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0 11:43:56
序论:在您撰写传播学探析3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引言
科技的进步,推动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蓬勃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微信发展十分迅速,并且个性化特点突出,传递的信息也显得更加精确化。本文主要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要点,深入理解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要点,以此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更好地利用微信获取信息。
二、推动微信公众平台高速发展的因素
微信作为腾讯公司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凭借腾讯公司强大的用户群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一跃成为全球范围内用户数量最多、使用频率最大的APP。基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微信公众号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多种因素的共同推动。
(一)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大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等更加便捷。而微信公众号凭借自身强大的用户群体成为头部自媒体平台。从社会环境来分析,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是为了迎合时代发展推出的一款全新产品,也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成果。随着5G技术的出现,我国始终注重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升级,这也为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主要推动力。当前,移动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大众生活、工作以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大众的上网习惯从传统的PC端转变为更为方便、快捷的移动终端。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呈现稳定上升趋势,甚至一些老年群体也开始尝试利用智能手机浏览互联网上的信息,这导致一些资本力量为了获取流量,将更多的资金注入微信市场,由此促进了微信公众号的快速发展[1]。
(二)网络科技的发达可以增强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效果网络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完善是促进微信公众号高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愈发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微信公众号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5G时代,微信公众号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契机,更多企业将微信公众号作为发布信息的主要平台。而随着对微信公众号需求的持续扩大,相关的技术手段也将持续发展与创新,更多的企业与个人将利用微信公众号传播消息,这极大地拓宽了微信公众号传播信息的宽度与广度。
(三)用户需求促进微信公众号发展近年来,微信公众号为了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制定了多种个性化功能,以此在微信社交属性的基础上丰富其功能,稳定用户群体。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在推出时就主打免费通信,并通过从QQ引流彻底改变了大众的通信模式,也成为腾讯进军移动互联网的关键举措。目前,微信作为日活跃量最高的手机APP,其公众号所涵盖的领域十分全面,且各个公众号的运营模式和方法不同。微信公众号通过研究消费者的行为、习性、趣味以及喜好,向他们推荐个性化的内容和资讯,以有效地满足各个消费群体的信息需要,从而推动微信公众号迅速成长。
三、微信公众号传播要素与特征
(一)传播主体的多样性当前微信开始对公众号进行分类,将公众号分为业务号、服务号以及订阅号三种类型,且对这三种类型的账号所具备的功能和内容有明确的规定。微信订阅号的主要目的是传播信息,并实现作者与用户实时沟通。如政府部门、媒体机构都已开通微信订阅号以发布相关信息,提升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服务类型为主的微信公众号则主要用于企业服务营销和客户信息管理。不少企业也把微信公众号视为重要的服务平台,如广东联通、南方航空等大型企业就利用微信公众号,向客户推荐便捷有效的业务,并对客户进行监管,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一些小微企业利用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实现线上办公,切实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基于管理学角度对微信公众号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政府类、媒体类、企业类以及个人类公众号。政府类公众号所属单位为政府单位,主要目的是给大众提供更贴心、更便捷的服务。媒体类公众号所属单位则为一些权威新闻单位,通过公众号可以将最新的资讯传播给用户,从而提升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企业类与个人类公众号则属于个人或企业,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出自己原创的文章吸引目标粉丝,为粉丝介绍商品[2]。
(二)传播信息碎片化随着微信公众号逐渐发展,其所发布的信息类型日趋繁杂,传播的信息内容也开始呈现碎片化的特征。分析当前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内容,其主要包含政务信息、民生服务、商业资讯、新闻快报等内容,这些信息内容均具备“短、平、快”的特征。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分为原创内容和转载内容。顾名思义,原创内容就是账号负责人根据大众需求发布相关信息,这些原创内容会被微信公众平台标注原创等标识。而转载内容则是转发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这些信息内容主要包含图像、文字、语言、视频等形式,目的是满足大众的不同需求[3]。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号还可以利用超文本技术链接到其他网络社区,以此让信息内容显得更加丰富多彩,而这种方式也呈现明显的碎片化特征。
(三)入行要求较低微信作为一款全球应用人数最多的即时通信软件,在早期注册时不需要手机号码和个人身份资料就可以申请相应的微信公众号,这为大众成为传播者提供了途径。任何企业、部门、机构甚至个人都可以申请公众号,并利用公众号宣传企业的信息,发布企业资讯,传播企业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微信公众号凭借其优势为大众提供了表达自身想法的途径,同时给予了用户更多的自主性,其能够自由决定关注某一公众号,或者放弃关注某一公众号,从而彻底打破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同时因为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信息壁垒,每个人都可以从微信公众号中获取不同的信息。
(四)传播方式“快餐化”从微信数据来看,大众一般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多数用户往往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内容较少关注。基于此,要求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尽可能简短精悍。微信用户通常会对公众号发布的消息作出主观评判,从而作出一定的反馈。如果发布的信息质量较高,用户就会持续关注,并认可公众号发布的信息内容;但如果他们认为发布的信息价值不高,势必取消对微信公众号的关注。
四、微信公众号平台未来发展展望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定程度上对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模式、功能以及内容内涵的提升起着积极作用。同时,未来微信公众号的传播内容会更加多样化、功能会更加丰富,公众号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微信公众号具备的价值也会越来越高。
(一)强调公众号的品牌性近年来,随着微信公众号涵盖的范围逐步扩大,微信公众号的品牌效应逐步提升。更多企业想要利用微信公众号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强化用户黏性,并以此为途径不断扩大品牌的宣传范围。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保持自身的口碑以及品牌形象,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创作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从而改变公众号用户的消费习惯。同时微信小程序的出现,也为企业拓展销售渠道提供了途径,从而拓展了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如人民日报在微信公众号下面设置了一键链接功能,单击这一功能,就能直接切换至相应页面,进而进一步扩大微信公众号的影响。未来,随着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产品思维与用户思维也会越来越重要。要想实现微信公众号长远发展目标,就要尽可能改善用户使用体验,使用户能够通过微信公众号找到自身的价值,享受满意的产品服务,从而进一步提高微信公众号的社会价值[4]。
(二)强调公众号运营的专业性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部门以及个人开始认识到微信公众号运营的重要价值,并加强微信公众号的垂直化运营。通常来说,微信公众号的垂直化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用户需求,以此增加传播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未来用户对公众号内容的要求会更高,这也导致未来微信公众号势必朝着分层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微信公众号所属单位、机构还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运营、操作,不断扩大公众号的影响力。不可否认,一个优质的微信公众号后面肯定有一支出色的运营队伍,而这种运营队伍必然拥有丰富的运营管理基础知识、正确的经营观念以及标准化的运营操作,这样才能保证微信公众号持续不断地产出优质文章,并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关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运营主体就是人民日报的媒体统筹部门,下属几个项目组分工明确,将撰写文案、数据分析、传递、内容反馈等予以细分,形成系统的运营机制。通过这种科学的运用模式、合理的管理机制,才能保证公众号的稳健运行。由此可见,未来微信公众号的发展更加强调专业性[5]。
(三)强调与用户的互动目前,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功能多样,订阅者可以利用微信服务和管理者实现高效交流。未来,微信公众号将和消费者展开更深层次的互动,而交互式推广也将是微信公众号的主要服务目标。微信公众号的运作既要抓住用户的眼睛,又需要用户的有效反馈,因此必须保证订阅者的活跃度,才能为公众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微信公众号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与订阅者互动的重要性,通过提升互动频率、层次来增强订阅者的黏性,实时掌握订阅者的需求,从而发布更为全面、能够满足大众需求的优质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微信公众号运营中要尽可能与订阅者进行人工互动。相比自动回复,人工互动能够在交流过程中明确订阅者的需求,从而增强用户对微信公众号的黏性。基于此,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将与用户互动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畴,激发相关运营人员的工作热情,积极与订阅者互动交流,为用户呈现更多优质的内容[6]。
(四)强调社群营销的价值目前,很多企业的专业营销队伍都把微信公众号视为社群营销的主要渠道,以建立“内容+社群+电商”闭环[7-8]。微信公众号首先可以按照社群营销的要求发布大量的精品文章,以便快速聚集大量粉丝;在稳定粉丝规模的基础上开展会员线下营销活动,建立和微信公众号结合的社区;拥有稳定的用户群体后,再考虑向用户推荐商品,从而取得销售效果。建立合理完善的社交组织是社群营销的关键,不仅要提升相关信息的传播效率,还要注重培养订阅者对公众号的认同感,从而利用微信公众号与社群成员开展高质量的互动,激发用户的消费欲望。例如,旅行类公众号会通过发布有关旅行的内容,从而聚集旅行潜在用户;其次通过与社群用户有效交流,进一步提升社群成员对公众号的黏性;然后通过对与自助旅行相关的旅游商品开展细化运营,利用线上线下社群互动使社群用户和公众号的运营人员成为好友,从而形成用户习惯,最后利用口碑相传的经营模式进一步扩大社交规模。五、结语目前,微信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微信公众号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发布相关内容、服务信息等,从而让用户便捷地了解信息和服务。一个微信公众号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其一系列宣传内容的保障,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网络科技的发展以及用户的需要,促进了微信公众号进一步发展。本文基于传播学视角对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促进微信公众号发展与进步。
作者:侯振江 单位:山西应用科技学院
传播学探析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功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远离“等”“靠”“要”等错误思想的侵蚀,培养其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进一步助推学校资助工作由“输血型”向“造血型”内涵转变。为此,本研究以宁夏高职院校受助学生为采样对象,针对学生自身劳动意识展开调查(发放问卷799份,回收有效问卷774份),试图以劳动教育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措施。
1高职院校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1.1部分学生受“宿命论”和“享乐主义”思潮影响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愿意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但有少部分学生劳动价值观较为缺乏,明确表示不愿意参加此项活动。同时,13.64%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其中7.26%的学生存有宿命论观点,认为“人各有命,听天由命”;6.38%的学生崇尚享乐主义,认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这种思潮如若不及时纠正,势必会影响和消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拼搏意识,使其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状态之中。
1.2部分学生功利心较重,过度重视物质报酬初入校园的大学生们,思想尚未成熟,看待问题较为片面,通常将物质回报作为行动付出的主要考量标准。调查显示,在“看到勤工助学岗位招聘”时,78.1%的学生会根据岗位需求积极申报;但有21.9%的学生却选择了放弃,其中13.64%的学生因自信心不足而选择驻足观望,4.63%的学生因时间关系而被迫放弃,2.38%的学生表现出功利心较重的一面,认为“报酬太少”而选择“不去”,还有1.25%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学不到东西”而不愿申请。1.3加强劳动教育是学生的内在诉求根据“自身需要改进的地方”展开调查,60.83%的学生认为最应该改进“上进心不足”的问题,37.05%的学生认为应提升自己“对未来的规划”,20.53%的学生希望能够改掉“好吃懒做”的缺点,还有17.02%的学生希望自身“对公益活动提不起兴趣”这一问题能够得到改善。
2高职院校依托劳动教育实施资助育人功效存在的不足
2.1资助工作尚未充分挖掘劳动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为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并完善各类资助政策,持续加大资助力度。然而,在资助工作实际开展中,多是将目光主要聚焦于资助政策的完善上、资助力度的扩大上、受助对象的确定上等,而对育人功能的开发不够充分,比较随机与零散。同时,有相当比例的师生依然存有“只要学习好一切都好”的固有思维,甚至有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学生来学校是学习的,而不是干活的”等错误思想,这些都严重禁锢了劳动教育育人效用的发挥。
2.2勤工助学实践与育人契合度不强自《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正式印发以来,学校逐步加大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力度,开展了“我的校园我热爱,我的职责我坚守”等系列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就高职院校资助工作而言,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勤工助学,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这一育人途径并未取得预期成效的最大值,究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岗位设置偏向劳务型。主要集中于会场布置、礼仪服务、数据核对等简单易操作且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这也导致个别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学不到东西。二是用工部门尚未认识到自身承担的育人职责。一般而言,学校勤工助学由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统筹管理,具体岗位则由校内用工部门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设置并向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报备。然而在劳动过程中,用工部门往往只专注于实际工作的完成情况,对于自身承担的育人职责认识不足,忽略了对勤工助学学生的能力拓展和品行指导,使得勤工助学实践过程与育人效用的发挥契合度不强。三是学生获取勤工助学信息不均衡。由于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得有限,在获取岗位需求时,辅导员老师通常会推荐自己较为了解并熟悉的学生,这对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造成信息受限。
3传播学视域下加强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
3.1加强榜样引领,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群体暗示和群体模仿。群体暗示即“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群体模仿包括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无意识模仿指“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而有意识模仿是指“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觉仿效”。在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中,为了达到群体模仿的目的,营造人人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可用榜样的力量做引领,使同学们向身边优秀的先进典型看齐,引发群体暗示与模仿,自觉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将“自强不息”“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价值观植入头脑。为此,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与职业素养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手,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斗案例融入教学,激发同学们的拼搏意识和劳动热情;应与院系携手,建立优秀毕业生追踪制度,不定期邀请其回母校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同时,利用报刊橱窗、教室黑板报等随处可见的宣传阵地,将劳模精神、大国工匠融入校园生活,让劳动教育因劳动模范的参与而“闪亮”起来。
3.2优化勤工助学岗位设置,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传播学认为,“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而由有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个体或群体组成的社会信息系统更容易产生传播障碍。鉴于此,课题组针对勤工助学发现的问题,认真思考并逐一梳理了工作开展的整个流程,为有效激发同学们参加勤工助学的劳动热情,提出以下改善措施:第一,建立勤工助学岗位应聘机制。设置勤工助学阶梯式岗位,并从中选择有难度的工作进行校内公开竞聘,从而激发同学们的挑战和竞争意识,增强勤工助学活力。竞聘失败的同学可安排辅导员或职业生涯指导教师进行专项辅导,帮助其找出自己的就业短板,不断改进。第二,利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网站或微信平台,每月推送勤工助学岗位需求,消除同学们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就业机会不均衡的弊端。第三,与用人部门签订实践育人目标书,明确用人部门的育人职责,在保证工作完成的同时帮助学生纠正其潜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3.3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开拓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研究是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这一理论对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也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了启发性的思考。以劳动教育为抓手,激发同学们的成长意识,不断磨砺和提升其自身能力,这就需要以学生实际诉求为起点,不断丰富、拓展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吸引学生在学习之余,投身实践,在实践中下功夫、求实效。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自身发展最主要的诉求点集中于进取心不足、对未来的迷茫、不爱劳动以及对公益活动缺乏兴趣等。而当前,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践环节主要依托的抓手是勤工助学、校园卫生清洁、征文和演讲比赛等。如果不开辟新的育人实践路径,势必给学生造成视觉疲劳,甚至产生厌倦情绪。对此,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能力提升,尝试做如下劳动实践:组织受助学生开展垃圾分类培训,利用闲暇时间深入社区或街道进行宣传,不断提升其表达能力和对公益活动的兴趣;以校园文化建设月为抓手,开展跳蚤市场,组织同学们将自己的手工制品或家乡特产进行义卖,激发同学们的劳动创造潜能;结合同学们的学习诉求,联系相关院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如开设视频剪辑培训班,帮助同学们为自己的家乡振兴贡献一己之力,开展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培养同学们的感恩意识等;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赴红色教育基地、党史馆参观学习,帮助同学们树立“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的奋斗意识,鼓足干劲,不惧困难、迎难而上。
3.4做好“议程设置”,充分发挥学校微信平台的舆论导向作用传播学中“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提出。他们认为: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6]。这也就是说,通过媒介的导向传播,受众的注意力会随着媒介的引导对特定问题予以关注。对此,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微信平台应加大对劳动教育的宣传力度,持续推送校园劳动小能手先进事迹,传递榜样声音,以历年国奖、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优秀大学生士官、优秀基层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为代表,深挖细磨,推出系列报道,帮助受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奋斗活力。同时,针对各年级各院系学生情况,制定育人实践专项,并于每学期初将其在微信平台发布,供同学们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参加。畅通平台交流机制,动态征求同学们的劳动意向或感兴趣的技能培训,积极协调,为其提供相关服务,帮助同学们在劳动实践中增长才干,快乐成长。
作者:杨静 单位: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传播学探析3
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为进一步掌握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成效,课题小组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受助学生为采样对象,主要围绕资助金的使用,学生成长需求及其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展开调查,发放问卷799份,回收有效问卷774份。针对同学们思想中的短板和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课题组借鉴传播学理论知识,提出优化措施,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服务水平。
1宁夏高职院校受助学生基本情况
1.1受助学生学费和生活费主要来源“家庭支出”成为受助学生学费的主要来源,占比为55.94%;其次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占比为16.15%;17.9%的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和兼职所得支付学费和生活费,8.14%的学生通过奖助学金,还有1.88%的学生通过亲戚朋友的资助。整体来看,用奖助学金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学生为42.19%。
1.2受助学生月平均消费水平调查显示,88.74%的受助学生月平均消费额在1000元以下,其中59.95%为500~1000元,28.79%在500元以下;10.02%的学生居于1001~2000元之间,还有1.26%的学生月消费额在2000元以上。
1.3受助学生奖助学金的使用情况整体来看,同学们对于奖助学金的使用安排较为合理,63.08%的学生将其用于支付“学费和生活费”,29.66%的学生会“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0.63%的学生选择“买自己心仪已久的物品”,0.38%的学生会“请关系好的同学先撮一顿”,6.2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1.4受助学生的价值取向就同学们对于成功的衡量标准展开调查,排名前四的分别是“充满正能量,有益于社会和人民”“从事喜爱的工作”“家庭和睦”和“健康”。爱情观方面,60.7%认为“要有责任心,相互扶持、互相鼓励”,29.66%认为应“以学业为重,目前无暇顾及”,但有9.64%的学生较为偏激,认为“物质基础决定一切”或“有情饮水饱”。劳动意识方面,96.7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勤工助学,但有3.25%的学生因工资较低或学不到技能而表示不愿参加。
2宁夏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症结
2.1受助学生上进心不足,易受他人言行影响在进行自我评价的调查中,60.83%的学生认为自身上进心不足,13.64%的学生存有“人各有命,听天由命”和“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消极想法。就受助学生是否易被说服方面,29.41%的学生认为“自己很有主见”,60.7%的学生表示“要根据具体事情来看”,9.89%的学生要么听从父母的建议,要么会遵从大家的选择。
2.2受助学生自信心不强,个别学生存有自卑心理针对“同学们参加勤工助学的意愿”进行调查,78.1%的学生敢于“根据岗位需求,主动出击”;13.64%的学生表示“不敢去”“被动等待老师的召唤”;4.63%的学生因为时间关系,表示无法参加;3.63%的学生因“报酬太少”或“学不到技能”而拒绝参加。对于“获得资助后的感受”,有0.75%的学生会“有点自卑,像是别人施舍的”。调查中,有3.88%的学生明确承认在校期间,最大的困扰就是“心理自卑”。
2.3受助学生存有社恐心理,对未来发展缺少规划调查发现,在校期间同学们认为面临的最大困难依次为“对未来迷茫”“学业困难”“经济拮据”和“人际关系困扰”。52.07%的学生表示自身存有“社恐”心理;面对挫折,39.17%的学生会“憋在心里,自己慢慢消化”。此外,就考证计划展开调查,考取“驾照”已成为学生的首选任务,其次为考取职业资格证、计算机证、英语等级证和教师资格证,但有6.38%的学生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21.65%的学生较“佛系”,主张“走一步算一步”,20.15%的学生感到迷茫,9.26%的学生较为“焦虑”。
2.4感恩教育、诚信教育需持续跟进就“是否会回报社会”这一问题,60.83%的学生表示“会”,38.55%的学生表示会“量力而行”,0.63%的学生表示“不会”。对于“如何看待部分大学生接受资助后缺乏感恩意识”,只有77.85%的学生认为“这是不对的,应当心怀感恩”,而15.26%的学生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6.88%的学生认为“他们获得资助理所当然,无需感恩”。就诚信而言,当监考老师暂离考场时,大部分学生能够“保持安静,继续作答”,但有5.38%的学生会“悄悄询问不会的问题”,3%的学生会因其他同学交头接耳而“蠢蠢欲动”,2.75%的学生表示会“自己偷查答案”。
2.5资助育人形式创新不足,可能伴有流言传播对于资助育人工作,受助学生比较排斥的教育模式依次为“形式老旧”“育人内容与学生需求脱钩”“单向输出式的说教”。课题组就学校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展开进一步调查,42.43%的学生表示“很公平”,22.03%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也不关注”,21.78%的学生表示“有不公平现象,只是耳闻”,13.77%的学生表示“有不公平现象,亲眼所见”。综合来看,高达35.55%的学生认为存在奖助学金评审不公的现象,但在后续的学生访谈中并未找到亲眼所见或只是耳闻的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可能夹杂着流言传播,这一点需引起资助工作者的警觉。
3提升宁夏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功效的有效路径
3.1诉诸“理性”与“感性”,开启说服性教育新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更要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面对感恩意识不强、上进心不足的受助学生,仅仅依靠传统的说教模式,效果并不理想。1936年,精神分析学家H.H.哈特曼等人提出“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性”技巧,即“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和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借鉴这一理论,开启说服性教育新模式。抓理性教育,组织受助学生赴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抓感性积累,营造温馨的育人氛围,为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送去暖心关怀,“悄悄”注入一卡通爱心生活补贴,或以传统佳节为契机,组织留校学生开展欢庆活动等。
3.2培养家校两级“意见领袖”,延伸育人服务触角1940年,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即“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结合受助学生易受他人言行影响的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应积极培养并发挥这一特定群体的作用。校园外,可将学生按生源区域划分,选择“社交”能力较强的学生家长作为“意见领袖”,主动向区域家庭讲解资助政策,扩大政策宣传的广度与深度;校园内,将充满正能量且人际关系良好的学生作为培养目标,发挥朋辈教育效果。同时,通过与校内外“意见领袖”的沟通互动,及时获知了解受助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困难,不断提升育人服务的精准性。
3.3加大官微的“议程设置”,引领校园舆论风向标传播学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认为“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这种活动“会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判断”。对此,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应在校园官微上下功夫。深度挖掘学校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或优秀毕业生等先进事迹,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生活信心。于每学年新生入学之际将本年度资助项目类型、申请条件与拟申报时间公之于众,使同学们能够提早规划,减缓在校期间的焦虑情绪。
3.4紧贴学生成长诉求,有的放矢主动回应在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要求媒体人要从受众角度出发,将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体。借鉴这一理论,课题组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展开调查,发现大家普遍对于提升人际关系能力、接受艺术熏陶和参加健身项目表现从极大的兴趣,这为丰富育人途径开辟了新的视野。针对部分学生因时间关系而无法参与勤工助学的诉求,学校将勤工助学岗位调整为临聘和长期两种形式,动态发布岗位需求并进行公开招聘,以此激发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和劳动意识,通过“拟态工作”,不断提高其人际交往、求职应聘等实战能力。为缓解学生对于未来发展的焦虑情绪,学校应不定期邀请用人单位来校讲座,按批次组织受助学生赴企业参观实习,开辟“就业动态”“本科报考路径指南”等官微专栏,帮助同学们明确发展目标,有的放矢采取行动。
3.5警惕集合行为中的流言传播,加大资助评审的公开透明度传播学中,将在集合行为中呈现出的“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定义为流言。流言的发生主要基于正规的传播渠道不畅通而导致人们对“内部小道消息”无法给予理性判断,从而对流言深信不疑。为了避免资助工作中流言的滋生与传播,应务必加大资助评审各个环节的公开透明度,畅通资助监督与举报机制,辅以大数据分析体系实时追踪受助学生的日常表现和消费行为。同时,要加强同学们的媒介素养,提升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信源不明的消息不可轻信盲从,更不可肆意传播,将流言传播阻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北坪,潘清泉.融合传播学理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6(07):57-59.
[3]王鹏.新时代大学生资助育人实效性的思考与探索[J].决策探索(下),2021(09):91-92.
作者:杨静 单位:宁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