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7 15:41:15
序论:在您撰写如何以审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美育是美学教育、审美教育,同时也是一种心灵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学校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陶艺课程是一门集审美和探究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在教学和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发展学校美育有力的助推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美术教学要“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1],而陶艺创作步骤较多,综合性强,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理想途径。综上,笔者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制定的陶艺课堂教学目标不仅包括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包括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向往,激发学生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审美追求。笔者希望通过教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感官体验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自由、多维度地发展[2]。多肉盆栽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形态多样、颜色丰富、造型优美而深受各类人群的喜爱。尤其是正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多肉盆栽更是充满好奇与喜爱之情。而在学校开设的科目中,陶艺是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之一,因此,对于用陶泥制作一盆个性十足的多肉盆栽,探索发掘其中的美学元素,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借此,笔者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多肉盆栽为陶艺教学的素材设计此课例,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审美为牵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该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掌握丰富的陶艺知识和独特的成型技法,而是以审美为牵引,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掌握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让学生沉浸于审美的状态,感受美的价值。该课教学计划的实施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前自学,探究植物与陶泥物象之美。第二阶段:课中实践释疑,探究成型之美。第三阶段:课后拓展,探究展示之美。课堂教学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有效实施,从而达到教学的总体目标[3]。
一、课前自学,探究植物与陶泥物象之美
在课程开始之前,笔者以问题探究为导向,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生活中常见的多肉植物和教学使用的陶泥,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讨论,发散其思维。笔者综合学生意见整理探究的问题,为学生建立了自学探究问题清单,使问题明确、方向清晰。同时,笔者用思维导图(图1)整理学生探究的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为后面的实践操作做好铺垫。
二、课中实践释疑,探究陶艺成型之美
1.探究记录——多肉植物造型特点
(1)观察总结,探寻美的元素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多肉植物的形态特点,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准备了不同种类的多肉植物,以便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也让课堂更具趣味性和直观性,让课堂知识与生活经验深度融合。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多肉植物的外形特征、生长走势、叶片形状等,寻找美的元素,并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不同品种的多肉植物有着不同的外形,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叶片聚集,有的叶片分散,等等;第二,不同品种的多肉植物生长走势也不相同,有的向上生长,有的向下生长,还有的四散分开生长,等等;第三,多肉植物色彩多样,由于生长周期和光照的不同,不同多肉植物呈现的色彩有所不同,如红色、粉色、黄色、巧克力色、蓝色等;第四,多肉植物叶片的形状有棒状、掌形、匍匐形、球形、扁平形、柱形等。
(2)深入探究,描绘多肉植物的细节
笔者发现,学生虽然通过观察能够总结出多肉植物的外形特点,但部分学生对其造型特点还不太清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引导学生对着多肉植物进行写生,用铅笔在纸上画出创作草图,并重点描绘多肉植物的叶片(图2),从而让学生对多肉植物叶片的穿插关系和形态特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之后的三维立体创作做好铺垫。
2.实践造型——创作多肉盆栽泥塑之美
(1)泥料的选择
学校为满足学生从多维度学习陶艺知识的需求,储存了多种类别的泥料,如粗陶泥、灰陶泥、高白瓷泥、紫砂泥、黄陶泥等。不同泥料的色彩、质地以及烧制温度都不相同。泥料的选择对最后作品的成型有着很大的影响,如:粗陶泥含沙量和含铁量较大,适合表现一些古拙、质朴的作品;高白泥质地细腻,水分干透后呈白色,便于设色,烧制后釉料显色明亮,适合表现相对精巧的作品。由于学生的创作对象是多肉植物,其造型奇特、色彩丰富,所以笔者选择便于塑造形体、设色的高白瓷泥作为创作用泥。
(2)泥塑创作,探究成型之美
在陶艺创作中,成型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学中常用到的成型方法有泥条成型、泥板成型、捏塑成型、拉坯成型等。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之前学习的几种成型方法,共同探究采用哪种方法能够更好地创作出生活中常见的多肉盆栽。小组成员分析了各种成型方法制作多肉盆栽陶艺作品的优缺点,得出以下结论:结合多肉植物的造型特点,用捏塑成型的方法创作是较为直接且高效的方式。在多肉盆栽陶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笔者先引导学生根据图2之前绘制的草图,进一步分析多肉植物的造型特点,特别是叶片的穿插关系、大小关系等,接着是用揉捏好的泥料进行塑造。在此过程中,需要下功夫的操作动作较多,如叶片的捏制、叶片的排列组合等,这些操作对学生的耐心和专注力是很大的磨炼。笔者观察学生的创作状态,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与学生一起感受陶艺创作的快乐,使整个创作过程成为视觉和触觉有机结合的过程,有效增强了学生造就美、享受美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图3为学生捏塑的多肉盆栽泥塑造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迁移所学的知识,感受陶艺学习的乐趣,笔者在学生完成第一件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一件大型的“多肉植物花园”主题作品。此时,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再次被点燃,小组成员围绕着“花园中该摆放什么品种的多肉植物”“花园中多肉植物摆放的位置”“什么样的花园才是充满美感的”以及各自的分工等展开热烈的探讨。当确定好方案后,学生积极地创作“多肉植物花园”大型泥塑作品(图4)。笔者通过在课堂中运用合作式教学策略,使学生学习陶艺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有效提升,使探究式的学习思维模式更加深入学生内心,同时,促使学生对于美的寻求更加持久、深入。
(3)修坯设色,探究釉色之美
在泥塑创作的环节完成之后,学生将做好的泥塑作品放置在阴凉通风处慢慢晾干,待泥塑作品的颜色由深灰色变成白色后,便可以开始对其修整设色。由于做好的素坯①是异型的,因此学生在修坯时选择用磨坯棉打磨,这样可以把坯体的一些不规则角落打磨平整,使坯体变得光滑平顺。待坯体修理完成,笔者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解釉下彩②的设色方法,并展示不同釉下浓缩色剂烧制前后的对比图片,让学生分析多肉盆栽陶艺作品不同部位的设色规律。在前期多媒体讲解的辅助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分析下,学生对釉料的上色方法、使用规律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学生在笔者的协助下顺利开展多肉盆栽陶艺作品坯体设色的实践操作。待所有的素坯设色完成,再对其施加透明釉料,原先色彩丰富的坯体由于在表面施加了透明釉料变得通体雪白。学生对釉色的变化感到十分惊奇,被釉料的色彩之美深深吸引,沉醉其中。
(4)泥与火的“重生”
如果说前期泥料的捏塑给予了作品原始的生命,那么当泥遇到火便是作品的“涅槃重生”。笔者在这个环节中,采用“探究讨论—体验感知”的方法,让学生深入学习陶艺烧制的过程。入窑前,笔者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码窑时作品的摆放需要注意什么”“手拿上过釉料的作品时需要注意什么”等问题,并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讲解码窑的基本知识。待一切准备就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笔者的协助下依次将自己的作品有序放到硼板上。由于学生是在窑炉外的导轨上码窑,之后需要将放置在导轨上放满学生作品的硼板缓缓推入窑炉,笔者让几名学生一起推动,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使其获得更强的参与感。随后笔者关闭好窑门,为学生演示如何设定烧制温度,并讲解烧制不同阶段温度的变化规律。当窑门再次开启时,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作品烧制完成之后呈现的艺术之美(图5、6),内心十分激动。
三、课后拓展,探究展示之美
为了进一步凸显学生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让更多人欣赏陶艺作品的艺术美,更广泛地传递美,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展示艺术作品有哪些效果较好的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主要讨论出以下几种展示方式。第一,教室内的作品展示柜展示。展示柜是专用于展示学生作品的地方,有学生认为可以整理、更新作品展示柜上的作品,在合适的位置展示陶艺作品。这样不仅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而且可以更好地点缀这个空间,带给人美的享受。
第二,校园美术馆展示。学校的美术馆面向全校师生和兄弟学校的教师开放,是展示和宣传学生陶艺作品的理想场所,可以让更多的人到学校美术馆欣赏学生创作的陶艺作品,感受陶艺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三,主题展览活动展示。有学生提议可以在校内举办以“可爱的多肉宝宝”为主题的小型展览活动,通过活动向其他教师和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过程,分享创作时的照片、创作中绘制的草图以及创作的成品等,多角度地呈现作品之美。
第四,办公室展示。一些学生觉得教师办公室的装饰比较单调,如果用创作的多肉盆栽陶艺作品装饰,可使办公室环境更加充满生活情趣。无论是哪一种作品展示形式,都能够赋予作品更多美的意蕴和美的气息。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分享学生的陶艺作品,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陶艺的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以深化学生对陶艺的感知和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素养。
结语
通过此次小学陶艺选修课“多肉盆栽”的教学活动,笔者将陶艺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发现美、感受美,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构建积极、高效的教学课堂。此课程中,笔者用生活中与人们关系密切的多肉植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同时,笔者以个人创作和集体创作为抓手,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对陶艺作品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在每个创作环节都获得沉浸式的体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探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提升个人的审美品位,充分认识美的价值。笔者坚信,在陶艺课堂教学中以审美为牵引,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会促进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学生心中确立积极思考、勇于发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的心灵向着尽善尽美的方向更好地发展,使其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
注释:
①陶瓷在未上釉之前一律称为素坯,这里指学生做好干透的多肉盆栽泥塑作品。
②釉下彩是陶瓷器釉彩装饰的一种主要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何烨.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陶艺教学的作用与影响[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14):102-104.
[3]沈剑峰.夯实美术课堂激发审美情趣——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21(20):170-171.
作者:陈朋 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