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时间:2022-08-03 11:26:42

序论:在您撰写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基于“双证教育”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定位研究

【摘 要】通过“双证教育”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定位分析,提出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双证教育”的要求,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培养符合工作岗位需求的专门会计人才。

【关键词】双证教育 会计人才 定位

一、将“双证教育”纳入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双证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以大学教育为支持、以培养市场紧缺人才为核心、以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教育工程。其中“双证”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将双证教育纳入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原因有:

(一)迎合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符合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与“双证教育”的以职业教育为导向不谋而合。都强调了通过人才的培养最终能够达到就业的目的。因此必须将“双证教育”纳入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中,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是高职教育成果的具体体现之一。

(二)会计行业的“就业准入”为双证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会计人员在维护健康、有序的经济秩序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保证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保持在一定的水准上,我国《会计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意味着我国对从事会计职业实行“就业准入”,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会计人员的“入门门槛”。因此,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之内。

(三)“双证教育”是体现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重要方面。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要想在高等教育中立足,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就要在职业教育上下功夫。因此高职会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为特色,要培养学生既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又掌握职业操作基本技能,成为具备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四)“双证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职业资格证书是由国家相关组织机构颁发的,考试的大纲编写、命题、阅卷、发证都是有这些国家机构完成的,因此考试的公正性、试卷的保密性以及考试难度都相对于校内考试更公正、更保密、更难。学生要想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获得,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也会更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于“双证教育”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一)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中存在的问题。会计人才培养定位是会计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的最高层次和起点,直接影响到了会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效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照搬普通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导致培养定位过高。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显然不能与普通本科相同,而应当在职业教育中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二是把培养目标定得过低,与中等职业会计培养目标类似。很多高职院校是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起来的,可仅是学校层次发生变化,而培养定位还停留在中等教育阶段。三是把培养目标定得过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使教学内容过于宽泛庞杂,学生的精力被分散,缺乏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本不能实现就业。

(二)职业资格证书分析。“双证教育”的核心是双证书,只要修够相应学分就可以获取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则相对复杂一些,高职会计在校生可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理财规划师、外贸会计证、珠算证、会计电算化证、注册会计师证。面对种类繁多职业资格证书,必须选择含金量高、社会认可度高、难易程度适中的证书作为与学历证书匹配的、可以作为教学导向的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是由财政部颁发的,是《会计法》中所要求的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的“入门门槛”。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中既包含了《会计基础》这一专业基础课程,也包含了会计电算化和珠算这两大会计人员基本技能,因此我们认为会计从业资格证就可以涵盖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从事会计工作的综合性基本证书。助理理财规划师证和外贸会计证分别都是属于某一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从事理财规划和外贸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也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倘若以他们作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则有些目标过窄。注册会计师考试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的全国性考试。虽然允许在校生报考,但这一考试难度较大。如果用这一考试来要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考试通过率太低,将会“拔苗助长”。

三、“双证教育”对高职会计教学的要求

(一)教学环节中体现“双证”。将“双证教育”纳入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定位中,具体来说要在教学环节中体现出“双证”的特色。首先,应当将职业资格证考试科目纳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也要围绕1-2个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其次,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的教学中要按照考试大纲授课。再次,学生期末学业成绩中要体现出学生考证的成绩。在这方面可以进行教学改革,甚至可以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代替期末考试或者折算成一定学分。最后,学生的毕业学分中要体现出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状况,甚至可以尝试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挂钩”。

(二)对教师的要求。首先,教师应当先于学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仅仅掌握会计相关理论知识,还应当具备相应的技能,成为“双师”。其次,教师应当及时掌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各项要求,如报名时间、考试内容、考试大纲等。

四、“双证教育”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不能一味强调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不能用职业资格证书代表了学生学业的全部,不能用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教学全部的“指挥棒”。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更要重视学生的学历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中不仅要体现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培养目标保持一定前瞻性。一些含金量较高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规定了工作年限的要求,比如目前会计职称考试初级需要毕业之后1年报考,中级则要求专科毕业工作满4年,本科满5年。因此在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中不仅仅着眼于学生毕业的“当下”,还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中要为他们毕业后的进一步提升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打下一定基础。

作者简介:

邓海燕(1980-),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环境会计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模式新探

摘 要:会计是每个企业都需要设置的岗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岗位,由此会计在企业中所具有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其本身所具有的是实践操作性也是很强的,但实际上对于专业教学而言,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会计专业学生的今后发展。根据这些现状,从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法的视角出发,对改善这一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模式

1.引言

为满足现阶段企业和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都在逐渐提升,会计专业也不例外,根据会计的不同职能和精通的范围,更加细分了会计专业的设置。但从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效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应根据应用型、社会和企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结构等方面重新进行定位,来培养真正的会计人才。

2.现阶段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的培养,虽然从培养的角度来看观念有所转变,但本质上还是以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主,脱离了实际的操作性。比如很多知识的运用,可能看教师操作或是讲解会认为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操作和接受,但实际上等学生真正到实际的会计事物处理过程中,还是发现有很多地方存在不熟的漏洞,这就是现阶段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下面本文将具体分析有哪些问题的存在。

(1)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给人的印象都是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主,但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也陷入了扩招,多设专业的局面,比如设置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不管是哪个专业的学生,在培养上都是以会计为主,并没有很大的差异性,这样就造成了人才培养定位的模糊性。另外会计职称分很多登记,据有关市场调查显示,会计的基础性人才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但中高级人才甚至是注册会计师的缺口却很大,由此看出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尤其是技能提升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2)教学过程中缺少互动性,也没有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意识。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培养出综合型人才,但还是有很多高职院校沿用之前的教学理念,不注重教学内容以及专业的发展前景,也不注重如何教学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多的教学心态就是依据学校所规定的课时,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所教的内容。这种教学理念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态,也缺少去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不了解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了解哪些学生比较精通会计的哪块知识,又在哪块知识上存在缺陷,从而导致教学质量差,那就更加不用说能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了。加上授课过程中都是教师在讲解,教师在比划和操作,让会计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久少了,这样常持以往学生就越来越依赖教师,只有碰到不会的问题或是不明白的知识点,都会求救于教师,而不是先自己思考后,再寻求教师的帮助,因此导致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不足

(3)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限。一般而言在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其本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就比名校的教师有一定的差距,他们也只能通过专业课程的教材,以及以往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讲解,甚至有些教师自己对会计知识点都一知半解。对于这些现象,高职院校的教师也缺少通过自身能力水平的措施来进行改进的意识,从而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水平如何能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会计人才,如何能让学生在毕业之后为通过中高级职称考试甚至注册会计师奠定基础。

3.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模式分析

鉴于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才在量和质上的需求,加上现阶段不管是从学校、教学方式还是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方面来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因此为了培养会计人才,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真正培养出会计人才的目的。

(1)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就跟其他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它不是理论型,也不是学术型,而是追求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实践型,因此首先要认清楚这一点。在明确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后,根据这个方面来制定措施慢慢改进培养的现状。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一步细化:首先是让学生熟知会计方面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经验;其次是学生的素质培养,包括职业教育、道德教育等基本的素质内容;再次是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这是学生不管是进入哪个行业,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有的能力,与人能有基本的交际能力;最后就是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独特见解性,能想到或是做到其他没想到的解决方法,而且这种思维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并不单纯地适用于会计行业,因此能帮助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宽。

(2)根据所确定的培养方向来转变会计的教学方式。首先在教材的选取上就要选择使用本专业要求,而且实用性比较强的课本,因为会计很多专业的设置都是属于会计的一个分支,所以专业与专业之间有一定通性,但也是有所差别的,因此要根据专业的差异,选择适合的教材作为蓝本。其次是根据教材内容以及会计专业每个学生的特性,来进行教学安排,不能一味地为达到学校的要求而进行应付式的授课,也不能以教师的思维为主,要仔细研究后制定适合本班学习状态的教学内容。一是根据社会对会计专业的要求,比如会计需要掌握最基本的登记会计凭证、做账、报账等操作,而且对于会计理论、职能等都需要结合实际操作来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了解操作过程,又能对理论知识进行梳理;二是以学生的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对于会计的基础知识比较精通,而对会计电算化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弱。针对这种情况,就要适当进行改善,对于难度比较大,或是理解难度大的就要多讲解,或是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穿插的讲解。再次多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或是不容易理解的知识采用讨论式的方法是,或是利用投影仪等设备进行讲课,既能让学生有继续听下去的毅力,也能提高整体的教学效果。最后是对于会计软件的学习,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企业的要求转变,在会计方面新增了很多会计业务,因此尤其是在软件使用方面需要教师能及时更新操作,以便于学生能跟随社会的发展需求。

(3)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水平。再好的教材,再好的教学方式,也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突显其价值,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会计行业的发展动态,不管是理论部分还是实践部分都要有所了解,以便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对于知识储备量少或是实际经验少的教师,可以通过进修深造或是到企业中去具体了解会计的使用流程,如果有机会也可以亲自实践一次,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实际经验,这样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加能帮助学生学好会计知识,更加能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人才。

4.结语

由于会计行业发展的需求以及现阶段高职院校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着重对如何培养会计人才和如何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进行了研究,认为从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转变会计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水平这3方面能有效地起到培养会计理论和实践都优秀的人才这一个目的。(作者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会计系)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职业生涯规划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所有专业教学都要与学生未来就业结合起来,会计教学也不例外。传统会计教学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欠缺,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就业,对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小的负面作用,所以亟需改革。改革的关键是在职业生涯规划下进行高职会计教学,培养实用人才,这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是实用人才,学生毕业就要面临着就业。因此,一切专业教学都要围绕促进学生更好就业展开,为学生更好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会计专业也成为一门热门专业。然而,现在社会中却严重缺失会计实用人才,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高职院校未能认清自己的院校性质,不能与职业规划结合起来进行会计专业教学,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胜任本职工作。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会计、财经等相关专业的学历和学位,更应该具备很好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应该制定职业导向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在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引导下,引导学生进行会计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人才。

一、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并重开展会计教学

传统的会计教学是讲解一些会计知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这种教育与学生的职业规划没有太多关联,学生即使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由于缺乏实践基础,在未来的就业中也不能很好地加以应用。这就出现一种现象,即许多高职会计人才,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在很长的时间内不能胜任工作,甚至许多高职毕业生在工作后才重新学习会计技能。他们感慨,在学校什么都没有学,或者是学得东西作用不大,这是高职会计教育的可悲之处。因此,要想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使自己的院校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的“香饽饽”,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增加教育内容;同时,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输、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教学才能取得显著效果,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训练。比如:“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课程中的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登记、凭证的装订等仿真模拟训练,这些内容都是会计专业的必修内容,教师要认真督促学生掌握该技能。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练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比如: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学生在职业中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规划、独立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等,这些都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只有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优秀会计专业人才。

二、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财贸岗位模拟训练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要想取得发展,就要重视模拟教学。模拟教学通过模拟工作情景使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因此,会计教学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财贸岗位模拟训练,这是职业规划下培养会计人才的重要措施,对于高职会计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财贸岗位模拟有三部分内容:第一,进行通用模块训练和ERP沙盘模块训练;第二,进行会计及相关岗位综合实训模块训练;第三,进行纳税申报模块训练。通过模拟训练,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在未来岗位中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真实的情景模拟,学生不仅可以亲身体验会计主管、稽核、出纳、会计核算等会计岗位之间的业务传递及内部控制关系,还可以亲自体验办理银行结算,进行纳税申报等工作等等。模拟训练使学生成长的必备环节,如果不进行这种训练,学生掌握的会计知识只是彼此孤立的,很难把他们综合应用起来。只有在模拟训练中,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得到综合应用,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得到真正提高。因此,在会计教学中,这种模拟训练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

三、重视实习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会计专业实用性极强,如果会计知识得不到应用,学生会容易遗忘掉,即使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由于缺乏实践机会,学生的知识也很难得到活用。因此,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要重视实习教学。作为高职院校,要积极地联系有关实习单位,为学生安排实习。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会计实习,加强学生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活用会计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校安排的有实习教学,但没有实习计划,学生实习机会很少,这对学生会计学习是很不利的。学校要与企业合作,使学生的实习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方式,制定计划按部就班地组织学生实习,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高职会计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习教学,通过加强实习教学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做好准备。

四、结语

总之,在高职会计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职业生涯规划下,设计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会计知识的传播、会计技能的培养,又要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教学、实习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进而提高会计教学的效用。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职业转型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摘要:职业转型影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及要求。人才培养的路径可分别从教育主体及办学主体进行考察。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企业、社会分析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按专业条件和专业特色选择适合自身的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职业转型;会计人才;培养路径

因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向以及技术条件的变化,职业转型已成会计发展趋势。当前我国会计改革的三大重点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化以及会计信息化的全面建设,使得传统会计核算工作量迅速下降。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主要是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岗位要求多能或全能。经济转型或升级下对中小企业的机制、技术与管理创新对新型“管理型”会计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中观层面探索适合企业转型、会计转型下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实施,拓展视野,面对职业发展趋势、立足学生成长,同时将专业教育与职业趋势紧密结合,这更符合职业发展与人才成长规律。在此提出基于职业转型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路径设计及其选择。

一、转型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

1.职业转型

从人才培养看,经济转型或企业转型主要体现在会计的职业转型即会计职业从传统的“核算型”转向“管理型”。

我国90%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传统意义上,中小企业的会计主要是为了报税。随着在线记账平台的建立,政府对中小企业注册的开放以及税务管理观念的转变,中小企业的传统会计核算业务将被外包替代。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很多原先需会计完成的工作将被其他手段所替代。如内部控制嵌入信息系统,常规业务信息可不经过会计的人工审查直接进入账目系统。而影印技术、电子证书、数字签名等手段,导致会计工作程序发生更深刻的变革。

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经济信息资源。在现有技术条件及外部环境下,会计工作出现三大转变:一是理念,向信息技术要效益,以信息技术强管理;二是工作重点,转向会计监督,讲信息整合及综合运用;三是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德才兼备,善做事、会做人、知识结构完善、多面手、有成长空间的复合型人才。

2.职业转型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职业转型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培养目标的调整以及培养要求的变化上。

人才培养从技术到人文的转变。从单纯地培养技术型人才,到培养中注重技术与人文协调,强调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调整职业素质的提升。突出学生责任感及责任心培养,强化学生责任意识及独立思考能力。人才培养中讲整体或大局,综合或统筹考虑问题,既张扬自身特长特色也要控制培养短板。

从熟练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到具有成长潜力的复合型人才。德才兼备,会做人、敢做事、善思考,具备较完善的知识结构。针对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提出不同的培养目标。分期或分层提出适宜的培养目标。根据职业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职业知识结构中需要补充并加强与会计相关的经营与管理知识,职业技能中适当弱化手工账务处理技能,加强会计信息化处理技能以及会计管理方面的技能,职业素养中加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学中应紧贴现实、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引导自主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学生深入基层调查、访谈,培养学生应用、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人才培养的路径设计

1.教育主体:学生、教师两条主线

(1)学生。教师引领下的自主学习。学生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内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是目前高职教育中的通病。教师做好专业指导及教育咨询。首先让学生在教学教育中形成上进意识,通过教育活动,学会自己尊重自己、对自己负责从而实现自己管理自己。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实际,给予学生选课与选择教师的权利。课程开发与设置应多注重专业实践实践项目,可以尝试由学生自己开课、搞项目;实践性课程应与学生创业相结合,给予学生成长的空间,释放应试教育的压力,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注意学生团体的力量和学生领袖的影响。

(2)教师。文化自觉下的专业教师。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多接触会计实务,带着问题、思考问题。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变被动式灌输为主动式理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按启发学生思考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既考虑职业需要,也注重学科规律。优选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能深化理解、提高兴趣,更能有效地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接触学生,注重与学生交心及专业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重难点。

2.办学主体:学校、企业及社会三大主线

(1)学校。主要有优化课程和加强实践教学。

课程结构重新整合,适量减少核算型课程课时充实管理型课程内容并增加相应课时,突出职业判断、会计案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等份额,以及与企业经管相关的知识,如生产、营销、管理等内容。调整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及选修课的占比,操作性的课程应适当减少,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经管知识也列入选修课,同时请校外职业行家做些讲座,如成长经历、职业趋势、政策分析作为选修课的补充。

从能力本位转向素质本位,通过整合改善课程的知识、能力结构,如通过理实一体、工学交替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或错位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的职业能力也因此提高。

从转型要求看,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包括更多的内容和更大的范围。分期、分段、分层次提出实践教学要求。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开展实践活动,将专业、职业、创业等实践活动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成长潜力,使学生通过实践,培养自己的责任心、职业精神及职业素质。

由于企业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多数企业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校内实践平台的建立十分重要,为提高仿真性,可与校外企业或实训设备供应商合作建设校内实践基地。

(2)企业。主要有教学参与、产学研合作。

以专业设置的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基础,以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校企共建实训平台为依托,聘请校外职业行家参与专业建设,如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程教学及专业实践等。企业的联系,可以是学校的实训基地,可以是学生实习单位,也可以是校友所在单位或介绍的企业。

高职院校利用教师的专业影响和学生的人力资源,可与企业或行业合作,建设会计行业产学研合作平台。这是较理想的会计转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这方面需要由政府的支持和校友资源,也需要专业教师的影响,成为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的紧密型纽带,订单培养、项目研究、学生实习及就业就有可靠保证,也可以为专业教师提供社会服务创造条件,如为企业职工进行业务培训、为中小企业提供记账、纳税申报服务。

(3)社会。主要有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以及与政府合作。

建立校外学生就业实习基地,选择行业中较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平时高职院校多为企业提供服务,提高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及实习质量;也可选择记账单位、财务咨询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等合作,接受部分实习生,并为教师专业实践、课程开发及应用研究提供条件。

学生社会实践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活动内容不一定针对专业,如社区服务、社会活动协助、社会调查及志愿者服务等,学生社会实践除解决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及服务社会外,主要在于通过自身实践,感受社会进步及人民的期望,从中感受自身的不足,领悟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拓展自身的视野,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感,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与政府合作,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是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与政府联手,参与当地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实现资源互补、合作共赢,如利用专业师资和实训平台参与当地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会计人员的专门培训,既解决政府职能部门的某些难处,也可提高当地社会的影响力,为可能获取政府政策及资金的支持以及打造专业品牌创造了条件。

三、人才培养路径的选择

适应职业转型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路径的选择应兼顾高职院校的自身实际,尤其是自身的专业条件和专业特色。

1. 专业条件

人才培养路径选择的首选考虑是专业的条件,包括专业师资力量、专业实践条件、学校支持及专业创办经验经历。

专业师资力量包括师资水平和教学团队建设。除师资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及专业结构外,教师的职业经历经验,教师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以及教师在当地职业界的影响力。

专业实践条件主要是指学校设置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实训质量以及实训基地的利用。

学校支持除财力外,主要包括政策、人员安排及管理,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十分重要。

专业创办的经验经历也是专业条件中的重要内容。专业教学教育很多依赖经验积累,专业创办时间长,专业教学探索相对多有成效,教师经受历练多,毕业学生人多面广,校友资源丰富,社会认同率高。

2. 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路径的次选考虑是如何打造专业的特色,也即从打造自身专业特色的要求去选择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也即如何发挥自身优势,避开同类竞争。

专业特色通常可考虑校企合作、社会服务及专业影响力等。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合作的形式可以多样化,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创办专业对外服务或实践平台、参与专业教育、合作办学、开办订单班、提供后续培训以及合作进行科研等。

社会服务可以借助校企合作模式,也可以充分高职院校专业的技术、信息及人力资源。如为中小企业提供记账服务、会计人员培训、创业咨询、税务咨询及理财咨询等服务,这些服务大多采用低偿甚至无偿服务,目的在于拓展学校及专业影响,同时也为师生职业实践提供条件。

专业影响力取决于教师突出的专业水平、教师及团队的荣誉、学生的素质、校友的资源及各种竞赛的成绩等。专业的岗位众多,培养的学生量大质强面广,专业群内资源丰富。教师教学经历经验充足、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教学业绩及科研成果突出。数十年办学经验的积累与沉淀,较自然地产生各级各类竞赛的优异成绩。

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 要】分析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讨构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 社会需求

会计是一门有技能、有独特的运作程序和规则的学科,实际应用程度极高,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改革切入点应该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把社会对职业性会计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顺利就业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单一强调学科性教育向强化岗位技能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转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和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会计人才。本文对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够合理。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中包括了文化理论课和会计专业理论课,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也具有片面性。不仅如此,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都存在着错位的现象,课程设置追求数量多、覆盖面全,教学内容追求专业性强、知识程度深,而专业课程缺乏学科间的整合和衔接,导致不能共同达成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这些做法偏离了高职会计教育的应有定位,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没有得到夯实和强化,实训课少,即使有也脱离时代的步伐,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造成了学生既没有掌握复杂而难懂的专业知识,又没有练就娴熟而高效的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比较陈旧。当前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较大弊端,一般设有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专业,除此之外,还会按部门、行业分设各种会计专业,这种专业设置不符合时展的需要。而在此影响下,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国家指定课程、会计专业传统课程和专题选修课程构成,这样的课程体系加上陈旧的课程内容,致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视野不开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很难达到高职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单一滞后。在高职会计教学中,教师仍然占主体地位,“填鸭式”教学还经常出现,单独讲授取代了互动讨论,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会计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工作,很多经济业务是用各种单证、票据记载的,但是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少讲解记录经济业务的各种单证、票据的经济内容、作用及传递程序,学生从课堂教学中很难学到实践需要的技能。除此之外,教师缺少对经济事项的来龙去脉的解说和分析,对会计分录和会计报表的讲述比较生硬,教学方法的失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四)考核方式不够灵活。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的考核评估仍是以应试为目的,基础会计课程和其他主要课程仍采用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而闭卷考试的题目比较容易,大部分是选择题和需要背诵的知识,分析性综合题和会计实务题比重偏低。这达不到考查学生会计实际技能的目的。另外,在会计等级评定中,实际操作成绩虽占一定比例,但比例相对较低,理论课考试成绩仍是评定一个学生学习优差的主要标尺。除此之外,校外实习评估是以学生的实习报告为标准,而实习报告的评定结果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样的考核评估系统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形成,将会导致学生不重视实践课,不注重提高动手能力的后果。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新时期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调整培养目标,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应该拥有三个基本素质,即较高的会计职业道德、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包括:遵守法规、熟悉规程、诚实守信、服务到位、保守机密、爱岗敬业等;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包括: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包括: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等等。应试教育体制使培养目标向理论知识倾斜,忽略了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的目标体系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只会被动接受教师的传授,自主性和创新意识逐渐丧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而无法满足就业需要。由此看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职会计专业改革的首要切入点。

(二)坚持就业导向,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以“谁占课堂主体地位”这一问题的解决为突破口,打造“教师+学生双核心”模式,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中,教师把学习新知识和练习巩固知识这两个环节完全割裂,而现代教学理念提倡打破传统锢束,用崭新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并将自主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创新教学法纳入其中,协调应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充分调动学生(下转第84页)(上接第75页)参与积极性为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充分就业。会计专业是一门融理论性、操作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专业,而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获取综合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这种方法对于会计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实践环节,对会计实践教学的原则性和体系建设研究不够深入,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缺乏连续性、实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教育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对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理论课时、实践课时的比例应为6∶4”,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践课时应占总教学时长的40%左右。当前形势下,要极大地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应该从实验、实训和实习这三个关键环节入手,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丰富实训教学项目,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具体如下。

第一,加强会计实训室建设。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实训室模仿会计工作流程,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这样的实训室可以将理论知识活化成专业技能,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

第二,丰富实训教学项目。高职会计专业可以根据总体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实训教学项目,在时间上做到既要有阶段性实训又要有课堂实训;在内容上做到既要以企业、工业会计为主,也要兼顾其他行业会计,各种实训教学项目都要适应学生将来从事工作岗位多样化的需要。

第三,提高社会实习比重。在加强校内实验课和实训课的基础上,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广泛参加社会实习,通过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认识,消化他们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理论知识,让他们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提高会计业务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四)顺应就业需要,改革考核评估方式。合理的考试制度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与学的共振效应。因此,按社会需求去改革考核方式是会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应根据职业会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设计会计考核制度。第一,改革会计专业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在传统题型基础上要加入一部分主观开放性试题,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检验和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深度探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改革会计专业考试方式。过去考试存在“四少”、“四多”现象,即开卷少、闭卷多;口试少、笔试多;技能考核少、理论考察多;多次考试总体评价少、一次考试决定成绩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考试改革,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考核取代单一形式的考核。既要有笔试,也要有答辩、小组合作项目、案例讨论、口头问答等形式的考核;既要有理论考试,也要有技能展示、应用及应变能力测试、实景操作、成果交流和评价等形式的考核;既要完善阶段终结性考试,还要重视过程形成性考试,适当增加平时测验和实践课表现的分值,充分发挥考试的约束、激励和导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