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电影产业分析3篇

时间:2022-12-22 11:23:45

序论:在您撰写电影产业分析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电影产业分析3篇

电影产业分析1

2020年对于世界电影行业来说是充满了挑战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电影产业也遭遇了巨大冲击,178天的影院停业让中国电影产业陷入停滞状态。2020年7月20日,各地影院才逐步开业。在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复苏是惊人的,2020年中国电影票房凭借204.17亿元的总额首次超越北美,位列全球第一。这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影迷的支持以及电影产业自身的积极调整。逐步复苏的中国电影产业呈现出了许多新特点,电影企业进入了加速整合阶段、产业模式趋于集中化、市场结构深度调整、头部电影的马太效应更为显著、电影发行方式日益多元[1]。经过两年的调整,2021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已回升至472.58亿元,2021年9月30日上映的电影《长津湖》以累计票房57.72亿元超越《战狼2》成为中国影史累计票房冠军。可见我国电影产业面对突发疫情及时做出了有效的调整,分析此阶段的中国电影产业组织有助于我国电影产业持续向好发展,恢复产业经济效益。

一、中国电影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一)中国电影产业市场集中度分析1.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反映市场结构的重要概念,电影产业的利益主体较为多元,从电影制片到发行、上映涉及诸多环节,影院、影投、院线都有深度参与。从数据搜集的角度看,影院数据繁杂、难以集中,影投数据不够透明,院线票房数据则相对清晰。由于院线票房数据公开透明,且与电影产业的市场结构紧密相关,本文采用行业集中度(CRn)来反映市场集中度及市场结构的变化。根据美国学者贝恩对市场结构的分类,市场结构可依据行业内前4个和前8个企业占整个行业的市场份额划分为6种[2],6种市场结构如表1所示:

2.中国电影产业市场集中度根据我国国家电影局于每年年初发布的头一年全年的票房数据统计,结合拓普数据的年度电影产业报告,笔者搜集了2018—2021年院线票房总收入及代表院线相关数据。我国电影院线市场集中度较高。2018—2020年,CR4处于35%-40%范围内,CR8接近60%。按照贝恩的分类方式,属寡占IV型市场结构,按照植草益的分类方式,属于高中寡占型市场结构。从行业集中度变化角度看,我国市场结构较为稳定。CR4持续缓慢增长,CR8有微小波动。万达院线始终是占据市场份额最大的院线,且所占份额逐年增大。市场份额对应的院线排名较为稳定,龙头院线地位稳固,除2021年第8位幸福蓝海外,并未出现新院线。

(二)中国电影产品差异化分析2021年共上映565部影片,相比2020年上映数量有大幅增长。从各类型电影上映数量来看,剧情片上映数量最多,占全年上映数量的50%左右。除剧情片外,动画片和喜剧片也是上映电影的主要类型。从影片数量占比变化来看,剧情片、动作片上映占比有所下降,爱情片上映数量占比有较为明显地增加。结合各类型影片票房数据,剧情片上映数量虽多,单个影片的票房贡献并不是最大的,占比50%左右的上映数量只对应30%左右的票房收入。因此,从单个影片的平均票房收益来看,剧情片的市场收益并非最佳。

(三)中国电影产业市场进入壁垒分析市场壁垒也是影响电影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能够反映市场原有企业和潜在竞争企业间的关系。本节主要讨论电影产业中的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与制度壁垒。

1.电影产业市场成本优势壁垒从影片制作、包装、发行到上映,各个环节都会产生成本。成熟的院线与影视投资公司、各城市影院间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新企业要进入市场很难吸纳影院、开发区域资源。目前现有的电影企业对影片的发行渠道、放映渠道的控制较强,新企业获得片源、将片源推向市场也较为困难。此外,国家对于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也有着较为明确的资金要求。根据《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的相关规定,以参股形式投资现有院线公司的,参股单位须在三年内投资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本院线中电影院的新建、改造;以控股形式投资现有院线公司的,控股单位须在三年内投资不少于4,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本院线中电影院的新建、改造;单独组建省内或全国电影院线公司的,组建单位须在三年内投资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本院线中电影院的新建、改造。可见,新企业进入市场要面临巨大的成本投入,相比之下原有企业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

2.电影产业市场规模经济壁垒相对于制造业而言,电影产业具有创造性、低重复性、非流水线的特点。每一部影片的制作过程都有其独特性,难以复制。因此,电影产业市场中的规模经济壁垒体现较弱。在系列影片的制作过程中,规模经济壁垒会有所体现。例如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参与出品的《唐人街探案》系列,三部影片票房合计超过87亿元;春秋时代(天津)影业有限公司和北京登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参与出品的《战狼》系列,两部影片票房合计超过62亿元。这类承载有IP的电影在制作发行后续影片时具备一定的规模经济。

3.电影产业市场制度壁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创造了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的形式,发挥电影创作者的主体性,探索出与主流价值观相契合的主旋律道路,建构了商业片体制[3]。在中国市场环境下,影视行业原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督管理,2018年机构改革后由国家电影局管理。2001年颁布的《电影管理条例》对电影行业各方面的管理标准进行了说明,条例指出,国家对电影摄制、进口、出口、发行、放映和电影片公映实行许可制度。影片经审查机构审查通过,才能发行、放映、进口、出口。

二、中国电影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市场绩效的直接决定因素,也是市场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市场主体为使利润最大化而采取的决策行为被称为市场行为。本节将从价格行为、产品行为、组织边界调整行为三方面讨论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行为。

(一)价格行为虽然经历了疫情的冲击,但影片的需求量仍然是不断增加的,国产片平均票价持续上涨。进口片的平均票价在2018—2021年中始终低于国产片平均票价,体现出今年引进的进口片稍显乏力,国产片受欢迎度更高。根据2021年部分档期的平均票价,影片票价随时间变化会有一定波动。春节档票价高于全年平均票价7.8元,情人节档票价高于全年平均票价9.1元,可见春节、情人节期间电影市场火热,影片需求大、排片多,票价有相应提升。虽然票价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观影人数,但单张电影票收益的提升也使得总票房最为可观。影院在观影淡季则会将电影票价调低,以吸引潜在观众,提高上座率。

(二)产品行为电影产业中存在的产品行为可以分为内容向和技术向两类。内容向是指通过调整电影内容以吸引观众的市场行为,技术向则是通过调整观众观影方式、电影呈现方式以提升观众观影体验的市场行为。从电影内容来看,近年来主旋律电影大热,中国故事广受好评。例如2019年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2020年上映的《我和我的家乡》《夺冠》,2021年上映的《长津湖》《峰爆》《我和我的父辈》等。知乎《2021影视数据报告》显示,主旋律电影不仅票房可观,也广受年轻用户喜爱。当然,这与主旋律电影的选角、情节设置、上映时间也密切相关。优秀的主流电影作品通常体现以人本思想的价值观,塑造扎根于现实生活的英雄人物、立足全球化视野、采取市场化运作的传播方式、提供感染力强的观影体验[4]。从电影呈现方式来看,电影院的观影环境和观影技术也在不断升级,IMAX厅、LUXE厅、巨幕厅、CINITY厅、4DX厅、杜比影院厅、MX4D厅等特殊厅不断拓展。更舒适的观影环境和更先进的观影技术给观众提供了极佳的观影体验。

(三)组织边界调整行为并购是比较典型的组织边界调整行为,按照并购企业业务关系通常可以分为水平兼并、垂直兼并、混合兼并三种,其中横向并购是我国早期电影市场中最主要的并购形式,推动了我国院线的整合和扩张[5]。观研天下《2021年中国电影院线市场分析报告》也提到,我国电影市场在行业内部有加速兼并融合的特征。万达院线以26亿美元并购AMC影院、以22.46亿人民币全资收购Hoyts院线,即为行业内兼并的体现。此外,电影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也在不断进行,国内院线从单一放映企业向综合性企业发展。例如当代东方投资中广院线和华彩天地,从下游院线企业逐步拓展至制作及发行。

三、中国电影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一)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组织理论中研究的资源配置是狭义的资源配置效率,用以衡量产业中资源安排的合理程度以及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6]。头部院线如万达院线等通过整合电影产业链向电影产业中上游扩张。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横向拓展实现规模经济,业务延伸提高资源配置整体性和协调性,采用内部行政机制降低资产专用性风险等[7]。总体上看,我国电影市场还是较为分散的,头部院线收入可观,尾部的上海弘歌数字电影院线2021年总票房只有819.4万。包含上海弘歌数字电影院线在内有10条院线年票房未达到1亿,经营效率较低。

(二)观影规模2018—2021年观影规模相关数据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电影产业的总体规模在2020年明显缩减,观影人次和票房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银幕数量和影院数量依然保持逐年增多的趋势。现阶段电影的放映窗口是在不断扩充的,除影院外还包括电视台、音像制品、互联网,新冠肺炎疫情使电影产业面临挑战,同时也给电影产业带来了丰富院线电影放映渠道的机会[8]。猫眼研究院《2021中国市场数据洞察》从更细微的角度分析了观影规模的变化:2021年全年的观影分布存在显著的不均衡特征,31天假日占据了超过全年三分之一的票房;中国电影市场的档期和非档期产能进一步分化,观众倾向于档期内影片以及头部影片。四、结论与讨论中国电影产业总体向好,但在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均衡、效率低下的问题。从影片类型来看,我国上映剧情片数量巨大,但对应的票房占比仅仅是数量占比的一半,且观众满意度有待提升。在观众趋向于档期观影、集中于头部影片的情况下,电影产业需要从电影质量出发,积极探索新技术在电影制作与放映中的应用。中国电影市场复苏迅速,给中国电影产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机遇。在此背景下,政府需加强对中国影视海外发行公司的扶持力度、增加文化交流活动,电影企业也需培养全球化视野、提高电影生产与发行的全球化水平[10],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使中国电影真正地走向世界.

作者:朱轶斐 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电影产业分析2

科幻电影是一个重要的类型电影,在全球都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在中国,科幻电影存在历史发展不足和现实发展受限的深层困境。对于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中国,科幻电影不单是未开发的票房蓝海,也是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民族自信、传播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2019年,以《流浪地球》《疯狂外星人》为代表的优秀国产科幻电影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在科幻电影类型制作上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带动的全民科幻热潮为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电影全产业链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电影的产业格局、创作理念和文化审美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国产科幻电影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在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国产科幻电影作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任重道远,中国电影人必须迎难而上,调整策略积极应对新的变化与需求,探索出符合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科幻电影发展道路。

一、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变革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全球电影产业迎来至暗时刻,中国电影院被迫关闭近200天后才逐渐开始恢复营业,但整个产业面对疫情的持续性防控仍面临着诸多全新和艰难的挑战。疫情对电影产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在终端放映。电影院本是密闭空间,加之疫情反复不定,随时存在零散暴发风险,戴口罩和禁止饮食政策严重削弱了观众走进影院的积极性。进入2022年,西安、上海、北京重要票仓城市因疫情出现,影院再次停业数月。此外,社会大众生活方式、心理状态、社交距离都发生了极大改变,人们开始依赖线上消费,网络视频平台日活用户人数日益提升,多年培养的线下观影习惯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这些多重因素叠加下导致院线电影市场份额被分流,院线窗口期不断缩短甚至消失,线下与线上的冲突与共生日益加剧。疫情除了影响影院的正常经营和上座率,对电影全产业链都有着深刻且长期的影响和冲击。全球经济衰退,影视公司融资艰难,剧组拍摄受限,电影生产力下降,影视公司只能用有限的资源扎堆上映黄金档期,但疫情稍有风吹草动又集体撤档,市场经常面临断档的片荒期。疫情不仅极大影响了电影的产业发展,甚至对电影内部的叙事和美学风格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经历疫情的大众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人们开始注重对生命、社会和情感的思考,寻求精神的放松、情感的治愈和更具哲学深度的思辨,以及“通过幻想类电影把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一个世界中,缓解现实压力”,受众对电影艺术内容的偏好开始倾向于现实题材剧情片和幻想类电影。当电影放映终端由公共大银幕转向私人屏幕时,观众开始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此外,长期受疫情影响,大众产生的焦虑情绪使耐心降低,对碎片化短视频的需求增高,而对传统电影的冗长叙事失去耐心。机会往往诞生于危机之中,电影“口红效应”突出,有明显的逆经济周期特征。在经济下行,大众心理受创的现实下,更需要电影这类廉价的精神产品慰藉心灵,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电影产业应以危机为契机进行革新,探索出更加灵活变通的机制,同时以内容为本,科技为辅,实现对电影艺术的坚守与创新,坚定地迈向电影强国。

二、后疫情时代中国特色科幻电影创作生产

中国电影肩负文化强国和电影强国的时代使命,中国科幻电影作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意义重大。

1.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科幻电影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所以也常被赋予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担负国家形象的构建。剧作家罗伯特·麦基认为,“故事一旦缺乏可信性,移情作用便会消融,我们便感觉不到任何东西。可信性是指一个内部连贯的世界,其规模、深度和细节都能自圆其说。”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航空航天技术世界领先的事实基础上,《流浪地球》不仅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共鸣,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不同国家观众的认同。同时也应注意到,学习好莱坞科幻电影制作经验和技术是为了顺应全球趋势,但中国应该打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科幻电影。充分发挥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融合科技智慧与视野构思故事,结合中华文明的历史观和宇宙观对人类未来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用中国风格传达中国情感,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能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也是西方科幻电影未涉及的领域,是超越好莱坞科幻电影的优势所在。《流浪地球》叙事里中国占据了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曾拥有的主体位置,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电影所彰显的文化心态不再是20世纪80年代的自卑与反思,也不是世纪之交的追逐与崇拜西方文明,而是在“一带一路”的基础上,站在全球的格局视野思考人类命运。“无论是科学技术的想象或宇宙世界的探索,还是多维时空的穿梭或生态环境的恶化,科幻电影的多元主题都是基于人类的整体危机与社会的现实困境而进行的突破和求解。”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如何通过科幻电影提供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方案是后疫情时代的一大叙事主题,也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历史使命、时代价值和重要特色。

2.中等工业制作软科幻。《流浪地球》以中华文化母体的内核加上重工业制作水准以及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表达构成了“中国重工业硬科幻”的标杆,但其重工业制作意味着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重工业科幻电影在当下市场风险极高,疫情让经济遭受重创,影视公司资金链紧张,影院经营不稳定,如果因疫情防控,影片被迫转网络播放后特效奇观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单一的网络渠道也难以回收成本。结合疫情下电影工业的现实条件和网络电影的传播特点,科幻电影也需要求变与适应,笔者认为中短期内中小成本的软科幻电影更具有发展前景。自科幻片诞生以来,宇宙探索、未来构想等硬科幻电影一直是主流题材,但硬科幻电影普遍看重科学的理论逻辑和凸显视觉奇观,而弱化了影片的故事线和人物情感线,近年来市场表现也开始乏力,出现题材同质化、情节模式化、人物扁平化等问题。而软科幻电影重在反映社会、人性、心理等问题,展开冲突强烈的叙事和具有深度的哲学探讨,弥补了科幻类型情节简单的劣势,也更加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小屏幕观影。近年来中国对软科幻电影已有比较成功的尝试。《催眠大师》和《记忆大师》,科幻元素与叙事中的悬疑情节深度结合,将影片的悬念推上了现实题材未曾有的未知感,成功引领观众反思科技与人的关系。宁浩的《疯狂外星人》选择从微观的角度讲述中国的市井文化和宇宙文明之间的一次荒诞冲突,两个文明的矛盾最终通过中国社会的酒文化和火锅熟人文化得以解决。影片属于中等工业制作,在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上下足功夫,在视听场面设计上也非常接地气,呈现出一部只有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才能拍出的软科幻。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应当立足现实,做好时间规划和市场分层。在人类彻底战胜疫情,影院观影恢复如初之前,投资中等、无重工业制作难度,重在叙事和探讨哲理,强化人文关怀,突显民族特色的软科幻电影更适合国情。待疫情控制更稳定,电影工业体系更完善时需要重工业科幻吸引人们回归影院。从市场结构划分看,以中等工业科幻电影为市场最大份额,重工业科幻电影为高峰的市场分层更合理健康。

3.跨媒介叙事。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提出“跨媒体叙事”这一概念,“一个跨媒体故事通过多样化的媒体平台而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新的媒体文本都对整个跨媒体故事做出独特而有益的贡献”。跨媒体叙事模式下,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的运作思维拓展了内容创作空间。电影利用多种媒介组合讲故事时,电影内容可以连续不断地影响观众的日常生活,延续了观众的观影快感,从而使受众陶醉其中。但一些传统电影人排斥媒体融合,戛纳电影节规定禁止Netflix出品的影片参与主竞赛竞争,斯皮尔伯格、诺兰等国际著名导演拒绝与流媒体公司合作。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推动了媒体融合的趋势,跨媒介的多屏传播契合后疫情时代的观影需求。疫情期间迪士尼的流媒体平台“迪士尼+”上线了多部漫威衍生剧集,口碑和点击量双丰收,其受欢迎程度印证了跨媒介叙事模式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跨媒介内容层面看,其叙事的核心是构建一个丰富而统一的故事世界,而科幻电影的叙事基础也是创造一个真实可信的虚幻现实,科幻电影具备跨媒介叙事创作的先天基因,目前跨媒介叙事的成功典范也多为科幻电影,如《星球大战》《星际迷航》以及“漫威电影”。在跨媒介叙事宇宙中注入中华民族文化内核,可以给观众提供长久深刻的情感寄托,不仅赋能衍生产业链,还能跨越文化、政治、时间而存在,形成一种文化价值符号,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后疫情时代在成功的科幻IP基础上进行跨媒介叙事无疑是中国特色中小成本科幻片的新出路。

4.打造中国科幻美学。打造中国特色科幻电影,除了文本层面生发于中华文化,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打造属于中国的科幻美学也尤为重要。自电影诞生以来,国产科幻电影匮乏,是好莱坞科幻片培养了中国观众对科幻的认知。加之中国缺乏工业革命的历史,中国人对机械和科技本身没有太深的历史情感。中国观众看到国产科幻片后会自然联想到好莱坞山寨品,即便是在好莱坞科幻片中看到中国人时也会感觉突兀不适应,而这关系到影片能否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如何减少这种“违和感”也是中国科幻电影发展中的难题。在《流浪地球》中,观众看到中国人处于未来高科技场景很少感到突兀不适应,便是因为影片在很多细节处不断地在建立属于中国的科幻审美。推动地球流浪的关键性发动机的核心造型参考了古代地动仪的设计,地表有冰封的央视楼、东方明珠,地下城中有舞狮、麻将等中国元素,在场景、道具的颜色和灯光色调的选择上用了大量的红色、黄色和白色,而不是好莱坞常用的蓝色。这些审美的细节的考量都是基于中国人的情感记忆,为了让观众亲切舒服,没有违和感,形成真实可信的中国科幻美学风格。而《疯狂外星人》中所呈现的杂乱的市井风格,以非常接地气的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化同化外星文明的戏剧性,让观众对影片的荒诞审美心领神会。此外要考虑到后疫情时代以线上云观影为主,结合小屏幕美学特点,不需要一味追求宏大震撼的视觉特效,更多注重特效服务于叙事。当然,培养中国科幻美学势必是一个艰难且长期的过程,需要一部部中国科幻电影不断的演变和过渡。

三、后疫情时代科幻电影的发行放映

电影的发行窗口模式是市场博弈的产物,其核心是遵循利益最大化原则,其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疫情初期,电影《囧妈》率先选择网络首映,直接打破了院线的公映窗口期,其违背行业契约的行为遭到业内联合抵制。彼时还没有人料到疫情将给电影行业带来颠覆性冲击,“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经验就会内化人的意识,去指挥和调动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成为人的社会行为、生活模式、行为策略等行动和精神的强有力的生成机制”。疫情对观众院线观影习惯的影响是长期且难以恢复的,所以尽管目前国内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院线票房表现依旧不如疫情前。即便疫情彻底消失,人们无需再带口罩走进影院,但人们已经养成了线上观影的惯习。疫情深刻地改变了影视的生态格局,经过行业洗牌调整后,越来越多的传统电影人拥抱流媒体,探索“线上+线下”的新模式。对于重工业制作、高成本、凸显特效奇观的科幻电影仍然遵循传统的阶梯窗口模式。这类影片在大银幕上才能展现出其视听美学的特点,也需要中国8万块银幕基础才能回收高昂的成本。应待疫情防控平稳的阶段选择春节档、国庆档等黄金档期上映,然后依次延伸至视频网站、点播影院、电视等次级窗口,使盈利结构更加科学保险。中等工业制作的软科幻电影可以灵活调整窗口期和发行模式,这类电影重在叙事,在电影院的必看性不强,上映后院线票房表现乏力时可及时转线上放映,此时电影热度还未消失,通过付费点播或平台分账的模式回收成本,扩大盈利空间。同时中小成本的科幻电影没有过多的宣发费用,甚至可采用“院网同步”“先网后院”的发行模式。“院网同步”可以只投入一次宣发费用,将选择权交给观众,喜欢线下观影,有社交需求的观众愿意付出更多的费用和时间,追求便利的观众则可以选择线上观影。“先网后院”的发行模式更为少见和特殊。优势是可以通过网络反馈试探市场,找到目标受众,更有侧重地进行宣发,降低费用且事半功倍。后疫情时代,观众会根据喜好分层,发行模式也会越来越多样,但无论哪种发行模式,影院和流媒体都需要不断提升其自身独特性并弥补短板。影院需要不断升级观影沉浸感,强化情感社交属性,降低佩戴口罩的不舒适感。家庭的云观影最重要是利用高新技术革新观影体验,使其声像效果达到或接近立体电影院水平,满足观众对科幻电影奇观化、梦幻化以及沉浸式审美需求。线上与线下的竞争与共生将推动电影产业更加繁荣发展.

作者:李斯龙 吴曼芳 单位: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院长

电影产业分析3

2021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演讲,强调我们将继续与同各方一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和机构利用自身优势建设“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为相关人员提供智力支持。但是,在资源的建设上各有侧重,如中国一带一路网偏重于收集沿线国家政策、报告和资讯等信息数据,新华丝路则提供“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融资环境与风险分析等的最新资讯。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电影行业交流日渐频繁,电影正成为沿线国家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沟通桥梁,我国与沿线其他国家合作创作完成大量故事片、纪录片及动画片,如与哈萨克斯坦首部合拍片《音乐家》,讲述音乐家冼星海鲜为人知的经历,获得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公共图书馆作为地方文化信息交流的中心,有义务成为全国推广“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看,已建成的“一带一路”专题数据库所收集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均有待提升,尚不能为提供专业的电影产业信息资源。基于此,笔者运用文献调研法,了解当前国内“一带一路”电影研究和相关数据库建设现状,以上海图书馆“一带一路电影国别信息库”为例,从框架设计、数据来源、服务特色等三个方面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产业数据库的建设发展,希望为同行带来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文献回顾

笔者主要从“一带一路”电影研究、电影数据库建设两方面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1.“一带一路”电影行业相关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方面,笔者采用文献调查法,以“一带一路”和“电影”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9月15日),共获得学术文献778篇。结果得知,“一带一路”电影研究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逐渐增多,表明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兴起,更多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2015年,学术界共有26篇关于“一带一路”电影研究的论文,概因“一带一路”倡议始于2013年提出,此时正处于此项研究的初始阶段。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电影业受挫,但相关研究发表数量也达到111篇,是2015年论文数量的4.3倍,且呈持续增长趋势。可以预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开展,电影行业对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需求将不断加大。从热点主题词表看出,目前国内的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影产业、电影节、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四大层面。文献来源前三名期刊为专业期刊如《当代电影》《电影评介》《中国电影市场》。学科分布中,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占据压倒性优势,占44.57%,其次为新闻与传媒,占13.44%。研究学者主要来自西北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专门机构组织。

2.电影领域数据库建设研究学者们主要针对电影档案和电影产业数据库进行研究。李珊珊等阐述了西部电影集团的“数字西影”电影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开发框架体系,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案。针对电影行业多元化、跨领域的海量多源异构数据,张海悦等通过对电影产业基础数据实施处理,创建中国电影产业基础数据库,进而设计实现可视化系统。黄剑波等人构建包含电影基础数据、评论数据、评论者数据以及影人数据的电影数据库,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李道新指出将数字人文、影人年谱等研究技术和手段运用于电影研究,可开辟出电影研究新路径——从“人机交互”走向新的“人际交往”。已有研究主要涉及电影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开发、电影产业基础数据库建设、电影数据库可视化分析,以及电影研究新路径设计数据整合与框架设计,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信息库及其资源建设提供参考。但研究只针对电影产业资源建设或电影档案数据库建设,而非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产业。为满足相关的信息需求,亟须建设相关电影产业数据库,基于此,笔者将从框架设计、信息来源、服务特色等方面介绍上海图书馆“一带一路电影国别信息库”建设现状,以期为相关机构开展数据库建设和研究提供参考。

二、上海图书馆“一带一路电影国别信息库”建设实践

1.“一带一路电影国别信息库”概述“一带一路电影国别信息库”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办公室委托上海图书馆专业服务中心建设的,是在广泛、深度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策划推出的首个多维度电影国别信息库,也是上图文献服务领域多维度综合性资源组织的全新尝试和探索。笔者将从框架设计、信息来源、深度服务三个方面介绍该库的特点,以下简称“电影信息库”。

2.框架设计——全方位,多角度,实用性框架设计包括前台设计和后台管理两大块。前台设计包括基本信息、代表电影、电影名人、电影研究、新闻报道和电影机构六个模块。后台管理包括系统配置、资源管理、用户登录等模块。

3.信息来源——满足用户对权威性资源的需求确保内容的完整性、权威性、准确度对建设“电影信息库”资源建设尤其重要。如何保证信息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一是要选择权威的信息源,如官方部门或组织发布的数据;二是采集过程中从不同来源获取国外电影产业数据资源。将沿线国家分散的电影产业信息资源整合到一带一路电影国别信息库平台,为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实现各国电影产业交流提供信息支撑。信息资源来源可分为以下几类:各国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科研院校、电影制片公司、数据库、权威媒体和互联网等。可以从以上组织或机构获取互联网数据、统计数据和其他数据,具体来源如下:(1)互联网数据。从各类电影网站和官网网站获取开放信源数据,主要通过网络信息抓取,如爬虫技术和人工筛选添加的方式;从其他新闻媒体获取与电影产业交流直接相关的信息。(2)统计数据。主要利用网络信息抓取的方式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数据库获取电影票房、产量及荧幕数量数据。(3)其他数据。主要通过用户提供和购买等方式获取有关电影制片公司、电影节的数据。

4.服务特色——以用户为中心(1)检索服务信息库的检索引擎支持用户进行全文检索和依据国别检索,或者将两者结合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检索服务。若用户没有明确检索目标,可以进行分类浏览,在浏览中确定信息需求。信息库可进行全文识别,检索字段极为丰富,用户可对该库进行全文本查询,可以极大丰富查询结果,信息获取效率大为加快。(2)关联服务帮助用户发现信息库中各种电影元素之间的联系。当用户浏览一部电影资料时,可了解其参与影人的其他作品、是否有同系列或同题材的其他电影。点击影人作品或姓名可直接关联到该影人的其他电影作品。(3)多维度揭示资源,直观显示页面首先,制定统一的录入规范,对采集完成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字段抽取和一致性规范;其次,对数据进行清洗、加工和标引等格式转换处理,将产生的规范元数据整合起来,最终实现将多种来源的异构数据在平台上按统一的标准揭示,添加相应的链接词表,以简洁直接的方式便于用户浏览和使用。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产业数据库建设思考

目前,该信息库已初见成效。然而,距离理想的数据库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基于跟踪国内外相关数字资源建设情况及具体业务实践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开展“一带一路”电影信息服务建设,笔者建议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

1.资源组织方式多样,可以采用多维度资源组织方式首先,据笔者经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据来源大部分不满足用户中文阅读习惯的需求,因此建议采用多维度的资源组织方式,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展示资源,方便用户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检索途径和检索方式,高效快速找到所需数据。其次,根据可扩展性原则,设置分层的栏目体系,在搭建数据库框架的同时,设立主要栏目和辅助栏目,优势在于可以分阶段推进资源建设,又可随时在辅助栏目增添类目,为资源组织的可扩展性预留空间。

2.深入挖掘资源内容,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首先,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资源的深度加工和信息产品的开发上,加强数据的分析加工处理,如可视化等处理,开发数据动态报告等产品,为专业机构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而非单纯的复制粘贴。白亭颖等建立“三维度立体化”新型航海图书产品体系,提供专题地图集等深度专业服务产品。就电影方面来看,可根据亚洲、欧洲等地理区域,形成并发表专题数据集和专题研究报告,或者根据动作片、战争片、科幻片的影片类型进行专题研究分析,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深层次信息服务。其次,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文本挖掘等技术提高资源的组织利用率。例如,利用爬虫技术对海量新闻资源进行元数据的自动分类抽取,分析作者、标题、摘要、关键词等,形成可视化图表或对某一国家电影产业形成深度报告供用户浏览阅读。

3.加强国内外合作机制和专题数据库的宣传推广一是加强国际合作机制研究,增强数据库共建共享的动力。可建立内容共建和资源共享机制,团队国家成员有义务向平台提供可发布的电影产业信息,同时享有平台内容的使用权,激发成员机构进行信息共建共享。二是进一步加强对数据库的宣传推广。笔者曾在部门微信公众号“要文献找上图”上发布推文,以伊朗冷门佳片《溺水的蝴蝶》为切入点,深入介绍伊朗的电影产业,并与上图馆藏图书和数据库相结合,引起普通读者对沿线国家电影产业的兴趣。同时,文章也在线下出版的《上图导航》上发表,实现线上线下的同步宣传,进一步扩大宣传推广效果。4.重视小语种资源采集和跨语言检索功能研发首先,应加强对小语种国家资源的识别和采集。可通过专业翻译人员或翻译软件对小语种资源进行翻译,并且结合人工筛选进行主题选取和数据质量鉴定,大范围进行内容汇总。另外,通过与小语种国家的相关机构和人员构建合作关系来进行信息的搜集。其次,还需对跨语言翻译、检索技术、电影产业语料库、电影学科主题词库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结合跨语言检索软件的技术,联系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进行合作攻关研究,从而试图攻破技术堡垒,助力用户突破语言难关。四、结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具特色的影视文化架起国际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电影节的举办和电影合拍合作使得各国之间能够互通互鉴。2020年的疫情波及全球的电影市场,大部分业内人士期待在合作中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希望通过创新合作方式,共同推动电影行业的发展。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在2020年取代好莱坞,成为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市场。在国际电影合作交流中,公共图书馆可利用自身馆藏和数据库资源,将与“一带一路”相关资源有机整合起来,不仅仅是简单把资源罗列出来,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深度挖掘电影学科相关的研究论文和多语种资源,研究各国及全球电影发展趋势,为研究者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笔者以自身经验为例,提出针对沿线国家电影产业数据库的建设建议,以期为开发“一带一路”电影产业数据库的其他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提供借鉴。参考文献:

[1]继续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论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EB/OL].[2021-04-22].

[2]新华丝路[EB/OL].[2020-04-05].、

[3]电影正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光影“大使”[EB/OL].[2020.10.13]

[4]刘芮博.公共图书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

[5]李姗姗,梁钰唯.数字人文视域下电影档案资源的建构与开发[J].档案学研究,2021

作者:吕思诗 单位:上海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