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挑战及对策

时间:2022-07-17 03:59:29

序论:在您撰写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挑战及对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挑战及对策

校园文化的作用在于通过显性与隐性、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方式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当今时代,在课外生活多样化、互联网信息丰富化的冲击下,如何保持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活力,是许多高校相关领域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但过度娱乐性元素的引入,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意义是否正在受到泛娱乐化的威胁,同样值得警惕。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使文化精神枯萎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奥威尔式的,即让文化成为一座监狱;一种是赫胥黎式的,即将文化变为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高校校园的日渐开放与丰富都预示着,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第一种的弊端。但一旦矫枉过正,受到赫胥黎式文化特征隐蔽性的蒙蔽,可能带来的结果是让校园文化陷入泛娱乐化的困局。“娱乐至死”警示教育者,娱乐不再是形式,而成为目的。这将与校园文化,乃至大学精神产生直接的内涵的冲突。

一、“娱乐至死”铸成新阶段校园文化牢笼

对“娱乐至死”的担忧,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强势席卷愈发明显。现阶段的新形势是:高校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自由,一些工作者提出将游戏、娱乐理念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而与校园外的世界争夺学生的注意力。在实际执行中,如何吸引学生被放到如何引导学生、给予怎样的文化熏陶等考虑之上。

1.“娱乐至死”将挑战校园文化教育的意义性

校园文化的本质意义在于教育性,但“娱乐至死”风潮的入侵却可能使校园文化活动陷入本末倒置的僵局。校园文化在与诸多新型媒介争夺注意时,也受到上述媒介理念的影响。教育的意义性有时甚至成为次要考虑的因素,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有娱乐性成为校园文化活动新的樊笼。以备受欢迎的词汇“最美教师”为例,截至2018年11月,通过某搜索引擎检索“最教老师”,首页文章中即有“90后最美英语老师被封女神”等词条;通过图片搜索,在前20页中,逾80%图片为面容姣好的女性;首页推送的4名相关人物中第一位为“川师英语老师佟丽娅”。大学生热衷参与上述话题。但这一现象的普及,学生并不承担主要责任,“最美教师”这一词汇的产生即源自媒体利用语义歧义制造话题性的引导。随着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兴起,点赞、投票等娱乐化模式被引入“最美教师”的评选中,初衷是通过更平易近人的方式将教师优秀事迹、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乃至社会,但为了广泛激发热情,必须使用更具有娱乐化、戏剧化的形式来吸引目光。校园文艺活动同样受到泛娱乐化的威胁。指导老师在审核节目时,发现带有性暗示的小品桥段、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歌曲歌词,询问安排这些节目的意义,得到的回答往往是“同学们喜欢看这个”。波兹曼针对费城教师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得出一个结论(虽然万般无奈):吸引学生兴趣的主要途径是娱乐”。就校园文化而言,泛娱乐化意味着其内容的价值被排斥,这将与它本身的意义与使命背道而驰。

2.“娱乐至死”将挑战校园文化教育的有效性

现阶段的高校学生以95后为主,他们的成长过程与互联网的普及息息相关,影响他们的信息获得渠道和认知习惯。(1)新型社交网络影响学习习惯。根据北大教授汪丁丁观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最宝贵的是注意力而不是信息。”这意味着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保持他们长久的注意力,实现教育的有效性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2)“信息茧房”影响关注点范围。凯斯·R·桑斯坦提出个人涉足的信息领域将会习惯性受到自身兴趣牵引,从而拘囿于“信息茧房”。看似纷至沓来的信息背后,学生的注意点十分狭隘,如知乎、豆瓣在注册后会询问你感兴趣的内容,并只为你推送选择范围内的信息;微博、微信只能收到你选择关注的人和公众号等。(3)泛娱乐化模式缺乏教育的长效性。波兹曼以《芝麻街》为例阐释被娱乐化的教育模式。他提供了一个数据:“在观看了两个30秒长的商业电视节目和广告之后,只有3.5%的观众可以正确回答和节目有关的12个判断对错的问题。”这种尴尬同样出现在校园教育中,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囊括诸多文艺形式,而文艺表达一旦不恰当就会陷入娱乐化

3.“娱乐至死”将挑战校园文化教育的现实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校园文化的外延逐渐向互联网衍生。许多高校为帮助大一新生更快适应校园生活,往往从高考结束的暑假起创建新生班级QQ群、微信群,但很多教师都经历过的尴尬场面是:在网上聊得热火朝天的学生们见面后竟无话可说。泛娱乐化对高校的危害还在于非现实性情境中,学习被简单化。波兹曼以《咪咪的旅途》为例,提出娱乐化教育模式使孩子们“知道了……任何值得学习的东西都可以采用娱乐的方式出现”。学生们将误以为学习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们将逐步失去刻苦学习的能力,甚至失去进入社会后在工作中经受挫折的能力。

二、学校需要“严肃校园文化”

教育不需要粉丝,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叩开真理大门的人才。新时期我国高校四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这都是富有时代使命感与严肃性的。面对泛娱乐化浪潮的席卷,大学该构建怎样的校园文化?“严肃校园文化”是一条不应被背弃的道路。严肃的本质是与校园文化的目的相统一的。

1.优化校园文化设计,探索校园文化育人新形式

构建严肃校园文化,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不在于将任何带娱乐性特质的媒介拒之门外,而在于始终牢记目的与形式的差别。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始终牢记核心价值的引导,任何形式的出发点都是对大学精神塑造的推动和稳固。严肃校园文化需积极应对新媒介带来的影响。从教育主体上,充分尊重学生诉求。从教育空间上,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从教育时间上,努力避免教育的滞后性,提高高校的应变能力。

2.强化校园文化规矩意识,强调“规矩育人”的重要性

95后比之前任何一代人都更渴望话语权和个性化,一旦没有实现有效引导,会让他们误解话语权与个性化的内涵,从而漠视规则。高校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但规矩的育人作用不可忽略。因此学生军训、学校规章制度学习、严格学风建设制度、优化学生奖惩制度都是严肃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深化校园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文明就对抗泛娱乐化、构建严肃校园文化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符合人才培养的目的。高校的目的是为社会建设输送人才。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成为极富娱乐精神的自嘲者,他们善于用各类冷笑话嘲弄自己或社会,但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不以为然。高校校园文化是最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途径,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高校组织文化活动与学生自发社团活动交互作用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有利于矫正教育的娱乐化。泛娱乐化对教育产生的一个不利影响是暗示:“只有当教育成为娱乐时,学习才能最有效。”但教育学家普遍认为获得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帮助学生重寻学习的本源,这可通过将“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等运用到校训、院训中;可通过直接开展学习古代哲人的讲座、校园活动、读书活动等形式来实现。通过精神与物质相结合,运用心理学中“重复率”的原则,使学生加深印象,从而营造勤学好学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M].毕竞悦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作者:黄翔翔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