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18 09:08:01

序论:在您撰写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心理学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在三个方面:一是在主观层次上对主观体验的积极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对幸福、满足、乐观、快乐等方面进行研究,重点在于使人们满意自己过去的生活,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对未来保持乐观的态度,主要是对人类主观上的幸福感的研究;二是对个人层次方面的个人特点进行研究,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工作能力、勇气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技巧,对美丽事物的感知能力,做事的毅力,处理事情的宽容,发明创造的能力,洞察力以及个人的才能和智慧等等,想要培养或加强这些方面,必须具备来自个体的积极情绪;三是对群体层次组织系统积极方面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积极社会、学校、家庭的建立,从而达到提高群众美德、增强群众责任感、提升职业道德的目的。积极心理学是根据消极心理学而产生的,保留了消极心理学好的方面,舍弃了消极心理学不好的方面,对消极心理学进行批判的同时,应用消极心理学大部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类积极心理的研究,对人类的优点和价值进行研究,积极心理学采取的方法更加科学,使心理学家更容易挖掘人的潜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人类的活力。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使人们对生活的信念更加坚定,帮助人们寻找获得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在消极心理学影响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出现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来自于消极的态度

一直以来,我国心理学始终采取消极的取向来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研究的对象是非健康的或者是病态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性定义为测量有没有具体的精神疾病,致使理论学者和理论实践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误解,他们基本都认为只要学生的心理健康就说明心理不会有任何的问题,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的心理疾病。这种对心理的理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对当代大学生的潜能意识的开发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的核心目标,这就使得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都集中在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方面上。使人们对大学生积极良好的心理教育培养缺乏应有的标准和内涵。

(二)因过于关注大学生心理的消极方面而忽视了积极方面的培养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遵循以往的教育方式,过分注重消极方面,具体就是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这种消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学生通常被老师当作是问题的根本来源,教育者常常觉得大学生存在某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或是将消除心理缺陷或弱点当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长此以往,容易使心理没有问题的大学生也开始关注自身的消极方面,从而忽视自身的积极品质。所谓的消极心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就是忽略帮助大学生开发潜能、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三)因过分关注大学生心理的消极方面而削弱了教育的功效

在大学生的自身发展中普遍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例如,人与人交往的问题、培养意志力的问题以及良好的行为等等,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先要把大学生工作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列举出来,然后加以分析,研究如何克服该问题,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意见、对策,并且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心理问题为重点内容,进行相互讨论。在心理教育中常常采用心理测试的手段去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存在问题。这种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解决心理问题上,导致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就是由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组成的,甚至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准备的,认为心理就是不健康的代表。心理健康教育过分注重心理问题,从而忽略了潜力的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个体发展中最重要的部分和最积极的方面,因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始终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所谓的积极心理学就是对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行研究,以发现人类本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良好品质,并通过这些进一步深入挖掘人类的无限潜力,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为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界定心理健康

以往的心理教育取向模式往往都是消极的,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非健康或心理有问题的方面,把所谓的心理健康定义为没有精神疾病。很显然,这既不全面又不科学。心理健康存在两个方面的标准:一是主观,心理健康在于自身的主观体验,影响主观因素的潜在因素只能作为客观条件。二是积极层面,所谓健康心理不是指心理的消极方面少,而是积极的方面比较多。

(二)关注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并且应当有着积极的理想和追求,涉及到积极的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心理的重点需要放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向上的思维、积极的心态、积极的生活方式等。

(三)通过积极心理学教育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大多数来咨询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因而大学生与心理学教师处于对立的状态。虽然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主流观念中,也时刻强调不要使大学生与心理教育教师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他们之间应该相对平等,因为良好的咨询关系,更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过程中,应该做到熟练运用解决心理问题的沟通方式,但这仅仅是我们的美好愿望和原则。在咨询者,即问题学生观念的影响下,这些都形同虚设,只是我们美好的愿望,实际情况很容易导致教育对象和教育者相对立。教育者没有把自己融合在心理健康教育里,而是将自己放在教育者的位置上,把大学生即被教育者放在问题学生的位置上,使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心理是有问题的,这样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潜意识,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及高度警惕,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小心翼翼地生怕因为过多的接触心理教育老师或心理室,而令同学感觉自己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四)重视积极心理教育方面的教育资源

在心理健康的教育中缺乏积极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以心理问题为重点,只关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层面,这样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常常处于校园其他工作之外,往往被看成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开的一门学科,或者,只是为了应付学校开展的心理活动。甚至有的学校还把心理教育与其他的学科划分开来,好像大学生心理教育课只是心理辅导和咨询者的工作,别的老师与心理教育没有关系,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心理教育缺少有效的组织和健全系统的支持,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和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本文的分析和阐述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积极心理学的实际概念,积极心理学不仅仅在于如何治疗心理疾病和保护人类心理健康的研究,还是研究人类面对生活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的一门心理学科学。积极心理学要求,每一位心理学家都要以一种极其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审视人类的潜力、目的以及能力等等。基于原来较为完善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的技术,对积极心理学中人类的力量和人类的美德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达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的心理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汪大伟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学教育探讨

一、积极心理学对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关注问题的成因、对策的探究等描述层面的问题,较少关注如何满足学生心理的需求和定位,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主要倡导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具备调适自己心理的能力,只是有的被暂时遮住了而已。在此理论指导下,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从崭新的视角来展开工作。

2.创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工作理念及工作手段。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是在传统的“问题导向”模式的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形成的。积极心理学则是以研究人类积极力量与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从消极逐渐转换成积极,这是一次理论的创新。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于发展一门挖掘和培养人类积极力量的科学,运用适当的测量和评估标准探索个体内部的积极力量,采取纵向研究的方式探究积极力量的形成阶段和方式,并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干预和预防消极力量的滋生,从而更好地塑造个体内部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测量与评估技术也得到了创新和提高,作为一套以正面指标来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的新型体系,其技术手段主要是把结构化的问卷作为测评主体,并与其他方法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测评体系。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

1.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构建一套完善的积极心理学体系为基础,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将积极心理学理论注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全面、科学、实效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一,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培养。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认知性和情感性的整体评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养成是其积极情绪体验培养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出现教育资源的短缺、学业繁重、就业压力加大等现象,导致大学生缺乏主观幸福感,形成消极的心理状态。因此,为使大学生能够积极面对压力和挫折,培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的获得有三种基本的积极体验,即对过去生活的满意感、对现在生活的福乐感、对未来的希望感,这就衍生出培养大学生积极体验的三个子目标。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引导大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过去生活的愉悦上,摆脱痛苦的经历,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感;通过调动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目标明确性,加强他们的福乐感;通过引导大学生建立信心面对未来的挫折,提高他们的希望感。只有从这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第二,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拥有积极人格的个体会采取更富有成效的应对策略来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和困境。因此,如能培养大学生形成合理的归因方式、解释风格以及内在的心理动力,就可以帮助他们不断完善人格。积极心理学把人格分为乐观型和悲观型两种。赛里格曼认为,人们在面临成功或失败时都会自我解释其原因。乐观型解释风格认为失败或挫折只是暂时的,由外因引起,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善,或者当外部环境改变时情况自然会好转;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则会认为失败和挫折是长久的甚至不可改变的,并且他们会将此悲观心理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往往是自信的、积极的,注重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外物;而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往往是消极的,注重外界的影响,他们容易形成压抑,紧张,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问题。因而,调整大学生的这些负面情绪,需要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归因方式,从而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

2.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积极心理学体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既要获得制度、环境等方面的保障,又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有所要求。第一,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宏观层面的探索。一是要从制度方面做好保障,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按照国家要求配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规定其职称走教师系列或思政系列,从而确保队伍稳定性;同时确保工作经费的投入及软硬件配备等。二是学校上下都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素质教育和专业培养中,这是一个系统工作,要贯穿新生入学到毕业就业的每个环节。三是要创建积极的物质和人文环境。高校的校园物质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学校整体的布局规划、校园建筑、绿化美化和周边环境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行以及情感气质。创造积极的人文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优良学风的建设、公平的奖惩制度以及积极校园文化的营造。四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高校要积极挖掘家庭的潜能,开展“家长学堂”等心理普及活动,将积极心理学教育渗透到家庭教育中。此外,高校要运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为社会多作贡献,相应地,社会也将带来正向的反馈,在这种良性循环影响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将朝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微观层面的探索。一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将弱化以往的问题导向,更多地将积极心理学内容渗透到课程建设、校园活动及宣传中,在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中通过发掘个体自身的力量来有效地预防、治疗心理疾病。二是心理工作者师资队伍培养是重点。在对专业人员培训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的党团队伍力量,积极建设基层心理辅导工作站,加大对兼职人员的培训力度,将培训规范化、系统化,完善和强化学校的预防体系网络。三是发挥同伴教育的积极作用。通过设立和完善朋辈互助工作制度,专业的培训及督导,培养一批大学生朋辈组织,通过他们将积极的心理学理念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最终达到助人自助。四是借助优势展现亮点。开展基础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展现的首要前提,通过展现学校的特色亮点以及与其他学校的相互交流借鉴,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能更好地服务本校。五是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如何需要接受积极的评估体系检验,内容主要包括:对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如是否建立心理咨询室、专兼职人员配备情况、经费下拨情况等;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进行评估,包括是否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是否运用积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的成长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量表对个体和群体进行测评,包括生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积极的内在动力、积极的人际关系等,从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实现积极教育的目标进行效果评估。高校的功能之一是培养人才,优秀的人才必须以身体和心理完满状态为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实施从消极向积极的转移,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人性的需要。

作者:庄濛杰 奚晓岚 王珏 单位:江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学教育教学论文

1现有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现状

1.1教学目标的不明确与对象范畴的狭隘

目前许多高校将心理学这一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本意是希望让学生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好,教学的要求很低,理论与实际的脱离,缺乏了针对性等各种原因,令公共心理学的作用于价值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在另一方面,现今的公共心理学课程大多是针对师范与教育类的学生,承载了许多教育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而心理学探讨的是人类心理行为发生的规律,其适用范围远不止学校教育心理。将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对象范畴扩大,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到关于人、关于自身的知识,充分发掘与利用个人资源,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实践成功的人生。

1.2教材的不完善

我国《心理学》教材存在:对心理学原理和理论进行哲学式阐述多,操作性的阐述少;对一般意义上的心理现象进行描述的知识多,对大学生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调控的操作性知识少。理论色彩和普教色彩过浓,实际操作的案例过少,无论体系还是内容都可视为对《普通心理学》的简单模仿,缺少非专业特色和应用操作性。

1.3教学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绪论课”是《心理学》课程与学生的首次相识,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对改课程的学习态度。当老师和学生在认知和判断时,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常常以偏概全。学生本来对心理学的学习寄予厚望,希望心理学课“心理化”,神秘的谈心理,真实的讲自己,实用的指导生活。但是,教材中的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对心理学神秘的好奇感和轻松的兴趣,被缺乏“心理化”的惯例绪论模式忽视了。

1.4考核的不足

心理学考成的考核分为两种方式:一种式眼科的闭卷考试一种是相对宽松的论文检查;不论是哪一种的考核,现在的教师只是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当心理课程学完之后,学生在面对考试的时候,就很难排解焦虑紧张;面对紧张的人际关系,不能妥善的处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没有足够的挑战能力。

2高校开设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2.1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其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下面从思维、情绪、性格等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2.1.1思绪

虽然大学生的思绪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品,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更加增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显著提高;但是,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基础不够深厚,因此在观察、分析事物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容易出现脱离现实、主观、片面、固执、过于自信等。

2.1.2情绪

当代大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人际变化、学习成绩的好坏都会引起大学生的情绪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有的大学生的情绪还具有内隐性欲外显性并存的特点。但是,由于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社会适应力的增强,在某些环境因素影响下,大学生会表现出与内心体验不一致的外部行为。有的大学生还会有爱情的体验,由于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家庭、毕业分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部分大学生大多有过爱情的烦恼。

2.1.3性格

大学生的性格已相对稳定和成熟,但仍有一定的可塑性。有人认为,我国大学生表现出三个突出的性格特点。一是聪慧好强,喜欢表现;二是恃才傲物;这是第一个特点的极端表现。三是紧张困惑,虚假老成;由于学习、生活压力及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常常产生紧张感和困惑感。另外,为避免给别人造成幼稚的印象,大学生倾向于追求成熟、老练,但由于本身经验不足,所以表现出虚假成。

2.2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健康是人类生活、学习、工作得以正常进行的条件,它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而且包括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置身于“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常常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不少研究者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才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全身心投入学习,因此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群体。

3教学改革的探讨

3.1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其它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奠定基础,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3.2教学方法

心理学的教学应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可以采用课堂讲授,教师讲、学生听;有的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学,课堂上教师提问并进一步总结、归纳;有的可以采用试教法,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让学生扮演教师走上讲台进行教学;有的可以采用讨论法、团体活动法教学,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活动课的形式;有的可以开展心理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应符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心理学的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改变单一的黑板、粉笔、教科书的教学手段,利用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多媒体等进行教学。有人在心理学教学中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结果发现,多媒体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教学的双边互动。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生动、直观、形象,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对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3改变考核方式

逐渐改进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突出实际心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如果课程成绩评定按百分制核算,可分为20%案例分析报告或深度访谈报告、30%实训表现和50%课程考试三大模块。案例分析报告主要是对相应案例进行深度分析;深度访谈报告则是围绕某一心理话题对一个或多个个体的深度访谈记录;实训表现则由小组共同评定;课程考试以真实教学案例的材料分析和综合性的论述题为主。

4心理学教学完善人才

心理学教学研究和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心理学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在于:现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心理素质的要求与日益增长的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和高校心理学教学工作现状的差距,这种差距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亦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观愿望和内在动力,从而也推动着高校进一步科学地确定心理学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以及教学内容、方法、评价标准、师资建设的定位,有助于心理学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手段,保证教学的投入和效果。然而,高校心理学从发展水平上看,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思想观念、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师资建设、教学实践、科研水平等均存在诸多不足,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心理学教学工作仍将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