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6 04:57:13
序论:在您撰写科技馆科学教育在新媒体下的转变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近年来,以新媒体技术所引导的媒介融合,极大拓展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为信息互动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新媒体的出现给博物馆自身的信息和文化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研究新媒体技术对科技馆科普创新及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媒体技术下科学传播的新趋势
随着全球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信息的生产、传播与交换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多元、平等、互动、参与已成为全球科学传播的新趋势。科技馆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面对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新需求,正积极借鉴并引入国内外的科学教育新理念,不断探寻新的科普方式,已适应新变化。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限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进行大众传媒和人际沟通的媒体形态[2]。新媒体打破了原有空间和时间对信息传播的限制,具有数字化、非线性及交互性等特征,传播快速快、信息量大、互动渗透等优势已逐渐影响着整个社会系统。无论是传播者、媒介、接收者还是传播内容、反馈者,都受到社会系统的深刻影响[3]。新技术也进一步激发科学传播由以往较单一的传播模式,转变为“点对点”“点对面”及“多点对多点”模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科技馆展示与教育创新,给予更多先进的技术选择,并促使多科技馆科学教育向多态化方向发展。
2新媒体技术对科技馆展览策划的促进
新媒体技术对于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为科技馆科学教育方式创新提供了更便利的技术平台。不少科技馆已在展览策划中引入新媒体技术,试图借助此项新技术,产生更新颖的沟通形态与互动方式,让参观者体验科技的魅力。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多种媒介间功能的融合,可以实现多种传播模式的兼容。新技术的运用也继续推动新媒介的形成与再 融合。新媒体技术凭借高端科技优势,无疑可以扩大科技馆展示的呈现形式。综合运用数字图像处理、网络技术、数字音视频处理、虚拟现实及增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甚至是当前最热门的3D打印技术等,进行技术突破,不断提升科技馆的展示效果。多媒体技术让科技馆的展览策划更能突显“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无论是在环境营造还是互动体验方面,这一理念贯穿始终。为了激发大众的参与热情,满足对新科技的关注,采用了更多的产生感官体验,如语音识别技术、姿态捕捉技术、传感技术、3D技术、异形屏技术等。同时,还运用二维码、云计算技术、人脸识别、5G等技术,提供平等交流的平台,实现跨区域、多方讨论与交流的机会,让科技在个体渗互动过程中产生增值。新媒体技术能够丰富对技术、观念的表达,在展示中融入情感元素,使科学、技术与艺术三者之间相互渗透,这样可以弥补以往被动科普所带来的缺陷,当参观者自愿参与到体验、讨论及交流时,信息的双向沟通才可能产生,从而实现参观者与展示、参观者与专家以及与社会之间的连接,多维互动变得更轻松有趣。
3新媒体技术对科技馆教育方式的影响
近年来,体验学习在新媒体技术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的渠道融合、学习的终端输出融合是学习方式改变的重要因素。利用移动终端等设备及时方便地获取所需科技信息和资源。调动情感及情绪,激发学习的内驱力[4]。这种移动学习的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参观者所接受。科技馆应面对转变,积极适应新变化。
3.1体验学习的“多样化”
移动通讯设备的普及,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参观者提供了移动学习的便利,这种转变对整个社会的学习具有划时代的影响。整合、移动化和宽带化是新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5]。体验学习就是科技馆的最具魅力的科学教育方式,新媒体时代,让科技馆的体验学习更为多样。参观者在第一时间可以看到最新科技动态,甚至是实时发生的动态视频画面,体验最新科技成果。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轻松获取信息,利用手机短信、飞信、博客、微博、微信、BBS等多种途径发送信息或对信息进行讨论反馈,对其所喜欢的科普信息进行互动,表达观点,最终实现自愿参与和主动交流的科技传播目的。
3.2泛在学习的“趋同化”
近年来,学者又提出了“泛在学习”的概念。泛在学习,即任何人通过任何设备对任何内容,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的一种无缝连接的学习方式[6]。具有学习及时性、学习情景化、实时交互性的特征。当今,包括体验学习、移动学习在内的学习新范式,其实质都是泛在学习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只要参观者愿意就可以通过适当的工具和环境适时地获取学习信息和资源,并根据个体选择的内容和认知目标,进行主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够从参观者自身需求出发,体现了科普的个性化和共享性。从学习的本质上来看,是与科技馆体验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3.3科学教育的“多态化”
学习方式的改变促使科技馆教育方式需要进一步理念创新,为参观者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环境,促进多态化教育方式的发展。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引入App软件,利用二维码,参与者可以直接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参与教育活动。将参观与学习单功能进行一体化整合,让教育活动充分体现自愿性、功能性和趣味性。比如可以通过卫星传输让科技馆现场的参观者可以与极地科考人员直接对话,及时了解科研人员在极地的生活情况和最新发现。另外,Web2.0的快速推广,也让网上虚拟科技馆呈蓬勃发展之势,利用网络平台优势“掀开科技馆的屋顶”,实现科技馆与社会、学校、研究所等优势资源整合,扩大合作范围,进而促进科技馆科学教育横向辐射。
4新媒体技术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内容的准确性
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知识的和修改更为方便,互动传播趋于频繁。展项设计中,往往更关注技术层面的实现,对内容的“专业把关”不够或忽略,导致在已展出的互动展项、视频或多媒体中会出现一些不严谨的科学内容,甚至是错误的内容,这样反而大大降低了科普的实效性。准确、真实的信息是互动传播达到预期目的前提。所以,在科技馆展项设计中,应加强对内容科学性和真实性的评价。如增设前置评估,委派馆内外专家对内容进行把关,这样可以降低内容上的错误或不确定性。同时,对于一些最新的科技动态也应做及时的调整和修改,确保在馆内呈展的科技信息、科学原理及方法是真实、准确的。
4.2技术的兼容性
新媒体技术涉及诸多技术领域,其发展也受到社会的需求而不断变化,所以具有不确定性。在展示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其技术的前瞻性,较全面地考虑功能模块拓展和接口预留。比如,基于增强现实与异型屏实时互动系统,采用了多投影机拼接、图像合成控制技术,能够产生一种多视角、多屏幕显示的互动环境,这种大型集成技术项目,可供多人共同参与,具有高度沉浸感和互动性的视觉信息交互功能,体现出极佳的技术兼容性。又如,参观者使用的个人终端可能是智能手机,但就其主流系统而言,又可分为Android、windows Mobile系统等,这也需要通过技术融合匹配多种终端和操作系统。再如,为应对大数据交换的挑战,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也将成为信息资源储存、调取、交换的主流方式。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其兼容性、扩展性及升级等方面的问题。
4.3形式的适度性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碎片化”现象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参观者更趋向接受直接的体验,不用太长的时间去思考内容,个人注意力及逻辑记忆都会呈“碎片化”。实践中,有些展项刻意向参观者提供所谓的“互动快餐”,这种感官化的转移,让参与者不用思考,单靠自身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就能得到感官上的刺激和满足。这种为了互动而互动的纯粹感官体验,会削减参观者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形成,不利于科学教育的实施。新媒体技术为科技馆科普营造了更多的沉浸感,但没必要在每个展项或在所有的教育策划中都使用新技术。一些简单的机械或自控装置,如“越转越快”“手蓄电池”等展项,或开展的一些诸如“DIY实验室”“发现我身边的科学”等小活动,也能够起到互动、思考、启发和实践的功能。虽然看似简单,但能够全面调动了个体的认知体验。参观者可以在过程中学习,自身经验与现场体验进而促生新的认知产生。
4.4融合的互补性
纵观传播媒介的历史,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叠加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否定其他媒介或处于完全对立、不可协调的关系。图文板、实物、标本、图片、照片,视频、模型、互动模型到大型多媒体展项,在展览策划中都起到不同的科普作用。如“标本+视频”的简单混搭,可以展现真实标本的同时,讲述其背后的科学或人文故事;可以通过远程视频技术实现实时野外现场实景的传输;“场景和机电模型”组合可以让参观者在更为真实的虚拟中探求科学,易于理解展项所传达的科学原理和理念;有些科技馆采用媒体工程所打造的梦幻剧场,通过声光电的特效加真人表演的形式,也是很好的尝试。这些组合创新都是媒体间优势互补的体现。
4.5投入的合理性
科技馆的资金来源无论是政府资金还是自筹资金,都是有限的。新技术的运用往往需要更多的投入,因此需要处理好效果与成本的关系。实施中,应根据展示或教育规模、内容在成本和效益之间做充分的权衡,选取合理的技术表达方式,以最少的投入来换取最佳的信息输出。特别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就不一定要坚持选择极具震撼力的异型屏互动多媒体项目,因为优质的投影机及其灯泡应该等耗材,会让场馆付出高额的运行成本。所以,应从实际出发,以实现信息输出为目的,尽可能采用简化技术来完成功能,让技术创新与资金使用达到最佳匹配。
4.6虚实的统一性
新媒体技术可以让参观者在营造的沉浸场景中体验和感受科技,参观者甚至是不用出门就可以进行虚拟互动。应注意的是,过度的虚拟状态也会让参观者脱离现实,对周围真实世界的感受大大降低甚至丧失,新技术的滥用同样会带来“负能量”。因此,在科技馆里,提供必要的真实学习和现场交流,如科学实验室、科学小讲台、科普论坛、主题夏令营、科技竞赛等,让参观者走进到真实的教育情景,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关联,通过操作、观察、体验、发现、思考的实践过程,实现“体验与真实”的统一。
5结束语
新媒体技术是社会对科技多样化需求且不断技术创新的结果。科技馆对其运用,应与场馆的主题内容、展示空间、表现形式相协调,才能真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新媒体技术会催生出更多的媒介和传播方式,媒介间的“形态融合”将成为科技馆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黎巍巍,王龙.重庆自然博物馆新媒体运营现状分析与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9(13):72.
[2]董全超,许佳军.发达国家科普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几点启示[J].科普研究,2011(6):21.
[3]谭昆智,林炜双,杨丹丹,等.传播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6.
[4]徐海霞,黎明,李书明,等.新媒体环境学习下学习情绪对认知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9(1):52-53.
[5]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93.
[6]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等.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2):95.
作者:郑巍 单位:上海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