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9 05:16:00
序论:在您撰写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要: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最主要的任务之一。针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果不佳的问题,结合我国现实需要,提出利用加强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措施,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者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则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金融风险的重视和认识的加深,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理念不断深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与风险类型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
商业银行有四大本质特征:一是商业性。商业银行要追求盈利。二是风险性。既有资金的损失风险,又有相关人员的责任风险。三是服务性。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第三产业,服务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众。四是关联性。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办得如何,不仅是自身的问题,更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直接主导作用,贷款投向哪里,其他生产要素就会随之向哪里聚集,由此便形成社会产业结构,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四性”的本质特征。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型
银行风险是指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使银行在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其表现形式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鉴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巨额不良债权(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以及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和大案要案的层出不穷,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方面。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三大风险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使贷款资金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的管理工作包括风险的计量、分散、转移、补偿等内容,其中以信用评级为前提的信用风险计量是信贷风险管理整体工作的基础。随着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各国银行和投资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的挑战,因此,认识信贷风险首先应该认识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信贷风险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函数。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或是自然灾害等银行无法避免的因素;内部因素是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这类因素体现在其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管的质量之中。
(二)利率风险
自1952年至70年代末,我国本币利率始终是管制利率,但管制利率并不等于利率的永恒不变。当政府调整利率政策时,依然存在利率风险的可能。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频繁调整,如上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2007年不到一年时间,央行已经连续5次上调利率。同时政府对银行的一些特殊政策规定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利率风险。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准确预期,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以致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首先,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存在存差和借差缺口过大等问题,受限于资金运用权限的限制,大量资金积压,承受着利率调整的风险;其次,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负债结构在期限结构上没有建立合理的配比关系,如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或以长期存款支持短期贷款。
(三)操作风险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频发,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防范操作风险仍然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给操作风险下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与银行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它是指由于以不当或不足的方式操作业务或外部事件而对银行业务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操作风险的内涵是动态的,银行许多新的风险会不断归并其中。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的日常营运.大多是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产生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多由外部原因引发。每个银行都有其自身、
独立的和独特的操作环境,必须考虑银行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这是操作风险的关键特征。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教育,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员工充分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真正理解商业银行能够识别、监测、度量和控制风险,但不能回避风险,商业银行能够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同时要全面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由“管住风险”向“为股东创造价值”过渡,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控控制和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将其贯穿到所有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二)构建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关于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我国商业银行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应坚持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配套建设原则。新资本协议所要求的内部评级法不是简单地开发一套评级系统,而要将内部评级方法和系统工具切实运用到业务流程中去,使之发挥决策支持作用,所以irb实施过程中应坚持管理制度与系统平台同步推进、配套建设的原则。二是自主开发原则。尽管巴塞尔协议将内部评级法作为资本监管的主要方式,但就内部评级体系而言,它首先是银行从事风险管理的一项工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特定性。内部评级体系只有与银行自身业务特点相匹配,才能发挥风险指引的作用。因此,具备条件的银行应立足于自主研发,同时辅之以外部技术支持。三是持续优化原则。随着银行业务不断丰富和发展,信用风险的范围和特点也在发生变化,对内部评级体系必须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日益提高的风险管理要求。为此,银行应配备一支专业化队伍和专门的机构,负责内部评级体系的运行、维护、升级和创新。建立起适合国情的内部评级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三)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信用风险管理要是能够有效地被执行,除了制定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与适时监督银行整体的风险外,更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促使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同时要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的模式。其次要构建完整独立的、纵向式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还要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及有效的交流渠道,要使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使信息系统能够涵盖银行所有的业务活动,并具有准确性和一致性,充分满足银行风险管理的需求。另外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也是一种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付出代价,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的有效方法。
(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中央银行在保护存款人利益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资金援助、监管、接管、破产、清算等。但这些措施对保护存款人利益而言是间接的,即首先保护商业银行功能,在此前提下保护存款人本息安全。同时,这些措施有许多负效应,缺乏对存款人利益的实质保护,防止挤兑的效果差,而保护存款人利益对稳定金融体系又至关重要,因此,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美国率先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实践证明,该制度在保护存款人利益、增强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防止挤兑和连锁破产、稳定金融体系方面有中央银行不可替代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地区)先后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存款保险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必将在金融领域发挥作用,个别经营不善的银行完全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并由此给存款人造成损失,引发全局性或区域性金融风波。在当前我国金融业高风险情况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非常必要,刻不容缓。
(五)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控制机制
首先要根据操作风险决策层对操作风险定义,深入分析引起操作风险的原因,识别各业务线和管理环节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种类和风险点,评估其可能的影响并明确风险标志。根据全行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偏好,对已经识别的风险,决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来控制和转移这些风险,或决定是否承担这些风险。并根据操作风险信息,选择适当的模型进行风险计量,或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和上述风险决策支持系统,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模型对操作风险进行模拟和度量,计提操作风险资本金。其次开发和应用相应的缓解和管理系统和模型,这样决策层和管理层可以较全面地把握操作风险基本情况,及时调整和转换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为了使决策层及时发现和纠正风险管理上的漏洞,
并控制操作风险发生频率,减少损失,应对操作风险状况和操作风险程度实行实时监控,并设置相关的、系列的监控指标来反映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总之,当前商业银行的风险趋于全球化、多样化、复杂化,这就需要我们顺应风险管理的新趋势,构建更合理和完善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采取适时而进的新方法,积极度量风险,科学管理风险,合理承担风险,才能获取与之相匹配的收益回报。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 融资 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也将成为新兴市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将成为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也由于其自身和市场的一些特点,商业银行在扩展业务的同时,对其信贷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现状
近几年,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贡献度持续上升,工业总产值占比已增至82%左右,而银行信贷的比例基本维持在5%左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昂的现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对于小企业贷款,政府虽推动力度不小,但商业银行的响应有限。目前,商业银行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时,仍然显得过于保守。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以抵押为主,同时,抵押贷款存在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
2商业银行现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正是基于中小企业信贷违约风险高的特点,导致了银行对其业务开展的谨慎,从而发展缓慢。也存在了巨大的问题。(1),信贷准人政策缺乏灵活性。银行偏重对大规模企业的信贷融资,大部分中小企业不论优劣,只因规模问题而直接被银行融资拒之门外。(2).信货授权高度集中。审查程序繁琐,这种授权方式显然不能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时间急”的特点。(3),激励机制和管理考核不合理。银行内部并未能形成有效的企业估价体系,仅凭领导决定制的“关系贷款”,这也挫伤了业务人员的开展业务的积极性。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3.1改进银行体系内部信息不对称
调整总、分行之间的权责关系,将信贷准人决策权限适当下放,将权限主要集中在地级分行,对于部分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信贷管理水平高的地区,适当下放到县级支行,并且建立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信息共享。改革对职能部门和客户经理的激励与风险考核机制。职能部门和客户经理作为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关系的桥梁,对于信息产生与传递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他们本身的信息影响到银行管理者对他们的使用抉择,同时也影响到企业的贷款申请抉择。另一方面,他们对银行与中小企业的信息理解与传递将影响到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博弈矩阵。在信贷经营管理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这一作用。
3.2调整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
采取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差别化信贷准人政策。第一,适当降低或取消信贷准人政策中对信用等级、企业规模的要求,将对具体信贷风险的考量集中在信贷调查、信贷审批环节,避免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流失。第二,对不同产品以及不同的贷款条件实行差别化授权。大额业务及风险度高的贷款产品审批决策权应适当集中,对中小企业客户中等以下额度、风险度相对不高的贷款,审批决策权应适当分散到基层机构和信贷人员。第三,改革现有中小企业信贷准人标准体系。对中小企业贷款准人,可综合考虑如下因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要求,技术水平先进,具有一定经济规模,成长性好产品竞争力强、市场潜力大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清晰合理,经营者素质好,领导班子能力强,管理规范的企业。
3.3建立高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涉及到具体的授信业务流程中的三个方面分别为:客户选择、贷款定价、制度建设。构建科学高效的授信风险管理模式的目的。就是耍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的“惜贷”问题,使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1)中小企业授信风险控制思路
首先,建立以数学概率论为理论基础的中小企业授信风险控制思路。通过度量和规划目标客户违约概率、违约风险暴露和违约损失率,估计和控制全行中小企业资产组合的整体不良率。其次,通过制定规范化的风险评判指标,实现授信评审批量化、工厂化和标准化操作,以适应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对效率的要求。
(2)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授信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覆盖所有影响授信业务目标实现和可能造成风险隐患的因素,包括流程、产品、客户、团队、制度等方面,从总部层面的战略规划和资源分配,到各业务单位的市场开拓和产品管理,风险都应得到有效控制。1)组织框架。商业银行成立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贷事业部,打造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开发、信贷风险管理团队,是解决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之一。2)制度体系。确立以授信准则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主要由目标市场标准、客户标准、授信标准三部分组成。
(3)风险管理技术
风险管理技术是中小企业授信管理的核心技术,它是标准化作业、流程化审批的基础,是授信管理的量化指标,同时也是保证中小企业授信业效率的前提条件。主要由以下九种技术组成:1)行业筛选技术。建立由行业规模、公司人数、发展能力、与大公司关联性、银行获利潜能为主要打分项目的行业筛选指标体系。2)客户筛选技术。结合国内外最好的实践总结,针对客户所处行业类别,确立客户选择标准、选择程序以降低风险。3)授信额度测算技术。通过客户选择标准的筛选,合格的客户将使用授信标准来确定价格、期限、贷款方式和信贷产品结构。4)资产组合管理技术。主要包括客户授信标准组合管理、客户信用等级组合管理、客户规模等级组合管理、客户行业分布组合管理、授信标准例外情况组合管理。5)风险定价技术。以数学概率论为理论基础,确立基于客户违约概率、违约风险暴露和违约损失率基础之上的风险定价技术,估计和控制全行中小企业资产组合的整体不良率。6)风险计量技术。以客户信用等级为依据确定违约损失率指标,通过与担保违约损失率、产品风险暴露度指标的组合得出预期损失率指标,该指标是产品定价、风险拨备的主要依据。
论文关健词:新协议 风险管理 审计改革方法
论文摘要: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确立以来,协议明确了商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的方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审计要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要求,不断改进标准、完善制度、提高人员素质,从而为商业银行金融行为提供更好的风险管理意见和方法服务。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1、协议的确立,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1999年6月,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协议在广泛的征求意见过程中多次修改,最后于2004年6月公布正式稿,委员会规定从2006年底开始在成员国开始推行。新协议由三大主题组成,分别从资金管理人和风险管理人角度、监管人角度以及投资人角度对银行风险的内涵、计量方法以及风险防范方式等,作出了建议和规范方法的要求。
2、协议中的三大主题含义:
第一主题: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资金管理者和风险管理者角度)。新协议将银行风险的进行了划分,确定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方面,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多种备选方案。
第二主题: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监管者角度)。这部分内容是第一次纳人协议框架。新协议认为,为了促使银行的资本状况与总体风险相适应,监管当局应该考虑银行的风险化解能力、风险管理能力、所面对市场的性质、收益的稳定性与有效性等因素,全面判断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否达到应对市场风险的要求,在商业银行的资本水平较低时,监管当局要及时对银行进行必要的干预。
第三主题:市场约束(投资者角度)。它是目前公司治理结构研究重大进展的体现,其作用在于进一步强化资本监管和促进银行体系运作中的安全与稳固。新协议明确了市场有迫使银行合理地分配资金及控制风险的作用,市场中的盈亏机制可以促使银行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支持监管当局更有效地工作。
二、风险管理审计的概念及现实意义
1,概念
风险管理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估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管理和处理能力等内容的内部审核活。风险管理审计作用是,通过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督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经营过程的效率。
2、实施风险管理审计在银行中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风险管理审计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帮助风险监管者防范风险。风险监管部门的任务是根据实际要求,制定防范风险发生的制度和监管执行这些制度。银行内部审计实施的风险管理审计,是要求审计从第三方的角度,对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进行重新审核,客观地评价风险防范系统的正确性,使风险因素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这弥补了风险监管者在制度实施过程中的不足。
(2)风险管理审计可以增强防范制度的执行力度。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制和监管、稽核制度执行彻底,是形成经营风险的一个因素。风险管理审计可以评价和检查风险应对方法的执行情况,通过审计风险防范实施的过程,确定制度、措施是否被执行,执行的力度如何等,从而起到加强防范风险措施执行的目的。
(3)风险管理审计通过“干预性”方式减少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体现“增值”功能。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独立防线,它并不直接参与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和执行,而是对已有风险管理实施再监督,它完全可以促进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另外对操作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协调、管理,提出控制风险的有效建议,是风险管理增值的另一体现。
三、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下,风险管理审计应当采取以下措施来更好的为银行服务
1、以协议为基础,根据自身的情况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审计部门和制度。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要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审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审计部门。针对新巴塞尔协议中提出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和范围,制定适应自身的风险管理审计方向。经营中,每个商业银行的业务重点不同,其经营中面对的风险也就不同,所以各个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不尽相同,内部审计部门要能够从自身出发制定符合自己银行的风险管理审计办法和制度。
2、完善风险管理审计的具体实施标准、方法。完善评价标准体系,可以利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作为基础,参考借鉴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中教训,研究调整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审计标准。建立风险管理审计方法要本着“衔接”、“配套”、“务实”的原则,既要注意与风险管理相结合,也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工作中做好风险管理审计的新方法研究和探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更新审计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商业银行,应鼓励内部审计人员以新协议中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为基础,结合自己银行的情况,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并加以实施。另外,在完善风险管理审计方法时,特别要注重探索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实施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产。增强审计人员与风险管理人员的沟通,以增强审计方法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前瞻性。
四、总结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确立说明全世界的金融也在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在金融行业中,商业银行的地位比较特殊,它是金融的基础,它处在金融行业的最前端。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作为风险管理的监督者,风险管理审计体系又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在实施中:结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把握世界金融风险管理方向;结合自身风险管理特点,因地制宜的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审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使审计为风险管理服务。
论文摘要: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是否能够妥善管理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盈亏和生死。因此,商业银行要确保安全经营、获取最大利润,风险管理刻不容缓。试图通过对风险管理一般原则的分析,探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法。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业务发展健康和持续。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格。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
第三,要适应业务流程再造的要求。风险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重要的一点是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而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又是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的。今后商业银行将按照各自的业务特点围绕盈利中心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相应地风险管理组织模式也要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实现与业务的紧密结合。
第四,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商业银行从产生至今,其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等阶段。其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方法日益科学。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二稿),至此,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已经基本完善,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内、外部评级等;
(三)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化解银行信用风险,我国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不仅按照《巴赛尔协的规定计算风险资产、补充资本金,还运用较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法,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企业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并采取较先进的以风险度为依据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但多方面的管理措施并没有大幅度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风险管理体制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2.在组织管理体系方面
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现象。
3.在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
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随着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强,银行风险管理也变得日趋复杂。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上虽然有所改进,但仍远远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
四、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完善
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建立全员参与,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各业务品种、各业务流程,能够在微观层面和银行整体层面实施有效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还要遵循风险管理相对独立性原则,风险承担与风险监控分离,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经营体系保持相对独立,建立垂直化管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同时,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按照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符合外部监管要求的原则,梳理和优化相关业务流程。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究、实践:
1.优化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有效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只有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才能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才能让风险管理技术变得灵活而不致僵化,才能让每一位员工发挥风险管理的能动作用。让整个银行更新观念和认识,统一思想和步调,为科学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做好思想和舆论准备,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能动参与风险管理。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1)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一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董事会之下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的最高审议机构;二是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2)风险管理政策体系。一是以银行的风险偏好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银行要在承担风险的水平和收益期望及对风险的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体现银行总体和各个业务单元承担风险的性质和水平。二是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所有的业务领域,每个业务部门和地区都必须执行。同时,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又要体现分类管理和因地制宜的差别化原则,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区别对待。(3)风险管理决策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公正和透明原则。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了客户评价、风险授权和授信、审贷分离、集体审贷等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效地防范了逆向选择风险。需要指出的是,科学的决策体系不可能杜绝所有的风险,但可以通过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杜绝‘反程序”操作,实现决策水平的提升。(4)风险管理评价体系。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要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风险和收益的量化为基础。目前,要以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为主要内容,降低不良资产的比率,提高资本回报率。
3.努力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
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是目前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的关键。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业务和风险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对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的需要也是不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整体效果不取决于任何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单独使用,而是所有风险管理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
4.要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建立风险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一是要建立资本对风险承担的约束;二是要建立经风险调整的收益考核体系;三是要让风险管理人员参与业务流程,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平行作业,在目标一致、密切合作的基础上,保持独立视角,增强前台人员和中台人员共同管理风险和回报的能力;四是要让前台部门参与对风险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价,但是权重不能太大,使得风险管理人员既不能因为怕担责任厌恶风险,也不能因为前台人员的影响力太大而缺乏独立性。
摘要:对中国银行业而言,剥离不良资产和补充资本金只是股份制改革的一个起点,要真正成为现代化商业银行,关键是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即从战略决策、组织运作、制度规范、技术创新、文化保障、资本约束、政策引导、风险补偿、预警预控和责任追究等十个方面,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运行机制和传导机制,使风险管理与内控在较长时期内发挥稳定的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一、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战略决策机制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股改的一项紧要任务是实现战略性风险决策权由经营管理层向董事会转移。要完成这一转变,商业银行必须具备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一方面,要确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各负其责、相互支持、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的决策程序,使董事会在战略管理、风险偏好决定、市场定位、激励约束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发挥战略决策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董事会的管理架构,董事会应下设战略委员会、关联交易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战略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对经营管理者进行全面的业绩考核,以在战略上保证风险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专业化、垂直化的组织运作机制
要实现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改变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以地区分行为主体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以业务单元为主线的、更为专业化的垂直管理模式。首先,要通过人事和财务两条线的垂直化管理,实现风险管理的独立运作,减少地方政府和分行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不正当干预,提高风险信息的畅达程度,增强风险政策的贯彻力度。要实行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一总行风险管理部一分行风险管理部一基层行风险管理部的垂直管理线路,上级风险管理机构负责对下一级风险机构负责人的任职资格、任职期限及任职绩效进行审批、考核。其次,要将风险管理职能进一步向总行本部集中,减少不必要的中间层级,逐步形成横向延展、纵向深入的扁平化矩阵模式。再次,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在总行本部设立专业化评估中心和审批中心,实行专职审批人和风险经理制度,不仅要实现“评审分离”和“审贷分离”,还要建立对审批人和风险经理的长期考核和监督机制。要将风险评估和授信审批权归集到风险管理部门,实现集中的专业评估和专职审批。在此基础上,建立贷后管理中心,加强事后监督,控制操作风险。同时,建立重大风险事项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实现对全行风险的统筹和集约化管理。
三、系统缜密、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机制
严谨、缜密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商业银行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是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第一,要根据情况变化和形势发展,不断增加管理制度对风险点的覆盖密度。一方面,从政府部门的监管要求出发,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改、补充和废止;另一方面,要总结重大风险事件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第二,风险管理部门针对不同业务的风险控制手段、控制程序及管理要求作出统一的制度规定。在此基础上,相关业务部门、附属机构和分支机构,结合各自业务特点和实际情况,对风险管理的具体操作流程、方法和事项作详细规定。第三,不断增强风险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系统平台建设,推进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要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把制度建设与业务流程改造、技术手段创新、管理工具开发等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四、以风险量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机制
科技进步是推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改进风险计量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大幅度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含量,向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迈进。这就要求我国银行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启动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系统平台和工具体系的建设。一是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平台,在信息采集、信息共享、业务处理、数据控制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实现全面优化;二是全面更新客户内部评级体系,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导向,引入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设计开发客户违约概率模型,提高信用风险计量的科学性;三是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以预期损失率为基础的l2级分类系统,提高贷款定价和限额设定的精确度;四是通过var、ama等分析技术,实现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数据整合与风险计量;五是在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引入kmv、creditmetrics、riskmetrics等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工具软件,实现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产品的组合分析和集成化管理。
五、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文化保障机制
国际经验表明。银行风险管理的失败往
往不是由于缺乏政策、程序和技术,即使设置了非常科学的政策、程序、检查、报告等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所有这些都将流于形式。风险管理文化是一种融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管理理念、风险控制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企业文化,是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商业银行要倡导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树立包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推行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另一方面,要在深化风险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引导全行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使风险意识突破传统的部门界限真正融入全行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岗位上存在的风险点,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通过文化和理念的更新,要把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整个流程。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银行应着重培育“诚实审慎”的风险管理文化,要将个人行为与企业发展、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这一风险管理文化,使员工以诚实守信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信贷调查,以审慎务实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信贷审查,以对客户负责、对全行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正确审批每一笔业务。在这一文化的熏陶下,建立一支品行端正、作风严谨、技术精湛的风险管理队伍。
六、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内在约束机制
规模和速度是衡量银行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如果管理水平跟不上,风险积聚超过了自身承受能力,结果可能“欲速而不达”。建立在风险计量基础上的经济资本管理,要求商业银行更加科学、准确地把握规模扩张与价值创造、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逻辑关系。加强经济资本管理就是以资本可增加额统领发展规划,促进业务结构的调整、优化,把风险资产控制在与可用经济资本相适应的范围内,实现资本总量对业务扩张的硬约束。
运用经济资本这一管理工具,商业银行可以从整体上计量、监控和掌握风险状况,实施科学化的全面风险管理,并最终赢得竞争优势。按照国际标准定义,风险程度可以表示为特定敞口或资产在一定概率条件下的最大非预期损失。当汇总后的非预期损失接近或超过相应的经济资本总量时,表明实际风险水平正在超出银行的可承受能力,这时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须及时采取措施,一方面通过适当途径补充资本金,另一方面收缩和控制其风险承担行为,以保证银行战略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七、基于资产组合管理的政策引导机制
风险管理的一句格言是“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是每个不同风险的篮子里应该放多少只鸡蛋?这就需要通过资产组合分析加以确定。资产组合管理是通过资产多样化来降低银行的整体风险,即运用某种资产的盈利来抵补另一种资产的亏损,进而提升整体盈利性和安全性。一般而言,拥有的资产组合越丰富,风险分散的效果就越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内部管理需要,对风险资产进行多维度划分,然后对经济资本进行相应的分解、配置。如此不仅能够清晰地显示各部门、各分行和各业务单元的风险状况,还能够实现资本与风险相匹配的组合分析,构造出以资本为基础的风险防御体系。
基于资产组合分析的风险限额管理,是一项先进且实用的风险控制技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的银行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商业银行在资产组合分析的基础上,设定国家、行业、区域、产品、客户等各维度的风险限额,并对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实行连续监测。各敞口业务规模一旦接近或突破风险限额,风险管理部门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对有关分支机构提出警告、上收其信贷审批权、禁止对超限额的行业、区域或产品继续投放贷款,对超限额的客户停止授信业务,实行退出措施等。
八、以产品定价为基础的风险补偿机制
风险补偿、风险转嫁和风险分散是现代商业银行开展风险管理的三大有效方式。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商业银行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分散或转嫁等方法进行管理,而又无法规避、不得不承担的风险,银行可采取在交易价格上加入风险因素,即风险贴水和资本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并用适当方式计提相应的风险准备金例如,由于客户信用风险不同,其信用定价也应有所差别。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业务时,不仅要考虑资金成本和经营成本,还应计算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产品风险及其所需的经济资本回报,并将其一并纳入到产品定价模型中,形成一套完整的价格调整机制,实现一种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模式。通过金融产品定价可以使银行收益充分抵补所承担的各类风险,以确保风险资产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实现资本价值的最大化。
九、风险预警预控机制
事预则立,不予则废。从本质上讲,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金融企业,必须时刻具备危机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防患于未然。美国jp摩根银行的研究表明,信用风险在暴露之前180天采取预控措施,平均风险损失率仅为1%一2%;提前90天采取措施,平均风险损失率为3%一6%,提前30天损失率为l0%一20%,在没有任何预控措施的极端情况下,风险损失率可能高达50%以上。由此可见,风险预警和预控是成功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就是要为管理者提供早期信息,给决策者提供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使其及时采取措施,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我国商业银行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要建立严密的风险监控机制,要从资格审查、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款使用等各环节人手,加强各风险点的稽核监督、内控约束和责任认定。建立逐户分析、逐笔测算和定期分析制度,为风险预警提供准确的早期信息。第二,建立分级预警预控机制。按风险程度应将预警风险分成若干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设置相应的处置方案。例如,对轻度风险预警(即蓝色预警),可风险预警信号,指令相关机构和人员实行重点监控,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等;对中度风险预警(即橙色预警),应及时采取措施,实施现场监管,对业务风险进行分散、阻断和转化;对高度风险预警(即红色预警),应紧急应对,并采用特别处置方案,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损失。第三,借助计算机网络和分析软件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商业银行应开发用于风险监控和预警的系统平台,对每个客户、每笔贷款、每项业务进行连续跟踪、监测和警报提示,辅助管理人员更有效、更及时地防范业务风险。
十、风险责任追究机制
从操作风险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总体状况是令人担忧的。特别是近一个时期,重大违规案件频发,违规越权事件屡禁不止,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当务之急是要切实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一是通过补充、修改完善有关问责制度,加大对各级领导人员管理责任的追究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由于失职造成风险损失的各级领导人员的责任追究力度;二是适应强化内控、规范管理的需要,对有关规章制度做进一步补充与细化,明确责任追究的重点和要求;三是加大对责任认定人员的行为约束和责任追究,确保责任认定工作得到落实;四是通过对处理程序的调整、完善,明确处理程序中应贯彻的原则、责任认定部门、责任认定的监察部门、责任认定程序与处理程序的对接等。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应围绕风险内控的薄弱环节,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的协调配合,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坚决遏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