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7 07:01:35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德育课程中的问题探索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引言
随着我们步入了新的时代,我们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在知识和智力方面发展自身,同时也要注意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我国现阶段正在提倡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中也注重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我们国家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中的德育课程。学校德育课程的实质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和做怎样的人。目前,不只是我国在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开始重视德育课程,这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其中青少年学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青少年的道德素质不仅会影响我国国民的素质,而且会影响我国的未来。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飞速进步。然而,对于我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却开始面临各种问题,不利于青少年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目前,许多中学都提倡德育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有些人甚至认为道德教育课程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然而,事实上,对中学生来说,开展道德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绝对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正是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学德育课程的开展对于青少年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德育课程的概念
我国的很多学者都对德育课程进行了研究,然而不同学者对于德育课程的定义有者各自的观点。佘双好认为德育课程是指,学校作为一个整体为了实现其规划的德育目标,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方式来给学生传授思想道德方面的经验,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檀传宝认为德育课程是指教育工作者组织合适的价值环境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刘鸿飞认为德育课程是指学生在参与学校安排的国家规定专门开设的课程,并且在此过程中获得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经验。刘济良在《德育原理》一书中也指出,德育课程是青少年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获得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儿童的道德发展和社会进步所精心组织和选择的,通过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方式加以开展。通过对上述学者对于德育课程的观点进行总结,我们将德育课程概括为:教育者通过采用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受教育者获得正确思想观点,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很多学者在对德育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发现,可以按照课程的组织形式以及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式来划分德育课程。学者们通常将德育课程划分为显性德育课程和隐形德育课程两类。显性德育课程是指包含在课程计划之内的,明确地要对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影响的课程。通常是政治课或者是思想品德课。隐性德育课程指的是并不是学校及课程规划所要求的,但是却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一种潜在的和间接的方式来影响中学生的道德观念,进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比如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寓言故事的学习,必然会被其内在传达的观点影响,从而在情感上发生变化。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学显性德育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德育课程也就是显性德育课程。
3德育课程的学科地位
根据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中学的德育课程实施主要依赖于显性的思想品德课。除此之外,似乎基本上没有其他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再加上因为思想品德课并不是我们传统所说的主科,对于学生成绩的提升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学生和家长普遍都不重视这一类课程。甚至,很多教授思想品德课程的老师对于这门课程也不太在意。因此,中学思想道德课程的学术地位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思想品德课程又因为其自身的主观性和理论性强的特点,受教育者对此不甚重视。总的来说,思想品德课程似乎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德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在实施德育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德育,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真正掌握德育课程对于自身的重要意义,培养他们的道德价值选择和判断能力。一直以来我国的德育课程开展都不尽如人意,它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总是令人不快和效率低下;它应该与现实联系得最密切,但它总是模糊和形式化的;它是最艰辛和最困难的课程。对于教师来说,这是最不受欢迎的课程。
4问题描述
当前,我国的德育课程偏离了原有的方向,知识取向较为严重。对德育课程进行深入思考,我们应该发现德育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这不仅是一个是否能让学习者知道的问题,也是一个是否能让他们接受的问题。然而,学校将德育课程与一般学科的知识教学完全等同,并没有体现出与其他学科不同的课程的独特性。
4.1教学内容唯书本
教师重视教材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唯书本,完全按照书本的内容来讲授,就会造成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生动,过于呆板。尤其是一些教师仅仅按照课本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师的价值不在于读课本念字,而在于对课程内容的阐释和解读。教师的魅力在于富有激情地展现自己智慧,以此吸引学生,获得学生的认可,这才是教师真正的价值。
4.2教学目标在于掌握知识
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学的德育课程主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有关道德方面的知识,这个目标与我们所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背道而驰。如果只是一般的文化课程,那么这种教学目标无可厚非。但是,德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课程,它带有一定的价值导向的功能,并非只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这门课程的意义在于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我们对于此类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简单地仿照其他的文化课,应该有它独特的教学目标。
4.3教学方式注重灌输
目前,我国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贯穿于小学到大学这一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学生一直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中进行学习。在德育课程中也是如此,这种灌输不注重知识的阐释,也不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是将德育方面的知识当作是一段文字,一种符号。让学生使用机械记忆能力去记忆。诚然,灌输式的教学在我国持续了这么多年,自有其合理的地方。这种方式是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权威性,让老师在讲解学生普遍不懂的问题时更加的便利,也能够提升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但是,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对于知识没有深层次的领悟,只知道它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德育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文化知识课程,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很明显并不适用于德育课程。对于德育课程来说,向学生灌输知识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亲身参与到德育课程中来,通过自身的实践来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体会到在面临不同的道德情景时,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4.4评价方式重成绩
之前也反复提到了,德育课程的目的在于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德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应该与此息息相关。但是,由于我们所指定的教学目标已经偏离了我们的期望。所以在现实中,德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就说明这名学生对德育方面的知识掌握情况良好。反之,就说明这名学生的道德水平低下。对于一门旨在对学生的情感、心理和行为方面产生良性影响的课程来说,这种评价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
5对策建议
5.1正确理解德育课程的性质
想要改善中学德育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德育课程与普通的通识课程的区别所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德育课程中所教授的并非是一般的客观性的知识,而是具有评价性以及价值性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德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学习者真正认同某些观点及行为,而不是一味的灌输知识。当然,进行德育课程也需要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因为这是培养学习者道德素养的必要条件,我们的目的是弄清楚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根本区别,以知识为工具,从而使学习者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5.2转变教师及家长观念
德育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并不是有某个单一的因素所导致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也应该承担相当一部分责任。因此,我们也需要从教师和家长的角度来进行解决,教师和家长都应该真正认识到德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实际行动中来支持德育课程的展开。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活动,使教师能够真正的,深入的掌握德育课程的根本内涵。教师也应该向学生家长介绍德育课程,让他们了解德育课程对于青少年学生的重要意义,获得家长的支持。同时,家长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提升青少年的道德素质。
5.3重视实践
通过对中学德育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德育课程中的价值性知识大多是通过灌输传递给学生,学生缺乏对这些价值观念的实践,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所在。我们应该认识到道德教育离不开实践,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任务,让学生把书上的字面化的道德挂念转化为自己亲身的行动,只有把德育课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中,那么我们的德育才是成功的,才是有意义的。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不会觉得道德教育只是单纯的说教,进而自觉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6总结
通过对德育课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中学的德育课程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德育课程的实施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应该探索和改进的地方。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学生的道德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不是某一个政策和法令就可以做到的,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够放松和懈怠,因为这不仅关乎个人,同时也关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因此,我们应该加倍重视德育课程,做好关于德育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2:11.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2.
[3]刘鸿飞.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现状、问题及改进思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4]刘济良.德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4.
[5]邹杨华.高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冲突与调和[D].长沙:中南大学,2013.
作者:邢晨阳 单位: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