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2 16:30:56
序论:在您撰写传统主流媒体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用户生产内容即UGC,是英文UserGener-atedContent的简称,意思就是说作为媒体的用户,而非专业媒体记者原创的视音频、文字、图片等内容。[1]UGC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互联网领域,最初的含义是指用户把自己的原创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它用户。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内容生产机制,使得用户自己生产内容成为一种可能。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与普及、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各类社交平台上用户制作上传的内容不胜枚举,“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呼声也从理论变成了实际,但用户生产内容在传统主流媒体,尤其是政治敏感度高、舆论导向性强的联播类电视新闻节目中的运用,还比较有限。
《安徽新闻联播》作为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喉舌和舆论阵地,有着坚定的价值导向和鲜明的舆论立场,在省内一直保持着较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2022年3月下旬以来,上海开始经受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形势最严峻的一次考验,全国多地出现疫情零星散发态势,安徽全省16个市均出现了输入性或本土疫情。在这种防控形势下,《安徽新闻联播》自2022年3月17日起,按照每天至少一条的报道频率播出疫情防控相关信息。在报道过程中,相对集中地运用了大量用户生产内容素材,在时效性、灵活性、创新性上都有着很多突破之处。因此,以《安徽新闻联播》疫情防控报道为样本,探讨用户生产内容在主流媒体中的运用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观照性。
一、用户生产内容新闻产品样本采集与统计
我们选取2022年4月1日至5月20日《安徽新闻联播》疫情防控报道的样本数据,共计52条。在电视新闻产品中,时长、同期声运用等被视为衡量报道重要与否的重要依据,因此在采样过程中列举播出时长、使用情况、用户生产内容来源等关键指标来作为评判标准。从使用频次的角度来看,样本中采集到了52条数据,其中含用户生产内容的有30条,占总量的58%,超过一半,其中有2篇报道,通篇采用了用户生产内容。从使用体量来看,样本中用户生产内容的播出时长为1142秒,占总播出时长5816秒的20%。从同期声使用情况来看,52条样本中,使用同期声的有26条,未使用同期声的26条,各占一半。从用户生产内容的来源构成来看,绝大多数来自安徽支援上海医疗队的队员,占全部使用用户生产内容的88%,还包括援沪工程建设者、援沪志愿者、省内隔离人员、拍摄突发事件的热心路人、上海市民等。
二、用户生产内容在传统媒体中的运用
无论媒体改革如何推进,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我们知道,信息传播是媒体的重要功能,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优质内容始终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2]作为传统主流媒体,提升优质内容生产能力,丰富内容产品,创新呈现方式,除了自身专业队伍要练好“内功”,切实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外,还需以更开放、更包容的思维主动融入全媒体时代的格局,富有建设性地采纳用户生产内容。那么,传统主流媒体应当如何更好地运用用户生产内容呢?从上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安徽新闻联播》在此轮疫情报道中,用户生产内容使用量较大、频次较高,内容也涉及多个方面,为传统主流媒体运用用户生产内容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革新理念,主动拥抱用户
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主流媒体要想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必须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加大力度地改革创新。而创新,根本在于思想上的创新、理念上的革新。对于传统媒体,尤其是联播类电视节目来说,摒弃过去高高在上的宣传语态,改变固有的陈规和桎梏,以开放、包容、融合的理念,主动拥抱我们所服务的用户和受众,显得既迫切又必要。通过此次疫情防控报道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安徽新闻联播》大量采用了用户生产内容,体量和规模都超乎常规,其主要动因根源于用户生产内容的优势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生产内容时效性强
疫情防控形势瞬息万变,因此,时效性在疫情防控报道中显得尤为重要。与传统电视拍摄、采集不同,用户生产内容打破了时空界限,特别是有效解决了新闻记者因为防控政策无法及时进入核心区域,或者说采集之后因为隔离需要无法第一时间回传素材等现实难题。在所选取的《安徽新闻联播》疫情防控报道样本中,很多安徽援沪医疗队队员从上海崇明方舱医院用手机拍摄传送的用户生产内容素材大多都是半小时内采集传输完成,操作方便,流程简化,大大提高新闻产品的时效性。在4月27日的报道中,关于上海物资发放的用户生产内容素材,后方编辑发出需求后,10分钟后画面就已经到达编辑系统。这种采集速度和效率,是常态化条件下电视新闻产品制作中很难做到的。
2.用户生产内容灵活性强
在疫情防控的特定语境下,在新闻记者无法采访的前提下,用户自身采集的内容,不限于特定的场所、不限于特定的采集群体,从《安徽新闻联播》疫情防控报道样本用户生产内容的信源来看,近9成的素材来自正在方舱医院或隔离医院的医护人员,还有部分来自工程建设人员,来自不知名的路人等,极大地拓展了采访内容的广度和宽度、丰富了新闻内容采集的主体。在呈现方式上,既有手机拍摄图片,又有手机拍摄视频;既有实况,又有人物同期声采访。在内容方面,用户生产内容不但涉及了上海的核酸检测动态,方舱医院工作场景,各方支援情况,还有安徽本地隔离医院核心区救治情况,安徽本土发生的暖心故事等。如在4月28日的报道中,不仅涵盖了正在上海开展安徽援沪核酸采样的队员、正在上海崇明安徽援沪方舱医院的队员,还包括专业志愿者队伍——中国国际救援中心安徽总队的队员在上海开展环境消杀作业的内容,同时还采集了上海市民的同期声,可谓很好地调度了各路采集主体。又如:在4月22日的节目中报道:“在明光市,一名从江苏返回的孕妇和家人途经宁洛高速明光段突然临产,紧急情况下,明光市多部门爱心接力、分秒必争。”这里的画面全部使用的是现场路人拍摄的手机视频,成为新闻现场的第一手画面。
3.用户生产内容创新性强
在思维方式方面,纵观我们采集的样本数据,大体量、高频次使用用户生产内容素材,甚至有的成为了唯一的、关键性的报道来源,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创新。不拘泥传统,主动拥抱互联网思维,让用户成为传统媒体的内容提供者,重塑新闻生产流程,从而实现对用户生产内容的整合和把关模式的创新。在关注视角方面,样本数据中,无论是援沪医疗队队员还是集中隔离观察人员,还是偶遇感人故事的“路人”,他们都是从群众角度出发,展现普通人的身边人身边事。在语态表达方面,没有新闻记者、摄像机等专业人员和机器可能造成的心理上的戒备,有的甚至就是自拍完成,传统电视采访易造成的“晕镜效应”也大为缓解,在语态表达上更轻松、更真诚。在生产流程方面,拍摄流程简单,智能手机就能轻松完成,最大限度地实现边采集边生成边传输的内容生产流程。传统主流媒体开始积极接纳用户生产内容,是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对互联网思维的认同。传统主流媒体需要大胆地运用用户生产内容,服务于新形势下的媒体内容生产、服务于更优质内容的输出,树立“用户意识”,以用户的视角、关注用户关心的人和事,只有在思想上、理念上真正俯下身来,才能实现用户生产内容运用效果的最优化。
(二)强化把关,精心遴选内容
“把关人”(gatekeeper),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传统媒体的“把关”意识一直被强调。尽管用户生产内容很好地拓展了传统电视媒体的报道广度和宽度,但同时需要看到,与专业制作内容相比,用户生产内容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把关,精心遴选内容。具体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着手:
1.提升可控性、事前介入采集
新闻内容生产专业性较强,但用户生产内容往往自己采集和生成,很难做到第一时间对所生成内容的追问、深究,很难产生面对面有效互动带来的深度内容,往往前期采集与后期处理“两张皮”,对内容以及包括场景、构图、着装、语态等方面的可控性较弱。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在具体操作时要加强策划、提前介入采集流程,详细标明需要采集的内容走向、大致思路,做到“供需对路”,有的放矢。如需要在报道中重点体现上海方舱医院有关中医治疗方面的报道,后方编辑就与前方采集人员密切沟通,在5月15日的报道中提到:“在上海崇明复兴馆方舱医院,来自太和县中医院的刘静是一名中医护理人员,进驻方舱后,她和同事们发挥中医优势,通过中医疗法,有效改善方舱患者睡眠障碍问题”。又如五一期间希望体现安徽捐赠物资情况,又迅速与前方对接,及时采集回传相关内容。5月3日的报道中提到:“五一期间,一批安徽捐赠的生活物资陆续运往上海,第一时间组织发放。”
2.克服随意性、统一流程规范
由于用户生产内容的采集主体大多没有接受专业培养和训练,所用设备器材都不专业,在内容的把关方面也不会像专业记者那样,恪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定的政治站位,从我们在实践操作中收集到的用户生产内容而言,有很强的随意性,同期声的内容、拍摄的场景、构图的方式,媒介形象方面也不是十分专业和讲究。与此同时,受各种因素限制,采集而来的素材来源众多,不同的手机拍摄、不同的场景拍摄、不同的景别拍摄,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技术标准,所以导致后期呈现方面视频收看效果有所折损。这就要求媒体在用户采集内容的过程中,统一流程规范,加以引导,比如规范电视新闻的技术性指标,视频显示的长宽比、帧速率、码率、清晰度等,视频采集的画质、收音等效果,确保采集而来的素材在流畅度、清晰度等方面能达到基本的播出标准,不至于给可视化呈现带来障碍。在实际操作中,《安徽新闻联播》疫情防控报道前方采集人员都会与后期编辑人员加强联系,及时解决内容采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尽可能地消除可能给画面呈现带来的不利影响。
3.突出导向性、严格把关审核
在运用用户生产内容过程中,由于用户非专业,视频数量庞杂,内容的随意性、可控性和规范性都不强,更加需要在进入编辑环节后加强把关,去伪存真、删繁就简。在我们所采集的《安徽新闻联播》用户生产内容来看,一些素材在同期表达时出现明显的导向性错误,也有的出现与事实有出入的说辞。因此,在使用用户生产内容时,加强各个环节的把关,精心遴选优质内容,遵照新闻价值的逻辑,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最大程度地规避用户生产内容的弊端,才能使之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除了对基本事实真实性的考量之外,在编辑环节还需要加强技术把关审核。在5月7日播出的《安徽省援沪医疗队核酸采样人员今日凯旋》中,大量采用了前方医护人员拍摄的图片和视频,它们有的是工作间隙随手采集,构图、清晰度等方面很难达到播出标准,后期编辑中就需要进行技术处理,力求更好地呈现。
(三)鼓励参与,用心培养用户
随着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受众不再只是旁观者,还是内容的生产者和供应者。引入用户生产内容模式是传统媒体新闻生产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而要达到这种创新,就必须鼓励用户积极参与,通过各种方式,让用户有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获得感,同时还需要传统媒体有意识地加强统筹,有组织地对用户进行培训和指导,以使其能够生产出更优质的内容。这样的培训和指导,不仅能够提高用户生产内容的质效,还能够增强媒体与用户之间的黏性,吸引忠实的“粉丝”参与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力构建。除了加强培训和指导、培养固定用户群之外,还需要运用好各类全媒体平台,开放专门区域,为用户参与话题和内容生产提供渠道和可能。在这方面,《安徽新闻联播》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及安徽卫视ATV客户端,都敞开欢迎用户参与,设置了“我来拍”的环节,目的就是为用户提供互动参与的渠道。
结语透过对《安徽新闻联播》疫情防控报道的分析,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虽然用户生产内容在传统主流媒体已经被相对大体量地采纳,但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特殊语境下。媒体融合的步伐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内容生产流程的再造和重塑也需要再加一把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放大一体效能,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
注释:
[1]曾祥敏,曹楚.专业媒体新闻内容生产创新实践——用户生产与专业生产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15(11).
[2]唐铮.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N].人民日报,2021-05-19.
作者:方国琼 宛月琴 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