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综合改革十年推进分析

时间:2022-10-17 15:15:30

序论:在您撰写教育综合改革十年推进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育综合改革十年推进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基础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的背景下,安徽省合肥市面对“科教城市”定位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始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强化顶层设计,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学在合肥”品牌熠熠生辉。十年来,合肥基础教育亮点纷呈:提前两年实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全覆盖,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市、全国中小学品质提升试验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等。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2219所,在校生138.82万人,教职工12.09万人,教育规模位居全省第一。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呈现合肥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与经验。

一、聚焦统筹协调,确保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合肥市重点抓住“公平与质量”两个关键,致力于推进基础教育从“有质量”向“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学在合肥”的教育品牌。

1.学前教育高质量普惠发展

十年来,合肥市对学前教育发展作出系统全面的部署,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普惠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合肥市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20年)》《合肥市“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文件,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市级转移支付和县(市)区配套的幼儿园建设资金保障机制,修订《合肥市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市级以奖代补资金管理办法》。三是扩充学位资源,实施“新建一批、扩建一批、转换一批、补充一批”工程,十年来新增幼儿园709所。四是提升办园品质,强化“名园+”办园模式,通过省市一类幼儿园集团化办园,引领指导新建公办园高起点、高水平发展,基本建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覆盖城乡、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合肥市主要采取了如下举措。一是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五统一”,即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和收入标准、生均经费、装备配置标准、信息化建设的统一。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城乡结对工作,通过构建三级一体化机制,推进城区优质教育集团、县城学校与乡镇中心校结对合作。目前城区54个优质教育集团共覆盖182所学校,约占城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70%。三是开展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十年来合肥共创建新优质学校224所,超过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30%。四是加强两类学校建设,全市176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和71所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均已达标。

3.普通高中高质量特色发展

为推进普通高中高质量特色发展,合肥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采取了系列措施。一是加快推进普及攻坚计划,出台《合肥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二是推进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落地,出台《合肥市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实施意见》,抓好国家级示范校建设工作,组建了以国家级示范校合肥一中、合肥六中、合肥八中和省级示范校合肥一六八中学为牵头校的四个学校发展共同体。与此同时,我们建立了基教、教研部门主导,其他部门配合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机制,建设合肥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学分认定管理系统,形成“视导-反馈-督导”的新课程教学视导模式;抓住学科教研员、高中校长、示范校及薄弱高中等关键少数,把握“月调度、季督查、年评估”等关键节点,着力推动新课程新教材改革落地见效。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聚焦课堂教学,建立学校教研组“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市县教研员“下沉课堂,解决问题,引导示范”、市教科院“交流研讨,总结凝练,形成案例”三级研究体系,充分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三是实施集团化办学,印发《合肥市推进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实施意见》,合肥一中、六中、八中、一六八中学等优质学校分别与城区和四县一市普通高中组建教育集团。目前累计组建5个教育集团,覆盖10个县(市)区28所学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普通高中在校生16.61万人,比十年前增加1万多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106.31%增长至130.61%。2012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统筹综合改革组系统调研了安徽省合肥市的基础教育,公平教育的“合肥模式”得到调研组的充分认可;2014年,合肥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品质提升试验区;2015年11月,教育部在合肥市召开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暨学校品质提升经验交流会,对合肥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给予高度肯定。

二、聚焦关键要素,着力打造教育发展高地

这十年来,合肥市在持续加快学校建设、不断加大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还重点把握以下三个关键要素,进一步驱动基础教育内涵式、高品质发展。

1.以教师队伍建设夯实基础教育发展根基

要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本在教师。十年来,合肥市的基础教育阶段专任教师数由59487人增长至92610人,2021年合肥市还被教育部列入全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区试点。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一些举措。一是强化师德建设。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合肥市制定了《合肥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办法》等文件,构建了新时代“1+3+1”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二是推动教师交流。我们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科学编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年度计划,以此推进教师交流工作有序有效开展。三是落实工资待遇。合肥市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基本工资定期调标、绩效工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等政策,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些年,我们共建设了20个教师培训基地、31个教科研基地、197个名师工作室、30个名班主任工作室、31个名校(园)长工作室、6个特级教师工作站,在助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以信息化建设助力基础教育“提速”“提质”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聚焦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着眼全局、统筹推进,建立了“覆盖全市、统一标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体系,实现了育人过程智慧化、教育管理智能化、教育治理精准化。[1]目前,全市共建成智慧学校805所,建设智慧课堂5553个班级,中小学校覆盖率达100%。同时合肥市也依托信息化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2022年6月,《数据驱动合肥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入选教育部“教育这十年”典型案例。为了下好教育信息化这盘棋,合肥市教育局基于“统筹规划、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的教育数字化推进模式,先后印发《合肥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合肥市智慧学校建设实施规划(2019-2022年)》等系列文件,指导县(市、区)、学校制订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形成市、县、校三级规划体系。在资金保障方面,市政府将教育信息化项目纳入公益性项目计划,设立专项资金予以保障;同时安排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支持县(市、区)信息化建设。在深化应用方面,不仅制定了各县(市、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督导考核指标,还建立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基地,连续九年开展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教师信息技术大练兵活动;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覆盖全体学校,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覆盖全体教师。此外,我们还积极推动示范区、示范校、示范项目建设和应用,总结经验、提炼成果,并在全市推广。

3.以教育评价改革驱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育评价是撬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也是提高现代教育治理能力的关键点。近年来,我们一方面通过制定《合肥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举措》,确定25项重点任务和15项负面清单事项,制定了改革清单;另一方面则全面梳理有效期内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对不符合教育评价改革精神的制度文件进行及时清理,在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改革学校评价。坚持实施合肥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评价和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体育美育活动开展等纳入学校评价指标体系范畴。其中,“以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推进育人方式转变”等3个项目入选全省首批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二是改革教师评价。强化师德师风评价,把教学实绩作为评价的关键点,把服务学生情况融入教师评价的全过程。明确将家访、普及家校共育、关心关爱学生等工作情况纳入教师个人考核内容,作为兑现绩效的重要依据,以此引导广大教师扭转重教书轻育人、重学业轻健康等错误观念。三是改革学生评价。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围绕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研究制定符合合肥实际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进而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三、聚焦立德树人,完善五育并举教育体系

为探索研究可推广复制的工作策略和有效途径,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体系建设,合肥市于2019年开始开展德智体美劳创新实验工作,目前全市已设立14个德智体美劳创新实验区、105所实验学校。多年来,我们致力于通过多种路径,整体推进五育并举工作。

其一,坚持以德立本。首先,充分用好红色资源,成立全市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命名了4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次,学好用好《合肥党史故事(青少年版)》,开展“薪火相传献礼百年”青少年学党史教育系列活动;再次,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组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备课联盟”“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区域联盟”。与此同时,合肥市在全面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过程中,连续五年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实施“未成年人心理关爱工程”办实事项目,健全市、县(市)区、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建设。

其二,坚持以智启慧。合肥市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双减”工作。首先,成立校外教育监管培训处,建立“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双减”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合肥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举措》。其次,分12个学科研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指导教师科学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有效提高作业质量。再次,关停取缔无证学科类培训机构,学科类机构全部上线应用预缴费管理系统。如今,合肥市的481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展课后服务,参与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4.48%。我市课后服务工作案例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

其三,坚持以体强身。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有效推进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每年举办“阳光体育运动”及校园足球、篮球联赛,形成校有活动、县(市)区有竞赛、市级有联赛的层级体系,130多万名学生参与其中;常态化开展学生体质监测,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高于省定标准;印发《合肥市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方案》,工作抓实抓细,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逐年下降;坚持中考体育特长生招生,探索推进高中高水平运动员招生。

其四,坚持以美润心。我市作为安徽省首批“戏曲进校园”试点单位,自2017年起全市中小学每学期至少开设一节戏曲知识课,235所学校少年宫均开设专门戏曲普及与欣赏课。我们探索实施“社团-特色班-推广”渐进发展模式,目前全市共有社团5198个,开设腰鼓、茶艺、合唱、国画、形体等校本课程,以社团为载体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开展;编印《合肥市戏曲进校园普及读本》(一套四册)和《合肥市中小学人文素养读本》,免费发放至中小学生,各县(市)区及中小学校也编写了特色美育课程和教材。全市遴选1300余家机构进驻管理平台开展艺术课程课后服务,开设艺体类课程超过1.3万门,近14万名师生参与,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戏曲曲艺类(包括徽剧、庐剧、黄梅戏)、美术类、书法类、器乐类、声乐类、舞蹈类等。目前合肥市已连续12年举办中小学文化艺术节,通过充分挖掘民族、民间、民俗美育资源,创建全国中小学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3个、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13所、市级传承学校71所、学校戏曲传承基地40个,实现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目标。其五,坚持以劳拓能。我们通过印发《合肥市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立体化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形成了大中小学衔接贯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建立中小学劳动清单制度和学期劳动任务单,确保“一校一清单、一校一特色”;通过广泛开展学生劳动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宣传周活动,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学校主导作用和社会支持作用,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教学内容,目前已建设第一批市级劳动教育基地,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争创了2个长三角劳动教育实践基地、5家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立项建设和培育单位,遴选中小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基地56个,每年近50万名学生参加研学旅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据驱动合肥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2022-06-24)[2022-09-01].

作者:刘业勋 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