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质环境技术论文3篇

时间:2022-12-22 15:35:52

序论:在您撰写地质环境技术论文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地质环境技术论文3篇

地质环境技术论文1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建筑用地的开发越来越多,地质条件良好的建筑用地量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不良地质环境下的建筑用地被逐步开发,为保证建筑物基础的承载力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与安全,对不良地质环境下的基础换填施工新工艺的开发成为近年来诸多施工单位的重要课题。

1工程概况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朝阳西路东,薛泰路南侧的住宅建设项目计划建设12栋6层洋房、6栋28~32高层住宅、3栋办公配套建设及地下车库,设计基础为独立基础。由于本工程所处位置为青岛地区特有的滨海堆积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部分边坡分布燕山晚期花岗岩、白垩系青山群凝灰岩、局部发育有煌斑岩岩脉及碎裂岩,由于各类岩石分布及厚度不均,建筑项目整体地质条件较差。当土方开挖达到基坑底设计标高后仍不符合持力层设计要求,为确保项目基础安全,需继续开挖后进行不良地质环境下的基础换填。

2施工工艺流程

虽然行业中已有较为成熟的不良地质环境下的基础换填方案,但由于本工程所处地质条件特殊,为保证施工质量、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施工成本,项目团队联合建设单位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对不良地质环境下基础换填方案及流程进行了论证。具体施工流程为:开挖前先进行测量放线→挖至基坑底设计标高→现场勘查→挖除煌斑岩岩脉等不符合要求岩土层→降排水系统设置→人工清槽至基础持力层→砖胎膜砌筑→主楼电梯井、集水坑回填→主楼区域回填至设计标高→地库独立基础部位回填至设计标高→地库抗水板部位回填至设计标高→回填强度试验检测→垫层施工。

3关键技术

3.1不良地质挖除技术土方开挖至设计持力层标高后,需要由勘查单位、设计单位共同确定基底情况,判断是否到达“硬底”,才可进行下一工序。由于本项目所处区域不良地质的构成和分布更为复杂性,基底大面并不符合持力层要求,所以对不良地质的开挖次数及周期较一般项目更多、更长,加之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多次、重复的验槽工作导致机械、人工降效,造成了人力、财力的浪费。为提高工作效率,项目团队与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共同确定了“视频云验槽”工作方案,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本项目不良地质开挖过程中发现,不良地质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水平面上,竖向分布的不均匀也十分突出。由于大型机械只适用于水平作业面,为避免大型机械强挖破坏基底持力层,并造成不良地质全部挖除后工作面呈现凹凸不平的状态。经过现场时间,确定了“人工配合316小型挖土机”的挖除方案,有选择性地开挖分布与厚度不均匀的不良地质,既能避免基底超挖与防止对地基土的扰动,又能保证施工进度、降低成本的目标。

3.2大面积混凝土换填技术不良地质挖除后,工作面难免存在部分的凹凸不平问题,在使用混凝土进行回填时,可能导致局部混凝土过厚,为了降低过厚混凝土产生裂缝的风险,项目团队研究了换填材料性能,通过试验对比发现毛石混凝土既能减少水泥用量、减少发热量对结构产生的病害,又能降低混凝土的使用成本,可以用于解决过厚混凝土产生的裂缝问题。现将采用毛石混凝土进行大面积换填的具体施工步骤如下。1)项目调度提前与搅拌站做好混凝土预约,并就水泥、砂石、外加剂、粉煤灰、矿粉等原材要求、配比、砂率、坍落度、初凝时间等质量要求以及运输间隔时间等内容提出具体要求。2)浇筑前,须先将毛石冲洗干净。项目团队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毛石掺入量为换填材料总体积的20%时换填后的承载力、裂缝控制等效果最佳。同时,毛石的粒径控制在200mm以下。3)浇筑时,应先铺一层80~150m厚混凝土打底,再铺上毛石,毛石插入混凝土约1/2后,再灌混凝土,填满所有空隙,再逐层铺砌毛石和浇筑混凝土,直至基础顶面,保持毛石顶部有不少于100mm厚的混凝土覆盖层。根据项目团队的前期试验发现,不能将毛石直接投入基坑中,否则会导致毛石分布不均匀进而造成混凝土浇筑时与毛石结合不严密,形成较大的孔洞,严重影响换填后基础的承载力。每层混凝土的厚度,不得大于150~200mm。项目团队的试验研究还发现,混凝土厚度一次浇筑不能太厚,否则浇筑完成后表面裂缝出现风险大大上升。4)振捣过程中,研究发现低频振捣器频率大约在15000转的时候是最佳的振捣效果,可以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采用斜面分层布料方法施工,即“一个坡度、分层浇筑、循序渐进、一次到顶”。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1/3,混凝土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对混凝土过厚部位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表面二次振捣,防止混凝土表面出现收缩裂缝。

3.3细部混凝土换填技术由于本项目主楼电梯井及集水坑的相对位置影响,相关回填范围狭长而深,这对模板侧壁的承载力考验极大。为解决此类问题,项目团队对设计图纸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回填深度不大于500mm的区域采用240砖胎膜,当回填深度大于500mm时采用370砖胎膜。电梯井、集水坑内部必须利用架管及方木来进行回顶,架管间距1000mm且木方通长。完成前述工作后,细部位置进行换填混凝土时则可以像大面积换填一样,正常浇筑混凝土,大大降低了爆模、胀模的风险。对于混凝土材料方面,建议换填材料仍然采用毛石混凝土,换填时先对细部位置进行回填,再回填大面。毛石铺放应均匀排列,使大面向下,小面向上,毛石间距一般不小于100mm,偏移砖胎膜距离不小于150mm。根据现场实践发现,由于细部回填范围狭长而深,回填时部分位置极不易被肉眼发现,所以需提前对细部回填的数量、位置做好记录,避免漏填。

3.4大面积回填土技术大面积回填土阶段看似简单,但也秉持较高的技术,以确保压实换填基础,形成一个整体。具体细节要求如下。1)大面积回填土前应将基坑(槽)底的垃圾杂物等清理干净,将回落的松散土、砂浆、石子等清除干净,并检验回填土的含水率是否在控制范围内。2)深浅两基坑(槽)相连时,应先填夯深基坑;填至浅基坑标高时,再与浅基坑一起填夯。3)回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摊后,随之耙平。项目团队发现不同区域内,每层回填土铺土的厚度均不同,需要根据土质、地基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不同而及时、灵活调整确定,否则极易压实不均匀,达不到回填土的要求。

3.5大面积压实技术由于不良地质总面积较大,导致换填、回填面积较大,为保证回填压实质量,必须采用分段填夯方法。基于工程实践,需注意以下几点。1)分段填夯时,交接处应填成阶梯形,上下层错缝距离不小于1000mm。否则可能造成交接处压实不密实。2)回填土每层至少夯打4遍。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连,行行相连,纵横交叉。项目团队通过对不同的回填材料、不同的夯实机械、不同的夯实次数做正交试验,最终得出了回填土每层至少夯打4遍才能既保证回填质量又保证施工进度的结论。3)严禁用水浇湿土体造成下沉后进行“水夯”。

4结语

本文所述建设项目应用不良地质条件下基础换填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未影响周围建筑物及道路,换填后基础及建筑物的各项性能、参数均满足设计要求,检测结果优良,得到了质检单位及建设单位的高度认可。此次基础换填施工工艺的成功落地,展示出了混凝土换填技术作为一种施工工艺简单、施工方便,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的换填形式,在施工质量好、施工速度快、扰动少、承载能力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本文基于工程实践形成的工艺流程可在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基础换填施工中推广应用。

作者:郑佳明 任昌国 刘书蔚 单位: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地质环境技术论文2

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近些年,矿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许多企业在矿山开采时只为增加经济收益,不重视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导致矿山环境不断恶化。目前,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需要解决并防控的问题。一旦在开发矿山时破坏了地质环境、出现地质灾害,矿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有时甚至会影响到相邻地区。因此,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矿山开发中地质环境被破坏引发地质灾害的严重后果[1]。

1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类型

1.1地表塌陷工业企业在开采矿山时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塌陷问题。由于工业企业开采矿山时无节制、不科学、盲目开采,导致矿山内部的地质结构被破坏,部分矿山内部甚至出现采空区,承载能力严重降低,这会导致山体稳定性降低,最终发生塌陷。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塌陷问题,就会严重威胁到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采矿人员在下矿时,需要前期进行深入调查,确认内部是否有稳定的结构,并且要由专业的开采人员进行开采,以保证开采的科学合理性。开采期间要做好支撑保护工作,以免出现山体塌陷,危害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

1.2泥石流灾害频繁近些年,因矿山环境破坏,导致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矿山开采和利用不合理,导致矿山地质结构疏松,产生大量泥土。此外,矿山开采后会遗留许多沟壑,这些沟壑会存蓄雨水,再加上之前的泥土,就会发生泥石流。为了避免这一灾害,需要在开采结束后做好有效处理,以免发生泥石流灾害[2]。

1.3地下水均衡系统被破坏采矿会破坏地下水均衡系统,导致部分地区渗漏地下水或地表水,严重时水位降低超过数十米,地表缺水严重,导致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最终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造成各种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1.4“三废”问题严重每年全国范围内的矿山企业会产生大量废石和尾矿量,占据大量土地,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排放大量未经处理达标的矿山废液、废水,导致周围水体被污染,部分湖泊富营养化。采矿时会产生大量废气,包括烟尘和CO等,会污染空气,造成酸雨。

1.5地貌景观破坏严重我国有大量的露天开采矿山,部分矿山在开采期间会严重破坏山体和自然景观,尤其是在交通干线和城市周边露天采矿时,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加显著。

2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

2.1技术经济因素1)没有深刻认识到地质环境对矿区的影响。例如,矿山引发的岩溶塌陷,常是因相关的地质灾害背景条件影响而成。2)没有使用恰当的工程技术措施。例如,采空塌陷是在开采矿产时选用冒落的方法所致,如果改为充填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塌陷。3)没有有效规划和建设矿山。如在矿山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内布置矿山重要工程,就会加重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直接或间接对地质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

2.2人为因素矿区人员缺少安全防范意识,受利益的引诱选择铤而走险。非法采矿,最终酿成严重灾害。

3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对策

3.1做好矿山开采前的调查、准备工作为了提升矿山地质综合防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定要重视并做好开采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实地到开采地区进行考察,深入了解矿山区域内的环境和地质构造,制定科学可行的矿山开采计划,避免在开采期间突然发生岩石碎裂或变形。此外,还需要实时监测矿区边坡情况,结合实际状态进行加固,标注好易出现灾害的区域,并在开采期间进行有效预防。

3.2加强对矿山开采现场的管理工作为了确保矿产开采的顺利完成,保障一线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要做好开采现场的管理工作。针对易掉落碎石,设置好防护网,以免随时掉落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同时,安排专人巡视整个开采现场,巡视人员要求有足够的采矿专业知识,能及时发现潜在危害,及时制止并督促一线工作人员进行整改。同时,要定期进行采矿相关的安全教育宣传,以提升一线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安全施工[3]。

3.3实施爆破措施在开采矿产资源时,最为常用的技术手段就是爆破。在实际应用这项技术时,对技术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同时,发生危险的几率也较高。在进行山体爆破时,一定要精确计算所要使用到的火药爆破量,并对爆破的安装位置进行合理确认。灵活应用爆破技术,可以便捷地进行矿山开采,还可以显著提升整个开采工作的效率和经济收益,降低后期开采期间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对于矿区的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在运用爆破技术时,重点是要合理控制好炸药的用量,尽可能减少爆破开采影响生态环境的程度。

3.4合理进行矿山开采矿山地质灾害多种多样,要避免发生灾害,就需要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开采,尽可能避免环境恶化,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为了保证科学开采矿山,需要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之前有灾害发生史的地区尤其要重视做好全方位防护,严格做好坑道支护,以免出现塌陷。在修整塌陷区时,需要结合实际的积水情况,根据积水区域的深度参数及当地地质特征,优化治理矿区地质环境。

3.5落实矿山恢复治理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在保护矿山地区地质环境时,一定要注重恢复治理矿山、保护地质环境。1)在进行开采工作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已经制定好的开采计划,禁止违规开采。2)在开采期间产生的废料的渣土,要在规定区域内统一放置,禁止胡乱堆放。3)开采单位要管理好渣土堆放区域内相关工作,由专人对管理现场进行巡查和监视。4)开采单位要全面监控全部矿区的实施情况,并大力监管开采人员,以免出现人为操作失误的情况。

3.6构建地质安全防护体系针对在开采期间可能出现的意外,需要针对具体的不稳定区域建立其安全防护体系。例如,在采矿之前,需要计算好地下涌水量,如果涌水量过高,就要制定对应的应急排水方案,以免降低低边坡稳定性。为了保证顺利完成矿山开采工作,就要重视并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在保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同时,利用植树、回填矿坑的方式解决开采地区的生态失衡问题。

3.7设立专项资金当矿山处于封闭状态时,在恢复该区域的环境生态问题时,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大力宣传、鼓励社会企业投资开矿,利用招商引资或承包租赁的形式筹集资金,用于治理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此外,还可以向国家申请专项治理资金。

4结语

在采矿期间之所以会破坏地质环境、发生地质灾害,主要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占主要的是人为原因。因此,在采矿前一定要勘察好可能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和地质灾害,并估计其危险性,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矿山开采要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对开发过的地区要及时进行治理保护,以保证我国矿山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志刚 单位:天津矿山工程有限公司

地质环境技术论文3

废弃矿山指开采完后没有及时进行生态恢复的矿山地区。近几十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矿山开采不断增加,废弃矿山也逐渐增多,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环境灾害问题和土地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多种生态问题。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植被恢复已经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基于废弃矿山进行相关分析,为中国废弃矿山问题和其他地质灾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1废弃矿山的危害

1.1对周围空气质量的影响在开采矿产资源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这些粉尘中一部分为含硫或者含氮物质,这些物质进入大气会造成酸雨,酸雨降落会对周边地区农作物和土壤、水质等都产生污染。同时,废弃矿山中残留的矿石和尾矿会产生大量的粉尘,通过风吹进入周边地区,对周边地区的大气造成严重污染,空气污染势必会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而且还会进入周围土壤和飘落到植物上,影响植物生长,造成土壤结块等,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1.2对国土资源的影响矿山开采势必会破坏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植被退化和土地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影响很多是不可逆或者恢复原貌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此外,矿山开采中不规范操作可能会使产生的有毒有害金属离子进入土地,因此废弃矿山土地中金属离子污染可能通过迁移转化进入其他地区的土地中,使得被污染土地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也进一步扩大。废弃矿山会造成地下水资源超采,进而造成地下水资源严重污染,地下水资源水位下降;同时废弃矿山还会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1]。

2废弃矿山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2.1地质灾害隐患很多矿山在开采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开采技术不规范,采坑中留下很大的石壁,有的十几米,有的几十米,岩壁很深,导致岩石裸露在外面,大块岩石垂直裸露再经风吹日晒,风化作用造成岩石很容易解体,极易埋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同时,矿山基本是在山体中,地形陡峭,边坡坡度很大,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山体坡度势必会改变,很多矿山开采后坡度会增大,不仅不利于植物生长,还会埋下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隐患,给矿山甚至周边居民带来极大的损失。

2.2植被破坏在矿山前期开采过程中势必会破坏矿山上原有景观植被,造成岩石裸露,而矿山开采过后会遗留残存很多有害物质,植被无法生长。仅仅依靠自然降解恢复生态环境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要比开采矿山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多出很多倍。废弃矿山还会使矿山原有地质条件恶化,原来适合植被生长的地方不再适应植被生长,植被面积减少,生存环境内存在地质环境隐患,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甚至会毁坏新生长的植被。因此,矿山开采前期要做充足的地质环境调研,对于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矿区,宁可舍弃短暂的经济效益也要予以保护,对于废弃矿山,要设立专门的部门来恢复生态植被[2]。

2.3土地资源破坏废弃矿山就是因为开采过后没有及时进行生态恢复而造成的,因此废弃矿山的土地资源会遭受严重的破坏,土地原有功能丧失,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甚至地表出现裂缝。这些地质环境问题都是不可逆的,尤其是地面沉降,引发的不仅是土地资源问题,还有其他潜在问题。矿山开采必定会将表土层剥离,而表土层是发育植物的关键土层,因此,对于废弃矿山,要进行人力干扰,实施专门的恢复工程,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4周围环境污染矿山开采技术落后,开采企业未充分考虑开采过后的矿山生态恢复,很多矿山基本是露天开采,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液体等排入矿山环境中,日积月累渗入周边大气以及水体中,污染周围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长此以往,矿山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结构、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进而在作物中积累,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3]。废弃矿山地质污染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过程,起初产生的影响可能较小,人们未加以重视,但是地质污染大部分是不可逆的,比如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因此,要重视矿山开采技术规范问题,严格监督开采过后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保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4]。

3废弃矿山引起地质环境问题的原因

3.1开发商注重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保护开发商在矿山开采的过程中注重追求经济效益,环保意识淡薄,矿山在开采完达到开发商的经济价值后,就被遗弃,以至于全国产生很多废弃矿山。开发商并没有对矿山开采过程中引发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予以重视,导致产生后续的地质环境问题[5]。同时,开发商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规章制度管理,往往是掠夺式开采,超过矿山的合理开采范围,甚至有些开发商盲目开采,乱采乱挖,在开采过程中废弃物质和开采矿物随意堆放,破坏了矿山及其周围地区大范围的地质环境,包括废物随意堆放占用附近农田和河流水库等,都是引发地质环境问题的因素。

3.2矿山开采技术落后在开采前期没有对矿山进行详细的地质环境勘测和水文条件了解,对于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也没有科学合理地预测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矿山造成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同时,很多矿山开采缺乏正规手续、法律法规和规范,众多开采矿山的小型企业开发技术水平有限,更考虑不到开采后续的生态环境修复问题。过去开采技术落后,企业在矿山开采前期、开采过程中和开采后期都没有进行合理的规范,导致对于废弃矿山产生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都做不到及时预防和及时解决。

3.3废弃矿山本身的地形条件复杂矿山地区多为山地地形,坡陡,地形条件复杂,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地形极易被破坏。特别是过去矿山开采的过程中开发商环保意识淡薄,很多矿山地区多为沟谷地貌,生态环境本身就脆弱,造成地表植被大规模破坏。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预防泥石流和土地荒漠化,而地表植被的大规模破坏会造成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6]。另外,矿山开采的过程中地形地貌景观被大规模破坏,可能原来矿山地区是旅游景区,而矿山开采后遗留的是废弃矿山,在视觉上造成景观观感破坏,严重影响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发展。

4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治理方案

4.1改良土地性质等改良废弃矿山土地性质主要是增强矿区坡地的稳定性,避免因坡体陡峭而引发地质灾害问题,使得植被种植功亏一篑。矿区所含物质不同,开采过后土壤性质也不相同,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7]。酸性土壤一般选择石灰石来中和,碱性土壤选择含磷酸、硫酸等的化合物来中和。a)改良土壤性质,为植被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b)在进行土壤改良之前,要先清除废弃矿山中的堆积物,保障植物生长的地质环境安全;c)对废弃矿区进行适当填平、回埋,增加植被的种植面积;d)对于土壤中残存的有毒有害物质,可以采用新型的污染土壤恢复技术,尽可能地为废弃矿山植被恢复创造优良的条件[8]。

4.2植被种植土填埋矿坑矿区开采过后通常会造成地面高低不平,残留废弃矿坑等。采用专门培养基地培养大量植被,然后利用这些植被生长土壤来填埋废弃矿坑。利用种植土壤填埋矿坑来恢复废弃矿区植被时间较快,效率较高。但是如果做不好种植土壤的回填,也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加重泥石流破坏。因此,种植土壤回填前要使用专业仪器设备进行测量,选择土壤性质合适、土壤厚度充足的种植土[9]。相比于废弃矿区原有土壤,种植土更适合植物生长发育。因此,利用种植土回填矿坑也是恢复废弃矿区植被的可行方案之一。

4.3依据矿区自然环境选择适合的植被类型因为废弃矿区土壤、地形条件特殊,所以选择种植的植物类型时要考虑废弃矿区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植被类型。a)选择环境适应能力强,对病虫灾害和有毒有害物质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和对粉尘污染的大气环境有一定忍耐性的植物类型。b)种植豆科植物等,既可以恢复废弃矿区地质环境,又可以进行土壤固氮,长期改良土壤环境。c)可以选择易播种、易成活的植物,种植周期短、发芽快;也可以选择已经成活的植被,例如将乔木植物或草本植物等直接移植到废弃矿区,在绿化废弃矿区生态环境的同时,降解矿区的有毒有害物质[10]。选择根系发达的植被,可以有效缓解矿区水土流失问题。

4.4建立科学的废弃矿山植被恢复监测机制矿区植被恢复要建立专业的恢复监测机制,对于植被的生长状况要进行定期监测。比如结合现代遥感技术,在废弃矿区设立监测点,对植被的生长状况、含水量、存活率等及时监测反馈,然后及时改进,对于不适宜生长的植被,要及时清除,减少损失。地方政府管理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废弃矿山植被的监测,督促矿山开采企业在矿山开采后进行生态植被恢复,并且制定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施以适当的奖惩,敦促废弃矿山的植被恢复;组织附近高校科研人员参与废弃矿山恢复,提出专业实用的意见,指导废弃矿山的生态恢复。

4.5铺设人工生态植被毯将人工生态植被毯铺设在废弃矿山,可以有效减缓矿山的水土流失等。人工生态植被毯铺设操作相对较为简便,植被后期的恢复效果明显[11]。在人工生态植被毯表层可以施用有机营养液或者化肥,播撒种子,将人工生态植被毯覆盖在需要治理的废弃矿山的表面,最终绿草就会覆盖矿山裸露的表层。另外,也可以利用人工技术设置生态袋阻挡陡峭岩壁,生态袋可以有效减少岩壁有害物质的产生,为植被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4.6利用废弃矿山地形种填埋植物废弃矿山中很多陡峭岩壁中存在岩石坑,岩石坑内不能直接种植植被,而且在风力作用比较强的废弃矿区,岩壁在风蚀作用下破坏力不断增强,产生大量的岩石碎屑,污染大气引发地质灾害。利用人工技术在岩石壁坑中直接填补植物残体,植物残体分解产生的有机物质对于岩壁恢复和废弃矿区生态环境恢复都是有利的[12]。

5结语

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是常年累月的不规则开采所造成的,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结合科学合理的植被恢复治理方案,对废弃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一步步的改善。鉴于此,开展了上述讨论,以期为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改善提供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田园园,颜冬娜.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探讨:以曲阳县某废弃矿山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5):139-142.

[2]时晨,单吉成.已关闭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模式探讨:以沂源县为例[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21(1):73-75.

[3]李富平,贾淯斐,夏冬,等.石矿迹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金属矿山,2021(1):168-184.

[4]常江,李灿坤,宋昱晨.中国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的研究进展[J].中外建筑,2020(9):63-66.

[5]曹凤鸣,刘海石,徐毓泽,等.采石场复绿技术实验研究[J].绿色科技,2020(13):42-44.
[6]张江华,王葵颖,徐友宁,等.矿采对高寒草地的影响及植被恢复技术[J].地质通报,2018,37(12):2260-2263.

作者:郭淑凝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