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乡村振兴分析

时间:2022-12-06 20:55:15

序论:在您撰写乡村振兴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乡村振兴分析

乡村振兴分析1

一、研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持续开展农村安全隐患治理。农村社区地质灾害、农业生产灾害等自然突发灾害多,群体性冲突事件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不时发生,对农村社会稳定、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幸福生活造成破坏。因此,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提高农村社区应急能力是新时代我国防范与化解农村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议题。基于此背景,有必要对于农村社区应急能力建设进行探索。

二、农村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表现———以高洞村为例

(一)高洞村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表现

在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上,党建引领应急能力建设,高洞村应急预案具有专项性,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不同的应急预案;人员调动上,党员先锋队发挥模范作用,调动红袖章志愿者服务队、社工等组织相互配合协调;信息发布上,设置全村广播,及时通知相关预警信息和应急措施;在应急基础设施上,设有专门的应急仓库,会定期清查和更换。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方面,以森林火灾和山体滑坡为主,该村村委会设置了森林防火卡点和专门的应急仓库,在事故多发地段设有明显标识,并且及时修复塌方道路,保证与外界的联系;应急处置时,党员组成先锋队伍率先进行,调动全村积极性参与抢险救灾,优先保护农民生命安全与农业安全。该村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建设完善,常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对自如,重大自然灾害也有一定抗灾韧性。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通过“党建+社工+村民志愿者”的三元联动机制,成立专项小组,具有良好的外部资源链接。党组织与村委会统筹全局,发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采用24小时轮值制度,发动社工与村民志愿者成立专项小组,控制人员流动、逐户摸查、分发应急物资和处理其他紧急事务。由于该村位于广东省与江西省交界处,疫情防控期间,为了防止跨省人口流动带来风险,该村在镇政府领导下,设置省界线排查点对跨省人员进行管控,杜绝外来人员,对物资进出进行严格检查,实行“物资互通,人员不通”政策。其次,由于高洞村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为了防止禽类疾病感染,设置专门的猪禽疾病检测点,并且有动物医学专家定期到高洞村进行监测。总体来看,作为传统农村,在经济贫困、资源不足等现实情况的制约下,高洞村因地制宜,从应急预案到应急处理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以党建引领、村委会统筹保证应急组织机构的领导,通过“党建+社工+村民志愿者”的三元联动机制发挥社会动员能力,整合相关社会资源,在科学的工作程序的保障下实现应急处置的网格化管理,提供救援或控制能力,并且在突发事件结束后恢复正常社会秩序。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下,高洞村社会治理稳定,农业经济也持续发展,最终于2021年完成脱贫。

三、农村社区应急能力提升建设路径

应急管理是针对风险社会的治理活动,是一个实现社会系统有序化的复杂适应系统,一个完整的应急能力框架必须包含覆盖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的完整应急管理过程和工作内容。本文基于高洞村应急能力建设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围绕农村社区应急能力展开理论梳理,提出以下农村社区应急能力的四大阶段能力。常态防范能力。是指农村社区对已知风险的“防患于未然”和未知风险的“以不变应万变”而进行的防范工作。对于常态防范能力的建设,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综合与专项应急预案、村民危机意识教育、应急物资储备等。良好的常态防范能力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快速反应能力。是指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即刻反应和恢复行动能力。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快速性与瞬间破坏性,第一时间有效地应急响应有利于快速控制事态,保障农村社会稳定,以进行下一步应急处置工作,降低突发事件的持续破坏性,从而减少农村的经济损失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对于快速反应能力的建设,主要包括及时的信息发布与传播、科学果断的应急决策、快速的社会动员机制等。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能快速对突发事件的性质与应对做出研判,快速动员多主体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员基础。应急处置能力。是指面对突发事件时提供救援与事态控制的能力,是影响突发事件能否快速有效解决最重要的能力因素。注意,快速反应能力建设是为了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控制局势,但是并无法解决突发事件,在突发事件持续过程中,应急处置能力则是强调对突发事件的彻底解决,停止突发事件的持续。对于应急处置能力的建设,主要方面包括应急管理的网格化、应急物资的调配和人员的调度、社会治安的维护。此外,在应急处置的过程中,要同时进行舆情沟通,回应社会关切。

事后恢复能力。是指农村社区在应急反应终止后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能力,同时兼顾下一次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急管理活动进入恢复阶段,需要兼顾农村社会秩序、农村物质生活、农民心理健康的恢复。对于事后恢复能力的建设,主要方向包括社会秩序恢复、农民心理干预、农民灾后安置和建筑灾后重建等。因为同一类型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反复性,在完成恢复工作后,为了有效衔接下一过程的常态化防范工作,需要通过科学全面的调查,总结本次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经验,并且推广运用至下一过程,也要反思不足与缺失,在下一过程进行改良补充。

作者:李钿 胡武贤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乡村振兴分析2

河湖水系是乡村振兴的优势自然资本,是人民富足的重要支撑。农村幸福河湖的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提高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和获得感为目的,紧密围绕河湖安全保障提升、河湖水质改善、河湖环境景观塑造、生态系统修复和人文历史彰显等不同维度,开展河湖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工程,进而打造灵动的水清岸绿人和的乡村新画卷。这既是幸福河湖内涵特征要求,又是指引农村幸福河湖创建的方向指引。

1加快推进农村幸福河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幸福河湖创建是筑牢乡村生态安全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首先,农村幸福河湖的建设,可以着力解决河湖长期遗留的历史淤积,水系水网割裂、河湖阻断等状况,保证河湖的安全畅通,恢复河湖调蓄能力和水环境容量,强化了河湖的防洪能力,对乡村水安全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其次,幸福河湖打造过程中农村生态河道的建设,增加了生态水量补给,提高了水系的流动性和连通性;生态脆弱河道、重要景观河湖的生态修复为稳定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奠定了基础,对维持乡村生态平衡、保障水生态安全,提升水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幸福河湖创建是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农村幸福河湖的创建改善了农村水环境质量,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系得到优化配置。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草而居,河湖水系与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乃至文明的诞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1]。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现代农业属于产业兴旺中最重要的内容,而粮食生产和农产品生产是这一内容的重中之重。因此,优质、稳定、丰富的水资源可以为当地群众生活、灌溉和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水产项目和涉水文化旅游将拓宽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有助于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农村幸福河湖创建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守住乡愁的需求。习总书记曾说,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青水美的宜居乡村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农村幸福河湖的建设,不局限于河湖水环境的改善与治理,还包括岸线整治、融入人文景观资源的滨水绿道、特色水景建设等,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群众的人居环境条件,还可以推动乡村形成优质的山水人文资源,提振乡村精气神,增强人民凝聚力,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

2我国农村幸福河湖建设历程

农村幸福河湖的建设,是基于河湖长制成长起来的农村河湖水系管理的终极目标[2],具有标本兼治、全面系统的特点。河长制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为破解河湖水系治水困境,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举措,亦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促进河湖生态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3]。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标志着河长制从地方性、临时性的水危机应急之策,走向了全国层面,并向着长效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018年,各省开始强化落实“河长制”,全面建立河长制的目标任务,从突击式治水开始向制度化治水转变。在全国各地的共同努力下,河湖长制全面实施,河湖面貌焕然一新,河湖管理与保护工作成绩斐然。截至2021年底,全国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共30万名,村级河湖长(含护河员、巡河员)超90万名,实现了河湖管护责任全覆盖。历时5年,河湖长制也从1.0版本已经提升到3.0版本,经历了从搭建四梁八柱建机立制,到重拳治乱改善河湖面貌,再到标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的重要阶段[4]。河湖长制3.0版本是为人民打造幸福河湖的版本,也是“十四五”时期河湖管理和保护的主要目标。为了把农村河湖打造成幸福河湖,从2020年开始,水利部和财政部开始在全国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据统计,截至2021年6月,全国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完成投资超过140亿元,项目实施累计增加水面面积36万亩(1亩约等于667m2),治理农村河道超过2200km、湖塘600多个,治理成效初步显现[5]。3农村幸福河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幸福河湖的建设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当前农村河湖水系生态问题多,幸福河湖建设中难度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也有当前发展不足的问题。

3.1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从农村空间资源的角度看,由于过去受经济发展和技术倾斜的限制,我国农村发展长期以来缺乏专业的空间统筹规划指导,造成了土地利用模式粗放的无序发展和基础环保设施与村庄不匹配的现状。农村的无序发展,一方面导致围湖造田、滩地种植等人水争地现象屡禁不绝,农村部分河流、湖泊和坑塘被不同程度的填埋,岸线被侵占,原有的天然水网联系被割断,河湖塘自身净化功能受限,村级河、湖、塘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淤积阻塞,部分河湖塘甚至萎缩,断头河、死湖和臭塘问题显著,河湖水系治理需求总量巨大。另一方面,非农产业的随意布局,导致污染源分散化,难以集中管理,加剧了农村河湖水系截污治理难度。其次,由于缺乏规划引领,当前很多地区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环保基础设施与村民现实发展需求不匹配,造成了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和厕卫处理系统等配套设施覆盖不足或匹配过渡闲置的两头极端现象。前者造成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困难,形成以居民点为中心的污染源,对河湖水系造成源源不断的影响。后者造成农村河湖水系治理资金的浪费,背离群众意愿。

3.2建设资金和建设主体单一

当前,我国幸福河湖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渠道单一、总量有限,难以全方位满足我国广袤辽阔疆土上的河湖水系治理要求。因此,部分地区在幸福河湖建设上,依然无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只能重点考虑“形象”幸福河湖或城区幸福河湖建设。对村级河湖水系内杂草丛生,水体污浊等生态环境问题只能听之任之,或象征性、局部性地整治,出现了一些河网密集区农村的水质型缺水加剧,守着“水窝子”缺水现象明显增多,供水能力减弱,阻碍了乡村振兴前进的步伐。此外,由于河湖水系公共物品的天然属性和河湖水系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短期盈利前景不明朗,难以有效吸引社会个体和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到农村幸福河湖建设中。多元建设主体缺位,长期依赖政府推动执行,形成了“干部干,群众看”的执行困局。在幸福河湖建设和管护过程中,若遭遇阻碍或困难等情形,易形成拖延、推诿、烂尾甚至无人监管等现象。

3.3当前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不足

农民是农业生产中的核心力量,由于其对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意识淡薄和缺乏专业有效的技术引导、支撑,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仍然主要依赖化肥、农药增产增收,使用后的地膜、包装袋和农药瓶等固体废弃物没有妥善处理的途径,回收后无法处理的秸秆、菜梗菜叶,随意堆积在河湖或沟渠沿岸。水产养殖、畜禽业养殖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标准、支撑技术在农村还未全面普及,直排、偷排现象屡禁不止。因为受限于当前农民绿色发展意识、先进的农业绿色发展支撑技术和配套的规章制度等不足,我国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持续造成农村环境河湖水系截污控污难,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退化,幸福河湖建设受阻。

3.4农村河湖长效管护体制机制不健全

诞生于应急模式下的河湖长制建立时间不长,体制机制不健全。在村级河湖体系的管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典型问题。如由于对河湖管理欠缺专业的认知,农村河湖长在落实巡河制度中护河、治河的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走过场情况,造成农村河湖问题发现和解决不及时。且在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地区,河湖长制专项资金落实困难,农村河湖与城区河湖相比,受重视程度低,河湖长在工作中容易出现倦怠情绪,主动性不强。此外,联动机制不完善。各相关职能部门统筹治水的合力不足,河湖管护执法各管一块;流域上下游协调不畅、配合不够;群众认知和参与度不够,上下整体联动共管的氛围尚未形成。

4加快推进农村幸福河湖建设的制度保障

农村幸福河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亟需采取有利的措施和制度保障去清除农村幸福河湖建设中的“拦路虎”。

4.1加强规划引领,细化谋篇布局

坚持生态红线管控,结合农村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实际,加强农村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三生”空间顶层设计,因地制宜的做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规划编制,完善农村居民生活区水污染处理治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功能,优化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生产布局、结构和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既从源头减少生活生产对农村河湖的污染,又妥善解决人河争地的问题,进而推进农村幸福河湖建设的统筹管理,实现科学施策。

4.2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实现多元共治模式

中央和地方均加大对农村幸福河湖建设的扶持力度。资金上,针对农村河湖塘水网割裂、淤积阻塞和连通不畅的突出问题,政府应适度加大农村河湖塘清淤和水网连通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鼓励使用政策工具,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搭建技术平台和提高管理能力等方式,多措并举整合涉农资金,积极拓宽社会资金参与渠道。管理上,政府应为服务于农村幸福河湖建设的企业、个人提供工作支持和回报保障,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公众响应的多元共治模式,支持推动农村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4.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模式促进农村生活和生产的全过程减污控源。首先,加快实现投入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消费模式绿色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的制度建设,推动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向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其次,强化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分类推进种植业、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此外,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自然坑塘,建设一批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进一步提高水生态系统的净化功能,改善水体水质。

4.4以河长制为依托建立健全农村河湖水系的环境管护体系

幸福河湖建设需要共建共享,共建共享需要高效长效的体制机制。以河长制为依托,进一步改革流域管理,建立健全农村河湖水系的环境管护体系,夯实农村河湖长制的责任机制、激励机制、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同时,以基层组织建设促农村河湖管理工作合力,如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抽调具有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定期对农村河湖长进行专业培训;强化农村社区的参与和支持,通过推进公共服务提升农村居民自发参与河湖塘管理的积极性,形成建设水清岸畅景美新农村的凝聚力。

作者:杨倩 冯玫涵 李晓凌 彭贤则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乡村振兴分析3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能够将农村人力资源、生产资源等加以整合,做到合作社成员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下一步,要坚持因村制宜的原则,立足于各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奠定扎实基础。

1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实价值

1.1完善产业体系,壮大产业规模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挖掘、发展本地特色资源,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走差异化竞争道路,在实现农业经营增收致富的同时,逐步建立本地产业体系[1]。相比于个体经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方面更占优势,并实现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整合,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2改善农村生态,实现绿色发展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建设美丽乡村和发展农村经济,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实现绿色发展,将农村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近年来,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了有机认证农产品、绿色食品标志等,通过种植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利润,而且减少了因滥施化肥与农药带来的污染问题,真正实现了绿色生产。还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本村自然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同时又将一部分经营所得继续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

1.3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生活水平

改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将资本、人力等要素集于一身,显著提高了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让合作社成员可以稳定获利,农民基本生活有了更加可靠的保障。除此之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还会面向合作社成员提供培训机会,将劳动力转化成为农业人才、种植能手。有条件的合作社可以邀请农业专家学者或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到合作社做客讲座,向农民传授经验、技术[2]。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1合作社专业人才短缺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型,对于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但是,现阶段绝大多数合作社均面临不同程度的人才匮乏问题。一方面是农村本身劳动力流失严重,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外出务工,加上农村大学生不愿意返乡,导致合作社中青年人才数量偏少。

2.2农业品牌建设滞后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经营发展中片面关注经营效益,忽视品牌建设与维护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与农民缺少品牌意识有关。由于农产品几乎不存在技术壁垒,若不注重品牌建设,在市场竞争中会难以突出自身的优势,甚至很容易被其他同类型农产品代替,导致合作社经营收益难以达到预期。另外,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营销渠道单一化,尤其是不善于运用互联网、新媒体进行品牌宣传,这些问题也会制约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852.3合作社管理机制落后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便利性增强,但在制度建设方面比较滞后,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合作社的健康发展。目前,大部分合作社还存在利润分配不科学的问题。由于缺少透明、公正的利润分配机制,导致很多合作社成员对收益分配存在不满情绪,影响合作社的稳定。另外,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这种情况也导致账实不符等问题。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

3.1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想壮大、发展,离不开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现阶段,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的增加,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必须要尝试多种渠道为合作社提供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培训机制,面向农村地区有一定知识水平的青年农民,依托社会培训机构,开展专业的知识、技能教学,为合作社运营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对外引进人才,号召本村大学生回乡创业或提供更好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有储备足够多的优秀人才,才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2提升品牌意识,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实践表明,那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更容易得到消费者认可,甚至存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为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要立足于本地特色农产品,通过市场宣传,将线上与线下两种宣传渠道利用起来,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与涉农企业展开合作,对新鲜农产品进行包装、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也是提高农民经营收益、促进合作社壮大发展的有效策略[3]。

3.3健全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本质上是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要想维持组织的高效、稳定运行,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内部监督机制,规模较大、资产较多的合作社应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规模较小、资产较少的合作社,也要安排不少于3名监督员。制定监督制度,定期对合作社财务状况、票据凭证等进行审核,行使监督权,保证合作社规范经营。公平的利润分配制度。合作社的壮大与发展是全体社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应坚持公平公正原则,根据每位社员入股情况进行收益分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合作社运营中还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各村、各社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对策,促进合作社长足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富裕。

参考文献

[1]谭小花.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以九龙区为例[J].环球市场,2018(23):120-122.

[2]邓明明.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农民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以陕西省洛川县为例[J].农村科学实验,2018(10):3-4.

[3]赵声馗.昭通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7):25-26.

作者:吕会青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当铺地满族乡政府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