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时间:2022-12-13 11:49:32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高校创业教育研究1

新型媒体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日益深入,形成了传媒场、网络社会空间和网络文化生活方式。其传播途径由原来的单向向双向、由静态向动态、由固定向运动的转变。新型媒介的传播对象更加开放,不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而在新媒体时代,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传播内容中的“信息源”,其传播特征极大地增强了人们行为的主体性和选择性。

一、新媒体背景下开展创业就业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矛盾越发突出、就业难度越来越大,重视并做好就业教育工作有助于就业指导的顺利进行。所谓就业教育,指的就是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利用案例分析、实践训练、模拟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就业辅导的过程[1]。这不仅需要对学生开展专项职业技能培训,还需要重视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其在毕业前就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同时,还要依据《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与学生自我职业测评,来构建科学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人生观以及择业观,从而培养广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切实让他们准确地认知自己,摆正其心态,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态度去参加应聘,为自己赢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以个人在工作中的良好表现和行动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创业教育是开展大学生创业工作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基础。而创新更多地指向的是在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是指企业家对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优化整合所能拥有的资源来创造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新与创业共同构成“双创”,创业是一种行为、一种思考,更是一种精神。转换思维、提升激情、发掘潜能是“双创”精神的本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就业方式,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可以带动更多的毕业生就业。

另一方面,培养创新精神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既要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出色的实践技术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是培养具有“双创”精神和能力的现代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能力,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席卷了大江南北。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也逐渐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相关政策、摆正就业创业态度、提升职业技能,以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创业,还能够通过促进学生内涵发展、增强岗位胜任力、拓展就业渠道以促进他们就业和自主创业。创业和就业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联动性,高等院校如果能充分发挥创业就业的独特优势,构建完善的就业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保障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对推动广大毕业生顺利就业和自主创业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新媒体背景下的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

(一)跨时空学习平台,开阔创业就业视野创业精神的主观觉醒和塑造是大学生创业素质全面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灵魂与源泉。创业精神主观视野是主体对创业主体自身的创业知识、创业价值、创业环境等进行再创造和定位的认知过程。这种质变过程深受企业家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学术界认为“任何技术都能逐渐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人类环境”。在此背景下,新媒体的全面到来,代表着“新”与“旧”时代的技术转化和变革,不仅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创业精神提供了综合的信息技术途径,还以其特殊的传播方式,激发出了培养广大学生创业精神的主体诉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大学生能够运用任意一种媒介终端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信息,明确真实的商业市场、认知企业精神文化、分析成功企业家的实践经历,拓展个人的创新视野,进而促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创业素养的优秀人才[2]。二是大学生通过对新媒体的合理应用,能够跨时空地接触更多的人,有针对性地挑选对自我创业就业有意义的知识与资源,借鉴他人的成功创业经验,以满足对创业理论和意识的培育追求,转变主体性社交思想和行为。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课“依托网络广泛的辐射性,激发广大学生强烈的创业潜能意识,从而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与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自身观念格局上重新塑造他们个人对创业的社会价值和自身意义的定位,继而形成良好的创业精神品质。

(二)多维可操作平台,拓展教育学习视角创业教育与普通学位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创业教育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在创业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与传统单一课堂知识传递渠道不同,新媒体平台具有信息资源高度整合、操作方便等独特优势,能为教育者提供易于操作的软件和三维动态素材制作与发布教育信息,增强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也可为大学生在线下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立体空间平台,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为广大学生创业理论教育体系的设计提供多角度教育信息终端。在教学内容上,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新媒体平台的技术特点,将讲授所需的声音、文字和图片融合为一体,满足大学生在多个方面主动获取信息的意愿。从目标上看,新媒体平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零距离”的心灵碰撞提供了一座桥梁,极大地提高了双方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有效性。可以说,顺畅的虚拟人际交往为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空间开展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网民”基础,既是实现创业教育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教育目标的关键保障,又是提高大学生积极吸收和内化创业理论的重要“上层建筑”。

三、新媒体背景下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提出的挑战

(一)教育权威性被削弱目前,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创业思维和视野都源自于老一辈的经验传承,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过程中,老一辈的传统创业经验对广大学生而言有着较强的权威性。因此,目前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都采用“中心权威性”的模式,在教育管理、政策决定、教育教学等方面,核心教育环节依然是共同承担。而作为创业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引领者,他们在日常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习惯性地以单向灌输的授课方式,来向广大学生传授单一的创业政策规定、创业理论知识以及创业就业的方式方法,利用课堂授课方式引导学生明确个人创业就业价值观念、汲取实践创业经验和创业理论,培养他们的自主创业能力,这是造成大多数受教者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这样边缘地位的根本原因所在。但是,新媒体条件下的信息化管理形式,极大地消除了这种“中央”组织的单向教育特征,各个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流转区是多元化的、高度自治的,“全体人员”同时都面向的是“所有人”。简单来说,现代“数字化”传播形式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基于平等、自由、开放核心价值思想的信息获取与学习趋势,有效增强了人机即时交互的创业就业知识阅览、搜索、掌握、汲取、评价以及反馈的思维和能力,削弱了过去传统的创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权威性[3]。

(二)教育内容更加复杂新媒体环境下的创业教育内容由于受到开放化、多元化、共享性以及海量性的信息传播空间的影响,导致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可选性、可比性极大程度地增强。由于虚拟新媒体平台中媒体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学生往往在虚拟身份和真实身份之间存在偏差,久而久之,新媒体平台会呈现出从受人控制到“控制人”的发展趋势,这将重塑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要么向善,要么向恶,甚至异化。创业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社会态度、思想形态和多重视角在可对比性甚至对人的可控性的网络空间中碎片化解读和解构,还有可能重新定义所谓的叛逆。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在教育价值上变得参差不齐,思想好坏难辨,破坏了创业教育内容原本的完整性。这既使主流创业教育的内容湮没于“散沙”的曲解和重构之中,又导致大学生在无意识中患上“精神麻木症”,影响大学生正确解读创业知识、环境和政策体系,影响其营养吸收,同时也削弱了大学生对创业信念的判断和对创业信念的坚持,降低了大学生对网络创业教育的信任度,给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新媒体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利用先进技术促进创业主体现代化创业主体的现代化,一般包括创业主体的先进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重要技术能力、创业理论结构、面对创业风险的处理能力和智力水平。尊重市场变化规律、学习认知创业理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水平,不仅是广大创业者迈向现代化的必要过程,也是他们探索创业就业价值与当代社会及生态环境关系的基本过程。新媒体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变化的结晶,因此,应加快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深入应用,提高应用科技的思想意识,使更多的创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自我意识层面唤起并主动学习利用新媒体技术,共同享受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从市场角度、学习时间与空间上促使创业者们超越自我,加快他们向主体性现代化迈进。具体表现为:一是提高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消除负面虚假创业信息的侵蚀,塑造网络行为文明,真正成为主体意义上的新媒体技术应用高手,并整合新媒体各种资源做自我学习成长的基石,不跟风成为新媒体技术的“奴隶”;第二,引导大学生从观念思想上训练自身对不真实信息的分辨能力,不仅要具备信息整合思维,还要时刻保持辩证的批判思想,以此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世界常态中形成主体性的辩证观。最后,则是现实创业教育与多种形式的网络空间传播相融合,使教育“双主体”既强调“现实空间”的创业教育,又利用“虚拟空间”的载体,有效整合目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深度融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倾向和价值观。

(二)构建虚拟平台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网络创业实践平台是一个实现广大学生创业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人们不是根据某种规则来生产自己,而是根据它的全面性来生产:不要尽力维持某一种成型的事物,而是要将自己置于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网络实践环境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社交能力、职业选择能力、识别风险能力和独立自我治理能力的塑造与养成有着环境引导和塑造的重要作用。网络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创业者对个人有着充分了解,并已全面掌握相关创业知识和能力,通过网络“创业实践”的验证、求异、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广大创业者深刻地意识到网络创业的真实结果,帮助他们辩证地挑选合理的创业项目,还能让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价值和本质意义在个人价值观上产生新的认知,有助于他们积累更多的实践与管理经验。

(三)依托新媒体资源开展多元课程教育架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媒体资源平台。首先,对于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缺少新媒体特色平台的现实情况,应通过网络社区网站、主题文化教育网站以及校内微信官方账号平台等来构建创业教育资源库,切实转变以往枯燥乏味、单一生硬的创业教学模式,利用更加新颖生动、通俗易懂的多元化方式来提高广大学生自主探寻创业知识的热情和意识[4]。其次,积极探索并开发新媒体创业教学软件,拓展资源库内容,借助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为学生设计制作创业就业视频、幻灯片、音频或专题课件等易接受的现代化教育软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来构建多样性课程体系,依据创业教育不同阶段的目标,开展不同层次的针对性、系统性创业教育。

(四)完善新媒体创业教育平台考核机制新媒体传播现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融入到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消费以及生存的各个方面,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针对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则是一个长期渗透、消化与发展的过程。在运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教育和普及创业知识、自主创业帮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与国家政治、文化以及生命等多方面安全保护相违背的语言、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恶意攻击。为此,建立健全新媒体平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监管考核体系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教育部门根据创业教育内容和目标的不同层次来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当前我国虽然有很多有关互联网方面的“办法”和“规章”,但大多只是笼统的规范,缺乏针对性,不能发挥具体、有效的管理作用,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法规,在新媒体传播途径中,可以杜绝不良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

五、结束语

就业可以说是最大的民生,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对广大毕业生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则为推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武器。因此,各大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有效方法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到就业创业教育中,最大程度地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车喆 单位:滁州学院

高校创业教育研究2

大学生返乡创业,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高校毕业的应届生人数已经突破1000万,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达到饱和状态[1]。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学习到更多的先进理念,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返回乡村自主创业,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合理运用到工作中,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持,进而带动就业,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助力乡村振兴。

1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影响因素

1.1个人因素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支持,而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够使其自身价值得到实现,二者相辅相成。实践证明,大学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新生代主力军,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够充实农村人力资源,使农村经济得到改善[3]。虽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政策,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存在缺陷。首先,缺乏创业精神。创业是一件艰辛的事情,创业途中经常会面对各种压力与困难,只有创业者自身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有足够的信心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够使创业事半功倍。但是,现阶段部分大学生在创业途中遇到困难就会退缩,抗压能力差,缺乏创新精神,对未知领域的管理能力与观念较为落后,使其创业成功率大打折扣。其次,创业经验不足。部分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的原因是毕业之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大学生在创业之前没有过多的工作经验,对创业项目的了解程度不高,存在盲目选择的现象[4]。最后,创业能力有限。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的是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不足,当在创业中出现问题时,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以及资源整合等方面的能力较弱,无法正确、从容、有效地解决问题。

1.2家庭因素学生人格、能力、思维的养成不仅取决于校园教育,同时也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学生父母的思维能力强、创新意识较强,敢于挑战与创新,那么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下,毕业之后可能会更倾向于自主创业。但是,如果学生父母思想比较保守,家长更希望孩子毕业后留在大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会让孩子选择报考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在父母看来,这样的工作才能够算得上体面[5]。有时学生想回到家乡创业,也会遭到父母的极力反对,父母会主观认为大学生返乡创业存在一定风险,而且没有稳定的工作就失去了所谓的体面。

1.3学校因素“双创”政策出台之后,为高等院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和依据。正因如此,高校掀起了“创青春”“挑战杯”等活动热潮,纷纷创设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乡村创业示范基地等平台,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双创”能力,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轻实践重理论[6]。现阶段部分教师的专业性不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理论教学上,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教育,没有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符合现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需求。其次,没有相对专业、系统的教材来支撑教师开展相关创业教育活动。最后,部分高校没有对创业教育投入足够的资金,虽然当前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都逐渐意识到了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依然将大部分教育资金投入到理论教学中[7]。

1.4政府因素政府既是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推动者也是重要的执行者,在大学生返乡创业建设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现阶段在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各种扶持政策时,将重心放在了创业前期的启动阶段,主要也是为了吸引更多大学生毕业后返回乡村自主创业,并没有结合大学生实际返乡创业的需求来制定有关税收、培训等方面的政策[8]。其实,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最难的应该是在中后期遇到风险防控方面的问题,要真正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成功率,还需要在这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此外,在内容表述制定方面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执行细则,使相关部门在落实过程中缺少理论依据,或者没有将所制定的政策贯彻落实到大学生返乡创业过程中,在执行过程中工作效率与协调能力较低,使创业启动政策流于形式,失去其存在意义。
2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路径

2.1大学生层面首先,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认真学习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多关注国家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出台的最新政策以及推出的就业信息等,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自身目标,为未来就业与创业奠定基础。如果有创业意愿,应该不断培养自身创业精神,当学校举办与创业有关的实践活动或者比赛时,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还能够拓宽交友圈,结识到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日后创业积累人脉。此外,大学生在参加各种比赛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强化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培养自身沟通、组织、执行等方面的能力[9]。其次,当学生已经决定毕业之后返回家乡自主创业,那么就要根据自身实际能力、专业特长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多与老师沟通,争取父母的意见,还应该向经验丰富的创业成功者虚心学习,充分做足心理准备。在坚定返乡创业的决心与信心、正确认识创业风险的同时,也要不断培养自身抗压能力。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应该有坚定的目标,避免盲目跟风,在创业过程中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创业精神,以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将在学校所学知识合理运用到创业实践中。

2.2高校层面首先,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及时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打破学生对返乡创业的传统思想,将大学生双创教育充分重视起来。可以将毕业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纳入就业率考核范围内,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不断培养其创业精神,在就业指导上,要加强与大学生生源地的联系,多安排大学生回家乡实习。其次,为了提高双创教育质量,高校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双创课程进行制定,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材质量。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将教学重点放到了理论知识上,忽略了实践锻炼,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该不断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多聘请一些“双师型”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学习热情,用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方式对其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多组织一些有关大学生创业、农业经济等话题的活动与讲座,聘请业内专业人士与学者在课堂中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为其日后创业奠定基础。可以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去各种农业类企业了解返乡创业的程序,增加教学的实践性。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大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意向,并且给予学生鼓励与支持。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加大对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

2.3政府层面首先,政府需要推出有实质性的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政策。可以加大对一些冷门领域相关项目的扶持力度,这样既可以平衡各领域之间的发展,又可以丰富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选择,或者适度简化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登记程序,推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等政策[10]。其次,政府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地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进行政策补助,这样有利于小微企业的稳定发展,可以适当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额度或者将其直接取消。为了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信心,在大学生办理各种证件或者是进行工商登记的过程中,将各项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如果大学生毕业之后返乡创业选择了与互联网相关的项目,政府可以适当地减少其所得税征收;如果大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与高新技术有关,政府可以适当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最后,改变传统的服务理念,不仅要对大学生返乡创业前期给予支持,还要重视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创业中后期的风险防护方面的指导,考虑到返乡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心理抗压能力较低、没有很强的风险承担能力,当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较为棘手的问题时容易失去创业信心,从而放弃创业这一心理特征。政府应该不断强化自身服务意识,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法律援助以及各种政策咨询等,通过提供过程风险分析、资金运转等服务来减少大学生在返乡创业中出现的风险,降低创业成本,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成功率。同时,可以建设本地的大学生就业平台,帮助家乡大学生深入了解家乡发展现状及前景,激发他们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2.4社会层面首先,应不断加强对乡村基础建设的扶持力度,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以加大修建自来水厂等资金投入,确保用水安全;一些农村的电路存在老化等问题,需要进行改造与维修;可以在乡村设置多个垃圾箱,有利于净化乡村环境。此外,还应加大对乡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其次,加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的宣传力度,使大学生了解到更多有关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可以将各种大学生返乡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加以整合,通过网络讲座等方式进行宣传,逐渐消除人们对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偏见,让大学生意识到毕业后返乡创业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提升大学生自我认同感。最后,家庭是大学生创业社会层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创业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鼓励,因此,家庭成员需要摒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大学生返乡创业信心,使其更加坚定目标,增强大学生创业意愿。

3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毕业后应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机遇,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积极参与到社会各种实践活动中,利用自己所学,不断培养自身的创业精神。与此同时,引导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助力乡村发展。

作者:廖一霖 单位: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高校创业教育研究3

新型媒体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和渗透日益深入,形成了传媒场、网络社会空间和网络文化生活方式。其传播途径由原来的单向向双向、由静态向动态、由固定向运动的转变。新型媒介的传播对象更加开放,不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而在新媒体时代,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传播内容中的“信息源”,其传播特征极大地增强了人们行为的主体性和选择性。

一、新媒体背景下开展创业就业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矛盾越发突出、就业难度越来越大,重视并做好就业教育工作有助于就业指导的顺利进行。所谓就业教育,指的就是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利用案例分析、实践训练、模拟指导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科学就业辅导的过程[1]。这不仅需要对学生开展专项职业技能培训,还需要重视学生就业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其在毕业前就充分认识到就业形势。同时,还要依据《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与学生自我职业测评,来构建科学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职业观、人生观以及择业观,从而培养广大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切实让他们准确地认知自己,摆正其心态,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态度去参加应聘,为自己赢得一份理想的工作,以个人在工作中的良好表现和行动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贡献。创业教育是开展大学生创业工作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基础。而创新更多地指向的是在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是指企业家对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优化整合所能拥有的资源来创造更大的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新与创业共同构成“双创”,创业是一种行为、一种思考,更是一种精神。转换思维、提升激情、发掘潜能是“双创”精神的本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就业方式,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可以带动更多的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培养创新精神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既要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出色的实践技术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还是培养具有“双创”精神和能力的现代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能力,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席卷了大江南北。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也逐渐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相关政策、摆正就业创业态度、提升职业技能,以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创业,还能够通过促进学生内涵发展、增强岗位胜任力、拓展就业渠道以促进他们就业和自主创业。创业和就业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联动性,高等院校如果能充分发挥创业就业的独特优势,构建完善的就业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保障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对推动广大毕业生顺利就业和自主创业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新媒体背景下的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

(一)跨时空学习平台,开阔创业就业视野创业精神的主观觉醒和塑造是大学生创业素质全面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灵魂与源泉。创业精神主观视野是主体对创业主体自身的创业知识、创业价值、创业环境等进行再创造和定位的认知过程。这种质变过程深受企业家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的影响,学术界认为“任何技术都能逐渐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人类环境”。在此背景下,新媒体的全面到来,代表着“新”与“旧”时代的技术转化和变革,不仅为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创业精神提供了综合的信息技术途径,还以其特殊的传播方式,激发出了培养广大学生创业精神的主体诉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大学生能够运用任意一种媒介终端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业信息,明确真实的商业市场、认知企业精神文化、分析成功企业家的实践经历,拓展个人的创新视野,进而促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创业素养的优秀人才[2]。二是大学生通过对新媒体的合理应用,能够跨时空地接触更多的人,有针对性地挑选对自我创业就业有意义的知识与资源,借鉴他人的成功创业经验,以满足对创业理论和意识的培育追求,转变主体性社交思想和行为。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课“依托网络广泛的辐射性,激发广大学生强烈的创业潜能意识,从而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与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自身观念格局上重新塑造他们个人对创业的社会价值和自身意义的定位,继而形成良好的创业精神品质。

(二)多维可操作平台,拓展教育学习视角创业教育与普通学位教育有着不同的特点,创业教育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在创业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与传统单一课堂知识传递渠道不同,新媒体平台具有信息资源高度整合、操作方便等独特优势,能为教育者提供易于操作的软件和三维动态素材制作与发布教育信息,增强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也可为大学生在线下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立体空间平台,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为广大学生创业理论教育体系的设计提供多角度教育信息终端。在教学内容上,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新媒体平台的技术特点,将讲授所需的声音、文字和图片融合为一体,满足大学生在多个方面主动获取信息的意愿。从目标上看,新媒体平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零距离”的心灵碰撞提供了一座桥梁,极大地提高了双方思想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有效性。可以说,顺畅的虚拟人际交往为教育工作者在网络空间开展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网民”基础,既是实现创业教育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阶段教育目标的关键保障,又是提高大学生积极吸收和内化创业理论的重要“上层建筑”。

三、新媒体背景下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提出的挑战

(一)教育权威性被削弱目前,大多数学生的自主创业思维和视野都源自于老一辈的经验传承,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过程中,老一辈的传统创业经验对广大学生而言有着较强的权威性。因此,目前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都采用“中心权威性”的模式,在教育管理、政策决定、教育教学等方面,核心教育环节依然是共同承担。而作为创业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引领者,他们在日常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习惯性地以单向灌输的授课方式,来向广大学生传授单一的创业政策规定、创业理论知识以及创业就业的方式方法,利用课堂授课方式引导学生明确个人创业就业价值观念、汲取实践创业经验和创业理论,培养他们的自主创业能力,这是造成大多数受教者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这样边缘地位的根本原因所在。但是,新媒体条件下的信息化管理形式,极大地消除了这种“中央”组织的单向教育特征,各个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流转区是多元化的、高度自治的,“全体人员”同时都面向的是“所有人”。简单来说,现代“数字化”传播形式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基于平等、自由、开放核心价值思想的信息获取与学习趋势,有效增强了人机即时交互的创业就业知识阅览、搜索、掌握、汲取、评价以及反馈的思维和能力,削弱了过去传统的创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权威性[3]。

(二)教育内容更加复杂新媒体环境下的创业教育内容由于受到开放化、多元化、共享性以及海量性的信息传播空间的影响,导致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可选性、可比性极大程度地增强。由于虚拟新媒体平台中媒体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学生往往在虚拟身份和真实身份之间存在偏差,久而久之,新媒体平台会呈现出从受人控制到“控制人”的发展趋势,这将重塑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要么向善,要么向恶,甚至异化。创业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社会态度、思想形态和多重视角在可对比性甚至对人的可控性的网络空间中碎片化解读和解构,还有可能重新定义所谓的叛逆。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在教育价值上变得参差不齐,思想好坏难辨,破坏了创业教育内容原本的完整性。这既使主流创业教育的内容湮没于“散沙”的曲解和重构之中,又导致大学生在无意识中患上“精神麻木症”,影响大学生正确解读创业知识、环境和政策体系,影响其营养吸收,同时也削弱了大学生对创业信念的判断和对创业信念的坚持,降低了大学生对网络创业教育的信任度,给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新媒体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利用先进技术促进创业主体现代化创业主体的现代化,一般包括创业主体的先进科学技术应用能力和创业重要技术能力、创业理论结构、面对创业风险的处理能力和智力水平。尊重市场变化规律、学习认知创业理论、培养自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水平,不仅是广大创业者迈向现代化的必要过程,也是他们探索创业就业价值与当代社会及生态环境关系的基本过程。新媒体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革命变化的结晶,因此,应加快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深入应用,提高应用科技的思想意识,使更多的创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自我意识层面唤起并主动学习利用新媒体技术,共同享受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从市场角度、学习时间与空间上促使创业者们超越自我,加快他们向主体性现代化迈进。具体表现为:一是提高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消除负面虚假创业信息的侵蚀,塑造网络行为文明,真正成为主体意义上的新媒体技术应用高手,并整合新媒体各种资源做自我学习成长的基石,不跟风成为新媒体技术的“奴隶”;第二,引导大学生从观念思想上训练自身对不真实信息的分辨能力,不仅要具备信息整合思维,还要时刻保持辩证的批判思想,以此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世界常态中形成主体性的辩证观。最后,则是现实创业教育与多种形式的网络空间传播相融合,使教育“双主体”既强调“现实空间”的创业教育,又利用“虚拟空间”的载体,有效整合目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深度融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学习倾向和价值观。

(二)构建虚拟平台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网络创业实践平台是一个实现广大学生创业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重要载体,“人们不是根据某种规则来生产自己,而是根据它的全面性来生产:不要尽力维持某一种成型的事物,而是要将自己置于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网络实践环境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社交能力、职业选择能力、识别风险能力和独立自我治理能力的塑造与养成有着环境引导和塑造的重要作用。网络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创业者对个人有着充分了解,并已全面掌握相关创业知识和能力,通过网络“创业实践”的验证、求异、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广大创业者深刻地意识到网络创业的真实结果,帮助他们辩证地挑选合理的创业项目,还能让大学生对就业创业的价值和本质意义在个人价值观上产生新的认知,有助于他们积累更多的实践与管理经验。
(三)依托新媒体资源开展多元课程教育架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新媒体资源平台。首先,对于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缺少新媒体特色平台的现实情况,应通过网络社区网站、主题文化教育网站以及校内微信官方账号平台等来构建创业教育资源库,切实转变以往枯燥乏味、单一生硬的创业教学模式,利用更加新颖生动、通俗易懂的多元化方式来提高广大学生自主探寻创业知识的热情和意识[4]。其次,积极探索并开发新媒体创业教学软件,拓展资源库内容,借助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为学生设计制作创业就业视频、幻灯片、音频或专题课件等易接受的现代化教育软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来构建多样性课程体系,依据创业教育不同阶段的目标,开展不同层次的针对性、系统性创业教育。

(四)完善新媒体创业教育平台考核机制新媒体传播现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融入到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消费以及生存的各个方面,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针对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则是一个长期渗透、消化与发展的过程。在运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教育和普及创业知识、自主创业帮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到与国家政治、文化以及生命等多方面安全保护相违背的语言、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恶意攻击。为此,建立健全新媒体平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监管考核体系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教育部门根据创业教育内容和目标的不同层次来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当前我国虽然有很多有关互联网方面的“办法”和“规章”,但大多只是笼统的规范,缺乏针对性,不能发挥具体、有效的管理作用,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法规,在新媒体传播途径中,可以杜绝不良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

五、结束语

就业可以说是最大的民生,做好大学生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对广大毕业生日后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则为推动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武器。因此,各大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有效方法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到就业创业教育中,最大程度地保障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车喆单位:滁州学院

高校创业教育研究3

党的十九大以来,“创新”一词再次成为焦点,也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科研创新领域的最新动态,在夯实原有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要有更长远的视野以及解决关键难题的魄力。创新能力加强了,我国的竞争实力也会得到明显提升,进而能在提升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速度的同时以高速的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作为顶尖人才培养基地的各高校更要着重培养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高校要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由于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如果缺乏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应用和思维互补,就难以形成系统化的创新创业人才体系。因此,构建一个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各高校在新时代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要。

一、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基本设计思路

(一)成立专业和稳定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设置专业的组织指导和开展教育活动。高等院校的组织架构主要由学院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或系部以及专门研究机构组成,其管理模式通常是分阶段或多层次的,而这种模式对于开展跨专业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往往有一定的限制。因为跨学科的教育活动是多个学科和院系共同参加的教学活动过程,在教学设计、教学开展、教学评估中均存在着归属点和目标的不一致,这会给跨专业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造成一定障碍。因此,应该进一步打破学术性和专业学科之间的界限与院系关联,成立专门的组织指导和开展学术性的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为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提供了一个首选途径。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在我国文化产业迅速蓬勃崛起的新时期,要根据我国文化产业各类企业岗位人才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培养的人才既有要人文眼界,又要拥有适合行业发展趋势的复合型技能。根据我国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文化产业管理相关专业的教育课程结构要特别注重复合性与适应性。一个健全的文化产业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结构大致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普遍性的通识类基础课程。此类课程一般都是学校自己集中举办开设的课程,也包括思修、大学语文、英语等基础必修课程。第二种是文化产业管理具体专业方向下的专业理论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资产运营学等。第三种是实践课程,包括了部分理论课内实践、认知教育实习、职业教育实习以及专业论文的撰写。实践课程的设置初衷是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满足我国现代教育市场对于新型人才的要求。其中,第二类和第三类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点。

(三)组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是促进学生成才的重要力量。对于平台建立,人才是关键。各系部应在该组织的协调和组织下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和培训机会,大力培养跨行业授课的高校创新型教师。另外,在教师的聘请上也应重视社会力量,尽可能多地邀请行业内有经验、有技能、有影响力的专业人才前来交流或任教。只有组建这样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促进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多学科性,多种学科分布在不同的校园和院系容易出现仅因为机构和单位不同而出现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学资源与设备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可以通过院系协同合作,共享教育资源,通过院系特色精品类专业课程的方式改善这种情况。为实现院系跨专业的复合人才培养目标,院系间还应开展更多人事体制革新,对于教师,可以在不同院系之间按照课程要求进行相应的再分配。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才能促使各个学科的老师彼此了解,相互协助,突破学科和行政机构间的壁垒。此外,还可与政府和社会企业合作,进行专业实践,使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紧密结合。

二、新媒体时代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搭建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报刊、电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卫星、互联网、通信网等渠道并以手机、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为终端满足用户各种需求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具有操作方便快捷、承载信息量大、用户体验好、互动效果和传播效果佳等有利的业态优势。新媒体网络通信和数字技术的持续迅速发展更为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供了便捷有效的建设和运行途径。

(一)平台组织架构设计目前,高校普遍实行的是校、职能部门、学院、系部、专业教研室的纵向职能式组织结构。要将单位的各种有利条件有效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并安排专业的平台运营工作人员对平台项目的运行流程进行统筹管理,从而充分调动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创业教育教研室、具有创新创业教育资质的教师、富有创新创业工作经验的师生,制定统一的考核规范。新媒体在整合资源、协调沟通、用户使用等方面有诸多优势,可以很好地将纵向职能式结构和横向项目式结构相结合,组成矩阵式组织结构,完成平台的搭建。这非常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施,从方方面面来看都是一个良性的资源平台,能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打造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具体的组织架构(见下图),全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建。
(二)平台项目申报步骤有意愿加入平台的人员,应了解如何才能使自己的项目进入平台。文章提供几个步骤,以供有意愿的平台参与者参考。第一,如何申请立项。有意愿参与的师生可成立团队,将自身的创意转换为书面材料,并在平台提交申请。系统后台收到申请之后,可邀请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士审核项目是否可行,若可行则予以通过,对于不可行的项目则要进行否决或提出改进意见。第二,如何给予支持。负责平台运营的工作人员要结合申请材料和专家审核意见,对通过审核的项目进行资金、器材、场地等方面的评估,然后联系能够提供物质帮助的部门,要求他们提供项目所需的资源。同时,还要给予资金方面的帮助。第三,如何进行查验。负责平台运营的工作人员按照项目申报时确定的实施计划对项目进程展开定期检查,并在项目结束时进行最后的验收。在检查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保证项目能顺利进行。终期验收后要组织专家组进行评选,为优秀的项目提供相应资源促进其孵化落地。同时,要对相关单位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其年终考核,在其述职报告中体现出其为平台作出的贡献。

(三)平台保障机制构建可以从校外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业经历的人才补充教师队伍,建立双向聘任制度和激励机制,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企业家到校讲授相关创新创业技能。学校还可以建立更多激励机制,调动高等院校创新型创业课堂教师的授课积极性,让其能够主动扩充自身的各种专业知识资源储备。平台搭建起来之后,可将后台进行分级管理,通过奖惩并用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为学生的创新活动营造有利氛围,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1]。应对参与平台的项目进行量化考核,为参与项目的优秀学生加课外学分,为参与项目的优秀老师提高荣誉奖励,以调动师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2],从而吸引更多师生的参与。

三、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特性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路径构建在平台上,各个专业的授课老师可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及其他竞争性比赛,从而培养出知识和技术都过硬的创新型技术人才。学校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跨专业课题研究。例如,教师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不同学科的专业课程集中在一起,构建新的适应相关行业的多岗位综合体系。整合后的专业课程体系适合多岗位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课程以及学习方式。还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要求自主规划专业课程,通过平台学习创新创业需要的专业课程。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行为引导要使跨专业学校培养创新型企业技术专门人才的教学方案落到实处,学生主动要求进行各种跨专业学习是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跨专业学习活动中进行各种跨专业的学习和探索,教学形式要更加多样化,课内和班级之间要相互融通,理论和实践之间要相互融通。学校还要为学生设立一些激励性的制度,比如对于在教学实践和项目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还可以为学生设立与创新创业活动相关的学分,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投入跨专业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

(三)教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人才的教育要以教学与跨专业的教育和科研为主体,鼓励在校授课的教师积极申报跨领域创新创业项目,并且邀请学生进入项目研究小组考察,对这些学生进行实践培养,能让他们在顺利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教师与学生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还应当形成一种平等的交流与合作的关系。在高等院校的科研活动中,可以通过组建不同的学科或者专业背景的创新型教师和科研人员团队,举办跨领域的专业座谈会及学术讨论会,增加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习机会,加大对他们的支持力度。

(四)平台课程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平台课程构建要有助于师生共同开展跨学科、多样化的创新型知识教学活动。学校也应该积极鼓励授课老师拓展新的专业课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同时,要切实做好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知识整合和优化,编写适合各个行业的课程教材,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满足培养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进而促进学校多学科全面发展。平台应当根据每位学生感兴趣的自主创新和创业项目和行业,结合其所属的学科和实际需要,提供各种个性化定制课程。所开设的课程在教育上可以分为基础通识课、专业补充课、实践课等,鼓励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展开探索,开阔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创新创业的实践水平。在教学和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关键,授课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构建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设想的响应。在新媒体时代,利用新媒体的诸多优势和便利性构建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一方面可以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实践的机会,实现学科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新媒体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性与便捷性,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全符合国家乃至世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是新时代中国培养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创新型、综合型复合人才的探索。而我国已有不少高校开始了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和探索。除了增强职业素养的作用之外,这个平台还具有帮助他们就业创业的作用,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还可以推动高校的专业建设和教育体系完善。平台的构建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资源共享与配置、师资力量不足和组织协调困难等问题,还能在具体实践项目中利用多种渠道挖掘学生和教师潜能,成了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学习交流、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林数.“四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及其实践:以福州大学为例[D].福州:福州大学,2014.

[2]金乾伟.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构建与实践研究: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2):36.作者简介 卫晓京,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陈远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作者:卫晓京 陈远宏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