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11:07:48
序论:在您撰写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 要: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既掌握本国金融运行特点和规律,又通晓国际金融业务运作和政策法规,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因此,精通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技巧,教授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的理论体系和精髓是国际金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分析了该课程的课程特色以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并提出国际金融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金融;实践性教学;多媒体教学
1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都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大到如何分析国际金融变化的规律,防范金融危机,维护本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小到如何防范汇率波动的风险,参与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等等,知识都是我们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必须掌握的内容。
国际金融学正是研究国际金融诸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对开放经济的认识,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国际投融资、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的技巧,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一定的运用;了解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会在实际工作和个人理财中贯彻执行。通过对国际金融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 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现象
(1)与其他经济类的课程相比较,学生本身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兴趣较为浓厚。
由于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国内的一些媒体、财经类杂志都会报道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信息。据调查,近几年来,国际金融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事件都是同学们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1997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泰国突然爆发一场货币危机并发展成一个金融和经济危机,而且,很快波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连一向被称为是发展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也逃脱不了这场厄运。那么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东亚各国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做出力保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
(2)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自汇改实施以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8年4月10日,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人民币汇率开启了“6时代”的大门。
(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问题。中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可兑换,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目前为鼓励资本的合理流动,政府推出了QDII、QFII的政策,媒体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多。
由于上述的一些热点话题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所以他们很想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4)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层出不穷,仅一本教材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本国际金融的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内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要对教材里面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而且也要不断地吸收和了解国际金融里面的一些新的发展动态,并在课程上把这些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5)学生渴望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中增添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
教授《国际金融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如果教师就有关国际金融实务问题的讲授过程中,仅仅给学生介绍实务的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那么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只能形成一个抽象的认识。究竟在具体实务中如何进行操作,需要重点注意什么, 这些只能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找到答案。
3 国际金融教学教改的相关建议
3.1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超前性和通识性
由于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出于专业教师的敏感与责任,我们必须力求以前沿的理论视野和较高的学术要求,对国际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状况的内容。具体可以是通过加强教材和教辅资料建设,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同时注重资料搜集和运用互联网,积极吸纳最新的教研成果,了解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并及时纳入课程教学。
3.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合《国际全金融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中必须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金融交易环境。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相关的软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购买这些软件,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模拟操作的平台。
比如,随着银行利率的逐步降低,银行客户的理财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外汇买卖作为一种风险较小的投资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以牟取利润的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途径,在我国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采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市场上存在很多完全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软件,如智盛系统等
如果学校有条件买回这样的软件,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业务技能,以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
(2)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设置中,《国际金融》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国贸专业的学生讲授《国际金融》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让他们熟悉上述所讲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相关的操作软件之外,还可以通过与他们之前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配合,在学生的国贸实习和模拟操作中加入有关国际金融内容,如对外报价、汇率换算、出口收汇、结汇、外汇风险防范等,以便让学生领会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有针对性的加强有关国际金融操作的训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授课内容
近几年来,多媒体教学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的形式讲述课程信息。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大量文字内容短时间内呈现在屏幕上,非常适宜于给学生在课堂上讲授国际金融的新理论、新动态。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可以很好的完成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学会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授课的内容。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除了要以文字的形式介绍有关的内容之外,还可以插入图片、播放视频文件。这些图片、播放视频文件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达到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效果。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等显著特征。这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教师主导型”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增加案例教学、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注重社会实践教学、推广网络教学,灵活开展双语教学,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贸易人才。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改革
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以各种形式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业务。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同时,新形势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实际应用型人才。而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国际金融理论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者提供认识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未来金融经济走势及对国际贸易管理的影响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国际金融实务能为将来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业务、外贸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同时国际金融也是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及全国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指定内容。所以,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的单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转变。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与变革。
1 以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精选案例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平时生活中较难接触到,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开展分析与讨论,既能够使学生直观、真实地理解有关国际金融理论,又能够培养学生用理论观察政策,用政策验证理论的思维习惯。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述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一节时,可以就著名的“广场协议”,谈谈日元被迫升值后对日本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从而引发学生对当今人民币该不该升值,如何升值及升值后会对我国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的思考与讨论;在讲解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可引入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这三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有什么不同,针对根源探讨如何防范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在讲汇率制度选择时,可分析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成效及后续改革的方向;在讲离岸金融市场时,可引入人民币NDF交易的案例。这些案例有的可以由教师课堂讲解,有的可以让学生成立案例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对案例教学不仅开拓学生思路,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2 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引入情景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目前,许多财经类网站提供免费的模拟交易账户,学生在这些专业网站注册后,就能够运用真实的市场交易环境和行情,以模拟账户体验各种金融交易。如在讲授外汇交易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像美国嘉盛集团提供的模拟外汇交易平台。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以成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引进或开发金融教学系统。如外汇交易仿真模拟教学系统就是一套可以模拟全球金融市场的实验系统,采用宽带网接收实时的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行情,进行外汇实盘模拟交易和外汇虚盘模拟交易,最终计算盈亏情况。模拟交易的基本程序如图1,一是针对教学目的,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设计实训方案(见表1)。二是呈现情境,学生角色扮演动态模拟,教师给予操作指导。三是学生完成操作报告。四是教师总结归纳,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实训内容实训要求
实训一外汇交易的商品――外汇掌握全球外汇交易中的主要货币名称与代码缩写;了解外汇交易账户和交易头寸的定义。
实训二:外汇交易中价格――汇率看懂报价行的报价;计算汇率报价差的基本点。
实训三:实盘外汇交易熟悉实盘外汇交易账户的开设程序;进行实盘外汇交易的实务操作,平仓并分析盈亏。
实训四:虚盘外汇交易熟悉虚盘外汇交易账户的开设程序;进行虚盘外汇交易的实务操作,平仓并分析盈亏。
以仿真、务实为特色的外汇模拟交易所带来的“实战”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亲身体会外汇投资的风险。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社会实践教学
近几年来,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很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内容安排等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所致。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市场需要之间的脱钩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国际金融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外汇风险管理、贸易融资业务的运用等。参加社会实践是加强学生对相关实务性强的课程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实际应用和具体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多元化,例如和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有经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带领学生到有关金融机构、企业开展参观、经济调研等。例如在讲授金融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期货经纪公司实地参观和模拟,同学们可以亲临其境,非常直观地了解到期货交易的运作过程和分析方法,书本上的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都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在参观和模拟金融期货交易的过程中,公司投资顾问和业务经理们的指点,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在讲授外汇风险管理措施时,可深入外贸企业了解这些措施在实际运用的效果及局限性。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也可“请进来”,聘请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有丰富经验的主管领导和校友,对相关的业务环节进行专题讲授。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可以弥补任课教师理论功底见长、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4 提高市场适应性,大力推广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适应了金融信息化的市场要求,它的突出优点在于教学容量大、方式灵、信息快捷、模拟生动。一方面,多媒体网络教学引入使现代直观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声形并兼的方式来介绍国际金融知识,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直观性,加大授课的信息量。另一方面,通过向学生推荐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网站,使学生可以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如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人民币汇率、我国的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债等历史数据和最新数据,还可以提供我国外汇管理方面的最新政策动态。中国银行网站则能够反映有关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实务知识。除此之外,将教案、习题、案例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陆学习,并利用网站论坛、博客等,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真正实现教学互动。
5 顺应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要求,灵活开展双语教学
国际金融是与开放经济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必须利用双语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有关国际金融的英文文献,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英语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能力。但《国际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必须灵活,双语教学中中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而定,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而定。否则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过分注重英语语言本身,而忽略了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入理解,对双语课程内容的掌握过于浅显,不利于后续专业课的跟进。
上述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就笔者的教学工作体会以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反馈意见看,教学还是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积极效果。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对现实金融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得到锻炼,描述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包括基本外贸业务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调研分析能力也有所提升。当然,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金融将会出现更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在总结和完善上述教学改革方法之外,还要不断推陈出新,需要探索出新的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摘要: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其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改革,要注重引入“启发式”、“案例式”、“辩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经济、财经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目前在全国各个财经类和非财经类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也是考研的热门专业之一。由于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熟练地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原理,而且也与现实的前沿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要学好该课程有一定的难度。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本身没有掌握好西方经济学原理、数学等基础课程;另一方面,还存在着教学理念、方法等滞后的问题。
1 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部均衡同时实现问题的一门科学。从《国际金融》的内容结构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看,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综合性、关联性强。
从《国际金融》的内容看,该课程同许多课程有着紧密地联系:一是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例如,国民收入账户的推导、新剑桥学派和货币学派的国际收支理论、乘数理论和吸收分析法、汇率形成机制中的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等理论都必须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基础。二是货币金融学中的系列理论。例如,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等方面。三是其他一些学科。例如,要用到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还要涉及到一些初级的高等数学知识等等。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具备较好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2)内容体系庞大、复杂。
从知识结构上看,《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有关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例如,国民收入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账户及其编制;国际收支口径及探求改善国际收支的各种理论等。二是汇率问题。它主要阐述汇率的相关概念、汇率政策的概念及汇率形成机制、外汇管制的概念、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内容。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四是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问题。五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上述研究内容使得《国际金融》的研究和教学口径宽广,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3)内容更新速度快。
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例如,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金融海啸、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新变化、WTO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问题、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和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升值压力等热点和核心问题。
上述《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基础理论的讲述、课堂讨论和案例教学等,让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其学习国际金融的兴趣和积极性。
2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重视教师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由于《国际金融》课程理论性、专业性、时代性较强,因此,往往出现学生自以为很认真听课了,但真正学到的知识还是很贫乏或理论与现实无法衔接,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成绩均下降等困境。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1)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引起的,对自己希望看到或喜欢看的就有兴趣并能较好地理解和记忆。为了培养21世纪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人才,适应金融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不仅需要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方面的创新,而且还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增加知识的传授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主要重视开发和引导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2)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
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际的经济交流和资金往来越来越密切,客观上要求传统的《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以及模式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不仅体现金融发展与运作的基本规律,更能及时吸收并充分反映现代金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成果,而且要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时将前沿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内容得到优化,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突出实践教学。
国际金融业务的特点决定了金融教育的实践性品格。然而,从目前国内《国际金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普遍存在着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脱钩现象。为了使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时展的需要,《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改革还需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国际金融基本理论、金融应用科学与金融业务技术相结合,重视开发性应用理论和实务技能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教学时数,不仅校内建立实验室,而且还需要建设如银行、证券交易所等校外实验、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感性认识,同时,在能力培养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
3 向“启发式”教学方法转变
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多年来教学实践证明,大学教育必须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向启发式教学迅速转变。
(1)增加互动教学环节。
《国际金融》是一门结构完善、逻辑严密、研究方法独特的课程,任课教师可以将讨论、对答、辩论、写论文等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在相互争辩和交流中,增添知识,锻炼能力。几乎所有国际金融教科书中,都有两章分别论及国际金融机构和国际货币体系,涉及许多历史资料及发展的渊源,如果由教师讲学生听,常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是由教师设计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自学,然后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做总结,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重点内容,而且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主动性,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近几年来,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其中固然有很多供求方面的因素,但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很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内容安排等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所致。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市场需要之间的脱钩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鉴于国际金融中的很多理论与现实中问题的紧密联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空洞地说教或者照本宣科,而要善于向学生提问,刺激学生思考,有意识地在课前准备生动的案例,在课堂上组织课堂讨论,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正面的评价,多多鼓励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增加,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学习效果也得到检验,而且还锻炼了随时应变不同问题和环境的能力。
(3)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开展实践教学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具体可包括:
①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对案例的介绍、讨论、分析、讲评、总结,使学生身临其位、身临其境地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国际金融课程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案例,具有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和时效性强等特征,如在讲解“外汇和汇率”一章时,便可加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案例,谈谈金融危机引起的亚洲各国汇率变动及汇率变动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在讲解“衍生金融工具”一章时,可加入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等等。
由于案例教学本身的特点,选择案例应有遵循具体的原则:首先,案例选题一般是以往的事件。因为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从以往的事件中获得启示,避免重蹈覆辙。所选事件早已尘埃落定,选题的结论也已经确定,所以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事件的再展示,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其次,所选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案例教学是通过具体事件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案例本身应具有可探讨的价值。最后,案例教学应保持其生动性。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以生动活泼的事例启发和教育学生,变教条为鲜活。
②课堂讨论。这是掌握课程重点难点问题,加深对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的有效方法。通过讨论,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从中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以便今后实行针对性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讨论教学使封闭型的课堂教学变为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开展国际金融课程讨论教学前,教师应认真做好动员工作,拟定讨论题目时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并且在事前做好讨论的组织工作,指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在讨论中及时给予引导,最后,在讨论完毕后,做好讲评与总结工作。
③操作性实践活动的组织。操作性实践活动是课程实践活动的重点,包括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如讲到外汇和汇率时,可以安排学生在校内的金融模拟实训室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学习外汇投资技术分析方法,亲身体会外汇投资的风险。课余时间可安排学生到银行、证券公司或保险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实习、作实践调查等,使学生能接触社会,为以后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课程作为一门核心的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所以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特点,把具有新意的教学思想应用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国际金融课程的积极性,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既懂理论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目标。
【摘 要】非金融专业与金融专业在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上的差异,决定了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不同。本文通过比较我校国际金融课程在两类专业所处地位的不同,指出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与金融专业不同。
【关键词】国际金融;非金融专业;教学内容
《国际金融》作为研究货币资本在国际间流通与运动规律的一门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的课程,其内容丰富而深刻,既要沿袭传统的理论,又要根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充实。然而,目前人们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仍放在金融专业方面,对非金融专业的探讨关注不够,这不适应当前所倡导的学科交叉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本文通过比较我校国际金融课程在两类专业所处地位的不同,指出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应讲授的教学内容的重点。
一、国际金融课程在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所处地位的比较
金融专业与非金融专业由于在学科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二者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为此,通过对我校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实际教学状况,对国际金融课程在这两类专业所处地位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课程所处的专业地位不同
在我校,《国际金融》在金融专业中属于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时设置54学时。在非金融专业中,《国际金融》一般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学时多为32学时。显然,国际金融课程在非金融专业中所处的地位相对靠后,学时设置相对较少,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必然将有所不同。
(二)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不同
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来看,金融专业的特色相对偏重于理论方面,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而且要对专业课程内在联系有较好的把握,专业性较强,就业导向更趋向于金融领域,而非金融专业相对偏重基础知识和实务应用,就业面较宽,就业导向更趋向于广大企业。因此,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各自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必须有所侧重,不能照搬照套。
(三)前开课程和后续课程不同
在金融专业中,国际金融的前开课程一般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概论、计量经济学等,后续课程包括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学、金融工程学、财务报表分析、商业银行经营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金融课程体系完整,学时充足。而在非金融专业中,金融相关课程设置较少,主要有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而且课时有限,不具备金融专业完整的金融课程体系。
通过上述比较来看,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不能简单照搬金融专业的模式,应能体现非金融专业特点。
二、非金融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
从知识结构上看,《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关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例如国民收入账户、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账户及其编制;国际收支口径及探求改善国际收支的各种理论等。二是汇率方面的问题。主要涉及汇率相关概念、理论、管制及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及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内容。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四是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问题。五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从一门课程的研究体系和内容来看,对任何专业来说没有什么不同,但授课内容应有所侧重。对于非金融专业来讲,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
(一)国际金融基础知识
对非金融专业来说,由于开设的金融相关课程较少,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理解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学课时的1/3多应放在基础知识的讲授中。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汇汇率、外汇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这是整个国际金融课程的基础,在这部分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特别是对于国际收支的定义与汇率的基本概念要讲解清楚,对于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下买入与卖出汇率的表示要通过例题来分析,学会正确判断和运用。
(二)国际金融理论
国际金融理论包括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开放经济的均衡和调控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货币合作理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理论。由于课时的有限性,国际金融理论的重点放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的学习上,并结合我国国际收支和汇率问题来理解。对于其他国际金融理论学习,通过现实中发生事件如欧盟货币领域的合作、英镑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等,引导学生去了解和把握。
(三)国际金融制度与政策
包括外汇管制和货币自由兑换、汇率制度的选择、外汇市场干预、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国际货币体系、区域国际货币一体化、国际金融组织等内容。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等内容的学习,对于其他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金融制度和政策,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以利于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二是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四)国际金融市场
包括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等。由于本部分中的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基础知识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已经学习,所以重点放在欧洲货币市场的学习上。再者如今金融市场的交易量伴随金融衍生产品的迅猛发展而急剧扩大,同时也加大了交易的风险,从而导致了金融资产的极大损失。因此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也是学习的重点,让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品的“双刃”作用。
(五)国际金融实务
包括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由于非金融专业与金融专业在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非金融专业更偏重于实务应用,因此,国际金融实务是国际金融课程内容的重点。学习内容应突出各种外汇交易方式和各种外汇风险管理手段的应用,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外汇模拟交易,将使学生真正感受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和收益,并形成风险控制理念。
在上述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体系应与时俱进。国际金融课程教师应将国际金融的教学置身于与世界金融体系接轨的国际化教学之中,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充实最新资讯,力争最大限度地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其次,加强国际金融课程的实用性,这对于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摘 要: 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根据经济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国际金融教学发展的新趋势,结合我国国际金融教学发展的特点,提出要适应这些新变化,就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改革,旨在努力培养适应未来、适应人才竞争国际化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 后经济危机时代 《国际金融》 教学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显突出。《国际金融》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间金融业务、国际货币制度和现代金融衍生工具等。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国际经济大环境发生了突变。在此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也应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一变化。
一、全球经济环境突变
随着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轰然倒台,一场百年一遇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上演。这次危机源于美国的金融市场,由最初的次贷危机演变为金融危机,之后又从虚拟经济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最终酿成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
这场危机使得世界上大部分经济体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如在这次经济危机发源地的美国,华尔街许多重量级的银行、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倒闭;许多州出现大量银行挤兑现象。而在实体经济方面,作为美国重要经济支柱和美国文化象征的汽车产业也是噩耗频传。美国汽车三巨头相继向美国政府求援,之后不久通用汽车公司还是破产了,使得汽车之都底特律失业率激增,一派萧条景象。
目前美国失业率已创25年来新高,将近10%。同时据IMF预计,2009年美国经济将萎缩2.6%,而外债却高达6.494万亿美元。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和大多数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同样严峻。
二、对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反思
这场世纪之初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地区带来了巨大损失,当我们痛定思痛,反思其根源之时,就会发现它源于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
自国际金融产生之日起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金融主要服务于国际贸易,对其母体――实体经济的依附程度较强,发展相对平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程度的加深和科技的进步,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式的发展。随着数学、物理上的各种新理论在国际金融中的运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各种各样新型的金融理论纷纷出现,而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金融产品也呈几何式的方式增长。美欧各大知名金融机构通过穆迪、标普等评级机构给这些产品纷纷冠以A级标签,进行精美包装,再将这些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国的央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的手中。就其本质来说,这些产品的标的物是风险非常之大的有毒资产,经过了纷繁复杂的数学或物理模型的精美包装,并以高额为诱饵,吸引机构和个人去购买。然而再精美复杂的包装也无法改变其性质,一旦经济环境突变,其有毒的本质就将再也无法掩盖,最终使购买者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对于购买这些产品的机构和个人来说,它们根本起不到其本应拥有的保值增值、避险等作用,反而使购买者的投资处于与其承受能力不相称的风险之中。这些金融产品本质上早已和实体经济没有多大关系,只是一种高级的零和博弈游戏。游戏的最终埋单者就是购买了这些金融产品梦想获得高收益的机构和个人。因此,这次经济危机的过程就是原本依附于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由小变大,远超其母体――实体经济的需要,显现出虚幻的繁荣。而当这一美丽泡沫破裂之后,其原本所含的毒素就开始反噬其母体。最初制造和销售这些产品的金融机构看起来好像是受益者,但最终无论是谁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形成“多输”的局面。
三、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在对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反思之后,作为从事《国际金融》教学的教师应及时反思,在经济大环境发生突变的情况下,探索今后本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目标是面对国际金融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求培养出掌握国际金融基本知识与技能,语言基础扎实,能熟练从事国际结算和金融营销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金融人才。而这只强调了技能即“才”的培训,却忽略了“德”的培养。
我们可以看到在危机发源地的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董事会主席伯纳德・麦道夫设计了史上最大金额的“庞式骗局”,诈骗了至少500亿美元,受骗人名单长达162页。而揭穿这一骗局的只是一个不起眼的证券分析员哈里・马可波罗斯,如同安徒生童话中小男孩一样指出“皇帝其实什么也没有穿”,而美国证监会及其他金融从业者则都保持沉默,集体失语。又如接受美国政府超过1700亿美元救助的美国国际集团(AIG),却向公司高管寄发高达1.65亿美元的奖金,这惹得众怒,遭全美各界大力抨击。诸如此类的丑闻,使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形象大损,华尔街成为人人咒骂的地狱。
由此看到,此次危机的始作俑者无不是高智商高学历的高技能人才,但他们有着金钱至上的观念,对社会毫无责任感,贪婪地追求金钱。因此,今后在注重技能培训的同时,还要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本课程一直有着“宏观化”即“学院派”模式的倾向,偏理论探讨忽略技能培养。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企业大量需要掌握一定金融理论知识和技术,能熟练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凸显对教学内容“微观化”即“商业派”模式的要求。因此,今后的教学内容必须重新设计,理论与技能并重,使学生在掌握国际金融基本理论框架的同时,加强对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总之,只重视理论,会无的放矢,只强调技能,是无本之木,二者均不可偏废。
其次,吸取此次经济危机的教训,强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紧密性,摒弃那些远远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衍生工具的讲授。改变“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的惯性思维和言必称“希腊罗马”的习惯作风。对国际金融这一舶来品认真鉴别,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采取平视的态度来取舍本课程的内容,不再全盘接收。
最后,从该学科的发展趋势看,科学化无疑是其重要特点。科学化进程使得数理逻辑和数学分析工具被大量引入该领域,使其成为可由数学描述的学科。同时,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要求又使数学工具大量应用于现实企业管理中。因此,国际金融学的科学化进程又是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推动的。当今,国际金融教学科学化的核心是数学的应用,技术能力培养的重点是熟练应用数学工具,分析、研究实际金融问题。同时,信息技术使数学工具在金融业的应用成为可能,而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也日益依赖于信息系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强化数学和计算机运用,加强数理工具和信息技术的培训。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大部分学生学起来没兴趣,学后记不牢。因此,可尝试以下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可采取案例化教学。它最大的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展开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各类型的经济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学会判断,作出决策,提高分析和创新能力。本课程涉及的理论较抽象,平时难接触到,学生很难理解。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能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加深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智力潜能,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其次,可采取情景模拟教学。这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使学生有效解决书本上的疑惑,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熟悉工作岗位和业务流程。同时学生的综合分析、专业创新,以及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都会有较大的提高,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再次,可采取社会实践教学。它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实践过程中特定事件的交互式探索,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培养有开拓精神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其形式可多元化:与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有经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建立直观印象;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主管担任兼职教师或开展讲座;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金融环境、金融政策对企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