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研究

时间:2022-11-29 14:45:28

序论:在您撰写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研究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明显增强,企业创新实力、创新成果和创新环境取得长足进步,有力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创新成果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11.9%提高到2021年的22.4%。随着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智能制造等新科技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由此,探讨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对于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学术界关于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影响方面的研究文献颇多,本文仅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梳理:

1.关于制造业创新战略地位的研究。席枫、李家祥(2016)指出:目前全球多数国家都在着手建设本国制造业的竞争新优势,我国应客观看待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发展,构建合适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指标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李健旋(2016)梳理德、美、中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方面的战略重点及政策举措,发现具有共同点,都比较注重创新,但各国着力点不同,如德国提出了深度智能化的新型制造业模式。通过梳理比较得出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杠杆的引导激励作用等有益启示。穆荣平等(2022)认为,国际竞争形势日益加剧,迫切需要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先进制造业是国际竞争的必争之地。

2.制造业创新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如沈立等(2020)指出:市场活力不足会妨碍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机制,也同样会抑制其邻近城市的竞争力。余谦、童佳子(2020)认为,政府的创新补助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投入,对企业的创新产出产生积极影响。叶祥松、刘敬(2020)提出:政府支持有力地促进了高端制造业科技水平进步。蒋仁爱、石皓月(2022)认为,地方政府竞争通过技术创新能够有效促进地方制造业升级。李银秀(2022)研究发现:政府作用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显著,并采用实证分析进行验证。3.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模式和路径的研究。席枫(2020)实证分析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专利申请授权等对制造业高端化的促进作用显著。王德辉等(2020)提出:制造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能有效增加制造环节的经济附加值。金强(2021)认为,我国制造业要通过研发力度和研发效率两条路径,推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曹武军等(2021)研究发现:自主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强于国内技术引进,而国外技术引进则表现出反向的抑制作用。从以上相关文献梳理中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政策、制造业创新对制造业高发展影响等方面,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真知灼见。本文从重视创新视角研究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问题。首先,分析创新能力建设的影响机制,让参与制造业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行动;其次,归纳整理典型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案例及经验,为中国新技术发展提供启示;最后,在引入名义变量的基础上,构建多个合理有效的半对数模型,从数据计算上阐述影响程度。探寻影响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因素,以期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二、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及影响机理分析

(一)制造业创新发展情况

图1为2012-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走势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逐年增加。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十年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由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2012年的22.5%提高到2021年的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十年来,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从创新投入看,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0.3%,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成为带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影响机理分析

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既包括政府创新政策扶持,也包括企业的创新投入。政府重视制造业创新包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产权制度等制度措施。企业重视创新包括招揽创新人才、加大研发投入等。

1.政府多措并举持续优化培育创新环境。重视创新的政策导向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友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影响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规划,进而在全社会形成自主自觉的创新能力建设行为。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远景目标,抑或工信部2018-2022年认定的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119家,都将创新能力建设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逐渐让创新能力建设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2.中小企业不断提高科技实力及创新技能,全社会不断释放创新活力。中小企业的科技发展受到政府政策、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等激励,当国家重视制造业创新、不断完善制造业创新的制度规定时,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投入活动就会不断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科技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往往创新性强、研发投入高、生长快且有较大发展潜力。2018-2022年,这些“小巨人”企业的创新发展势头迅猛,在获得科技创新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激励、知识产权有效保护等政策扶持下,明显促进了全社会创新能力建设的意愿,释放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尤其是大大激发了企业家的科技创新精神,从而不断实现“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围”。

3.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优势高科技产业的集约化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实现方式。一方面,产业集群内部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相互学习,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能够凝聚力量,从而促进更多的创新产出;另一方面,集聚内部的企业也存在相互竞争,倒逼企业保持创新的动力,从而推动行业的创新发展。综上,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受到政府政策、社会创新活力、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及能力、产业集群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下文将构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三、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创新能力建设受多种因素影响,诸如国际环境、产业政策、工业基础、人才队伍、平台建设、企业研发投入等等。在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背景下,本文实证分析制造业重视创新对创新能力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变量设置与样本选择

本文以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为因变量,制造业创新重视程度为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体现。制造业创新重视程度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万元)、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项)以及专利申请数(件)等指标表达。此外,为体现创新驱动发展因素,该模型的自变量部分增设名义变量。在样本区域的选择上,主要考虑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智能制造的全球排名和样本数据等因素,本文选择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作为研究对象。模型所有样本数据均来自2011-2020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或由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计算得出。数据周期从2010年第一季度到2020年第四季度共44个观察期,样本数据总量为880个。

(二)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新重视程度,上海均强于重庆、北京和天津。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2020年,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是重庆的1.7倍,是北京的1.9倍,是天津的2.6倍;上海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是北京的1.9倍,是重庆的2.2倍,是天津的3.6倍。R&D人员全时当量、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专利申请数等方面也几乎都是上海领先。以上情况表明:上海的创新态度和创新程度总体上比重庆、北京和天津更积极、更努力。从创新增速角度看,重庆领先于天津、北京和上海。2020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R&D人员全时当量、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增速为34.7%、11.9%、16%,远高于天津、北京和上海,显示其制造业创新存在厚积薄发的发展潜力。需要注意的是:上海、北京和天津的R&D人员全时当量都已出现峰值,表明科研创新人力的投入规模和强度减弱。而天津新产品销售收入和R&D人员全时当量,从2010年到2016年处于递增状态且强于北京和重庆,但2017年到2020年却逐年递减并滑落至北京和重庆之后,而其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专利申请数等方面近几年又重新进入递增状态,但与2030年建成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目标相比,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模型设定与改进

本文回归模型设定为:ICBMIt=b0+b1FTE1t+b2ENPD2t+b3NNPDP3t+b4NPA4t+b5PF5t+ut(1)其中,ICBMIt表示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解释变量主要有:FTE1t表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ENPD2t表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万元);NNPDP3t表示新产品开发项目数(项);NPA4t表示专利申请数(件);PF5t表示创新政策因素,该变量为名义变量,2013年以前为0,2013年以后为1;b0、b1、b2、b3、b4、b5为模型长期边际倾向参数,其他影响因素都包含在随机误差项ut(t=1,2,3,……)中。本文在数据试验阶段删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数据,主要是因为四个直辖市新产品销售收入数据与R&D人员全时当量数据的相关程度比较低,与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据存在较高程度的自相关。由于检验时未完全通过,故重庆回归模型删去了专利申请数和名义变量数据变量,天津模型删去了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变量。另外,四大模型数据均为一阶单整,符合长期均衡分析的要求。其中,Ln符号表示样本数据的对数值,其余参数代的含义同上。对数化处理的目的是建立拟合优度更高、更能通过检验的回归模型,使各系数能有效解释模型的经济含义,避免伪回归问题,比描述短期波动的差分数据要好很多。

(四)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对四个直辖市的季度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在保证计算结果通过检验的基础上,得到表1。回归结果F-statistic的P值说明,该模型总体上相当显著。此外,四个直辖市的样本可决系数R2和修正的样本可决系数adj-R2也都比较高,尤其是北京、上海。京沪两地的样本可决系数均大于0.9,说明回归模型对样本的拟合程度比较高,规模以上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等对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的解释能力超过90%,其他因素ut的影响相对较小。京沪两地政策因素为负值,表明创新能力建设受政策类行政因素影响超过某种限度,当前更需要遵循市场机制,增强市场活力。

(五)稳定性检验

通过检验四个直辖市回归模型残差e的平稳性进行稳健性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四个直辖市残差e的ADF对应的P值都比较显著,尤其是京沪渝三地ADF临界值小于显著性水平1%、5%和10%的所有临界值,所以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其残差e数据平稳。由此可见,四个修正模型都已稳定。

四、结论

与建议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制造业创新受到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新产品开发项目数等因素影响,且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我国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正面临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创新挑战,必须以更开放的国际视野,加快推动制造业战略创新,不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积极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聚焦制造强国总目标,推动制造业开放、创新发展,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政府要顺应创新全球化、制造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大趋势,继续推动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技术合作,加速本国技术研发的迭代能力。发挥政府在共性技术研发攻关方面的主导作用,重点推进“联合攻关、成果共享”模式,实现技术知识交流,避免重复投资、降低单个企业研发成本。坚持关键核心技术非对称赶超战略,持续聚焦有限目标和细分领域,集中优势力量占领产业竞争高地、形成制约能力。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产权制度,健全科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吸纳全球科技精英的创新智慧,提升制造业创新技术供给能力。构建关键核心技术的开源平台,确定统一标准,建立统一模块,由开源社区共同开发运营而非企业主导,广泛获取国内外全产业链创新力量的支持,把分散的碎片化的创新个体变成有凝聚力的协同攻关队伍,充分发挥各方合力,打通各种应用场景,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开源平台社区允许用户基于自身需求改进产品性能,以驱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应用场景创新,建立跨地域可持续的用户驱动机制。

3.继续推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不断增强制造企业的创新活力。我们要“纾困解难强帮扶”,持续优化培育环境,创新培育措施,坚持梯度培育,强化精准支持政策,“点对点”服务重点“小巨人”企业;强化“小巨人”企业与行业龙头的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继续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业务系统上云用云;拓展对外交流平台,推进海外服务体系建设。抓住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小巨人”企业独特的创新优势,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制造业开放创新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坚持平等合作、互惠共赢,构建价值共创新模式,支持创新人才队伍融入全球制造业创新网络。加强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工作,支持核心研究团队建设、科研中心建设和科研基地建设,吸引“专精”优质人才投入基础研究活动。增加基础研究投入,给予基础科学稳定可靠的、相匹配的科研经费支持。尊重基础科研的探索发现规律,改革评价制度,放宽考核周期。营造宽松的基础科学学术氛围,培育崇尚原创、大胆质疑、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和制度环境。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国际化进程,提升我国基础研究的源头创新能力,增加原始创新供给。

参考文献:

[1]席枫,李家祥.构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64-68.

[2]李健旋.美德中制造业创新发展战略重点及政策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6(09):37-44.

[3]穆荣平,郭京京,康瑾,马双,池康伟.制造业开放创新趋势、问题和政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07):954-966.

[4]沈立,倪鹏飞,徐海东,王海波.市场活力、创新能力对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影响机制[J].城市问题,2020(12):24-33.

[5]余谦,童佳子.政府创新补助对企业专利的激励效应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3):15-26+77.

作者:席枫 黄麟雅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城市建设管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