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分析职业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时间:2022-07-25 11:19:02

序论:在您撰写分析职业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分析职业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分析职业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联合了现代化、科学化的世界观以及方法论,是前人的思想智慧结晶。并运用一种批判的态度以及辩证的方法对这种关系做出了评价,体现对人与世界发展关系最深层的把握。同时它还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它指导人尽责尽职,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它属于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及世界观奠定了基础,推进了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高等职业教育意义重大。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等职业教育;重要作用

在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的形势下,学生就业难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因此,以强化职业技能为手段,以就业为最终目的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更应该得到重视,特别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为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重要。事实上,因思政类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使这门被称做“方法论的科学”,成为当今高职学生认为“难懂又没必要去懂,却被逼着学习的科目”,更有学生将其当作技能领域的“无用之物”,进而成为“赚取学分的工具”。这种只重视实用技能学习,却忽视对学生成长的引导的“实用主义”,应引起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当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各院校连年扩招,学生的素质更是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目标缺乏针对性,极易造成意识形态泛化;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一些院校忽视了对教师群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多数院校在此领域师资力量较薄弱等等。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目标停留在单纯向学生传授马克思理论知识上,而没有与学生所在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作用。

(二)传统的职业教育观依然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瓶颈

在传统职业教育制约之下,我们还是从简单的从业需要角度来确立职业教育原则,让接受职业教育者掌握一门技能。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发展之迅速,技能人才不断提高自己之重要意义,从而忽视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迫切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生特征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足

纵观当今的高职学生,说起学习目的,很多学生都很茫然。他们中大多数人基础差、底子薄,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热情,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高考成绩很大程度上限定了报考学校与专业时的选择自由,使许多学生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专业或学校就读,因而造成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在于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是在为老师、家长“学习”,同时由于扩招,高校的整体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现象。

(二)个人主义心理较重,组织纪律性差

当今的高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部分出生在家境较好的家庭,父母过分溺爱,使他们养成任性、占有欲强、自私自利等坏习气;缺乏同龄群体的环境,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缺乏集体主义荣誉感,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在独立生活能力、自主性、判断力、适应力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出现部分学生旷课、迟到、上课睡觉、作业抄袭等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找人替考、作弊等现象。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科学地学习其专业领域的内容,有助于大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为能更顺利地走向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利于高职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但也导致了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多变性和矛盾性,极易引发自由主义、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政治方向变为大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引导大学生找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个人定位。

(二)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能够培养学生在挫折面前乐观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歪风邪气吹不倒、艰难险阻压不垮的健康心理素质。

(三)使学生逐渐养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世界观,更是一种方法论,这就决定了哲学熏陶教育是解放学生思想,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当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精神价值的体现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时,让高职学生能够用哲学的辩证思维分析现实社会和未来人生,并对未来社会和人生作出前瞻性的科学决断。

四、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精神的熏陶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智慧型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精神和智慧型教育作为教育理念,打造出智慧与技能相结合的智慧型人才,以其独有的智慧竞争优势,必将会受到全社会的欢迎。

分析职业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下医学生职业教育研究

[摘要]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就业情况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医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野下探讨医学生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从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社会扶持等多维层面提出了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医学生 职业教育

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就业情况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如何对医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成为医学院校教育工作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医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野下探讨医学生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从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社会扶持等多维层面提出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对策,以此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使他们保持平衡的良好心态,积极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奋斗。

一、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重要性

1.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成效可以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人自身和谐,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必然前提是一个人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合理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很好地融入社会。而医学生职业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它有利于医学生正确地去看待职业和社会的关系,特别在现今医学人才分布不合理、医患关系异常紧张的环境下,职业教育引导有助于医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问题,端正职业定位,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2.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医学生自身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视野探讨职业教育引导对策,体现出医学生个性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医学生自身更全面发展。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职业教育引导有助于医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促进医学生自身发展,从而达到职业教育引导的目的和要求,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医学生自身发展。

3.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有利于促进社会医疗体制的发展。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有助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医学生对社会医疗体制改革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能主动积极深入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工作,这对社会医疗体制发展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二、医学生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人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体现了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价值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人的需要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充分体现医学生职业教育的价值和本质,如果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技能而没有职业素养,只谈利益而缺乏高尚的医德,那么我们的高等医学教育存在重大的缺陷。因此,在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应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和发展社会关系,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怀,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优点,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多变的社会需求。所以,医学院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根据每个医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合他们自身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引导。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有利于我们理解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对象的本质属性,增强职业教育的实效性。马克思指出:“人始终是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在《矛盾论》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由此可见,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只是外部条件,只有通过受教育者“接收―反映―内化―行动”的自我教育过程才能体现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要了解医学生自身需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激发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有利于医学生对职业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达到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的根本目的。

3.人的本质理论揭示的内容有助于我们科学地分析和看待医学生自身特点发展与职业教育引导关系,便于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工作的实施。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和“‘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从这种意义上说,医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与职业教育引导关系应体现社会性。医学生自身特点发展脱离了社会,就不能体现价值,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不同的社会舆论、社会政策、社会导向对医学生价值观、就业方向的选择、是非判断的标准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舆论、社会政策和社会导向对医学生职业观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和引导中,教育者必须结合社会发展形势,针对医学生特点,使医学生职业教育具有更深刻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角下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启示

1.加强医学生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医学院校应该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于整个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在医学生职业教育引导中,向不同年级的医学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缓解医学生各种各样的就业压力,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如对低年级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应根据当前的形势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二、三年级,学校举办就业规划讨论会,邀请成功校友和企业家与在校生面对面交流,让医学生对当前社会需求的情况更清楚更全面了解;对高年级的学生,帮助他们了解求职就业的程序和技巧,定期开展就业咨询服务和就业形势与政策的宣讲教育,为他们创造就业实践机会和见习机会,并重点指导他们处理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掌握应聘技巧等实用性知识,让他们找到正确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同时,医学院校应注重医学生的专业基础、实践操作、医学职业素养,以及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培养,医学院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社团和社会实践的活动,如临床技能大赛、模拟面试大赛、简历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以帮助医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求职能力。

2.发挥医学生自主能动性,提升职业能力。在职业教育引导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注意引导医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自己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长短不足等方面有着充分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拓宽自己职业选择的范围和领域,适当考虑农村、中小卫生医疗机构、非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就业、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等。其次,我们要尊重个人特点,提升医学生的自身素质。中国工程院钟南山院士曾经指出,医学生除了拥有高尚的医德外,还必须要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才可以治病救人。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发挥医学生的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学校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和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定期到社会福利院、社区进行按摩、义诊服务;深入农村为群众服务、开展常见病预防和治疗的宣传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义教。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专长的平台,有助于他们提高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以及差异性能力;有助于他们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掌握了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等。最后,现今社会越来越关注医德问题,职业教育应强调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相结合,特别是责任感和关怀意识的培养。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除了依靠两课教育外,还应延伸到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与医德、医学专业水平,医学资源分布不均,医学生就业观念偏差存在一定的关系,在职业教育引导中鼓励他们去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中工作,深入了解群众对医疗方面的真正需求,自觉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

3.加大基本医疗卫生建设的投入,为医学生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根据笔者对广东省5所医学院校(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药学院和广州医学院)的1100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显示(详见文末表),各专业学生在求职准备过程中,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压力,其次才是父母及亲人的期望。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基层医疗单位的硬件建设,对愿意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工作的医学生给予优厚的人事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完善落实“三支一扶”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各项优惠政策,为医学生到基层、西部就业创造合适渠道和良好环境。同时,政府可以采取出台一系列帮助医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大力倡导医学生把握就业机会,适应艰苦环境,磨炼意志,树立奉献精神,从而鼓励他们深入基层;联系企事业单位,建立医学生实习基地和就业见习岗位,帮助医学生提升就业技能,采取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为医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的岗位帮助,这样才能为医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分析职业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试析职业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论文摘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扬弃了前人的思想学说,认为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具有更为直接的联系,因而更为直接地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意。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生产;现代教育;“教劳结合”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人类的劳动分工是十分粗浅的、笼统的,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到了近代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为典型的“第二大(社会)形态”阶段,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人类劳动的体力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分裂、对立达到了顶点,人被视为完全不需要具备任何专门技艺的工具,人手的灵巧被机器的精确所代替,他只需被动地伺候机器的运转,在资本眼里,人仅仅是大机器工业中的一个活部件。马克思说道:“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再次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

自欧洲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学校教育又开始被要求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联系在一起,与改良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谋生、糊口联系在一起。产业革命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突破古代学校教育对原始社会广义职业教育的异化,创造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这成为近代学校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以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技术为基础。欧洲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以机器生产形式代替了手工业的生产形式,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它使单个人的生产经验和技能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而使人类世代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整个社会所创造的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进行生产劳动,劳动者再也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直接在生产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主要依靠间接经验。因此,通过专门的学校教育和训练,授以劳动者各种间接经验,就成了维护和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现代国家和有为政府就必须重视与生产技术、生产效率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

其次,近代大机器生产和学校职业教育是同社会分工细化、专门技能技巧深化以及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革命以后,现代生产体系和技术分工基本形成,并在社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现代生产中的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不断出现,促进了技术革命,于是就对劳动者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熟悉机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技术。这同时也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同现代生产活动相结合,传授生产中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适应现代工业生产性质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这就说明,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分工和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生死攸关的问题。

职业教育打破了古代社会以来学校教育仅服务于统治阶级治国治民需要的局限,使教育重新回归于本初状态,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服务。同时它也冲破了正规学校和全日制学校的时间和空间,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就当时的职业教育具体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18世纪末出现的技术工人讲习所(mechanicsinstitutes),如1799年,在格拉斯哥大学生产科学仪器的工厂中开设的科学和数学夜校讲习班,对象是技术工人;二是政府强力推进建立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批准开办的公共工程中心学校(1794)、综合技术学校(1795,即后来著名的巴黎理工学校)、德国虔信派牧师开设的“实科学校”(1708、1747)等。但马克思并不推崇这两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而是从工厂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了未来教育的方向,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历史上最早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是托马斯·莫尔,他在《乌托邦》一书中阐述了教育与农业、手工业劳动结合的思想。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劳动学校”的想法,首次明确提出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主张。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劳动是儿童教育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适当的体力劳动能够促进人的智慧和道德发展。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主张并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试验。

在19世纪初的英国,工厂生产中使用童工是普遍现象,童工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4—16小时,其体力、智力及道德备受摧残。1800年1月,29岁的欧文从岳父大卫·戴尔手里接任苏格兰新拉纳克纺织厂经理一职,由于受到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学说的影响,他在自己的工厂中实施了“通过改变环境来塑造人的性格,从而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的改革计划。他将每天劳动时问缩短为10小时半,在历史上第一次为工人子女开办公共学前教育机构,为6~10岁的儿童开办初等学校,为11~17岁的童工开办夜校,教授适合儿童年龄并且对未来生活有用的知识。1816年1月,欧文将他的工厂教育机构命名为“性格陶冶馆”。

由于欧文的示范作用,加上其他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英国议会先后三次通过工厂法,规定若干保护童工的措施,并附有童工教育条款。例如,《1802年工厂法》规定,工厂主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的教育;《1833年工厂法》规定,纺织厂14岁以下童工每天必须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1844年工厂法》规定,8~13岁童工每周须在学校学习6个半天或3天,否则不得受雇。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十分敏锐地注意到了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他发现工厂教育制度中实践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是改造旧教育、促使人全面协调发展的唯一途径。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的个性、才能和世界观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二是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劳动同教育的早期结合,必然发展为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

三是马克思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上。他们通过对现代工业生产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了现代工业生产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造了物质条件。提出了客观的需求。

四是马克思直接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的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优秀思想成果,确立了科学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并且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的工厂教育制度,从《工厂法》中看到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萌芽。

马克思十分推崇欧文在自己工厂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他在《资本论》中说道:“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我们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的基本原意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马克思是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发展规律中预见到了未来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工业使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社会生产这个伟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合理的趋势,虽然这种趋势在资本的统治下遭到了可怕的歪曲。”

第二,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亦即现代工业性质的生产劳动;所说的教育是家庭以外的教育,主要是指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匹配的学校形态教育。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第三,马克思所说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同生产劳动结合,也包括智育、体育、技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专门指出,技术教育与培训“要以生产各个过程的一般原理为内容,并同时使儿童和少年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

在以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出现之前,职业与教育是分离的:从事谋生糊口的职业劳动者一生一世都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而从事传道授业的教育活动者也是一生一世都远离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颠覆了之前以家庭劳动和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它第一次使职业教育建立在以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和新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既可以使学校教育获得社会实践的基础,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质量,又可以使生产劳动受到科学原理和智力活动的指导,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指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之间的互相作用问题。现代生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生产使教育在体系结构、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教育第一次在革命性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有了完整的体系,既“劳心”又“劳力”,并不断向前发展,最终合二为一。但是,中国的学校教育十分强调治“学”的正统观念,长期以培养治国的“接班人”为目的。不屑培养治“事”的“建设者”,所以,职业教育的地位十分尴尬,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居于边缘位置。

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对提高生产力,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以及对人的劳动能力发展的作用,都得到各个国家的一致认可,都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马克思这句话的重点是强调教育的作用,强调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那么,职业教育对现代生产都有哪些作用呢?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职业教育起着传递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重要作用。科学是一种一般社会生产力,是一种没有物化的生产力。把科学物化在生产中就可以变为直接生产力。这种物化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把科学变为生产技术,物化在生产工具中,改革工具,革新技术;其二是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劳动者,使劳动者具有生产技术和能力,提高智力水平。职业教育是实施这两种物化的重要措施,是这种物化的最有效的形式。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人类长期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是经过有目的的选择、提炼和概括传授给学生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又是在教师科学传授方法引导下进行的,因此具有较高的效率。这对于现代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所传授的某些部门的自然科学知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于生产中,转化为生产的一个条件,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和短期训练在这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另一方面,现代学校教育还起着促进科学知识的联系、积累和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一般生产力的发展的作用。如各类学校所传授的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学科,都不是某一历史时代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整个历史过程的知识结晶。在这一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职业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和造就具有知识技能劳动力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直接参加了劳动力的训练和培养过程,不仅要为社会生产培养有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劳动后备大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和造就从事脑力劳动的专门人才,即工程师、科学家和各种技术人员等。这些人将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物质生产的重要劳动力。马克思有一句重要的话:“充分发展起来的个人自身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里说的“反作用”,主要是指人通过学校教育,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到训练成专门劳动力的过程。人通过教育过程的培养和训练,就会使自身充分发展起来,具有较高水平的劳动能力。

再次,职业教育是发展社会生产的重要阵地。从某种意义说,职业教育同社会生产具有更为直接的联系,更加易于实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因为,职业教育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生产,使生产现代化;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通过专门系科专业的教学,可以培养专门劳动力。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总是归结为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归结为社会内部的分工,归结为脑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⑦而职业教育在智力劳动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说,职业教育是通过培养造就高一级的专门人才和用新的科学技术装备社会生产,来与生产取得联系,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因此,现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把它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表,充分发挥它在现代生产中的作用,使科学、教育、生产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职业与教育本是两个不同的社会系统,职业是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并以此谋生糊口的生产活动系统,教育是保存、积累并传递精神财富与知识谱系的精神活动系统,这两个系统各自有独立的逻辑体系,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任务。但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具有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职业教育则成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结合点。这种结合是以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科学原理和技术发明不断创新为基础的,目的是满足以体力活动为主的社会劳动力需求向以智力活动逐渐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劳动力需求转变的要求,职业教育也就从学徒制转向学校教育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