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 10:27:05
序论:在您撰写地市级党报记者采编新要求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地市级党报是传统媒体的典型代表,在地方范围内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正确引导区域社会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媒体的出现深刻改变了媒体行业发展的格局,融合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地市级党报要获得生机和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顺势而为,要认识到“用户至上”的传播力量,但更要坚守“内容为王”的新闻初心。记者作为新闻内容生产的重要生产力,其采编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新闻质量、决定着传播维度。广大记者必须转变传统采编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学习采编技巧,提高新闻质量,确保地市级党报能够继续扮演媒体行业中流砥柱的角色。
1媒体融合视角下地市党报记者采编存在的问题
地市级党报作为当地的主流媒体,进入媒体融合时代后,在采编环节出现了一系列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1.1采编效率低相比之下,新媒体的采编模式更加灵活,突破了时空限制,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1]。作为主流传统媒体,地市级党报的采编模式流程较多,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记者需要核实事件的真实性后再进行采访,采访之后还需要进行精心的编辑制作,审核通过后才能将新闻报道在报纸上。这一模式不仅采编方式传统单一,而且采编周期较长,采编效率相对较低,极大地减弱了新闻的时效性。
1.2缺乏多元化采编方式支撑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蓬勃发展,新闻传播可以利用的平台多种多样,各类平台的新闻以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全方位呈现,使受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新闻内容。传统的党报新闻采编几乎都将文字作为报道的核心,缺乏多元化采编方式的支撑,未能充分调动受众的感官感受,对受众的吸引力低。在多种媒体平台百花齐放、新闻形式更加丰富的融媒体环境下,党报的采编如何能够脱颖而出,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持主流地位,成为党报记者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1.3内容个性化不足
各种各样媒体平台的产生,满足了受众对新闻多样化的需求,新媒体根据受众的喜好、需求等将新闻分类,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新闻内容,内容采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每个受众都能快速在新媒体平台上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特色新闻。地市级的党报主要为党政机关服务,在新闻内容方面更多反映党的政策方针,但一些地市级党报缺乏多元化的采编方式的支撑,在个性化和内容的丰富性上相对不足,因此,其受众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市级党报的大范围传播。
2媒体融合对地市级党报新闻采编提出的新要求
2.1高标准的写作能力
党报作为传统媒体,新闻的采编流程较为严谨,采编水平要求较高,在表达形式上高度注重前后因果和语言逻辑。融媒体环境下,新闻制作过程中不仅需要传统的新闻表述方式,向受众清晰地传递新闻信息,同时还要兼顾受众获取新闻的习惯,对新闻语言进行加工,使其更具时代特点,满足大众阅读新需求。同时,新闻语言要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和引导性,对新闻事件进行正向解读,发挥舆论引导功能。这就要求采编工作者要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采编思路合而为一,既展现出党报新闻的专业性,又需要体现出时代特色。2.2多元化的内容表达形式融媒体时代,受众接触新闻的渠道多元化、丰富化,新闻信息呈井喷式涌现。新媒体新闻报道通常是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于一体的短篇报道,既能吸引受众注意,又能充分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等,使受众在短时间内知晓新闻内容,深受受众欢迎。传统的党报新闻报道通常是“文字+图片”形式的大篇幅报道,受众只能通过视觉获取新闻内容。融媒体的新闻报道形式要求地市级党报的新闻采编必须在打造“高颜值”“多元化”的新闻报道上下功夫[2],以火眼金睛捕捉采编过程中的各种文字、语法等错漏,以严谨的思维构建严密的行文逻辑,通过镜头语言,捕捉最震撼人心的瞬间,力争达到让图片“说话”的目的;要突出新闻语言的魅力,根据不同的新闻题材选择适当的“靓词秀句”和“妙言妙语”,综合运用图片、色彩、线条、二维码等非语言符号,表现出新闻的层次感,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留住受众,使其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
2.3高水平的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
地市级党报要适应融媒体的发展要求,继续发挥党媒功能,向广大群众传播好党的声音,讲好党的故事,继续弘扬社会正能量,更好地发挥思想宣传、舆论监督的“喉舌”作用。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掌握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平台,有效提升党报新闻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要求新闻采编环节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媒体环境变化,在采编中突出互联网思维,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党媒新格局。
3媒体融合视角下地市级党报新闻记者应掌握的采编技巧
新闻采编涉及新闻策划、采访、选题和编辑的全过程,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内容,就必须严格把控好采编的每个环节,尤其是进入融媒体时代后,新闻记者要不断提高采编水平,创造出精品新闻,使地市党报继续发挥舆论引导主阵地作用。
3.1用好“第一手资料”,从“会”中抓取线索
党报姓党,就必须牢牢抓住为党发声这个基本点。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新闻宣传的中坚力量,有新闻发生的地方就有党报记者,在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中,党报记者更是不曾缺席。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新闻记者仅仅将新闻报道内容停留在会议本身,而忽略会议所涉及内容的新闻价值的问题。客观来讲,这是由党报新闻记者的工作属性所决定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党报记者缺乏新闻敏感性、缺乏新媒体意识。在时政会议、重大活动中,党报记者一般可以拿到第一手资料,如何宣传好、利用好、发挥好这部分资料的作用,考验着一名党报记者的能力。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地市级党报新闻记者要做到“一鱼多吃”,通俗来讲就是既要完成对会议或活动本身的报道,又要能够提炼要点,宣传好事件本身的价值点并进行深度报道[3]。山西省运城日报社正在积极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制定了运城日报社全媒体考核办法,引导和激励报纸采编人员积极为新媒体平台提供即时报道、深度报道等,并参与视频、海报等新媒体产品的制作。
3.2强化“报”“网”协同,追踪新闻全过程
媒体融合并不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简单叠加,特别是报纸和网站的融合,要遵从媒体发展规律,尊重媒体的个性,各取所需,取长补短,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的共享融通。以运城日报社为例,近年来,该社着力推进“报”“网”协同、“报”“网”融合,在新闻报道中探索报纸记者和网站记者共同参与、各尽所长的路径,使新闻作品能够反映新闻事件的全过程,也能最大限度放大新闻事件的亮点和价值。比如,在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运城主场活动、2022年山西省第八次旅游发展大会宣传报道中,运城日报社记者和运城新闻网记者联合采访,报纸记者提供文字稿件,网站记者拍摄视频素材,做到了“一次采集,多种形式播(刊)发”,这里的“多种形式播(刊)发”就包括报纸文字消息、新闻网图文消息、视频号视频消息等多种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使得新闻更有质感,传播更有力度,影响更为广泛,让权威的信息第一时间“飞入寻常百姓家”[4]。同时,在报纸刊发时,注重“二维码上报”,让平面的报纸通过二维码展示取得更加立体的新闻效果,实现了新闻作品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的升级,读者可扫描二维码阅读欣赏。新的传播形态实现了不同媒体、不同传播手段的互融互补,优化了受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传播效果。
3.3学用新媒体技术,生产全媒体作品
媒体融合视角下,地市党报新闻记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采编工作转型升级,促进采编工作的电子化和现代化,扩大地市党报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在此过程中,党报记者应该强化新媒体意识,加强学习新媒体技术,学会用新媒体思维、语言讲述新闻,注重文字、图片、视频等的协同,生产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全媒体作品。此外,地市党报新闻记者可以定期在微博、头条等热门新媒体平台发布热点话题,提升地市党报的存在感和曝光率,打造有特色的社群文化,深耕受众资源,既能够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形成与受众之间的有效互动,又能扩大党报的影响力。作为党报,运城日报社积极引进凡闻科技、北大方正的大数据系统,每天滚动呈现重要时政新闻、报纸版面比对、传播数据分析等,实时跟进热点、热搜和新闻线索,并对日稿、周稿等进行传播比对分析;同时,积极引导全体采编人员运用大数据,让大数据全面渗透工作的每个环节,促使采编人员进入工作状态即置身于大数据应用环境中,极大地提高选题、策划、采编等一系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4创新表达方式,提高新闻的生命力和可读性
首先,要坚守安全底线。安全出版对新闻出版工作至关重要,如果出现差错,将对媒体的形象和党的新闻宣传公信力产生难以预测的影响。新闻出版单位要始终绷紧“出版安全无小事”这根弦,从管理上查漏洞,从制度上补短板,规范采、编、发工作流程,严守出版流程规定,坚守报纸出版的安全底线。以《运城日报》为例,近年来,运城日报社不断完善《出版审校制度》等规章制度,坚持“三审三校”,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形式规范有序、质量持续提升;坚持“编前会”制度,集体研究稿件编排和版面设置,使报道的内容更准、形式更活、速度更快;设立报纸第一读者,由编辑部具有新闻序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每天轮流担任,在报纸签版后开始审阅,对存在的问题报值班负责人修正;坚持每周评报会制度,对一周内的报纸全面总结,对出现的差错进行详细说明,明确改进方向,推动报纸质量稳步提升,也确保舆论宣传安全。其次,要强化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创新。全面提高语言文字驾驭能力,通过增强标题、正文等语言符号的逻辑性来提升报纸的阅读性[5]。再次,要强化编辑排版环节的创新。在新闻采编工作中,报纸版式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文字进行深加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图片、色彩、线条等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增强版面的艺术性和层次感,突出新闻的视觉效果,提升新闻的吸引力。
3.5秉承工匠精神,坚持真实客观,保障新闻权威
工匠精神是指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打造精品的专业、敬业精神。具体到党报记者而言,就是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精心编辑每一条新闻;以细致敬业的态度,打造出精品新闻;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全面剖析现象后的本质;以客观的态度,对新闻进行报道。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信息在网上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时效性更是传统党报所无法比拟的,但党报的权威性也是其他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遇到重大新闻事件时,面对网络上真假难辨的消息,受众还是期望和信任党报的发声。作为传统媒体,党报在速度上不及新媒体,因此,必须保持并提升自身的优势,从内容入手,坚守内容为王的理念,对采编的新闻信息反复打磨,不断打造有深度、有看点的精品新闻,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社会进步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巩固和发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引导支持。作为党报记者,必须守好采编的阵地。一方面,在内容导向上把好关,坚持正面宣传,承担起引导新闻舆论的使命和责任,不仅要反映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成就,而且要聚焦民众的日常生活,深度挖掘民众的喜好,聚焦民众关心的话题和内容,做到报道客观、真实,不信谣、不传谣,既维护党报的权威性,又体现出党和政府的人文主义关怀;另一方面,在形式上把好关,以“火眼金睛”捕捉采编过程中的各种文字、语法等错漏,以严谨的思维构建严密的行文逻辑,以“有疑即挖”的态度深究论证,打造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4结语
融媒体时代,传统纸质媒体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地市党报也不例外,这就对地市党报新闻记者的采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市党报新闻记者必须在深度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的前提下,立足受众需求,秉承工匠精神,创新新闻采编工作模式,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掌握更多的新闻采编技巧,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推动地市级党报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靳勇.新媒体对传统报纸新闻采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新闻传播,2020(2):54-55.
[2]刘青惠.报纸新闻采编技巧与提升策略[J].记者观察,2020(3):37.
[3]魏丽.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编技巧探析:以报纸新闻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5):21-22.
[4]孟凡明.新时期下报纸新闻采编的技巧提升[J].新闻传播,2020(13):25-26.
[5]王成果.分析新媒体发展下的报纸采编新要求[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27-128.
作者:李斌 单位:运城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