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少儿美术教育分析

时间:2022-12-08 11:38:23

序论:在您撰写少儿美术教育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少儿美术教育分析

少儿美术教育分析1

自2021年实施“双减”政策以来,教育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校外培训机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科教育转向艺术教育。对于儿童来说,绘画本是一种释放天性的行为,也是每个人表达思想的途径。现如今艺术教育成为家长们培养孩子的重要部分。优质美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少儿提升审美能力,而且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天赋。当下少儿美术教育里单一的绘画模式以及材料的运用,已经满足不了美术教育的需求。因此,将综合材料引入少儿美术教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它能大力提升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一、综合材料绘画的概述及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综合材料绘画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形式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当下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绘画形式如综合材料绘画。这与传统绘画艺术相比,主要特点是涉及多种类型材料的组合搭配。传统绘画艺术通常是以材料的划分来区分的,而综合材料绘画是不限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而创作构成的艺术作品。综合材料绘画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天然材料:木、棉、沙等;另一类为人工材料:毛线、吸管、黏土等。时代特性是综合材料绘画的重要特征之一,即为当代性。综合材料与媒介是现代艺术变革的产物。绘画的方式、材料和技法等方面都是以突破传统而革新所进行的,以此来表达当下人们对艺术审美的看法与态度,更是我们探讨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科交互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综合材料绘画正是符合多学科整合,从各学科之间寻找艺术表达的多元性。综合材料绘画正在消解传统绘画的界线,为绘画艺术提供了无限潜力。这种现代艺术之间的融合,不仅仅给现代绘画艺术带来了新的转机和发展方向,同时也扩展了当下美术绘画的新的境界。各种绘画方式和绘画语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新的艺术体系。近些年来随着时代精神的不断发展,综合材料绘画作为我国整体美术格局中的新型绘画形态,以新的创作理念、探索形式语言为重要载体,开启了新时代绘画艺术发展的新领域。

(二)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体现了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我国在2021年已经将美术和音乐纳入中考,意在为实现素质教育而扭转现状。美术教育并非为了培养画家,而是通过学习绘画启迪人生。美育可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对美的感受力和审美情感态度,也是完善个体生命化的培养目的。当下的儿童美术教育面临着这样的现状:美术培训机构参差不齐,没有统一的标准参考,完全是以自己的经营理念和教育方式来经营。在一些美术培训班、工作室,传授思想观念的好老师少之甚少,基本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在培训机构中,为了让家长看到成绩,帮助自己得到生源的宣传,所以相对于培训机构来说重技巧重知识的多,注重孩子的想象创造力的少。校外培训机构虽然做的是教育行业,但是更多的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生计打算,真正为育人、为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很少有为了推动社会的美育发展进步,根据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做教育的。所以当下的培训机构追求利益的多,育人的少;用功的多,用心的少;理性思维居多,感性育人较少。教育行业以“双减”意见落地为界线,教育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局面。在强调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政策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推向话题中心,这对素质教育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学生的各种假期时间分配要重新规划,艺术教育行业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伴随着音乐、美术等相关课程逐步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从“非刚需”走向“刚需”,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教育机构来说,重点转型做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取消学科培训后,将课后时间用做素质教育。因此“双减”政策,素质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因此,素质教育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当下国内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发展是值得深度思考和关注的重点。首先,随着美术教育的不断改进,许多教师一方面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一方面又实施最原始、传统的教育方法,好比一只脚在传统的门外,另一只脚又跨进了现代化教学观念中,导致很多教师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其次,美术教育培养目的不在于画得多好,在于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由于多方原因,很多美术老师很难做出正确的引导,也很难找到适合每个人的方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这些因素制约了美术教师的思想,使得教师们很难关注到儿童身上所具有的美术天赋,这就阻碍了儿童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天分和想象力的发挥。再者,针对校外培训班中的师资力量,懂专业、懂教育,又懂儿童心理学的很少,大多数老师是非美术专业或者幼师出身,只是因为自身的生计问题而进行的短暂的选择。

二、综合材料绘画的表现特点

(一)思维的创新性让儿童进行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最重要的就是打破孩子们对待事物固有的思维方式。综合材料绘画为幼儿提供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尝试各种材料的过程中所学到的技能使他们能够受益终身。观念上的创新是首要的,其次是材料语言的创新。孩子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选择性等创新型能力。这与传统的绘画课相比较,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综合材料绘画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儿童对形状、大小、色彩等的认识,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种材料的碰撞更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开拓孩子们的眼界,使儿童从中获得更多的自信与成就感。综合材料绘画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创新艺术思维而存在。当下的教育中创新性相对缺乏。创新性是打破孩子思维定式的重要工具之一。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各种材料,教导孩子们学会“变废为宝”。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观念不同,自然创作的作品各不相同,作品表达了孩子们对于美的独特理解。

(二)形式的多样性与传统绘画相比,综合材料绘画更加自由,不是单一的形式作画,体现出综合材料绘画的优势。孩子们可以选用任何材料来进行创作,这大大增加了孩子们的创作空间。比如常见的树叶元素制作创意贴画,教师在创作之前带领孩子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再通过搜集、制作发挥孩子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因此,综合材料绘画形式更加凸显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打破了所谓的标准化范式。综合材料绘画可选择的材料虽然很多,但对于孩子选择什么材料创作,是很难做出选择的。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孩子们打开眼界,把自己所学尽可能地运用到创作之中。材料的更新迭代更是正以想象不到的速度在发展。很多新材料是通过二次加工得来的。综合材料的艺术创作彰显出各种材料的灵活运用,并将呈现个人的思想情感的视觉化形象。综合材料绘画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上。对于少儿美术来说,除了常见的水彩、卡纸等,其他的生活用品、大自然中的材料、废弃的快递包装等任何材料都可以作为他们的创作原料。

(三)材料的广泛性在当下的艺术创作之中,材料的运用随处可见。综合材料绘画区别于其他种类绘画的主要特征,就是多种材料间的混合使用。显然可知,综合材料绘画的重中之重就是“材料”。创作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材料的掌握程度。创作者把握了材料的特性、技法以及之间的相互搭配,创作出来的作品会层出不穷。艺术源于生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载体就是各种物质材料,这些材料都可以经过艺术手法进行审美创作。其实对于绘画艺术者来说,不管选择哪种绘画风格,都是需要通过某些材料进行表达的。材料的运用表达着绘画者对艺术的思考和情感情绪的输出。传统的绘画风格就是采用某一种材料的运用,并且不断地深入刻画描绘,直至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观念。但对于综合材料绘画,就在于巧妙地将多种材料运用在一幅作品之上,让材料之间相互碰撞,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优势,通过各自的优势让艺术价值得到最优化。这些都要依靠创作者通过材料这种载体一一表现出来。评判一幅好的艺术作品,需要创作者对材料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在众多的材料中挑选出来最想表达的思想。正是由于材料的广泛,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的审美观念。多种多样的材料运用,展现出社会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的高速发展,也将促进新的材料的产生与更新。所以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绘画材料不断地给绘画创作者提供新的思路,打破人们对生活和艺术之间的某种界限,使得艺术创作和人们之间产生共情。艺术服务于生活,综合材料绘画的造型以及色彩的选择,更能凸显出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结,帮助人们通过艺术的手段,传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价值观念。

三、综合材料绘画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材料的多样化可以激发少儿对绘画的兴趣绘画是培养儿童好奇心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提升孩子对审美的能力判断,就要加强自身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因此,只有选择了正确的绘画方向和培养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对绘画的积极性。在少儿美术教育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简笔画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的组合形成画面效果。但是随着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简笔画已经不能适应培养的目标。简笔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孩子们对事物的观察,扼杀了孩子们对客观事物的想象力。简笔画就是把类似的事物归纳起来,这种绘画方法一旦形成程式化,就会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此不论是生命体还是物质材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不同的材料自然带给人的感受也会千差万别。孩子的好奇心是天生自带的,想要保持孩子的好奇心不被磨灭,就得不断地激发。同样对于创作绘画作品的过程来说,不再选用简笔画作为孩子们的唯一授课方式。利用身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综合材料,能引起材料带来的乐趣。

(二)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培养创造力培养儿童创造力,是研究儿童心理,尤其在教育心理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教育的意义不在于要造就什么样的人,而是通过教育的过程,启发和引导儿童潜在的个人创造力。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很难做到针对性。想要通过美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那就必须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对待事物的疑问好奇心。比如很多家长在家看到孩子玩一些不该动的东西,就会立刻阻止孩子“这个东西很脏不能碰”“刚打扫完不要乱动”“不可以乱涂乱画”等,诸如“不能”“不要”“不可以”之类的限制孩子自由创造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把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扼杀在萌芽之中。因此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融入综合材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完成创作,能充分展现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孩子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丰富的材料能够提高儿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学习综合材料绘画时,如何进行材料的挑选,这需要我们具备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较准确地选择出能够传达作者思想情感的材料。综合材料绘画,顾名思义材料是核心要素。这就需要创作者首先要大量地搜集不同种类、样式的材料,通过收集到的素材,挑选出适合自己表达艺术价值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体现出潜移默化。这是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以及概括能力的一种锻炼。分析概括需要孩子们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进行综合材料绘画时,我们首先会对材料进行系统分类,建立孩子的整体意识。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这种意识是不可或缺的。整体意识同样适用于绘画。它决定了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老师在教孩子的时候,都要把握好尺寸,在大的方向上去给予孩子们学习的方向,点到为止。例如,对于儿童来说学习综合材料绘画,如果按照材料的性质、颜色和软硬度进行分类,就能逐渐掌握综合材料绘画的技巧。在对比选择材料的过程中,提升儿童的分析问题,归纳整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儿童自身能力。无论再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孩子都能将同样的道理举一反三。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拓展思维空间,有益于孩子们的学习发展。

作者:侯恩慧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少儿美术教育分析2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发展中儿童的人格培养,这就使一些艺术教育者开始对那些追求造型准确性的绘画技术产生了怀疑。创造力是人格培养中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特有的发现新事物、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是在对客观存在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1]。少儿创意绘画是激发儿童这类潜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有些教师选择了能够刺激儿童运用自发的笔触进行绘画的艺术材料,或者是能够唤起儿童创作冲动的材料,并取代了以往的铅笔。有些教师甚至同意儿童在画面上保留毫无组织的色彩。当然,儿童的自发性表达是最理想的创作状态,但是当这种表达得不到思维逻辑和视觉组织能力的支撑时,其往往会显得毫无章法。因此,笔者选取了一些典型案例,以探讨美术教育工作中创意行为的取舍问题。

一、造型选择

学龄前儿童在通过绘画形式传达由视知觉感受到的客观世界时,往往是自由自在、没有束缚的,他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完全呈现于画面中,童真童趣跃然纸上[2]。但是,受儿童身心发展不够健全等条件的限制,教师往往会在造型上选取一些极具创意、能突出画面效果的独特造型供儿童挑选。这样的做法是否有必要,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发现,处于0~3岁发展初期的儿童的涂鸦作品既没有展现出与现实形象的一致性,又没有展现出空间的纵深感。真正使画不达意的原因,是这一时期的儿童还不具备完全写实的绘画技术,也不具备动手控制画面的能力。他们往往没有稳健的手部力量,也不能完全集中视觉注意力,因此在握笔绘画时,画出的线条常常是飘忽不定的,甚至可能会偏离位置。在大部分情况下,超过了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往往就能画出足够准确的线条,从而能把物体表现成他们想要表达的样子。实验发现,相对于表现画面的准确性,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准确性更强。

如,他们会将耳朵用两个圆表示,一个表示外轮廓,一个表示孔洞。这就足以表明,儿童是完全可以表现脑海中的画面的。教师不应该要求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寻求几何性的完美感,这是因为一方面,儿童对手臂运动的控制能力和对眼睛运动的控制能力都使其难以画出相当精确的形状;另一方面,部分儿童往往会认为没有必要画出非常精确的图案。相对于几何形而言,儿童更关注的并不是理想的、特殊的、具体化的物象,而是物体的普遍的、非具体性的性质。如,圆形是儿童非常乐意绘制的图案,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擅用圆球、圆形表现物象,因为圆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他们更便于操作[3]。即使是圆形表现的图像,也足以让人们明白儿童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由此可见,当儿童还处在运用简单几何形状自由涂鸦的阶段时,美术教师应该对儿童发展早期的视觉概念予以肯定和尊重,也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圆形物象让儿童选择,如圆圆的苹果、圆圆的月亮等。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教师要积极推进审美引导。当今社会强调崇尚和张扬个性,信息普及、广泛,良莠不齐的信息完全呈现在了儿童面前。此时进入转型期的儿童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愈加强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正确审美观念的确立至关重要。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曾这样定义美育:“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4]因此,教师在挑选作品时要始终坚持选择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经典造型,让儿童从小便能与大师对话,在潜移默化中将儿童熏陶成高雅艺术的欣赏者。美术教师要专心致志地做美的守望者,与儿童共赴美之雅境。

二、构图走向

在以往的绘画课上,美术教师往往会认真讲解绘画的主体物是什么,该放在什么位置,设计成横构图还是竖构图,比例大小应该是多少,甚至还会进行整个流程的范画。这样,在课程结束后,儿童创作出的作品往往非常相似。但是,当儿童被要求自主创作一幅作品时,部分儿童不知应该从何下笔,每动一笔就要询问教师物体的位置是否合适、构图选择是否合理。这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自主表现能力,也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在翻阅绘本图书时往往不会特别关注拿的书是正方向还是反方向。曾有人提出,通常情况下,儿童并不在乎物体的空间摆放位置。最近,另一个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正挂在墙壁的图像比倒挂的图像更容易被他们识别。当知觉形象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时,视觉对象的识别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知觉形象的修正影响,还没有得到确切的数据,且并不是所有的画面都需要按传统意义上的正方向摆放。儿童的构图方式往往能给人们带来新鲜感和趣味性,这是因为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他们观察生活中的山川、树木、楼房、汽车等都是以地面为参考的,当他们看到倒立的人或动物时,往往会感到讶异。但是,这样的束缚在空白的绘画纸上往往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在空白纸上,空间方向完全由创作者把控。如,在描绘动物的形象时,此时的空间方向还没有被区分出来。只有在创作者心中的垂直位置被逐步确定,其将简单的动物图像绘入图画,再明确区分画面的各个区域后,作品的构图才会变得更加明显。这种构图方式既从物理的角度,又从象征意义的角度丰富了视觉世界。

三、色彩表现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名4岁的儿童对紫色非常钟爱,无论是手工课、绘画课还是集创课,她的画面中总是充满了紫色,或者说是用不同明度的紫色堆叠起物象,从而使呈现出的画面效果较为单一。在这时,教师应该思考是劝她放弃使用紫色,还是鼓励她继续保持这样的行为。教师如果任由其在在画纸中堆叠紫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符合逻辑的。基于视知觉理论,粗大的笔触和淋墨式的架上作品虽然让儿童在创作过程中获得了酣畅快感,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作品的呈现效果或许难以达到儿童的心理预期,这会使儿童的心理受到一定的影响,打击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同时,也有可能使儿童只会画出单一色彩的物象。这样看来,儿童在不同心理状态下画出的画作,又会反过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儿童表现他们感知到的物象世界。如图1所示,这名4岁的儿童在笔者播放的图像与语言的引导下,同样快乐地创作出一幅富有感染力的作品,而不是单纯的紫色堆叠,这体现了儿童创作能力的进步。

在另一个交通信号灯的教学案例中,有名5岁的男生因为偏爱蓝色,喜欢把绿色信号灯换成蓝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思考如果任由儿童涂鸦,是否会让他对文化的认知产生偏差;若是对他的行为加以干涉,是否会使他的思维方式固化。参考阿恩海姆的科学论断,在心理发展阶段不被打扰的情况下,视觉形式会顺利地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同时,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评判标准、特有的表现优势及相应的美。由于这些发展阶段是相互依赖的,并能为儿童的思想成熟打下基础,所以每个阶段都需要从容度过。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参与儿童创作的过程中,不应过多干涉儿童的创作。虽然处于不同年龄、不同背景或不同文化阶段的人对颜色的感知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任何一个体系凡是自洽的必是不完全的,作品的创意价值来自逻辑的变革”。

儿童逻辑思维的跳跃性、灵活性是珍贵的,过多干预反而不利于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在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传授其绘画经验和技能[5]。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应该做到兼顾创意与画面效果。首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人,创意的目的是选择更加适合儿童表达他们感知世界的绘画方式,即任何艺术教育最终都是在追求色彩和形状时对受教育者精神本质的解放,并能将其从客观物体世界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其次,儿童的视觉概念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并且在一般性中还会存在特殊性。明确了这两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能把握好对于儿童创意行为的干预尺度,选择合适的方式满足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成长需要。而那些出于教师单方面的、程序化的教学模式输出,程度较轻的会让儿童走上弯路,丢失他们本该收获的视觉新发现;较严重的会让儿童迷失方向,不利于培养他们的视觉判断能力。

结语

笔者综合对绘画造型选择、绘画构图走向、绘画色彩表现三个方面的案例分析发现,绘画中的创意取舍并不是单一、不可变通的,绘画的主要目的是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而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给儿童带来许多表达心理状态的方式。教师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程序化地开展教学,往往会让儿童只能用削细的铅笔临摹作品。同时,如果不允许儿童通过作品展示他们在现实中观察到的视觉对象,或者要求儿童在学习时必须集中视觉注意力,并以此创造绘画构图中的同一秩序,这同样也是有危害的。没有形状的情绪并不是美术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结果,也不能成为美术教育的手段。无论是美术教室中的设备还是美术教师的思想,同样都应该是足够全面的,并足以应对变化。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出完善的人格。

作者:孙鸾 单位:江苏大学艺术学院

少儿美术教育分析3

美术创作是作者借鉴某种美术语言,运用相应的美术材料、工具以及造型,以设计或制作等手段,为描绘客观世界、表达主观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所创造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作品。美术语言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由于创作个体性格情感的不同,他们的美术创作语言和形式也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用写意水墨来释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有的学生则喜欢工艺美术,用他喜欢的材料和方式来进行创作,用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感情。美术创作就是训练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美术语言,并且体现在其美术作品里面。其中,写生是少儿自主观察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绘画创作的重要部分,写生有助于培养孩子用自身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生活,并能有效的提升其独立的人格与品质。写生是在一个立体而又新鲜的场景中进行的创作,每个孩子由于不同的视角和观察方式而创作出特立独行的优秀作品。当前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美术创作和教学方法也是各有特色的,少儿美术主要是以儿童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通过美术创作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写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并融入社会的一种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生观察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去学习如何观察生活、观察自然和观察社会。教师引导学生在写生前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并鼓励和帮助学生与生活之间建立一种互动体验模式,这也是为学生创造一种与社会和自然沟通的机会。不同的孩子由于所处的生活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同,这造就了他们独特的观察方式和表达方式,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每个孩子的写生作品也是风格迥异。在写生的过程中,学生打破已有的观察经验,以一种全新而又熟悉的角度进行主题的刻画,将全新的创作场景加上熟悉的生活事物进行交织,最终呈现出来具有鲜活生命的艺术作品。由此可见,写生为学生的作品注入了灵魂,将生活注入艺术之中,又以艺术作品来映射真实的生活。小学阶段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在增强。

所以他们的作品力求表现的更深刻和具象,通过教师的引导能运用一些自己独有的造型方式来表现作品。对初中生而言,美术课是一门副课,但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对一些未知领域还比较好奇,所以在美术课堂上要通过课堂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高中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发展在逐步完善,所以他们的个性情感也比较稳定,在美术创作中也开始出现理性的思考和专业技法的应用。教师在针对高中的美术教学中应以学生个性为主,给予正确的、适合学生个性差异的引导。在美术教学中对美术创作进行实践与探索对推动美术课堂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模式的更新与进步,美术课堂也增加了许多实践的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例如,现在很多有条件的学校都会定期组织学生外出写生,写生是面对大自然中的实物进行描绘,能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物体的能力,也是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写生的经验给学生的美术创作积累了素材和经验,也增加了美术教学的灵动性。写生观察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不同的观察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描绘物体的特征,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并学习如何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写生的过程中,孩子们表现出了对创作对象极大的兴趣,并且,由于每个孩子所在的位置不同,他们所看到的角度也各有不同,这也避免了同学之间的抄袭现象。在少儿阶段,孩子们拥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写生观察能让学生在基于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创作,以避免学生的作品过于空洞而不切实际。美术教师可以在写生课程中引导学生对同样的事物进行对比观察,或者让学生之间交换座位以达到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如,教师在上课前搬出几盆不一样的植物,如虎皮兰、绿萝、菊花、兰草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同学们,请你们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观察,看一看这些植物你在生活中都见过吗?你认识它们吗?”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各种植物进行对比观察,不同角度的学生之间进行空间上的观察,引导学生从植物的颜色、外形以及动态进行观察等。经过种种方式的观察,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有了非常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也为课堂创作铺垫了非常棒的基础,最终孩子们从物体的大小、高矮、明暗、动静对比等方面入手,创作出了五花八门、风格迥异、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用空间思维的方法进行观察写生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是非常的重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类型的美术创作,用丰富多彩的经典美术语言来辅助课堂教学。少儿正处在人生的初级阶段,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在快速的发展。在少儿的世界里,万物皆有生命,他们可以和一花一木进行“对话”,也可以和宇宙星空进行“对话”等。然而,艺术创作就是少儿“对话”的媒介,在写生创作的过程中,少儿从自身的审美视角对写生物体进行观察与研究,在观察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经历以及创作经验的不同,他们会将自己现实中的“身份”和想象中的“身份”进行结合,从而达到物我合一。少儿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也是在对事物进行表达,可以从少儿艺术作品的用色、笔触、构图、画面内容等来探索其内心世界,从而,观赏者可以从少儿的艺术作品中了解其当下的身心发展,少儿亦可借艺术创作的过程和形式来诉说内心的世界。所以,在写生创作的过程中,少儿的个体价值得到了开发,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随着作品形式的增加和变化,少儿的内心世界和创作经验也在逐渐变化,得到了自我认可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体价值。美术创作的重点是启发学生形成发现的眼光,并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培养审美和创作能力。通过美术创作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氛围,也大大增加了美术教学质量,以创作的形式将理论转换到实践中来。学生在平时枯燥的文化课中已经很疲惫了,如果美术课也带给他们的是一成不变、枯燥乏味的话课堂,那就不符合美术教育的真正意义了。在看似简单的美术创作中其实涉及很多领域,有工艺美术、欣赏美术、民间艺术、美术技法等。这么多种类的艺术学科交织在一起,就激发了他们探索的欲望。学生的创作过程也是要通过素材收集、材料制作、技法研究和作品完善等来达到最终的创作目的。

少儿美术写生是少儿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写生教学对培养少儿的主观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美术教师,应当重视写生在教学中的应用,组织好美术写生,通过写生教学来增强少儿观察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总之,少儿美术教师要致力于提升少儿的综合素质、培养少儿独立的人格、激发少儿的创作兴趣和提升少儿高雅的审美。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性,支持学生在美术创作里融入自己的个性和情感,引导他们大胆创新,张扬自己的个性风格。中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兴趣、爱好范围的扩展,对美术的兴趣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有了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更要让他们通过实践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成人的个性在童年养成。”随着科技进步,社会更欢迎的是有独到的见解和独特能力的开拓者。所以要求学生在增强审美能力和培养审美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也是不可忽略的,而且这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这也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任务。当然,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也要根据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设计具体的美术创作方案,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应该多以课堂游戏的方式来展开,同样,美术创作方式也要符合当下小学生的心理年龄和性格特色。

可以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来展开丰富的美术创作,比如:鼓励他们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环保手工艺品,或者在喜欢的物品上面进行绘画创作,这些都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鼓励他们进行创作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在生活中的观察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初中阶段的学生就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进行引导,多鼓励他们进行不同元素的创作,打开眼界和局限,进行大胆创新。打破以往课堂的授课模式,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换作品或者分小组进行创作,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美术素养,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心。由于高中生独立自主的意识比较强烈,而且他们又比较理性些,所以在高中的美术教学中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美术专业能力,鼓励学生在课下多积累创作素材,利用自己比较擅长的表现方式来进行美术创作。

新时期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已经不单单只是一门技巧类的学科,而是更加注重对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培养的学科。在美术教育研究中越来越多的注重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美术创作在美术教学里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在美术课堂上用科学的理论和有趣的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勇于表现自我,增强自信心。小学美术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培养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美术教育一定要符合当下的社会时代潮流,发挥其学科特长。美术创作为美术教学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其影响意义。美术创作给学生带来了打开美术大门的钥匙,通过在美术课堂上的学习和创作,越来越接近内心最真实得自己,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少儿美术创作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相应的作品评价能激励少儿在美术学习中的进步,有时也能帮助少儿找到未来美术学习的方向,并且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了解自身的优势,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学习。

在评价标准上,教师要善于发现少儿美术作品中独特的美,要从少儿的心理出发,站在少儿的角度进行作品的赏析,探索少儿在绘画作品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教师要尝试了解少儿不同的性格特点以及年龄特点,要能够“倾听”少儿美术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想法,放宽评价标准,对少儿多一点肯定和尊重,进一步拉近与少儿的关系。在评价语言上,教师的语言运用要简洁、明了和准确,能够提供作品中的合理之处及宝贵建议。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欣赏到夸张、稚拙和色彩斑斓的作品,也可以欣赏到风格迥异的艺术世界。在对待一些差强人意的作品时,教师要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指导,让少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继续学习和创作。在遇到突出之处的美术作品时,教师要在语言上给予激励和赞扬。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少儿美术作品,正确的评价和欣赏少儿的艺术作品。受一些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家有时候会对美术教育有一定的误解,总认为只要老师充分的示范、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即可创作。其实并不单单是这样,真正有意义的创作是借鉴经典风格、语言与观念,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和经验进行的艺术创作,带有名作影子的画,学生也才算是学到了东西,然后在以后不断的学习积累中使其作品越来越有他的个性与魅力。

作者:周璐璐 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美豫未来教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