关键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其创新能力的开发引导。所以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必须从政府、社区、高校三个层次入手,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步一步地逐渐提升。而将高校的教育培养能力充分发挥,集合各方的社会层面的资源,打造多元互助协同的创新创业平台,已经在国家层面得到关注,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创新过程越充满未知性的不确定性,需要将多元的创新主体、创新单元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丰富创新内容。在德国学者Haken的《系统论》中,他强调了协同的是重要性,并指出协同是系统的组织能力,尤其对复杂性统而言,协同有助于系统往有序稳定方向发展,是系统本身的内部运作,完成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过程,从系统自身审视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协同的各个小单元视为一个整体。会发现协同创新的多元各方相关利益冲突明显,难以到达利益平衡,如高校强调科研创新成果,企业关心经济利润的增长,政府部门追求当地GDP的提升、金融机构要求有投资回报率的产生。而当下个体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主要是由于高校没有参与到市场中,不了解市场实时需求;企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不愿意进行长期的投资开发,实现技术革新。对于创新成果的分享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现有的这些问题,只有从系统角度出发,将它们统一起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个多元协同平台,因为互联网有着沟通高效、实时可视化、信息透明、交流成本低的特点,对于多元协同非常方便,所以在互联网上搭建多元协同平台。

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平台构建

(一)系统的构建通过利用互联网的多种优势,建立一个多元协同的创新平台,使政府、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都可以加入平台上。平台具有多元、开放的特点,不限定单位机构的范围,接受各个机构单位的创新力量,打破组织行业的边界限定,实行系统整体管理,让多元机构单位无差别交流,打造“一站式创新创业保姆”的运作模式。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让平台上的数据有源可寻,保障其真实性以及完整性。为了建立一个集研发和应用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需要将各行业机构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让多高校的学科融合、相关团队协同,来给平台赋能。

(二)系统协同创新的过程组织管理系统根据市场需求,在其内部发布创新需求,让有丰富创新经验的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进行创新创作,让各种发散性创新创作成为可能,并且凭借时间的先后顺序筛掉相近的解决思路,来避免重复创新,从而在各种创新创作中寻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1.提高回复效率。协同创新平台通过简化回复内容,在系统中只发布需求,不需要进行具体细节的描述,而初步解决方案可通过头脑风暴来进行多角度的创新创作。2.需求推送可视化。系统上发布的需求,全员都可以收到,从而让各个学科专业的人才都可以进行创新创作,提供多种创新角度,让多学科交叉结合,实现创新思路的升级。3.完成全员参与。系统创新以高校、科研机构为重点,同时也要大力培养企业等单位的创新意识。因为,企业更加了解市场变化、预测市场需求,让他们给创新创作提供意见,使得创新方案具有前瞻性、可靠性更高。4.保障措施。通过依靠区域链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加密处理等特点,保证创新创作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以及完整性,详细记录每一位创作者对创新方案的贡献,从而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保障他们每个人的权益。

(三)系统统一的激励政策为了让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单位创新主体平等互利,需要制定有效的合作机制来明确各方责任,制定利益分配制度来确保各方利益。国家政府部门对项目涉及的政策优惠进行解读。以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行业企业标准为依据,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项目需求方以评价结果依据,多家项目需求方联合,将创新成果进行转化。成果转化后,依据各个创作者在创新创作中的贡献比重,对创作者进行奖励,可以实行期权、技术入股、分红权等多种形式,保障创作者的权益。成果转化后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科研院所的投入奖励结果也要奖励过程。对于参加创新项目但未形成成果的给予安慰奖。同时研究内容在平台上永久留档,可以再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如果项目需求方想要独享创新成果,需要采取委托形式,并且还需要项目需求方承担风险。当创新研发成果可以转化成专利时,系统内的法务部门可以协同对系统内成员的研发成果进行保护,对知识产权评估、转让、授权、仲裁、维权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补充完善;为推动平台的市场化发展,需要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加入,加强知识产权市场的发展。科研团队利益分配。精神与物质奖励,奖励团队同时带头人及其他团队人员按贡献比例奖励。

(四)系统章程、管理办法以及规章制度为保障平台系统可以稳定有效运行,多元协作方的高效合作,以及创新项目成果的利益分配,这些都需要有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来保障。从结果来看,多元协作的结果是互惠互利的,其利益分配也应该是公平公正的,根据各方对于创新项目的贡献来确定其利益份额。同时为了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平台要设立专项资金池,由相关人员进行监管,对于审核通过的有潜力创新项目可以申请专项资金,减轻创新创业者的压力。对于多元协作的项目参与方,在本职工作外自主参与创新研究,并有创造性发现,对其进行激励奖励。对同一项目,其最终截止时间以最先完成项目需求的方案为截止警告时间,既保证了创作者的自由度,可以再多渠道多途径上进行创作,有对让他们感受到一些压力,加速创新项目方案的产出,对各个完成的项目方案进行对比,采取择优录用,保证创新项目方案的高质量。打造共享平台,让系统内的各个单位的自身资源、知识等都能为系统所用,给系统赋能。如涉及知识产权付费模块,需要标明付费标准。同时也可以根据各单位情况资源设置学习平台,根据功能将其分类。专利检索、分析、导航、应用等方面系统提供技术支持。科技动态信息、客户市场信息、资金信息、国家政策信息等即时跟踪发布,第一时间推送。获取渠道,政府部门的相关信息中心、资料室等,信息中介机构、科研院所的科技情报机构、高校图书馆、企业行业联盟等。

(五)构建信息沟通机制由于系统中涉及多学科交叉,而不同学科研究的领域不同,导致交叉学科交流时存在障碍。为此,需要定期举办科研分享论坛,通过课程观摩、研究成果分享来促进交叉学科之间的相互学习,同时让每一个创新项目的各个参与协作单位能建立成果共享桥梁。通过平台系统,为各个创新项目提供交流平台,让协作方可以快速沟通交流,开展问题讨论、分享经验等,从而加速创新项目孵化,同时对协同参与者采取匿名形式,保证沟通交流的自由度。构建信息沟通机制,是为了让多元协作的创作者可以更加高效地解决本专业之外的问题,让相关专业的人去解决属于本专业的问题,从而减少分相关专业创作者不必要的时间消耗,让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项目创新中。

(六)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现在高校对于课程实践活动多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让大学生接触到实际问题;而大学生的课题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从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让大学生对从实践活动中学到很多技能,增长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老师的教学经验也不丰富,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储备。同时,老师和大学生从实践活动中的产生的经验可以反哺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实践活动内容。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平台的构建,为教师进行项目教学和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条件。当项目规模逐渐庞大时,势必会对整个项目发展进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压缩教师研发出科研成果的精力。另外,教师科研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在整个过程中的归纳与反思总结。企业项目需要贴合学生的创新意愿,需要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创新思想,以求更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意愿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将信息技术、实验、实习、设计等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作为长期培养的范畴。大学生将他们所学的创新理论、技能在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展示出来,从而让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培养,并且加强了他们勇于探索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

(一)加强政策保障为保障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大学先创新创业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能够使大学生被人实现人生价值,更能给社会带来经济价值,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此,首先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对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在资金和税收方面给予奖励,让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支持、关心。其次,当地政府部门也要对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进行解读,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数量以及质量,完善当地的创新创业政策,加大对大学生的帮助,减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阻碍。

(二)加大宣传引导现在社会大环境对于大学生创业表现为保守态度,大学生家长几乎都持反对态度,这就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持消极态度。为了改变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看法,首先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在高校的日常生活中宣传创新创业,对创新创业进行科普,同时让高校走进校园,通过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从而让大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创新创业,改变他们对创新创业的刻板印象。其次,对于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行多渠道的宣传,如通过网络、广播、短视频等途径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改变学生家长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反对态度。最后,为保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深入度,高校老师、企业专家要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进行指导,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就业环境。

(三)注重课堂教学高校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育主要帮助大学生认知创新创业,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加深对创新创业的理论认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力度,各高校要高度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大学生开展多角度教育。首先,高校要了解国家的实时需求,为国家输送紧缺人才,及时开设新的专业科目,开发特色课程,注重对教材的编写。其次,要注重新科目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要配备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等,要让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足够的认识,并且有勇气去进行创新创业,鼓励支持大学生进。最后,高校的老师要帮助大学生,让他们有勇气去创新创业,并且为他们出谋划策,提升他们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

(四)提供实践平台对于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起来,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应该对他们进行实践培训,通过让他们参与到多元协同的创新平台中,从而对创新创业有全面认识。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学校主页、刊物、宣传栏等对“创新创业”进行造势,从而引起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兴趣。其次邀请当地知名企业到学校内进行宣传,分享当下市场的需求、前沿技术、创新创业案例,激发大学城创新创业的激情。然后,高校还要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打破产学研壁垒,为大学生搭建丰富多元的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首先帮助大学生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将生产、销售、设计、经营等部门紧密联系起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最后,高校内要定期组织各种竞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要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大学生作为创新力量的主要创造者的大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了详细深入分析,同时希望文本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后续培养工作提供帮助。从“用户需求”和“市场导向”出发,打造多元协同创新平台系统,其以高校、科研机构作为创新的主导单元,其他机构单位对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有意义的建议和有价值帮助,提升创新项目价值。通过平台建立联合统一的系统,消除各个机构单位之间的壁垒以及信息不对的现象,从而将系统内各个单位机构的目标统一起来,结合各方优势,丰富创新内容,展示“1+1>2”的效果,同时将管理形式扁平化,增强政府、学校、企业各部门的有效沟通,做到企业及时反馈市场需求,政府部门解读创新研发优惠政策,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启动科研创新,打破各方壁垒,实现多元协作。建立成果、利益合理分配机制,平台系统做到透明、公开。最后,在以后的高校教育中,让大学生参与到平台上的创新创业项目,做到“以工代训”,让大学生对带创新创业有全面认识,同时提升他们的自身综合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作者:姚琪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创新能力培养分析2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强国,打造创新型经济发展新引擎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发展的战略方向,同时也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潮流[1]。2015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通过更高层次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战略地位,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中创新创业重要的生力军,具有社会其他人群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和特点。因而应积极、正确、科学地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参与科技竞赛等多种方式协同合作,共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对于促进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激发市场创新活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在缓解当前各大高校学生就业压力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国家高度重视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下[2-3],课题组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平台为依托,通过分析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一种“以赛促练”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经过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1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团队组建难。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为4年学制,一、二年级主要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四年级学生由于毕业设计、考研、出国、就业等多方压力的存在导致没有过多精力参与项目[4-6]。因此,三年级学生成为项目的主力成员,但三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还未形成完整体系,且自身的各项能力还有所欠缺,不足以完成整个项目。合理的成员梯队建设已然成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顺利进行与高效开展的首要突出问题。2)题目难确定。项目题目确定通常有以下两个途径:一是学生自选,二是指导教师直接给定题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一般面向大学四年级以下的学生,依据现阶段大学课程体系的特点,他们对专业知识及前瞻性理论的掌握不足,选题容易产生盲目性与不可行性。而指导教师直接给定题目往往具有专业性、科研性较强,难度系数较高的特点,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使学生产生胆怯心理,失去完成项目的自信心和兴趣。3)重申请,轻结题,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能力不足。由于学生受获取成果、荣誉等功利性心理驱使,而其自身却又对科学研究缺乏兴趣,学生就会基于功利心在申报时表现积极,而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研兴趣驱动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导致存在中途放弃的现象。加之指导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师生之间往往缺乏沟通和及时的指导,导致信息交流不畅,为项目的顺利推进设置了障碍。同时,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这个项目实施周期的学科竞赛的激励,对于团队学生的整体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略显不足。

2“以赛促练”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提出与实践

“以赛促练”的实践理念是通过学科各类科技竞赛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以赛促练”也是实现辅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平台和途径,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载体。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7-10]。课题组以机械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科竞赛规划体系。1)一年级时,通过对大一新生开设的机械专业导论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考研讲座、学术之星及竞赛之星讲座等多种方式的指导与引领,让学生从一入学就在宏观上有一个总的奋斗目标和方向,防止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产生盲目性,导致四年光阴虚度。2)综合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大一新生由于刚从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走出来,可能存在缺乏演讲勇气或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等情况,可以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演讲比赛”“辩论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文体比赛,为后续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二年级时,可以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单项学科专业基础的竞赛,比如“数学建模大赛”“制图基本功技能大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引导二年级学生作为“大创”项目成员,积极参与到高年级同学作为“大创”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申报工作中去。3)三年级学生便可以作为“大创”项目团队的负责人,引导他们以自己的“大创”项目为团队积极参加全国性的各类综合性大赛,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制图技术与技能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全国性比赛,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通过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对自身能力的提升所带来的效果。这些科技竞赛的准备过程,让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培养。更为重要的是,此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实现创新理念的过程,既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形成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又为创新创业项目丰富了大量科研成果。实现培养成员综合能力与丰富科研成果双丰收的良好局面。例如:以本科研团队的学生成员参赛为例,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第六届及第七届黑龙江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第十五届和第十七届黑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各级、各类竞赛,并荣获国家级、省级比赛奖项40余项。通过对近年团队中学生升学和就业过程中的表现等信息统计分析,发现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明显高于同等条件的其他同学,团队成员普遍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拥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在当下高校毕业生众多、就业环境不景气、企业对招聘条件日益严苛等就业极为困难的大环境下,有的团队成员在就业过程中甚至成为了没经过二面招聘单位就直接签约的特例,毕业后的团队成员在就业单位中成长非常迅速,也表现出了超强的适应能力,有的很快成为部门的骨干员工和核心成员。同时,团队负责人中的多人成功考上“985”高校和“双一流”高校的机械专业研究生,团队成员较同年级其他学生在就业、考研和出国留学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此外,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论文撰写发表、专利撰写申请、实物模型制作等形式进行锻炼,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效果显著。

3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也充分体现了教育部等国家层面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国家、地方、高校和学生等多方主体的高度重视,高校和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积极性高涨,参与程度高、覆盖面广。为进一步推进机械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本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提出了一种“以赛促练”的人才培养思路,助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期更好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作者:崔有正 王凤娟 高申煣 胡清明 姜淑凤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创新能力培养分析3

将叶片中的叶肉去掉,形成叶脉干制标本,再在叶脉上绘画,会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品,这就是叶脉画。叶脉画巧妙地利用了树叶形态各异的优美外形和自然肌理,将中国传统的山水、人物、花鸟、建筑和现代科技产品等题材,绘于由天然树叶制成的叶脉上。多彩的画面和谐地与树叶叶脉的自然美融合,会给人美的享受[1]。通过叶脉画的创作,可让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动脑创新”有机地结合,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1追溯历史,激发欲望

叶脉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的贝叶画(菩提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代印度的僧人亦用贝叶制成梵夹,来书写佛经,记录下博大精深的佛教义理,赠与信众,祝吉祥、助觉悟。由于社会对叶脉画的宣传不够,学生对它了解的不多。一提到叶脉画,学生就会误以为是腊质标本,或仅能显示出叶脉的叶片标本而已,对在叶脉上作画还是比较陌生。由此,教师就利用学校课外活动时间,来开展叶脉画创作活动。在活动中,师生一起梳理叶脉画的发展历程、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让学生明白创作叶脉画的价值,唤起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通过展示优秀叶脉画作品,让学生陶醉在美的享受中,可唤起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带领学生寻求创作素材、凝练主题、大胆构思、巧妙设计和积极投入叶脉画的创作中去。

2凝练主题,设计图案选择怎样的主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绘画激情,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经过师生查阅资料,就从以下4个主题进行创作:

2.1主题1———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的规律及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实现了天文、气象、物候、农事和民俗的完美结合,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2]。“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歌”通俗晓畅、朗朗上口。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结合生物学知识,以“二十四节气”展现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年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各自的风景、物候特征和节气习俗。可选取每个节气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典型的农事活动或民俗活动进行叶脉绘画创作。一个个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主题图案,是学生创意思维的体现,在赞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对大自然产生敬畏之心,树立热爱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2]。

2.2主题2———生物学“牛人”生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质存在。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在认识生命的漫漫长途中上下求索。从神农“尝百草”、《黄帝内经》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再到新冠抗疫,在探究生命科学历程中涌现出无数优秀人物,他们的故事吸引着无数青少年勤奋学习,努力探索生命的奥秘。如李时珍、孙思邈、贾思勰、张仲景、达尔文以及巴斯德等。叶脉画的画面上,一方面呈现所崇拜的生物学“牛人”的简笔肖像画,另一方面可画出他的代表作名称。这一主题的呈现,可让学生搜索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学、医学发展史上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查找他们的成就和代表作(这里的代表作可以是生物学“牛人”的成名作,也可是他们的主要贡献),了解“牛人”的奋斗历程,可激励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3主题3———杂交水稻在中国,从衣食到住行、从药用到审美,丰富的植物天堂孕育并陪伴了中华文明的诞生。这个植物的天堂,不仅塑造着中国,也在影响着世界。我国科学家袁隆平突破了“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没有优势”的观点,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不仅丰富了农作物遗传育种理论和实践,最重要的是解决了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是全世界人民的福音。随着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逐步实现,可在叶脉上绘制袁隆平在禾下乘凉、杂交水稻的幼苗和粒大饱满的水稻种子等。这样通过挖掘这些水稻背后的故事,学生感受到水稻带给人类的温暖,感恩大自然的馈赠并感谢先辈们的创造力,又可增强爱国之情。

2.4主题4———珍稀动植物我国辽阔的土地上,生长着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动物和植物。其中,有我国特有的珍稀品种,如:大熊猫、朱鹮、扬子鳄、白鳍豚、藏羚羊、银杏、水杉、珙桐、桫椤等。让学生在网络上收集整理珍稀动植物的图片,画出它们的简笔画,然后在叶脉上勾勒出这些动物的外形或植物体具有代表性特征的某一部分,大熊猫、珙桐的花和叶、银杏的叶、桫椤的外观等都是叶脉画的素材。选择这一主题,不仅希望展示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更多的是唤醒保护我国珍贵动植物资源的责任和担当。

3围绕主题,积极创作与其他绘画艺术形式相比,叶脉画具有许多独特性,通过对各种画法技巧的对比分析,选中了用丙烯颜料在叶脉上作画。经过反复实践,归纳出制作叶脉画的过程。

3.1精选叶片带领学生在校园内或附近的公园等地采摘植物的叶片,可选择叶脉粗壮坚韧、叶肉较厚、无虫眼的黄桷兰树叶,作为叶脉画制作的原材料。

3.2去除叶肉去除叶肉的方法有2种:①自然腐蚀法:简单易操作,将采摘的叶片整理后放入塑料袋中,加入足量的水分,将树叶完全淹没、密封,再放置于大号的塑料桶内存放,让其自然腐烂,隔几个月后取出。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要达5个月左右,优势在于一次做成的叶脉可以比较多,而且取出的任何一张叶片均可轻松地刷出叶脉。②碱煮叶片法:将挑选出的黄桷兰树叶整理后浸入碱液中,要求碱液淹没树叶,加热,在碱煮期间不断用筷子轻轻翻动叶片,使每一张叶片碱煮均匀,待叶肉煮到酥烂时,取出。这种方法耗时较短,一次成型的叶脉较少,在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翻动叶片时要轻,不要损伤叶脉,氢氧化钠有腐蚀性,不要溅到皮肤和衣物上。将处理后的叶片,用清水冲洗,贴在瓷砖表面,佩戴一次性手套,左手按住叶片基部,右手拿牙刷,使刷头的一侧与瓷砖表面呈45°角,从叶柄处开始向叶尖方向轻轻地刷去叶肉,边刷边冲洗,直至叶脉经络完全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止。因叶柄基部较厚,与瓷砖贴合不太紧密,刷叶肉时极易使叶脉断裂,需将叶柄处放在左手食指指腹上,右手拿着牙刷从叶尖向手腕方向发力,才能更多地刷去叶柄处的叶肉。处理过程中运用的力量、手法特别关键,稍有不慎,叶脉将会被破坏。将去掉叶肉的叶脉放到家用漂白水中漂白,冲洗干净,阴凉处晾干。

3.3平整定型将晾干的叶脉细心地用标本夹、吸水纸或报纸等压制定型。接着,给做好的叶脉直接刷上一层漂亮的丙烯颜料,悬挂阴干后,可适度地折叠、拉扯。

3.4叶脉绘画选择大小适宜的叶脉,平铺在事先设计好的主题图案上,用签字笔沿着图案的轮廓打上密集的点,临摹图案的轮廓;接着用最小号勾线笔蘸取丙烯颜料,沿着图案的轮廓勾划出柔和的线条;根据勾画出的线条,分区域上色,完成绘制任务。不同的颜色要用不同的画笔,不能混用,防止颜色的混杂,每一份作品至少重复上色5次以上。在叶脉上无论是勾线、上色,每次都需要将其悬吊阴干。切不可用电吹风,它会让叶片表面起皱、变形。上色次数越多,阴干所需的时间越长,叶脉画成品的质感会更强。

4提炼成果,归纳经验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幅幅叶脉画终于制作成功。每幅作品的设计、制作都是学生辛勤劳动的结果,都是学生创意思维的体现。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叶脉画的制作技巧,推广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将每个作品制作成画册展示交流。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丹.叶画的艺术魅力[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4(2):4043.

[2]吕涛.节气里的生物密码[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9:4.

作者:王惠 单位:四川省重庆市涪陵区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