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退耕还林工程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7-26 11:12:30

序论:在您撰写退耕还林工程问题与对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退耕还林工程问题与对策

退耕还林工程问题对策: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展望

摘要:阐述了南阳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对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作了展望。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发展对策;展望;南阳

退耕还林是我国一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南阳市2002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全市12个县区,184个乡(镇),1800多个行政村,近16万农户。

1南阳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

1.1工程建设现状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面积2.6509万km2。2002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实施退耕地还林3.8万hm2,荒山造林11.05万hm2,封山育林2.59万hm2;累计发放补助资金13.83亿元。

1.2建设成效

(1)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市新增林地面积22.67余万hm2,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山地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退耕还林工程不仅通过直接补助提高农户收入,同时通过转移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间接提高农户收入。(3)退耕还林形成的丰富森林资源促进了林产加工业和森林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与高效经济林、木本中药材等林业产业相结合,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主要存在的问题

2.1林分结构不合理

从林龄构成来看,南阳市退耕还林工程以幼林龄、中林龄为主所占比例超过80%,生态效益不高,需要管护投入较大。从树种结构来看,工程以纯林为主,树种以速生杨为主,大面积纯林给病虫害防治带来很大压力,同时,由于速生杨生长进入采伐期,导致毁林复耕现象出现。

2.2管护措施不到位

南阳市退耕还林工程主要依靠农户自觉管护,大部分小班没有配备护林员,基层林业部门技术指导不足,农户自身专业知识欠缺,缺乏实用技术,导致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滞后。

2.3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

大部分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规模小,管理粗放,林副产品缺少稳定的销售渠道,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全市整体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以林果产出为主,缺乏精深加工,导致林产品附加价值低,产业效益不高。

3发展对策

一是加强技术指导,升级改良品种。为解决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较低的问题,必须对现有低质低效林进行升级改造。二是推广探索非公有制林业产业机制。借鉴其他地方好的经验作风,深入推广林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新型非公有制林业产业发展模式,采取土地入股、订单生产、标准化管理等形式,提高退耕还林规模和效益。三是发展相关产业,延长产业链条。要走外延式发展道路,综合发展林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多种经济模式,推动农民向生态工人转变,引导农村人口加入二三产业,提高农户收入。

4新一轮退耕还林展望及建议

南阳市将于2017年底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在总结上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展望及建议:建立退耕地块动态管理机制新一轮退耕还林在地类要求上更为严格,应研究相关机制,对退耕地块实施动态管理,当生态效益不达标时,应核减相应面积;当有符合要求的农户自愿申请加入退耕还林时,可以新增相应面积。建立分级补偿制度退耕还林工程其实质应是农户造林产生生态效益,政府购买生态产品的一种行为。因此,应根据退耕地块实际生态效益,制定不同档次的补助标准。放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门槛为促进社会资金流入退耕还林建设,建议将造林公司、林业合作社等法人机构也纳入工程补助范围,激发林业产业发展活力。

作者:刘兴 孙新杰 单位:河南省南阳市退耕还林办公室

退耕还林工程问题与对策: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及问题

摘要:总结昭觉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分析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退耕还林;成效;问题;对策

1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昭觉县地处四川西南部大凉山腹心地带,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中部东侧,是彝族聚居县,属典型的半农半牧国家重点扶贫县。全县幅员面积2700平方公里,辖7个片区,47个乡镇268个行政村,总人口30.83万人,其中彝族29.9万人,占总人口的97.94%。林业用地面积198.03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80.56万亩,疏林地2.77万亩,灌木林地83.28万亩,未成林造林地9.8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14.99万亩,无立木林地6.61万亩,苗圃地0.014万亩,森林覆盖率40.87%。昭觉县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启动,至2012年底,全县已累计完成省下达的27.85万表1昭觉县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林种及树种面积统计亩建设任务,其中:退耕地造林12.05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2.4万亩,封山育林3.4万亩。退耕地造林工程共涉及37个乡(镇)238个行政村479个农牧服务社,惠及农户32250户14.51多万人。国家累计投入工程建设资金47621.5万元,其中:粮食补助折合44837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经果林专项资金900万元;封山育林208万元,种苗及造林补助费1676.5万元。

2工程建设成效

2.1改善了生态环境

昭觉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增加了27万亩的有林地,实现了“刀耕火种式”的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建设秀美山川的历史性转变,凸显了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27.2%增加到现在的40.87%。土地生产力得到合理发挥,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昭觉的生态环境建设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大加快了全县的造林绿化进程,实现了“以粮代赈,粮食换森林”的目的,为建设昭觉的生态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2.1.1生态功能逐渐显现在工程实施规划中,昭觉县按照“集中连片,生态优先,突出治理重点”的原则,将退耕还林重点布局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的坡耕地和荒山荒地,一是金沙江支流的黑水河、三湾河、西溪河和溜筒河的源头及流域内,二是泸(州)盐(源)路西昌至昭觉段的道路沿线。通过造林使区域内坡耕地和荒山荒地成为绿色屏障后,蓄水和保土等生态功能逐渐显现出来。2.1.2自然灾害明显缓解林地具有蓄水、固土功能,对控制和减少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性气候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退耕还林,境内陡坡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实施工程的高山地区,如解放、尼地、碗厂、金曲和宜牧地等乡,近年来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其中拉哈依呷河流域内公路上方的滚石得以封锁,泥石流得到控制;由水土流失形成的冲积扇得以控制,洪水泛滥现象有所缓解,农业生产和交通得以保障。

2.2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2.2.1从政策补助上增收国家退耕还林政策通过“以粮代赈”的办法,无偿向退耕农户提供粮食、现金、种苗费补助,这种补偿机制为全县退耕农户增收提供了保障。昭觉县每年发放给退耕农户的粮食补助款2892万元,医教补助款241万元,共计3133万元;森林生态补偿金609.89万元,平均每人从退耕还林中获得直接收益185元。退耕地上生长的林木是一座绿色银行,每年都在不断增值,将会给退耕农户带来经济效益。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专项建设项目的实施,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发展一些适合本地的短效快的林业产业项目,不断增加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2.2.2通过转移劳动力增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把部分农民从贫瘠的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多种经营转移,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调查统计,2015年全县因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向外地输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2865人,劳务总收入达6432.5万元,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左右;在本县境内各工地上打工挣钱的也不计其数,人均年收入在4500元左右;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经商或从事多种经营,年收入也相当可观。

2.3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虽然减少了耕地面积,但农民有了更多的精力、物力投入到较少耕地上,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从而由“刀耕火种式”、“广种薄收”等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逐步向集约化、科学化的转变,提高了土地粮食单位产量,实现了粮食年年丰收。

2.4扩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影响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不断实施,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逐渐认识到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生态意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宣传,社会各界和群众参与度高,使得退耕还林成为一个社会化工程和群众性工程,也是生态保护建设和教育工程。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作为参与度最高的农户,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好坏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主要问题

(1)在退耕还林工程规划上,针叶树种(落叶松、华山松、云南松和云杉)面积占61.7%比重过大,经济林树种(核桃、花椒)面积占4.7%比重太小,经济效益低、见效慢,直接影响林农近期收益。(2)在工程实施中,未能很好贯彻“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营造混交林”等原则,造成较大范围内造林纯林面积大、低质低效林多,使得林地的防御病虫害能力差,致使华山松、云南松的球蚜等病虫害频繁发生,直接影响到森林的质量和健康。(3)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后续产业发展滞后,培育起点低,规模小,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效益欠佳,退耕农户持续增收较难。(4)部分退耕户没有经营管理意识、管护意识差,无抚育措施、存在偷伐盗伐现象。(5)有的地方基层基础工作不到位,补助资金兑现不够规范、不够透明,退耕群众来信来访时有发生。

4对策与建议

4.1大力培育后续产业,促进退耕农户持续增收

昭觉县在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专项建设实施过程中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发展的林业产业模式:一是林果药模式,二是林草牧模式。这两个模式能很好地解决退耕还林与农牧业的矛盾,促进农民增收。但规模小、未形成产业,今后要着力加以总结推广。

4.2加强林分改造,提高林分质量

在强化退耕户的管护意识和经营意识的前提下,对于前一轮退耕还林中大面积的纯林和低产低效林,应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大力通过中幼龄林抚育项目、低产低效林改造项目对林分进行改造,加以提高林分质量。

4.3加强申报公益林工作,纳入生态补偿机制

2017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开展新动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1号)和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的若干意见》(川委发[2017]1号)相继出台,昭觉县应抓住开展前一轮退耕还生态公益林申报工作的政策机遇,将12万亩生态林争取纳入生态公益林,让广大退耕农户享受生态效益补偿金政策。

4.4加强病虫害防治,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对于云南松、落叶松、华山松、滇杨等易发生病虫害的林地,应加强林地的巡视和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准确掌握病虫害动态,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预警机制,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联防联控”的方针,运用人工、物理、生物、化学等措施,实行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速从严处置,提高防治成效。

4.5加大补助资金兑现的监管力度,切实维护退耕户的权益

针对昭觉县的特点和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兑现中出现的问题,林业部门应当大力宣传退耕还林政策、加强部门配合,公正、透明地兑现国家的补助政策,同时,认真及时办理群众的信访案件,落实专人负责调查处理信访工作,真正做到有访必查,以保证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地发放到退耕农户手中。

作者:谢云亮 阿体五洛 王明勇 王必海 单位:凉山州劳动职业技术学校 昭觉县林业局 凉山州林业科学研究所

退耕还林工程问题与对策: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建设的意义

【摘要】本文从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入手,简要介绍生态建设背景下退耕还林工程优化措施,旨在加强退耕还林与生态环境建设,从而缓解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提升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建设;措施

当前生态问题成为各个国家发展中的巨大障碍,各个国家均在着手解决人与环境的矛盾。我国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有效调整耕地与林地的结构,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起到了积极影响,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

1.1退耕还林工程改善当前生态问题

当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较为恶劣,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应重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森林对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治理具有一定的意义。自我国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后,造林面积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西部地区各个省市,是现阶段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建设重点项目[1]。通过退耕还林建设,土地沙漠化情况得以明显好转,权威部门调查显示,当前长江水域含沙量与输沙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减少量在50%以上。退耕还林工程对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改善目前生态现状。

1.2退耕还林工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退耕还林并不是简单的将耕地转化为林地,而是有目的、有规划地将部分不在适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加以转换,从而实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前,土地沙漠化情况十分严重,耕地的粮食产量较低,农业生产能力较差,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从而造成农村经济难以发展,农民在农业生产收益不足。随着退耕还林工程效果日益凸显,广大农村产业结构得以大幅度调整,从而发展了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通过调整耕地、林地之间的利用结构,根据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实施各种治理措施,包括生态型林草、生态型林果、生态型林药及生态型林草蓄等多种新型治理模式,构成现代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优化配置农业资源,促进农村产业发展[2]。

1.3退耕还林工程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退耕还林工程除却改善生态环境问题作用之外,还转变了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退耕还林工程有计划的将部分耕地转化为林地,使耕地逐渐呈现出集中化特征,有助于开展规模型、联合型农业生产,从而使当前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善,从以往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向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这种现代型的生产方式极大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国家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区域的粮食单产有所提升,通过土地资源优化,将原本不适宜种植粮食的区域进行退耕还林,进而促使农业、林业、畜牧业之间产业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生态建设背景下退耕还林工程优化措施

2.1退耕还林工程应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退耕还林工程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建设退耕还林工程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重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并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从而更好的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应正确认识退耕还林不仅对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农村经济水平,解决农业问题,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森林能够净化空气,调节区域气候,有效改善当前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同时,森林具备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当前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退耕还林的优惠措施,各级相关部门应以此为机遇,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贯彻到实际工作当中,积极开展天然林保护、人工林种植、优化土地结构等多项工作,从而提升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水平。另外,正确认识到退耕还林的重要性,并从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角度上进行退耕还林整体规划,避免退耕还林工作中农业耕地与林地之间的冲突,大力发展生态型、集约型农业,通过提升农业种植单产量来弥补退耕还林对第一产业造成的损失,进而促进我国生态产业和农业的和谐发展。

2.2退耕还林工程应结合生态移民工作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质上是调整土地资源利用率,合理的将一部分农业用地转化为林业用地,因此,在这一过程当中,失地农民成为亟待解决中重点问题。生态移民概念的提出,旨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改善贫困农民生存环境,同时也能降低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从而使自然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一般情况下,退耕还林区域的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基础条件较差,多处于深山大川之中,交通十分不变,人地矛盾水平较高,针对这一情况,将退耕还林区域中的人员向外转移,通过科学、系统的劳务输出、搬迁等方式改善现状,并着力与生态移民安置工作之中,从而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高效建设。在退耕还林工程实际建设过程中,发现区域中存在尚未挖掘的矿产资源,这些资源一旦进行开采,势必会对周围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鉴于此,应根据矿产资源的实际情况,将当地百姓妥善安置,实施生态移民工作,将矿产区的百姓转移到其他区域,不仅能够改善当前农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居住状态,同时也能避免因矿产开采而造成百姓安全问题,有效提升农村落后地区的发展水平。

2.3退耕还林工程应加强政府监督管理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工程之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因此,需要保证退耕还林资金的充足,不能单纯的以国家财政拨款来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应逐步扩大退耕还林工程资金的来源渠道,吸引社会性资本投入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之中,包括企业、银行、民间投资者等等。可根据区域内实际情况,通过优惠政策来鼓励企业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投资,从而保障退耕还林工程的资金。另外,还应秉持依法治林的原则,针对部分“重退轻管”的现象,应通过加强监督与管理来加以了解,从而将退耕还林工程作为重点项目来进行监管,严格按照《退耕还林条例》来开展各项工作,进而提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各级主管部门应重视退耕还林工程的具体实施,根据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变革和创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方法,从而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作者:马灼彬 单位: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农业服务中心

退耕还林工程问题与对策:退耕还林工程林碳汇效益分析

摘要通过调查安康市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情况,测算了各项目工程林碳汇,并进行了空间分析。安康市退耕还林工程林碳汇功能显著,共计61988.86t,空间上表现出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荒山造林工程林碳汇效益表现出东部最高、南部最低的特征;耕地还林工程林碳汇效益亦表现出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封山育林工程林碳汇效益表现出汉滨区低、周围县城高的特征;按均值272.43元/t的价格计算,可产生1689万元的经济效益,固碳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关键词退耕还林;碳汇;经济效益;安康市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CO2)是大气中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绿色植被作为CO2的重要碳汇,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众多学者关心的重要课题。大量研究发现,造林再造林是增加陆地碳汇的重要举措之一。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投资量最大、涉及面最广、增加森林资源最多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其碳汇潜力不容忽视。1999年10月,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率先开始了退耕还林工程的试点;2002年在全国正式启动,安康市是先行启动实施的地区,从实际情况看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成效显著的阶段性成果,退耕区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幅度增加,生态环境恶化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目标己经具备十分重要的现实基础。然而,目前已有的碳汇研究大多集中在大区域尺度,使估算值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碳汇潜力研究还较为少见。因此,对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固碳能力的准确估算,应该立足于中小尺度区域和生态系统单元碳汇研究基础之上。开展对安康市退耕还林工程林固碳潜力研究,既可为绿色植物生态系统碳汇估算提供新视角,又可为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安康市(31°42′~33°49′N,108°01′~110°12′E)位于陕西省南部,面积为23391km2。北依秦岭南坡,南靠大巴山北坡。与西安市、商洛市、汉中市等毗邻。下辖1区9县(汉滨区、石泉县、旬阳县、平利县等县区)。1999年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紫阳、旬阳、白河、岚皋、平利五县被列为国家退耕还林试点县。2002年正式在十县区又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且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深得民心、顺乎民意,备受农民群众拥护,逐步扭转了全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2研究方法

碳汇效益模型,本文主要讨论林地的碳吸收效益。为了定量研究碳汇效益,引入碳汇效益的估算公式:E=A•fi(1)式中,E:碳汇效益,单位为t;A:各项目林地面积,单位为hm2;fi:碳汇系数(t碳/hm2),取0.644t/hm2.

2安康市退耕还林工程现状

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在滇、川、甘三省率先启动,先后有25个省市的1800余县区参与,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任务2.3(109km2。陕西省作为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的省份之一,成为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省份。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以来,其涉及全省10个市102个县级市,惠及农民达900万以上,全省累计完成240.9万hm2。其中退耕还林101.92万hm2,荒山造林126.1万hm2,封山育林12.9万hm2。这使得陕西省森林覆盖率由30.92%增长到41.42%,净增10.5个百分点,是历史增幅、增长最快时期(图2)。安康市的退耕还林工程与全国范围内的退耕还林工程开展密不可分,安康市是1999年最早开展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工作的城市之一,是全国启动较早、退得较快、面积较大、农民参与面较广的重点地区之一。同时,其在陕西省政府、陕西省林业厅、陕西省退耕还林办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取得长足的发展与成就。安康退耕还林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7.69%,通过工程实施,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截至2014年底,安康市全部十个县区的160个镇办、2077个行政村全部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参与农户高达47.85万户,参与民众达到182.7万,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623.27hm2,其中陡坡耕地退耕造林214.08hm2,占规划任务474hm2的45.16%,宜林荒山造林15.4万hm2,封山育林2.1万hm2,补植补造94.73hm2,新建后续产业2.36万hm2、改造17.16hm2。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围绕“生态立市、兴林富民”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及其林副产业,努力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图3)。

3安康市退耕还林工程碳汇潜力

3.1安康市森林覆盖率变化情况

安康市位于秦巴山区,为我国南北调中线重要的水源区之一和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该区域属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区,南北气候和生物区系复杂多样。植被类型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亚热带含常绿阔叶林成分的落叶阔叶林混交林为主。安康市退耕还林工程主要从5个方面开展,即陡坡耕地退耕造林、宜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补植补造、后续产业部分(包括新建和改造两个方面)。1999年该工程实施以来,安康市的森林覆盖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左右的55.4%增长到2014年左右的59.9%。

3.2安康市退耕还林工程林碳汇效益

3.2.1各项目工程林碳汇效益分析安康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全市的1区9县全部参与其中,并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其退耕还林的具体类型也不尽相同。由图4-a可知,安康市退耕还林工程林碳汇效益表现出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全市退耕还林工程林碳汇效益总计31307.42t,旬阳县最高,为4458.41t;镇平县最低,为1371.72t。由图4-b可发现,安康市表现出东部最高、南部最低的特征。全市荒山造林工程林碳汇效益总计14911.18t;白河县最高,为2035.68t;镇平县最低,为522.93t。由图4-c可发现,安康市表现出“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全市耕地还林工程林碳汇效益总计13786.75t;旬阳县最高,为2232.75t;镇平县最低,为596.99t。由图4-d可发现,安康市封山育林工程林碳汇效益表现出汉滨区低、周围县城高的特征。全市封山育林工程林碳汇效益总计1983.52t;宁陕县和白河县最高,为302.68t;汉滨区最低,为109.48t。综上可知,封山育林碳汇效益在各区县退耕还林碳汇效益中所占比重最少;全市退耕还林碳汇效益共计61988.86t。3.2.2碳汇效益的经济效益估算森林固碳价值的计算方法有碳税法、造林成本法、人工固定CO2成本法和害费法。无论是哪一种统计方法,所得结果差异较大。本文主要取多位学者计算的中国造林成本的均值,(260.9+251.4+305.0)/3=272.43元/t。按均值272.43元/t的价格计算,可产生1689万元(61988.86吨×272.43元/吨=16887625.13元)的经济效益,固碳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4结语

安康市的退耕还林工程是秦巴山区退耕还林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安康市城市发展新的锲机。通过对安康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果的调查与分析发现,安康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地变化与提升。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左右的55.4%提升到2014年左右的59.9%,退耕还林实施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有所降低,野生动物恢复状况良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通过林草地面积的增加,提高了安康市碳汇量增加;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也增加了汉江流域碳汇量。退耕还林工程固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尽管如此,细化不同树种、不同树龄的碳汇,精确测算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效果的关键,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国际碳交易的大背景下,各区域亟待将碳汇与《京都议定书》第十二条建立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排温室气体的灵活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相结合,建立健全的碳交易机制。将退耕还林碳汇商品化、市场化,一方面可稳固退耕成果,彰显退耕还林碳汇效果,另一方面可实现退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融合。

作者:黄飞 朱妮 李黎黎 单位:安康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安康市汉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退耕还林工程问题与对策:谈林区退耕还林工程的技术问题

摘要:本文对东北林区退耕还林工程展开了详细分析,并结合在过去生产环节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了结合,将黑龙江地区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从森林培育和生态环境的角度上出发,提出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具体策略,希望对东北林区退耕还林工程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解决有着更大的帮助作用,全面提升我国整体绿化程度。

关键词:东北林区;退耕还林工程;技术问题;改善策略

东北林区主要包括我国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完达山等山区,是我国自然森林资源中分布较为密集的宝贵森林资源,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东北林区供给为国家生产了约10亿多m3的木材,但是由于之前人们一味重视经济发展,乱砍滥伐现象频繁发生,森林资源急速下降。大量森林资源的消失,使东北地区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有效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由于近年来退耕还林政策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甚至遏制了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且该地区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1]。虽然这项政策的执行力度很强,涉及到的面积也比较广,但是根据笔者对这项政策的实施结果来观察,这项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技术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解决。

1东北林区退耕还林实施中存在的主要技术性问题

1.1造林树种的选择不佳

在进行造林种树的过程中,树种的选择是一项最基本的环节,同时企业是造林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从现阶段的退耕还林情况上分析,由于受到商业炒作或是一些功利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对相关的种树条件进行分析,而是在任何环境下都种上一些速成杨树或是直接引进一些还处于试验阶段的树种进行造林,这种情况并没有真正对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落实和完善。这将直接导致树木的生长效果不佳,同时由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仍然需要承担很大的经济损失,将严重挫伤农民的还林积极性,此外由于一味对外来树种进行引进,还容易出现不明生物入侵的危害,这对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都十分不利。

1.2初植的密度较大

从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笔者对黑龙江地区的退耕还林工作上分析结果来说,种植的密度普遍存在偏大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理论上对“适当密植”过分强调,认为想要实现退耕还林工作,就应该增加单位面积的木材种植数量,促进林木形成良好的木材。但是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却没有对当地的树种特征和立地条件等引起重视,使得过于紧密的种植严重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在种植的过程中,错误的将“以密保活”作为植树理念进行提倡和推广,通过加大造林密度对造林成活率不高的问题进行解决,殊不知这种情况反而将对树木的种植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2]。

1.3气候因素

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和气候环境变化较大,东北林区受到的影响也较为严重,在近年中,春季干旱的情况始终得不到有效缓解,干旱的时间比较长,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苗木的生长。同时,退耕还林一般都选择较为开阔的地方,而这地区由于风沙的影响,很多情况下都是苗木的根系还没有得到生长,就已经由于干旱而亡。

2提升东北林区退耕还林工程质量的相应策略

2.1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将还林树种进行确定

因地制宜在这里指的是根据实际立地条件对原生植被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根据当地条件选择更为合适的树种类型。我国在提出退耕还林政策的过程中,要求在25°以上的坡度进行种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土地立体条件较差,土层也相对较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抗旱耐瘠薄的树种,保证其树种在这种环境下能得到有效生长[3]。

2.2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对初植密度进行确定

在对树种进行种植的过程中,应该对林地的实际生产力进行充分研究,不仅要对土壤中的水分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将其中的养分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当地是否满足树木的实际生长要求。此外,还需要对林地的经营目的进行详细研究,对公益性质的林地更应该引起重视,这种树木在种植的过程中通常以遮盖林地为主,因此在种植的过程中密度也可以适当加大。

3结束语

退耕还林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系统性工作,且在短时间内也很难看出实际效果,但是其对改善生态环境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由于近年来退耕还林政策的实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甚至遏制了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且该地区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由此可以确定,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张建国 单位:黑龙江木兰县林业局满天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