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古代女子发髻艺术文化探索

时间:2022-09-09 09:35:36

序论:在您撰写古代女子发髻艺术文化探索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古代女子发髻艺术文化探索

一、中国古代女子发髻概述

古代文献里多有描述发髻的诗句,比如《乐府诗集·陌上桑》有“头上倭堕髻”,通过发式的描述来婉约地表达女子的美貌;在曹植的《洛神赋》中有“云髻峨峨”,欧阳修的《南歌子》里有“凤髻金泥带”,都是描写女子发髻的美丽动人。发髻伴随女子一生,从总角、垂髫、豆蔻到及笄无不具有文化上的深厚意蕴。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解释说:“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女子十五而笄,许嫁于人,以系他族,故曰髻而吉。”“髻”字从吉,古时女子常常将头上剪下的一缕青丝作为信物送给心爱的人。汉诗里也说“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是对男女婚姻吉祥、如意、美满的祝福[1]。《仪礼·士昏(婚)礼》中认为:“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在古代,当女子到了十五岁,就要行笄礼。若已许嫁,则将头发挽髻,包着黑帛布,戴笄,起一个字,才算成年。若未许嫁,二十岁也要戴笄,这是“及笄”,未及笄不能出嫁,也就没有字,“待字闺中”的成语由此而来。自古至今,中国都是世界上发型、发饰最丰富的国家,有些虽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我们仍能从史料里寻觅到各朝髻的典型特征,并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联系起来。东方女性的长发如瀑,可以挽成数百种发髻样式,表达着历代人们对美的永恒追求和渴盼。

二、各历史时期女子发髻的时代特征

(一)束发簪笄的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中国的发式已从原始社会的披头散发进入梳辫、挽髻的阶段。这一时期,人们的发式一般为垂髻,即先将头发缕在脑后,再在其末端绾成一把,结成一个小团(髻)。这种发式变化可以从众多出土的文物中找到依据。湖南楚墓出土的帛画中已经出现了梳椎髻的妇人,洛阳出土的弄雀青铜女孩的发式是垂在两边的双辫,另外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形象中,也看到了结发至顶、脑后垂辫这样的发式。除此之外,安阳出土的石人的发式也非常有特色,石人把长发盘至头顶,然后戴帽箍。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帽箍不光注重其实用性,对于其美观也格外重视,已将其作为一种发式的装饰品。

(二)平髻簪步摇的秦汉时期

史料表明,秦汉时期的发型样式一般为平髻,通常人们只是以顶发简单地左右而分,如秦朝时期出现的凌云髻、垂云髻等,汉朝时期的坠马髻、盘桓髻、分髾髻、百合髻等。当时流传最广,且在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发式为坠马髻。“坠马髻者,侧在一边”,“髻式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状,坠马髻,折腰步”。此种发式不仅有妩媚之色,还有娇柔之态。在发式发展的同时,与之相匹配的各种头饰也逐渐发展起来,历史上的“步摇”由此开始流行。在《拜名》中有:“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

(三)蔽髻簪钗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式的发展主要靠劳军的军妓推动。她们对于自己的形象格外重视,在发式的装扮上也一改以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质朴风格而变得分外豪奢。魏晋时期,人们为了达到发式高与大的目的,开始利用假髻。当时最富于代表性的一种假髻的发型样式叫作“蔽髻”。蔽髻上镶有金饰,有严格的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且不同等级的命妇之间亦不可僭越。在古代,人们会用发髻上装饰品的多少来评判一个人的地位高低。

(四)云鬓高耸的隋唐五代时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一时期特别是唐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繁荣。《唐六典》记载,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达三百余个,这极大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唐文化艺术充分吸收了中外文化精华,这一时期的发式和妆饰多种多样,千姿百态。当时的很多发式被叫作云髻、云鬟、云鬓等,是这一时期所流行的一种状如云的高髻。鬓式随着发式的变化而稍有不同,各式鬓角具有不同的厚度、密度、尺寸等,其名根据形状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名字,像倭坠鬓、花髻等。倭坠鬓:从出土的资料来看,这种发髻的梳结方式是总发于顶,在头顶正中挽一发髻,并使之一侧偏斜,再用发簪将其固定。《古今注》载:“倭坠髻——云坠马髻之余形也。”表明这种发髻的形态是垂向一边,这是此髻的特色。花髻:属于一种高髻,顾名思义是将花插于自己的发髻上。李白《宫中行乐图》有“山花插宝髻”的描述,万楚《茱萸女》中有“插花向高髻”的诗句。唐人喜牡丹,于是唐朝的妇女常在自己的发髻上用牡丹作为装饰,以显得妩媚与高贵。《簪花仕女图》中仕女头饰宝玉金银,但却喜欢以牡丹花形突出强调花髻发式的雍容华贵[2]。

(五)团冠挽螺的两宋时期

包髻和双蟠髻是两宋时期民间非常流行的两种发式。包髻的梳制方法是在发式造型已经有一个确定的形状以后,再用绢、帛一类的织物在头上加以包裹。它的典型特征是在利用织物进行包裹的基础上,一个灵巧的女子可以将各不相同的饰品插在自己的发式上,整个发式因此显得美丽大方,精美高贵。双蟠髻:又名“龙蕊髻”。这种发髻最明显的特点是髻心大,有双根扎以彩色之缯。关于该种发髻的样式,苏轼词有“绀绾双蟠鬂”句,我们在宋人所绘《半闲秋兴图》中也可以见到。双蟠髻是宋代妇女常见的一种发髻。

(六)高髻婆焦的辽、金、元时期

受中原文化影响,辽、金时期的女子发型发饰大多和中原发式类似。如《焚椒录》记述辽代皇后肖观音喜欢戴百宝花髻,似是缀以繁杂珠宝之类的金丝编成的义髻,和中原的花髻相近。元代和金代大都喜欢将头发梳成辫子,但辫发又具有很大的不同,当时最为流行的是“婆焦”这样的发式。梳理方法大致为:用剃刀在头顶中心位置剃出二道互相交叉的线,再将后方的头发剃去,只留下一些短发,最后把散在左右两边的头发扎起来,绑成辫子放在头发下部大约位于肩膀位置。关于该种发式在元代的人物画像中可以直观地看到。

(七)桃心额帕的明代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在其统一国家之后颁布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用来恢复元末逐渐低迷的生产活动。朱元璋新政之一就是注重对汉族的风俗礼仪的恢复,使其向宋元时期的风格靠近。从目前所具有的资料看,明代女子在发式上,虽然不像之前朝代那样多姿多彩,但也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嘉靖年间,女子的发式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一种新的发髻样式——“桃心髻”。和其他发髻不同,这种发髻形状是扁圆形,在顶部会有花朵作为装饰品,然后用金银丝进行挽结,在梳妆上也是越梳越高,非常具有特色。另外,由宋代的“包头”演变来的“头箍”在明代也十分盛行。头箍又名额帕,最初的时候人们只是以粽丝编结为网,用来网住头发而已,后兼之装饰性,常常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

(八)八方妆容的清代

清代旗人女子的发式在包头的基础上,开始有头饰作为装点了。明朝之后,原先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满族建立了清朝。清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强行推广满族文化,剃发留辫就是当时的政策之一。清初妇女的发式及妆饰具有自己本民族的特点,以后逐步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头发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多用珠翠。清中期女子开始梳高髻。当时的高髻主要是将头发分成两把,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当时流行的发式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3]。

三、古代女子发髻艺术对现代女性造型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女子发式的变化极为丰富。中国发式文化的深厚积淀对现代女性的发式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现代女子发型与古型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不论是长发、短发,还是编发、盘发,归根结底都是由古型演变而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女子发髻艺术已深深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渗透,中国的服饰和造型艺术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可,中国元素越来越常见于各种顶级的服装品牌中。与之相适应,各类仿古盘发、编发也逐渐流行起来。可以肯定,T台上的各种发型不仅仅只是一个搭配,已逐渐成为一种流行元素被人们所接受。从古至今,发式的变化极为富丽多姿,见证着时代的交替、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气息与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等因素密不可分,但却始终反映着女子追求美,体现美的心愿。

四、结语

发髻文化博大精深,已经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种特有的文化载体[4]。发髻的华丽或朴素、奢华或节俭、张扬或低调都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统治者的心态、民族变迁等因素息息相关,而通过对历髻艺术的研究,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审美标准,分析其艺术特色,不仅能对现代历史剧中的发髻造型提供参考意见,也能为现代造型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东方元素、中国风成为时代的潮流,现代造型艺术中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传统设计元素。当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民族与世界文化碰撞在一起,常常出现让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同时让人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智慧、现代人的创新创造以及中国发髻、发饰艺术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马大勇.云髻凤钗:中国古代女子发型发饰[M].济南:齐鲁书社,2009:96-101.

[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188-194.

[3]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丛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57-60.

[4]纪云华,杨纪国.中国文化简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26-30.

作者:王荣荣 单位:滁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