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时间:2022-07-25 04:11:48

序论:在您撰写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新课改的普及,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逐渐转向素质教育,高中是学生扩展知识的一个最关键的学习时期,因此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障碍,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出学生的内在创新潜能,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 自主创新 能力培养

1.突破学生固有的思维障碍

从初中的学习状态进入到高中阶段,这一转折期间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性,从数学角度来讲,初中的数学知识跟高中数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数学方面的知识含量以及难度上加重了,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数学思维教学模式的培养,主要注重的是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很容易给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产生一定的思维障碍,对于高中数学缺乏准确的感性认知,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析与比较以及综合归纳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影响了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高中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时效性的教学意义被这种数学思维阻碍了发展,对于学生自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影响。要想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就需要突破这种固有的思维障碍。老师在起始教学的过程中要详细的了解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进行新知识教学的时候,要依据学生的认知阶段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数学知识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强调并发展其在数学学习上的主动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加强数学思维方式的教学,不断的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利用一题多解的解题教学方法消除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思维定式以及障碍,逐步的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教学思维方式。

2.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出学生的数学兴趣

需要是人活动的起源,兴趣是维持人活动的产生,所以说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以及创新的重要动力,据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的心理动因影响,主要是指人以兴趣以及情感等内容作为心理动因,以需求做为核心因素。人的兴趣主要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形成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方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诱发出他们的心理动因。

(1)利用教学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线条美以及色彩美带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要让他们能够充分的体会到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感,让他们对美产生创造的欲望,最终能够驱使他们持有长久的创新兴趣。

(2)合理的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比如说针对不同的群体展开比赛、晚会以及故事演说等,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出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从中感受到数学给他们所带来的胜利满足感以及快乐。

(3)利用数学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典故以及数学家童年的趣事来激发出学生的创新兴趣,因为学生都比较容易被有趣的东西所吸引,即使这种活动有很大的困难,但是他们也乐意参与其中,因此老师要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点燃他们的创作火花。利用一些简单而又困难需要动脑思考的问题引发出学生强烈的兴趣以及求知欲望,一题多解的教学题目能够促进他们动脑去探索,勇于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和创新。

3.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合作式学习模式

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毕竟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集体的力量是庞大的,因此老师要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个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候,就可以大家一起思考我、解决,众人思考的角度不同,其得出的解法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可能会很常规化,有的会很巧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讨论以及提问的方式,让大家集体的对一个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还能启发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也能够得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合作式学习能够培养大家的团队精神,彼此之间互相协作帮助,共同解决问题,费莱登塔尔曾说过:“数学知识是通过自身研究出来的,并不是通过教学得来的”。他在中国讲学期间对中国数学老师说,要允许学生发现自己的标准,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索出一条能够达到那个标准的道路,老师的指导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确定的。通过自身的活动所获得知识和能力要比老师强加的要掌握的好,而且更具有一定的适用性。通过不断的创新进行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能力,因为发现新的东西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自主创新能力将促进数学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体验观念的形成,因为在他人指导下的创新意味着创造的自由性以及指导的约束性两者之间在学生取得自己的乐趣和满足老师所要求的两者之间有种微妙的平衡,学生通过创新所得出的或许是新鲜的,但是对于指导者来讲或许就是熟悉的东西。

4.总结

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勇于探究和质疑,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质疑行为的产生是建立在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的。鼓励学生对于各种疑难问题提出相应的质疑,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注意力跟集中力,还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进思维的发展以及智力的提升。在高中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鼓励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思维不会局限在有效的范围内,这为今后的专业化学习提供坚实的学习基础,这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浅谈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获取新知。本文就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实验教学 自主创新 能力培养

一、激发实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思维

实验以其丰富多彩、生动直观、现象新奇等特点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就会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而无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往往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产生的。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欲望,自然而然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生疑,形成一种期待获得知识的心理,这必须使兴趣由外部的表面现象向事物内部的深入思考转化。例如,钠与水反应的随堂实验,学生兴趣十分浓厚,思维活跃,钠为什么浮于水面熔为小球?钠为何四处游动嘶嘶作响?溶液为何发热?学生急于弄清原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如:教学《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教师先出示实验现象,再介绍实验装置要求,然后问学生"干燥塑料袋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可能从下面的瓶里上去吗?可能从外界的空气中进去吗?那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思考,做出大胆的猜想并回答,也就是开始了探索创新。这时学生的探索创新的热情已经被激发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也会马上转移到老师 的课题中来。

也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提出问题或质疑,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一只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漂浮一木块,(1)小心地向烧杯滴加等浓度的AgNO3溶液;(2)在烧杯中放几块萝卜;(3)在烧杯中投入从废旧电池收集来的锌片,则浸入液体的体积与原来相比将如何?先由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由于实验现象不同,能激发起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然后要求学生开阔思路,打破学科之间的思维障碍,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深化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又为学习“浮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合理改进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它可使全体学生的观察、思维集中在讲台上,使教学过程按照老师预定的计划进行,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从而可以高密度地进行授课。但是它也存在一些不足,譬如:有些实验的现象只能近看才清楚,远看的效果就很差,这就影响了后排的同学感知实验的现象,使得这个实验似乎是为少数人做的;再说演示实验是老师一个人做或少数几个同学做的,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观察,非操作者,这就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增强实验的效果,增强学生实验动手的机会,我们可以改组部分演示实验。

例如在“根对水分的吸收”一节中,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并对实验作如下改进:每组准备两个小烧杯,甲杯中装上清水,乙杯中装上等质量的 盐水(都是40ml),把萝卜条切割成裤子状,两边"裤腿"大小相等,分放于两个烧杯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现象并围绕问题展开讨论:①两侧的萝卜条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用手拿出来摸一下);②两个烧杯的液面发生了什么变化?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出现呢?

实验的合理改进再加上问题的巧妙设计,使学生们通过观察可轻松得出结论。有的学生还提出质疑:若把两侧的萝卜条取出再反着放置,结果会怎样?于是教师引导分析,现场验证,学生兴趣大增。看得出,对某些演示实验进行合理的改进后,它能更好地显示了实验教学的效果。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和思考解决一系列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层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激励学生动手制作器材、动脑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激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设计方案,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再亲自动手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步骤繁杂,现象不明显甚至不合理,行不通的方案,也让学生试一试,让他们在实验中发现问题,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方案,然后将不同方案进行评价。上评价课时,还要善于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宽松的思维氛围,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当有争议时,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新精神。对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予以启发、点拔,疏通探索问题的思维障碍及某些知识的局限,使学生获得全面丰富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鉴别同容积的两瓶盛饱和的NaCl溶液和蒸馏水实验设计,可以通过学生发散性思考,从实验验证,得出了许多鉴别方法:①称重量法;②电池导电法;③物块在溶液中的浮力测量法;④蒸发溶剂法;⑤溶质溶解法;⑥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法;⑦品尝法;⑧新鲜蔬菜失水法。从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施新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还必须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动手”是理化学科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如在学习《电路探秘》前,我布置学生自己动手准备电路基本元件,结果有一部分学生准备的很精致,用小电池(多节的用纸包装连接)当电源,用塑料瓶盖(中央凿孔)、铁皮(当接线柱)、小电珠组装当用电器,用导线连接(透明胶加固)。部分制作不怎么好的同学也从他们中得到了启发,进行了改进。在准备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动手和动脑的训练,还有特别在探索电路连接方式、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只要再分发给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研究欧姆定律,学生学习比以往更加热情高涨、得心应手,实验设计发散思维,方案更具有创造性。

四、改变实验“纸上谈兵”为课外“真枪实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外实验题材广泛,材料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有益活动。课外实验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如开放实验室,进行科学小制作比赛,使学生尝试到动手动脑的乐趣;指导学生进行小发明创造,撰写科技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兴趣特长,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善于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思考,撞击学生的创造灵感,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在学到新教材中“月相”的教学时我告诉同学们 “月相”是一个难点,较抽象,学生生活印象模糊,观察时期长不易坚持,单靠教师上课讲授又很难为你们所接受,学生要我给他们一个月时间观察实验,先上下面内容。虽然打乱了教学计划,但见他们的那股实践热情我欣然答应了。他们自己分成小组,各观察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上网查找有关月相的资料,有的负责观察月亮的形状、位置及升落的时间,有的负责设计表格并填写记录,课余时间他们还会坐在一起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和体会,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月相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结语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深入持久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既是科学实验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学、培养适应时代的创新人才的需要。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我们已经告别了应试教育的时代,开始逐渐形成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而素质教育的主要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今社会更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是现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的含义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下,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创新,让学生理解创新的具体含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一个问题的解答方式是否具有创新性,不在于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而在于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是否进行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同时通过分析可以想出新颖的解题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课程中,创新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构造数学模型、转变观察问题的角度,等等.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是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学生主动学习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出于自我的需要,教师要设法使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的目标,让学生知道通过自己的学习,知识和能力会得到怎样的提高.引导学生从对未知的探索中,从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品尝到探究与探索的无穷乐趣!调动学生的求知动力,使学生爱学习,这样创新才会成为可能.

三、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

1.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会思考,能够发现问题

学习离不开思考,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发现实际问题,同时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独到的见解.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突破常规的传统的学习理念,将被动化为主动.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指数函数y=ax(a>0且a≠1)”时,有学生问:为什么要加上条件a>0且a≠1?于是我趁机让学生讨论a取其他值时,函数值y的取值情况.因此,教师对学生萌发的创新精神要及时认识,并加以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要使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否则会让学生感觉到在学习中总是遭遇失败,那么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创新意识就无从谈起.其实,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如在圆锥曲线的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双曲线渐进线的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去探索有关问题.

3.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心

责任心的培养是塑造良好学习习惯的必经之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要求学生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对一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计算的时候,首先要教会学生该怎样的审题,在做题的时候慢慢就有了学习技巧,培养他们的学习耐心,学生在计算完一个问题以后要对答案进行反复的审核、检查,检查其计算结果是否存有疑问.在整个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书写要工整,每个环节都要一步一步地进行,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能够自觉、主动认真地进行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责任感是培养学生个性品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意识

1.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能将问题提出来,就会增加思考的过程,就会用判断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环境,就会有创造的实际行为.因此,教师要将问题作为实际的出发点,创造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学习的欲望,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关键.

例如,在讲“三角函数的图象”时,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动手画y=sinx的图象,思考找出图象的特征,并根据图象观察图象是否有特殊点?如有,请找出来:y=sinx的图象能否利用这些特殊点来画?教学中做到了这一点,就为教学y=cosx的图象打下了基础,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了y=sinx、y=cosx的性质.这样在教学中学生不但需要动手动脑,同时还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2.利用扩展和反思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扩展,这样就可以加深他们对有难度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使得学习中的每个环节都能进行有效的联系,对于有些学生,一些问题他们认为已经理解了,但是动起笔来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引申和反思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多做一些习题,通过多次的训练,学生才能牢固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学生在做练习题的时候,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针对一个题,可能想到很多种结果一样的解题方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释放出来.

例如,在一条笔直的大街上,有n座房子,每座房子里有一个或更多的小孩,问:他们应在什么地方会面,走的路程之和才能尽可能地少?

分析:如何表示房子的位置?构造数轴,用数轴表示笔直的大街,n座房子分别位于数轴上的x1,x2…xn点处,不妨设x1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仔细地观察,精心地设计,可以把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通过现象除去非本质的因素,从中构造出最基本的数学模型,使问题回到已知的数学知识领域,并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合作交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了让学生能够尽快投入到具体的学习环境中,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正弦定理”时,可以让学生先看书,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定理除用向量证明外,还有哪些别的证法,请同学们小组内先讨论研究,再独自写出自己的证明过程,让先证出的学生上黑板展示证明过程和大家一起分享.同学们积极讨论,都动笔自己证明,有两个学生上黑板写出了自己的证明过程,分别用了外接圆法和等积法.教师不失时机地总结出正弦定理的几种证明方法.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前提下,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可得出不同证明方法.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开阔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真正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创造力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在课堂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够发挥出他们潜在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利的.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浅析

摘要:

伴随着信息科技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数学已被广泛运用到其他领域中,并成为一门与自然、社会并驾齐驱的学科。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数学的创新与运用,当然,现代数学更需要创新。数学应用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已成了数学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数学专业知识,运用数学技术、数学思维去探索、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

高中数学;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兴盛、国家繁荣的关键,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也愈发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其作为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尤其是在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都有着极大变化,相应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与挑战。如函数值域的计算、封闭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求值问题、三角函数的简化与运用以及排列组合的实际运用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唯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率,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影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影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首要障碍。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出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只注重数学知识体系的传授,空间想象能力、运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数学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训练学生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则只会使局限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只有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彻底贯彻好以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了,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索与思考,充分展现其才干与智能,从而实现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创设和谐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心理环境,它是由教师与学生间的人际关系而形成。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和谐、民主、平等、宽松教学氛围的创设有助于拉近师生与生生之间的距离,加强他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长此以往有助于提升与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高中数学有别于初中数学只是对数学知识简单的计算与运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形式多样、解题思路灵活多变,需要学生具备变通与思辨能力,而这正是目前高中学生所缺乏的,因此,在提升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教师要时刻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与问难,让学生时刻保持着一个积极探索与思考的心,让学生从思想与见识上综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向着更好地未来发展。例如,在执教“函数的值域与定义域”一节时,大部分学生容易将二者混淆,也很难将二者有效地区分开来,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函数图像上进行思考、质疑与问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了解与掌握函数的值域与定义域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更好地解决函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

3设计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教材中大部分公式概念以及定理对学生而言都是全新的,而这些巧好也都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下,教师只是一味地强调教学知识内容的传授,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经验,去发现与获得新知识,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难得的再创造过程,能够更好、更快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完抛物线这一节时,我们会在习题中看到这样一道理:过抛物线y2=2px的检点的一条直线与这条抛物线相交,设这两个交点的中坐标分别为y1,y2,求证:y1y2=-P2。(设线段AB为过焦点的一条弦)这一道题的证明并没有什么难度,但其结论却十分有效,关键是运用其结论。在布置此题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演变,如变成以下两种证明:

(1)证明:抛物线焦点弦的中点与端点切线的交点的连线,平新与抛物线对称轴;

(2)证明:过抛物线的焦点弦两端点的切线和抛物线的准线,三点共线。高中生思维能力以及变通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再经过教师的指引与引导,学生已能灵活地将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运用到这道题的求证过程中,并且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与发现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爱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经过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和谐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设计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张新佳 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兴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