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歌唱能力培养分析3篇

时间:2022-12-21 11:21:15

序论:在您撰写歌唱能力培养分析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歌唱能力培养分析3篇

歌唱能力培养分析1

唱歌课是小学音乐教学最主要的课型之一。歌唱性原意是指演唱或演奏中用声音来表达发自内心的情感,泛指优美动听的声音,具体包括呼吸、句法、演唱技巧等内容。这里特指音乐能力,在演唱中能准确表达歌曲的情绪,演唱方法、情感处理以及多声部配合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艺术性。通过唱歌课可以培养学生聆听、演唱、表演等外显表现能力以及节奏感、和声感、旋律感等内隐感知能力,整体发展学生音乐基本素养。在观摩各类唱歌课时发现教师发展学生音乐素养的理念有一些偏差。如:目标制定不合理,过于注重音准、音色等基本功训练,导致学生唱得累;教学方法单一,采取填鸭式教学强行灌输,导致学生一头雾水;多声部教学观念落后,缺乏正确的引导,所体现的也只是形式上的多声部教学。

一、多层目标适应学生

“核心素养”引导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参差不齐的,如果一首歌曲的教学目标不针对学情做出及时的调整,就会导致层次高的学生吃不饱、层次低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出现,所以在教学中针对同一歌曲设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生本课堂。

(一)简单作品挖深度低年级教材中的歌曲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很轻松的就能掌握。这时,可以充分挖掘歌曲的广度和深度,从培养能力的角度开展教学。比如:请学生为歌曲创编律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聆听并演唱简单和声,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把单声部编配成变双声部,培养二声部演唱能力等等。如《拉勾勾》一课,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并且单声部演唱中音色、音准都达到了要求。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可以提高教学目标的层次,把歌曲编配成带固定低音的二声部,从低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演唱。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甚至变成带打击乐器伴奏的三声部,适应学生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复杂作品变简单教材中的二声部合唱歌曲虽然不多,但是难度跨度比较大,高年级的有些合唱歌曲,没有基础是很难唱好的。这时需要反向制定分层目标,在不削弱歌曲艺术性的前提下,对歌曲合唱部分做适当的改编,降低难度。如歌曲《田野在召唤》中的副歌部分是以三度音程横向连接为主的二声部,烘托了歌曲所要表现的热烈气氛,但是学生很难唱好,特别是低声部很难找到自己的旋律。所以我给歌曲制定二个层次的目标:第一层目标是按照教材的原谱演唱;第二层目标把原有的低声部去掉,变成单身部,但是为了保持歌曲的热烈情绪,就加入了打击乐器。

(三)专项训练分层次要想演唱具有歌唱性,节奏、聆听、旋律等基本要素的专项训练必不可少,这些专项练习也要做到分层制定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比如《感知和声》一课,在总体教学目标下又细分为三个层次:学生基础较差,只需在钢琴伴奏下能够唱出和弦低音即可;有一定基础的班级,可以分成二声部来演唱;学生素质很好,就可以分为三个声部演唱。不管是哪个层次的目标,其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和弦变化所带来的和声色彩上的改变,体会和声在音乐中的作用,只是体验的程度不同而已。多层目标的实质是指向学生的,老师在制定目标时必须要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必须对作品有灵活的驾驭能力。如果制定的目标具有层次性,就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地感受音乐作品,增强演唱的自信心,体验唱歌的快乐。

二、多样方法感知音乐

很多老师对唱歌课的认识有一种误区,以为学好一首歌一定要多唱。事实上要真正的唱好一首歌,多聆听才是最佳途径,但是怎样听却大有讲究。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充分感知音乐的基础上聆听,从不同的角度去聆听音乐的各种要素,做到每一遍的聆听都是有效聆听,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来,激发情感表达,增强音乐表现能力。

(一)律动感知音乐律动是把音乐通过肢体的动作表现出来,在分析音乐结构、旋律进行方向和音乐变化变化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律动应该是真正的由内而发的,是学生在聆听过程中,用肢体表现内心的外在表现。律动不是舞蹈,不需要有多么复杂的动作,只需简洁明了地表现音乐要素即可,只要是从音乐出发、从情感出发,就可以感染到学生引起共鸣,融入音乐。1、感知乐句一般情况下,歌曲的曲式结构都是有规律的,但如果只是给学生讲解曲式结构理论,学生肯定难以接受,可以用律动清晰地表现音乐的曲式、乐段、乐句等,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音乐结构。歌曲《滑雪歌》一共有四个乐句,学生自主从律动当中发现歌曲各乐句的结构都是“短、短、长”,学生一边聆听,一边用简单的律动清晰地表现乐句结构特点,始终关注音乐的本体地位。2、感知节奏地域风格浓厚的中外民歌往往在旋律和节奏上有特殊的表现手法,特别是节奏会非常复杂。脱离音乐实践的讲解往往使学生懵懵懂懂,这时只需要声势带领学生多感知歌曲的特色节奏型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拉库卡拉查》第二段的典型节奏型:0XXX│XX0,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抓不住节奏重音,把“拉库卡拉查”这几个字都唱成八分音符。可以用声势动作在四分音符的位置,强调要保持时值长度和加强重音,问题就迎刃而解。而且在演唱中声势动作既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节奏,又可以烘托歌曲情绪。

(二)情感处理音乐有感情的演唱是歌唱性的重要表现。除了律动感受音乐外,在歌曲演唱的处理上,要从呼吸、句法情感等方面深入挖掘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激发学生,而不仅仅只停留在演唱的技术层面,要用情感启发他们,一遍一遍地聆听音乐,感知音乐,把演唱真正变成内心的一种情感的表达和释放。比如歌曲《滑雪歌》中的“可爱的雪花”这一句,学生在“爱”字的演唱上经常会出现喊叫的声音,很难唱出声情并茂的感觉。教师有感情地示范演唱并从情感上启发学生:“雪花是那么可爱,这是雪孩子的博爱之心,雪孩子就算是牺牲自己也要救出好朋友,这种爱是对生命的赞美”,找到歌曲知识性要素和情感要素之间的共鸣点融合到一起,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

三、多声训练强化听觉

音乐作品中有大量的多声部音乐,欣赏音乐时要听到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各种要素,才能够充分感受音乐多层次的丰富性。多声部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演唱、聆听等音乐能力,以及注意力、团队合作能力。具备了多声部听觉后,就打开了一个崭新的音乐世界,就有了参加合唱与合奏的重要基础。多声部节奏和多声部演唱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从节奏和演唱两方面入手体验多声部,训练听觉。

(一)多声部节奏通过音乐游戏的形式开展多声部节奏配合教学,特别适合培养低段的学生从基础阶段就开始学会聆听,参与多声部音乐,养成多声思维。首先,比较容易做到的是学生自己做出节拍与节奏的二声部配合。从熟悉的歌曲入手,采取边行进边唱歌的形式,演唱中脚步踏出稳定、清晰的节拍,同时手要拍击歌曲的节奏。初期,选择歌曲上尽量避免复杂节奏型,可以选只有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歌曲,如《粉刷匠》、《下雨沙沙》等等。其次,提高的更进一步的练习,把学生分成两个声部进行节奏配合练习。分成两个声部后无论是练习的方式还是音色都丰富起来了,完全具有了多声部音乐的元素。如:XX│XXXX│XXX│X—││。多声部练习的步骤如下:1、单声部打拍子并读出节奏;2、二声部两种音色表现拍子与节奏;3、两种音色不停顿进行正向和反向练习;4、二声部不停顿做正向和反向卡农练习。卡农是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形式,在单声部节奏或旋律这进行二声部卡农,使音乐有了变化,更能调动学生听觉注意力。但这需要在教学中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练习。

(二)多声部演唱多声部歌曲的旋律就是音程的横向连接,和声就是音程的纵向结合。所以在演唱中要准确地唱好多声部,音程演唱的专项训练必不可少。那种先教一个声部放在一边,然后再教一个声部,最后合起来就算是合唱的观念必须要打破。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单声部旋律过渡到二声部轮唱,循序渐进地让学生通过聆听和演唱感受音程的变化。通过演唱音程引导学生走近多声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多声思维能力,养成一双能听多声部的耳朵,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四、多种技能玩转课堂

随着音乐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实践体验,一线音乐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音乐。唱歌课对于教师音乐素质的要求比较全面,除了在合唱指挥、自弹自唱、演奏乐器、视唱练耳等基础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能力和经验外,还要适应社会发展具备一些其他的技能。

(一)电脑制作音乐唱歌课中钢琴必不可少,但课堂上,教师如果经常坐在钢琴前弹奏,师生之间就会缺乏交流互动,就不能很好地关注到学生的演唱状态,学生在音准节奏、演唱情绪等方面也会大打折扣。用“作曲大师”等软件制作伴奏音乐代替钢琴伴奏,教师就可以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滑雪歌》一课,先为歌曲编配低声部,再用电脑制作带低声部旋律的伴奏音乐,最后合成完整的二声部伴奏音乐,弥补了原有歌曲伴奏只有高声部旋律的缺点,使学生能更好地抓住低声部旋律。从聆听到哼唱,整个过程都用伴奏音乐贯穿,教师不做过多的语言讲解,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充分体现了音乐课堂的音乐。

(二)巧用课堂乐器竖笛、口风琴、吉他等课堂乐器虽然看起来没有钢琴那么高大上,但更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师生可以面对面地交流,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灵活。例如《啊,苏珊娜》用吉他来伴奏,更能体现歌曲美国乡村音乐的风格特点;用竖笛为《牧场上的家》伴奏,可以更好体现歌曲的温馨感与辽阔感,这些都有助于带给学生更丰富的体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有效性。以上所述的几点思路,都是需要长期去关注的、去实践的课题。只有结合自身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审美感知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等核心素养。唱歌课不能以教会学生一两首歌曲为目标,而是要通过唱歌课的学习使音乐能力与素养得到发展,只有具备了全面的音乐素养的演唱才更具歌唱性,有歌唱性的演唱也是学生音乐素养提高的表现。总而言之,唱歌课不是培养唱歌人才,而是通过唱歌培养人才,它是一个系统而又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终生学习。

作者:姚直元 单位:浙江省宁海县潘天寿小学

歌唱能力培养分析2

唱的兴趣,导致课程的推进变得艰难。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对于学生的歌唱能力的培养以及音乐素养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就如何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展开研究,进而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提高。

一、初中音乐课程中歌唱教学问题与现状

1、初中生对歌唱教学缺乏兴趣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缺乏兴趣;对于歌唱更是无心,进而使得教学难以推进。对于该现象可以将其总结为三个原因。首先,学生们的音乐基础不足。在小学的课程学习中,学生仅仅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乐曲学习,并没有学习到歌唱中发声技巧等基础知识。进而造成了两个学习阶段的知识过度不和谐,导致学生对歌唱缺乏兴趣。其次,初中生已经开始考虑到升学问题了,能够进入一所更好的高中已然成为学生们的主要任务。因此,对于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音乐课程,也就造成了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学习文化课的知识,对音乐课程的内容不闻不问。最后,音乐课程是一门艺术类的课程,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下,让学生对其不感兴趣。并且传统的教学方法没能够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而学生对于歌唱教学也不重视。

2、教师对歌唱教学缺乏重视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歌唱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许多音乐教师本就没有对歌唱加以重视,将其不断弱化。在歌唱教学中包含了领教歌唱、技巧指导等方面,然而许多教师却将这些内容忽视了,只进行了简单的教学。另外,一些教师没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利用科学技术更新教学方式,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音乐教学,不利于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除此之外,教师将学生的个性化也忽视了,没能够注意到兴趣培养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教师思想上对音乐课程教育的不重视。至此,导致了歌唱教学的展开不合理、不科学,无法高效进行。

3、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当前的需要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中不能够够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就目前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来看,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的声乐知识的感知力以及洞察力等产生了限制。并且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与目的都有一定的影响与妨碍。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在音乐课堂中运用新型教学理念,对音乐课程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音乐课堂中培养歌唱能力的策略

1、改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仅仅只是简单的“师生赏析———教师领唱———识记歌词———学生跟唱”过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作用。因此,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还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以及身心特点等进行改变,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方法进行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音乐本身就是蕴含了一定的情感的课程,因此,情感教学法对教学情境的营造以及教学适量的提高都有着极大的效果,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一些歌曲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而通过小组合作对歌曲进行探索;从歌曲的歌曲风格、故事背景、主体情感等进行探索。在课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对歌曲进行相关知识的小视频播放。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整个课堂充满乐趣,更加的生动形象。

2、转变教学理念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在音乐课程中的延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抑制,对教学质量以及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影响。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实现现代教育教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教学理念中,针对初中音乐课程的教育来说,应当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学生应当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进而利用现代的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审美观进行培养。其次,在初中音乐课程的教育中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初中音乐课程已经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简单歌曲教学,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一定指向性的教育,帮助学生指明以后音乐学习的道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教育发展方向。最后,音乐教育要具有启智性。让学生从整体对音乐教育有一定的认识,进而利用音乐教育对初中生的治理进行开发。在教育教学中,方法固然重要,教育理念更是重要。摆正教育观念以及教学理念,对初中生的能力提高有着真正的提高。

3、丰富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观点以及教学方法在中学教学中的沿用,致使课程教学的内容单一,课程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另外,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课程学习,充分丰富教学内容。另外,教师之间还应当进行相关的学习借鉴,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三、结束语初中阶段,对学生来说正是快速上升的阶段。在此阶段的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十分重要。将音乐教育中的歌唱教育进行内容的完善,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能力提升方面做出相应的贡献。

作者:赵越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梅苑双语学校

歌唱能力培养分析3

动作技能主要表现为能将外部的动作合理地组织起来,并顺利进行实际操作的活动方式。认知技能是借助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包括情感、音乐感知、音乐感觉等技能。这也是幼儿演唱中音乐和技术的辩证统一。

一、动作技能训练音乐中的演唱、演奏活动即属动作技能范畴。

(一)演唱技能培养与训练在音乐的技能教学中应重视并做好技能训练的定向指导工作,要使幼儿明确认识技能训练的目的和要求。如果练习目的和要求不明确、不具体,只是对某个演唱技巧进行机械地模仿和简单地重复,将无助于技能的正确形成。因此,教师应注意通过全面的技术示范(如范唱),让幼儿全面了解技能动作的活动特点、结构、顺序,并对技能活动产生清晰的表象认识,从而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幼儿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在音乐演唱技能方面的要求是比较简单且容易掌握的,是幼儿的年龄段可以接受的,它主要包括:歌唱的姿势,如身体的姿势、口形和表情、头部的姿势等。有的学生,总是边唱边打拍子,随意晃动头、手或身体,或者为了防止他人歌声的干扰,捂着耳朵唱歌等,教师要纠正这些不良姿态,避免多余的身体动作,向学生讲解优美的声音与优雅的形体融为一体才是完美的歌唱。在进行歌曲表演时,教师不妨请各小组成员评价同学的歌唱姿态,这种讨论和评价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歌唱姿态的好时机。歌唱的呼吸,包括有别于生活中呼吸的基本动作和方法;歌唱的发声,包括优美自然并具有与说话不同、有一定气息支持的歌唱;歌唱的吐字,以普通话为主,具有韵母和声母之分,是清楚字音、清晰发音的歌唱语言;歌唱的表现,即为基本正确的音准和富有表情的歌唱。歌唱技巧方面的训练必须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发声必须使用头声发声;第二,歌唱必须将将音质的美放在第一位;第三,童声合唱发声训练要采用大致从小字组的32开始的下行音阶,这是掌握头声发声要领的捷径。[1]练声的内容很多,一般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1)先哼鸣,后开口唱,先寻找范音,然后在唱范音的内在状态下(即发声状态不改变)唱出其他音;(2)坚持用头声发声法练唱,先练长音,后练短音或跳音;(3)音量上,要求先弱后强,先是柔声、轻声练习,然后再放声唱;(4)声区上,先练偏高声区,后练中声区,再练高声区,最后对低声区作少量练习。训练时可发“姆(m)”音,发音时牙齿要开,嘴唇要轻轻合着,舌头要放平,声音直上鼻腔,又微微感到鼻窦部分有些振动。练声调节头腔、鼻腔、咽喉、胸腔等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使其自然松开。在教学活动中应按照动作技能形成阶段的规律行事,根据技能形成的各个阶段安排实施教学计划。在音乐技能教学中还应注意了解幼儿的练习曲线变化情况,分析练习曲线的变化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指导措施。练习曲线能够反映出技能形成过程中的发展趋势,造成曲线高低起伏的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当曲线处于低谷时,一般由两种不同因素所导致:一种情况是技能形成后期出现的暂时停顿,即“高原现象”,属于新旧活动结构交替改变形成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另一种情况则是由于幼821儿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出现了疲劳和兴趣下降等现象。我们在音乐技能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幼儿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客观的分析硏究。发现第一种情况,应果断坚持既定的教学计划,当克服困难度过了“高原期”后,其学习状态必然会获得新的飞跃。如果是第二种情况的话,则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以适应新的教学变化。[2]因此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培养幼儿基本的歌唱能力、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基本表现意识和能力、调整幼儿的学习心态和情绪、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和制造活跃的学习气氛等是演唱技能培养与训练的重要保证。

(二)动作技能培养与训练在幼儿音乐技能教学中,对动作反馈信息的获得是形成动作技能的必要条件,反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动机作用: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意义,对学习动机起到增强作用;2.认知作用:学习者了解技能学习中的优点与缺点,并找出改进的方向和重点;3.情感作用:学习者了解学习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认知体验,并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相关影响。对动作技能的反馈可分为内在反馈及外在反馈两种:(1)内在反馈: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本体感觉进行反馈信息的传递。在音乐技能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幼儿的音乐本体感觉的敏锐性,自觉地接收技能动作的反馈信息。(2)外在反馈:通过外部的观察和客体(如教师)发出的信号而得知动作的活动情况。根据外在反馈的特点,在音乐技能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幼儿在学习中的进步或出现的问题提出鼓励肯定或批评改进等指导性意见,以帮助幼儿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

二、认知技能的训练

与动作技能相比较,认知技能没有外部动作的束缚,可以通过高度省略减化的方式进行活动。认知技能以领会知识为前提,可促进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一)幼儿歌唱情感培养歌唱是人类最早用来抒发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自古以来人们就用歌唱抒发、表达、交流、宣泄自己喜、怒、哀、乐的感情,歌唱是人类感情最本能的表现形式。当幼儿在发展语言时,甚至在语言能力尚未发展的时候,便自发地开始了唱歌活动,这就是所谓情动于衷发而有声。人声“乐器”不但能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还有一种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乐器都不具备的,那就是配合歌声同时唱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使人们能通过歌曲的音乐语言和文学语言更直接、更完美地抒发和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因此,唱歌就成为引导幼儿抒发和表达感情的最佳方式。无论在学习音乐的哪一个阶段,音乐永远应该萦绕在幼儿的内心,成为音乐内心的语言,只有完全融会于心,才会自然流露于外———技术,再高的技术也代替不了对音乐的内在感受。

(二)幼儿音乐感觉培养对于钢琴学童,就是要从小要求他注重音乐感觉,要通过对相关乐曲的讲解,启发他的音乐想象力。初始是引导,后来是启发,最后是孩子的自我感悟。此过程中,选曲无疑是很重要的,并非要给不同的孩子都弹一样的曲子。作为老师,要分析不同孩子的性情,准备一些不同类型的练习曲,分解给不同的孩子去练习。还有一点要明确,音乐从孩子开始接触乐曲时就开始了,或者更早一些。老师在讲解时要运用更形象的语言启发孩子自己来说话,来模拟,比如用不同技术来描绘的雨点声,脚步声,等等。打基础和感受音乐应该是同步进行的。[3]音乐与技术的辩证,说得极端一点,体现在任何一个下键动作上。“有手无心”的弹奏,稍懂行点都能听出来。幼儿能理解到这一点,他会发自内心地去追求那独特的音色音质,会用特定的技术手段,表达他心中聆听到的一切。这样的幼儿,估计他能把《哈农》也弹得起伏有致,线条优美。音乐技能是指用技能去表达音乐的能力。[4]对音乐的再现特性和表现特性的感知是大脑之内的事,对感知到的音乐形式样式只有用技能表达出来才能为人所知,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幼儿对音乐事件的反应或者说幼儿对音乐再现特性与表现特性的反应,需要用技能表达出来。幼儿年龄越小,身体动作技能所占比例越大。对幼儿音乐能力的评定,是依据幼儿是否能用技能去合理地表达音乐特性或内容的能力,绝不是具体的技艺水平。例如,能动作轻巧地合着音乐拍手的幼儿比不顾音乐又劈腿又下腰的幼儿的音乐动作技能水平要高得多。幼儿的音乐技能是指幼儿能用身体动作、嗓音、打击乐器表达音乐的能力。当然,就单纯的敲击乐器的水平和单纯的舞蹈动作水平而言,大班孩子明显高于中班孩子,中班孩子则明显高于小班孩子。但是,一个大班孩子能轻松地把小铃的声音敲得又响又脆只代表他具有了一定的肌肉性的动作技能,而不是音乐动作技能。只有当他把这又响又脆的声音与音乐的速度、节拍、轻重等融为一体的时候,这种动作技能才被称之为音乐动作技能。遗憾的是,在这几次评定活动中,我发现中、大班孩子与关注音乐本身相比,更关注乐器是否敲击得规范、舞蹈动作是否有点花样。而小班孩子反而本能地表现出与音乐的呼应,尽管小铃敲得没有声音或闷声,舞蹈动作几乎就是身体的摇晃与手臂的摆动,伹无声与闷声、身体摇晃与手臂摆动只要与音乐同呼吸,它们就是音乐。为什么三年的音乐教学发展的不是音乐技能,而是与音乐分离的动作技能、敲击乐器技能(这些肌肉性技能不用教也会自然存在),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用这个例子只是想强调幼儿单纯的身体动作技能、噪音技能、打击乐器技能、语言技能都还不是音乐技能,只有当这些技能合理地表达了音乐特性(以音乐为依据)后,才被称之为音乐技能。

(三)幼儿音乐感知能力培养感知环节的制作方式往往是指用身体动作的制作方式,让幼儿“见”着的音乐再现内容主要以身体动作的方式呈现,所以,感知环节的制作方式主要是身体动作。当教师用身体动作把音乐的再现内容与音响形式呈现给幼儿时,幼儿被教师身体动作所表达的音乐内容深深地吸引,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学。于是,教师请幼儿离开位置,跟着自己来做身体动作,幼儿则以教师为榜样通过全身的肌肉运动感受着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这是幼儿感知音乐的最精彩的场面,同时也是幼儿感知音乐的环节,是幼儿在头脑中留下音乐形式样式表象的环节。教师对音乐再现内容的动作表达越贴近音乐,幼儿模仿过程中,在头脑中留下的音乐形式样式的表象就越清晰,这种清晰的音乐形式样式表象是幼儿理解与解释音乐的关键。用身体动作来呈现音乐再现内容是最理想的。首先,身体动作是在音乐背景中完成的,它内在地完成音乐形式规限;其次,身体动作表达音乐是一种形象表达,它自然地运用意象思维。所以,一般情况下音乐的再现内容最好以身体动作的方式呈现,同时辅以语言或图片说明。用身体动作来呈现音乐再现内容也是幼儿的音乐趣味所在。学前幼儿的三种音乐趣味:音量、关于什么的内容、运动。我们反复强调音乐再现内容的挖掘,就是投幼儿所好,让他们听到看到关于音乐的内容,这样他们才会对音乐感兴趣;我们强调再现内容要以身体动作呈现为主,一方面是身体动作符合形式规限、意象思维要求,另一方面也是要投幼儿音乐运动这一喜好。

(四)强化学习中的“迁移”和“定势”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对认知技能的培养也同样要求教师对幼儿进行定向指导和正确的示范,以强化学习中的“迁移”和“定势”作用。[5]“迁移”作用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领会学科基本原理和观念,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是迁移训练的基础。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直接影响迁移水平,布鲁纳认为,对前面的学习要达到80%—90%的正确率,才能开始新的学习,只有巩固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够迁移。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的上述迁移规律,而让幼儿一味地追求学习进度和训练难度,将会造成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如当一名幼儿在自然声区的发音状态都还没能稳定的情况下,就急于去发展他的高音,其结果必然是越练问题越多。“定势”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是由先前的活动形成的,影响解决问题的倾向性,即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一般说来,在不变的情境中,定势能使人迅速作出反应,有助于问题的及时解决。但在有变化的情况下,定势则常会妨碍人们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结语

幼儿音乐教育重在听唱训练,幼儿音乐教学应形象、直观、有趣,初始阶段的音乐教学,动作技能训练与认知技能训练是同等重要的。

注释:

[1]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1.

[2]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

[3][日]品川三郎.儿童歌唱发声———怎样训练美好的童声[M].吕永深,缪裴言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04.

[4][美]柯蒂斯·W·戴维斯,耶胡迪·梅纽因.人类的音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6.

[5]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55.

作者:钟超 单位: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