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7 11:50:43
序论:在您撰写审计监督管理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传统环境治理进程中,受市场监督失灵、价值认同不足以及协同不够等因素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职责错位、管理效能低下等现实问题。在建设“生态中国”战略指引下,要坚持以生态审计为基础,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优势,通过构建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监督有机融合的协同机制,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源绩效、政策制度、社会效益等领域进行审计,从而获得相对完善、权威的审计结论,进而有效化解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监督协同机制的构建背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推进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监督协同的切入点,也为构建协同机制提供了良好基础。为切实做好环境治理及风险防范工作,既需要直面问题突出、严重的环境问题,对现有生态环境制度进行优化,也需要以协同发展理念为支撑,以跨部门、跨区域的“共同体”来统筹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工作。因此,通过汇聚生态建设的共同目标,发挥互补优势,稳步推进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监督协同机制建设。
(一)目标一致: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监督协同机制的构建基础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监督的共同目标,也是构建协同机制的现实基础。通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组织开展完整覆盖、持续的生态审计,将及时识别环境治理政策、资金及行为制度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环境治理效能。一方面,将审计机制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是监督、揭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客观呈现,也是纠偏及修复生态治理政策的重要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通过对环境治理政策的实施状况、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的分配及使用状况进行审计,将及时发现相关问题,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现代环境治理以“环境公正”为价值导向,倡导多元参与、协同共治,通过深化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协同,汇聚促进环境治理的优势资源,将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环境治理呈现出涉及面广、问题类型复杂等特征,通过以跨部门协同为基础,将生态环境部门与审计、其他相关部门共同纳入环境治理合作网络,不仅切实、有效化解了环境治理问题,而且更好适应了日益复杂的环境治理需求,也稳步、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优势互补: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监督协同机制的构建动力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监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具有协同基础的实践举措。其一,通过开展环境治理监督工作,为推进生态审计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信息,也为确定审计项目提供了基础依据。生态环境治理涉及面广泛、类型多样。由于传统基层审计机构缺少完善的审计设备、专业的审计设施,大多从财务数据审计角度来衡量、评价生态环境治理效果,难以获得完整、全面的生态审计结论。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进程中,通过构建科学有效、标准规范的生态审计数据体系,不断调整、优化生态审计数据的收集方式,将在全面收集、持续积累不同区域、行业生态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充分确保生态审计数据、结论的可靠性。其二,生态审计在对资源环境、政策制度、社会效益和责任履行等状况进行审计的基础上,通过获得客观、全面的审计结论,为制定环境治理政策、开展相关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以统一、完善的审计标准为基础,以生态审计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审计指南,积极打通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的现实壁垒,搭建量化生态环境资源消耗、完整评价多元效益的审计框架,为制定生态环境政策提供合理依据,并持续、有效地化解生态治理问题。
(三)生态重构: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监督协同机制的构建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持续性、系统化的活动,在推进环境治理实践中,通过以生态环境有效治理为导向,构建环境治理与生态审计有机协同机制,进而以“全面覆盖”的生态审计机制,“全程跟踪”环境治理成效,更好地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第一,以科学、有序的方式,促使环境治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对环境治理政策文件、生态保护规定的落实状况、完整性与适宜性进行审计评价,并将审计结论与生态环境政策制度制定、发展规划相融合,从而在精准、及时识别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确保环境治理政策的持续性、有效性。第二,以合理分配、高效使用为重点,确保环境治理资金实现最大效能。资金是推进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通过对环境治理资金的效益性、合理性进行全面审计,确保环境治理资金科学、规范使用,并形成长效价值。第三,以客观评价、公正问责为延伸,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结论的最佳应用。通过对环境治理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公平性和环境性等因素进行客观、科学评价,从而对环境治理的资源利用、资源配置与成本控制进行综合评价,为开展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环境治理问责等工作提供了客观、公正的审计依据。
二、构建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监督协同机制的实现路径
推动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监督有机协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路径。在新的生态治理环境下,通过构建环境协同治理共同体,积极健全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协同机制,形成污染预防与治理并重的环境治理体系,更好发挥了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的互补优势,促进生态文明高效、有序建设。
(一)深化业务协同,协同部署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要以环境治理与生态审计有机协同为切入点,通过事前展开研究性审计,明确审计方案、审计重点,事中加大审计力度,采取全过程监督、“穿透式”审计,事后完善审计结论,整理审计案例,服务环境治理,助推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实现深度、有机融合。第一,在生态审计活动立项期间,要综合分析、研判现有生态审计案例、成果,通过总结归纳典型性、普遍性的审计问题,制订符合项目实际的生态审计方案。要以“研究性审计”为支撑,通过与相关业务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展开深度协作,制订科学、完善的审计方案,避免出现重复审计或者无效审计的现象。第二,在具体开展生态审计活动时,要将生态审计与政策跟踪审计、专业资金审计及重大项目投资审计等常规审计有效融合,重点做好生态污染项目治理绩效审计,通过构建复合型、专业化的审计体系,持续提升生态审计水平,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实现真正变革。第三,要持续做好审计结论的整改监督工作,针对生态审计发现并已整改的问题,要注重引导环保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状况的监督、检查等工作,更好发挥生态环境审计结论的专业优势。要注重完善生态审计案例整理、监督工作,通过对生态环境审计案例、内部审计结果、审计整改状况进行总结,形成专业性强、案例丰富的生态审计案例数据库,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审计效能。要积极推动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同步部署、一体落实,通过将生态审计结果与环境治理工作有效融合,为制定环境治理政策、统筹使用环境治理资金和确定生态环境审计项目提供科学借鉴。
(二)依托智慧审计平台,及时反馈、交流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在构建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监督协同机制时,通过将数字技术成熟、广泛应用于生态审计、环境治理实践,能够在整合生态审计数据、环境治理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数据共享、智慧协同的“环境治理共同体”,共同推进环境治理向智慧分享、智能决策等方向发展。第一,综合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动态性等特征,在推动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紧密衔接时,要坚持以科学防控审计风险为主线,以智慧审计为支持,通过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打通环境治理的整体管理链。要注重增强动态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建设云审计平台,形成环境治理风险动态预警与政策实时调整机制,促使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目标实现紧密融合。第二,建设开放、标准的环境治理信息共享平台,集中打破环境治理信息的共享壁垒,突破传统环境治理手段、模式,促使环境治理流程更加便捷、高效。要注重打通审计与生态环境部门数据沟通渠道,通过营造环境治理、环境审计数据开放共享的治理生态,确保环境治理数据实现规范管理、智慧共享。第三,要注重采用模糊决策法科学辨析、数字量化影响生态审计效果的具体因素,通过对生态审计数据进行持续收集、动态分析,提高生态审计数据的完整性与科学度。要以审计结论辅助治理决策为导向,通过构建科学完善、智慧科学的环境治理决策模型,进而在增强审计结论完整度、科学性的基础上,为制订环境治理政策、方案等提供关键依据。
(三)重塑协同流程,建设从计划到执行的完整协同体系传统生态审计工作与环境治理监督缺少清晰协同流程、缺乏完整协同方案,难以有效推动生态文明治理。因此,在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进程中,要以重新梳理协同流程为基础,通过构建从审计计划制定到审计结果执行的完整流程,切实完善审计与环境治理监督协同机制。首先,在制定生态审计计划时,要充分了解具体审计对象、审计要求,明确生态审计的工作目标,并合理安排审计进度、统筹调配审计资源,确保实现生态审计的最佳成效。在制订生态文明审计方案时,要重点围绕生态文明政策、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等不同审计内容,切实掌握生态文明审计对象的完整信息,制订针对性突出的审计方案。其次,在推进生态文明审计业务时,要立足审计实践的复杂性、综合性及跨区域、跨行业等特征,通过整合审计资源,构建多方协同的审计方式,共同收集、整合及分享审计证据,全面提高审计结论的完整度。最后,在执行、应用生态文明审计结果过程中,要结合审计结论,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监督举措,通过采取审计部门内部协同、审计与生态环境跨部门执行的监督机制,及时追踪审计执行情况,完善环保督察,开展环保信用评价,并反馈审计结果的落实状况,持续推动生态文明治理。
(四)深化职能优势,持续追踪环境治理成效生态文明审计是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通过以全方位监督、全过程覆盖的方式开展生态审计,确保实现环境治理的最佳成效。一是精准界定生态审计监督与环境治理的协同定位。通过以现有生态环境审计制度及标准为基础,结合环境治理的实际需要,明确生态文明的审计目标、功能定位、审计程序,并根据政策审计、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等具体业务,制定科学、完善的审计指标及技术标准,从而合理、有效化解生态审计风险,助力相关环境治理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二是遵循“政策制度—项目绩效—资金分配”等审计框架。在对生态污染防治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时,需要以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的申请、分配及使用为主线,以环境污染防治项目为落脚点,通过将财政、生态环境、业务主管单位等部门纳入审计对象,对生态污染防治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及绩效状况进行“全过程监督”,重点剖析生态污染治理背后存在的制度漏洞、管理障碍,进而有效识别、及时化解生态污染防治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效益低下、虚报浪费等问题。三是持续追踪生态治理成效。通过从生态审计视角提出环境污染防治的专业建议,促进相关部门共同参与资金使用、生态污染防治等活动,协同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等工作。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治理的关键难点在于生态环境信息数据收集不完整、不全面,环境治理与其他监督之间缺少有效协同等。生态审计具有专业、权威优势,能够对环境治理政策、资金及绩效状况形成科学、完整评价。通过以增强协同治理的有效性为内核,将生态审计与环境治理有效融合,能够对生态治理政策的实施状况、专项资金利用状况以及生态项目绩效等形成持续、有效监督。基于此,通过以共建共治理念为指引,集聚环境治理的优势资源,构建完整覆盖、全面协同的环境治理机制,更好发挥生态审计的专业、权威等优势,从而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最佳成效。
作者:曾步望 单位:同济大学
审计监督管理研究2
一、基于风险识别及规避影视产业审计监督机制的构建要求
(一)回归本质:以审计监督服务产业治理精准、有效识别影视产业存在的风险,制定完善、针对性的风险规避机制,能够服务影视产业良性发展。一方面,注重回归审计监督本位,积极践行“以监督促治理”的审计理念。通过精准确定风险识别及规避的审计监督定位,采取常规审计与重点审计相融合的审计方法,构建以风险识别为导向、风险控制为核心、风险治理为重点、产业增值为目标的审计体系,形成“全覆盖”的智慧审计监督机制,为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充分融入影视产业特征,将风险识别、规避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做好风险识别、规避及预警工作是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优势,推动影视产业规范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改善认识:将风险意识融入影视产业审计全程为更好适应影视产业发展趋势,应以审计发现风险为前提,通过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内部控制体系,优化影视产业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提升市场风险监测、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等能力。其一,将影视产业风险规避与内部控制有机融合。通过对影视产业审计监督过程中已发现的风险及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价与智慧分析,并提出专业整改建议,以真正实现风险管理的理想成效。其二,持续完善、优化影视产业风险管理机制。要针对影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隐患,对现有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完善,通过遵循风险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充分满足影视产业的发展需求。
(三)聚焦整体:确定服务影视产业良性发展的审计导向通过科学解读影视产业复杂风险产生的问题根源,制定科学、合理化的问题整改建议,全面提升影视产业的风险防控效能。一是注重建立完善的影视产业审计信息库,通过对产业高风险、常见风险进行整理,加大产业内部风险信息共享力度,不断优化影视产业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机制,推动影视产业审计监督从传统的“结果输出”向“服务产业”升级,助推影视产业健康、良性发展。二是注重融合影视产业发展实际,制定针对性强的风险审计计划及方案。通过以审计全覆盖理念为指引,将产业风险分析和风险梳理、分析和监管机制有机融合,充分化解影视产业各类风险隐患,促进产业整体向良性发展层面升级。
二、基于风险识别及规避的影视产业审计监督机制构建
(一)构建影视产业风险揭示与识别机制以审计监督为基础,识别及规避影视产业风险,需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通过重点收集、整理影视产业内主要企业的经营数据信息,关注影视产业企业的运行状况,构建包含风险揭示、风险识别的审计模式,全面提高影视产业的审计质量。第一,充分揭示影视产业的潜在风险。通过以具有专业审计能力、职业道德的审计人员为主力,积极征询影视产业相关人员意见,采用符合影视产业的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和审计手段,对影视产业发展过程中政策执行效果、资金应用情况等信息进行及时披露。第二,通过融入审计公告制度,及时利用各类媒介向社会公布影视产业审计问题,最大限度地真实反映影视产业发展实际,引导大众共同参与影视产业监督。第三,利用审计机制,精准定位影视产业的内部风险点。通过对产业发展的稳定性风险进行跟踪审计,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实现从事后审计向事前预警、过程监督的全新审计机制升级。
(二)构建影视产业风险管理审计机制建立聚焦影视产业实际的标准化审计体系,推动影视产业审计监督实现审计过程规范管理、审计取证全程可追溯以及审计问题整改可视化的“全覆盖”。首先,深度融入影视产业生产、经营实际,发挥审计工作的专业优势,充分挖掘风险控制、资金利用、政策执行等领域存在的风险源,切实做好风险识别及预警工作。其次,以风险可控为基础原则,融入影视产业运营实际,制定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方案,有效化解影视产业经营风险,全面增强影视产业的抗风险能力。最后,利用智慧技术辅助审计平台,对关键岗位、关键领域进行重点审计,建立影视产业审计模型,建立完善的审计机制,提出专业、客观的风险控制机制,实现审计增值的理想目标。
(三)构建影视产业风险规避机制要注重做好影视产业数据信息挖掘,通过优化配置审计资源,构建基于审计全覆盖的产业审计平台,促进影视产业审计监督从结论审计向风险规避的“防未病”转型升级。一是通过开展影视产业审计监督,实现影视产业风险问题的实时披露,重点解决传统影视产业治理相对粗放的现实问题。为真正、有效化解影视产业风险,需要对产业发展的相关制度、方案进行完善,通过构建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实现风险规避的理想成效。二是通过开展影视产业审计监督,及时识别、发现产业风险,并对产业内相关主体提出整改建议,并对整改结果进行持续追踪。三是通过开展影视产业审计监督,对影视产业风险识别、整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提出符合影视产业发展实际的风险规避建议,并以制度、内控机制等方式予以规范化解决,切实增强影视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影视产业审计监督发挥风险识别及规避的作用路径
(一)以实时反馈审计结果为重点,推动审计监督与风险识别有效协同为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优势,促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及时反馈审计结果为重点,注重增强审计结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做好影视产业审计结果的反馈与整改工作,真实体现审计结果的应用优势。第一,要注重构建及时、公开、透明的审计结果公示制度,设置完整的审计问题分析及整改机制,通过采用多种手段、多种途径公开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发现、分析和化解影视产业的审计问题,对影视产业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管,从系统化、整体性视角分析影视产业发展风险,更好发挥审计监督的效能优势。第二,要注重将审计结果融入审计活动全过程,通过对影视产业审计结果进行综合提炼,对其中涉及的产业信息进行集中整合和全面分析,及时发现、梳理其中潜在的产业风险,制定完善的应对策略及风险化解建议,全面提升影视产业审计工作质量。第三,要注重与影视产业主管部门、被审计对象做好沟通、协同工作,通过完善审计结论反馈机制,积极推动审计结果与责任评估、审计监督、经营决策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有效融合,真正发挥审计结果的应用优势。
(二)以智慧审计模式为支撑,推动审计监督与风险防范有机融合为充分满足影视产业整合不同要素的发展需求,应以审计全面覆盖为导向,通过发挥智慧审计的应用优势,积极构建大数据智慧审计模式,以多维度视角展现影视产业的审计结论,充分利用审计监督结论,及时整改影视产业发展问题,全面提高影视产业的发展效能。一方面,融入产业发展需求,开发符合影视产业的智慧审计模式。为有效提升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影视行业审计风险,需要综合影视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推进智慧化审计进程。依托影视产业的审计结果,开发、建立完整的影视产业审计数据库,构建影视产业审计监督的智慧范式,更好发挥其在影视产业风险监督、问题审计和整改监督等领域的功能优势,全面提升审计效能。另一方面,融合产业发展规律,创新影视产业审计方法。通过借助动态图、人机交互图等可视化技术,综合数据挖掘规律,采用模糊匹配的数据匹配方法,集中处理影视产业审计数据信息,有效控制审计数据误差,精准查找影视产业数据信息存在的问题疑点,揭示影视产业审计数据中潜在的关联性与内在逻辑,构建智能预警、智慧审计的影视产业审计模式。
(三)以审计全覆盖为延伸,推动审计监督与风险整改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结论是提升审计工作价值的关键环节,通过融合影视产业发展实际,将全面审计融入产业发展的全流程,构建新的产业审计模型,创新影视产业审计方法,全面提升影视产业审计效能。其一,创新影视产业审计方法,全面提升风险识别的精准度。要以全面审计为导向,独立实施审计监督权,通过构建符合影视产业实际的智能化审计模型,综合审计人员的专业评价及可视化分析结果,精准挖掘产业发展的风险疑点,通过开展审计“回头看”活动,及时识别影视产业发展的重大缺陷,逐步建立完整的审计监督机制。其二,突出影视产业审计重点,全面提升风险防控的精准度。在开展影视产业审计监督工作时,要以管理专项审计、重点风险审计为基础,通过建设智慧审计平台,对影视产业内部数据信息进行录入、分析,推动审计监督与风险防控实现有效协同。要积极引入审计抽样、计算机辅助审计等方法,通过采用非统计抽样重点审计影视产业的高风险领域,全面提升影视产业审计工作的针对性与精准度。
四、结语
风险管理是促进影视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也是优化影视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效能的核心要素。为此,在推动影视产业升级换代、提质减量场景下,应充分应用审计监督机制,及时识别影视产业的风险类型,并提出科学、完善的风险化解、风险规避机制,实现审计监督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作者:王雁 单位:西安财经大学
审计监督管理研究3
作为新时代的亲历者,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将成为我们的历史使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防科技工业政府投资则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与此同时,国防科技工业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以下简称审计监督)体系也必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计监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审计监督体系不断推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同步推进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创新引领的主力军,既肩负保家卫国的重任,又承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审计监督工作是加强投资管理,发挥投资效益,保障国防科技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审计监督体系也必然要在新时代朝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习近平总书记担任主任。这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在政治上和组织上有力保障了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保障了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保障了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审计机关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
审计监督工作现状取得的主要成绩随着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审计监督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审计机构及体系得以建立健全,审计制度不断完善创新。近年来实行审计问题排名通报制度,提升了审计工作影响力;建立审计发现重大问题整改追踪制度,完善了审计闭环管理;创建审计复审机制,加强了对受托单位审计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拓展审计工作范围,开展了专项审计调查;不断更新完善审计管理制度,增强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等。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挪用资金、虚假招标等严重违规问题发生率大幅下降,鲜有发生;内控水平逐步提升,项目管理合规性程度日益提高。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此同时,审计监督工作仍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存在一些与新时代发展要求不适应的情况和问题。主要内容如下:
▶监管方式较为单一。目前的审计监督方式主要包括项目实施中期的监督检查和项目完成后的财务决算审计,其中监督检查采取一定比例的抽查方式,数量有限。近年来还增加了审计调查和绩效评价等方式,但范围和数量有限,还处于起步阶段,思路还不成熟,模式尚未确定。这与中央审计委员会提出的“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的审计思路和“加大对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类风险隐患揭示力度”的审计目标还存在差距。
▶对投资效益关注不够。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按照中央审计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审计监督工作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审计监督更加关注投资质量、投资效益,而不仅仅是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规性。但目前的审计实践中,投资效益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更多的是停留在对照法规条文查问题,这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和要求。
▶个别问题屡查屡犯,监管效果有待提升。项目建设拖期、招投观点标管理不规范、不合理支出挤占项目成本等等。这些问题发生率仍然较高,不仅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在部分单位还反复出现,监管效果不甚理想,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究其原因,既有项目单位自身管理问题,也反映出监管部门在制度层面、体制机制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在审计实务方面,信息化审计手段不足,受审计资料、审计信息传输的影响,远程审计极少运用,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法出差情况下审计工作几乎暂停;审计软件开发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审计基础工作主要依靠人工方式。在审计管理方面,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审计历史资料和信息整理利用难度较大,在重大问题分析决策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新时代完善审计监督体系的几点建议加强战略思维,完善审计监督责任体系,构建上下联动的一体化监管格局加强战略思维,从全局的、长远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强中央和地方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项目主管单位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通力合作,明确职责和分工,完善责任体系,丰富和强化沟通交流机制,构建多种交流平台,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上下联动、沟通顺畅的一体化监管格局,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系统思维,完善审计监督方式,加强事中监管和绩效评价加强系统思维,充分认识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充分把握其监管重点,完善审计监督方式,增强监管效能。对于建设周期长、建设进度滞后的项目加大中期检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促进项目顺利实施。对于重大工程项目还要开展跟踪审计,随时跟进项目实施情况,随时关注资金使用管理,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确保重大工程项目按期完工,实现建设目标和纲领,及时发挥作用。此外,项目完成后要加大绩效审计力度,重视效益评价,实现投资向内涵式、集约化方向转化,努力实现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辩证思维,完善问题处置机制,分级分类区别对待辩证分析审计监督发现的各类问题,分清责任和原因,在处置方式上加以区分。对于虚假招标、挪用资金等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问题,加大处罚力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并建立信用体系,加大违规成本。对于会计核算、合同管理中一些操作细节不规范等一般性管理问题,可要求项目单位及时整改,整改到位不再追究管理责任,并加强教育培训,从提升内控管理角度督促项目单位强化管理,调动主观能动性。对于招投标过程不规范等涉及多个责任主体的问题,要分清责任,有的放矢,除了对项目法人单位追究管理责任外,还要对代理机构、投标人、评标专家建立信用体系,有严重违规行为或造成重大影响的列入黑名单,并逐步实现系统内的信息共享,形成倒逼机制,约束相关行为主体。对于项目建设拖期、不严格执行招标方案等问题,除了要求项目单位加强自身管理,强调建设方案和相关批复的严肃性以外,还要从体制机制上和制度层面加强研究,比如建设周期批复是否科学合理、招标方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等,通过改进监管思路,完善制度规定,系统性解决问题。加强创新思维,加快信息化建设,提升审计能力、促进审计成果运用在加强涉密信息管理的同时,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加快数据库建设和审计软件应用,解决涉密信息高效传输和涉密信息系统的便捷应用问题,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信息化水平,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使审计人员从繁重的基础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高质量、高水平的问题分析和研究上。同时,通过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加强审计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审计成果得到更好更充分的运用,进一步推动政策研究,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杨雪.产业演变理论视阈下我国IP影视产业发展再思考[J].传媒,2018(8):80-82.
[2]王秋菲,秦爽,石丹.基于大数据的审计风险识别与控制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8(24):93-100.
[3]王美英,曾昌礼,刘芳.国家审计、国有企业内部治理与风险承担研究[J].审计研究,2019(5):15-22.
[4]王家华,周子威.国家审计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20(11):124-129.
[5]韩峰,胡玉珠,陈祖华.国家审计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研究———基于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0(1):29-40.
作者:王淑娜 单位:国防科工局经济技术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