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13:44:33
序论:在您撰写国有控股企业加强财务监督战略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国有控股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财务监督有助于完善市场经济,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一、国有控股企业加强财务监督的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财务信息质量,推动科学决策
财务监督约束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加强财务监督有利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逐步消除管理盲点,开展精细化管理,使财务决策、财务执行、财务反馈自成系统,推动财务管理工作闭环。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了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发展,不同的出资人有强烈的动机了解企业财务信息,有助于企业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完善信息披露,可以缓解内部和外部信息不对称问题。[1]财务信息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监督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堵塞管理漏洞,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和整改建议,提高财务工作质量与效率,为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二)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财务监督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经营管理问题,提升管理层的合规意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降低管理成本,增加人均产出,提高国有控股企业管控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价值管理能力,保障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有利于完善职业经理人选聘制度,健全和完善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调动管理层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增加经济效益,使企业更能顺应市场经济发展,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推动资本市场发展
民企引入国有资本后,多元化的资本所有者相互融合、相互制衡,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监控环境,发挥不同出资人的制衡作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治理产生积极作用。民营企业引入国有资本,国有出资人出于资本保值增值、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目的,能对其他股东和管理层形成有效监督,从而形成合理的股权制衡机制,有利于提升公司治理水平。[2]
二、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面临的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有序推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及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将会越来越多,与单一所有权结构的国有企业不同,混合所有制企业由于其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化,财务监督目标的协同、财务监督机制的完善、财务监督的重点等成为企业治理所面临的挑战。[3]
(一)财务监督意识薄弱,缺乏监督环境
财务监督不能创造直接经济利益,还要持续投入资金成本,使企业管理者缺少财务监督意识,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监督不到位、监督缺乏连续性,这些都弱化了监督体系,加大了经营风险,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财务监督的难点在经济业务的过程监督,由于缺少专业监督人员,信息化程度不够,监督仅停留在事后监督,没有完善的财务监督评价机制,监督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各个资本方对财务监督需求不同,未合理配置监督资源,从而未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财务监督机制。(二)监督主体较多,监督力度不足公司股权结构多元化增加了监督维度,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财务监督主体主要有监事会、财务总监、相关职能部门等,外部财务监督主体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税务机构等,各个监督主体的监督重点不同。
1.内部监督
第一,监事会。监事会的主要职责是检查公司财务,发现公司经营异常情况,并对此进行调查。《公司法》未对监事的检查公司财务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也未对监事的专业技能做出规定。大部分监事是内部人员,缺少独立监事,内部员工与被监督对象是上下级关系,这样组成的监事会,很难保持独立,难以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形成强有力的制约。另外,监事会没有常设机构,缺少管理抓手,无法进行日常监督、过程监督。第二,财务高层管理人员。财务高层管理人员一般由国有出资人委派,既代表国有出资人履行监督职能,又协助所在企业完成经营目标,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贯穿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全过程,由于财务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决策、执行,财务监督的独立性较弱。第三,业务单位及职能部门。业务单位自我监督是第一道防线,负责日常监督。在业务运行中控制风险,是最重要的防线,财务与业务互为表里,财务的底层是经济活动,财务数据是对业务的呈现,业务部门是利润中心,是财务监督的起点,业务部门缺少规则意识,不了解财务制度,不理解财务要求,缺少自我监督,给后续的监督带来负面影响。会计核算是对业务真实性的监督,是第二道防线的重要一环,负责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现阶段财务人员整体水平偏低,职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内部未建立专业培训机制,导致财务监督停留在外部监管,无法发现实际问题,无法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同时,财务监督工作的无力感,导致大量高水平的财务人员不愿意加入财务监督中,企业的监督队伍难以发展壮大,加之会计人员对会计监督认识不足,进一步弱化了财务监督作用。内部审计是对会计核算真实性的监督,是第三道防线,负责专项监督,是对财务监督的再监督,内部审计部门是财务监督重要主体之一。内部审计受管理层领导,缺乏独立性,很多公司的内审部门地位尴尬,成为务虚部门。内审人员配备不足,一般是专职审计人员加兼职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缺少研究型审计人才,对业务风险点不够敏锐,审计的深度大打折扣,导致内部审计报告视角较低,无法与业务主管对话,审计建议无法达到公司战略层面,审计整改落实困难,对管理的监督作用较弱。
2.外部监督
第一,会计师事务所。企业与会计师事务所是审计的需要方和供给方,审计费用多由企业管理层决定,审计质量不高且供给不足。也有需求不高的考虑,需求决定了供给。会计师事务所主要对年度报告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关注与财务报告相关事项,监督时间和监督过程有限。第二,银行机构。银行机构是企业的重要债权人,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监督主要通过分析财务数据对公司的融资规模进行控制,对资金使用用途进行限制,发挥的财务监督作用有限,无法解决“债权人缺位”的问题。第三,税务机关。企业根据财务数据进行报税、缴税,税务机关对企业的财务监督主要通过税收政策来监管,不定期进行税务稽查,主要以票控税,加强企业的纳税意识,规范企业的纳税行为,税务监督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主体较多,监督水平参差不齐,监督力度有待增强。国有控股企业符合外部监督机构标准是基本要求,也是最低标准,外部监督存在局限性,以外部监管要求作为内部监管标准,导致企业管理能力停留在低水平,无益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内部控制不健全,风险管控弱
财务监督依赖于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建设跟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匹配,落后于企业发展阶段,内控模式不适用,设置过多条条框框,降低企业运作效率,内部控制与效率、成本矛盾重重,削弱了企业风险防御能力。忽略企业发展阶段和当前重点工作目标,片面追求内控体系全覆盖,存在设计缺陷和执行不到位现象,内控体系各环节相互脱节。企业部门之间的内控协同效果不明显,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缺乏完善的内控考核制度、检查制度,造成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流于形式,执行力度不够,未发挥内部控制的实用价值。
三、优化国有控股企业财务监督的措施
国有控股企业要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客观反映市场规律的监督机制,加强自我约束,挖掘经营管理潜力。整合现有监督资源是实现效益增长的重要举措。
(一)加强党建工作,积极营造财务监督的文化氛围
新时代深化改革开放,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建为抓手,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党建工作在引领企业发展方向、促进人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作用,以党建促发展,推动国有控股企业高质量稳健发展,不断提升公司内在价值。在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的形势下,动态完善企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充分发挥单位内部监督在财务监督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质量。[4]
(二)自上而下发挥内部监督作用,完善财务监督体系
财务监督仅依靠财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国有控股企业治理结构顶层设计着手,使财务监督可以在治理体系中监督重大经济行为,比如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促进企业规范重大决策行为和大额资金使用,只有在顶层设计中实现财务监督,才能为财务监督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才能充分发挥财务监督应有的作用。[5]1.加强监事会的财务监督功能引入独立监事,完善监事会人员构成,监事会的成员除了代表大股东的监事和职工监事,还有代表中小股东、代表监管部门、代表银行、客户、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监事,外部监事在监事会中占控制地位。加强监事会在财务监督的可操作性,在监事会下设专门委员会,专门负责财务监督。
2.加强财务高层管理人员的监督职能
财务监督是国有参股公司的国有资本与其他资本协同的交通枢纽,其有效贯穿于公司治理结构、覆盖公司业务范围,离不开各方出资人协同设置的经营模式和股东会、董事会、高层管理、业务板块等职能维度的保证,财务监督的日常机制使其落到实处。[6]国有股东委派财务高层管理人员,履行财务联签制度,有利于权力制衡,财务高层管理人员牵头建立财务监督日常机制,实时监控资金流向,从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进行监督,将财务监督权延伸至经营末端,及时向董事会反馈经营风险,维护国有控股企业经济利益,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3.会计监督和内审监督联合起来,增加监督力度
会计核算是对业务的监督,内部审计是对会计核算的监督。会计监督日常普遍存在,所有的经济事项都要经过会计处理,通过会计语言形成财务信息,审计监督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是更深层次的监督,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通过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实现查漏补缺。会计监督与内部审计监督的协作机制,建立了一个沟通平台,可以集中专业力量来研究讨论问题,减少了工作中人的矛盾,提高了监督建议的权威性,加大了问题整改力度,有助于监督工作更有成效。[7]内部审计对被审单位所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对企业经营活动、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展开客观评价,发现企业经营活动、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为企业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与风险预警。
(三)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优化内部控制体系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石,改善控制环境至关重要。为保证社会效益,国有企业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根据“拔靴效应”理论,民营企业引入国有资本后,会积极主动学习参股国企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通过建立有效的权责配置制度和风险预警、防范制度,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8]面对风险与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和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内部环境,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业务流程,关注重点业务和重点事项、重要风险和缺陷、关键控制活动,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向各个业务管理者不断传递和强化内控意识,建立内控责任体系,定期检查内控执行情况,跟进和落实内控问题改进计划,实现内部控制闭环管理,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在企业建立、完善一个科学而实用的内部控制体系。
(四)打造专业团队,培养业财干部,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国有公司应该结合国家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资产管理、资金管理、成本价格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职工薪酬、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综合绩效评价等制度,为财会监督工作提供政策依据。[9]财务监督管理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财务人员配置、岗位职责设置要满足财务目标,财务制度执行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各个业务条线要按财务制度执行,考核部门对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形成闭环管理,加强财务管控,形成制衡机制。把懂监控的财务人员输送到业务管理岗,把财务要求带到业务过程中,通过参与业务来落实财务要求。设置业财岗位,培养既懂业务又懂财务的财务业务伙伴(财务BP),打通业务环节,深度了解业务,深入业务监管,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正确理解业务场景,在业务前端识别、规避风险,为业务部门提供专业的财务支持。从业务系统调到财务系统,进行财务监督,之后再走向业务,经过这个循环,有利于建立一支优秀的财务监督队伍。
(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深化业财融合,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会计核算水平决定了经济数据的准确性,核算流程化有助于把财务人员从财务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人力资源投入财务监督中去。财务监督要前移,监督职能向业务段延伸,强化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搭建内部信息共享机制,部门之间通过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流、互补,提高信息整合效率,为财务提供与业务交流的路径支撑。业财融合是业务和财务的有效融合,通过业财融合可以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支持,促进企业价值的创造,业财融合是为了更好地通过对于决策的优化和科学制定,来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10]
四、结束语
为了维护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国有控股企业势必要加强财务监督,在加大监督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合理配置监督资源,提升内控成熟度,科学地管控风险,满足经营及合规要求,促进业务有效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优化、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廖志超.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路径浅析[J].财务与会计,2022(6):82.
[2]韦浪,宋浩.国有股权参股对民营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研究[J].财经科学,2020(9):28-39.
[3]彭睿.混合所有制企业财务监督:挑战与应对[J].财务与会计,2017(3):62-63.
[4]李晓慧,张明祥.会计监管的演进与发展研究[J].会计研究,2019(2):42-48.
[5]李晖.国有企业财务监督体系建设探索[J].西部财会,2021(7):38-40.
作者:王立肖 单位:中化岩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