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09:44:46
序论:在您撰写浅谈农村经济与科技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要: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创造奇迹,另一方面由于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和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后果。在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正负效应的悖论中,人类不得不从整体发展的思维观出发,提出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简称SAKD)的全新发展战略。文章深入探讨了现代科技在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当前甘肃省的具体情况来看,要真正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着力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科学技术资源不足的问题,就必须处理好农业人才的培养、农业技术的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科技悖论;SAKD选择;甘肃问题;对策建议
1科技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悖论及其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1.1科技进步对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正负效应的悖论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体系。技术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基础上在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方法和工艺的总和,是关于如何把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以其巨大的历史力量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正面效应;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负面效应。正如爱因斯坦在一封信中形象地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科学技术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悖论正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大范围地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所产生“双刃剑”作用的具体体现。而且随着科学活动的深入,其“双刃剑”的作用亦愈加突出。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农产品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率提高创造了奇迹,使得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一样具有了规模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特点,显著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另一方面,由于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和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后果。这种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实践证明,人类必须在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的同时,树立整体思维观,正确处理农业、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关系,才能扭转和排除这些非持续性因素的影响,不断探索农业长期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可持续农业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1.2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一种现代科技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与实践的展开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可持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mre--SA)概念的提出及前期探索阶段。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The SilentSpring)与1981年美国农业科学家莱斯特・布朗出版的名著《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分别在不同时期对推进西方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于1985年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农业”这一新的农业发展战略与模式。
二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或称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概念的提出阶段。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发表了著名的《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登博斯宣言和行动纲领》,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战略,(简称SARD)的概念,把持续农业(SAD)和农村发展(SRD)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年9月,联合国总部正式成立了世界可持续农业协会fWodd SustainableAgriculture Association,简称WSAAl,这对于世界各国可持续农业观念的普遍形成和深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与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把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写入议程的第14章,从而使可持续农业从一种战略构想逐步转向世界各国具体的实践。1997年6月,在德国的布朗瑞格专门召开了国际可持续农业会议,会议通过的“布朗瑞格宣言”对全球可持续农业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发展。2002年8月,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指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与能源等五个方面。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可操作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在中国,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国2l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现代科技在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可以迅速提高农业产品的品质与产量,从根本上解决甘肃农村的贫困问题,为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并不是罗马俱乐部所提倡的零增长,它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因此对于甘肃当前的农业与农村而言,所谓发展,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要保护资源环境、解决农村贫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二是科技的进步有利于新的替代性,能源的发现可以解决甘肃农业发展中面临部分资源有限性的问题。人类的需要必须通过生产活动来满足,但生产过程必然包含限制性的因素,如资源、能源、以及科技本身等,农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可以通过无土栽培与能源替代等方式解决资源稀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问题。例如在甘肃,降水不足是影响甘肃农业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只有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才能解决问题。
三是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甘肃农村经济运行更加科学合理。中国农业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在广大农村至今还延用着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以粗放化的经营和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向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渗透,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农业中的种植和养殖方法将会更加科学合理,农村经济运行方式将会逐渐向集约化方向转变。因此,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才能有效地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系统。
四是科技进步是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当前随着中国农业机械化、化学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日益凸现出来。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是维系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生产生活的水资源基础,但近年来,石羊河流域下游平均每年递减流量达1.11×107m3,黑河流域下游平均年减少流量1.24×107m3,三大流域下游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水退沙进、沙进人退的生态危机。要解决此类环境问题也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如卫星遥感技术等的发展不但可以帮助人们进行环境监测、培养环保意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
3 农业科技在推动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技术资源不足,农业科技含量较低
截至2002年,在甘肃全省科技活动机构中,农业科技活动机构共有81个,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3098人,科学家和工程师1666人,共有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R&D)8484万元。
3.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在甘肃农业发展中,这种“瓶颈”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在种子科学方面,缺乏有关种子的品种及自交系纯度、萌芽质量、外形分类和分级等的研究,与“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在耕作技术方面,引种套种、少耕免耕,杂播轮作等耕作技术尚不能结合当地客观实际,推广起来有很大难度;在灌溉技术方面,水利用率极低,保水剂蓄水剂研究刚刚起步,旱作农业(即雨养农业,年降水250~500毫米,且无灌溉)是全省农业生产发展的最主要的生产景观;在施肥技术方面,化学肥料复合程度较低,有害成分残留量高,有机肥的施用越来越少;在农产品储运方面,保鲜加工技术落后、产业连接附加值低。
3.3科学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而绝大多数科技研发机构又不在农村,更不是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依托成长起来的农民自组织结构体系,所以,农业科研机构“学在官府”的情况下,科学技术推广是联系生产与研发环节的重要桥梁。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指出:“就重点而言,用于把新知识带给个体农户的支出也许是任何一个贫穷的农业经济中所能做出的生产率最高的投资。”从甘肃的实际来看,目前缺乏专业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1999年甘肃省共有农业科技人员17947人,只占同期农村人口总数2021.14万人的0.89%,而且这部分农业科技人员中一半以上根在城市,与农户没有良好的利益共享机制的约束,异化现象比较严重,靠科技垄断向农民谋求暴利,而真正的农民科技人员却很少。因此,农业科技的扩散速度很慢,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能力有限。甘肃省在“八五”期间共取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3250项,其中有586项分别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广转化率仅38%。
3.4农业科技体制存在弊端。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农业科技体制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全省农业科技“存在‘一差两低三不足’(即农业科研装备水平差;科研投入低、科技人员收入低;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科技储备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以及体制、机制不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等问题。”因此,甘肃近年来出现的农业科技人才严重流失现象对农业生产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日趋严重。甘肃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8年。中青年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1998年至2002年,甘肃调出高级职称人员999人,调入仅30人。
4 提高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水准,促进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要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然而,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相背离是制约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中国的农村经济是小农经济,它对科教的依赖性很小,中国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都是“离农”教育,因此教育救不了农业㈣。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从教育和科学技术两方面抓起。邓小平讲:“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从当前甘肃的具体情况来看,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要着力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科学技术资源不足的问题。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农林教育,全面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着力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人力资本缺乏的问题。甘肃农村现有劳动力的状况与水平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教育落后所造成的。面对农业全球化发展的国际形势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知识、技术、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日俱增的客观事实,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首先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科教兴农战略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转变观念,自觉地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具体来讲,甘肃农村不但要着力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素质教育工程”,促进基础教育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还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不断拓展农林教育的渠道,通过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形式,培养高层次的农业人才;通过发展农村成人学校、农民院校的办法,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力争在全省农村和农业领域形成爱科技、学科技、用科技、兴科技的良好氛围,真正把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要加速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产品的研发能力。首先,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抓住当前全球形成的以生物技术为主导的农业科技革命这一历史机遇,利用现代基因技术如细胞和胚胎工程育种分子标识技术等,加快农产品的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的研究与培育。尽可能培育出更多的符合甘肃乃至西部地区地域特征的具有特殊功能基因的抗旱、抗盐碱、抗病虫害而且生长快、耗水少的作物畜禽新品种,为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作物品种支持。其次,不断创新耕作、灌溉、施肥与沙漠化防治技术。耕作制度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比例关系,甘肃省广大地区目前还一直沿用传统农业的耕作制度体系,因此研究和推广现代耕作制度,引导农民实施引种套种、少耕免耕,杂播轮作等耕作技术势在必行。在灌溉技术方面,水资源紧缺且利用率极低的甘肃广大地区必须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放在节水农业技术创新上,重点研究和发展生物节水技术、工程节水技术、耕作覆盖化学保墒节水技术、水肥耦合调控节水技术以及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处理利用技术等。在施肥技术方面,要提高化学肥料复合程度,尽量减少有害成分残留,并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确保农产品的绿色无污染品质。在沙漠化防治技术方面,不但要大力发展防沙治沙技术,而且要积极发展沙产业,如进一步开发沙漠旅游业等等。再次,加强农产品储运、保鲜和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不但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而且还能直接增加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三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要从根本上解决甘肃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难的问题,就应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特别是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一是要通过“一户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示范来推动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二是要组织好从中央到地方,从科研院所到田间地头的专业化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系统及其人才队伍。三是完善农业科技信息网建设,不断消除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功能,如产前的技术培训与宏观指导、产中的技术支持与产后的市场信息与行情咨询与参谋等。
摘 要: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许多学者对中国的农业科学和技术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科学和技术内容分析,在进度农业科技在农业科技和投资的作用这些问题等方面。
关键词: 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技术;体系推广
科技即是科学和技术,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慢慢积累起来并且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知识和经验,也泛指其他方面的技能和技巧”。他们两者虽然在概念上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概念,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交界面却是模糊不清的,科学与技术已经逐渐的成为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也正由于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紧密结合,才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科技逐渐的成为影响社会、文化、经济、军事、政治等的决定性力量。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业科技进步的内涵
对农业科技进步概念的界定,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学者就开始提出了许多的观点,并对其进行了广泛的辩论,在上个世纪末基本上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近年来很少有新的观点提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两类:
(1)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的创造新理论和发明新技术,推广应用新成果,把新的农业科学技术资源变为物质财富的增值,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前进的过程。
(2)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指人们利用农业科学技术来实现一定目标所取得的进展。目标可以是改善农产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可以是降低生产所需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也可以是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减轻劳动强度等。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技术进步又可以被分为技术革命还有技术进化这两大类。当科学技术进步表现为对原有技术或科技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时,或者在原有科学技术组织原则或原理的范围内发明新的技术体系和创造科技时,这种进步就被称为技术进化;当科学技术进步表现在技术或科技体系发生质的变革时,这就被称为技术革命。广义的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仅包含了上述对狭义的农业科技进步所包含的内容,而且还包含了农业管理人员、决策水平与智力水平等软科技的进步。
上述的两类观点对农业科技进步界定的角度是不同的,定义(1)注重界定农业科技进步的连贯过程,定义(2)则注重界定农业科技进步的范畴。其实两种界定的内涵都是相同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对农业科技进步公认程度比较高的界定是:农业科技进步是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剔除劳动、土地与资本等纯经济要素投入增长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后的剩余部分,也就是说,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概念己为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根据上述分析,为了体农业科技技术进步的连贯过程,本文所采用的是定义(1)的定义,并据此将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分为研究与开发、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应用和农产品社会价值的实现四个环节。
(二)经济发展的内涵
从西方的经济的发展思想史,我们可以发现在西方的经济学领域中有个相似的传统,就是把经济的发展看做是为物的积累,而经济的发展目的就是发展经济,而且还把经济的增长当做是为产出的增加;而将经济发展定义为结构的改变,这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研究课题。在现代经济的研究过程中,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人均收入的提高和产出量的增长,而且还包括了了不发达经济地区为摆脱落后、贫穷,实现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核心要素就是一个结构相互变化的过程,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经济结构以至观念习俗、文化法律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它除了包括数量关系的变化外,更为重要的是他还包括了经济活动质量相互变动的关系,比如“各部门之间投入分布的变革,以及产出结构的变革”。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就是着产出的增加,而且还是随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收入与产出结构上的变化以及文化条件以及经济条件的变革。这种发展所必须的扩张都不能不被认为是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依据
长期以来,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经济的发展,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又有很多,其中科学技术进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被经济学家称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之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尤为密切,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的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主要产生了以下几个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作为创始人,他对科技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及由科学决定经济关系中的重大作用在他所编写的《资本论》中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分析,并且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他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恩格斯、马克思认为,“现代工业和现代自然科学一起改变了整个的自然界”
邓小平在论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时候,就己经跳出了工业经济时展的模式框架,发展了经济关系与现代科技之间的新的动态和新的关系。他指出“科学技术是我们的第一生产力,这也就说明科学的技术对现代社会经济以及生产力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变革性地作用,这样科学技术也就成为了经济发展过程的原动力”。
也精辟的论述了第一生产力的实质意义和内涵。他指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就是要把经济的建设真正地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依靠科技进步的步伐上来,这是一场深刻而又较广泛的变革。这不但能够提高极大的劳动生产力,并且还可能会引起上层建筑以及生产关系之间发生深刻的变革。”
(2)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熊彼特在他所编写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理论及概念。依照熊彼特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源动力就是创新,而企业家则是实现和完成创新得主体,信用是企业家们以要素重新组合的、以预期收益为担保的支付手段。他用经济发展创新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问题。
他的经济发展创新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创新理论。他把创新定义为构建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企业家们与生产各要素之间的重新组合”。他认为创新理论的概念有着五个方面的内容:生产一种消费者们不怎么熟悉的物品,或是与过去的产品有质上区别的新的产品,或者是采用另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该产业部门以前从来都没有使用过的、而且必需能够是商业经营过程中能对一种产品的新方法进行生产;获得新的供应产品的来源,即获得的半成品或原料有新的供应来源,不用理会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首次被创造出来。
熊彼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可以较好的解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它将“创新”做为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突出了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
(3)新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研究的内生化
1956年,由索洛提出了科学技术进步决定经济增长的增长模型。该模型显示,经济的增长不但由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所决定,还由劳动和资本的收入增长的作用权数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决定。在索洛的增长模型里,技术的进步被作为单一的一个因素,归入到了经济的增长理论当中,并且对这个理论给予较为系统的研究,比较完整的解释并且描述了经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增长的原因。
进入到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舒尔茨,他将生产中的技术因素延生到了人力资本上来。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能够产生递增的效益,人力资本既人的健康、能力、知识等质量的显著提高,这对经济增长地作用远比劳动力和资本的增加要重要很多,人力资本对于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的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上给出了与实践相一致的解释,其要素收益递增的新观点,为长期增长、经济持续发展找到了可靠的动力和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过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面对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急切需要新的突破,今后农业可否通过科技革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组成的课题组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
发展农业科技的十项战略对策
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使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学合理,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产前,特别是产后的科技力量;二是优化布局,逐步改变农业科研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态类型区为基础的新型科研组织体系;三是扩大开放,更多的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进资金和先进的设备、设施。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在改革的基础上,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下大力气把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宏大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
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针对农业产业化对技术的需求,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进行组装配套,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成果推广计划、星火计划,大力推进农村的科技进步,积极引导东部乡镇企业上水平、上规模、出效益。
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一是突出应用研究,努力解决严重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难题;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特别要抓好基因工程、光合作用机理、杂交优势机理和生物固氮等方面的工作;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农业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要针对21世纪养活16亿人口对技术的需求,抓好超前研究与技术储备。
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我国的人口多,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还很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大。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拥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体系。
6.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由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组成。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将农业研究开发机构分为技术开发类、科技服务类和基础公益类三大类,采取不同支持方式。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或进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科技服务类机构转变为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公益类农业科技工作由政府以项目和基地的形式给予支持。对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队伍多元化、运行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农业科技企业,逐步形成国家、地方、企业、民营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择优支持,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基地,培养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科学家。
7.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通过信息体系的完善,使科研单位更迅速方便地了解农业生产实践对科技的需要,使生产经营单位更容易地了解和得到农业技术信息,促进科研面向生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8.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9.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在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10.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
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各级政府、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特别要增加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到20世纪末,使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0.5%~0.7%以上;到2005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
突出科教改革重视三项任务
1.战略重点和布局
在科技项目发展上,不断总结成就,寻找差距,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对重要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进行攻关。
"十五"期间的重点和布局。"十五"农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农业新阶段对科技的需求,在原有增产类技术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有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对技术的需求。拟着重突出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对科技的需求,大力发展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和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的增产技术。(2)针对我国农产品品质较差的现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为核心的优质技术。采用自主开发、引进、消化、吸收、转化等多种途径,尽快改变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质量不佳的状况。(3)针对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的要求,发展以加速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技术,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等方面,开发新技术,开拓新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4)21世纪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将是国际农业竞争的热点,要针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加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加速实用化、商品化、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5)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公益性强的特点,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建设工作,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的长期定位观测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开展以农机、节水灌溉机具、肥料、农药、农膜为主的支农工业技术研究,为农村科技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条件。(6)发展以生态建设和保护环境为主的林业科学技术。开展生态林业、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动荒漠化综合治理。(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以改善环境为主题的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体系。(8)针对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发展区域性综合配套技术。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优势,促进全国农业快速、持续、均衡发展。为提高西部大开发的起点,"实施农科教战略西进紧急行动"。
中远期战略重点。(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好的动植物新品种,重视资源与环境问题。(2)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灌溉农业、节水农业、雨养农业和旱地农业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的配套技术研究。(4)食物安全、国人营养和健康。(5)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动植物综合生产力。(6)改进农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保鲜、加工、储运、包装、销售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保证,尤其要重视发展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7)关注转基因动物和植物的研制和生产,使我国农业紧跟世界高科技先进水平。此外,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也都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方向。(8)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的实际,利用信息社会即将到来的有利时机,把农业生产中的"软件"部分,特别是管理水平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2."十五"期间体制改革问题
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结构调整、机制转换、人才分流、制度创新为重点,从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特点出发,调整农业科技力量的布局,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制建立的步伐,以改革促进发展。
转制改革的方案设计框架。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将按照分类指导,抓大放小,适当归并,促进发展的思路,积极有序地推进。
分类指导。目前对农口不同类型的科研院所,应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院所定位,分类指导。对从事农业、林业、气象、水利水文资源、生态环境、大江大河治理,防灾减灾、节水灌溉以及重大工程技术等公益性研究及应用基础性研究的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进行运行和管理;对从事成果推广、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专业培训、分析测试、质量标准等的科研机构,要转变为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或中介机构;对具备研究开发优势并形成自我发展能力或具备产业开发能力的科研机构,要转为科技性企业或进入企业。
抓大放小,适当归并。根据未来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和目前科研单位专业结构分布情况,应在专业重组,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依托综合性科研机构,稳住一支高水平、精干的农业科研队伍。保留若干个研究院,按非营利机构运行,由中央管理;归并若干个科研单位,按非营利机构运行;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企业;若干个科研单位转为中介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若干个科研单位进行结构性调整并转化。
促进发展。通过改革,进一步促进科研院所的结构调整和机制转变,同时,配套进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
组建和完善国家、部、省(市)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开发区、高科技集团等。近期将主要依托农口各部门的直属研究院所,联合有关院所、高校,通过组建国家级或地方级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高科技园示范区、高科技集团等科研机构,集聚农业最优秀科技人才,围绕关系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在科技的使用上进行革命性变革,重视发挥科技的综合作用,借助综合国力,深层次地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大机制问题。
由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由于我国食物资源的丰富多样和人口众多,通过科技的作用,使尚未被用作人类食物的资源成为人的食品以及创造出新的食品种类,其革命性变革的巨大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
由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这是挖掘饲料潜力,增加我国优质饲料的重要途径。
由传统的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整个国土资源开发机制。我国广大的丘陵山区、草地、海陆水面和滩涂都可发展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特别是通过高新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出人类未曾有过的农业产业,前途不可限量。
由传统的农产品简单加工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使农产品在农村多层次地利用,形成巨型的现代化产业。
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以下九个方面的比较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农作物品种
我国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但在种质资源研究利用的深度如抗性基因的发掘利用,野生种、边缘种优良特性的利用,利用生物技术保存种质资源和人工创造新种质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资源鉴定和品种资源工作体系也不够完善。另外,在良种繁育体系与制度方面,不如发达国家规范化、科学化。
作物生理化研究,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个体、器官或细胞水平上,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栽培技术
目前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仍停留在常规耕作技术与经验上,同国外开展的以计算机为主的规范化、定量化栽培比较,还有相当差距。在利用化学调节剂调控作物生长发育方面,有的专家认为与国外的差距有15-20年。
在土壤肥料方面,免耕与少耕理论风靡全球,而我国的土壤科学基础研究还很薄弱,施肥方法落后,世界先进国家的肥料利用率稳定在50%-70%,而我国只有30%-40%左右。
防止作物减产科技
据专家估计,我国植病生物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至少相差15年以上。在昆虫行为机制、害虫与寄主植物关系、害虫与天敌间的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产品产后运输、贮藏、保鲜、加工设施和技术也有很大差距。据估计,北京因粮食储藏条件而导致虫蛀、霉烂和其他侵害损失的粮食总和达500万公斤。每年约有15%的生鲜果蔬损耗掉,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
植物生物技术
目前国外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相当高,形成产业的产品主要有:细胞和组织培养产业,如花卉、草莓、荔枝等试管苗和脱毒苗;微生物农药,如苏芸金杆菌;生物技术农产品;兽医治疗药物和防治疫苗品;农用诊断试剂;家畜胚胎移植技术;单细胞蛋白;人工种子和胚芽等。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仍然较低,研究设备和手段,工业化生产还相当落后,生物产品商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还不够。
畜牧业科技
目前我国畜牧业科技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总体上落后10-15年。特别是在畜牧业基础学科研究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有些研究还几乎是空白。
农田灌溉技术
瑞典、英国、奥地利、罗马尼亚、法国等国的喷灌面积均已超过80%,美国、俄罗斯约为40%,美国微灌面积到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达到总灌溉面积的3%,以色列灌溉面积中约2/3为微灌,1/3为喷灌。我国在地面灌溉方面,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无论在材质、性能、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自动控制设备方面差距更大。
农业机械化技术
从大量生产的现有产品来看,机具性能、质量技术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的一般水平或5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亦即落后30-40年。
在应用方面,农业机械化程度,机耕率为80%,机播率为77%,机收率为70%,而发达国家则全面实现机械化。
农业信息技术
计算机进入我国农业领域仅有10多年的历史,但从世界范围看尚属起步阶段,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比较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农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林业科学技术
我国现有的林业技术水平同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至少落后20多年。科学技术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1.2%;人工林林木每公顷蓄积只有33.3立方米,远远低于我国森林总蓄积每公顷平均83.6立方米的水平;全国有林地面积只占全部林业用地的50%,而美国为95%,瑞典为98%,日本为96%;我国的树木利用率很低,树林出材率只占全树的25%,而林业发达国家已从原来的全树利用发展到全林利用以至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利用;我国每公顷森林年均净生长量仅为2.7立方米,而德国是6立方米,芬兰是4立方米,美国和日本是3.1立方米。
全面启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紧迫性
1.适应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
由于以育种技术和农业化学技术为主导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带动,到20世纪中叶,农业得到高速的发展。相应地,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导致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新材料、航空与航天、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的兴起,使农业面临启动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并将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这次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将导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再次振兴。
2.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了两次革命性进展。第一次是农业家庭承包制的建立,理顺了农村的经济关系,是农业生产力巨大的全面释放,奇迹般地快速达到农业生产的成倍增长,为终止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创造了根本条件。第二次是乡镇企业的广泛兴起,使农村进行了历史性的产业大调整,农村工业占全国工业增幅的主要地位,开拓了农村劳动力的重要出路,把农民引向小康。这两次革命性进展,已各持续了一段时间。现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将以突出科技为特点。
3.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方针、道路一些基本问题的客观需要。
我们应着眼于以下几个在20世纪尚未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缺乏可靠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学技术还没有真正成为农业强有力的第一生产力,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很好消除,等等。
4.及时解决农业发展中面临现实矛盾的客观需要。
农产品质量差、农业效益低,是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它导致农民收入低,结构调整难。在"入世"之后,对农业的挑战更为激烈,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露出来。在未来人口增长和需求多样化进程中,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更加突出。乡镇企业技术推动的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是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由于产品升级、布局调整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转折时期,难度较大,减弱了农村经济实力,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战略思路和目标
1.战略指导思路。要切实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方向,促进科技与经济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坚持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有机衔接和有效配置,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既要加速常规技术的组装配套、大面积推广,又要力争使农业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或集团;既要抓好农业增产技术,又要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技术;既要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高级管理人才,又要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企业家,并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2.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要把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作为核心任务。
到2005年,使我国农业科技关键领域科技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五年,科技在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气象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35%、55%、55%和60%以上,农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到2020年,农业科技的基本任务是:满足食物安全的技术需求。为实现粮食总产达到六亿吨、肉类总产6500万吨,人均日摄入能量2500大卡、蛋白质75克、脂肪75克等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为农村经济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提供技术与示范样板区,带动辐射面涉及全国范围。
为农村国土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为科学使用农业资源,发展新兴产业,为基本控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提供技术与示范样板区并辐射全国。
1、前言
就当下农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建设,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朝着商品化方向进步。农业科技档案建设,也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它能够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能有一个科学的依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焦点问题,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本文对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策略的研究,将注重分析当下农业科技档案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使之更好地与新农村经济建设保持一致性,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2、当下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农业科技档案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不到位,很难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更好地指导农业实际生产。部分科技人员不注重科技档案建设工作,没有意识到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的重要性,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在建设过程中,相关制度不够健全,相关资料收集存在遗漏性,很多重要的农业科技信息没有进行有效记录;第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无法落实到位,相关工作没有一定的标准进行,导致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不规范,很难将之应用于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第三,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手段存在一定滞后性,无法适应当下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形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对相关的农业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进行有力指导,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存在较大的滞后性,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同时,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降低,很难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效率不高,难以真正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现实作用[1]。
3、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有效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当下经济建设必须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使之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对新农村经济建设起到较好地指导作用[2]。
(1)对传统观念进行变革,重视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
传统观念的变革,树立新的农业科技档案发展理念,是推动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使之更好推动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要注重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指导性地位,使之能够在实践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农业科技档案工作要注重解放思想,树立市场观念,将档案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有机结合,积极工作,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2)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切实推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要以制度保障作为发展前提和首要条件。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变革当下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可以更好地提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化,使档案在整理和编排过程中,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在查阅过程中,能够提供更加有利的信息,进而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3)提升档案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专业化
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具专业化特征的基础,也是促进农业科技档案更好服务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注重专业化队伍建设,让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化水平,能够保证工作的效率化,使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符合相关标准,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科技知识查阅,指导实践生产。同时,档案工作人员要对农业知识进行有效地了解,对区域种植情况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能够更好地对农业科技知识进行有效宣传,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4)注重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效果,强化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经济的作用
农业科技档案是记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档案,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并能够很好地指导农业生产。新农村经济建设,就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种变革,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下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程度,更好地发展农业经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能够增产增收,提升农业商品化程度,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民收入[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农业科技档案与新农村经济建设有着紧密的联系。农业科技档案可以更好地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新农村开展实践生产活动,提升农产品的产量,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目标。
作者:刘玉峰 单位:陕西省府谷县种子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