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11:54:37
序论:在您撰写钢琴演奏风格研究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国是文明古国,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积累,把中国传统文化和钢琴音乐进行有机整合,可以赋予西方音乐钢琴作品以鲜明的中国风格,推动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民族化的钢琴音乐作品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深受国内外钢琴音乐爱好者的青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钢琴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国钢琴作品在演奏风格上和传统的西方钢琴作品有很大差别,要研究中国钢琴音乐的特点,就要立足本土文化,分析作品的演奏风格,探索有效的演奏方法,精准把握中国钢琴作品的意境,凸显作品的中国风格,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主要创作风格
(一)由传统乐曲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钢琴是一种从西方引入的乐器,钢琴音乐在最开始传入国内时,带有非常鲜明的西方音乐特色。20世纪70年代,中国音乐文化迅猛发展,当时的中国音乐领域掀起了钢琴音乐热潮。当时的作曲家积极尝试,创作了不少由传统音乐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如《那就是我》《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北风吹》《军民一家亲》《长江之歌》《茉莉花》《洪湖水》《解放区的天》《松花江上》等,其中,王建中先生改编的《浏阳河》不仅保留了原有曲调,还融入了和声效果,同时,又运用了不少西方特有的作曲手法。作品的开头是这首音乐作品的主旋律,作曲家以此为音乐创编基础,在其中加入了一段琶音,接下来,作曲家用和弦接替,让钢琴曲的引子在中西合璧的风格与跌宕起伏的旋律当中结束。后面的曲调部分重点运用了递进、复调等西方作曲手法。整体来看,这首作品的音乐表现形式尤为丰富,加入的很多变化大大提高了作品的立体感,同时,演奏当中表现出开阔明朗的风格。
(二)基于民间音乐的中国钢琴作品大部分民间音乐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时间的劳作、生活与社会实践当中口头创作的,每个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些元素增加了民间音乐的丰富性和多元性。民间音乐有很多不同的叫法,比如民谣、民乐、民歌等。很多中国钢琴作品是根据民间音乐创作的,对民间音乐进行积极改编,在单声部旋律当中融入各种复调、和声、音型织体等,可以形成全新的音响效果,让民歌拥有多样的艺术光彩。基于民间音乐改编创作得到的中国钢琴作品有很多,如《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三十里铺》、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等,其中,《翻身的日子》本是一首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汲取了陕北秧歌、山东吕剧、河北吹歌的音调和表现手法,原曲是朱践耳在20世纪50年代初为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所写的插曲,表现了农民翻身做主人后欢天喜地的情绪。1964年,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储望华把它改编成了一首钢琴独奏曲,其用钢琴模拟民族乐器的音色与韵味:一些高音区的颤音模仿了笛子明亮的音色,而贯穿全曲的左手节奏则始终模仿西北锣鼓豪放的鼓点,烘托喜庆的氛围。
(三)根据少数民族音乐特点创作的钢琴作品我国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漫长发展历程当中形成了带有本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民族风格是国内钢琴作品创作及演奏中经常表现的内容,实际上,这同钢琴被引入我国之后的本土化演变过程有紧密联系。钢琴音乐的本土化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钢琴演奏同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少数民族音乐为钢琴曲和中国音乐的融合带来了多元资源。很多中国钢琴作品都充分融合了少数民族音乐的旋律、和声等元素,也参考、借鉴了一些少数民族乐器的演奏技术与方法,这种融合与借鉴进一步突出及强化了钢琴演奏的民族风格及魅力。例如,胡适熙先生的《牧民歌唱毛主席》这首钢琴曲是作者借鉴了藏族民歌《在北京的金山上》的主题音调创作出来的,但是,作品中的“牧民”是广义的牧民,而不局限于藏族的“牧民”。因此,作品传递出的想象空间更加辽阔:草原、高原、牧区、村寨等。同时,作品采用E羽调式,且由引子和ABA三段体结构构成。引子部分1—4小节宁静舒缓,主题部分5—12小节欢快轻盈,具有典型的舞蹈节奏,副题13—20小节则用复调手法抒情,再现部第21—29小节作为重复部分,情感热烈,尾部30—33小节是乐曲的高潮部分,情绪愈加高亢。该钢琴小品虽然结构短小,但是演奏难度较高,应用了琶音奏法、非连音奏法、断音奏法等。作品融合了我国民族音乐的调式,借助西方钢琴乐器充分体现我国民族音乐的鲜明特色。新疆舞曲大部分是切分音符,附点节奏所占比重极大,如丁善德《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孙以强《春舞》等都显现出这一特征。以《春舞》为例,这部作品的旋律不仅有激昂慷慨的一面,也有柔美温和的一面,作品的引子如同山间泉水缓慢流动,接下来切入到跳跃部分,然后又加入了激情和刚毅果敢的乐段,声音如同在跳舞和呐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很多基于少数民族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都表现出了这样的风格和少数民族人民能歌善舞、热情淳朴的特点。
二、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风格的具体表现
(一)音色方面不管是哪种音乐表现形式,音色都至关重要。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在表演过程当中呈现出多元化的音色,不少西方音乐专家和学者在经过一系列研究后认定,中国音乐作品在音色的丰富程度方面排在世界前列。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民族音乐高度重视音色表现。当然,中国钢琴作品在演奏过程当中也必然要关注音色,做好对音量、按键力度、音型特点的正确把握,展现出多元化的民族音乐内容,把钢琴这一乐器的演奏优势发挥出来,提高演奏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演奏者应该对各种各样的演奏手法和技巧进行运用,模拟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利用钢琴乐器演奏出传统音乐的特有音色,呈现中国化的演奏风格。比如,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开始便是不断重复的降B音,沉重有力的敲击感犹如从远方传来的钟鼓之声;曲谱中的右手颤音,十六分音符与三十二分音符不断循环跑动,便是对琵琶的轮指与快速连续弹跳技巧的模仿;而其中的长琶音技巧便是模仿古筝的“刮奏”。再如,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就是通过大量的小三度和二度的单倚音模拟二胡的滑音奏法。这些不同的音乐作品风格迥异,但是都围绕整体作品情感进行恰如其分的音色表现。
(二)节奏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节奏变化是传统文化高度重视的内容。比如,在书法、绘画、建筑、装饰等诸多艺术领域,许多作品都表现出极强的节奏感。节奏变化有的是通过艺术线条表达出来的,有的是通过对表现技巧进行灵活运用表现出来的,中国钢琴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钢琴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这类作品在呈现中国传统音乐节奏的过程中,有意识运用抑扬顿挫的音乐线条搭配以轻重缓急的音色变化,让最终呈现出来的节奏带有极强的艺术性,让音乐线条更加轻盈,表达了不同的音乐状态。总而言之,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节奏进行灵活准确的处理,能让这种艺术形式的趣味性和多元性得到充分体现。比如,丁善德的《第二新疆舞曲》含有丰富的打击乐节奏,其开始2小节就揭示了贯穿全曲的特有节奏型,这是维吾尔族手鼓、铃鼓的节奏特征;而藏族的钢琴作品具有旋律线条长、节奏速度较慢等特征,大多描绘大草原的辽阔,如《空谷回声》就取材于民歌《山上的积雪,好似一朵花》,给听众描绘出了山里的意境以及清爽回声在山间飘荡的情景,该曲采用了G商调式,每乐段都有一次变奏,通过旋律的重复前进来展示山谷的回声。
(三)意境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特别讲究意境,要求作品传神写意。传统音乐通过塑造和表现艺术形象为听众创设音乐意境。(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表现,还能够体现出传统文化重视内在审美意趣的特点。)就意境而言,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现和谐的状态,很多艺术家有意识融合自身哲学思想和生活经历,让中国传统艺术在意境表现方面非常独特。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过程中,意境是每个演奏者都需要重点把握的元素,演奏者要在演奏当中做到情境交融,提升艺术审美境界。演奏者要对气韵进行灵活运用,把意境塑造当作重中之重,帮助听众感知中国钢琴作品蕴涵的文化美、情境美、情理美,体验中国钢琴演奏的风格,了解中西方钢琴音乐表现的差异。民族音乐中的倚音、转音、装饰音以及留白设计等,都能够在特定作品中营造对应的意境。例如,陈培勋的钢琴作品《平湖秋月》,曲子的主旋律在左手,右手的分解和弦实际是十六连音的装饰音,模仿潺潺流水,在明丽、华美的色彩和丰满的和声背景下,将迷人的湖光月色如诗如画地描绘出来。而在《渔舟唱晚》这首声乐作品中,开头部分的钢琴演奏引子就是给演唱者及观众“留白”的一段情绪铺垫。通过钢琴旋律及暮鼓声的配合,给大家营造出夕阳西下,渔船满载而归,渔人唱着渔歌的场景。在唱出“滔滔春江水……”后,听众能够自然地进入到对应的意境中,同渔人产生情感共鸣。
三、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的发展前景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不管在音乐创作方面还是在音乐演奏方面,中国钢琴音乐都形成了鲜明特色,表现出了民族化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出了“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等重要论述,充分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的现实意义。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同钢琴艺术相融合的生动体现,也是新时代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推进美育,增强社会大众的文化自信。在具体实践中,钢琴音乐的民族化是创作者用本民族艺术思维与艺术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表达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感,从而让文艺作品带有民族气派与民族风格的过程。大量的历史实践表明,中国钢琴艺术只有真正扎根民族土壤,体现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格,才会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并真正走向世界。中国钢琴作品的中国风格表明中国钢琴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中国钢琴艺术要进一步走向辉煌,就必须进一步保留和发扬这样的中国风格。要想让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在世界钢琴音乐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有意识吸纳外来优秀文化,注重对中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继承,和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深度交融,进而逐步形成中国风格的演奏体系与民族风格的钢琴学派。
四、结语
音乐不分国界,中国音乐作品能够和国外乐器有效融合,从而产生带有本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相较于其他国家的钢琴音乐作品,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非常鲜明,并且带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钢琴作品的数量在增加,质量在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国钢琴作品。钢琴演奏者要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中国钢琴作品,在演奏当中表现中国风格,推动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进步。
作者:付小涵 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钢琴演奏风格研究2
钢琴是产生于西方的乐器,过去只用在西洋乐曲的演奏当中,现如今我国钢琴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钢琴在进入中国之后,逐步和中国的音乐文化相结合,许多作曲家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音乐作品的种类,这对于钢琴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分析
(一)传统演奏风格中国钢琴作品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及音乐精神,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发展以及衍生成果,其根植于民族的历史文化当中,蕴藏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传统音乐思想。钢琴作品在本土化演变过程中充分地参考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作品的创作元素,经过对它们的重新创作或者改编而形成了全新的钢琴作品。从精神层面上看,中国钢琴作品体现了中庸精神,不偏不倚,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就是以和为贵。《梅花三弄》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中国钢琴作品,作者王建中在创作过程当中保留了原来古琴曲的散、慢、快、散结构,通过模仿泛音,在不同的位置重复演奏三次,用来表现梅花的高洁,将身处严寒环境仍傲然独立的梅花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的和声部分所运用的是带有鲜明民族传统特色的和音,五声音阶下行节奏舒缓,一拍一个和弦,把传统音乐以和为贵的思想表现出来,促进了音乐情绪的表达。另外,中国钢琴作品和西方钢琴作品的思维不同,考虑到大众审美需求,创作者整合了现代技法以及传统音乐,把民族文化和现代气息融为一体。比如,中国钢琴作品《夕阳箫鼓》是一首婉约而又质朴的作品,在进行流畅表达的过程中也加入了一定的变化性,展现出对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的模拟演奏,把宁静致远的感情基调体现出来。总而言之,中国钢琴作品大多数是对古曲以及民间乐曲进行改编移植的成果,这无疑为世界钢琴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支持。又如,《百鸟朝凤》这一作品创作中采取了多段式的结构形式,以层层递进的五段式结构来展现强烈的民族风格与特色。针对这些不同民族风格与特色的钢琴作品,演奏人员应充分掌控相应的音乐节奏与音色,并且要参考及运用民族乐器的音色调和手段与方法,借此突出其民族化特色。
(二)现代演奏风格音乐艺术本身是无国界的,中国现代钢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同样融合了国外钢琴演奏艺术以及新时期的一些音乐艺术,成就了别样的现代演奏风格与特色。进入新时期之后,我国钢琴作品创作过程中充分参考及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音乐表现风格及形式等,这进一步使得中国钢琴作品展现出立体化的特征,尤其是在音乐形式方面展现出非常突出的严谨性特征。同传统钢琴作品相比,现代化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更加追求音乐速度,并且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展现出的逻辑性特征也更加突出。国内钢琴音乐作品充分整合这些现代化的音乐元素,在增强民族音乐表现力的同时,助力钢琴演奏水平的提高。虽然现代钢琴作品本身会对民歌元素进行展现,但是同样融合了西方国家的一些钢琴演奏手法,必须注意考虑钢琴作品原创与改编的合理性,即要在保留原有钢琴演奏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良及突破,力求可以创作出具备中国特色的全新演奏风格。为了更好地演奏出这些具有现代演奏风格的作品内在的魅力,就必须充分地参考及了解西方钢琴音乐作品的演奏技巧。此外,在采取中西结合方式开展演奏的过程中对钢琴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要求,实际演奏中同样要认真解读所演奏的钢琴作品,保证突出现代演奏风格的同时展现自己的演奏风格,这样才能保证最终的演奏效果。
二、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技巧
(一)音色模拟技巧大部分的中国钢琴作品改编自民歌与民族传统器乐作品,也是因为这样的特征使得音色模拟变成了中国钢琴作品演奏当中非常特殊的技巧。通过模拟传统乐器的声音和色彩,可以把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表现出来,同时也能够给作品增添不一样的魅力。比如王建中通过对民间唢呐曲进行改编,创作的《百鸟朝凤》这一中国钢琴作品,在实际演奏过程当中,手指触键的方位、速度、力度等会生成差异化风格的音色,这就需要恰当利用装饰音,模仿自然声音。比如,在对鸟鸣进行呈现的过程中,需要指尖敏锐触及琴键,保持手腕平稳,手臂和肩部放松,恰当运用多元化的颤音、波音、倚音等,呈现出流畅动听和富有跳跃感的旋律,从而把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出来。再如,《笙舞》的演奏过程当中就利用钢琴来模仿笙的吹奏音色,要求演奏者用手指肉垫灵活接触琴键,保证发音轻,音质柔和,把歌唱性的音乐感呈现出来。
(二)装饰音运用技巧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精妙之处就是恰当运用装饰音,这种技巧的运用有效展现了民族风韵。基于作品的这一特征,为了对中国钢琴作品进行有效演绎,就必须根据特定作品的要求,把握好装饰音的运用技巧,方便情感的传达。比如在《百鸟朝凤》这部中国钢琴作品当中就运用了很多装饰音,展现鸟鸣的灵动与俏皮,利用短装饰音迅速而又简短的演奏,呈现出小鸟的灵敏。运用长颤音把鸟儿声音的婉转动听弹奏出来。此外,在演奏中还需要关注踏板的使用。这部作品当中踏板的恰当运用有助于突出主题,也可以在开门见山当中进行艺术表现。由于要把鸟鸣的短促声音表现出来,所以在16分音符的演奏过程中,要求踏板频繁又干脆利落。
(三)腔调运用技巧我国的民族音乐往往关注的是腔调韵味,可以说,对腔调的利用贯穿中国音乐发展全过程。受到腔调韵味的影响,每个音在演奏音色上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音符间的连贯性、触键的强弱、节奏的快慢等。中国钢琴作品《二泉映月》就运用了润腕这样的特殊演奏方法,也就是在弹奏作品的过程中指腹下键,尽可能弹奏得缓慢而又轻盈,与此同时,手指稍稍粘键,让乐曲连贯通畅,呈现出凄凉婉转的意境,留下让人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中国的腔调韵味不仅属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还渗透着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追求的是一种神似。不管是用钢琴模仿特殊音色,还是结合不同环境的风格韵味进行模拟,都有助于引起人的共鸣,把中国音乐的独特腔调展现出来。
三、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一)音色风格在音乐艺术当中,音色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音乐艺术表现力的关键。音色除了具备表现功能之外,还影响着整个演奏风格的形成。中国传统音乐拥有复杂多变的音色,这一点在中西方音乐界都成为了共识。音色可以润饰音乐旋律,并在表现过程当中对思想变动进行有效表达,增加音乐表现的吸引力,为聆听者带来深层次而又独特的听觉感受。就中国传统音乐形式而言,从理论到实践都展现出对独特音色的关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音乐形式会受到民族以及地域的影响,所以在音色表现上也有多元化色彩。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要利用按键强弱、音量高低等展现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呈现出钢琴多声部和多元演奏手法的优势,让钢琴作品的呈现质量得到提高。中国传统音乐在依托民族乐器演奏的过程中,会建立差异化的音乐风格,用钢琴进行乐器音色模拟,需要演奏者借助多元手法的调控和科学化的演奏技巧,让音色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给中国钢琴作品演奏增添更大的魅力。
(二)气韵风格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漫长的发展历程当中展现出了高度互通以及融合的特性,所以在对文化的诸多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文化内涵互融是非常鲜明的特征,比如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宗教、哲学、儒家思想等。在音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气韵结合是对音乐内在精神以及外部形式美进行有效表现的基础和重点。传统艺术文化也特别重视气和韵、神和意的整合,在增加音乐形式美感的同时也可以把文化精神的内在体现出来,正是有了气韵风格的表现,才有了音乐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灵魂。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强调在风格上把独特的气韵表现力呈现出来,呈现审美意识的一致性,通过气韵的表现把民族音乐的精髓展现出来。比如,在对《平湖秋月》这部中国钢琴作品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演奏整体性,增加表现力,就要把音乐之气融入作品的韵律以及旋律,根据气韵流转情况进行音乐线条设计,实现气韵融会贯通。
(三)节奏风格站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节奏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比方说,在我们所熟悉的建筑以及传统绘画书法领域,只要在其中巧妙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往往就能够让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具备极强的节奏感。在节奏变化的体现上,有的可利用艺术线条体现,有的可以运用表现技巧体现。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过程中,节奏风格通常运用音乐线条的抑扬顿挫进行体现,也就是说,音色的变化体现出来的就是节奏的变化。通过对音乐节奏风格的展现,可以让音乐线条展现出流动和轻盈之美,同时也有助于展现波澜壮阔的气势。所以,在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过程中,应该对节奏进行恰当处理,合理调配音色,增加音乐艺术表现的多元性以及趣味性。
(四)意境风格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意境的表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神写意。在音乐文化与音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意境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意境而言,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现内在祥和的状态。所以创作者往往会积极融合哲学思想以及丰富的生活元素。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也特别重视意境的创设与表现,强调情景交融,以便把艺术审美情调体现出来。所以,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者应该从意境表现角度出发,根据听众的审美需要以及钢琴作品的文化精神内核塑造音乐艺术形象,把欣赏者带入美好的意境当中,展现出音乐的情境美、情理美以及文化美。综上所述,钢琴是一种拥有强大音乐表现力的乐器,在演奏活动当中应用广泛,凭借独特音色与优美动听的旋律,深受人们的喜爱。钢琴在中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迅猛,并且在进入我国之后就开始了和中国文化精神融合发展的道路。中西方音乐存在极大的差别,在演奏风格上也各不相同,中国钢琴作品是带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作品,对于演奏技巧有着差异化要求,在演奏风格上也不同于西方音乐。加强对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风格的研究有助于让中国钢琴作品的魅力得到综合体现。
作者:王芳 单位: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钢琴演奏风格研究3
钢琴音域宽广、音色多变,且学习门槛相对较低,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1]。自钢琴传入中国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历经上百年的探索,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相互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极富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外来的钢琴音乐与本土民族音乐元素相融合,是众多钢琴家、作曲家探索的重点,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朝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将钢琴创作的个性与民族音乐相融合,创作出本真、自然的钢琴音乐作品。因此,本文以张朝的钢琴曲集作品《中国旋律》为对象,探究其钢琴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特征,并对其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以充分呈现其作品的民族化特色,为中国钢琴音乐寻求正确的发展之路。
一、张朝艺术历程及其钢琴曲集《中国旋律》的创作
张朝生于云南,是彝族人,是我国知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也是德国Schott公司签约作曲家,其钢琴作品在国际乐坛上颇有知名度。另外,张朝还担任过郎朗、李云迪等钢琴家钢琴作品的制作人,其作品很受市场认可。张朝自小就受到了很好的音乐教育,他幼时随着父亲工作,在彝族自治州哀牢山地区生活了多年,其学习和生活深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张朝19岁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学习钢琴与作曲,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同时,张朝为了在专业领域继续学习,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师从知名作曲家郭文景教授,其创作风格深受郭文景教授个人音乐风格影响,这为其民族化钢琴创作奠定了基础。张朝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以钢琴音乐为主,主题风格多样,有土风集《神笛之舞》《山歌》,古风集《皮黄》,自然集《风之歌》《观月》,日记集《午夜》《遐想》,改编集《中国旋律》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创作者张朝的独特个性和音乐热忱,尤其是其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热爱,及其对钢琴民族化创作事业的坚持[2]。《中国旋律》是张朝的代表性钢琴作品,该钢琴曲集共有20首钢琴曲,综合了我国各地各民族的曲调,如江苏的《茉莉花》、河南的《编花篮》、东北的《摇篮曲》、台湾的《马兰山歌》、陕西的《黄河船夫曲》等,还有汉族的《小河淌水》、蒙古族的《牧歌》、藏族的《远方的香格里拉》、傣族的《森林冥想》、哈尼族的《哈尼情歌》、哈萨克族的《玛依拉》等。《中国旋律》生动地展现了张朝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格,将传统音乐元素、民族文化风俗与钢琴演奏进行巧妙融合,描绘了一幅多样、深远的民族音乐文化地图,给听众极致浪漫的音乐享受。
二、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的民族
化特征——以《编花篮》为例(一)中体西用的曲式结构张朝的《中国旋律》的曲式结构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中体西用,他巧妙地将钢琴与中国民族曲式相融合,呈现出独特的曲调。本文以《中国旋律》中的一首河南民歌《编花篮》为例,分析其中体西用的曲式结构,《编花篮》的曲调原型是河南当地的一首民歌,为了形成完整的作品,张朝对其乐段进行了扩充,形成了复合式乐段的曲式结构。《编花篮》一共有35个小节,其中,第1-2小节为引子,第3-15小节为第一个乐段A,第16-28小节为第二个乐段A’,是对上一个乐段的变形,第29-35小节为尾声。其中,两个乐段之间有对比关系,乐段A以导音si结束,呈现不稳定的开放式调式,通过强劲引出主音do,转入乐段A’。乐段A与乐段A’上结尾的差异对比使用的是中国民歌常用的“换头合尾”的手法,而乐段A’与最后的尾声部分的结尾的连接则采用的是民歌“鱼咬尾”技法,由此可见《编花篮》的曲式结构的民族化特征。另外,《编花篮》的曲式结构还巧妙融合了西洋曲式音乐元素,一个最鲜明的技法就是回旋曲式结构。《编花篮》曲调中“re—mi—re—do”出现了14次,而“re—do—si—do”也出现了7次,通过曲调的循环突出了音乐主题。综合来看,张朝通过中体西用的手法,巧妙地将中国民歌特点与西洋曲式结构相结合,创作出一首中西合璧的优秀作品[3]。
(二)民族化的调式语言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中的乐曲都是来源于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民歌曲调,张朝在创作过程中广泛运用了多样性的中国民族曲调。在此基础上,结合钢琴的和声旋律及审美习惯,将西方和声与中国民族和声元素相融合,形成适应性的旋律调式。以《中国旋律》中河南民歌《编花篮》为例,其原型曲调主音C和E自始至终稳坐低声部,利用小二度的和弦外音形成强烈、短促的撞击音乐效果,不仅能够呈现钢琴曲该有的律动和节奏感,也进一步丰富了《编花篮》的民族个性。《编花篮》还运用了主和弦持续音,张朝在上下方主持续音的环绕下,对和弦进行多种变化,形成多元化的和声语言。另外,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的调式的复合色彩也十分显著,钢琴乐器能够同时演绎多个声部,营造出多维度的调性。张朝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转调、调性游移等方式呈现多元调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调性复合,呈现具有独特个性的民族化和声语言效果。
(三)灵活融合民族音乐旋律元素张朝幼时就深受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因此,其在创作钢琴曲集《中国旋律》时融入了很多各民族音乐元素。以《中国旋律》中的《编花篮》为例,为完美融合钢琴音乐特色和民族音乐元素,张朝利用音区的改变,对曲子的旋律进行变奏,既保持整体曲式结构不变,又利用前奏进行主题旋律的装饰,让曲子风格更有个性。例如,在原有的民歌中,“编”是通过小二度滑音呈现河南方言特色,在第5小节的“编个花篮上南山”中,演唱者通过下滑音呈现河南地方腔调的活泼特点,张朝在进行钢琴曲《编花篮》的创作时,在低声部加入了固定音型的伴奏,与强拍音和旋律音调形成小二度音程效果。为了呈现河南民歌的独特韵味,张朝在创作时还加入了一些游离的高音,营造出不稳定的氛围感,模拟民歌演唱的滑音效果,呈现河南民歌高亢、明亮的地方特色。
(四)民族化的音乐织体与和声中国民族音乐调式的特征之一是以“五声性调式”为基础的和声,这与国外音乐调式的和弦范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张朝在创作钢琴曲集《中国旋律》时,打破了国外钢琴音乐和弦的范式,根据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调式进行创作,将“五声性调式”调整为和弦结构样式,呈现音乐织体与和声的民族化效果。例如《编花篮》的第1-7小节,演奏者表演时左手的伴奏织体与旋律声部构成了小二度音程,使表演呈现出来的音乐形象显得生动、诙谐,从而抓住受众的心。《中国旋律》的《编花篮》的主旋律在整个曲子中多次出现,形成回旋音调特征,能够进一步凸显曲子的民族音乐形象,呈现一种与国外音乐完全不同的民族化和声效果。另外,张朝在创作《中国旋律》时还运用了具有民族音调特征的支声复调,通过将同一旋律进行变体结合形成多声织体,使钢琴曲的演奏呈现出独特的和声织体风格。
三、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的民族化演奏技巧
(一)把握作品的民族风格与韵味结合钢琴曲集《中国旋律》的民族化特征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张朝的钢琴曲创作尤为重视民族音乐元素的挖掘。他认为,钢琴不仅仅是一个演奏乐器,更是演奏者与听众内心产生共鸣的工具,因此,张朝的钢琴创作都以中西音乐文化交流为宗旨,让中国听众感受世界音乐的魅力,也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乐坛。在演奏张朝的钢琴曲集《中国旋律》时,演奏者应注重把握作品的民族风格与韵味,在演奏之前对作品进行充分了解,尤其是对其民族化特征进行了解,了解作品背后的民族神韵。在演奏《中国旋律》时,应注意与歌曲的原型结合,把握其独特的音乐节奏、节拍,并注意其原型曲调的风格,才能真正演绎出作品的民族韵味。
(二)重视凸显和声织体的民族色彩要想让钢琴作品的演奏呈现出民族色彩,不能简单地结合中西方演奏技法,而是要凸显和声织体的民族色彩,灵活运用民族和声语言,营造出风格独特的民族音乐调式效果,打破生硬的中国钢琴音乐演奏模式。一方面,演奏者应注重突出作品的和弦色彩。张朝的钢琴曲集《中国旋律》是对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因此,演奏者需要根据作品的民族音乐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音乐调式演奏技法,呈现和声织体的民族色彩。另一方面,演奏者要注意掌握民族化的和声演奏技巧[4]。《中国旋律》的演奏应以四度、五度的和声形态为主调,不能一味地按照国外音乐的三度、六度的和声进行演奏,呈现出民族音乐的“重旋律而轻和声”的风格。《中国旋律》的《编花篮》来源于河南民歌,其最为突出的地域音乐元素就是戏曲音乐——河南梆子,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呈现出音乐和声织体的民族化特点,保持适宜的演奏速度,并区分右手的跳音和连奏,塑造河南人民诙谐乐观的人物形象。
(三)生动模拟民族乐器的演奏调式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集合了中国多个地区和民族的音乐,对民族乐器的运用也十分多样,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注意生动模拟民族乐器的演奏调式,使整个演奏呈现出民族色彩。例如,《中国旋律》中运用了梆子、冬不拉、手鼓等众多民间乐器,钢琴演奏者需要在演奏之前了解这些民族乐器的音色,从而生动模拟该乐器的音色特征,增强钢琴演奏的民族化表现力。
(四)充分发挥演奏联想和情感共鸣的作用丰富的想象力是一位钢琴演奏家必备的音乐素养,在演奏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时,演奏者要充分发挥演奏联想和情感共鸣的作用,才能灵活融合西洋乐器和中国民族音乐,真正贴近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方式。一方面,钢琴演奏者应明晰钢琴乐器和民族乐器的差异,尤其是钢琴音色不如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多样,因此,为了呈现民族化色彩,演奏者需要在两种不同体系之间进行有效联想。例如,《中国旋律》的《编花篮》有一个特色乐器——打击乐器梆子,钢琴演奏者需要控制弹奏力度,模拟梆子清脆、高亢的音色,烘托民族化演奏的氛围[5]。另一方面,演奏者还可以充分利用无形想象,这需要钢琴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通过想象力与作曲家实现情感共鸣,真正理解作品蕴藏的情感,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演绎效果。四、结语综上所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钢琴曲创作的未来创新发展不能脱离民族性。在中国钢琴曲创作过程中,巧妙地将钢琴演奏技巧与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营造出鲜明独特的民族音乐美感,才能给予受众极致的音乐审美享受,这也对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演奏者在演奏张朝钢琴曲集《中国旋律》时,应注意灵活运用演奏技巧凸显曲目的民族性,把握作品的民族风格与韵味,重视凸显和声与织体的民族色彩,生动模拟民族乐器的演奏调式,充分发挥演奏联想和情感共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葳.多元音韵汇琴音华乐声传世界——刍议钢琴曲〈中国旋律〉创作特征及其文化价值[J].艺术科技,2017,30(09):166.
[2]林怡俐.深入浅出:张朝的钢琴音乐创作特点阐释[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32(06):92-97+104.
[3]张姗姗.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化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融合和渗透[J].黄河之声,2021,(21):61-63.
[4]胡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民族化特征研究[J].黄河之声,2021,(22):65-67.
[5]席岩.张朝钢琴作品中对云南音乐元素的民族化创作实践——以〈哈尼情歌〉〈努玛阿美〉〈滇南山谣三首〉为例[J].黄河之声,2021,(23):46-48.
作者:卢望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