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管理类专业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时间:2022-11-22 15:58:49

序论:在您撰写管理类专业核心素养培育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管理类专业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1管理类专业核心素养培育问题的瞄定

1.1管理类专业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定位失焦”的问题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已全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变革速度。从企业跨界、转型、创新滋生出新型商业形态,到将科技引入纵深,积极赋能新制造、新零售等商业模式的发展,使得我国商业经济的发展亟须培养一批具有核心素养和卓越创新能力的新商科人才,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挑战与发展变局。然而,目前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实践中,大多数院校以学生商科知识的累积、实践技能的培养为目标,尤其较为重视与未来就业岗位、行业现实需求是否能形成紧密耦合。但一些应用型管理类本科院校抓不准办学定位,盲从于学术型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对于管理类专业人才核心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素养的培育问题较为忽视。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和专业素养离不开教师的潜心钻研,有的管理类专业院校在人才引进上并没有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为考虑方向,对于专业技能型教学人才的引进相对匮乏,而偏重于“高、精、尖”的高层次科研人才。试图通过教师学术业绩和成就的提升,来扭转其在管理类院校中的竞争劣势,最终演变成为同类院校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有的教师甚至盲目拔高学生的培养层次,安排学生完成能力无法企及的科研任务,致使学生偏离学习重心,最终导致科研能力不达标,而专业技能也不过硬,对未来就业也逐渐陷入迷茫,进而带来管理类专业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定位失焦”的问题,严重偏离了管理类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的初始目标。

1.2管理类专业核心素养培育模式“理实脱轨”的问题

传统的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下,学生均具备商科类多学科的丰富知识,在交叉学科的学习方面也有较广泛的涉猎。因此,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也一度被标榜为市场就业的“万金油”。然而,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环境下,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管理类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而一些院校却受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过分关注理论教学的输入,却对培养管理类大学生实践技能较为轻视,使得学生“脑子听懂了,但手仍然不会做”的现象时有发生。长此以往,管理类专业学生步入职场后,很有可能从曾经适应性较强的“万金油”逐步转变成定位不准的“万向轮”,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与危机感,觉得所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中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出现自我否定的情绪。由此可见,管理类专业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理实脱轨”的问题较为凸显。

1.3管理类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结构松散”的问题

当前消费升级、互联互通、共享经济的新商业时代,未来输送到社会的必须是具备“基础素养、创新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要基于满足新科技、新经济、新业态对商科人才的需求而制订,同时也必然要求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具备跨界发展的复合技能和综合知识。因此,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管理类专业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的构建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核心思维的培育来看,无论是传授者还是信息的接收者(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其商科思想受传统西方管理思想、经济思想的影响都较为深刻。而中国政治经济思想、中国社会管理思想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发挥得却不够明显,尤其体现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国家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与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物质主义上形成的对立。从专业技能的培育来看,许多管理类院校对于人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大数据分析等理工科的知识只是单纯地要求管理类专业学生进行简单的学习,并未渗透到学科内部之间知识的关联运用,无法有效实现商科知识与理工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运用。由此可见,部分管理类专业院校对于“商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及其构建路径并不十分明晰,管理类专业核心素养的培育体系“结构松散”的问题也就随之凸显。

2新商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核心素养培育理念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种基于人的顶层教育设计,指学生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需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求的结合体[1]。而新商科概念的提出,颠覆了传统商科“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播为重点”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商科进行学科重组交叉,突出中国理论与方法的商学教育,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全新培养模式。因此,作为高等教育中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结合最紧密的领域,新商科人才的培养应运而生[2]。近年来,“新商科+新工科”的融合式发展促使高校的商科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法、培养路径和培养内容不断优化创新,着力培养具备“工科素养”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商科人才,也已成为教育界不断挖掘、探讨的新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非线性涌现的复杂性问题将不断对未来商业管理提出新的挑战,经济主体也将置身于动态复杂的商业环境下。因此,管理类专业院校要着重培养和锻炼在复杂社会环境因素下大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尤其要培养其具有“宽视野、多视角、大格局”的思维高度,灵活运用自身的商科知识储备来应对一些突发的商业问题,给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新商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形成“工商共融”的教学理念,聚焦“学科—专业—课程”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构建,注重课程教学的实践化发展,运用“三新”教学思维(即: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推动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式发展,不断探索培养商科大学生核心素养和卓越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新商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核心素养培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3.1以“工商协同”为导向,探索以“数字化管理工程师”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管理类专业院校要以学院所在地理区位优势、行业发展趋势、学校发展定位等环境因素影响为指引,因地制宜地确定学院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和特色。精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工商协同”为导向,以“数字化管理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首先,要着眼信息时代企业数智化变革与创新需要,积极应对新时期企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合理调整专业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助推作用,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手段,从信息技术技能到信息素养,全面提升专业教学信息化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着力平衡“工学素养”和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全力培育兼备商科能力与新技术基础的数智化新商科人才。

3.2以“专创融合”为引领,推动管理类专业核心素养培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管理类专业院校要坚持以“专创融合”为引领,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研究、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创新为原则。积极推动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进而促进管理类大学生学科综合能力、行业技术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和培养。首先,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应来源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将“职岗匹配”的理念覆盖到课程的所有项目、任务和知识点,并将新的技术方法、管理创新创业知识等内容合理、有序地融入课程教材、学材,构建与经济转型、产业变革、新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全方位的专业课程架构。其次,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以单元化、模块化、项目化进行功能组课。全方位汇聚前沿信息,积极发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并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建设“专创融合”案例库、文献资料库等教学素材资源库。再次,采用“岗赛促学”的教学方式,以顶岗实习、岗位模拟、岗位实践提升行业与学院的合作水平,以国家级、省级学科类、双创类重要赛事以及行业认证、技能竞赛为机会窗口[3],创建新商科背景下管理类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的新机制和新模式,最大程度上突出课程与实训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模拟岗位实训,了解真实企业工作过程,为以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3以“多元融通”为驱动,推进管理类专业核心素养培育课程教学改革

3.3.1创新思政融合,倡导价值引领、积聚精神力量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课程引导,在管理类专业课程教育中,大力挖掘学校的专业教育资源,充分吸收有益的社会文化因素,推动管理类课程、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协同式发展,不断加强对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责任意识等职业素养培育,在教学的过程中科学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取向,锤炼其良好的职业精神,推动“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同频共振”[4]。在设计实践性课程时,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践行标准紧密联系,引领学生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树立与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积聚精神力量。

3.3.2推动专创融合,夯实培育基础、提升技术力量

管理类专业院校要着力提升管理类专业院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水平。从课程内容改革入手,将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技术融入课程设计,使前沿科学技术技能的培养渗透到商业运营与管理理念的教育教学中去。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字时代虚拟化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学生成长画像,为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跟踪把控提供可视化数据的支持,切实推动教学评价机制改革和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水平的全面提升。从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两个维度入手,着力提升教与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创新与发展,培养兼备工科信息素养与商科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3.3.3深化产教融合,践行理实结合、储备人才力量

管理类专业院校要深入阐释“理实一体”的内涵,以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精准对接地区、行业经济发展,积极构建AI时代背景下产教科融合教学场景,打造数智化商科实验基地。首先,通过构筑立体化、多维度商科实战体系,构建虚实结合、实训与实战相连接、层层递进的商科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打造实训与实战相结合的管理类专业学生核心专业能力成长平台。其次,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上,通过模拟企业的实际业务管理和技能操作,对岗对标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岗位技能训练平台,促进大学生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融合发展,增强创业就业竞争力。再次,坚持以校企多方共用为理念,开放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利用平台资源服务地方行业与产业发展,着力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产业需求。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管理类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课程教学改革研究”(XJK17BGD009)。

参考文献

[1]梁华荣.依托“互联网+”提升经管类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策略探究[J].科教导刊,2020(21):19-20.

[2]罗雪芳.新商科下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标准化改革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1(9):125-127.

[3]肖海燕.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J].河池学院学报,2021(6):71-75.

[4]朱晓红.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学习探索与实践——以“社会保障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37):101-104.DISCIPLINESEXPLORATION

作者:余博 陈韵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