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30 09:08:08
序论:在您撰写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要] 本文旨在从剖析组织文化功能的角度,对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塑造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讨论。
[关键词] 组织文化功能 高职院校 班级文化 塑造方略
一、组织文化与组织文化功能
1.组织文化界定
笔者认为,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 Culture)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一套意义共享体系,是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价值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并个性鲜明。
2.组织文化功能定位
(1)目标导向功能。组织文化把组织整体及组织成员个体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引导到组织所确定的目标上来。组织文化的整体优势使得组织中的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相一致,成为个体目标发展的导向。
(2)自我内聚功能。组织文化通过培养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和习惯与组织有机统一起来,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和趋向力,进而激发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3)激励改造功能。组织文化所建立的精神目标和导向,可以激励全体成员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形成为组织认同的统一意志,推动自身发展,产生激励效应。同时,组织文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成员个体旧的价值观念,重树新的价值观念。
(4)约束教育功能。组织文化以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则和价值标准,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对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约束个体行为和氛围教育的作用。
(5)完善延续功能。组织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积淀,通过无数次的辐射、反馈和强化,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优化、更新,形成良性循环。组织文化一旦固化形成,便具有其特有的历史延续性,不会因组织领导层的变动而立即消失,会持续不断地起着其应有的作用。
二、学生群体中组织文化典型――班级文化
1.班级文化界定
所谓班级文化,即通过培育班级各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班级各成员与班级整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习惯等与整个班集体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班级成员所共有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标准复合体。班级文化有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之分。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也就是物质文化;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地影响作用。
2.班级文化在班级群体中的“强文化”地位
笔者认为,班级文化应使班级成员拥有的一套比较一致的价值观,即应具有“强文化”地位。在强文化中,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得到强烈而广泛的认同,在组织内部创造出一种很强的行为控制气氛,可以导致组织成员的内聚力,忠诚感和组织承诺的提高,并降低成员的流动性。班级文化应在班级行为中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应在班级群体中具备“强文化”地位。
3.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常见问题透析
(1)班级整体目标任务不明确,班级“主文化”不强。以高职院校在校二年级学生为例,通过一次民意不记名测验,60%以上的学生不太清楚或根本不知本班级的班级口号;大部分学生反映课余时间并不愿意参与班级内部事务策划与执行等。(2)冲突宽容度不够,团体内聚性不足。接上例研究结果显示,自由争辩及公开批评等,易引起学生争端和冲突,即便冲突调节的机制和制度已经建立,但班级内聚性较差,冲突宽容度不够。团体沟通,关心,一致性与一体感不强。(3)良好班级文化并非一蹴而就,也不能照搬照抄。班级文化的形成所有成员相互融合,相互接纳,共同努力的动态创造性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把照葫芦画瓢,不考虑本班级的实际具体问题。
三、组织文化功能过渡――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塑造方略
1.班级文化的“本土化”
高职院校大学生班级文化的建立过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要注意班级文化的“本土化”问题。即立足于本班级的具体特点来选择班级价值观,把握班级价值观与班级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由于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目的、环境、习惯和组成方式,班级也是一样,选择适合本班级发展的班级文化模式,争取班级成员的认同,开展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构建主体参与型的班级活动模式,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制定、自主选择、自主评价,既个性鲜明,又针对性强。
2.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正确引导
高职院校大学生班级文化的建立过程中,离不开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行为的正确引导作用。在教师的领导方式方面,建议采用一种民主型或是参与式的领导方式。教师参与到班集体当中,与学生一起,共同制定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班级计划等;给予学生帮助或指导,接受他们的监督;教师要给班级活动以最大的支持,并尽可能的参与到其中。此外,笔者认为,班主任主持开展的班会课具有重要的凝聚作用。以各种形式开展的班会课,可以极大地优化班级文化软环境。
3.强化班级成员认同感,提炼定格
(1)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和手段。充分利用宣传工具和手段,大力宣传班级文化的内容,人人皆知,以创造浓厚氛围。(2)培训教育。有目的的培训和教育,能够使班级成员系统接收和强化认同班级所倡导的班级精神和班级文化,尤其注意班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及注重培育和谐班委、和谐班风。(3)将班级成员的意见加以提炼定格。组织文化要得到班级成员的认同,还应将各班级成员反馈回来的意见加以剖析和评价,进行全面归纳和精炼定格,来构建更加完善的班级文化。
4.鼓励班级文化创新,丰富发展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1)“手抄报”和“光荣榜”。创办班级“手抄报”,建立“光荣榜”等形式,学生手工完成,既增加团队合作意识,又可开展展览交流,鼓励优秀,带动进步。(2)班级“墙文化”。营造班级“墙文化”,编写自己的格言并设计成精美的图片,装饰教室或走廊的墙壁,创设和谐温馨的“家”环境,增强班级成员的向心力。(3)创建网络班级。网络班级,为同学们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提供了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为同学们搭建了五彩斑斓的活动舞台。通过班级网络博客,班级成员可发表文章,讨论问题,记录生活与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进而增强班级自豪感和内聚力。
【摘要】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文化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级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关键词】班级文化 功能 建设
一、班级文化的涵义
根据马克思的文化哲学理论,我们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据此我们认为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
二、班级文化的作用
1.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首要作用是教育作用。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它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
2.凝聚作用。班级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
3.约束作用。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
4.激励作用。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三、班级文化的建设途径
1.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2.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
(1)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要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法规、政策为依据,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2)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
3.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尊重学生的意愿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
(2)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其次,要正确把握集体舆论,善于启发引导,以确保班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3)培育优良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优良班风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而且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作者单位:牙克石市第七小学)
摘 要: 班级是学生在校教育的基本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班级文化具有道德发展、教育管理的功能。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构建班级核心价值观;发挥好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从班级文化的三大要素出发,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方法和途径是实现这两大功能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班级文化 功能定位 功能实现
班级文化是班级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交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其物质表现形式,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趋向。它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可以塑造优良班风班貌,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
一、班级文化的功能定位
1.道德发展功能。
班级文化通过对学生进行柔性的道德教化,启发学生内心的一种理性约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学生通过从班级文化中学习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来确定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促使自己的行为结果符合社会期望。学生还可以学到在班级文化形成的进程中,靠榜样自身的人格魅力逐渐成为大家接受认同的道德规范。这些榜样示范作用,能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发展。另外,班级文化的隐性特征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此外,显性的教室环境文化、隐性的观念与舆论,刚性的各种制度、柔性的理性约束等多样性的班级文化手段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德育。总之,班级文化对学生的道德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以其目的的隐蔽性、榜样的示范性和手段的多样性实施影响,实现对全体成员的同化,促进全体成员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
2.教育管理功能。
首先,表现在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因为班级物质环境的美化与布置、班级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班级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内容的建设,既涉及智育的培养与发展,又涉及美育的培养与发展,还涉及道德水平、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育。因此,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所包括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都有着无形的教育力。
其次,表现在班级文化的管理功能。具体来讲,有评价指导功能、规范约束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三方面。评价指导功能表现在:班级文化的目标导向性和文化导向性。规范约束功能表现在:一是通过班级文化中一系列”法”的体系约束学生;二是通过良好互动,让学生理解制度和规范,促进学生自觉进行自律。激励凝聚功能表现在:一是班级文化对价值观的整合,尤其是对班级主流精神的整合;二是班级文化中的价值观导向、舆论氛围、示范榜样,会激发学生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
二、有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以文“化”人和主题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以文“化”人和主题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既要突出“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多用隐性教育,通过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文化建设,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又要开展专门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教育的设计、实施、反馈建设班级文化。
2.合目的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
合目的性原则指的是利用主客观条件,以实现我们所预期的文化,方向性原则是指班级文化建设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两者的结合,指要处理好班级文化与社会大文化的关系,处理好实现教育目的与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系,处理好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3.指导性和自主性相结合原则。
指导性原则指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加强指导、辅导,使班级文化的教育、凝聚、制约、激励功能充分发挥,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指导的整体格局。自主性原则指的班级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自我规划、自我选择、自我督促。两者的结合,是指班级文化建设,教师既不能放手不管,又不能干涉太多,应提高自身水平,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三、班级文化功能实现的途径
1.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目标,树立班级核心价值观。
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应在班级创立之初,广泛征求每个班级成员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建议,并结合班级的专业特点、学生的个性特征等因素来确定明确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目标一旦确定,切忌朝令夕改和空洞肤浅。班级核心价值观是班级文化的内核,是被班级成员普遍认同,并愿意遵循的主要价值取向和基本信念。班风是班级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影响班级的每一个成员。因此,班级核心价值观要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提高道德水平,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互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班风。
2.发挥好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因此,辅导员必须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特别要在原则把握、价值判定、方向抉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保证班级文化的健康发展。学生党员干部是班级的优秀分子,是组织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只有学生干部主动关爱同学、服务同学,关键时刻身先士卒,其他同学才会心悦诚服地配合班级干部组织开展活动,建设班级文化。
3.从班级文化的三大要素出发,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方法和途径。
(1)创建特色班级物质文化,增强环境育人功能。
班级物质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静态的班级文化要素。课室的整齐与洁净、板报墙面的提醒与激励、窗台角落的生机与勃发、班级网络媒体的开放与互动等班级物质文化凸显班级理念,暗示、引领、督促学生融入氛围,奋发向上。因此,班级物质环境布置要充满着文化的气息,让学生走进教室都有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侧面都能说话,都在微笑,都在育人。
(2)建立健全班级制度文化,形成优良的班风班貌。
完善班级管理机构和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关键。要建立以辅导员为核心、班干部、学生党员为骨干的班级管理机构。至于班级管理制度,可以采用五大机制,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一是竞赛机制,鼓励同学之间你追我赶。二是代谢机制,班干部不断地循环,常换常新。三是协调机制,组建“协调小组”,以协调班委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四是督导机制,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法”。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管理因时而动,权力彼此制约。五是引导机制,注意提高学生对班级自我管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3)传播良好班级精神文化,促进班级和谐发展。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形态,是在班级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隐性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促进作用及班级特色活动的推动作用来传播。一般说来,主题班会课的设计、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强化主题班会课的严肃性与辅导员的责任心;强化主题班会课的科学性与主题内容的系列性;强化主题班会课的有效性与组织实施的艺术性。班级特色活动必须注重主体性、发展性、社会性、多样性原则。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人;让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让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班级凝聚力。因此,要耐心细致地抓好班级活动建设,细水长流,润物无声,使学生在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通讯作者:唐德玉
【摘要】班级黑板报、墙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是班级文明的窗口,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状态。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它们的重要的德育教育功能丧失,笔者认为墙板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体现在美育上。
【关键词】墙板;美育;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黑板报、墙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是班级文明的窗口,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积极上进的学习、生活状态。班级黑板报、墙报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组织、动手、探索能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黑板报与墙报承担着向同学们传递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丰富的知识。然而这个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角色常常流于形式,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原因有:(1)学校对班级黑板报或墙报的建设工作不够重视。学校往往是随机性的下达任务,缺乏相应评比标准、评价体系等。(2)班主任对黑板报、墙报在德育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绝大多数班主任认为班级墙板对班级建设而言只起到美化作用,当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自由干,后续工作则不闻不问。(3)内容缺乏,内涵低俗。在学生自由发挥时,常因为没明确的目标、要求,在黑板报或墙报工作中较多的参入个人因素。部分学生为应付了事,把整个课室后墙作为一面画布进行涂鸦;部分学生以自己的价值判断为取向,把一些低俗的笑话“搬”到黑板报或墙报中。
这些种种的原因致使墙板的功能丧失,同时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教育载体。鉴于墙板在文明班级中的重要地位,本学期,笔者所在学校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管理,同时结合市教育牵头开展的“养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争做客家古邑文明人”专题教育活动,举行了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活动方案明确了目标、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评定标准、奖励办法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发挥自主能动性,同时班级的黑板报、墙报(即文化墙)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笔者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以及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深刻的认识到黑板报、墙报担任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其精简而言体现到“美·育”两字中。
一、墙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一)美,这里指的是审美教育,或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即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认识美、爱好美的教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墙报建设工作中,往往需要整体美好班级,这便把美丽的艺术带入班级,用艺术的形式把客观社会生活中的事物真实的再现。通过艺术的展现,让班级学生在美丽的学习环境中认识到更多更好的美的艺术,从而更爱好美。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教育通常是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学生人格的完善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审美教育能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黑板报、墙板的设置,需要对班级进行一次美化,从美化的过程中,让学生提高审美标准,强化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悟和启迪。
(二)育,这里所指是德育教育。是墙报承载着德育教育的重要功能。
1、传递积极向上、正面能量的窗口。黑板报、墙板的德育教育可以从所载的内容向同学们传递积极的,正面的能量。通过里面的内容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过名言名句、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等让学生从成功人士背后得到源源不息的激励因子。
2、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内容异彩纷呈,形式新颖独特的黑板报、墙壁可以营造的环境教育,浸渍着学生的心灵情操,影响着学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启发着学生用实际行动为理想奋斗。从笔者所带班级黑板报、宣传栏德育阵地,生动形象地展示着学生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团结、诚信、严肃、活泼的班风。
3、专业学习,思想交流的园地。墙报的展示往往有读书角或专业栏,在这些栏目里,学生可以遨游在专业知识海洋里。同时在中职学生中常常因为缺乏专业的职业道德被用人单位弃之,这样便强烈的需要在墙报中从学生传递专业的职业道德,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墙板的建议经常会引起同学们的强烈讨论,这一过程便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有一次的思想的交汇。
二、墙报建设的可行性方案
墙报“美·育”功能的实施需要结合学生个体展开,有学生的参与方能把正确地思想深入同学们心中,进而引导同学们的行为规范,矫正同学们错误的价值观。如何将这些内容根植同学们的心中,笔者根据所带的中职班级墙板开展工作中领悟到,重在要让全体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即使黑板报、墙板的内容再精彩,再深刻积极,缺少了同学们对自己的行为的思考、对照、改变,那么这一切将是徒劳。
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完成此项工作。通过近期笔者所在班级实践得出,下面的实施方案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可行性和较好的效果。
(一)、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组,一般5-8人为一组,可根据班级人数增减小组人数。最好每个小组在一个学期的轮换中有1-2次完成板报、墙报工作。各小组选定本组负责人,同时各小组合理分配各种人才。,制订墙板建设的学期计划,具体落实到每一组。可以实行一月一大报、两周周一小报的形式,配合学校相应的德育主题展开,也可以把社会时候融入进来。
(二)、每2周为一期,由一小组出一期板报或墙报。可根据班级学习任务的轻重程度调整适当的时期间隔。主题、内容小组自定。但需要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视觉发现、思考班级、生活、社会上不规范的行为,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去批评发生在班内的不文明言行,曝光违反纪律、不讲道德的现象,并倡导良好的行为规范。
(三)、制定规范的、合理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对于每个小组完成的工作,在一个学期结束后,对整个学期各小组的成功进行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评价。评比项目可以多样,可创设设最佳书法奖、最佳创意奖、最佳美文奖、最佳组织奖等,评价标准应包括美观程度、内容丰富程度、内容积极性等方面进行。
班级里优美、富有教育性的班级文化,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更能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与精神风貌,并在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上,起着"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黑板报、墙报的工作,让它们成为班主任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
[摘要]大学生班级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微观层面,是班级成员在共同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体现班级内外关系的伦理道德、精神追求、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大学生班级文化有具体的内容,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因此,必须从规划、完善角度出发,重视班级文化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 班级文化 功能 构建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单位,是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思想健康、团结协作、富有理想和追求的班级文化环境,保持班级文化环境的持续、良性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学生班级文化功能视野下,积极研究和探讨新时期大学生班级文化的构建,是优化大学生成长环境、提升大学生育人水平的重要举措,是高校育人工作中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班级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微观内容,大学生班级文化具有特定的含义
关于“文化”一词,没有人能够用精确、概况的语言全面地阐释。文化常常与精神、态度、价值、道德、伦理、习俗、文明等联系,以有形或无形的东西体现出来,可以凭借人的体验、感受等感知。一般来说,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显性的,即通过看得见的东西来体现文化的含义,物质层面的文化,如建筑、标识、语言等;二是隐性的,即通过看不见的东西来体现文化的含义,精神层面的文化,通过教育、科技、体育、管理等人类社会活动体现,与思想道德、价值取向、政治理念、人文追求等密切相关。
大学生班级文化属于社会文化中的微观内容,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同时对于处于特定生活环境,具有特定的年龄特点、活动特点的大学生班级来说,班级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角度出发,大学生班级文化应当是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体现班级内外关系的伦理道德、精神追求、价值理念的总和。其中,班级内外关系包括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班级的关系,班级与学校的关系。班级文化决定了大学生看待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影响大学生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态度。因此,班级文化决定着班内关系的发展,影响着大学生在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国家、集体、社会之间出现矛盾冲突时,所持的认知态度和处理方式。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追求、价值选择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大学生班级文化有具体的内容体现,在大学生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能
1.班级风气。班级风气即班风,是班级成员在共同的学习和社会活动中形成的风气,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气既包括学习、科研、交友、消费、政治追求的风气,也包括爱班、爱校、爱老师、爱同学的风气,还包括爱祖国、爱社会、爱集体等诸多方面。好的班风能够对班级同学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而不良的班风则会对班级成员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班风也可以影响院系的风气,进而影响校风。
2.班规班制。班规班制即班级的规定和制度,是学校规章制度在班级的具体化,是班级文化在制度管理方面的体现。由于不同班级的专业、组成结构、发展理念不同,因而班规班制可以因不同班级而存在差异。班规班制既是班级加强对成员管理的制度,也是班级成员行为规范的标准,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导向作用,关系大学生的成长。
3.班内和谐。班内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班级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班级,不但可以实现班级成员之间的团结、奋进,对每一个学生来说也可以营造快乐学习、生活的外部条件,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全,有利于大学生与团体成员之间形成协调、包容、友爱、奋发的个性品质,对于大学生人格塑造和全面发展将起到很好的影响作用。
4.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发展的重要体现。班级活动开展承载着学习文化、宣传文化、汲取文化的任务。班级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班级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使班级成员在人文发展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班级活动开展,可以增长大学生的知识,锻炼大学生的技能,使其体验到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合作、竞争的关系,心灵得到净化,性格得到锤炼,精神得到升华,思想取得进步,政治走向成熟,文明素养得到提升等。
5.班级典型。班级典型是班级文化的缩影,是一个良好班级文化的典范。在大学学生班级中,存在大量的自强不息,勤于进取、帮助他人、刻苦钻研、热爱集体、参与活动、见义勇为的学生先进典型。他们的典型事迹、典型形象既可称为良好班级文化的诠释,也可为班级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对激励班级成员、促进大学生向先进典型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从班级文化对大学生成才与发展的功能出发,积极进行大学生班级文化构建
1.班级文化规划。构建班级文化需要预先规划、设计,应重视班级文化的调研,摸清班级成员的组成,了解班级学生的学习观、价值观、发展观,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需求,洞察他们的思想状态、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出发,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进步为立足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精神追求,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风气,形成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扩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塑造班级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活动为目标,在班级组织、班级制度、班级活动、班级目标等方面,制定较为详尽的班级文化发展的目标、计划、方案、步骤等。
2.班级文化构建方案完善。班级文化构建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在班级文化初步规划完成后,通过组织开展对班级文化方案的讨论,使大家各抒己见,用集体的智慧完善班级文化构建方案。班级文化构建方案讨论、完善的过程,是进行班级文化构建宣传、动员的过程,有利于班级文化的创建、奠定班级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激发广大同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3.班级文化构建具体实施。班级文化的构建涉及多个方面。一是组织层面。班级文化建设离不开班级的组织建设,要在强有力的班干部集体领导下,开展班级文化的建设。要将作风正派、热爱集体、乐于奉献、团结同学、具有号召力和一技之长的学生选拔为班干部,让他们在班级文化发展中,凝聚大家的力量。二是目标层面。班级文化建设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将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应在班级学习、班级活动、班级发展、班级荣誉等方面制定较为详尽的目标。目标的具体化是班级文化发展的基础,使班级文化的内容得到分解,实现班级文化发展由抽象变为具体。三是制度层面。在班级文化构建中,制度起着保障作用,既是对班级成员的约束,也是对班级成员的激励,促进班级文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制度的设计应科学、合理,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根据班级的实际,按照灵活性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四是内容层面。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同的班级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内容,应当将班级协调、团结、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竞争,信念、口号、目标以及班级发展、创新、进步、获得荣誉等方面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五是活动层面。班级文化构建要通过一系列的具体班级活动来实现。一般指大学生课堂之外的活动,也可以成为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的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综合能力,在培养大学生的情趣、爱好,发挥大学生特长,彰显大学生精神追求,提高大学生品位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学校应创造条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学习竞赛活动、科技发明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