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

时间:2022-12-12 15:17:23

序论:在您撰写旅游文化产业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1

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村寨又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形态,是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复制型民族村寨旅游文化作为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一,渗透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①。对民族村寨旅游文化的传播不仅能够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与推广,也可以满足当今旅游者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等一系列需求。可以说,复制型民族村寨能够有力突出区域文化的精髓,已成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云南民族村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一方面云南民族村的建立传播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另一方面,它也发展了旅游文化,带来了经济效益。本人于2020年3月12日前往云南民族村进行实践,围绕复制型民族村寨旅游文化传播问题进行针对性调研,主要运用了访谈、实地调研、文献查找等研究方法。文章以云南民族村为例,探究了复制型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文化传播模式、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期为复制型民族村寨旅游文化的传播作出有益探讨。

一、复制型民族村寨旅游文化传播模式及其真实客观性

(一)非实体类舞台表演与被表演的“真实”

舞台表演是复制型民族村寨传播旅游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是对非实体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如:歌舞展演、民俗节日、手工艺制作等。复制型民族村寨将原本存在于民族村寨的文化习俗搬到台前向游客展示,成为了一个容纳各民族文化习俗表演的舞台。民族村寨的文化习俗原本是在特定时间、地点以及为了特定目的所进行的行为,但在复制型民族村寨中这些原本应该在特定时间、地点以及为了特定目的所进行的行为已成为了常态,失去了原本语境的意义,其在语境嬗变中成为了一种舞台表演行为。“真实”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与客观事实相符。后来“真实”一词被引用到旅游中,即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去经历目的地的真实。依据学者戈夫曼的观点,人生、社会是一个舞台,社会中的成员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他将这个舞台分为两部分:前台与后台,前台与后台是互动的,社会成员可以从后台到前台,也可以从前台退回到后台②。前台呈现的是理性的自我,后台呈现的是非正式的自我,实际上都是真实的自我。麦克康耐尔将戈夫曼的社会舞台理论引入到了旅游研究中,他认为在旅游文化中被搬上舞台的节庆、仪式、饮食、工艺品、服饰等等,是一种舞台前的展示,这是为游客提供的,游客们在这里寻求真实,而在台后人们不用顾及游客的存在而生活着,这是他们的生活真实,也是真实的。在舞台化的真实中,被表演的真实是象征的真实,这种真实是游客在旅游中寻找的“真实”。

(二)实体类景观展示与被展示的“客观”

在复制型民族村寨中的景观展示与舞台表演是一致的,舞台表演是将整个民族村看作一个民族展示的舞台,各民族在这个舞台上去展示自己的特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呈现。而实体类景观展示则展示实体类物质文化,如民俗博物馆、村寨建筑以及民族工艺品等③。云南民族村的建设坚持了“真”的原则,在建筑模型复制中坚持一比一的原比例建造,村寨中的服务者都是地道的村民,寨子中各种民俗活动以原生地形态展示,能够让游客在其中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文化原真性。在复制型民族村寨中,少数民族文化持有者、民俗博物馆、民俗村寨等都成为了被凝视的对象,在凝视中被游客景观化了。“客观”是指独立于意识和精神而存在的或者指在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带有个人的意见,与“主观”一词相对。旅游艺术中纯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一方面,复制型民族村寨中复制的是它的建筑样式、民族服饰、民俗风情等一切特征,这是一种客观,也是一种真实;另一方面,复制常常被认为是一种“造假”手段,是不真实、不客观的,但在旅游艺术中“造假”是一种常见手段,旅游开发者们利用复制的手段创造了一种“标志物”,即创造了一种象征符号。麦克康耐尔认为游客旅游是为了寻求他们所预期的“客观”,旅游开发者创造的“标志物”或者象征符号满足了游客他们所预期的“客观”,因此可以将类景观真实理解为“被展示的客观”。

二、复制型民族村寨旅游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文化构建不完整

村寨文化传播的基础是村寨民族文化。复制型民族村寨以模型的手段将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植入到多元并存的城市空间中,少数民族文化经历了从一个原生态的环境被构建到另一个新的城市环境的过程④,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所在,复制型民族村寨所构建起来的民族文化往往呈现不完整的状态。如阿昌族村寨,阿昌族在习俗、饮食、服饰、建筑、艺术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但在云南民族村中的阿昌族村寨我们能了解到的文化非常有限,形式上最能直观了解到阿昌族建筑,阿昌刀;文化上也能依靠导游熙熙攘攘的介绍了解一些。然而,我们所能够了解的都是经过开发者选择的,所看到的阿昌族民族村寨也是开发者为旅游文化而构建打造的,其中更多是在形式上的展示,以形式的符合来满足游客心中所谓的“真实”与“客观”。在旅游文化的打造建构中阿昌族村寨的许多地道的文化习俗、艺术都被过滤掉了,如:阿昌族的歌谣、乐器、舞蹈等均没有得到较全面地展示。

(二)功利性传播

云南民族村的开发,其目的之一就是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源化利用,将民族文化与商业联系起来。人人皆说商人逐利,当消费、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与商业活动联系起来时,为了利益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功利性特征也逐渐显现出来。实际调研,云南民族村在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过程中,功利性较为明显,如村寨中的商业行为明显,强调突出经济利益。依托云南民族村将商品进行重新包装,借助云南民族村的品牌力量进行传播,这势必导致云南民族村寨的文化传播显露出明显的功利趋势,而忽略了其精神文化意义⑤。如此,民族村寨的文化传播成为了吸引游客消费的引子,成为了一种消费文化。在复制型村寨民族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传播的选择与偏好。但由市场驱动,过度强调村寨民族文化传播的功利性容易破坏村寨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原真性,弱化村寨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涵,这样不仅不能有效地传播村寨民族文化传统,还很可能瓦解其文化根基、丧失其文化灵魂、断裂其传承主体。

(三)形式化严重

村寨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是系统的、完整的,同时也是二者的复合体,既包含物质文化,如:饮食、服装、建筑等,也包含精神文化,如:风俗、仪式、道德等⑥。村寨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各少数民族村寨相互区别的重要特征。复制型少数民族村寨文化传播的形式化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内容形式化,即表现村寨少数民族文化通过一系列外在形式加以表现,致使村寨文化虚化并沦为形式的附庸;云南民族村项目实施以来,由于其作为一个商业项目运作,复制其原有民族村寨中的形式毋庸置疑,但是,在复制过程中其形式的展现已经盖过其文化内涵,文化已成为形式的附庸品。如果复制型少数民族村寨的打造只停留在形式的表面,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也将无法深入,也就不能真正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其二,形式内容化,也即表现村寨民族文化内容的部分辅助形式取代了内容而成为中心,导致民族村寨以打造民族文化形式为工作重点。从逻辑上看,形式是展示内容的一种方式、手段。但是,在打造复制型民族村寨的过程中,形式的打造显得比实际的村寨文化更加重要。由于市场化的运作,云南民族村的文化传播不仅具有功利化传播特征,也具有娱乐性的特点,受这两方面的影响,其又将民族村寨的文化传播推向了形式的泥潭之中。

三、复制型民族村寨旅游文化传播策略

(一)兼顾旅游文化发展,重塑复制型民族村寨的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各种不同层次的旅游文化的交流传播日趋频繁,少数民族文化势必受到非民族地区的大众文化及现代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复制型民族村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挥了它重要的价值。云南民族村的建立对旅游文化发展的促进不容争辩,其作为关注云南各民族的文化窗口,将云南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风情、生活浓缩于其中,成为了云南的名片⑦。云南民族村被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文本,通过舞台化与景观化两种方式将云南民族文化全面地展示出来,为“他者”(即游客)提供了一个凝视和想象的文化消费空间。云南旅游文化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并且云南各少数民族文化也被更多人广为所知。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虽然学者、政府重视旅游文化的发展,但更加重视其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事实上,复制型民族村寨的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源化利用,在此过程中发挥其经济价值,基于经济因素,民族村在开发旅游文化促进经济时,而忽略了文化价值,因此重塑云南民族村的文化价值至关重要。我们要明白,云南民族村首先是一个展示云南多民族文化的窗口,它的文化性更为重要;其次云南民族村将偏远地区的民族村寨按照模型搬进城市,减少了游客去往少数民族生活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云南民族村的实践表明,舞台化与景观化的展演方式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文化特色,并持续地发挥着民族文化保护的作用。因此,云南民族村在兼顾旅游发展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其文化传播与文化保护,在传播与保护过程中进行资源化利用,最后资源化利用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附属品,在资源利用的同时文化价值才得以重塑。

(二)兼顾游客选择心理,以优秀民族文化内容为中心

约瑟夫·克拉珀提出了受众选择心理,认为已有认知、兴趣会明显影响其行为和传播效果,人们倾向于接受与其观念、态度一致的内容,如果与他们的观念、态度不一致,他们会自动忽略、过滤那些信息,如:选择性注意、理解、记忆等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重要目的就是寻求与之认知相符合的“真实”,在旅游过程中如果他们所见到的与其认知是符合的,那么他们在这里也就得到了他们所谓的“真实”。由约瑟夫的受众选择心理引入游客选择心理,游客的选择心理是游客产生认知的起点⑨,因此在打造复制型人文景观时,对少数民族文化不仅需要去粗取精,还需要把握游客的选择心理,针对游客的选择心理传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游客选择心理集中在选择注意、理解和记忆三个层面,针对三个层面应该选择不同的策略。在选择注意层面应该引导游客了解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习俗,并且打造复制型景观时也有意无意去突出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在选择理解层面,应以少数民族的历史、习俗为出发点,引导游客去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在,从而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在选择记忆层面,要突出少数民族的独特性,引导游客去认知少数民族的特点,从而记住他们的文化。由此,复制型民族村寨才能将其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

(三)兼顾风土人情打造民俗景观

风土人情是民族村寨最富特色的民俗文化,复制型民族村寨不仅是对民族村寨空间、布局的复制,也是对民族村寨中的文化的复制。若对民族村寨的复制如果仅停留在空间布局的复制,很容易导致形式化,也就是披着民族形式的空间布局而已,风俗文化完全消失,游客也完全不会感觉到进入到民族文化的语境之中。因此,在复制型民族村寨的建设中对民族风土人情的复制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基于民族特色打造人文民俗景观。在复制型民族村寨的文化传播中,可以通过打造民族人文景观,将民族地区的文化以民俗景观的形式展示给游客,诸如对民族文化与建筑形式进行处理,特别是对部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和农作设施的构造。例如:在建筑的模型处理上一定要注重本民族的建筑特色,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并且采用民族地区的朝向与布局。其次,借助当代科学技术“活化”乡土风情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得到了极大满足,人们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民族地区的手工艺品完全以手工制作为主,显然这满足不了大众的需求,借助现代技术对风土人情资源进行挖掘,在开发中保持原味,用现代技术让这些“不时髦”的风土人情在新的时代活起来。由此,我们不仅能够在复制型民族村寨中看到民族地区的建筑形式,也能够去消费他们所生产的民族文化产品。

四、结语

云南民族村的实践实际上是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展示民族文化的积极尝试,在这尝试过程中云南民族村为其村民创造了一个次生镜的带有民族记忆、地方特色以及舒适的文化空间,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享受少数民族文化氛围的次生镜文化空间。复制型民族村寨以次生镜的形式传播民族文化,是新时代下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实践表明云南民族村在传播和保护民族旅游文化方面虽存在民族文化构建不完整、功利化、形式化等不足,但其整合了云南26个民族的旅游文化资源,成为了展示云南多民族文化的窗口,对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运 陈艳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2

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旅游景点正在借助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深挖旅游地文化内涵,设计开发各类旅游文创产品,促进旅游地传统文化的创意转化,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与此同时,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同质化严重、形式单一、缺乏传统文化内涵等。“90后”“00后”成为旅游文创产品的消费主力,他们更注重文创产品的体验性和互动性。为了满足当前年轻消费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拉近人们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利用互动设计理念增强旅游文创产品的互动性非常重要。本文通过研究互动设计理念的概念及应用,分析旅游场景下互动性的影响因素,探究提升传统文化类旅游文创产品的互动性的策略,并梳理互动性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以期增强传统文化类旅游文创产品的互动性,促进人与产品的交流,拉近人与文化的距离。

一、旅游文创产品中的互动设计

(一)互动设计的概念

互动是指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在生理、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互动设计是在1984年由设计师比尔·莫格里奇在一次会议上提出的,是指在充分了解消费者心理、需求及行为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互动方式使消费者与产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消费者在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信息反馈、情感交流以及对产品的新的认知,从而获得良好的产品使用及互动体验。互动设计在计算机、心理学、艺术设计领域都有广泛应用[1]。在产品设计领域,互动设计是产品设计的一种创新形式,从消费者的使用需要与体验出发,强调产品简单易用,强调建立人与产品有效交流的方式,从而构建一个相互沟通、有机联系的设计体系,达到提升产品的实用性、使消费者产生亲切感、获得参与感的目的。互动贯穿于消费者与产品接触的全过程。

(二)旅游文创产品中的互动类型

人与产品是互动关系的主体,按照旅游文创产品通过互动为游客提供的体验来分,主要有四类,分别是感官互动、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和思维互动。

1.感官互动

感官互动是人与周围环境沟通的基本方式,由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种感官组成。人通过感官接收信息、调动感官系统,然后对产品进行选择与使用。感官互动是人与产品之间最基础的互动形式,会带给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利用感官互动,并进一步打破以视觉为主的传统感官互动模式的界限,将触觉、嗅觉、听觉等多感官融合,能够刺激游客的感官机能,从而增强游客对产品的兴趣与购买欲望[2]。

2.情感互动

情感是指人的情绪感受及其变化。情感互动能够激发游客内在的思想感情,引起游客情感上的共鸣。游客在与产品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源于产品的外在形式要素,产品的形态语义、视觉符号能够刺激游客产生联想,瞬时产生情感反应。后期通过游客与产品的持续互动,产品不断地唤醒人在当时情境下的记忆,使这种情感得以延续并逐步加深[3]。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加强游客的感性理解,增加游客的情感参与,充分给予游客情感表达和释放的机会,可以增强游客的情感互动体验。

3.思维互动

思维互动强调思考,游客通过产品的引导进行问题思考,以此引起游客的兴趣,游客获得认知,加深了对文创产品的印象,从而丰富游客体验。在旅游文创产品中加入思维互动,可以增加产品的复杂性,赋予产品文化深度,同时也能给予游客丰富的体验。

4.行为互动

增加身体体验,以交互行为来充实生活,积累经历,便是行为互动的含义。在旅游文创产品中加入行为互动,可以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与真实感。如微缩版紫禁城积木,展现了故宫的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建筑,游客可以动手将积木层层堆叠,筑起多样的建筑[4]。在这一过程中,游客通过搭建积木可以了解古代皇家建筑结构,体会明清宫廷建筑的审美格调。

(三)互动性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价值

1.促进了游客与产品的交流

旅游文创产品是旅游目的地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的物化形式。传统旅游文创产品仅对游客进行单向的价值传输与文化传递,游客只能被动接受,产品与游客没有交流。互动性元素的融入,能够打破这种被动、单向的模式,促使游客主动靠近、感知产品,使产品与游客能够双向沟通与有效交流。游客可以了解产品传达的文化,产品可以更加贴近游客,从而拉近产品与游客的距离,促进游客与产品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2.强化了产品的纪念价值

旅游文创产品是旅游纪念品的转型升级,是游客旅游记忆和情感的载体,是美好记忆的实体化,所以其本质属性还是纪念性。但是记忆会随着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忽略、淡忘,加入互动性元素,产品可通过与游客互动来不断提醒游客,唤醒游客的旅游记忆,使记忆得到强化,丰富了游客的日常情感,从而强化了产品的纪念价值。

3.拓展了产品的设计思路

对旅游文创产品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应用开发,都已经趋于饱和。游客的精神消费需求在不断变化和增长,现有的文创产品设计已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与互动体验诉求。所以对旅游文创产品的互动性设计进行研究,是对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思路的拓展,同时也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二、传统文化类旅游文创产品的互动性设计

(一)传统文化类旅游文创产品概述

结合对旅游文创产品相关文献的分析,结合产品特点与笔者的个人理解,笔者对旅游文创产品的概念总结如下:旅游文创产品是基于旅游地文化、人文精神以及审美特质,通过文化创意设计,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度解读,并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文化创意产品。旅游文创产品对塑造旅游形象、传播本地特色文化、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旅游文创产品是旅游活动的延伸,是游客对旅游的情感和记忆的延续。因此,旅游文创产品也是文化与情感的物质载体。旅游文创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创产品,具有区别于一般文创产品的一系列特征。第一,文化特性与创造性。旅游文创产品不同于文化产品、纪念品,它更强调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以及创造性转化。第二,实用性。旅游文创产品不是简单粗陋、实用功能不强的纪念品,旅游文创产品结合游客日常实际生活,功能上贴近游客实际需求。第三,审美性与艺术性。艺术审美是游客的一种高层次追求,人们乐于在极具艺术性的产品中感受和领悟美。旅游文创产品吸收文化艺术的精髓,融合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观念,创新表达方式,进而可以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传统文化类旅游文创产品是指在旅游场景下的产品文化创意来源于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资源与其他传统文化资源的具有内涵的文创产品。除了满足以上旅游文创产品的特性,传统文化类旅游文创产品还带有明显的传统文化符号。其设计与开发基于旅游地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将传统文化元素拆分、凝练、归纳和整合,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以图形语言进行视觉化的表现,以具象的形式呈现给游客。传统文化元素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民俗风物,指在生活环境中形成的标志性节日与物品,还包括历史悠久的生活习俗、方言、建筑物、景观、服饰、配饰等;二是吉祥物,象征瑞气吉祥的动物、植物、物品、图腾等;三是艺术瑰宝,指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文物、民间工艺、民族文化等;四是人文精华,如儒家文化、汉字、琴棋书画、诗集等。按照可以具体提取利用的类型进行分类,传统文化元素可分为如下几种:第一,具象的外形结构;第二,图案纹样;第三,色彩肌理;第四,人文精神或思想内核;第五,抽象符号。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不应只取其外在形态,还要取其内在含义,外在的形与内在的意相结合,才能体现传统意蕴。传统文化类旅游文创产品在对传统文化元素整合应用的基础上引入互动性,既能将多元的传统文化传递给游客,使游客产生文化认知与认同,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也能带给游客独特的体验。

(二)旅游文创产品中互动性的影响因素

1.游客自身因素

(1)游客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旅游地的传统地域文化内容不同,深度不同,通过文创产品表现出的形式、内涵深度也不同,加之不同游客的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游客对于旅游地传统文化可能会存在无法理解或理解有偏差的情况。因此,旅游文创产品的互动性设计,既要尽可能地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又要考虑游客能否接受,同时还要贴合游客的认知观念和兴趣爱好,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文化蕴含的隐性因素转化为游客能够理解的、游客期望的显性设计因素,如此才能形成比较和谐平等的互动关系,达到较好的互动效果。(2)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生理与心理变化。游客随着旅游时间的延长,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感都会加重,表现出来的特征为对继续旅游的意愿不高,对文创产品的兴趣度不高,旅游购物欲望降低。在旅游活动后期,游客表现出的在生理与心理上的对旅游的排斥和拒绝,会影响游客与文创产品互动的需求以及主动性。

2.旅游文创产品因素

(1)产品的视觉刺激与延续性。游客第一次与产品接触,便是在视觉上看到产品,所以产品给游客的第一视觉感官是影响互动的重要因素。产品要在视觉上给予游客刺激,通过外在形态、色彩与材质抓住游客眼球,引起游客的兴趣。旅游文创产品最终被游客购买,脱离旅游场景,进入日常生活情境,游客通过使用、观赏、分享产品与产品产生频繁的交流和互动,唤醒游客的旅游记忆和对文化的认知。旅游文创的这种延续性影响了产品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与游客接触、互动的频次,进而影响了互动的效果。所以要保持互动的延续性,更加关注产品的实用功能。(2)产品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传统文化体系庞大,内涵丰富,元素众多,所以对传统文化的提炼与创意化表达是比较难的,但又非常重要。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表面化运用以及过度盲目使用都会使游客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产品与游客的互动。

三、传统文化类旅游文创产品互动性设计的方法

(一)以传统文化为内核

强化产品的互动性,提升游客的互动体验,不能一味地追求互动,更不能盲目使用不适合的、大量的互动媒介和形式,否则会导致体验感与使用感较差。所以互动要在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基础上,思考传统文化如何与互动结合,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与互动体验诉求。首先,要详细分析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形成设计符号。其次,考虑如何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因为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有很复杂的发展脉络,又因为游客的认知水平有差异,所以对元素的提取要凝练,要转化成游客可以普遍接受的现代化的设计语言,从而保证文化传输的有效性。最后,综合提取出的设计符号、游客需求,结合之前总结的互动类型,选择适合的互动形式,使游客通过互动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

(二)以感官互动形成其他互动

游客在旅游商店与产品的第一次接触便是视觉与触觉上的,所以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首先要通过感官对游客形成刺激,促使第一次互动产生,同时促使游客购买。而后使游客在日常生活中与文创产品的长时间接触中,形成其他形式的互动。游客在日常使用产品时,会产生操作行为,与产品产生行为互动;对于一些融入游戏元素的产品,游客会思考,与产品产生思维互动。一次次的行为与思维上的互动,就是产品对游客的提醒,能唤起游客旅游时的美好记忆,使游客获得愉悦感,从而形成情感互动。

(三)兴趣激发与功能延续结合

旅游文创产品的互动不是瞬时产生的,要通过产品的展示与产品的外在形态激发游客对于文创产品的兴趣,增强游客想要与产品互动的意愿。在互动开始后,游客会短暂地保持对产品的新鲜感和对互动的参与,在新鲜感逐渐消失后,互动也会逐渐消失。所以要将互动从旅游地延伸至日常生活中,让游客通过频繁使用产品与产品持续互动。所以,在此基础上,要思考激发游客兴趣的方式,可以是产品展示方式的创新,如借助媒介传播手段;可以是获取方式的创新,在获取时可以加入一些游戏化的互动规则;可以是产品本身的包装设计、造型、材质、色彩上的创新。此外,要思考提升产品互动的延续性的方法,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且使用方式要简单,有一定的趣味性。

四、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高速发展,文旅融合进一步深化,国家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人们对精神文化与艺术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消费愈发旺盛。所以,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旅游文创产品高质量发展成为旅游景区设计人员关注的焦点。为传统文化、旅游文创产品注入创新活力,融入互动性的设计思维,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转化带来生机与活力,能为旅游文创产品开拓新的研究视角与开发视角,丰富产品种类,能为游客带来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互动体验。但是目前,对旅游文创产品的互动性研究还是比较相似,没有探索出具有创新性的结论与实践方法。在将来,还要结合新技术、“互联网+”对产品的互动性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作者:朱蔚琦 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3

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农”问题是根本性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这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会议报告中也同时提出了七条乡村振兴之路,其中一条就是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而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的途径之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意义

2.1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促进乐山产业融合乐山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乐山各区县旅游产业及文化的转型与融合。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实施,乐山乡村建设必然会带动乐山乡村各项产业的快速发展,乐山乡村地区产业链逐步形成,各类资源相互之间不断地融合、渗透,乡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是乐山乡村民俗习惯、历史文化等传播的有效路径之一,能够给乐山乡村地区带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科技和信息,同时能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乐山乡村产业融合。

2.2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有益于乡村历史文化传承乐山多数乡村还保留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因此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可以以历史文化为背景,从民俗、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更深层次的价值,同时通过对乐山以各个古镇为代表的乡村历史文化的宣传,增强群众对乐山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在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在保护乐山乡村风俗及历史文化前提下,全面打造乡村独有的集体验性、观光性于一体的旅游新模式,带动乐山乡村地区的旅游发展,提高乡村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促进了乐山乡村历史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助于乐山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已成为乐山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有助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同时也在提高农民收益等方面起到良好作用。然而,在乐山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急需解决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3.1乐山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保护措施不到位,未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近年来,乐山市逐步重视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但随着乐山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一些乡村的文物古迹由于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遭到了严重破坏,不利于乐山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乐山市相关部门在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对现存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够充分,保护措施也不够完善,导致乡村的旅游文化资源容易遭到破坏,不利于乐山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

3.2乐山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管理水平较低,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乐山乡村旅游文化,要全面考察当前市场需求和游客实际需求,要整合、利用各种旅游资源。但在实际落实中,由于乐山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缺乏规划性,从而导致乐山旅游文化资源得不到较好的利用,从业者的旅游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此外,乐山乡村旅游文化产业在旅游文化宣传和资金扶持两方面都存在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管理水平低下,资金投入不足则会阻碍乐山乡村旅游文化的全面发展。

3.3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机制不够完善,专业人才缺乏乐山乡村旅游多是由政府主导进行建设开发的,企业和村民进行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参与度不高,没有形成良好的乡村旅游文化建设机制。乐山拥有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但是这些旅游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开发,无法对游客产生吸引力,因此需要打造相应的文化品牌来带动、发挥乐山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形成规模效应。由于不重视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缺乏明确思路和带动力量。

4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途径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发展乐山乡村旅游文化,才能发展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乐山乡村旅游。乐山作为著名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旅游城市,除了拥有乐山大佛和峨眉山5A级景区之外,还有各具特色的古镇,如苏稽古镇、罗目古镇、罗城古镇等,应该在政府系统规划及引导下,依托乐山的各个古镇,大力发展乐山乡村旅游文化。

4.1加强乐山古镇旅游文化资源的国内和国际宣传,吸引游客乐山作为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乐山大佛和峨眉山5A级景区、峨边黑竹沟景区、马边大风顶等景区之外,还有不少的特色古镇。这些古镇历经岁月沧桑,却大部分仍旧保持着古朴的风貌,文化也未曾中断,一直传承了下来,这些古镇也是具有文化意义的旅游资源。但到目前为止,这些古镇不被游客所了解,尤其是国际游客,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这些古镇的对外宣传,吸引游客和投资商来感受乐山古镇的文化,发展旅游合作项目,带动乐山古镇的旅游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4.2根据乐山古镇实际情况开发及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乐山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管理者应不断地对以各个古镇为代表的乐山广大乡村进行实地考察,根据考察结果,结合各个古镇的实际情况,开发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在发展乐山乡村旅游文化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游客需求的变化,应充分利用并整合现有的古镇的旅游资源,使乡村旅游文化具有乐山地方文化特色,也更能满足游客体验文化特色的实际需求。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策略的制定要结合乐山各个古镇具体的实际情况,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地引进不适合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旅游项目,这样容易导致旅游项目“同质化”问题,不利于创建乐山乡村旅游的地方文化特色。在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护好旅游资源,这样乐山乡村旅游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带动乐山乡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4.3发挥乐山古镇各类经营主体的作用,共同助力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乐山古镇各类经营主体享受到了乐山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应积极参与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深入挖掘乐山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潜力,以各种不同的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表现方式,向国内国际游客展现乐山乡村旅游文化魅力,积极塑造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品牌。要大力培育和扶持乡村旅游新型经营主体,利用新型经营主体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中。

4.4加大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培训力度,培养及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需要大量各类专业性人才。政府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一方面通过不同方式:或与乐山的各个高校签订合作计划,或督促从事旅游的公司企业内部进行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培训,培养优秀的专业性人才;另一方面在每年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或是从其他省市相关政府机构中引进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乐山乡村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包装与销售各个环节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增强各类专业人才发展乐山乡村旅游文化的责任感,同时发挥他们在各自领域内的“传、帮、带”的作用,通过现场教学或进行一对一指导等方式,为乐山乡村旅游文化发展培养更多的带头人。

参考文献

[1]李一翔.乡村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7):203.

[2]马黎.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策略探讨[J].旅游与摄影,2022(1):66-68.

[3]包德瑞,李启宇,韦领.乡村振兴背景下自贡市仙市古镇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5):74-75,85.

[4]乌兰.促进乡村旅游文化建设的对策探讨[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6(4):26-29.

作者:王兵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