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数字化教育研究

时间:2022-12-14 15:16:13

序论:在您撰写数字化教育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字化教育研究

数字化教育研究1

人具有巨大的潜能,正确发掘自身潜能可以让自己在学习和未来发展道路上获得成功,而想要正确发掘自身潜能的必要前提是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合理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那对学生未来发展和学习一定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教师要在数字化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一、数字化技术和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关系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心智以及其他方面仍然处于发展萌芽阶段,但是相关研究表明,人类的黄金学习阶段有两个,一个是初中青春期阶段,另一个就是小学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与模仿能力,因此在此阶段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个阶段没有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为人处世以及其他方面。随着时代改革和科技发展,我国进入了全新的科技时代,数字化逐渐完善和成熟。企业为了能够与时俱进,让今后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都开始将数字化渗透到企业发展过程,这其中也包括教育行业。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小学学校在开展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上得到了有效参考和助力,并且随着数字化教育的不断深入,很多小学学校为了迎合新课改的要求建立了数字化信息平台,为增强教育质量增加了原动力,使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得以更好地开展。数字化教育指遵循现代教育理论和规律,以传统教育为基础进行更新改革,让小学生教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国家要求。在数字化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很多学校的数字化信息设备已经相对完善,于是在教育行业逐渐形成了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教育形式,即数字化平台。数字化平台主要依靠现代科技技术,如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等,共同组成一个教育体系,依靠数字化教育的便携性,对小学生展开相应的教育手段。对于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来说,通过数字化教育的形式也可以得到实现。在实际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经过数字化教育介入,可以将现实中广泛分布的德育知识、教育方式、图片、文字、信息等进行数字化加工,最终形成一个更加具体、系统化的教育方式。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分析

(一)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从某种角度来讲,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比学校教育更大。但是,从现代家庭背景可以看出,各家庭的整体趋势主要偏向于“不重视”“不规范”的态度,这种态度直接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家庭环境中影响小学生习惯养成的因素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家长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家长由于自身综合素养和行为习惯有所欠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如随便否定他人或他人意见、出言不逊甚至“出口成脏”等,学生如果长期保持这一不好的行为习惯,后期想重新纠正也很困难。二是家庭对于孩子的溺爱。正所谓“隔代亲”,老一辈人对孩子更是加倍溺爱,从而导致孩子个人行为习惯越来越不好,例如不讲卫生、没礼貌、脾气暴躁等问题。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明知道孩子有错误行为,但是仍然不纠正孩子的错误,甚至鼓励孩子的错误行为。再加上网络信息发达等因素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回家就玩手机、玩电脑,将学习完全抛之脑后。

(二)学校方面学校是孕育国家希望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学习与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主要场所,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距离将其全面落实还有一定距离。目前大多数学校对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停留在表面,例如在课堂纪律、走廊纪律、日常行为安全等次要方面,忽略了学生待人接物和言谈举止的行为培养。如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很多学生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对同学或朋友进行霸凌,这很难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正确审视自身行为习惯。所以,学校方面影响小学生习惯养成的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学校对此工作的态度不够重视,大多数学校的教师对于学生个人行为规范在日后对其自身的影响认知不到位,从而忽视了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言谈举止和行为规范,直接导致学生自身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失去了有效完善。其次,缺乏科学完善的教育,教育工作想要顺利开展的前提是要有完整的系统和体系支持。因为目前的教育中缺乏以行为习惯培养为主旨的主体,这也直接为这方面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对今后展开长期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社会方面家庭和学校之所以把孩子的教育中心都放在分数上,是因为来自社会的影响和需求。近年来,社会上不断出现各种“起跑线”观点,即以分数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受此理念影响,针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难以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具体来说,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社会层面上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倾斜的资源是为了满足各界对考试成绩提高的需要,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辅导班占据小学课后教育的大部分,其他钢琴、书法、绘画等兴趣班也主要是针对学生特长发展,而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素质教育严重缺乏相应教育资源,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利用数字技术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一)家庭方面家庭在小学生发展道路上意义重大,有很多学生因为家庭教育环境影响走向成功的道路,而有的学生因为家庭成长环境不利走向歧途。在日常生活当中,家长可以利用数字网络技术引导孩子看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动画片,例如很多孩子喜欢看《奥特曼》系列的动画片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有的家长在学生看动画片的时候会在旁边陪着孩子,告诉学生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以及本集动画片主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从而让学生从动画片中知道和平的意义、学会担当、学会遇到困难时要勇敢无畏。但是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理,在家里只要孩子没有危险,就放任孩子自己玩乐,导致孩子只学会了模仿奥特曼飞行、模仿奥特曼的动作场面去殴打同学。同时,如果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好的管理办法,还可以通过网络社交软件,例如QQ、微信等App与教师积极沟通,针对自己的孩子讨论科学完整的培养方法。还有的学生由于父母工作忙,经常在姥姥家或者是奶奶家生活,老一辈人对学生更是加倍溺爱,从而导致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越来越不好。对于此类问题,家长可以通过微信每天让学生将自己按时刷牙、按时洗脚等一些良好行为习惯的视频发送到父母微信上,对于学生发过来的视频家长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潜移默化地树立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二)学校方面1.利用数字信息课养成讲卫生的习惯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发展,我国大部分小学学校都有微机室供学生学习数字信息课程。众所周知,数字信息课的教室明确规定必须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虽然其本身是用于学生学习,但是相对来讲微机室的环境卫生要求较高,这对学生可以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例如进入教室必须穿鞋套、不许随地扔纸屑、不许将任何食物带进教室中。同时,可以利用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带有一定趣味的教育视频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不讲卫生的危害。2.数字信息化课程强化爱护公物的意识爱护公物是一种美德,但是这种美德不能止步于喊口号,可以通过数字网络信息技术播放相关教学视频。例如在课堂当中教师让学生看一些教育动画片,让学生意识到走廊里大声喧哗、辱骂他人等行为是错误的,了解这样的行为对学生日后带来的不好影响,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危害。同时,让学生看见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带来哪些好处,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社会方面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会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根据当今时代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可利用资源对小学生教育的影响,可以考虑从社会资源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入手。例如社会可以利用数字信息化收集一些良好行为规范的文章或者是一些英雄人物和对当今社会做出伟大贡献的人物事迹,同时可以在公交车上或者地铁上通过LED屏幕投放教育类视频或者宣传标语。通过类似事件的精神引导,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突出社会层面的积极影响,帮助小学生树立社会文明意识,具有高度现实教育意义。(四)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平台首先,每个小学学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数字化信息教育平台,以建立好的数字化信息教育平台为依托实施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活动。数字化平台渗透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计划之中的实际效果,很多时候取决于学校全体师生的参与程度以及重视程度,所以想要将数字化信息平台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需要全校师生一起对其加以重视,为此付出努力,争取做到全员参与。利用数字化信息平台搜索一些衡量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标准,然后基于收集的相关资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衡量行为习惯的标准,对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进行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借助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技术可以自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为教师日后开展行为习惯教育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提高教育质量。

(五)三方携手提高行为教育质量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离不开家庭干预,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学生发展,因此在数字化平台建设完成之后,需要让学生家长加入计划当中。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能够为学生的家长以及学校教师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一措施也为教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日常表现情况提供了便利,可以在数字化平台中建设一套对每一位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监控的系统,对学生在家的日常情况和在学校的日常情况进行了解,定期安排教师与学生家长进行对接,对学生近期表现做出统计图表并进行评价和总结。此外,还要针对现存的不足制订解决方案,在日后的教学当中针对现存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教育。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学生三者共同努力才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形成一个完整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可以为学生日后的行为习惯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起到引领作用。

(六)全程评价数字化背景下渗透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效果,需要通过评价来直观地体现,而评价工作则需要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参与其中。特别是在引领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时候,通过数字信息服务平台评价系统可以清晰地反馈学生行为习惯,让教师可以及时获得掌握学生的实时情况,便于后期及时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健康成长。同时,在评价体系中增加学生自己的评价可以在主观上增强他们养成行为习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的主观意识,提高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效性。总而言之,小学生可塑性强,但是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任务,小学时期是教师培养学生的最佳时期。人民教师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其精神就是无私奉献,这一职业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书”就是教学生文化知识,而“育人”包括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和行为习惯培养,所以小学教师除了教学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任务。教师在日常工作当中不能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分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过于轻视,而是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结合当前教育现状,今后在稳抓小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从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个不同层面着手,致力于消除其中的不利因素,从而推进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落实,为将来学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闫涛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田家城小学

数字化教育研究2

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已然改变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在以数字科技为依托的移动网络时代,人们对音乐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更多地来源于各种形式的数字化传播手段。在这种背景下,作为院校声乐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更加敏锐地捕捉并抓住这次时代变革为声乐专业带来的发展机遇,转换教育教学理念和思路,将各类数字技术融于声乐专业教育教学中,面对困难与挑战理性应对,寻求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创新。

一、数字化技术简述

数字化技术是依托于信息科技发展的将声光电磁等各种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以各种媒体形式为载体呈现给公众,数字化媒体则是一个较为通俗的称呼,除了其本身具备的数字化和互动性特征,还具备自由性、共享性、开放性及便捷性等特点,这些表现特征与传统媒体相比有着更为人性化的优势,必然会改变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及人才认知事物的方式[1]。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是一种较为高端的教学方式,能够便捷、高效地收集整理各类相关信息,结合大数据在专业教学中发挥最佳效果。数字化技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能够将图文声像等表象信息同时共存,使声乐专业课程教学中会影响情境创设、课程教学视听及师生体验等环节的各种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数字化教学的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将其应用于院校声乐专业教学中,是对传统专业教学形式的升级和改革,对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二、数字化技术的特性及其为声乐专业教学带来的优势与挑战

(一)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声乐专业教学的优势首先,数字化技术的互动性和自由性为声乐专业教学带来活力,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数字技术支撑下的各种媒体教学工具,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单一性。例如,当前较为流行的各种直播平台、很多社交App也都相继开发语音、视频等功能,专业教师可以运用这些功能强大的直播软件进行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线上即时提问。学生可以运用直播平台来进行线上表演或是上传自己的声乐演唱作品,接受教师或者同学的评价。在评论区交流或构建专业交流群组都是很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通过交流的方式来获得解答。教师也能够根据群组中学生的留言,有针对性地发布一些专业讯息和练习任务,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其次,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打破了专业教育的界限和屏障,为声乐专业教学带来丰富多样的专业讯息,使广大师生能够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与资讯。网络平台本就具备开放共享的特性,原来非常珍贵稀有的声乐资源及各种专业素材的收集变得简单容易。声乐艺术的学习较为特殊,每位声乐学习者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都渴望被名师指点。但优质教学资源总是有限的,在数字化技术条件支持下,微课与慕课产生并逐渐成为现代声乐艺术教学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声乐艺术大师开始通过网络声乐慕课进行授课,更多的声乐爱好者和学习者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观摩优秀声乐教师的授课,甚至能够与声乐艺术大师进行互动,接受在线点评和指导[2]。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学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声乐专业教学资源,学习到更多的声乐演唱技巧及表演技能,降低教学成本,进而找到一种高效便捷的学习途径。再次,数字化技术具备即时性及浓缩性,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各类数字化产品及移动终端彻底转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的背景下。线上微课、慕课等学习资源,通常设计的时间在10~25分钟,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知识点更为浓缩,学生能够充分运用课下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

(二)数字化技术为声乐专业教学带来的挑战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声乐专业教学中,为广大师生的教与学都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也为声乐教学带来挑战。首先,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平台及网络搜索引擎给大家带来丰富的专业讯息。由于这些讯息价值良莠不齐,学生在优质资源的选择上具有一定难度。同一首声乐作品能够在网络上搜索到多种不同的版本,很多谱例会存在错误或者不够完美的处理。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要从诸多声乐作品演唱曲例中分辨优劣,挑选出有学习参考价值的资讯,就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其次,专题性的网络微课、慕课等教学形式对声乐专业学生来说,难以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声乐艺术需要人通过身体发声器官来对声乐作品进行诠释、表现,但是每个人的身体发育状况是不同的,这使声乐艺术专业区别于其他学科,具备较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因此,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一对一”的小课堂面授形式,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授课。由于学生发声条件各不相同,教师应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进行指导。但是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教学资源缺乏,小班课及集体课由此产生,但此教学形式对声乐专业技能教学来说,只能作为“一对一”面授教学的辅助和补充。而在采用微课及慕课教学形式时,专家或者教师不可能对每位学生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学生学习问题的点评也只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特别是对于基础薄弱学生,容易生搬硬套微课或者慕课内容,打乱了原来的知识结构。并且,在微课、慕课进行过程中的互动大多不够深入,存在一定的偶然性,而声乐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固定走势,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学习成长是不断变化的,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保证与教师之间互动的连续性和规律性,以保证学习成效。另外,学生可借助各种移动数字终端,根据自身学习需求获取各类有助于专业学习的信息。然而这些知识多数是碎片化的,加上快餐式的学习方式,学生难以深入理解,也不利于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对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声乐教学改革要考虑周全不能盲目在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各学科专业都在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努力将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前提是一定要尊重专业学科特点。声乐艺术的学习较为特殊,学习过程注重实践,极具个性特征,而对于数字技术的应用,教师应借其辅助声乐专业教学,而不是被其主导,这是声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二)教师与学生在抓住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更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推进声乐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首先,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转变教学理念,并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去强化自己数字化教育教学技能,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其次,教师要认真思考如何在专业教学各环节中融入数字化技术,包括教学任务目标的设定、方案设计及教学策略调整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珍惜和利用新时期院校提供的开放性共享资源平台,使数字化技术手段与媒体成为自己声乐专业学习的又一良好渠道,而非唯一渠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学,与专业导师和同学进行线上互动交流,解决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配合教师的指导,解决专业上的技术难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零碎化的知识进行整合,以形成完整的声乐艺术知识体系[3]。

(三)院校单位要鼓励并引导声乐专业教学改革院校单位在鼓励声乐专业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同时,也要理性分析新时期各类数字技术及专业学科的发展特征,对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科学引导和有效把控。院校单位要为专业教师提供相关信息技术的指导及培训,提升数字媒体技术水平,让教师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媒体的教育环境。院校单位还要完善本校信息技术团队,将其与声乐专业教师资源相整合,推行院校数字化媒体声乐教学平台的构建。

结语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数字化技术为专业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笔者认为,作为从事声乐艺术专业的教师,必须要在紧抓机遇的同时理性应对各种挑战,如此才能达到专业教学预期目标并提升教学成效。声乐教师只有理性面对专业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及方法的改革,才能使声乐专业学科教育教学得到快速发展。

作者:孙介孚 单位:甘肃省陇东学院

数字化教育研究3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是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水平、效果,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型改革,有赖于借助信息技术媒介,建设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师团队,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以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性、理论性和实效性。由李梁所著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一书,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高效融合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探索,为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思政理论课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具有必要性。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对象是广大青年学生。青年学生是具备独立人格、思想开放、求新求变的群体,具有较强可塑性。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环境下,青年学生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力大大提高,其主体意识、独立意识更加强烈,期待民主平等、主导主动的教育关系。但当代中国正处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的时期,面临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冲击。从高校教育实际情况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采取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学生对社会价值的理解趋于表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涵理解片面,部分学生存在理想信念迷茫、价值判断功利化的现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成效。在信息化时代,基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与转化.不断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效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作者指出,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的演变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也使我们重新审视教学载体的地位和作用。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思政理论课与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具有可行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更加宽广的平台。一是运用新技术、新工具和新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使其针对性和有限性有所提高。

二是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及实施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从而获得整个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作者从信息传播理论视角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点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和过程,需要充分运用信息科学理论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变成可控制变量的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多要素转化为信息传播过程中众多回路与多层结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传播过程中承担着过程控制的责任,且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教育对象信息接收效果,因此,在总结“连接式教学”经验基础上,建立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既可以加强教师队伍的人才培养,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的积极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选择性接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教育者在进行教育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对象的地位与作用。影响教育对象对信息接受的选择性记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一大挑战。运用多种现代教学工具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是发挥教育对象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有效方法。根据教育对象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教育教学活动突破时空限制,直观且生动地吸引和感染学生。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信息技术对加快思政理论课改革具有推动作用。数字化在信息时代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是人与人互联互通的产物。新时代,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服务人的发展。进行数字化教学,需在学科建设整体规划下建设教学资源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要以教育资源持续优质开发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为中心.激发教育对象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者的能力和素质。该书提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微课”“慕课”等途径融合深化,借助语料库技术加快改革创新,为构建多主体、多角度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提供保障。通过建立长期的共享平台,使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在统一标准、多层管理、多维主体中得到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意识到信息技术作为驱动力促进教育工具改革,重新审视教育教学活动中媒体建设方向。在把握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基础上,强化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针对性;在认识信息传播过程规律基础上,充分结合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特点,促进双主体教育关系的建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基础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焕发生机与活力。。

作者:范桐鑫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