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14:43:58
序论:在您撰写地理教学思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爆破工程施工论文1
GIS技术和RS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发展比较迅速,美国实施“MappingOurCity”计划之后,为了使GIS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普及、被更多的人了解,美国众多协会及公司等联合起来推出了“GIS日”,加拿大成立了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家中心,日本组建了一个名为“数字化道路地图”的协会,西班牙也成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协会。国外许多国家的GIS和RS技术都发展快速,两项技术在美国的中小学地理教学中普及程度比较高,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一些地理数据,利用相关软件对所生活的社区进行环境分析并得出结论。GIS和RS技术作为有效的教学手段,逐渐融入地理教学中,为GIS和RS技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
我国GIS和RS技术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的,21世纪初期开始被广泛地应用。20世纪,由于我国的GIS和RS技术教育还没有得到普及,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使用很少,2000年以后,我国GIS和RS技术才刚刚起步,处于探索阶段。2002年,我国北京、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加入了“K-12计划”,并且和ESRI公司合作开办了“中学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示范基地”,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学生对GIS和RS技术的认识与学习[2]。2011年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GIS和RS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农业、国土、规划等许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两项技术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的可行性也越来越高,但和其他的发达国家的普及程度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3]。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下,很有必要分析GIS和R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中学地理教材中,不同的章节,内容不同,其教学方法及难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存在一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简单课”,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靠学生自己的理解能力就能够掌握,只需利用较少的时间便可充分学习,空余时间为地理方法学习、提高地理学习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4]。将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与GIS、RS技术相结合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方式[5]。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探究GIS和RS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优势及可行性,通过将GIS和RS技术以教学手段应用于中学地理课堂中,为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思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GIS和R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优势现阶段中学地理教学中主要是利用文字描述、图片展示等方式来展示地物的形态,很少全方位呈现地物的动态变化,地理教材和纸质地图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一些地物的变化无法展示出来。通过遥感卫星数据的快速更新、获得信息范围广等特性,能够将地物的变化得以展现。因此,地理课堂中,引入遥感图像进行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地理教学活动主要以教材、教师、板书为主,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二维图像,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三维空间的想象能力和思维方式。目前市面上的一些软件都可以完整地展示出三维空间的地表形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地理教学效果。现已有许多学者对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深入研究,但是遥感影像在教学应用的广泛性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所以将遥感和GIS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中有很大的教学优势。地理信息系统(英文全称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3S技术的核心,因为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强大,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相关技术,不仅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知识,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空间的感知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信息意识。遥感技术(英文全称RemoteSensing,简称RS)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通过对地物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产生影响来探测地面上的事物的一项综合技术。具备探测范围大、快速成像、信息量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地质考察、气象监测等多个领域。利用遥感数据和遥感影像,能够直观、形象地显示地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可以很好地作为中学地理的教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授课的形式,提高课堂效率,对培养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本研究通过阅读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比如利用学校图书馆查看期刊、论文、相关书籍等,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中学地理教学的趋势和方向以及相关方法的应用,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为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二)内容分析法在对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本文针对中学地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结合GIS技术和RS技术的应用,设计了相关教学案例,对论文的可行性进行相关论证。
(三)数理统计法使用地图制作专用软件ArcMap和Excel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完成对数据的相关数理统计运算和专题地图制作。
三、GIS和R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可行性
将GIS和RS应用于中学地理,能够充分地发挥它们的优势功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理论上,本文从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提供数据两个方面分析将GIS和R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可行性。
(一)计算机的普及提供可能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性价比有大幅度提高,我国各个中学进行了计算机的普及,基本上所有中学都设置有计算机室,并且条件比较优越的部分中学还设立了专门的地理教室。在这样的条件背景下,许多学生都能够熟练地使用电脑,使GIS和RS技术运用在地理教学中成为可能。这两项技术产生至今,已经有许多成熟的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全球定位系统、百度地图等。国外也开发出许多比较稳定的软件,如Ar-cGIS、MATLAB等,这些软件均适用于地理教学过程,这些软件的开发也为GIS技术和RS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二)互联网的发展提供数据陈述彭院士认为,地理学的第三代语言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由此说明了地理信息系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地理空间数据是GIS的重要因素,没有地理数据作为支撑就没有地理信息技术,但是地理数据的采集、整理和筛选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恰好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只需要掌握基本的电脑操作,就可以通过相关软件(如GoogleEarth)快速地进行地理数据的获取、存储等,从而有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来进行中学地理教学。
四、GIS和RS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地理课程中所涉及的地球表层事物是比较复杂的,各种地理现象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大气运动、城市化等知识点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对中学生而言,所接触到的地理现象极其有限,对这些地理相关知识并不了解,会导致地理课堂枯燥乏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GIS技术应用中GoogleEarth的3D模拟查询到全球的各个地区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实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有比较好的效果;遥感技术可以让学生从太空等不同的角度对地球表层现象进行实时的观测,制作各个地区的遥感影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两项技术应用在地理教学活动中,通过计算机等相关手段来展示地理事物,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形成具有科学性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学以致用。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GIS和RS技术融入地理教学过程中,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现在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所提升,要求人才具有信息化的思维方式,GIS和RS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可培养出更易掌握现代信息化的学生,有助于学生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GIS和RS技术和地理教学方法相结合后,把传统注重知识学习的方式转变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方式,使用GIS技术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可以有效地解决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如发生洪涝灾害时,利用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确定出现灾害的具体受灾位置和流域的汇水面积等因素,推断区域的流量情况,解决群众转移等一系列问题,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灵活地转变学习模式,从而更加独立自主地解决现实问题,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转变地理教学模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需要加大地理信息技术推广力度,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可整合并拓展教学资源,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现如今信息的更新速度加快,普通的纸质地图册基本被电子地图取而代之,在信息化的时代中,中学地理教学模式亟须转变。利用地理信息软件可以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成为主体,参与教学方式的转变。除此之外,GIS技术可以将教学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空间,进一步解决一些教学上的难题,如基于GoogleEarth的“WWWH”教学模式在区域地理中的应用。
(五)提高教师技术能力对教师来说,在计算机网络日益普及的社会背景下,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都在变化,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娴熟的教学技能。GIS技术和RS技术是现在地理技术的前沿,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它们的合理运用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地理专业基本都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导论”等地理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具备了一定的专业能力,再进入中学地理教学岗位就提高了中学地理教师的地理信息技能。
五、结论
本文以GIS技术和RS技术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趋势为研究背景,首先,将现代地理教学现状和传统地理教学方式进行比较,阐述了GIS和RS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优势;其次,从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数据支持两个方面,对GIS和RS应用于地理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再次,分析了将GIS和RS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得出GIS和R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将对中学地理师生和教学都产生重要的积极意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能力和核心素养提高,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技术能力,促进现代化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作者:张翀 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
地理教学思考2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改革重点问题
1.《乡土地理调查实践》课程目标《乡土地理调查实践》是高师地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类课程,也是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型课程形态。高师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主要输送中学地理教师,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是本专业重点。该课程在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专业知识基础上,结合地理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引导大学生从身边及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开展实践活动,形成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其具有基本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课程思政”目标亦在教学中得到充分重视,通过实践活动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2.《乡土地理调查实践》课程教学改革重点问题(1)地理师范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地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知识体系庞大繁杂,受课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相对不足的情况长期存在。(2)地理师范生培养与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衔接问题中学地理以培养学生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地理实践活动是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由于部分地理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难以承担地理实践活动任务。地理师范生作为中学地理教师的后备力量,有必要在职前接受比较系统的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训练,以应对职后教学改革的需要。(3)地理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大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虽然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难于把握课程教学与思想教育之间的平衡度。
二、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具体组织实施情况
本课程融合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及区域地理等内容。通过全员参与+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次从设计→实施→总结的完整田野调查全过程。调查内容既有本地公交线路的跟车调查,亦有基于国家生育政策陆续调整的市民家庭生育意愿或基于老龄化背景下的孝亲敬老主题调查等。除了前期校内准备之外,还有诸如在市统计局备案,取得市文化局、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和市区公安机关等行政部门许可等。在当地建有课程实践基地,每次活动有视频资料留痕,能够满足该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需要。
1.《乡土地理调查实践》课程教学主要内容“乡土地理”作为区域地理中最基本的单元,蕴含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丰富素材。①在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和民众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反应问题着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学习中体会社会责任感。②在实践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摘要:《乡土地理调查实践》课程是高师地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实践类课程,也是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的新型课2.具体组织实施情况①打通年级界线,由老带新,确保动手实践能力届届相传。每个小分队加志愿者不超过十人,招募低年级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打通了年级分界线,曾作过志愿者的同学就自然成为骨干成员,引领下一轮实践。②团队出击,集体协作,极大地锻炼了大学生团队协调与组织能力。在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均需要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调查问卷,录入并分析数据,提交实践报告,团队精神得到充分重视。③挫折教育彰显,越挫越勇,大学生社会交往信心与能力显著提升。开放式课程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们学习地理的热情,很多大学生们坦言是第一次与陌生人打交道,虽挫折多多,但收获满满。
三、《乡土地理调查实践》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1.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由小组长考勤,每个组员提交调查报告等材料,教师综合评定给分。鼓励学生积极创新的自觉性与科研的意识性。改革课程评价制度和成绩评定方式,课程总成绩=调查报告*70%+作业*20%+考勤等*10%。主要包括调查主题确定、问卷设计并讨论、录制视频、案例分析、开放性讨论、主题发言与研讨、课程小论文、社团活动、实践考察、笔试以及课堂考勤等。
2.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等情况(1)教学生动,课程评价方法日趋完善传统的课程评价过于关注终结性评价,对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够重视。本课程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在课程实践中表现出的语言、文字、创造和实践能力的评定,也包括对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定。(2)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形成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循环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考察、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初步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届届相传的传帮带方式,使得课程实践持续开展,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经市统计局备案的调查数据真实有效,数据源于学生们的亲自收集,亦成为他们科研写作的有力支撑。例如,董静以乡土地理调查采集的黄州区市民家庭生育意愿数据分析完成的毕业论文,被评为2017年湖北省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2016届聂红梅同学在西北大学读研期间,在第一轮的公交线路跟车调查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基于熵权TOPSIS的城市公交线路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一文,发表在核心期刊《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3)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由于每一次的调查主题都是市民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不仅仅市民热情参与,还引来了电视与报纸记者的持续跟踪报道,以及新媒体“云上黄冈”对课程实践活动进行线上直播。课程活动也得到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教授的大力推介,受到高等教育学界同仁的充分肯定,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四、《乡土地理调查实践》课程教学特色与九轮创新实践再思考
1.《乡土地理调查实践》课程教学思政特色鲜明,教改有实质突破(1)乡土地理教学目的与课程思政目标融为一体,课程思政特色鲜明基础教育“乡土地理”教学目的,是帮助中学生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高师《乡土地理调查实践》课程以本地民众对国家政策的反应和社会热点问题等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行动、独立思考、相互合作的优秀品格,既提升了师范生地理实践力,又让学生感悟到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可谓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实践模式。(2)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学生潜能得到极大的释放,教改有实质突破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与教学任务分调查主题与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及实践总结和论文写作等多个程序,均是学生为主角,教师为辅助,教学改革有实质突破,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2.《乡土地理调查实践》课程核心价值是创新内核真实驱动教学(1)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身边现实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将所学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2)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调查、测量获取资料、整理数据与分析资料,运用比较、归纳、推理、判断等多种逻辑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独立分析事物并解决问题。(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技能对现场调查的图、文、数据等乡土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需要用到多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多个地学软件,有助于学生地学统计分析、地图制图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开展创新工作的基础技能。
3.教学相长,师生科研能力提升明显,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多年的《乡土地理调查实践》课程积累表明,不仅师生情意在互动中加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与社会深入互动。师生在实践中共同成长,在亲手取得的原始数据中,进行问题分析与创作,从教学活动到收集数据再到科研论文写作,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在第一轮跟车调查数据基础上师生共同完成了《黄冈市区公交现状分析与建议》论文写作并发表在《黄冈师范学院学报》上(2014年6期)。在实践中取得的数据写出的论文《浅析黄州区家庭育龄妇女生育“单独二孩”的影响机制》发表在《绿色科技》杂志2014年第11期。2015年,在吸取前期的经验教训后,也顺利实施了乡土课程实践任务,指导学生根据调查问卷写就的《基于Logistic模型分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效与问题——以高学历群体生育“二胎”意愿为例》刊登在2016年第2期《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上,该论文荣获2016年湖北省教育厅颁发的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13级学生董静基于调查数据写的毕业论文获省优秀论文。每轮调研数据引导出有潜力的学生深入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主讲教师亦取得一系列教学成果,有多篇论文发表在核心以上刊物。
五、总结
黄冈师范学院地理本科专业自2008年招生以来,一直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该课程设置于三年级,2012年开课至今,坚持了九轮。多年的积累,使该课程已成为校级人文地理学教学的组成部分,被评为校级“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为“一院一品”重点建设课程。2021年被评为湖北省一流课程,并报送国家级一流课程参加评审。经过多年的实践,仍有许多值得反思与总结的地方。
1.持续建设有待合理规划《乡土地理实践调查》课程是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能结合其他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进行综合培养,因此《乡土地理实践调查》课程对于高师学生毕业任教中学地理影响深、意义大。本课程经过九年多不断地探索、总结和完善,并长期坚持下来,已成为我校地理学科课程特色。2020年11月学院将其作为校级“金课”和“课程思政”课建设,正在建设课程网站。未来建设规划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乡土地理实践调查》课程将继续修订和完善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丰富课程电子资源,做好教辅材料的编写和引进工作;将开发网络课件,建成电子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及改革方向本课程以大学生为主体,但需要融合地方资源,应通过学校或学院与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合作机制;应加大课程建设经费的投入,对于学校划拨的一流课程建设专项经费,完全用于本课程的建设,经费及时到位,做到“专款专用”。本课程涉及到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讨论确定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并自行设计街头问卷,按教学计划进行街头问卷收集完成后,需要组织相关学生骨干进行问卷转码录入与数理统计分析,并进行问题研究和科研论文的写作等过程。前后时间比较长,程序较多,需要考虑的细节繁琐,不仅教师需要团队协作,学生们更是需要通过集体行动才能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经费保证的前提下,仍需要持续地改进教学方法,完善细节,设计更加合理的程序,比如通过采取研究型课题进行项目申报取得更加充足的经费来源,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乡土地理调查实践》教学任务并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江砥 汪卫民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地理教学思考3
2018年初,《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由教育部颁布,四大核心素养愈来愈被众多地理教师关注[1],其中地理实践力是一种结合地理知识为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地理技能,并显现出的内在素养。新课标重视“以人为本”,从传统方式以注重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旨在使学生学到能用于生活的地理技能,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一、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地理学科能力之一。在地理知识层面,指学生在地理课堂中获取的书本及课外知识,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且终身受用,同时又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基础内容。赵玉认为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及实验步骤和方法常识,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从操作中明白其中机理,进而真正地将地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地理实践力的养成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2]。吴芸认为学生主要从课堂教学获取地理知识,然而是否真正掌握地理知识需要借助实践活动来检验。地理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的地理认知,进一步建构完整地理知识体系,是地理实践力在地理知识层面的体现[3]。在地理技能层面,指学生为保证地理实践活动顺利完成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地理实践力的外在表现。董乔生以“具身”教育理念提出地理实践力的表现方式,即在地理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与大脑配合,通过实践获得真知[4]。戴英、叶滢等人提出以借助地理工具与技术、制作地理教具模型、地理实地考察与测量和社会实践调查等实践活动为载体,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能力是地理实践力[5]。地理素养层面,要求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养成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并且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内在品质,是培养的最终目的。周海瑛认为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深入掌握地理知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锻炼学生坚韧的意志[6]。张华教授认为素养是人在复杂问题情境中为解决问题将知识、技能和态度综合运用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是学习学科知识与实践活动后积累的自我思想或经验。不仅要关注人的外部行为表现,还应注重人的内在涵养[7]。 因此,可将地理实践力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在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利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所表现的地理思维与素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国外研究现状。在1992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引领下,为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许多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其中以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国家为代表。美国的地理教育在地理教材中加入地理实践情景探究型活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安排活动计划,借助已有知识完成任务。英国地理教育重视野外实习和考察,且设有专门的地理野外考察基地。布置的地理家庭作业十分新颖,如设计旅游路线,要求学生把旅途经费、地质地貌、植被情况、天气状况等条件考虑在内。德国地理学会将“能力标准”作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日本教育部门和其他发达国家相类似,鼓励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相应的地理技能。地理教师经常在教学中演示一些形象、直观的地理实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状况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孙竞航、刘恭祥指出当前学校注重升学率、培养地理实践力脱离现实生活问题,更无法达到学以致用、地理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不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等问题[8]。马磊、苗天青指出高考体制影响下地理实践力的实行方式受限无法实施及教师对其认识不足、地理实践在教学环节上缺失,被文字性讲解代替、学校地理实验设备不完善,学生的地理实践意识淡漠是地理实践力不足的主要原因[9]。陈实、陈燕等人对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现状做出的分析总结较为全面。陈实教授指出,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地理课程对系统地理知识学习的注重,缺乏野外实践活动,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相对薄弱[10]。陈燕的观点和陈实教授基本一致。汪建国表示,相关教育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基金不足、教师缺乏地理实践经验以及学生安全问题是主要阻碍因素[11]。
2.关于地理实践力的评价方式研究。罗棋仁从地理实践力的不同层面提出不同的评价模式:以传统的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评价、学生完成评价任务表现出的技能与素养形成的表现性评价、学生对自己进行评定与反思做出的自我评价[12]。李延勇、邵发仙等人认为地理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灵活选用观察法、人物推定法、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评价法等方法,对学生地理实践力进行准确评价[13]。厉文文认为地理实践力表现为:通过观察法与调查法收集并处理信息、设计和实施地理实践活动、具有自我创新型想法,并按照由易至难、由简单至复杂、由初级水平至超高级水平的阶梯式变化将地理实践力划分为四级水平[14]。张鹏韬、高翠微等人借鉴国际地理奥赛野外试题评分标准特点,为我国地理实践力出题与评分方法提出建议:野外试题考察评价学生多种能力、题目设计建立在学生亲身观察之上,突出地理学科的实践性、评分标准要特殊化,支持学生放宽思路,考虑全面、制定地理实践力题型评分准则应因题制宜,使用多种评定方法、试题评分需设置灵活的打分区间[15]。
3.关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连俊婷、陈松林从地理学科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特征出发,提议从教师能力培训为首、转变学生的认知、开发地理传统型和现代型媒体资源、开展户外活动以及完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培养[16]。张爱弟、王双以课本“正午太阳高度及应用”一节内容为主,在真实情境中设计不同水平层次的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记录使能力得以提升[17]。吴向忠结合南京市校园规划设计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实地考察、合作探究,在操作中提升社会调查能力得出结论。与案例结合通过亲身参与记录、绘制、测量、调研等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目的[18]。
三、结语
迄今为止,发达国家对于地理实践力的理解与研究已相当深入,我国学者对该方面的研究也日趋成熟。通过对地理实践力的综合研究可知:我国地理实践活动的场所局限于学校课堂,户外活动有待补充;对地理实践力水平的评价方面的研究不足,评价体系仍需完善;地理实践力培养理论
与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结合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高师后备地理教师力量以及一线中学地理教师的研究。地理实践力的进一步发展,需得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支持与配合。
【参考文献】
[1]陈红.关注高中新课程改革 提升地理核心素养[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7:76~79
[2]吴芸.高中生地理实践力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3]董乔生.中学地理“具身”教学范式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8
[4]赵玉.高中生地理实践力评价方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5]戴英,叶滢,余云.从地理教育新宪章谈地理实践力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23:7~8
[6]周海瑛.漫谈地理实践力[J].地理教育,2016,11:1
作者:李爽 张武 单位:河南漯河人;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