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专业课程融合创新能力培养

时间:2022-10-12 15:32:41

序论:在您撰写专业课程融合创新能力培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专业课程融合创新能力培养

专业课程旨在提升学生针对某一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掌握水平。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缺乏通识课程学习的专门型人才,轻则思维狭隘,难以突破专业问题瓶颈;重则不擅长进行自我思维引导,遇事容易钻牛角尖。而抛开了专业课程的通识课程会使得学生对科学或文化的认识缺乏深度,对社会发展意义的理解也不够明确。因此,探索基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对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通识课程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通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拥有广泛的知识与正确的价值观念,它不仅具有非功利的性质,更能引导学生用相对开阔的视野思考问题[1]。通识课程通常包括文学与艺术类通识课程、历史类通识课程、文化类通识课程、道德与法律类通识课程、社会分析类通识课程及经济与管理类通识课程。其中,文学与艺术类通识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审美意识,而且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发散思维能力[2];历史类通识课程不仅能让学生明理,还能够帮助学生明智;文化类通识课程通过外国语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3];道德和法律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理性意识,使其在遇到一些极端情绪时能冷静思考;社会分析类通识课程能帮助学生对社会现象及社会规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进而帮助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后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并且提升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以后的生活中少一些迷茫、多一些自信[4];经济类通识课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理财能力,还能够让学生学会从本质的角度看待社会中的经济活动和金融现象,加强学生对本质的探索意识。由此可以看出,通识课程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发散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都是大有裨益的,而这些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是紧密相关的。

二、专业课程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专业课程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围绕学生所在专业对一些相关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讲授和训练,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技术前沿动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专业相关的各类问题的能力。以理工科类专业为例,通过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夯实学生的科学理论基础,还能让学生理解科学在改造自然上的强大作用,从而崇尚科学,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离不开数学、物理的理论基础,也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这些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是创新思维最优秀、最重要的结晶。人类都在推崇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具体能让人类获得怎样的成果,学生通过对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的学习就能了解一二。因此,可以说物理和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和公式都是学生理论创新的标杆,而计算机的原理和应用就是实践创新的典范。由此可见,专业课程的内容往往就是创新本身的结晶,它能真实有效地呈现出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思路。

三、基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

当今信息化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作为当今大学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本应该是相辅相成的[5],这两者在学生的创新培养上各有强项,因此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好坏对社会的进步有很大影响,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在这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通专融合不充分,导致通识课程在创新培养中有所缺失

虽然目前已有很多学校基于通专融合的考虑,从课程安排和授课内容上对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就课程体系而言,仍旧是分为专业课和通识课程两大类,而学生不重视通识课程的学习正是基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前面临的一个困境[6]。有不少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一心想着随便听听混个学分,就连对通识课程的选修也是单纯基于自己的兴趣,或者仅仅依靠学长学姐们的“经验之谈”,如以“某某教师很少考勤”“某某教师打分很高”为由随意选修通识课程。事实上,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因为学生自身不够重视通识课程,还有授课教师的责任。具体而言,由于通识课程的内容具有宽泛性和趣味性,许多大学教师对通识课程的教学意义不够重视,对学生要求不高,课程考核往往也只是要求学生交一个大报告,这导致很多学生写大报告会直接参考互联网上的解答,且教师也很难一一甄别。通识课程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若其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将会直接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全面、不均衡。

(二)创新要素拆分不具体,导致目标性的缺乏

当前的大学教育提倡以目标为导向进行教学规划,并且创新能力培养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并在各专业的毕业要求上均有体现。但是各专业毕业要求对于创新能力培养这一目标的描述往往只是停留在“创新”这一笼统的概念上,其实创新能力本身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能力,它是由自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实践能力等构成的。虽然一门课程的学习往往是综合性的,能让学生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升,但是由于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各种能力的培养侧重点有所不同,倘若只考虑内容的连贯性和知识的完整性来设置课程,可能会导致一些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得不到体现,从而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目前专业课程教育过程中,基本上每一位教师都清楚教学目标之一是要使学生具备社会所需的专业创新技能,而对于通识课程,教师对目标的共识主要是通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解读不同,教师教学也会有不同的侧重,这就容易导致创新能力培养较为盲目,很难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三)通专融合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训练平台匮乏

通专融合的推行对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更宽广的视野、更灵活的教学思路。专业课程教师要用心开发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识课程的教师则要通过组织内容丰富的课堂讨论,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些培养方式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无疑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基于目前通专融合的大背景、大趋势下的大学课程设置中,却缺少通专融合的实践培养环节,这是由通专融合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训练平台的缺乏导致的。

四、基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路径

(一)通专深度融合,促进创新培养

目前,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即将院系专业合并为一个大类进行招生,从而在大学生低年级阶段弱化其专业意识,为通专结合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7]。由于不存在特别细的专业划分,所以学生对未来能有更多的思考和规划空间,再加上系统的通识类课程的设计,可刺激学生开放思路,积极探索,对自身特点加以思考,从而使其更加了解自己,这样的思索本身就是通识课程希望实现的。此外,通过低年级阶段大量通识课程及大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解决目前通识课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广而不深”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学校和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停留在掌握一门技术上,而是需要更强的大脑和更加健全的人格,而通识课程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对此,学校应多组织一些宣传和培训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师和学生对通识课程必要性的认识[8]。当教师充分肯定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掌握了将通识课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或将专业课程融入通识课程的方法后,就需要在业余时间多学习、多关注各个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始终以一个开放的心态接纳新思想、新力量,从而拓宽自身的知识面,这样其在课堂上才能发挥自如[9]。其次,完全脱离了专业的通识课程难免浮于表面,而脱离了通识课程的专业教育则很难培养出思维活跃的专业人才。要想充分实现通专融合,就需要通识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结合授课内容针对不同大类专业的学生进行与他们专业相关的应用举例,从而引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对通识知识的重视程度。而专业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一概念或某一定理的来龙去脉进行更深入的讲解,这样就会涉及很多人文、历史、社会、自然的知识,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10]。

(二)拆分创新要素,科学规划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本身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能力,而是由自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实践能力等构成的。不同的课程及教育方式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不同的侧重。倘若在教学目标中笼统地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能会导致最终只侧重了创新能力中某一两个要素的培养,而无法覆盖所有创新要素。因此想要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科学地规划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某一门课的大纲,教师需要进一步明确这门课程要实现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哪几个要素的培养。以笔者所在的理工科为例,许多专业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专业实训课程则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学习能力上成效显著,而艺术类通识课程对想象力的培养十分有益。不过由于大纲中把很多能力都笼统称为创新能力,课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充分利用好课程内容本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以提升学生的某一创新要素技能。并且由于没有拆分创新要素,教师在课程安排上往往只重视学生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想象力的培养则明显不足。因此,教师只有对创新要素进行拆分,才能真正科学地规划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只有拆分了创新要素,才能让课程设计有一个清晰的指引,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三)以考核为导向,搭建通专融合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训练平台

创新能力的社会价值巨大,通专结合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不过知识面的丰富程度及人格魅力的魅力指数并不是特别容易直接考量的,并且通专结合的目的除了使学生成为更加身心健康的人,从而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体验,同样重要的还有为社会培养更有价值的人。因此有必要将创新能力实践考核作为实现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优化的导向。通过考核,学生可主动拓宽知识面,并且学以致用,最终掌握通专融合自主学习及创新的思维模式。另外,目前许多大学都有很好的科研平台,时常组织各类科学竞赛,如此通过设置一些对创新有较高要求的竞赛题目,就能实现对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考核。但是针对通专融合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训练平台还很匮乏,笔者认为这样的平台必定是一个跨专业的实践平台,能够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社会性、综合性相当高的实践任务。依托这样的平台让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互相学习,不仅能够扩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其想象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社交和信息获取能力,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会在哪些社会工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迎合社会需求的创新能力培养。五、结语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创新能力对社会建设和国家国力提升都意义非凡。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本文针对基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分别分析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功能的基础上,深刻探究了目前各高校面临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针对创新要素拆分不具体导致目标缺乏的困境,笔者认为拆分创新要素并科学规划课程体系是走出此困境的必经之路。由于创新能力本身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能力,而是由自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想象力、实践能力等构成的,所以需要在课程体系规划及课程设计中将所培养的能力明确下来。此外,笔者认为在通专融合的背景下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和考核中搭建通专融合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训练平台十分重要。而通专融合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训练平台必定是一个跨专业的实践平台,能够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汇聚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社会性、综合性相当高的实践任务。概言之,笔者通过对通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进行分析,以及针对各个困境提出具体解决思路,希望可以为基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苏宪龙,杨玲.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研究: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0(16):209-211.

[2]吴春喜.文学欣赏与创新能力培养[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3):23-24.

[3]蔡基刚.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2):3-14.

[4]许冬梅,孙建华,刘秀岩.高校开设公共关系学公共课必要性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8(3):9-10.

[5]沈忱.“新医科”视角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的思辨[J].高教学刊,2020(36):89-92.

[6]吴三萍,林宇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20(16):58-61.

[7]李晓玉,封义帆.大类招生视角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4):53-58.

[8]蒋必凤.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通识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以材料发展史课程为例[J].教育文化,2020(10):159-160.

[9]刘占省,薛洁,杜修力,等.智能制造专业通专融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22(3):26-31.

[10]柏蓉,巴志新.应用型本科高校通专融合的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21,7(30):46-49.

作者:刘晓露陈都鑫 刘长久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 东南大学数学学院四川省食品药品学校计算机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