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浅谈校园文化发展的策略

时间:2022-08-01 05:09:15

序论:在您撰写浅谈校园文化发展的策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浅谈校园文化发展的策略

浅谈校园文化发展策略:试析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建设路径

摘要 “一所大学、一种大学精神”的文化价值属性是大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属点。从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精神的视点出发,分析了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体制文化、制度文化、学制结构及对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的认识误区等几个问题,提出了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整合,与构筑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 多校区大学 校园文化 文化整合 建设路径

多校区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由精英式向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转变中的一项重要标志。多校区大学,拓展了高等院校办学空间,增强了高等院校的市场化教育竞争能力,并有利于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化,区域布局结构的合理改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明显提高。但是,多校区大学也都面临着如何整合各校园文化价值、观念意识、行为范式,构筑新型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精神体系―“一所大学、一种大学精神”的课题。只有实现了多校区大学文化价值精神的凝聚,体现立校之本,展现大学价值精神,才能真正实现多校区大学的发展。因此,以校园文化价值精神为视点,构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精神体系,就成为多校区大学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而现实性课题。

一、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组织结构的新变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相对于社会主导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指以校园为基本空间,以师生员工为主要对象,包括精神面貌、价值观念、道德行为、人际关系、文化氛围以及建筑格式等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是指学院全体师生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具有育人的功能。优良的校园文化,为高等院校树立起良好社会公益形象提供有力的文化价值精神范式,并在一定基础上构成市场化高等教育竞争能力或高等教育核心发展动力。与单校区大学相比较,多校区大学的校园文化组织结构发生了新变化:第一,由单一校区大学校园,向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校区教育教学组织结构的格局转变。第二,从一元空间地理位置中的校园文化体系,向二个或多个不同空间地理位置的校园文化体系的转变。第三,由独立单一层级体系的校园文化组织,向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各校区校园文化―系、部、院校园文化―专业学科文化等多层次分散性子系统校园文化层级结构的转变。第四,由同区域同质化均等化校园文化资源的共享性权益,向非区域非同质非均等校园文化资源的差异化权益的转变。

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多校区大学既改变了单校区校园文化组织结构的模式,也就必然给校园文化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体制文化的问题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出现,各校区校园文化体系的确立,从区域地理位置、专业学科体系、学生人员构成、教育文理类别、学制要求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情况,这就从管理体制上,提出了多校区大学管理体制文化的问题。是沿用已有的单校区集权管理体制,还是对各校区实行授权或分权式管理体制,还是二者的混合结合式管理体制。校区个数越多,校区的学科专业属性越强,管理制度的个性化要求就越高,制度条例相应也就越精细。所以,管理体制就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核心关键。多校区大学不是各校区的数字相加,而是现代大学组织体系种的新型组织系统,能否建立起适应现代大学组织体系、整合教育资源、提升管理能力、强化高校治理能力,管理体制文化就是核心。十几年来的我国高校多校区大学的实践与探索,管理体制的不成熟,直接影响着“一种大学精神”的确立。2.制度文化的缺失管理体制文化的不成熟,直接的原因在于管理制度的缺失。在多校区大学的管理中,每一个校区都必须建立起适合各自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的管理制度、管理条例、管理文化等。对合并型校区而言,合并前各校区都有着自己的制度文化底蕴,合并后虽然各校区制度文化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其实质是不同的。扩展型校区,由于不同校区的学生构成不同,校园文化的主体、层次、内容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如果要照顾到各校区的个性化要求,忽视了制度文化的统一性,也就容易产生忽视“一所大学、一种大学精神”的要求,集权式或授权式管理制度,是二种有着本质差异的制度文化体系。3.文化底蕴的断层新建校区一般都远离老校区的城郊或异地,缺乏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历史承继。虽然新建校区在规划上比较科学、设计上也能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整体环境非常优美,但时间短,缺少蕴含学校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性物体等文化体,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和提炼而成的校训、校风和校歌,以及师生员工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情感气质等文化精神范式,在新校区的体现沉淀还需要有个过程,新老校区之间的联系不便,也导致了校园文化的匮乏,以及与老校区的校园文化的差距性,必然影响校园文化的同质化共享性权益的得或失,影响共同大学精神的培植。4.办学层次的瓶颈各校区合并前办学层次不同、治学理念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管理思想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这些差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合并后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同时,各校区合并前办学主体的不同,也带来各校区大学师生间的相互认同感问题,一般低层次院校容易认同接受并积极融入高层次院校,而高层次院校(特别是学生)存在对低层次院校不认同心理,这对于整体性校园文化建设时,直接影响校园文化价值精神的认同效益。5.“三重三轻”的误区一是重继承、轻创新。一些大学注重对传统校园文化的简单继承,在创新上不积极。二重本部、轻分校。以主校区校园文化为准绳,轻视或忽视其他校区的校园文化的存在。三重校园硬件的建设,轻文化的开发、管理的经营、制度的确立。其结果必然是校区间校园文化的差异化状况越来越严重,影响共同“大学精神”的确立,进而导致各校区文化精神上认同感的大幅差异。

三、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整合及其建设路径如果没有校园文化价值精神体系,没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没有“大学精神”的认同与确立,就不可能形成新的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精神范式,也就没有多校区大学跨越式的发展。1.“一所大学一种大学精神”的要求,整合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精神体系“一所大学、一种大学精神”的凝聚是立校之本,这既是推进多校区大学的发展出发点,也是多校区大学组织结构体系下追求共同文化价值精神的归属点。从一元组织体系向多元子系统组织结构的发展,就要在文化价值精神上由一元向多元校园组织结构中拓展,再由各分散性校园文化向一元文化价值精神体系的凝聚与再集中。集中与分散、分散到再集中,螺旋式上升,促进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价值的凝聚与升华,实现多校区大学跨越式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均在对立统一中发展。在多校区大学中,大系统与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从管理文化的角度而言,多校区大学就是要把整合各子系统之间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平衡各种利益、合理分配、协调关系等,就是要在同校名下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政策制度,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整体与个体的平衡与协调,科学与人文的平衡与协调、学术研究与科技服务的平衡与协调,使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得到平衡与协调,从而重新整合资源效益,构筑新型组织结构有机体、获得更大的组织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组织系统、创新更具发展潜力的体系核心,凝聚新的竞争能力与发展动力。所以,整合校园文化构筑大学精神。第一,确立各校区校园文化多样性,寻找共同性,交流碰撞中整合并融合校园文化价值精神,大学精神引领大学发展之灵魂。第二,整合校园文化,从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中,整合校园文化价值体系,推进大系统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文化体系的确立。第三,多校区大学组织系统下,整合多校区大学教育教学科研核心能力,服务社会建设事业。这是大学精神物质体系的外化,并且深深地根植于大学的文化价值精神体系之中。第四,构筑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体系,培植新文化、创立新价值、创新新精神,以大学精神引领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建设。2.推进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建设路径第一,以大学精神为目标,制定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体系。以管理体制的确立、管理制度的规划为契合点,对多校区大学整体校园文化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整合校园文化价值,提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构筑适应现代大学管理与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特征的校园文化价值精神。第二,构筑“一体多翼”的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主体性、主动性,丰富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事业,丰富多校区大学文化精神生活,提升大学文化价值精神范式。第三,以校区功能、资源整合为手段,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完善校园文化设施。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完善的校园文化设施,是塑造校园文化价值精神的物质前提、物质载体。第四,以网络文化为载体、强化信息建设平台,构筑多校区大学的网络信息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打造数字化校园文化发展与建设管理模式,实现各校园文化价值精神的时空共享、增强校园文化权益的普遍性,统一性,增强“大学精神”的认同感,传承责任感。第五,借助社会力量促进校园文化大发展,展示校园文化的优质性并服务于社会社区文化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支持,不同校区的社会资源,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的繁荣提高,提供更多的支持与保障。传播新文化、汇聚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推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

浅谈校园文化发展的策略:高校广播站建设与校园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

【摘 要】校园广播站是传递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广播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体,在校园文化中能够传递很多信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收到的信息量也是很大的,受到广大老师的喜爱和学生的追捧,本文主要围绕高校广播站来进行阐述,把发展校园文化作为目的,深入广播站,分析广播站的作用和特点,把广播站和校园文化结合起来。

【关键词】高校广播站;校园文化;发展;研究

一、广播站的特点分析

高校宣传的方式有很多,除了广播站的方式以外,还包括了一些诸如校报、网站、电视等方式,但是通过广播站的方式来的更加的直接和有效。广播站很早的时候就有了,一直延续下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媒体载体,可以更加方面的传递信息给同学和老师,在宣传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校的广播站的建立从传统的角度上来看是非常好的,和高校其他媒体相比具有自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一个是很方面收听,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不受任何地域的限制,只要在校园里就可以,随时都可以收听,吃饭、散步、看书都不受影响,是一种主动接受的过程。其次就是制作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和校报比起来要低很多,而且可以自由进行,学生可以自由的接受广播这一资源。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校园广播获取资讯更方便、更经济。此外,校园广播给听众以想象的空间。

二、校园广播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广播站对学生传播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情绪,在有限的时间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氛围,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对青春的遐想,能够做到传播校园文化这点就已经足够了,为什么说少不了校园广播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广播站的宣传内容上来看,广播站的责任还是非常大的,要传递学校教书育人的内容,也要把党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是党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广播可被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采访、写稿、编稿、审稿、播音、评价和反馈等环节。高校的校园文化包括了多方面,诸如政治文化、道德文化、学习文化等等方面,通过广播站把这些内容宣传到学生的脑海里,对于建立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是非常积极向上的。

其次是从广播站的宣传形式上来看,校园广播能够和谐校园气氛,调节校园文化氛围,这也是为什么要建立广播站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广播能够宣传校园文化,传递正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这点通过校园广播站是可以做到的。其他媒体和社团都有着自己的目的性,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校园广播就是通过自己的内容来吸引到更多的同学,它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愉悦师生的身心,创造校园良好氛围。

最后从效果上来看,个人感觉通过校园广播所达到的效果远比报刊和网站来的好,有更多人能够通过广播收听,受众面比较广。校园文化中其他的社团和组织进行的活动虽然比较多,很多也比较有特色,但是由于受到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具有一些局限性。但是校园广播能够发挥自身特点,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的优势,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受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且校园广播节目结合学校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三、校园广播站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高校广播站在校园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在学生群体中,在教师群体中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毕竟是一种广播的方式,只要在校园里都可以听到,所以能够起到连接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也能够积极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接下来就来说说具体校园广播站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1)舆论导向作用

广播站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引导,一旦出现舆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进行校园广播的时候舆论导向很重要,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能够树立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关键的时候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通过校园广播能够传递一种健康的校园环境,能够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能够体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一面,充分体现了校园广播的魅力所在。所以在高校广播站中一定要加强思想素养的提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激励作用

通过校园广播能够起到激励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广播内容能够激励学生和老师的激情,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通过广播的积极引导,能够形成力量鼓舞到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有声语言为高校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

(3)信息传播作用

广播是信息传播的一种形式的体现,在当前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时代中,仅仅通过报纸和电视已经满足不了,广播相对来说是比较快的一个传播载体,能够通过音乐、语言、文化等方式传递给人们,让人们通过听觉潜移默化的去接受信息。校园文化的信息内容非常丰富,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接踵而来,我们应该发挥广播的优势,迅速的把这些信息传递出来,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和老师掌握到学校的动态,更加努力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如果有其他单位的人员来进行参观的话,校园广播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四、总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得知高校广播站和校园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毕竟广播站面对的是学生群体,面对的是一个知识群体,那么对广播内容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具备高质量,融政治、知识、文化艺术于一体才可以。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求有过硬的广播队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变化,我们应该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观念,努力把广播站的作用发挥出来,建设更好的校园文化。同时,校党委及宣传部门也应该大力扶持,这样才能将高校广播办成高校精神文明的窗口,办成广大师生的“知音”,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校园文化发展的策略: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论略

[摘 要] 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和文化色彩,是整个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族高校在发展特色校园文化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为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论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走在时代前列,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而民族高校作为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作为浓缩了的民族大观园,其教学、研究和学校文化,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其校园文化具有特殊性。文学人类学家认为,人们所习惯的行为,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深入推动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与人文本,德育为先,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可能性

民族高校校园文化既具有普通高校的共性,又因为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交汇融合,形成了特殊的民族高校校园文化。而民族高校发展特色校园文化何以成为可能,是缘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缘由:

(一)民族高校的民族性有利于发展特色校园文化

民族高校的民族性特征,顾名思义就是民族高校在各方面都表现出民族性。不论是学校建筑风格,还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民族成分,还是各民族同学所举办的民族活动等等,无不展现出民族高校的民族性特征。正是这些特色,民族高校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的人才、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问题、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对外展示民族政策和交往、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为建设特色的物质文化提供有力的素材,加深各民族彼此的了解,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

(二)民族高校的文化多元性有利于发展特色校园文化

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高校这样海纳百川的一个大舞台上,充分展示各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而在不同民族学生组成学校主题的民族高校里,表现出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相对合理性,因而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文化多元性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西北民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中维吾尔族和藏族学生占大多数,但是维吾尔族和藏族是两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民族,维吾尔族是以信仰伊斯兰教为背景的民族,该民族在食物等方面有所禁忌,性格较为内敛;而藏族则是信仰佛教为背景的民族,性格较为豪放。维吾尔族和藏族学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互相尊重、相处融洽,充分说明了各民族的文化背景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可以看出民族高校多元的文化形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各民族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有助于提高本民族对其他民族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高校的综合性有利于发展特色校园文化

在民族高校里,不同民族的学生彼此存在各方面的差异,差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这些差异往往会导致行为上的冲突。美国教育人类学家迪西认为,学校是促进一种符合和支持主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与社会目标的教育。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渗入不断进行着综合,使各种不同的冲突得到协调,使各种文化朝着社会主流文化趋同,同时又不失其特性。民族高校所提倡的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消除因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学生的集体意识,不仅对构建和谐校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更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正是基于以上缘由,民族高校发展特色校园文化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以及高校和社会所关注,并且为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提供可能。

二、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初具规模,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方面还很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当前,民族高校发展特色校园文化面临一系列挑战

第一,校园制度文化虽较为完善但缺乏人文关怀。校园制度文化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民族高校建设制度文化,目的是为所有学生和教师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但是部分民族高校在出台各项规章制度时,没有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程度不高,缺乏民族特色,人文性体现不够。这样各民族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不能被激发和调动,制度规范不能内化为各民族师生员工自觉意识,不能很好的运行和执行,不能很好的起到规范、制约和激励作用。

第二,校园精神文化内容多样但挖掘不充分。校园精神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又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良好的精神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实现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精神文化主要表现的内容众多,如观念态度、人文素养、校园产品、校园精神等等,但是部分民族院校虽然在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内容很多,但是每个内容所彰显的内涵并不清晰,并没有达到校园精神文化的效果,不能完全潜移默化的影响各民族师生们的观念和行为,育人功能弱化。

(二)民族高校发展特色校园文化存在一些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在全球化和市场化大发展、大变革的背景下,民族高校开放程度增加,其负面的文化、社会现象等对民族高校消极影响日益加深,阻碍特色校园文化的发展。第二,民族高校教育对象大多是少数民族,部分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在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时并没考虑这些特殊因素,趋于与非民族院校一致,不能体现自身的特色。第三,民族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无论是在政策、经费、管理等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尤其是政治理论课建设方面,都投入不足,导致高校稳定缺少了文化这个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针对民族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使其民族高校能够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道路。

三、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实践取向

发展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是一个很重要亦很迫切的问题,针对以上民族院校在发展特色校园文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在给予充分的认识的同时,更要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和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实际需要,通过切实的实践取向促进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

(一)物质文化方面

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及物质基础,校园文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往往直接通过不同的物质层面表现出来。而高校的物质文化主要表现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高校景观建设和标志性文化建设等方面。民族高校作为区别于非民族高校的院校,物质文化方面具有非民族高校的一般规律,又有区别于它们的特殊性。民族高校发展特色物质文化,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发挥其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的作用,调动民族大学生求真向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滋养民族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灵,积淀人文精神,从而推动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和谐发展。

(二)精神文化方面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珍贵的无形资产和第一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其内容主要包括:观念态度、人文素养、校园产品、校园精神。民族高校发展学校的精神文化:首先要突出民族特性,促进民族大团结;其次着力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实现各民族文化的整合,弘扬民族精神;最后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潜移默化的影响民族大学生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三)制度文化方面

积极倡导和强化民族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构建,都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民族高校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单位,其管理制度带有浓厚的文化和民族气息,这样民族高校制度文化应运而生。提升民族高校的制度文化的构建,要从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开展。首先,要依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和完善学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具有特色的管理体系。其次,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适时修改,不断完善。最后,要保持制度的公开性,严格执行加强监督。可以说,一所学校制定与执行什么样的制度,推行什么样的育人政策和管理策略,即存在着潜在的导向作用,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四)行为文化方面

民族高校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过程中,不仅仅要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方面着手,更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即所谓的行为文化。民族高校要千方百计的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以达到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目的,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成长,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民族深受本民族文化艺术的熏陶,有着自己民族独特的丰富文化,要多开展各民族相关的活动,曾强其参与的欲望,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促进各民族大学生更好的发展;还有利于消除因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并且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体育是他们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内容,如同一本无形的教科书,借助这种形式,开创校园特色文化氛围的新形式。西北民族大学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方面进行过许多尝试:选择一些内容积极健康和影响范围较广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相应的庆祝活动、举办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以及开展针对少数民族的知识竞赛等。

总之,发展民族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且要将时代的特点和民族特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出即有时代精神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校园文化;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培养出更合格优秀的大学生。

作者简介:贾伟(1984-),女,汉族,河南漯河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校园文化发展的策略: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走向及对策研究

摘要:校园文化是校园内一切文化现象的总和,在校园内,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在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也无法独善其身,而是受到了社会各种文化观念的相互撞击,表现出了社会化、大众化、市场化和创新化的特征。在各种文化观念的冲击下,高校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问题,需要每一所高校提出新的对策,努力营造科学、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富有新时代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

关键词 :校园文化;发展走向;高校

一、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走向。

(一)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

从传统意义上讲,高校校园文化是纯洁的“象牙塔”文化。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深受广大青少年和教师的喜爱。广大师生可以及其方便地登陆校内外网站,接受各种信息,发表言论,参与活动等。以网络为平台的各种交流增多,打破了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界限,加快了高校校园文化社会化的进程。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易受社会流行时尚、热点问题等的波及和影响;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作用也不断扩大。

(二)高等教育的普及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大众化。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自然而然,原本属于社会精英的高校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了大众化的倾向。再加上高校部分知识分子因政府、市场、利益驱动等多种原因在各种媒体上频频露面,成为社会所追捧的“教授明星”。而今流行的百家讲坛、论语解说等就是高校校园文化大众化的典型代表。

(三)市场经济、实用主义思想的冲击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市场化。

在“知识就是金钱”口号的影响下,在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社会精英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进入劳动力市场,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的激烈竞争。因此,知识的实用性,个人的能力成为大学生今后找工作的基础。市场利益的驱动为高校校园文化打上了市场化的烙印。不少学生竞赛类活动,比如市场营销大赛等进一步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市场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高校的校园文化,已经不仅仅是自发沉淀的结果,而是一个自觉建设甚至是市场包装的过程。

(四)社会对新奇的要求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化。

“创新”是现代社会的流行词语,随着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发展,创新成为高校校园文化追求的灵魂。校园内部具有卓越创新能力的人成为校园文化的代言人,学校也大力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高校校园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抵制主流教育,叛逆支持非主流文化。

随着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大众化,不少大学生对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教育产生质疑,使我们长期坚守的主流意识面临被削弱的危险。现代传媒以无所不在的形式冲击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在校的大学生们对我们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等报以嘲讽的态度,而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崇洋媚外、民族虚无主义的文化殖民意识,淡化了中华民族的意识和爱国精神,片面追求去道德化和非政治化的娱乐方式和消费方式。

(二)抵制校园集体活动,组织策划市场性、功利性的活动。

校园集体活动本是学校为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新时代主题或者某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国庆、校庆、纪念五・四)所开展的一系列主题活动。然而,学生对这些学校所组织的主题活动缺乏热情,而热衷于组织策划有商业单位赞助的营销活动,面向学生的销售、盈利活动等。学生急于把所学的知识与市场相联系,与经济利益相联系,功利思想严重。

(三)抵制传统的师生关系,片面强调民主平等。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师的权威、学生对教师的服从。而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和现代传媒的发达,为青少年了解世界了解社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学生更愿意用自己的眼光去探索客观世界,而对课堂上老师的讲课和家庭里家长耳提面命的说教不屑一顾,传统的“师道尊严”被弃之如敝履,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其实,这本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更加平等的象征,教师也应该变教育观念,以开放的姿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者。但是,不少学生片面强调师生的民主平等,认为教师只是为学生服务的,而完全忽视一个大学生对教师对长者应有的尊重,大有颠覆传统师生关系的倾向。

(四)抵制学校知识课堂,积极参加各种校外辅导班。

大学生逃课如今已经成为了高校校园的普遍现象,学生更多地凭借自身对课程的兴趣或者对某位老师的兴趣有选择性地去听课。如果学生对本课程不感兴趣或者对老师本身有抵触情绪,就会选择逃课。但是对校外的各种辅导班,如英语四六级,各种上岗证的培训班却较为热衷,认为这些培训班更有针对性,可以为自己今后的就业增加砝码。

三、解决高校校园文化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正确处理高校校园文化中主流价值认同与多元化的关系。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必须防止主流价值观的削弱,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发展才能具有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利用好信息网络化的优势,减少信息网络化和高教大众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为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正确处理学校课堂能够和校外辅导班的关系,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和师资建设。

学校课堂与校外辅导班并不是冲突的关系,学校管理者应有意地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辅导班来充实提高自己,填补学校课堂的空白。同时,要不断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校园硬实力和软实力对师生的吸引力。校园建筑既有满足教学、科研、生活需要的使用功能,又有审美方面的要求。校园建筑的总要求是使校园内每一种物化的东西都能体现学校的精神和特色,都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用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努力使学校的墙壁说话。有了融物质生产与艺术创造于一体的校园建筑,会自然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地和谐、健康、积极发展。

(三)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跨文化的交流日渐增多,这对于高校师生形成更开放的视野是极为有利的。然而,不少师生却因此而盲目推崇西方文化,抵制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殖民倾向在高校内蔓延。因此,高校校园文化要正确处理好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关系,努力找到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途径,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崇洋媚外,走出一条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属于中国先进大学的文化发展之路。

(四)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用主义思想的关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高校校园文化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正确把握实用主义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排除“去政治化”、“去道德化”的娱乐文化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学校的思想阵地,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课堂、社团、论坛、网络等,对事关政治方向,重大原则问题,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决不能给错误的言论提供传播的场所。其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不能单一、刻板,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同解决他们的学习、生活上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最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用主义思想之间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关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的择业观的教育,更要看好市场办教育,更好的缓和、解决招生与就业之间的矛盾。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浅谈校园文化发展的策略:浅析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在推动新疆少数民族校园文化发展方面的作用

摘 要:本文重点介绍了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在提供校园文化服务方面的职能;强调了该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广新疆少数民族校园文化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 校园文化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全区有47个民族(其中13个主体民族),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民族文化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以《古兰经》为精神要义的社会行为规范和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构成了新疆多元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从伊斯兰教义衍生出的民族文化在与地理环境长期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迥然异于汉民族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对于新疆高校来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由于不少高校在认识上的片面化与形式化,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发掘应用,如何将这些文化资源用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推动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当前应当高度关注的一个现实问题。

1 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相关职能

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作为新疆医科类大学图书馆,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地努力,目前已建成了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巨量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对资源进行科学加工,整序和管理维护,其丰富的资源已涵盖医学、理工、信息、人文、史哲等多个方面。尤其在少数民族医药学及人文、史哲资料方面具有疆内其他高校无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图书馆通过做好流通阅览、资源传送和信息咨询工作,组织协调全校的文献信息工作,积极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参与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积极实行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实现了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事业整体发展。此外,作为图书馆的亮点工程,在全面加强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图书馆查新站因成绩突出荣获教育部资质认证,成为全疆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方面有较大优势。总体而言,该图书馆具有文化传播、信息服务及信息素质教育的多重功能。

1.1 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源动力,在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始终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旗帜作用。文化既表现在对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导向作用上,又表现在对社会内部凝聚、规范和发展前行的驱动作用上。高校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的宝库和文献信息的资源中心,是通过文献资料的流通和传播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机构。其通过对各民族文化不断深入地继承与创新、借鉴与吸收,使各民族文化得到更新和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各族大学生在接受先进文化熏陶同时,也使各民族文化能够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1.2 信息服务功能

1.2.1 为学术带头人提供特别服务

为科研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一项重要功能。新疆医科大学在五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在各领域、各专业造诣深较深的民汉专家学者。他们大多为研究生、博士生导师或学术带头人,在科学研究及各民族文化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倡导先进,大学图书馆特别重视为其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1.2.2 为学生撰写论文提供专题服务

图书馆根据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需求,为其提供质量与层次较高的信息服务。向其提供相应的信息检索点,提供最新期刊信息及图书评述等,建立少数民族医药特色数据库,使他们成为科学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群体。

1.2.3 为科研项目提供重点服务

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根据教师需求主动向他们提供各类信息。学科馆员还可选定有关重要课题作为服务项目,对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的所有程序进行一站式跟踪服务,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

1.3 信息素养教育功能

信息素养是指能够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的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技术与技能。信息素养教育就是教会学生一种人生道路上不断突破自己、创造有意义、有成就人生的技能。当前,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已全面承担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任务。一是因为该图书馆有得天独厚的信息素养教育的物质基础。图书馆在传承传统图书馆职能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数字化图书馆的设置,使图书馆成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使图书馆成为各族学生在信息环境中能体验到多彩的人文环境。二是宽敞、舒适、人文化的学习环境更适宜于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中的能动性学习。三是高校图书馆具有一批业务素质高的专职人员。这些人有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多年的实践经验,熟悉本校学科结构,了解本馆信息源类型,能同学科教师进行密切配合从事信息素养教育工作。

2 新疆少数民族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2.1 校园文化的含义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大学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国家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为主导,以大学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新疆少数民族校园文化而言,由于新疆高校均为民汉合校,少数民族在高校中占有相当比例,在自治区大力提倡“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思想的指导下,新疆高校校园文化更应体现出民汉文化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消除隔阂,增加互信,并使良好的文化氛围犹如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不断进行渗透和感染,指导、规范着每位师生,培育和激发着师生“感恩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群体意识与归属感,从而对各族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各族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各族学生自觉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发其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

2.2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育的延展

高校校园文化通常可分为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两者相辅相成。课外教育是在高校校园中由师生互动共同创造的文化现象,它往往更能给学生以启发,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更能激发学生吸收创新的灵感,如何发挥校园文化这种独特的功能,引导各族大学生把所学专业、自身民族特色文化及自己的志趣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对各类文化具有正确的选择力,这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创建一种各民族文化交融、互相学习、互相理解、共同提升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环境已是时代的迫切需求。从另一个角度说,作为多民族聚集的高校,新疆高校校园少数民族文化建设能从侧面反映一所高校的包容力和综合办学水平。

3 新医大图书馆在推动少数民族校园文化方面的作用

少数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习俗的积淀,而大学的校园文化则是建校以来若干年的文化传承的积淀。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信息素养的培养基地,其在推动少数民族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

3.1 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

新疆医科大学校园文化是一个开放兼容的系统,各种思想理论、观念思潮都在这里汇集和碰撞。由于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医学典籍馆藏、文献及具有高度负责任的教师队伍,凭借无可辩解的史实和现实向学生旗帜鲜明地传播正确的文化和文明信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使其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学习中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不断修正思想轨迹,促进思想与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此外,图书馆还加大对少数民族文献的研究与推广力度,大力宣扬研究成果,通过邀请著名专家授课、教师讲座、民汉学生就某些研究课题互动交流,全面推动文化研究双向认同活动。图书馆还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导读工作。引导各民族学生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校园风气。并根据学生的阅读倾向,帮其确定阅读目标,最大限度地缩小文献资料与学生阅读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他们接受不同民族文化的能力,促使各族学生在健康向上先进的校园文化中铸造品格、陶冶情操,启迪思想,开发智力,锻炼能力,使学生在文化、才智和精神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2 提高素质的教育作用

一是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涵养。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充分利用学生充沛的精力和求知的欲望,通过知识库中具有各族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不断将各学科、各民族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消化转变成其自身的能力素养、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变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二是提高研究生的信息素养。为全面加强各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重点通过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和实践,深化了研究生的信息意识,掌握了通过网络获取和利用各自专业及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和基本方法,熟悉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常用检索系统和数据库使用方法;学会了分析课题、评价检索结果及如何获取原始文献;培养了研究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教育奠定基础。三是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科技查新平台的搭建,图书馆针对研究生开展了科技查新工作,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相关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示例教育,使研究生了解科技查新的工作流程,学会查新的方法、步骤及论文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奠定了基础。

3.3 引领现代化的服务作用

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图书馆服务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尤其在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并使之趋于现代化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图书馆通过丰富的馆藏向读者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可以帮助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二是图书馆利用自身的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优势,用先进文化去引导学生,使其网络资源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三是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图书馆通过为师生提供良好的阅览条件和读书环境,使学生深知识和人文环境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质,并进一步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