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11:37:13
序论:在您撰写服饰设计专业分析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区域产业需求是应用型大学定位的重要依据。嘉兴地区有2600多家服装企业,产业区域特征明显。地方政府非常重视嘉兴地区时尚产业的发展,根据地方产业特点,2015年,嘉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时尚产业的实施意见(2015—2020年)》,主要内容是提升时尚产业设计创新能力和营销渠道掌控能力,加快形成嘉兴市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嘉兴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围绕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针、嘉兴学院“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以及“立足嘉兴、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培养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设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定位,不断提升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适应当前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与社会发展需求。近几年,嘉兴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虽然围绕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比较科学、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内涵和外延得到发展与提升,但同时发现存在落地结果与预期存在差距、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达成等问题。经过总结与反思发现,主要问题是实践教学资源分散,不能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实践教学实施过程组织跟踪协调不到位、实践教学经费短缺、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践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使实践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1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专业整体优势
1.1实践资金整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裕的实践经费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与落地。整合后的实践资金主要源于4个方面:(1)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教师个人同服装公司签订的校企合作项目;(3)教学实践改革项目;(4)企业赞助。将所有资金整合可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实践教学质量。资金主要用于以下5个方面。
1.1.1用于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水平的师资团队作为支撑,教师实践能力和个人职业素养是人才培养实践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利用项目资金,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1)利用暑假时间聘请服装企业和学校专业人才为专业教师开设培训班,学习内容包括服装制版与工艺技术等,主要解决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偏弱的问题,每年教师接受培训160课时左右;(2)委派教师参加服装专业机构培训,如WGSN、蝶讯服装网和热点趋势等专业机构的服装趋势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服装流行趋势预测、色彩搭配和产品设计开发等,教师能及时掌握时尚产业的动态和企业开发需求等信息资料,使课程内容不断充实和更新,保证课程内容与时尚趋势发展同步,解决课程内容陈旧滞后的问题,教师在参与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3)充分利用嘉兴地区丰富的服装企业资源,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经过多年的努力,专业“双师型”人员已经超过80%[1]。
1.1.2用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1)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定位,利用周末和假期,聘请校外专业教师为学生开展专业培训,帮助学生提升实践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如为今后要做服装设计师的学生定向开设服装纸样和工艺制作班,解决实践动手能力差和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同时也提升了人才的市场竞争力。(2)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利用企业赞助资金为学生发放实习补助,既能为学生解决部分生活问题,又能减轻接收企业的经济压力,使更多的企业愿意接受在校实习生。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也能及早地确定专业方向和发展目标,为实现人才与用人企业零对接做好准备工作[2]。
1.1.3用于学生课堂实践耗材购买服装专业学生在设计课程中要独立完成从服装设计到成品制作等各项任务,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为了节省开销,在服装落地制作过程中买低价、达不到设计要求的面辅料,影响了最后作业落地的质量和整体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企业提供的赞助资金发放给学生,有效保证了设计效果的完整呈现,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1.1.4用于聘请企业专业设计与技术人员,充实专业实践教师队伍建立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利用合作企业提供的资金聘请有经验的企业专业设计和技术人员参与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指导内容包括服装品牌策划与定位、服装款式设计、服装制版和工艺制作等,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和设计开发模式,丰富课堂内容,同时弥补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
1.1.5用于支持学生参加专业大赛和学科竞赛用整合资金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行业举办的设计大赛和设计课程内比赛。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以及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1.2实践基地和合作项目整合近年来,嘉兴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过程中一直存在实践基地企业类型与专业定位、专业特色以及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的问题,虽然签订了校企合作项目,但深入开展的合作不多,不能完全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根据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课程性质,按类型、分层次地对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合作项目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
1.2.1为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提供项目信息和资金部分企业掌握相对丰富的行业信息资源,愿意提供资金帮助学校进行专业发展和建设,如广州莱伊佐慕服装有限公司每年为嘉兴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提供20万元横向资金,主要用于聘请服装专任教师、购买实践耗材、进行专业对外宣传、服装款式设计开发以及教师学生考察调研和培训等,企业同时帮助嘉兴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对接嘉兴地区的服装企业,帮助专业解决了专业建设经费和资源不足等实际问题。
1.2.2为课程提供设计与技术指导合作企业要与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设计课程有较高的契合度。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对接不同的服装企业,例如“项目化女装品类设计”属于品牌成衣设计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对接合作的企业是雅莹集团和ZET服装品牌公司,聘请公司设计总监、技术总监和资深设计师进入课堂,课程内容和形式都按照品牌运营模式进行,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为课程实时提供设计开发内容与设计方向,并全程参与课堂教学过程,通过项目合作既解决了教学内容滞后、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弱和实践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又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同时得到提升。
1.2.3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企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假期和毕业实习两个途径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宏观上会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选取适合的服装企业,如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分为时尚女装设计和针织服装设计两个专业模块方向,可以根据两个模块方向选取对应的女装品牌和针织服装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从微观上来看,会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和个性特点提供实习岗位,例如有的学生未来想成立自己的服装电商品牌,就直接对接嘉兴本地的电子商务服装公司,公司将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制定学生的实习计划和组织相应岗位实习。
1.3课程资源整合近年来,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完成内容看,存在研究方向分散、没有形成系列与系统性的问题。为了改善现状,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具体内容如下。
1.3.1整合课程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结构体系由基本素质及表达、学科艺术理论培养、艺术设计能力培养、实践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5个部分构成。根据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和专业课程性质,围绕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模块课和专业选修课进行课程结构调整,对课程进行分类和整合的结果形成不同类型的课程群,加强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嘉兴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根据上述结构建立对应的课程群,如服装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群包括“中外服装史”“艺术设计史”“时装史”“设计美学”“奢侈品鉴赏”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艺术设计的历史和发展动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专业基础课程群包括“服装线条表达”“时装画技法”“服饰图案”“服饰色彩”“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万丈高楼平地起,扎实的专业基础可以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服装造型设计课程群包括“创意立体裁剪”“面料塑形”“服装设计”“服装创意设计”等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目的是启发设计思维,提升学生的造型设计、设计转换和创新设计能力;实践技能课程群包括“服饰手工艺”“立体裁剪”“纸样设计”“工艺制作”“服饰品设计”“刺绣”等课程,技术是实现艺术的重要手段,是服装设计的延展,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设计转化落地的应用能力;综合能力提升扩展课程群(课程包括“丝网印刷”“手工印染”“时装摄影”“服装CAD”等),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素养与设计应用能力[3]。通过对课程资源的整合,解决了课程定位不清楚、课程衔接不够紧密和内容重复等问题。
1.3.2整合企业优秀专业设计师和技术人员参与课堂教学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对课程进行科学的拆解与划分,实行“一课多师”上课形式。在服装设计类课程中,学生要独立完成服装市场调研、灵感提取、款式设计、纸样设计、工艺制作等各个阶段的任务,根据课程在不同阶段的性质和特点聘请不同的企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例如市场调研、灵感提取、款式设计部分由主讲教师与企业设计总监或资深设计师共同完成,内容与形式完全按照企业的设计开发流程模式进行;纸样设计和工艺制作阶段主要聘请企业有多年实践经验的制版师和样衣师辅导学生共同完成,通过这样的合作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升了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2制定实践项目实施保障计划,确保实践改革项目推进专业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一直存在组织、计划、跟踪服务和实施保障措施等问题,这是实践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为了确保实践教学改革有效实施,需制定一些制度和实施方案计划。
2.1成立实践项目指导领导小组实践项目指导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实践项目资金与资源的分配、企业对接、师资调配、组织计划和跟踪服务等工作,主要负责协调在实践课程、教师和学生实习实践中的各种事宜和出现的具体问题,确保实践教学正常运转,形成良性循环。
2.2为学生制定定位定向实践实习计划按照实践教学基地类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个性和发展方向,分批次、分层次、分岗位,制定学生实践实习计划。首先,对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进行分类梳理,列出实习岗位,例如设计师助理、商品专员、品牌培训师、商品销售、陈列师助理和展示设计师助理等;其次,根据岗位接收的实习人数以及学生自身条件、个性特点和发展定位,为学生安排“量身定做式”的实习计划。通过有计划的实习安排,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达到人才培养目的。
2.3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创业设计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意设计能力是高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创新创意是专业和产业发展的动力,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可以提升人才的竞争力,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规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将竞赛融入相关课程实践和生产实践中,依据大赛性质,制定详细的计划和组织程序。根据竞赛主题开展创新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和创新能力。根据创新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特点,分3个层次实现创新、创意和创业能力培养:一是通过专业设计课程内比赛,二是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三是通过行业大赛[4]。通过上述资源整合和实施保障措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规格,满足区域产业需求,增加人才培养竞争力,使专业特色和内涵得到凝练和升华。
作者:徐慧明 单位:嘉兴学院
服饰设计专业分析2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四有”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我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在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在研究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涵义与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一、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涵义与特征
关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涵义,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统一认识。我们认为,项目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的主要内容,设计若干个项目,在适当的时候下达给学生,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驱动性。从字意来说,驱动就是驱使行动。要充分发挥项目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学习的驱动作用,首先要给学生下达项目任务。项目任务下达后,使学生明确,要完成好老师下达的项目任务,必须努力学习,掌握完成该项目任务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质上是一种促进学生为完成项目任务而努力学习的驱动和激励机制,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杠杆。学生为了完成项目任务,一方面在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讲,掌握完成该项目任务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必须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独立完成老师下达的项目任务。第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项目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和根本职能。项目驱动教学法之所以具有这一特征,是因为:(1)项目驱动教学法是让学生动手做,即实践,而实践既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又是创新创业的内容。因为通过实践,可以发现问题,通过实践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实践既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既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2)教师给学生下达的项目任务本身具有创新的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下达的项目任务包涵着创新的内容。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不是复制教材和老师讲过的案例成果,而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做出体现自己独立思想的作品。第三,项目驱动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项目驱动教学法就是通过让学生做项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离开了实践就不是项目驱动教学法。同时,项目驱动教学法中的实践,不只是单纯实验室意义上的实践,它是具有很强社会性质的实践。一方面,教师下达的项目任务是完全模仿市场对项目的要求设计的,学生完成该项目的实践活动,是与市场的要求接轨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教师下达的项目任务,有的是直接来自企业招标的项目,教师按企业的招标要求把这些项目下达给学生,学生完成这些项目任务后,由发招标企业选出他们需要的作品。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生完成教师下达的项目任务的实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练习式的、完成课程作业的实践,而是紧密融入市场和社会的专业社会实践动。我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在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为了促进课堂教学与市场的紧密结合,给学生下达的项目任务有很多就是直接来自社会的招标项目。例如,2017年3月,在我校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刘小梅老师给同学们下达了帮助某市旅游局设计4套客家导游工作服装的项目任务,这些项目任务就是某市旅游局的客家服装招标项目。由于这些项目直接来源于社会和市场需求,克服了模拟教学中的缺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主要作用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着明确目标的学习比盲目的没有目标的学习效率更高,并且学习的目标越具体,越明确,意义越重大,其学的效率越高。因为为了完成项目任务,学生会更加关注老师的课堂讲授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创新创业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有可能创新。只有不断进行实践,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积累创新创业的经验和提升创新创业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我们在设计和确定项目任务时,尽量考虑选定具有一定创新要求和与创新创业紧密联系的项目。具体来说,我们主要给学生下达以下三种形式的项目任务:一是直接来自企业的招标项目;二是社会各种级别的参赛项目;三是由任课教师设计的紧密联系市场,具有一定创新技术含量的项目任务。由于下达的项目具有一定的创新要求,与创新创业紧密联系,因此完成这些项目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真实项目为主线来驱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能使学生真正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例如,2016年3月,我们结合服装设计和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实际,给学生下达了申请国家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通过任课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精心准备,我校服装设计专业有两个学生团队分别获得了国家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即“服装量身定制企业全真模拟训练”和“服饰品设计与展销”这两个项目。2017年4月,信玉峰老师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给授课班的学生下达了参加由国际时尚联合会和厦门旅游协会主办的服装设计大赛的项目任务。经过信玉峰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精心设计,我校2015级服装与服饰班李晓草同学的作品《墨》,荣获本次大赛最高奖项,即“十佳服装设计师”奖;2014级服装与服饰班吴光瑞同学的作品《花绫·厦》,荣获本次大赛“优秀奖”,同时,我校荣获本次大赛“最佳组织奖”。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采取的主要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得到尊重,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发挥,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项目驱动教学法的重点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过去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创作的主人公角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2]。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某一个专业不热爱,专业兴趣不浓,专业学习就没有动力,这就更谈不上在这个行业创新创业了。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在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努力营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和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在集中讲授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以后,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主要是发挥对学生的启发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新思维,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三是通过对项目成果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所完成的项目成果,我们曾举办过多场项目成果展览会,请有关专业人员对展览作品进行评奖,并进行一定的精神和物质鼓励。
三、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把握好下达项目任务的时间。实行项目驱动教学法,应在该门课程的教学刚开始时把要求学生完成的项目任务下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来学习,可以起到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目标的学习和没有目标的学习其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对学习内容专注的程度和学习的动力,以及学习的效果是不同的。如果在该门课程的教学刚开始时我们把项目任务下达给学生,就会使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更明确、更具体,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正确处理学生“做”与教师“讲”的关系。有人认为,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做项目,教师不需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系统讲授。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学生既要做,教师也要讲。我们认为,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并不能取代教师的课堂讲授,所不同的是教师的“讲”发生了以下变化:一是从教学目标来说,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要通过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从讲授的内容上来说,教师不再面面俱到,而是只讲重点、难点。教材上学生看得懂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主要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学习能力;三是从教学环境来说,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引导学生做,而不是手把手地教学生做,让学生自己悟出其规律。第三,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必须遵循四个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作用,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3],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组织和指导的作用;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特征和要求。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干”,通过“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三是与市场接轨的原则。高等教育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所需要的“四有”人才。因此,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我们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给学生下达的项目,必须紧密贴近市场,必须是市场急需的项目任务;四是激励引导原则。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必须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石琼 罗奋涛 单位:三明学院
服饰设计专业分析3
一、本科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修订的背景
(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驱动。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以及数控等新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以及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纺织服装行业正逐步由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大国”向技术、资本和知识型的品牌“智造大国”发展转变。在以信息化、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和创新为优势的国际竞争大环境下,人才需求向创意型、专业型、复合型调整。《2015-2016中国服装行业人才招聘与求职分析》调研数据显示,市场营销、设计开发、工业工厂、技术工艺类等四大岗位人才需求热度最高,企业更倾向引进胜任力、执行力、团队协作力强的价值型复合人才。这都直接倒逼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优化,以此来满足社会与行业发展新需要[1]。
(二)教学质量国标驱动。在国家本科教育质量方面,最新版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强调设计类专业培养目标是需要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在课程建设方面要求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由传统的学科专业单一型逐步向跨学科的复合型转变。教学质量国标驱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地域创新发展驱动。在区域性服装产业发展方面,武汉市政府出台“武汉市振新服装产业专项规划(2015-2020)”,规划中提出以高端加工为核心,以贸易为纽带,以园区为平台,打造教育、设计、展示、媒体、营销、物流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同时也提出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培养专业设计人才,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促进校企在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互动等人才支持的重要举措。区域产业发展对于服装人才的新需求也驱动本地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2]。(四)高校转型发展驱动。2013年,武汉商学院成为湖北省第一批转型发展试点本科院校,学校秉承立足武汉、面向湖北、辐射全国,面向现代服务业的理念,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武汉商学院艺术学院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自2008年专科专业开办以来,人才培养模式始终贯彻学校办学宗旨,为社会与行业培养大量服装应用型人才。2013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将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效果显著[3]。2017年,服装专业升本成功并于当年招收第一批本科服装专业学生。本科教育区别于专科教育,在社会、行业以及本科教育新要求的背景下,如何结合学校发展实际与特色,融合我校商科背景、汉绣优势、打造和建设我校特色的服装专业名牌,本科应用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当代,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出新要求。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需要紧贴时代步伐,满足时代需求。高校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改革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学生核心竞争力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以满足社会和行业对人才岗位能力的新需求,才能达成有效人才培养的目的,值得高校专业教师不断加以研究、探索与实践。
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与分析
(一)高校传统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症结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的服装专业开始出现,其中有一些是在已有的艺术类院校基础上发展起来,还有一些则诞生于专业的纺织类院校。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这些院校探索与实践出一种强调培养艺术设计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另一种强调培养设计和工艺技术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和服装学科的发展,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专业知识结构单一,跨学科综合能力弱,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4]。高校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性,导致人才培养的市场不适用性,最终对学生的就业造成影响。高校作为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输送人才的高等学府,在转型发展背景下,高校如何在供给侧方面进行改革,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满足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关键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二)高校优秀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研及分析高校服装专业优秀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思路和方向参考。依据本校服装专业发展实际,本次选择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江汉大学和湖南工艺美术学院作为调研对象。武汉纺织大学的服装专业是湖北省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办学时间长,办学经验丰富。建立了“艺术、技术、市场、文化”四轮驱动的多元化、国际化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在满足本专业能力与素养基础上开设丰富的跨专业、跨学科课程;通过广泛开展国际教学合作、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师生互访和举办国际赛事等多层面的交流,使学生在专业认知、开阔视野、语言能力、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团队精神等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教授授课制、设计师工作坊、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制教学等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5]。湖北美术学院依托学校的艺术背景与优势,推行“大艺术、超时尚”的引领性教学理念,强调时尚艺术的“实验性、前瞻性”,鼓励学术与实践相融,注重学生当代艺术视野和艺术设计素养的培养;设立专业课程实验室,便于专业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设置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开拓和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形成独具特色的时尚艺术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成为艺术气息浓与艺术素养高的实践性服装设计人才。江汉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秉承学科融合理念,除专业课程外,开设了丰富的、跨专业设计学大类课程,包含通过全校公选课的方式开办汉绣课,极大地拓宽学生跨专业知识面。实践模块除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与专业考察外,设有服装与服饰设计实践创新平台课程,进一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湖南工艺美术学院的湘绣艺术学院构建了“人才培养、技艺传承、文化研究、创新研发、传播推广”五位一体的非遗传承创新范式。该学院聘请技术精湛的湘绣大师从事教学,通过传、帮、带,培养出具有扎实功底与高超技术的湘绣人才;在湘绣理论方面,通过科研项目的方式促进湘绣的深入研究;学院与多家湘绣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研发湘绣产品,提升学生的设计转化应用实践能力。同时对湘绣进行宣传推广,提高湘绣的社会知名度,该校成体系传承发展湘绣的民族工艺和优秀文化,引领湘绣等传统工艺美术产业振兴发展。通过对省内和省外这几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地调研分析,我们发现服装专业作为特色与优势专业的这几所高校,其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开始根据服装行业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作出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这几所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和设置相应的跨学科课程,跨学科人才培养特征明显;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办学、国际学术交流等多途径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6]。
三、应用型本科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理念与对策
(一)应用型本科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理念应用型高校承担着培育现代化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任。现代高校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新需求,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岗位核心素质与能力的新要求,简而言之就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对接,甚至是引领行业发展。高校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体现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以本科教育为本的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建立满足时代需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科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促进教与学良性发展,教师与学生良性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为社会、行业培养时代所需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对策
1.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秉承复合型人才培养原则,以岗位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学校的商科背景及汉绣特色,建立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的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其中以《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原理与工艺基础》为主干,横向联结《服饰产品电子商务》和《服饰陈列设计》等市场营销类课程,拓宽学生服装专业知识面,让学生在设计服装时能够从营销方面出发,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与风险,增强设计的市场适用性,这是企业的重要能力之一。坚持走以“工匠精神”为目标的技艺传承与发展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新课程,例如《高级手工定制———珠花与刺绣》和《编织与刺绣》等,将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联结,不仅能够培育学生的核心岗位竞争优势,而且能够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推进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通过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方式,使学生实现线上线下学习,从而更好地促进教与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内与国外学习的课程培养体系,开拓学生国际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课程建设基础上,研究开发校本教材,推进本校课程建设[7]。
2.创新创业能力建设。社会的进步总是离不开创新的推进;社会的经济发展与民生的改善总是离不开创业的支撑,创新离不开创业,创业少不了创新,创新与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相互推进。高等院校作为推进专业领域创新发展的主要阵地之一,肩负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除校内课程实训与校外岗位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外,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及个人特长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导师的帮助下能够独立完成创新项目。同时鼓励高年级学生自行与企业合作拿到项目,进一步提升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创业素养与能力。
3.专业师资建设。为提升教学质量、保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适用性,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推进和实现,配套制定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计划。鼓励教师进行学历深造,不断提高教学的深度与内涵;要求专业教师以自身专业发展方向为主进行针对性专业课程培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企业挂职锻炼,了解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方向与依据;同时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积极聘请企业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传授行业经验,教授企业岗位需求,以更好地提高学生今后的岗位适应能力[8]。
4.教学质量与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学生、学院和企业三方联结的教学质量建设与评价体系。在教学与实践中,通过校内课程、校外实训及顶岗实习等,收集教师、学生和企业的三方评价。根据教师、学生和企业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建议,使教师、学院及时了解教学运行过程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而展开相应的调整和完善,实现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满足社会与企业需求,达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在结合学校发展实际与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学校商科背景与汉绣优势,探索建立的一种跨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在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总结、调整与再实践,才能不断地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9]。
四、结语
在国家转型发展背景下,在产业升级推力下,在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下,高校作为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输送人才、智力的高等学府,只有在供给侧方面进行改革,也就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人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足社会与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特色发展需要,经历长期反复的探索、实践、修正再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满足时代所需的优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罗洁.跨学科创新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6,16.
[2]丁英翘.“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思路[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8.19(01).
[3]郭霄霄.服装设计专业现代“工匠精神”培养模式探讨[J].艺术科技,2017,06.
[4]刘红晓、臧柏荣、陈丽.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浅析[J].纺织教育,2016,05.
[5]何琪.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核心能力对接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08.
作者:罗芳 单位:江西南昌人 武汉商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