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7 04:38:22
序论:在您撰写心理学类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 要:心理学是中等师范类学校中的一门教育专业理论课,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在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列举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但要做好课堂教学中的举例,教师需要处处留心,事事留意,日积月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关键词:心理学;课堂教学;举例
心理学是中等师范类学校开设的一门教育专业理论课。它对中等师范类学生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将来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和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专业理论课,它很抽象,理论性也很强,对于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的初中毕业生来说,尤其是现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在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时,显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列举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所有理论学科教学中普遍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恰当和有启发性的举例能够有助于开阔思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举例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举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行为习惯教育与和谐相处教育,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在心理学教学中,举例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更要体现教学的教育性。如,讲人的主观能动性时,通过举例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贯穿其中;讲人的心理是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应时,通过举例告诉学生对事物认识要有辩证的观点;讲道德感时,通过举例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讲个性时,通过举例把态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养成等内容寓于其中。
二、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举例时,必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才能更好地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课堂教学目标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感觉知觉的概念时,要让学生理解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时,针对喜欢体育的学生,可以列举学生学习广播体操的事例,学生要学会一套新的广播体操,就得逐个学会这套体操中的每一个单个动作,这是对整个体操中的一个动作的感觉,而当能连在一起完成一整套动作时,这就是对这一套体操动作的知觉;而对喜欢音乐的学生,则可以列举学习一首新歌的事例,学生要学会一首新歌,就必须先一句一句地学会,这是对整首歌每一部分的感觉,当每句都学会后,能唱出整首歌时就是形成了对整首歌的知觉。
三、典型性
列举事例应选择那些典型的,因为典型的事例具有更强的说服力。通过学生对事例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掌握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解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三个概念及其作用,可以选择三个事例来分别说明。用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同志之所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做出那么大的贡献,就是因为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与社会要求相一致,他在这种行为中体验到了一种道德上的满足,他的这种行为表达的是一种国际主义情感――道德感的一种;在分析和讲解理智感时,可以举出意大利著名科学家布鲁诺,因为他接触和认识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后,认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对的,并从中得到满足,在日心说的激励下,始终坚持真理,最终被当作异教徒烧死了,这就是强烈的理智感及其作用的表现;而在分析美感时,可以选用一些艺术作品(如维纳斯雕像)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和体验,这就是美感。
四、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就是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内容,让他们在生活中去感受、去学习,从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将来在教学中妥善处理教学中突然发生的事件打下基础。如,在讲解儿童人际关系的性别特点时,其中讲到,小学低年级的男孩往往借助于恶作剧来表达对女孩子的特有兴趣,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就要求他们回忆自己过去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愉快地接受和掌握知识,这样遗忘也更慢。
五、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并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在举例解释概念时,运用的事例应该是有趣的,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思维保持活跃并且敏捷,学生就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利用有限的时间接受知识,掌握所学内容。如,在讲到条件反射的概念时,我运用了《三国演义》中的“望梅止渴”这个典故,通过讲解这个典故,来帮助学生理解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是无条件反射与无关刺激多次结合后而形成的。
六、适度性
就是说,举例要把握好“度”。虽然事例可以将教学内容由抽象转化为具体、由理论转化为实际、由难转为易、由枯燥转为有趣。但是,这并不是说事例越多越好,而应该有一定的限度。因为事例太多,就会喧宾夺主、颠倒主次,反而影响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所以说,在心理学教学中,既要运用事例来帮助教学,又不能过多举例,而应该把握住一个度。
总之,课堂教学中举例看起来简单,实则不易。教师需要处处留心,事事留意,日积月累,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作者单位 新疆塔城地区师范学校)
摘要:电子铃代替人工敲铃是时代进步,电子铃准确省力,但缺少了人工敲铃的故事。音乐铃声的容易引起注意力不能及时转移到课堂上来的问题,也容易千万学生心烦,语言类铃声选择不当容易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相比之下,单击铃声作为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有其优越性。
关键词:电子铃;条件反射;课堂教学
学校的铃声作为一种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给师生上课下课的信号,要求准确、简单,以不影响教学为准。以前在学校里,大都由固定的人来敲铃,一段时间里与特定的敲铃人相联系。不管是求学时还是教书期间,敲铃人的出现与铃声有着同样的条件反射功能。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学校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现代科技,以往的人工敲铃逐渐由电子铃声代替。相比于人工敲铃,电子铃更简便,节省人力,也更准确,不存在忘记的事(除非没电、或者设备坏了),铃声的样式也更多样化。所以,学校里电子铃声代替人工敲铃是大趋势。
电子铃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模仿传统的三、二、一单击敲铃声,分别表示预备、上课、下课;第二类是音乐类铃声,用各种音乐,特别是流行歌曲作为铃声,预备、上课、下课分别用不同的音乐;第三类是语言类铃声,诸如,“上课时间已到,请同学们准备上课”、“下课时间已到,老师、同学们辛苦了”之类的铃声。但电子铃并不是全都是优点,不同类型的铃声有它各自的特点。下面就三类常见电子铃声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分析,以期给学校在应用铃声方面提供一些心理学的参考。
一、模仿传统的单击铃声
模仿传统的单击敲铃声,从形式上来看,与原先的人工敲铃没什么两样,只是节省了人工,但更加准时。学校应用这类铃声比较少,有了高科技的玩意儿,似乎很少有学校还用这种单调的铃声。传统铃声的缺点相对来说,要专人司铃,人工成本较大,不够准时。但相关的是关于敲铃人的那一段学校生活的记忆,或早或晚敲铃的课堂上都会伴随着一些故事发生。那时候农村学校里绝大多数都是民办教师,很少人戴手表,上下课都是听铃声。大多时候,铃声还算比较准,但总会有诸如表慢、不走之类的事情;或者敲铃人回家干农活了,委托别的老师敲,但受托者只顾上课忘记了;也有时候,老师课结束了,也没带表,就估计敲一下;偶尔,上自习的调皮的学生想放学回家也会偷敲几下,但总代表着权威的下课。反正那时我们都是急切地想着下课放学。现在回想起来,在记忆中也是那样地鲜活。但铃声由清脆的金属铃声变成了合成的声音,如果音箱质量不好或者音源音质不佳的话,电子铃声的就有些刺耳了。但敲铃人的故事远比这个机器复杂得多,节约了人力,也简省了孩子们的故事。但相比之下,效率为上、注重结果的时代,过程似乎并不重要,与孩子们的童年一样,越来越“现代化”。孩子们也越来越不会玩了。电子铃声也在为孩子们的“现代化”童年做着贡献。传统的敲铃已经很少见了。
二、音乐类铃声
音乐类铃声像歌曲一样,伴随着美妙的旋律让人享受。不同的时间点设计不同的铃声,让人沉浸,甚至忘我。相比于单击类电子敲铃,铃声丰富多了,让师生在愉快的音乐铃声中上课下课。同样的节省人力,准确无误。但音乐铃声也有自己的问题,相比人工敲铃,这个铃声太丰富了,以至于会让学生沉浸于音乐之中不能及时转移到课堂上来;相比一首完整的曲子,上下课的铃声显得太短了,让人有些乐犹未尽的遗憾,铃声停止了,学生还在心中吟唱着未尽的曲子;但同样的音乐反复播放,也会使产生厌烦情绪,但换新曲子会更加吸引学生注意,对上课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不利;再者同首乐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试想如果学生整天听到自己不喜欢的音乐,又挥之不去,会是什么感觉?如果设备音质和音源不好,副作用就更明显了。在合适的铃声设备前提下,对这类铃声的选择更要慎重,选择学生喜欢、意境美好而单纯、适合各个时间点的铃声尤为重要。
三、语言类铃声
语言类的铃声大都是预先录好的语音,定时播放。在具备电子铃声优点的同时,它更明确指出预备、上课、下课,并给出温馨的提示,同学们一般还是比较接受的。但这种语言类铃声往往会加入一种教育理念在里面。倘若教育理念有偏差,便会潜移默化地对同学与老师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孩子们的一生。比如“下课时间已到,老师、同学们辛苦了!”好像上课本身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在老师与学生的心中无形中形成了“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的观念,需要很大努力才行。它把学习异化了,与生活割裂了,学习只是单纯地上课,不上课了,学习也就结束了,不上学了就不学习了。这与终身学习与社会学习的现念无疑是冲突的。这样的语句长期重复,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这样的辛苦观念便会自然涌出,放弃学习、讨厌学习成了理所当然的结果。这种影响可能是一生的。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解决学习与生活中问题的过程,但这类铃声把学习给异化成了很苦的事。所以在选择这类铃声的时候一定要对语言的内容斟酌再三。
铃声本来只是一个条件反射的信号,弄得太复杂了,往往会喧宾夺主,影响课堂教学。电子铃声作为一种现代化设备,有着传统的人式铃声有着难以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准确,省力,替代传统铃声是必然的时代选择。在应用电子铃声的时候,应该选择比较好的音质设备,经常检修,有备用电力,使信号正常。相比三类电子铃声,音乐铃声有着铃声之外的信息,容易使学生分心,或者对不喜欢乐曲反复播放的反感,语言铃声有着说教的味道,特别是在落后的教育理念下的语言,容易对学生造成长久的不良影响。而模仿传统的单击铃声简单明了、干脆利落,没有附带的不良信息,作为条件反射的信号更有优越性。虽说相比传统的人工敲铃少了许多故事,但在追求效率的时代,也算是一种进步的选择了。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对圆形很着迷。圆形很优美,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完整与统一。圆形作为人格的一种可能的表征,同样也吸引了人格心理学家。
20世纪倡导用圆形来表征人格的两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是利里与威金斯。他们用现代统计技术提出了环形模型(环形只是圆的一个精美的名字)。
个体差异与人际特质
威金斯从词汇学的假设出发,认为所有重要的个体差异均可以用自然语言进行编码;而他对分类学的进一步研究使他认为特质术语阐述了个体差异的不同类型。有一种个体差异涉及人们如何处理彼此间的关系,即人际特质。
其他的个体差异被划分为以下的特质类型:气质特质,如紧张不安的、抑郁的、行动迟缓的以及易激动的;性格特质,如有道德的、坚持原则的、不诚实的;物欲特质,如贪婪的和吝啬的;态度特质,如虔诚的、注重精神的;心智特质,如聪明的、有逻辑性和感觉敏锐的;生理特质,如健康的和强壮的。
由于威金斯主要关注人际特质,因此他仔细地将人际特质从其他特质类别中分离出来。然后,以早期研究者的理论为基础,他将“人际”界定为人们在交流时的互动。
界定社会交流的两个依据是爱与地位:“人际事件可以被界定为:有着相对清晰的社会(地位)与情感(爱)关系的当事人双方的互动”。因此,“地位”与“爱”构成了威金斯环形模型的两个主轴。
威金斯的环形模型分类有三个明显的优点。第一,它提出了人际行为的明确界定。因而有可能在圆形的特定扇区依据“地位”与“爱”的交叉对社会交流进行定位。这不仅仅包括给予爱或是承认地位,例如给朋友一个拥抱,还包括拒绝爱以及否认地位,例如因某人不重要而忽视他,不与之交谈。因此,威金斯的模型具有为人际交流提供清晰而精确界定的优点。
威金斯模型的第二个优点在于环形明确了模型内每一个特质与其他特质的关系。该模型区分了三种基本的关系类型。第一种是接近性,或说特质之间彼此接近的程度。模型中彼此接近或邻近的变量之间具有正相关。因此,“社交-外向”与“热情-随和”相关,“傲慢-精明”与“敌对-好吵架”相关。
第二种关系类型是两极性。两极的特质被安置在圆相对的两侧,彼此之间负相关。因此,“支配”是“顺从”的对立面,两者负相关;“冷漠”是“热情”的对立面,两者负相关。明确这种两极性关系非常有用,因为几乎每一种人际特质都有与之相对的特质。
第三种关系类型是正交性,指模型中彼此垂直的特质(以90°为分界,或彼此呈直角)相互之间完全没有关系。换言之,这些特质之间零相关。例如,“支配”与“随和”正交,因此二者不相关。这意味着支配性可以用争吵的方式来表达,例如,为了达到目的大喊大叫,也可以用更随和的方式来表达,例如,我组织了一群人帮助我的朋友。
类似地,攻击性(好争吵的)可以通过自信/支配的方式来表达(例如,我利用自己的职权惩罚敌人),也可通过不自信/顺从的方式来表达(例如,当我沮丧时,通常对他沉默)。因此,正交性可以使个体更精确地区分实际行为中表现特质的不同方式。
环形分类模型的第三个重要优点是,它能够提醒研究者关注人际行为研究中的空白。例如,尽管有许多关于支配与攻击的研究,但是人格心理学家却很少去关注“谦逊”与“精明”这样的特质。
环形模型通过提供人际交流领域的地图,引导研究者对这些容易被忽略的心理机能进行研究。
总而言之,威金斯的环形分类模型提供了了解社会性领域内主要个体差异的地图,对人格分类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除了这些积极的品质外,环形分类模型也有其局限性。
最主要的局限性在于其人际地图仅有两个维度。有人认为,这两个维度之外的其他特质也有重要的人际作用。例如,“尽责性” 也可能成为人际特质,在此特质上得分高的人对朋友、配偶以及子女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即使是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特质也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例如,当主人长时间没有注意到他的存在时,他会反应过度,并坚持与同伴离开聚会。
(本文摘自《人格特质:当代人格心理学教材》一书,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摘要:当代心理学不仅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着分歧,而且在理论和方法论取向上也是四分五裂,以至于很难用一种逻辑标准将各种理论体系进行归类。西方心理学大多数采用的是时间逻辑分类标准,将理论体系的发展变化通过时间线索呈现,这样的理论分类虽然能帮助我们理顺理论流派的发展脉络,但我们往往因无法比较而抓不住各理论流派的主要特征。近年西方理论心理学界提出以因果关系逻辑为标准的理论分类体系,将心理学理论分为机体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社会中心论和关系中心论,这种标准容易混淆某些相近的理论,出现理论的多向归属和无归属现象。文章提出以内容特征为指向的分类体系,包括意识中心倾向、行为中心倾向、机制中心倾向和意义中心倾向。这种分类标准能部分弥补因果关系分类体系和时间逻辑分类的不足。而进一步开发出能够适应理论快速发展变化的理论分类体系将成为未来理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构建;分类;因果关系
1、引言
心理学在10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发展和形成了各具形态的理论体系,且每一理论体系都较为全面的揭示某个时代人们普遍的心理现象(Parker,2009;姜永志,2012;叶浩生,2003,p.5),然而心理学理论的庞杂使我们难以区分理论和理论之间的关系。按照传统的时间逻辑标准来区分,很多人习惯将心理学理论体系区分为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认知主义心理学等(当然还应包括当代心理学有影响的其它取向)。人们已经习惯了按照时间线索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分类,但是这样的分类通常会使我们混淆体系之间的联系,如认知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时间也存在重合,行为主义更是横跨了几个理论学派而仍具影响力。这样看来,理论的时间线索似乎并不能完美的揭示理论之间混杂的关系,尤其是当代心理学多元化发展趋势已经出现,心理学的社会论取向、生态环境论取向、文化论取向、神经科学取向等并行发展(车文博,2010,p.50),这使我们更加应接不暇。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自古就存在自然科学倾向的心理学与人文科学倾向两种竞争的取向,它们在心理学体系中始终处在彼此竞争又难以隔离的状态。虽然实证主义曾因生态效度的问题不断受到攻击,但人文主义却同样因为解释力的问题,无法取代实证主义。在当代心理学理论体系中,以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简单的理论体系分类似乎是可取的,但这样又会出现方法的模糊交叉,因为实证主义现在也开始注重人文主义的现象学和解释学方法,而人文主义也在使用实证主义的调查和实验法,这种交叉又会使理论分类体系陷入痛苦的纠结之中,所以简单的二元分类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心理学的理论分类。
受实证主义因果关系论的启发,西方理论心理学界提出可以通过因果关系将心理学理论进行归类,通过确定因果关系在每种体系中的位置,史密斯(2001/2005,p.3)将其大致可分为四类范畴:(1)机体中心论体系一因果关系以机体为中心;(2)环境中心论体系一因果关系以环境为中心;(3)社会中心论体系一因果关系以社会建构为中心:(4)关系中心论体系一因果关系以关系为中心。按照这样的逻辑标准,大部分心理学理论都能以因果关系归为这四类中的一类,但我们发现这种分类仍使少数理论体系无法进行清晰的归类。如,近十几年发展的环境心理学主要关注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但却使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定义自身,既可以将它分为环境中心论也可以分为关系中心论。虽然这样的理论分类体系可以使我们明晰不同理论体系的归属,但我们仍为那些不能归为某种类别的新出现的理论取向而感到惋惜。因此,文章将在对四种因果关系分类体系进行评述的基础上,试图以心理学研究内容为指向,提出一种新的理论分类体系,作为对因果关系分类体系不足的补充。
2、因果关系分类体系的批判性反思
2.1 心理学的机体中心论
机体中心论起源于18世纪欧洲大陆的德国、法国和苏格兰的唯理论哲学。它假设我们生存在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双重世界之中,内部世界经常被转化为生物基础尤其是大脑,然后产生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是自身引发的(夏基松,1998,p.248;杨鑫辉,1998,p.87)。机体中心论通常可以用伍德沃斯SOR这样的形式来表示,这一公式能够表示与机体中心论相同的因果关系线性心理结构。其中,s是引起刺激的环境,提供信息输入到0(机体的大脑),R是反应输出或是行为。而O也可以被称为经验、自我、信息加工、认知、伊底、动机、神经网络或其它介于二者之间的心理结构。这一体系可包括认知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主要是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等。就机体中心论而言,中介变量总被称为意识、心理、大脑或者信息加工而不是环境刺激。心理学机体中心论总是以诸如神经网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认知主义)、自我实现(人文主义)以及本能(进化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假设开始其研究的,并根据这些假设来解释研究的结果(Goertzen,2010)。认知主义心理学始终是机体中心论的主导者,它假设心理机制类似于计算机程序,而不是驱力和本能fGoldman&deVignemount,2009;Wetterstein,1975;姜永志,刘额尔敦吐,2012)。人本主义心理学将因果关系归为自我,而自我是由人本身的本能引起的,如,强调人先天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它几乎没有给社会因素留有余地,具有典型的机体中心论倾向。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还原,将伊底(id)看作是人格发展的内部驱力,不注重主体之外的客体对人格的影响(Steele,1979;郭本禹,2007)。虽然在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开始关注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客体对人格的影响,但这些理论也都受到了弗洛伊德或是驱力、或是本能、或是潜意识的影响,仍保留着机体中心论的某些特点(cabaniss&Roose,2005;高峰强,2013;郭本禹,2013;王国芳,2013)。进化心理学引进了认知心理学的机制问题,认为不是行为被选择而是心理机制和本能被选择,强调每一种心理机制的生成都是生物本能对环境的适应进化而来的。这些理论流派的显著特征都是,都强调个体自身的内部驱力或本能影响个体的心理与人格。但是,这些理论似乎并不安于被归为机体中心论,如,认知心理学也具有环境中心论的取向,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论奉行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经验主义和操作主义,这就不可避免的使认知心理学与外部可观察的行为扯上关系。而进化心理学虽然强调生物的进化本能,事实上它也强调环境在生物心理机能进化中的作用。机体中心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各理论体系概括为具有某种典型特征,但它不具有随着理论发展而发展的灵活性。
基于辩证心理学与交互行为心理学的相似之处,关系中心论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共性:(1)强调双向性,传统心理学大多强调SR或者SOR的心理反应模式,但辩证心理学和交互行为心理学却试图用SR来取代传统心理反应模式;(2)反对传统心理学线性因果关系,反对简单的将心理事件归结为内部因素(心灵主义、神经元、大脑结构、驱力、思维等)和外部因素(历史文化、周围环境、客观他人),认为机体中心论和环境中心论将心理事件简单归结为内部或外部因素,这种简单推论将心理事件还原成了神经网络、无意识冲动、动机、本能、驱力、社会和文化等机体内部或外部刺激,却忽略了“个体在世界之中”这一命题;(3)强调变化是心理事件的主题。辩证心理学提出心理事件是由命题-反题-合题-命题-反题……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构成的观点,交互行为心理学强调行为场的变化决定了心理事件本身也将随之变化的观点(姜永志,2013a)。在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承认,心理与世界是处在相互作用中的,如,作为机体中心论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已经开始关注文化差异对个体神经系统及心理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文化神经心理学的出现就是心理学关系中心论的又一例证(韩世辉,2011;刘将,2011)。
我们也发现,诸如叙事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这样关注文本和意义的研究取向,并不能准确的归为上述四种分类体系,文本和意义明显趋向于社会中心论,现象学心理学强调意义行为是由人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构成,心理事件不能还原为生物和物理事件的观点又使得它与关系中心论有着关联。尽管上述四种体系基本可以概括心理学各理论流派显著特征,但心理学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各流派的内部演变,都使这一理论分类体系难以适应现实要求。如,精神分析自弗洛伊德以来,历经三次较大的修正,在经历了早期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各自的理论体系(励骅,郭本禹,2012),卡伦・霍妮(1950/1988)社会文化学派对精神分析的外部指向的确认,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将精神分析确认为一种关系取向f王国芳,2007),Schafer(1970)代替弗洛伊德元心理学的动作语言,以及Steele(1979)将精神分析与解释学融合,新精神分析似乎达成了一个默认共识:即精神分析已经从驱力与冲突的内部指向,转为强调促使个体心灵愈合的外部客体及其关系的解释。其理论和方法几乎完全祛除了传统精神分析的本质特征,远离了它的生物学和物理学假设。按照因果分类体系的划分,当代精神分析既可以认为是机体中心论、环境中心论、社会中心论。还可以看作是关系中心论。心理学理论发展与融合趋势日趋显现,而这种理论分类体系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在下文,我们将试图以心理学研究对象发展轨迹为逻辑线索,从研究内容上对心理学的理论体系进行分类,希望这种分类体系可以弥补中上述因果关系分类体系的不足。
3、心理学理论分类体系的理论建构
通过对心理学史中心理学各大流派及理论的分析,从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指向进行分类,可以将心理学理论体系区分为四个体系:意识中心取向、行为中心取向、机制中心取向和意义中心取向。这四个体系可以从内容指向上涵盖心理学发展中较大的理论流派,而且不会出现因果关系分类体系由于时间交叉而出现的模糊和混淆。虽然这种分类体系也会出现个别理论归属于两个或多个类别的情况,不过这种分类的方式却对现象学心理学、叙事心理学和社会建构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等进行了较为明晰的归类。这种分类体系旨在弥补因果关系分类体系的某些不足,并试图对其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超越。
3.1 心理学的意识中心取向
意识中心取向是以意识为研究指向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早期的内容心理学、构造心理学、意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及观点,这些心理学理论都将心理学研究指向机体内部的意识、潜意识或还原为大脑的机能,主张对心理现象的解释以机体内部作为出发点。在心理学成为独立的科学门类之前,古老的哲学就通过思辨的方式探讨意识。唯理论者笛卡尔认为灵魂(意识)是精神实体的属性,知觉、思维、意志、愿望等是意识的形式,是精神实体的表现形式。在笛卡尔的理论体系中,意识是一个只能进行自我观察的、封闭的内部世界(笛卡尔,2012,p.105)。而英国经验论者洛克眼中的意识是一切精神现象的共同特性,它表现在观念、思维、情感、需要和意志行动中(洛克,2011,p.29)。对这些内容而言,意识是一种共同的东西,是这些内容的共同特性。在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科学以来,各心理学派都依据自己的立场、观点提出对意识的看法。张海钟和姜永志(2011,p.28)就曾心理学各流派对意识的观点主张进行了归纳:(1)意识是一种灵魂观念的残余,是心理学还没有完全肃清的古老的灵魂观念的表现;(2)意识和心理等同,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3)心理学不应研究不可观察和经验证实的意识,而应研究可观察和经验证实的纯粹行为;(4)意识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副现象,心理学研究主要是行为的活动过程,虽然也有意识伴随,但意识不起什么作用,只不过像人在灯光下所产生的影子而已;(5)意识是潜意识压抑后的释放物的观点。意识研究作为早期科学心理学最主要的一个研究领域备受重视,早期的心理学将其定位为意识心理学也不为过。不管是冯特、铁钦纳、布伦塔诺对意识的关注,还是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关注,这些理论及其观点主张都将意识作为心理学领域最值得探究的心理现象。因此,意识是一个观念会战的特殊战场,意识与心理的关系问题就在哲学会战与心理学会战的辩论中成为学术界无法理清的问题之一。意识维度是人类向心灵探究发出的第一声号角,这将为心理学历史中其他维度的建立提供重要参考和批判的基点。我们也发现,尽管以意识为研究内容的心理学理论都可以清晰的归纳其中,但当代认知心理学虽然将大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以心理机制的生物学基础为主要研究指向,事实上它关注的一个方面也包含了意识的成分,不过从整体来看,认知心理学更多的还是倾向于机制中心取向而非意识中心取向。
[摘要]教学课件是教师上课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学课件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本文从美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结合课堂实际应用经验,探讨了教学课件的版式设计、文本设计等问题,为教师设计和制作课件提供一种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课件;设计;教学;图像
在数字媒体时代,课件作为高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对教学效果起到举重若轻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从事高校图像类课程教学和课件设计经验,以及在课堂中的实验效果,从美学和心理学角度讨论高校课件设计的方法及策略。
一、美学视角下的教学课件设计
美学追求的不仅是感官上的愉悦,更是情感上的和谐统一。具体到课件制作上,无论从版式到内容,都应该为学习者带来感官和学习体验上美的享受。使学习者在享受感官体验的同时侵入式理解所授知识,获得学习的最佳体验。能够烘托教学内容的界面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学内容,反之,只流于形式的课件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还会干扰学习者的学习。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学课件设计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理查德・耶认为“之所以要采用多媒体学习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即教学信息应根据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来设计”。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比没有按照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多媒体信息更可能产生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它可以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这种知识经过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已融入到学习者的知识系统。与有意义学习对应的是机械学习,机械学习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死记硬背,是一种被动学习,所获得的是虚假的表面知识。因此,我们在进行课件设计时,应根据学习者加工信息的方式进行设计,才能有助于课件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图像类教学课件设计方法与技巧
(一)图像类课程特点
图形图像处理类课程从课程性质上来说属于实践类课程,它以计算机为平台,使学生通过具体软件学习有关图形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涉及美术、影视、摄影、印刷等领域。该类课程一般在机房上课,所涉及的软件主要有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3Dmax等。这些软件都可以称为创意软件,因使用者的创意思维不同而能产生千差万别的视觉效果。课程特点是操作性强,知识点零碎,所见即所得,且需要大量的图片素材。图像类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实例操作为主,其中需要涉及大量的图像处理前后效果的对比及处理过程中操作步骤的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学生对需要处理的原图像及处理效果和所用到的操作工具有一个大致了解,这个过程为课程的引入阶段,非常适合通过课件表现。
(二)图像类课件设计策略
在教学中用到的课件大部分是用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软件制作的。PPt在操作上比较简单易学,能够很方便地集成视频、音频、图表、图片、文字等,并且该软件预置了大量设计模板,为设计者的设计制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下面将从版式设计、文字设计、配色设计和多媒体设计等几个方面探讨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技巧。
1.课件版式及文字设计
图像类的课程本身就属于美学的范畴,因此在该类课程的设计上更应该遵循美学规律。通过版式的设计能够将图片、文字等元素按照有利于学习者接受的方式进行有机组合与排列,能够确定课件的整体风格和颜色基调。由于图像类课程以图片展现为主,文字说明为辅,因此在版设设计上,应突出课堂讲授实例效果制作流程。课件中所用图片的大小、位置应符合多媒体认知原则,保证学习者既能够接受到足够的知识量,又不至于产生冗余信息。
在图像类的课件中,文本是主要起辅助说明及总结知识要点的作用,因此文本一定要言简意赅。在信息呈现方式上,应做到齐、整、简、适,标题及正文字体、字号、样式统一,字体颜色及样式要烘托重点内容,可以用粗体、颜色或大字号着重关键词。在文本的字体设计上,选用的字体应清晰易读,尽量使用系统字体,文字的颜色忌多,并且要与背景颜色有较大的反差。在字号设计上,要以观看者能够看得清楚为标准,一般选用24-40磅之间的字号。
在文本的排版上,如果文本量比较大,可以通过三种方法使文本简化,增强视觉感:1.提炼标题,分段分行,设置行距,标题的提炼与行距的设置至关重要,否则大量的文字信息容易使观众产生厌烦、疲倦感。2.利用图形视觉化、逻辑化文字,并且利用注释解释相关内容。比如把每段文字进行关键词提炼,然后利用图形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这样便于学习者记忆。3.利用PPt动画设置,在提炼每段小标题的基础上,分部分逐次显示课件内容。逐次显示能够舒缓观看者的视觉压力,易于记忆。
2.课件配色设计
课件的颜色设计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如鲜艳的颜色容易使学习者兴奋、躁动,柔和的颜色容易使学习者安静等。在进行课件的配色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特征和课程特点。总的来说,课件配色设计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色彩风格要与主题、授课内容、学生特征相符合,(2)色彩基调为内容服务,基调应统一,忌随意变化,(3)用好色彩属性,适当增强背景色调与信息符号色调的对比。在色彩设计上,依据色彩学理论,可采用同类色配色、对比色配色和相似色配色。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只是我们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把课件做好、用对,能够使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反正则事倍功半。在课堂上,课件从来不是真正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教师组织课堂的方式和教学思路,这也是课件的灵魂所在。课件是课程导入及讲解过程中的有力助手,切不可过于依赖课件而忽视学生的感受。
[摘要]艺术生在心理问题的呈现与普通大学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适应困难化、学习浮躁化、交往矛盾化、认知片面化等。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构建艺术生积极心理教育体系,需要确立一个目标,以心理志愿者为抓手,扎实做好三项常规工作,努力实现四个促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艺术生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很多学者开展了关于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和谐人格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就如何推进艺术类大学生(以下简称艺术生)积极心理学方面的成果还比较少,作为培养未来精神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的艺术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工艺美院)一直注重培养艺术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也是艺术院校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更是我们艺术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期望状态。
一、艺术生心理特点和心理趋向
与普通类大学生相比,艺术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特点,例如追求独特与个性,不崇尚时髦与流行;单纯而直率,心理设防能力差、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创造性强,随意性大;心理矛盾冲突严重,角色反差大等。由于这些特点,艺术生在心理问题的呈现上与普通大学生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为:
(一)适应困难化
艺术生由于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在群体中角色地位的变化、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奋斗目标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原因,导致他们出现很多适应困难,例如感情无以寄托的孤独感、人际关系困扰、优势地位丧失的失落感、生活适应和自理能力差的困惑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等。
(二)学习浮躁化
部分艺术生由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仅凭兴趣学习、对基础知识的重视不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弱等原因,出现浮躁化倾向,例如盲目、急功近利、见异思迁、不求甚解。
(三)交往矛盾化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为独生子女群体,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艺术生又崇尚独立、自主,使他们个人主义地关注自我,特别是随着网络资讯的发达,很多艺术生更多地在网络中寻找寄托。
(四)认知片面化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一般从小都有艺术特长,优越于他人的感觉伴随了他们多年,但到了大学之后,这种优势变得越来越少,一些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在自我认知和评价方面出现问题。
(五)情感随意化
2005年9月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来,大学生对待婚恋情感问题较以前明显开放、随意,而初尝爱情滋味的大学生比较容易迷失,部分学生分不清友谊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
(六)个性自我化
艺术生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强烈,容易养成从个人才能的发挥、个人利益的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等方面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他们崇尚艺术自由的同时也强调行为自由甚至落拓不羁,不易为周围环境接受。
(七)价值多元化
艺术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背景、成长经历、专业特点等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其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倾向及发展规律。
(八)就业功利化
艺术生职业价值观感性、直接,个人本位突出。个人本位的职业观在自主择业时往往导致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需要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和加以引导。
二、积极心理学对艺术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一)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迫切需要
目前中国的经济正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创新型经济需要创新型人才支撑。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所艺术院校,苏州工艺美院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独立评判和创造精神的、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人才,艺术生是未来社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培育他们和谐、健康、阳光的积极心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当代大学生作为具有高智力水平、较高文化水平和较强自尊心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艺术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人群。艺术生敏感直率,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社会阅历和情感体验较浅,心理发展并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
(三)培育艺术生积极阳光心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艺术生来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又往往和他们三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因此,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教育,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三、构建艺术生积极心理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改变了过去把重点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挖掘人类的潜力和优势。所以心理学不仅仅应该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该对优秀品质进行研究,心理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胡金波同志曾经指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阳光心理”,高校应该为大学生播撒“心理阳光”。尤其是针对艺术生这一既敏感又直率、心理设防能力差、接受暗示能力强的群体,更需要心理工作者在工作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提高服务艺术生心理的意识和能力,开启他们“心理阳光”之门。
(一)确立一个目标——全面塑造艺术生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
阳光校园的基石是人人具有开放、健康、成熟的心态,实现我与自身、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展示的是“人的价值实现”。艺术院校要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在播撒“心理阳光”的过程中,贯彻“引导与咨询并重、实践与研究并举、成长与服务并进”原则,突出教育性,坚持积极心理健康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突出全体性,坚持普及阳光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突出全面性,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突出主体性,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全面塑造艺术生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
(二)以心理志愿者为抓手,以两个心理健康节为契机推进艺术生积极心理的发展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和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都推进了“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心理健康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有的还拓展到学生宿舍,形成了“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宿舍楼心理辅导站—楼层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体系。苏州工艺美院于2010年将班级心理委员、楼栋朋辈心理委员、心理协会三支心理骨干共同组建成苏州工艺美院心理志愿者队伍,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队伍立体体系,该体系以“自助、助人、互助”为宗旨服务广大同学。
苏州工艺美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学期都要依托心理志愿者开展“5.25”和“12.5”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5.25”(“我爱我”的谐音)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12.5”(“要爱我”的谐音)为心理健康活动周。苏州工艺美院在心理健康活动月期间曾经开展了心灵导航——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我知我心——心理测量、心灵之约——咨询与约谈、心灵友聚——心理志愿者建设、心随师动——名师引航、心随影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灵之港——团体辅导、我演我心——校园心理剧、心随身动——户外拓展训练、心灵成长——知识竞赛、心的奉献——服务社会等十一项心理健康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艺术生心理健康、锤炼艺术生心理品质、塑造艺术生健全人格、开发艺术生心理潜能、优化艺术生心理素质、实现艺术生自我价值。
(三)扎实做好三项常规工作
1.全面、深入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宣传包括静态和动态宣传,静态宣传有电子媒体宣传、各类文字宣传、教学和讲座,动态宣传主要指开展各类新生主题团辅活动,例如新生主题班会、主题活动、户外拓展等。通过宣传增进新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促进潜能开发,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一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要求,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苏州工艺美院心理中心结合艺术生的专业特点和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制定了具有美院特色、操作性和实效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和体系。内容包括:关注心灵,阳光心理——心理健康概述;适应生活,乐活大学——心理适应;悦纳自我,完善自我——自我意识;健全人格,塑造人格——大学生人格;志存高远,快乐学习——学习心理;管理情绪,快乐生活——情绪管理;直面挫折,笑对人生——挫折承受;悦纳他人,和谐相处——大学生人际交往;把握情感,让爱成长——大学生爱情和性心理;厚积薄发,设计未来——择业就业心理。该体系强调施教者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浸润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动转化状态。采用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种课程表现形式,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开设“心理学与生活”“设计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选修课或专题讲座,采用参与式和体验式并举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心灵关爱,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三是通过平面文字、电子影像、以及广播电视等宣传形式将积极心理知识和理念向更多同学播撒。尤其是心理网站可以提高宣传效果,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苏州工艺美院积极占领网络阵地,开展网络宣传,“美院大学生阳光心理”网站成为主渠道,包括心闻快递、心灵成长、心灵驿站、心语心愿、心灵友聚等栏目以及心闻预报、访谈预约、新生专栏、毕业班专栏等几个移动专栏组成。版面清新自然、色彩明快,除了活动的预报和总结之外更多地吸纳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积极心理力量。
2.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访谈。一是坚持心理咨询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积极开展个体咨询服务和团体心理辅导。二是推进以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为目标的一系列集新颖性、操作性、灵活性、提高性于一体的户内户外心理拓展训练。三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探索苏州工艺美院关工委“关爱学生心灵”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例如苏州工艺美院为了发挥退休老教师的热量,从2010年开始,关工委每学期举办一系列的心理沙龙,曾经开展的“2012,你准备好了么”“把握情感,让爱成长”“如何拥有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收效良好,成为苏州工艺美院心理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
3.积极推进新生心理成长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发放心理宣传单、新生心理讲座、新生心理测评、班级心理团体活动等。在军训期间,苏州工艺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给新生开设“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大学品质”专题讲座,从一个全新的健康观、两个目标、三个重要意义、谨防四类心理疾患、五个重要时期、六条重要指标等方面全面系统地介绍心理健康内容,对当代高校心理健康进行了全新的阐述,尤其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阳光的心理、积极的心态和创造的个性”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将新生心理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参考价值。军训结束后组织所有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评、筛选、跟踪、反馈新生心理健康情况,做到指导科学得力、教育有的放矢,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四)努力实现四个促进——科研促特色、交流促提高、活动带辐射、爱心托阳光
在科研方面,促进积极心理与艺术设计相结合,致力于深入研究艺术生职业价值观、自我价值感、幸福感等课题的研究;在交流方面,积极加强调研、沟通与合作,走出校门,考察学习优秀高校的工作管理经验,积极推进高校之间的合作与提高,例如苏州工艺美院推进了苏州国际教育院心理工作者联席会和案例督导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为国际教育园举办高质量、高水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活动奠定了深厚基础;在活动方面,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开展以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学生负面情绪和不恰当的自我认知、价值观等在活动中不断得到宣泄、弱化,自身优势、特长、潜能在体验中不断被开发、显现、成长;鼓励心理志愿者利用自己的心理知识和艺术技能优势,成为心理阳光使者,用充沛的热心、爱心、耐心,走进社区、走入灾区、走进特定人群,奉献爱心,传播阳光心理,用爱心托起一片心灵的阳光。
【摘 要】高职教育迅猛发展,高职学生人数迅速增加,为我国建设人才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现状:贫困生心理、外省学生心理、及毕业生就业心理,尝试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探讨多种方式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高职教育质量日益彰显重要性的今天,有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从实践层面上讲,以往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关注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局限在消极层面的个案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所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时候是后期性的,不能很好地被普及和宣传,具有局限性。上世纪末,由Seligma等人提倡的积极心理学倡导用积极的心态和眼光去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和方法,培养个体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等。由于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中的积极潜能,也符合我国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所以积极心理学在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受欢迎,大量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积极心理学主要在在三个层面上开展相关研究:一是主观层面,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强调人要愉悦地接纳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个人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人格品质,目的在于找到实现具备积极人格品质的途径。三是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组织关系,目的是实现个体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从而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本文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分析了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弱势容易产生诸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据调查,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陈淼2009)。2011年,笔者曾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贫困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高职贫困生常常背负着家庭的重大望,对周围事物比较敏感,所以容易出现自尊与自卑的心理矛盾,乐于人际交往与自我封闭的心理矛盾,以及自强独立与依赖现实的心理矛盾(陶霞201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高职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维理念。
1.1 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改善对贫困的消极体验
认识贫困的角度是区分真正贫困的分水岭,起决定作用的是自己对贫困的态度。真正贫困的学生认为贫困是自己成长的绊脚石,而那些自强自立,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贫困生,本质上已经不属于贫困生(赵青2012)。可见,观察角度影响人的心态变化,所以,给高职贫困生进行心理救助时,首先就是要引导他们接受贫困的现实,不逃避,不掩饰,其次引导他们积极地对待贫困。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让高职贫困生意识到贫困带给他们的另类财富,如感受父母的艰辛,感恩亲戚朋友和社会的帮助,欣赏自身简朴节约的美德等。
1.2 构建积极的帮扶贫困生的资助体系
作为学校和社会更应该提供积极的途径帮助高职贫困生摆脱贫困的消极体验。目前有两种常见的方式帮助高职贫困生解决贫困困扰,并顺利完成学业。一是鼓励贫困生直面贫困的事实,克服心理障碍,主动到相关政府部门打证明,申请国家助学金、免息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二是学校和社会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高职贫困生积极行动,靠努力自己解决部分生活费和学杂费等问题,增强他们的责任和担当意识。
2.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外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外省学生年龄在20岁上下,情感体验敏感丰富,出门在外,心理情绪容易往消极的方向发展。2011年,笔者曾于对我院的外省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受测试的外省学生中,有12%的学生对目前的状态表示不满意,22%的学生表示因学业压力产生抑郁情绪,24%表示有人际关系压力(戴志刚2012)。所以,在对外省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救助时,应该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引导他们走出消极体验。
2.1 引导外省学生积极感受异地求学
高职院校应针对外省学生特殊的心理体验开展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高职院校应开展角色转换教育,引导学生从知识性学习到技能型学习的转变,变消极应付到积极自主学习。二是帮助外省大学生积极感受和适应新环境,不要用过去的环境审视当前的环境,不要因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消极情绪。三是引导外省学生开展积极地的人际交往,培养他们的平等和尊重、理解和宽容、真诚与互利合作等积极的人际交往的品质。
2.2 建设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由表及里分为4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层,包括校园环境、教学场所等;二是行为文化层,包括日常教科研、课外活动等;三是制度文化层,包括校规校纪等;四是精神文化层,指学校的传统精神(徐亮2013)。美好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针对外省学生的心理体验高职院校应该建设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可在校园餐厅设立异地风味的窗口,感受学校对他们的尊重和重视;可带领外省学生参观城市规划馆,了解当地的经济建设,可以鼓励外省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社会实践,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可开展“我的美丽家乡”等主题班会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
3.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健康教育
近几年,我国就经济发展需要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少于我国高校输出的毕业生人数,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笔者曾在2011年对我院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受调查的毕业生中,48%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6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压力较大,在求职过程中,有34%的毕业生认为困扰自己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和专业面狭窄。大学生在就业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存在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而眼高手低、综合能力较差,以及对自身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价是形成就业心理问题的最常见的主观因素(闵琰2012)。开展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院校就业心理辅导,从积极地角度化解就业心理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1 培养毕业生积极地就业压力认知和应对策略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问题本身去获得积极的体验,并积极地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开发自身的潜能,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就业压力做出积极的解释,并从中获取积极的意义,从就业压力本身和消极的情绪转移到如何应对压力,在积极的认识、积极的情绪引导下,采取积极的行动解决问题,可以提高高职毕业生自我选择和管理,提升自信、完善人格,最终带来择业的成功(刘燕2011)。
3.2 开展多层次的积极的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应多层次开展就业指导,用积极地态度和制度培养高职毕业生积极的就业心理。一、鼓励高职学生参加专业实践,使学生在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岗位需求,认识自身的不足,完善自己的择业观。二是邀请成功人士来校做就业创业讲座,以积极地经验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借鉴。三是设置就业辅导课程,强化就业辅导师资力量,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通过积极的干预,帮助高职毕业生保持积极乐观和进取豁达的心态,帮助他们挖掘潜能,提高和完善自我,赢得就业市场的青睐。四是不定期地邀请企业来校开展集中招聘活动,不间断地提供毕业信息
4.结束语
高职院校贫困生、外省学生、毕业生这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既有特性,又有相互交叉的地方,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指导高职院校上述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可以激发他们的活力,消除消极的情绪体验,这对于整个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隐形分类教学模式是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学人格分类的教学体系。该模式依托布鲁姆的知识分类目标,将俄语这一学科内部知识体系进行分类。其内涵为在教育教学规律指导下,基于学科内在逻辑体系和教育对象人格多样化所采取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俄语兴趣,提升学习内驱力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俄语教学;分类;隐形;教学模式
引言:
在对外语教学的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一系列外语教学模式,比如: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就把教学模式分为信息加工模式、个性化模式、合作教学模式和行为控制教学模式。在国内,有关教学模式的探讨及分类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类颇多。如,从教学活动的强度分为:注入式、启发式、问题式、范例式等;从教学意义的生成方式看,分为替代性、指导性和生成性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地应用在各种类型外语教学中,其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在国内,俄语课堂教学自然也不断延续着这些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教学模式的划分无疑在对相关理论的割裂,其划分的标准与依据在个别方面也有些牵强,在具体的实施运用和操作过程中也很难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国内各高校外语教学的语种本体纷繁,每个语种本身都具有其相对的特殊性,而时代的不断发展,也使外语教学的对象在生理和心理有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外语教学的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学科内部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不断变化。针对于俄语教学这一特有的外语教学门类,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隐形分类教学。它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理论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设紧张活泼的俄语学习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俄语的内驱力。本文仅就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提出的心理学依据进行相关论述。
一、 隐形分类教学模式的内涵
隐形分类教学模式的提出不是简单地沿用分类概念界定的。它最初来源于俄语教学实践经验,通过观察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研究俄语语言本身的特点,再从心理学视角探究其存在的理论依据。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被广大教师在认知上进行理解。
隐形,即将俄语中存在的各种繁难语法现象和知识结构体系进行隐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知识的构建和重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求取者,让学生在习得中操练言语,进而内化为语言的掌握,再通过语言知识的内化量和知识的层次性加强俄语言语的习得,从而使交际过程由“逃避”到“大胆尝试”,由“交际失误”逐渐过渡到恰当得体。“隐形”顾名思义在这种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教学对象一般不能从理论层面解释教师的授课意图,在进行言语训练和知识获取时往往存有一定的“好奇”,而教师则是“隐形”的操纵者,是这种教学模式实施中的绝对头脑清晰者。如基础阶段俄语语法中的一个繁难项目主动形动词(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е причастие)变化及用法的知识呈现中,教师可以预先给学生一些带有主动形动词的短语或者句子,如спящий мальчик, спящая красавица, спящий в постели мальчик, Мама смотрит спящего в постели мальчика.等。这些短语或者是句子的选取教师需要花费一些心思,既要是常见的且学生感兴趣的,而且呈现后要保证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能理解其意义和用法,接着进一步呈现相对复杂一些的短语和句子,反复这样训练以后,学生隐约觉得这是一类与动词有一样的词根且与动词支配关系一致的形容词。这就刺激去寻找这些词的来源,从而发现其与动词的真正关系。再通过类比归纳,发现并掌握形动词的词形变化及用法已不是难事。
分类,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将俄语学科内部体系进行知识分类及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学人格特征分类。关于知识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本文的学科内部体系知识分类采用布鲁姆(Bloom.B.S)《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最新界定的二维框架知识分类,包括从具体到抽象的四个类别,即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事实性知识是指掌握俄语这一学科或解决具体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素,具体指一些术语知识,语言交际、语料发生的时间、地点,参与者等等;概念性知识是指俄语这一学科中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知识之间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发生内在联系的。具体指语言框架形成的理论的知识,语料中表达各元素组合情节的知识,它们通常都最具有概括、抽象、总结意义,对于描述、预测、说明或确定相关的事务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程序性知识是如何做事的知识,做事可以是简单的常规联系,也可以是对某一问题新颖的解答,通常指的是如何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恰当完成交际目的方法性知识。元认知知识是指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及自我认知的知识。具体包括策略知识、认知任务知识及自我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对外语学习者发挥主动性有重要作用,学习者可以通过复述语料内容、重新组织和精加工进行监测和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者对这类知识的运用理解其认知活动的优势及不足。
教育对象的心理学人格特征分类。人格特征(trait)可以理解为特定的人格元素,通常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的性格特征,它可以描述一个人的感觉、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具有相对的持久性和统合性。心理学界对于人格的分类也有不同的看法,近年来,被沿用最广的是人格的五种分类,即人格大五模型 (“Big Five” model)。此模型列出了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性(neuroticism)、和善性(agreeableness)、严谨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这五种人格的特征分别表现为:外向性人格热情亲切、爱交朋友;神经质性人格焦虑、感情脆弱;和善性人格温厚、易信任他人;严谨自律性人格组织性和自律性强;开放性人格想象力丰富、有创意。
基于以上阐述,不难理解隐形分类教学的内涵。它具体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规律指导下,基于学科内在逻辑体系和教育对象人格多样化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俄语兴趣,提升学习内驱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二、 教学模式提出的心理学依据
(一)奥苏贝尔(D.P.Ausubel)的“三种内驱力说”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通过长期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研究,提出了对现代俄语教学有重要影响意义的理论——学习动机的“三种内驱力说”。根据此理论,学生学习俄语的动机可大体归为三类:“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出于对俄语语言及俄罗斯民族的好奇心而产生的认知需求,它是俄语学习者本人的内部学习动机。一般会随着俄语学习者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深对俄语及俄罗斯民族的认知欲望,但也有可能因为外界的压力过大而消减或消失。比如俄语知识的难度过大,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给予的过高期望等都可能让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力感,而导致认知内驱力减退或消失。而现代俄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其实,每一位初接触俄语的人都有一种认知好奇心,与其说是“增强”,不如说是“保持”,多年的俄语教学实践证明,增强提高俄语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在教学操作者很难实现,俄语教学工作者要做的是如何将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保持,而非使其消失。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人格特征和知识属性,通过外部动机来拉动内部动机,这也就涉及奥苏贝尔提出的另外两种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及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是指学习者为了赢得长辈和权威的赞许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要把学习搞好的需要,它不来自学习者自身也不来自外部社会,实际上它是成就动机的一种转换体。自我提升内驱力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一定成绩从而胜任工作的一种需要。通过这些能赢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认可,是成就动机的另一种表现。通过对这两种内驱力的加强可以不断转化为学习者的内部动机。换句话说,这三种内驱力的任何一个得以持续或加强都有利于学习者成绩的提高。
俄语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的年龄、性格特征、已有知识基础实施隐形分类教学。就人格的五种普遍特征来说,具有外向性及开放性人格特征的学生,教师可多实施鼓励评价,让学习者感到一种独有的教师期待,通过增强其附属内驱力,保持或提升对俄语学习的兴趣。对于具有神经质特征的学习者,教师尤其要鼓励其多参与言语交际能力,不断尝试错误,接受挫折,每次试误后,教师给予的肯定评价尽量比前一次多,这样学习者学习自信心增强,抗挫折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对于具有严谨自律特征的学习者教师可通过给其布置相对较难的学习任务来提升自我提高内驱力,从而保持其学习俄语的积极性。
(二)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及核心是“习得”与“学得”的区分,以及习得与学得机制在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1。在学习俄语过程中“习得”强调自然的交际过程,是无意识过程,学习者通过反复模仿而达到用俄语交际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更注重言语传达的信息,而非语言的形式。“学得”则相反,学习者更注重语言的结构变化,而非自然的下意识过程。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因个体的差异会有所倾向。如,外向性、开放性人格特征的学生往往采取习得途径学习俄语,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选择自然的无意识的学习环境,通常乐意或主动寻找自然的语言环境,这样的学生相对来说更愿意与外籍教师或者留学生交流。而严谨自律及神经质特征的学习者往往采取“学得”的途径获取语言知识,他们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语法的变化及应用上,习惯追究语言变化形式的由来,交际过程中语言的表达是有意识的,在没有充分的准备下慎于与外籍教师或留学生交流。而具有和善性人格特质的学生在俄语学习过程中往往采取折中的方式,没有明显的那种途径占主导地位,这样的学习者可能习得和学得处理的相得益彰,也可能两种途径都处理的不好,既不愿主动参与言语交际,对语言形式的了解也一知半解。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实习隐形分类教学,鼓励开放性、外向性人格特征的学生参与言语实践的同时,还要引导其关注语言的变化形式,为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具有谨慎特质和神经质特质的学习者教师要不断鼓励其参与自然条件下的言语交流,为其创设更多的言语环境,如课堂上鼓励其与教师进行俄语交流,必要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而对于具有和善性人格特质的学习者,如两种途径都运用的不好,教师应以一种途径入手,引导其提升学习内驱力。
(三)言语理解机制
交际性原则是俄语教学的重要原则。据此,听懂别人说的话或看懂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就成了其中重要的一环。也就是说言语理解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言语理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它包含着复杂的心理过程。言语理解建立在所给语料和交际者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人们在参与交际活动时,总要对所给出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然而信息加工需要利用一定的策略,言语理解也是如此,常应用各种策略,如语义策略、词汇策略和句法策略等。学习者由于自身性格特质和已有知识体验往往会采取不同策略完成言语理解。教师也要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及知识的不同分类预设学习者的言语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游刃有余。
人的言语理解不仅会表现在采取不同的策略上,还表现在对已给出信息的整合。只有当前输入的信息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进行整合后,语料才能被理解,交际才能顺利完成,相反则难以实现。如在讲解及物动词интерсовать时给出这样的句子:Молодую женщину интересует современная музыка.如果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有这样的概念:及物动词与不带前置词的第四格搭配。于是,在看到不带前置词的第四格时便会与以前的知识整合并迅速从大脑中提取这样的信息:现代音乐使年轻女性感兴趣。如果学习者固有信息中储存的是интересоваться这个词,对于及物动词的概念了解不清,当出现此句子时,学习者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интересовать与интересоваться有什么不同,支配关系和意思上有何异同等等。学习者不同,已有的知识储备便会有所差异,要想让不同的学生理解给出的相同语料,就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教师若了解这一点便可对症下药。
人在言语理解的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语言传递的信息,而是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来主动发现或掌握言语意义,这常常要进行推理,通过推理可以了解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促进言语理解。如在与学生训练接续句子的练习中出现这样的句型“Ничего не подлаешь…”2在看到这个句型后不可避免地要做出推论:(你)毫无办法,(你)不得不如何做(因为事情会如何如何)。很多同学都会接续“Ничего не подлаешь,здоровье не купишь.”(毫无办法,健康买不来)但也会有一些同学接续成类似这样的句型“Ничего не подлаешь, я выполню.”(意思是:你毫无办法,我来完成)。基于此,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类型及学生对言语理解产生推理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结语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这样做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而不仅仅在于让学生认知语法现象。有的教师迫于课堂教学的种种客观因素而懒于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俄语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学科内在知识体系构建的前提下,实施隐形分类教学方能有的放矢驾驭课堂,实现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
本文主要针对该模式的内涵进行定义,对隐形分类教学模式从理论构建上进行阐述,并未对该模式的具体操作进行论证。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采取个案研究方法,论证隐形分类教学模式在俄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传统教育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着不足,现代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知识分类观恰恰弥补了其不足。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分类观指导政治课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知识分类观 有效教学
一、传统教育心理学知识分类观的局限
传统教育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形:按反映的深度分,有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按其来源分,有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学科知识分,有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历史知识等;按性质分,有知识和技能等。这种知识分类观是建立在对客体化形式的知识性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自有其合理性,但对于教育和心理领域来说其意义却是有限的,其最致命的缺陷是:它无法正确解释和处理教学中的一些复杂现象。
二、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知识分类观的优势
认知主义心理学在知识观上,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基于此,他们将知识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它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程序性知识,主要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第三类是策略性知识,它用于解决如何高效地办事情的问题。认知主义心理学的知识分类观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指出了我们传统教学从未把握的不同知识类型,并指出对不同知识应该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为我们使用不同策略对不同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工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乔纳生等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新知识类型划分标准,将知识划分三类: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精细结构领域的知识。建构主义知识分类观最大的贡献在于指出了不同类型知识的获得方式不同,为我们正确地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完成从“初级学习”向“高级学习”的飞跃,为指导学生以原有知识为基础,进行思维的综合或整合加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现代心理学知识分类观对中学政治教学的几点启示
1.重新审视教材,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教学方式
传统意义教学的知识目标可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而认知主义心理学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并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相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二是新建构的知识贮存于长时记忆中,而且会随时间延长而出现遗忘;三是意义的提取和运用。用这种观点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反复强调:知识是能力赖以存在的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无法形成能力的。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最困难的一项任务。基础知识掌握得再熟练,一旦面对新情境、新角度、新材料,学生往往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这部分教学目标大体应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目标。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掌握规则;第二,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向程序性形式转化,实现从规则到技能的转化;第三,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为了实现对知识熟练运用的目标,我们主张:教学中应重视知识背景的呈现,克服离析性倾向,即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的知识过程应有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背景,在学生充分开动脑筋的情况下,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总之,使用认知主义心理学知识分类观,重新审视教材,可以使教师重新设置教学目标,并区别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新审视学生,设置恰当的教学步骤,实施恰当的教学方式
传统意义的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阶的划分只是提出教学达到的不同目标,而建构主义理论对这些不同目标的实现方式也做出了深入的研究,结构良好领域及其不良领域知识的分类观为我们如何进行教学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及其基本的方法。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由于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教师就不能回避这些已有经验,而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其新知识的生长点,善于正确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对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教学中通过练习、反馈,达到熟练化即可,这种学习叫初级学习。但是,大量知识则应属没有什么规则和确定性的知识,不能简单地套用有关公式和方法,需要针对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分析、比较、概括、综合方能解决,这仅通过练习是无法达到应有效果的。这就需要进行高级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区分结构良好领域或结构不良领域知识,重新审视学生,审视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就成为我们教学成功最重要的前提。
基于以上原因,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参与性策略,注重引导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教学的起点不应停留在一个新知识的介绍上,而是要创设一种基本的情境,在基本情境的展示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摘 要】目的:旨在说明心理学在飞行训练中具有实用价值。方法:调查初教及中教飞行学员中××人,按飞行时间分组(初教与中教)。通过EPQ调查问卷得出的N、E、P、L得分进行逐步判别分析。然后,采用心理干预对有问题倾向的学员进行训练。结果 通过EPQ量表分析,部分学员性格倾向可能对飞行训练安全造成影响,有必要采取心理干预。同时通过赏识教育的合理运用,可以提升飞行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艾森克人格问卷;心理干预
随着中国民航事业的飞速发展,各个公司对于民航飞行员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作为目前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民航培训学校之一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来说自然是压力倍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校的飞行训练小时记录也在不断刷新。面对如此大量繁重的训练任务,如何保证飞行安全,提高教学质量、效率及飞行学员素质成为了民航飞行学院当前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国内外大量飞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证明心理学在飞行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飞行经历谈谈我对心理学在飞行训练中的应用。
1.了解飞行学员的性格特征 掌握心理动向 及时作出训练调整
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亦称“心理科学”。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对待飞行的态度以及飞行中容易产生的错误也不相同。每位飞行教员对于自己学员性格有充分的了解,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及效率,也有利于提高飞行的安全系数。艾森克人格测试卷可以较为准确的描述出被测试者的性格特征一种有效的人格测量工具,对分析人格的特质或结构具有重要作用(艾森克人格测试详见附录1),而《智力和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与《多重能力倾向成套测试》则可以粗略的对飞行学员进行能力倾向评估。我们对初教和中教的56名飞行学进行了测试,年龄为21-24岁,男性,其中以21-22的人占大多数。中教23人,初教33人。依据飞行小时数进行分组,初教
表1
根据量表标准
(1)E量表:外向-内向,表示性格的内外倾向。
高分特征:人格外向,可能是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外露、冲动;喜欢参加人多热闹的聚会,好交际;开朗、活泼。
低分特征:人格内向,好静,离群,富于内省;除了亲密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冒险和冲动,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很少进攻,情绪比较稳定。
(2)N量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反映的是正常行为,并非指病症。
高分特征:可能常常焦虑、紧张、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起伏较大,遇到刺激,易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
低分特征:倾向于情绪反应缓慢且较轻微。即使激起了情绪也很容易恢复平静,通常表现得比较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
(3)P量表:精神质,也称倔强性,并非暗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但如果某人表现出明显程度,则易发展成行为异常。
高分特征:可能孤独,倾向于独身,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缺乏同情心,感觉迟钝,对人抱有敌意,与他人不能友好相处,固执、倔强,喜欢寻衅,具有攻击性,且不顾危险。
低分特征:能与人相处,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解人意。
(4)L量表:测定被试的掩饰、假托或自身隐蔽,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高分者,示有掩饰,也可能较成熟老练,它本身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飞行学员中典型型的人群比例不在少数,我们也可以从中总结到以下对飞行容易产生消极影响的情绪。
2.量表高分值对飞行活动的影响
P量表分值偏高对飞行不利的表现在难以适应外部环境,感觉迟钝,在教学上可反应为接受能力较差,在飞行技术的学习上常有主见且较难改变,对人保持敌意从而导致团队合作不协调,固执且常考虑不周。而E量表分值偏高表现在情感易冲动,喜欢挑战及冒险,具体可表现为法规意识欠佳、天气条件欠佳下的危险进近等。N量表则表现可能常常焦虑、紧张、担忧、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起伏较大,遇到刺激,易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可能出现不够理智的行为,遇到紧急情况下此类人往往反应较晚,处置能力较差,这是作为飞行员比较危险的情绪,初教的学员有15%可能存在这种表现。
3.针对典型性人格的人群的心理干预方法
根据EPQ量表分析我们看出问题倾向的人群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干预的。常用的干预方式有:① 心理教育:采用集体上课的形式,有计划地集中安排讲授心理应激预防方法,每批问题倾向学员进行心理教育1~2次,每次3小时。②群体不同心理问题,设计团体心理咨询内容,分为开始、发展、成熟和结束4个阶段。干预期间,每周1次,每次2小时。③个别心理治疗:针对性与婚恋问题、人际纠纷等涉及个人隐私较多的就诊者,事故和疾病后康复疗养者及特别要求单独接受心理治疗者实施。每周1~2次,每次1小时。④对学员进行赏识教育避免加重心理负担。
4.未雨绸缪,培养、增强飞行学员的心理素质
飞行教员可以有预见性的“对症下药”,提前预防,出现问题时迅速解决。充分了解各学员的性格特点,对于提高学员机长训练的安全系数也是很有帮助的。良好的机组配合、严谨的驾驶作风、性格上和技术上的良性互补、合理的座舱梯度等都将是安全的重要保证。而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飞行教员对于自己学员性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学员机组慎重而合理的搭配。
总的来说,将心理学全面应用到航空航天活动中早已成为航空航天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而对于我们,如果能够成功将心理科学利用到飞行的教学活动中,必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提升飞行安全和飞行质量以达到持续安全,延长安全周期,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的目标。
[摘要] 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是两种基本的广告诉求形式,根据诉求点的不同,广告可以分为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本文以80名体检客户为被试,以四则广告片为实验刺激,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试图探讨体检客户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产品的品牌态度差异,并进一步结合消费者本身的认知风格和产品因素加以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广告类型对被试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在情感广告中个体的品牌态度较高。2、场独立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广告类型; 认知风格; 品牌态度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体检已成为现代人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引领消费新时尚。而使体检客户认识健康体检产品、了解产品、最终选择购买,不仅是各健康体检中心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善于理性分析的人通常喜欢有事实性信息线索的广告,例如介绍产品的性能、质量、安全特性等。而善于感性分析的人通常喜欢包含情感体验线索的广告,例如幽默、热情、恐惧等。广告形式、个体认知特征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品牌态度,二者又是如何共同影响品牌态度的。基于以上的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广告类型、认知风格、二方面探讨其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1 研究设计与实验方法
1.1 被试 随机挑选体检客户80名参加预备实验,其中男性28名,女性52名。筛选出正式参加实验的被试46名。其中男性15名,女性31名。
1.2 测量工具与实验材料
1.2.1 测量工具
1.2.1.1 认知风格的测量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8年12月修订的《镶嵌图形测验》作为测量工具。测验得分越低表示场依存性越强,分数越高表示场独立性越强。低于10分的被试为场依存者,得分高于14分的被试为场独立者。由此筛选出场独立型被试21名,场依存型被试25名。
1.2.1.2 广告类型的评定 本研究的广告将涉及“情感广告”和“理性广告”两个类型,并通过一个预备实验确定出作为实验材料的广告片是何种类型。评定方法是随机选取体检客户15名,先告诉被试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定义,确保他们对不同的广告形式有一致的认识。预备实验中选取牙膏广告片4则。被试每观看一则广告片后,要求被试根据他们对广告片的理解进行评定,评定选项为偏理性广告、偏情感广告和不确定三个选项。最后挑选出绝大多数被试认为是偏理性和偏情感的广告片各一则。
1.2.2 仪器 多媒体计算机机房,台式电脑50台。
1.3 数据的处理 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2.1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2.1.1 方差齐性检验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259,p=0.301>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1.2 方差分析
表4-2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将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作为自变量,被试的品牌态度作为因变量进行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如表4-2方差分析显示,广告类型的主效应显著,认知风格的主效应不显著,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2.1.3 广告类型主效应分析
表4-3 广告类型的主效应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广告类型的主效应进行分析。方差齐性,p=0.533>0.05。分析结果如表4-3显示,相比理性广告,被试对情感广告中产品的品牌态度较高,并有显著差异。
2.2 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2.2.1 方差齐性检验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453,p=0.425>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2.2 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
表 4-5 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
进一步分析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品牌态度的影响。结果如上表4-5显示,当产品为牙膏时,被试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相同产品的品牌态度在0.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即在情感广告中,被试对牙膏的品牌态度显著高于在理性广告中对牙膏的品牌态度。当产品为手机时,被试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同一产品的品牌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实验的结果显示不同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被试在情感广告中形成的品牌态度的平均分较高。这与研究假设一相符合即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所引发的品牌态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与Chan(1996)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在Chan的研究中,消费者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在0.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情感广告比理性广告更容易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
以往研究显示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对受众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是功能一致性和自我一致性。导致本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被试较多采用自我一致性这种加工过程。被试将自我形象与广告中产品使用者的形象相匹配,更多的关注产品的形象方面的特征,从而情感广告从形象方面的说服作用好于理性广告从功能方面的说服作用。因此,情感广告导致了比理性广告更好的品牌态度。
3.2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广告类型和个体认知风格对被试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这与研究假设二不符合。假设二认为,广告类型和个体认知风格存在交互作用,场独立型被试更偏爱理性广告。场依存型被试更偏爱情感广告。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影响品牌态度的因素最主要的是产品和广告、信息介入度等外在的因素,而个体本身的内在特征对品牌的影响不大。本实验的被试人数较少,实验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也是出现实验结果不显著的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不同广告类型对被试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在情感广告中个体的品牌态度较高。(2)场独立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健康体检中心的广告宣传多注入情感因素,用情感影响顾客的消费选择。
[摘要] 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是两种基本的广告诉求形式,根据诉求点的不同,广告可以分为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本文以80名体检客户为被试,以四则广告片为实验刺激,采用实验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试图探讨体检客户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产品的品牌态度差异,并进一步结合消费者本身的认知风格和产品因素加以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广告类型对被试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在情感广告中个体的品牌态度较高。2、场独立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广告类型; 认知风格; 品牌态度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体检已成为现代人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引领消费新时尚。而使体检客户认识健康体检产品、了解产品、最终选择购买,不仅是各健康体检中心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学者所关心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善于理性分析的人通常喜欢有事实性信息线索的广告,例如介绍产品的性能、质量、安全特性等。而善于感性分析的人通常喜欢包含情感体验线索的广告,例如幽默、热情、恐惧等。广告形式、个体认知特征是否会影响个体的品牌态度,二者又是如何共同影响品牌态度的。基于以上的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广告类型、认知风格、二方面探讨其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1 研究设计与实验方法
1.1 被试 随机挑选体检客户80名参加预备实验,其中男性28名,女性52名。筛选出正式参加实验的被试46名。其中男性15名,女性31名。
1.2 测量工具与实验材料
1.2.1 测量工具
1.2.1.1 认知风格的测量 选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8年12月修订的《镶嵌图形测验》作为测量工具。测验得分越低表示场依存性越强,分数越高表示场独立性越强。低于10分的被试为场依存者,得分高于14分的被试为场独立者。由此筛选出场独立型被试21名,场依存型被试25名。
1.2.1.2 广告类型的评定 本研究的广告将涉及“情感广告”和“理性广告”两个类型,并通过一个预备实验确定出作为实验材料的广告片是何种类型。评定方法是随机选取体检客户15名,先告诉被试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定义,确保他们对不同的广告形式有一致的认识。预备实验中选取牙膏广告片4则。被试每观看一则广告片后,要求被试根据他们对广告片的理解进行评定,评定选项为偏理性广告、偏情感广告和不确定三个选项。最后挑选出绝大多数被试认为是偏理性和偏情感的广告片各一则。
1.2.2 仪器 多媒体计算机机房,台式电脑50台。
1.3 数据的处理 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2.1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2.1.1 方差齐性检验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259,p=0.301>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1.2 方差分析
表4-2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将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作为自变量,被试的品牌态度作为因变量进行两因素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如表4-2方差分析显示,广告类型的主效应显著,认知风格的主效应不显著,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
2.1.3 广告类型主效应分析
表4-3 广告类型的主效应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广告类型的主效应进行分析。方差齐性,p=0.533>0.05。分析结果如表4-3显示,相比理性广告,被试对情感广告中产品的品牌态度较高,并有显著差异。
2.2 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2.2.1 方差齐性检验 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显示,F=1.453,p=0.425>0.05,差异不显著,方差齐性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
2.2.2 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
表 4-5 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
进一步分析产品类型和广告类型的交互作用对品牌态度的影响。结果如上表4-5显示,当产品为牙膏时,被试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相同产品的品牌态度在0.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即在情感广告中,被试对牙膏的品牌态度显著高于在理性广告中对牙膏的品牌态度。当产品为手机时,被试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中同一产品的品牌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3.1 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实验的结果显示不同广告类型对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被试在情感广告中形成的品牌态度的平均分较高。这与研究假设一相符合即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所引发的品牌态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与Chan(1996)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在Chan的研究中,消费者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在0.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情感广告比理性广告更容易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
以往研究显示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对受众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是功能一致性和自我一致性。导致本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被试较多采用自我一致性这种加工过程。被试将自我形象与广告中产品使用者的形象相匹配,更多的关注产品的形象方面的特征,从而情感广告从形象方面的说服作用好于理性广告从功能方面的说服作用。因此,情感广告导致了比理性广告更好的品牌态度。
3.2 广告类型和认知风格对品牌态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广告类型和个体认知风格对被试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这与研究假设二不符合。假设二认为,广告类型和个体认知风格存在交互作用,场独立型被试更偏爱理性广告。场依存型被试更偏爱情感广告。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影响品牌态度的因素最主要的是产品和广告、信息介入度等外在的因素,而个体本身的内在特征对品牌的影响不大。本实验的被试人数较少,实验效果不明显,这可能也是出现实验结果不显著的原因。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不同广告类型对被试品牌态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于理性广告,在情感广告中个体的品牌态度较高。(2)场独立型个体和场依存个体对理性广告和情感广告的品牌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建议:健康体检中心的广告宣传多注入情感因素,用情感影响顾客的消费选择。
摘要: 为有效地进行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本文作者对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收集了他们在心理学学习中的信息并进行了定性分析,整理出了艺术师范生心理学学习特点。
关键词: 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学学习情况访谈
1.问题提出
公共课心理学是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教育理论素养、职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但目前,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传统的心理学教学效果很差,教师不愿意上学生不愿意学。进行心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学学习状况如何,有什么特殊的学习需要等问题值得调查,这将为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客观依据。
2.研究过程
2.1访谈对象的选定。
从邢台学院06、07美术系、音乐系师范学生中随机选取20名同学作为访谈对象,其中大二学生10名,大三学生10名;美术系学生10名,音乐系学生10名。
2.2研究方法。
访谈法。
2.3研究步骤。
2.3.1准备阶段
拟定访谈提纲,内容涉及: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结果、教师印象等。
2.3.2实施阶段
个别访谈。通过访谈,获取艺术类学生学习心理学情况的原始资料。
2.3.3整理阶段
对原始资料加以整理总结,进行定性分析。
3.结论
3.1艺术类学生对心理学课程本身不感兴趣。课堂之外很少关注心理学知识。
3.2艺术类学生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对心理学课程学习很不重视。
3.3艺术类学生反映教材内容枯燥乏味,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没有联系,对于该学科的学习目的也并不明确。他们平常关注的是带有趣味的心理测试、游戏等。他们希望将艺术专业学习的相关知识穿插到心理学教学过程中。
3.4艺术类学生普遍反对单调的讲授式教学,更倾向于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
3.5艺术类学生追求考试简单化,期望教师注重平时学习的过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
3.6大多数的艺术类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的任教教师还比较认真。
4.讨论
4.1艺术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追求独特与个性,创造性强却自由散漫,无视纪律,学习的随意性强等。同时艺术类专业教学是单元制,没有固定教材。这些决定了他们普遍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公共课程的学习。
从心理学教材、教学、教师看,在很多方面没有考虑到这个特殊群体的学习需求。教学理论性太强,和专业联系很少,方法又单一,加上自身文化底子薄,学生当然听不进去。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又少,造成教师只管讲,学生不怎么听。
4.2对心理学课程价值的看法的个体差异。
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对心理学价值的看法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一些学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对自己完全没用,而另一些学生则认为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可以给自己带来益处。如美术系一名大二的学生表示,心理学的学习使他作画时心态更平静。音乐系一女生也认为通过心理学的学习她增强了唱歌的勇气与自信心。但更多的学生则持消极的态度,认为心理学对于学习、生活都没有帮助。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大部分艺术类的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重视心理学课程的学习。
5.建议
5.1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学教学,要精选教材和教师。
一方面,心理学教材应避免选用纯理论的学术性教材。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知识,要开朗、热情、宽容,有沟通能力。
5.2转变对艺术类学生的偏见,满足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特殊需要。
教师要从心里接受艺术类学生,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改以往“发愁给艺术类学生上课”的旧观念。同时对讲课内容要筛选、精选,尽可能与艺术专业学习相联系,尽量贴近艺术类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实践性和示范性。
5.3灵活运用各种授课方式。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的制作上追求图、文、声、像结合;可采用课堂讨论开启艺术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组织学生观看基础教育中艺术类课堂教学录像;可设置教学、生活案例让学生分析,寻求解决应对方案,在实际活动中传递心理学知识。
5.4课程评价应侧重过程性评价。
在课程评价方面,结合艺术类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可以以学生平时实际学习表现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弱化考试成绩在学生个体评价中所占的比例。
5.5学生自身的因素。
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肯定心理学学习的价值,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学生课后要多读一些心理学读物,丰富自己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
2010年4月14日和8月7日分别突发的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对于经历了灾难的人们来讲,这两次灾难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应激创伤。灾难发生后不久,心理专家纷纷奔赴灾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各大媒体也不断介绍心理援助知识和心理援助工作进展情况。有专家表示,灾后重建,不仅仅是大楼的重盖、街道的再修,受灾同胞的心灵同样也需要抚慰,灾区急需一批专业素质良好的心理干预专家和相关人员,这也让我们不由得把目光聚焦到心理学类专业上来。
家族
心理学类专业包括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是现代教育科学家族中的重要成员,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心理需求,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这两朵在时代的召唤下孕育而生的“姐妹花”,成为了教育科学家族里的“新宠”。虽然它们是“一奶同胞”,但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有着各自的专业特色。
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者的基础学科相差不多,理论基础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学专业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掌握。以及一些基本实验和心理测验等基本能力的培养。它主要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应用心理学则包罗万象,囊括心理科学的应用方面,包括心理咨询、工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方向。也就是说,它侧重于基本知识和理论在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关注科研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它主要培养的是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因为都是一个家族的成员,而且是一对“孪生姐妹”,为此它们在许多方面自然大同小异。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要学习相应的基础理论学科,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等。投奔它们的同学都必须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等。
此外,投奔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还要学习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基本实验技能等辅助学科,以适应将来的科研和教学工作。相对于心理学,投奔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还要学习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伴随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它们又共同催生了教育科学上的两个新秀――特殊教育专业、运动心理学专业。
特殊教育专业作为后起之秀,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特别是汶川大地震中在对受伤儿童进行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的工作中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特殊教育专业的同学主要学习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并能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它主要培养具备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运动心理学也是一门很有意思的专业,它是传统心理学科的一个分支,但又具有鲜明的体育特色。众所周知,国际重大赛事的比赛比的不仅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实战经验,更大程度上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较量。很多技术水平很高的运动员往往因为心理素质不稳定,严重影响了原有水平的发挥而与冠军失之交臂。运动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目标正是要培养系统掌握心理学和体育运动基本理论,具备比较扎实的应用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有熟练的应用运动心理学专门技能,能在体育、教育、文化、卫生等机构和部门从事教学、咨询和技术开发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希望
心理学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心理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心理学人才的需求量自然也不断增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各个角落如车站、酒店、宾馆等,甚至人们使用的每一件东西,都在寻求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和管理,这些都需要心理学家的介入和参与。
心理学是一门朝阳学科,它虽然比较抽象,但应用性很强,可以同很多的专业、行业相结合,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相当广阔。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以选择到高校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担任老师、辅导员,或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也可以去企业,主要从事猎头(人才中介)、企业咨询、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市场调研等工作。另外还可以到医院和诊所工作,同时也可以考公务员或到中小学从事心理教学工作。
心理学知识日益渗透到各行各业,如公司企业、教育系统、服务行业、医疗机构。现在很多大公司、学校、机构,都需要心理学人才。我国心理学专业的发展起点低,在理论、技术、方法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上,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优秀的心理专业人员比较匮乏,每百万人口中心理学家尚不足两人;而在美国,每1500人中就有一名心理学家。当前,中国的心理学界经历着变革,西方的心理学思想和东方的哲学思想在近些年发生着碰撞,给中国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这将为优秀的心理学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心理学专业前景大好,作为她的“孪生妹妹”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也不逊色。据权威专家分析,今后对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尤其是偏向于理工科专业的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需求量会大幅度增加。而就目前全国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看,由于每年的毕业生少,如全国能够培养工业应用心理学本科学生的大学仅浙江大学一所,剔除升入硕士阶段学习的毕业生外,该校每年毕业本科生仅10余人,因此就业前景良好。
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少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业面比较窄。实际上,他们的就业领域很广,就业领域主要有:进入大中专院校、社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到企业、医院、司法部门从事商业心理、市场预测、心理治疗、犯罪心理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进入各级企事业单位从事人事选拔、培训、考核和激励体系设计等工作;进入高校领域进行应用心理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入伍进部队,近些年来,基层连队、武警部队从地方大学招收具有心理学背景的大学生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军人心理辅导工作等,这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新途径。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进部队从事战士心理辅导或做思想政治工作,比较容易出成绩,而且待遇也较高。另外,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创建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培训机构、社会调查专门机构等等。
天地
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本科层次的院校均有开设,但这两朵姐妹花生长的疆土主要在师范院校和一些实力强的综合院校。
在一批本科院校中,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的基础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浙江大学的应用心理学,它们的实力都是有目共睹,在全国名列前茅。
南开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属于南开大学的一个新兴专业,其社会心理学实验室为全国第一家,拥有独立的教学实验室设备,主要以社会心理学和健康保持心理学为特色,学生实践机会丰富。
中山大学在杨中芳教授的带领下,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发展迅速。
当然,中科院心理所是不可遗漏的,他们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走在全国理论前沿。
陕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学系是教育部在西北地区成立最早且唯一一所培养心理学专门人才的教育科研基地,在空间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
武汉体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从竞技运动心理和大众锻炼健康心理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将心理学的原理和竞技体育、大众健身锻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应用心理学的特色。
另外还有一些省属重点院校,他们的师资力量、科研设备和科研水平都很不错,像湖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等。
二批本科院校中开设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也有很多。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大学的应用心理学专业都很有特色,都下设了应用心理学研究所与认知和发展心理研究所。
河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都设有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点。
四川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均有基础心理学和教育与发展心理学硕士点,以及基础心理学博士点,并拥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此外,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江西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漳州师范学院、江苏盐城师范学院的心理学都很有发展潜力。
三批本科院校和一批本科院校可以纵向剖析。分数偏低的同学可以把眼光定格到三本院校中心理学不错的院校,如浙江大学行知学院、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等。
其实,各院校的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各有特色,不论是一本还是二本,抑或是三本,同学们都能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得到一定的实践机会。如果有同学想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也可以考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南开大学都是很好的硕士研究生报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