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建筑电气专业研究3篇

时间:2022-12-21 11:28:13

序论:在您撰写建筑电气专业研究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建筑电气专业研究3篇

建筑电气专业研究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为适应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下国家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发展的需要而成立的新工科专业。教育部分别于2006年3月及2012年9月批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为工学/土建类试办专业(代码:080712s)及正式的工学/土木类新专业(代码:081004)。目前全国有近百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1]。南华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在南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上于2011年成立,在2012年由教育部正式批准的土木类新专业,2012年开始正式招生,是全国少数设置在土木工程学院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院设有齐全的土木工程类专业,为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行业,培养具备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和信息类学科交叉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毕业生受到行业企业的广泛欢迎。南华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于2020年被认定为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同时率先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申请工作,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探索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适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道路。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涉及的学科多、范围广,随着新工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专业总学分也在进一步压缩,专业课程安排时间一般集中在大二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内容多,跨度大,难度较大[2]。同时,不同高校在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同一课程的学时设置上会有差异。近两年,土木类下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领域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申请。许多高校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开设在电气或信息工程学院下,由于师资力量与结构的差异,教师的科研背景和工作经验多集中于电气相关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专业课程难度的设置、培养目标与对能力的要求也相对更侧重于电气专业标准[3]。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成立之初,由于缺少直接对口的相关硕士点、博士点,学生多选择电气或信息类专业硕士点继续深造,这就出现了学生在研究生专业考试中,有些课程在本科都没有学过的情况。为满足学生的升学要求,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综合考虑学生的考研需求,开设课程和难度设置上会有差异,例如电气专业考研专业课程电路理论和自动控制原理在不同高校的学时和难度目标要求均有区别。近年来,本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也陆续开设,比如安徽建筑大学设立了与智能建筑领域相关的“节能工程与楼宇智能化”硕士点,是全国首个在智能建筑领域设立硕士点的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智能建筑环境技术”二级学科博士点[4,5],这些专业点多集中于建筑节能与建筑环境专业领域,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土木类专业结合较多,相关课程也具有多专业交叉贯通的特征。

2南华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2.1以评促建,不断探索契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智能建筑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南华大学大力支持、重点建设的新工科专业,近年来通过一流专业的认定和工程教育认证的申请,结合南华大学办学特色,紧扣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建设以培养政治合格,具有高素质、交叉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智能建筑领域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教学体系,力争建设成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国内一流专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达成的目标:(1)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能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在工程实践中承担社会责任;(2)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计算机和外语知识,具备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独立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项目分析、设计、系统集成的能力;(4)具有科学思辨习惯和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能跟踪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并能实现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

2.2反复研讨,持续修订和优化毕业要求指标点及其支撑课程权重本专业根据工程认证标准要求,以12项毕业要求为纲,组织了20余次讨论,不断凝练毕业要求的12个方向内容,符合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科学分解毕业要求指标点,体现学生学习的各阶段需求。以毕业要求1为例,如图1所示,分解指标1-3分别从工程的知识理解与描述、运用工程知识推导提出方案和分析与改进三个层面依次推进毕业要求的达成,同时课程设置指标1以公共基础课支撑为主,指标2以学科基础课支撑为主,指标3主要以专业基础课作为支撑完成。

2.3持续改进,建立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本专业根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工程认证理念,形成了贯穿教学全过程、覆盖全部教学环节的课程目标评价及持续改进机制,于2018年开始建立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机制,目前形成了完整的制度性文件。该评价机制于2018年开始实施,已实施3轮,覆盖所有专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实施对象为2015级、2016级和2017级3届本专业毕业生。

2.3.1评价工作的责任机构、责任人和主要职责成立课程评议组(隶属于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组由专业负责人、学院教学督导、系主任、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学院教务办主任组成,其职责是:(1)评价依据合理性的确定;(2)课程考核内容合理性审核;(3)课程达成度评价审议;(4)课程持续改进效果审查。课程评价责任人为课程负责人,其主要职责是评价样本的选择,课程达成度评价计算,组织完成《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考试试卷分析,根据课程评议组反馈意见对课程进行整改[6]。

2.3.2评价过程(1)梳理支撑课程目标达成的考核资料,课程目标的达成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教学方法为手段,通过考核结果(如:考试成绩、作业成绩、测验成绩、平时表现等)来充分体现。逐一分解各个教学过程对不同课程目标的支撑情况。(2)收集与整理数据,依据课程目标考核内容,整理考试成绩、作业成绩、课堂测验、平时表现等相关基础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3)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根据支撑课程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得分、课程总评分计算课程分目标达成度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7,8]。2.3.3评价方法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对课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价。课程总目标达成度在0.6以上,则认为课程目标达成。

2.3.4评价结果及持续改进根据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结合学生评教反馈意见和教学督导组听课意见,形成《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并提交给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评议。进一步完善课程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考核内容和方式,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为课程教学质量考核及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5]。

2.4持续改革教学方法与方式,打造线上、线下“金课”,不断探索课程思政,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理论教学体系完整及系统的特色课程群和优秀课程建设对专业特色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本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80%的课程都已开设网络课程,大部分授课内容和相关教学材料都公布在教学网站上,以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建筑设备》和《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技术》《建筑电气控制及PLC应用》等课程为代表构建工程系统设计课程群,以省级信息化应用教学课程《建筑供配电与照明技术》的网络资源建设课程为主线,打造线上“金课”,以《建筑智能环境学》和开放性创新实验为主线,打造教学实践环节“金课”。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主线,打造虚拟仿真“金课”。以专业导论、集中实践和研讨课为代表,打造课程思政、专业思政育人平台。

3问题与展望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作为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新工科专业,专业课程涉及范围广,跨度大,学生就业与升学方向多,同时工程教育认证还需要跨专业领域申请,这些都为课程体系建设中课程目标的达成与毕业要求的支撑设置增加了难度。同时,进一步构架课程思政方案,深入推进三全育人,从专业学科特点出发,细化各门专业课程育人方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点,通过课程思政引领专业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全过程,以实现学生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等教学目标,也是下一步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总之,建设一个既有利于学生宽口径知识基础学习,又符合未来用人单位需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南华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探索适应未来智慧城市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道路上还任重道远。

作者:张振峰 刘泽华 谢东 周立峰 单位:南华大学

建筑电气专业研究2

1方舱概念及现有设计标准

“方舱医院”这一概念来自解放军野战机动医疗系统,常指临时搭建、便于移动的医院,通常由一系列具有不同医疗功能的方舱组合而成。针对本次疫情传播性强、轻症及无症状患者多、患重症人数比例较少的情况,对高大密闭空间建筑进行改造,容易实现有组织的空气流通,利于对隔离人员的集中观察及护理,工程实施上可实现快速的平急转换。因此,目前各地方舱的建设大都是利用现有的展厅、体育馆、厂房等高大密闭空间建筑进行改造。2020年年初,全国各地区编制的方舱导则、标准,主要参照《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0849、《医疗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312等国家、行业现行相关规范,对于用电负荷等级的确定、供配电系统的要求、应急电源系统的设置均按医疗建筑标准要求,相较于2022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和现今对于平急转换快速建设要求,现阶段的方舱医院建设,在满足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的情况下,更加强调临时性、应急性、快速实施性、平急转换性等特点。

2相关专业设计原则

根据现行的方舱医院建设相关标准要求,从医疗救治角度看,方舱医院主要收治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确诊病例,收治对象原则上生活能够自理、年龄小于60岁,无急性发作期的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等基础性疾病及精神疾病。根据收治病患类型,建筑、医疗工艺专业一般将方舱医院功能区分为患者收治区域(污染区)、医护人员活动区(外置清洁区),患者收治区域和医护人员活动区之间连通设置卫生通过区域,其中,患者收治区域(污染区)分为室内和室外。为便于快速应急改造不对既有建筑造成永久性破坏,室外区设置临时箱式房,主要功能为医护活动区(清洁区)、患者进入、卫生间及盥洗区、PCR核酸检测、移动CT等设备设施使用。既有建筑室内区主要功能为患者病床区、护士站及临时应急救治区等。图1所示为方舱隔离点设置参考示意图。暖通专业尽量利用既有建筑空调通风系统,强调方舱医院室内气流有组织流通,做到有序排放的原则,不按呼吸道传染病医院设置三区两通道及对压力梯度有明确要求。为确保实现方舱医院有组织的空气流通,患者收治区域、卫生通过区域、医护人员活动区域分别独立设置送、排风系统。当既有建筑患者收治区域原有通风空调系统无法满足方舱医院使用需求时,相应增加通风、空调设施。给排水专业为利于应急后场馆恢复对于排水管道病毒消杀,原则上不利用既有建筑的卫生间,在室外医务人员活动区、患者收治区设置外置医患卫生间、盥洗区、淋浴区等,选用分散式电能制备热水设备为医务人员活动区、卫生通过区、患者收治区提供生活热水。电气专业确保基本的电源供应,满足医患及配套设施的供电可靠性、安全性和使用需求,确保消防安全,满足快速实施和安装的建设要求。

3电气专业改造原则及系统评估

既有建筑改造应充分利用现状条件、转换便捷迅速、减少对既有建筑原有设施的拆改或以易于恢复的原则进行设计,不能对既有电气系统进行破坏,不影响已有固定设施,以减少损失,降低费用。优先利用既有建筑变配电系统、照明及应急照明系统、电气防火系统及智能化系统。遵循上述改造原则,利用既有建筑改造为方舱医院时,应对电气各系统进行评估。首先,对供配电系统电源进行评估,确保既有建筑供电电源负荷等级不低于二级负荷,如不满足应考虑在室外设置箱式柴油发电机组或应急移动发电车等设施。其次,依据所在市/区级卫健委对方舱医院诊疗信息化、安全防范等需要,对既有建筑各智能化系统进行评估,如不满足方舱医院防控诊疗要求,应增设或升级相应智能化弱电系统。最后,对电气消防防火系统进行评估,包括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应急照明系统、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等,确保电气消防防火系统正常运行,对于新建室外外置清洁区和污染区,应按现行规范进行电气消防防火设计,并纳入既有建筑电气消防防火系统,确保消防安全。

4电气系统设计要点

既有建筑改造为方舱医院时,应优先利用现状供配电系统电源,以节省投资;并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增强使用的通用性,从而简化施工安装流程,做到快速转换。(1)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在设计层面,可根据方舱医院建筑使用功能的重复性和通用性特点,在方舱设置隔离设施功能用房(如医护办公室、卫生间、淋浴间、垃圾间、穿脱防护服、病患病床区等),由于数量是随着方舱接纳患者的规模变化而重复性增减,不止设置一间,因此,可对上述区域采用标准化和模块化设计。如:1)外置清洁区和污染区箱式房,通过整合和简化不同使用功能箱式房电气系统配置,增强单体箱式房模块单元的通用性,简化箱式房电气系统的种类,便于快速生产和安装。2)患者收治区域(污染区)和医护人员活动区(外置清洁区)新增临时配电箱(柜)、电气设备,布置、管线敷设应与建筑空间模数相协调,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适当考虑使用需求调整产生的用电容量变化,预留一定电源备用条件。3)对于新增临时设施强、弱电线缆,在地面敷设时宜避开人员通行及货物运输通道,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防护措施。4)临时电源线路地面敷设可采用橡胶或硬质PVC马道,考虑地面马道的气味对患者的影响,室内优先采用硬质PVC马道、室外采用橡胶马道,实现临时线路的快速敷设和保护。(2)供配电系统设计应尽可能利用既有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源,方舱医院强调实现组织的空气流通,污染区及潜在污染区通风设施、消毒设施供电电源负荷等级按既有建筑最高负荷等级确定,且不应低于二级负荷即可,如不满足,则再在室外设置箱式柴油发电机组或应急移动发电车等设施。既有建筑改造为方舱医院时,除应满足快速平急转换和安全可靠,还应根据方舱医院诊疗需求,考虑电气各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的便利性。方舱医院新增配电箱(柜)、控制箱(柜)及临时敷设的主干线路不应设在患者收治病床区,宜设置在清洁区或专用配电间内;清洁区、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应分别设置配电回路;通风系统与空调系统的电源应独立设置。(3)其他系统设计方舱医院为满足诊疗和管理需要,需设置信息网络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广播和信息发布系统等。1)信息化系统:建立清洁区和污染区信息网络互通,具备电子病历系统和信息统计系统。2)安全防范系统:在患者收治病床区、工作人员办公生活区等设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各主要出入口、患者收治病床区等重要部位设置监控摄像机。护士站设置一键报警按钮,根据管控要求接入工作人员办公生活区。3)出入口控制系统:可根据服务、管理流程设置,采用非接触式控制方式。当出现紧急情况时,门禁应可以远方解除。4)按隔离单元设置对讲系统,实现患者收治病床区与工作人员办公生活区语音的双向对讲功能。5)广播和信息发布系统等宜接入现状建筑对应系统中。此外,根据诊疗防控工作要求,设置与疾控中心、应急指挥中心、相关医疗机构等的专用通信接口,预留远程会诊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信息化应用和信息设施系统的接口。

5结束语

高大密闭空间建筑改造为方舱医院,尽管因既有建筑条件不同,设计方案、策略会千差万别,但溯本求源,从满足诊疗救治使用功能的角度出发,以满足疫情救治的快速平急转换为切入点,采用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尽可能利用现有电气系统,避免对既有建筑造成永久性改造,在满足诊疗及管理的要求下,适度设置智能化系统等设计要点,确保方舱医院改造的可实施性和经济性。

作者:裴雷 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电气专业研究3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环境问题的升级,绿色健康的理念越来越被全社会所重视,而随着近年来“以人为本”的观念开始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除了建筑基本使用功能外,人们开始关注建筑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相关的健康问题。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战略,而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加剧了大众对健康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健康建筑供给侧不足之间的矛盾,未来健康建筑将为整个产业带来巨大的变革。1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现状1.1国外的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近年来,健康、舒适、低碳环保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国际上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制定了相关的健康建筑技术标准。美国的WELL标准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的认证评价标准,将研究对象由建筑本身改为建筑的使用者身上,重点关注物理环境如何支持生产效率、身体健康、舒适感乃至幸福感,探索建筑物和使用者的健康舒适之间的关系。在最新2018年5月30日的WELL建筑v2版本中更是在V1版本的7大类别基础上构建了空气、水、光、热舒适、运动、营养、声环境、材料、精神和社区十大新元素,涵盖了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来对建筑的属性进行多角度评价。WELL标准并未明确定义什么是健康建筑,而是阐述了该标准在健康评价方面的作用:在包括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均采用使得人身体更加健康的干预措施,通过科学的手段增加人的舒适度,打造一个能改善使用者营养、健康、睡眠,乃至幸福感的环境。1.2国内的健康建筑的评价标准在2017年,中国建筑学实施发布了T/ASC02-2016《健康建筑评价标准》,我国健康建筑的建设和评价起步比较晚,既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又需要借鉴国际上的优秀经验,进而稳步推进健康建筑的相关评价工作。相比于国外WELL建筑V2标准,我国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在评价对象上要求必须为全装修的建筑,不包括临时建筑、毛坯建筑等;在评价指标上包含6个一级的指标:空气、舒适、水、健身、人文、服务;对于指标的限制角度以及指标的限制方式均有所不同,更多是通过相关的指标和规范来进行控制;在权重上《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的建筑类别赋予不同的指标权重;在评价方式及等级上,《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分为施工图审查之后的设计评价及建筑通过竣工并投入使用一年之后的运营评价,设计评价和运营评价是相互独立的过程,同一个项目可以同时获得双认证;而评价指标上《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分为控制项以及评分项,控制项是项目认证的强制标准,只有通过控制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评分,控制项一共约110分,项目需要根据相关的条款进行打分,通过控制项的项目按照加权计算得出的总得分数评定相关的级别。

2健康建筑中电气专业需要注意的事项

2.1健康建筑中的照明设计在健康建筑中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照明环境非常重要,在照明设计中着重考虑一下几个要素。

2.1.1色温一般我们用光源的色温来表示光源的颜色特征,即灯的发射光的表观的颜色。色温的选择与美学、心理学等专业相关,取决于照度、室内空间各表面及家具布置的颜色、使用场所条件等,一般在低照度场所多用暖色光源,高照度场所多采用冷色光源;与此同时,它也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科学研究表明,色温越高,蓝光含量也越高,而蓝光成分可能导致黄斑病变以及白内障等眼部恶性疾病。因此,要限制此指标防止色温过高引发的蓝光危害。

2.1.2显色性和色容差照明的光源显色指数越高,室内环境的视觉质量就越好,因此,应根据室内外的视觉活动情况,分别对不同情形的显色性进行要求。而由于光谱中相对较为缺乏红色,导致光源复现出来的色域出现很大程度减小,这样就导致了照明场景过于单一,进而影响了整体环境的质量,因此需要对于特殊显色指数R9的要求。另外,LED灯具的颜色偏差越接近,越能达到最佳的照明效果,而根据国内的已竣工的实际项目反馈,7SDCM的产品仍能轻易的分辨出颜色的偏差,因此,为了保证视觉舒适性,应注意室内外色容差指标分别不大于5SDCM和7SDCM。

2.1.3频闪随着LED灯具的普及,频闪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频闪轻则引发视觉疲劳,加重视觉负担,重则诱发偏头痛、癫痫等脑部疾病,因此,从舒适健康的角度必须对相关指标给予限制,如照明产品的闪变指数不大于1,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场所的频闪效应可视度不大于1,频闪比的指标不应大于6%。

2.1.4光生物安全性我们长期生活的环境中既有人工光源,也离不开自然光,而容易被忽视的光辐射危害(如紫外线辐射危害、红外辐射危害、热辐射危害以及蓝光危害等)可能对我们的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为了保证使用人员的健康安全,需要用光生物安全性等级这个指标来评估健康建筑的光环境。照明产品的光生物安全性可分为四类:无危险类(RG0)、1类危险(RG1)、2类危险(RG2)和3类危险(RG3),为尽可能减小光生物危害,健康建筑中应选择无危险类(RG0)照明产品使用。

2.1.5空间照度分布视野内合适的亮度分布应控制在人的眼睛可以适应的范围上。适宜的亮度分布可以提高人的对比灵敏度、视觉敏锐度以及眼睛的视功能效率,这是让人在视觉层面感觉舒适的重要条件,因此应该避免视野内的表面亮度相差过大,进而引发视疲劳。此外,由于决定亮度的因素不仅包括空间的表面照度,还包括材料的反射特性,所以还应该综合的考虑室内空间的材料。基于此,合理地设计空间各表面的反射比与照度分布对于健康舒适的环境尤为关键。

2.1.6室外照明健康建筑的室外照明应主要考虑照度和色温。夜间昏暗的光照环境,容易产生交通事故、犯罪率增加等恶劣影响。为确保室外公共活动区域的安全,应对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路面平均照度、最小水平照度、最小垂直照度、最小半柱面标准值提出要求。而根据现有研究,同等照度下,色温越高,对褪黑素的抑制效果越明显。因此,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为了让人在夜间休息得更好,需要对室外场所的照明色温进行限制。

2.1.7眩光控制通常由特定表面反射产生的眩光被称为反射眩光。它和直接眩光一起构成室内眩光的主要来源。它们往往会改变表面的可见度,进而影响舒适感乃至健康,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降低眩光的影响。首先,在设计阶段灯具布置的时候就应该避免将灯具设置在容易产生眩光的区域;其次,房间的内部装饰设计时尽可能采用低光泽的装修装饰材料;最后,要对灯具表面亮度进行限制,如规定限制直接型灯具的遮光角。

2.1.8生理等效照度光是维持我们人体节律非常重要的一环。光线不仅通过照射产生视觉效果,还对内分泌、人体节律、生长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生理等效照度就是反映光对人体生理节律影响的重要指标,它既包含了光谱强度又考虑到光谱敏捷性。白天时间充足的光照可以让人充满活力,工作学习有更高的效率;而在夜间光线会抑制人体内的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人的睡眠质量。为了提高睡眠质量,维持人体生理节律,可以采用调节光辐射的强度和光谱功率分布两种方式。根据前文提到的研究,色温值越高(短波成分较高),对褪黑素的抑制越明显,在设计时应该进行相关的考虑。工程实践中生理等效照度是由相关的比例系数乘以视觉照度求得的,这里的比例系数是和光源光谱功率分布相关的测量值。

2.1.9照明控制健康建筑中的照明控制不应仅仅把重点聚焦在智能化与控制上,更应该注重对于照明需求本质的理解与满足,进而营造更好的视觉环境。首先,照明控制系统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可以自由的调整照度、色温以及实施分组控制,为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景提供不同的照明方案提供控制基础。其次,应该注意控制系统与自然光的结合,通过控制系统与遮阳系统的联动控制,及时调节照度,在保证室内照度满足使用的同时减少电能损耗,并能避免阳光对于室内的眩光作用。

2.2健康建筑中的智能化设计

2.2.1空气质量监控及发布系统健康建筑中可设置具有检测PM2.5、PM10、CO2等数据的空气质量监控系统,其具有实时显示并存储1年以上数据的功能。同时,可以与室内调节空气质量的设备组成自动控制系统,根据污染物的浓度设置报警提醒,并发送给用户。

2.2.2地下车库CO浓度检测装置地下车库容易积累大量的CO尾气,损害人体的健康,因此需要设置CO自检测系统来保证浓度低于危害水平。自动检测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CO探测器、联动的风机控制器、计算机平台。CO探测器用来检测CO的浓度,当超过危害值时将报警信号传到控制器自动连锁排风。

2.2.3智能家居近年来,智能家居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地推陈出新,从人的生理、心理、安全需求等多个角度满足人们的使用体验。如家用小夜灯,在卧室的床边、客厅走道、卫生间门口等位置安装低照度低色温的小夜灯,节能的同时可以有效保证起夜的时候的安全。在床头和卫生间设置的紧急呼叫按钮连接物业,便于突发情况的紧急求助。AI智能声控系统,可以有效避免回家找不到遥控器的情况,利用APP智能控制家中所有的智能家居,包括但不限于空调、新风、电视、智能马桶盖、智能照明系统等。

3结语

伴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基于国际上的WELL标准以及我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设计理念越来越深入我们的建筑设计中,其更加符合我国目前及未来对于建筑中国民健康标准的要求,满足“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人们对于健康环境以及身心健康的广泛需求。

参考文献:

[1]T/ASC02-2016健康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2]T/CECS462-2017健康住宅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8.

[3]CECS179:2019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9.

[4]张帆,李思叡,唐建.健康建筑标准下的住宅精装修设计分析研究[J].设计,2020(13):38.

作者:王越 司崇伟 单位: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