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7 02:49:30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不合理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软硬件更新快速增长,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然而在现在的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却没有考虑这些因素,导致教学内容比较稳定、知识陈旧,教材和教学相关的软硬件环境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尤其是教学内容没有和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紧密结合,未能达到课程内容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1.2课程体系与专业脱节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第二个学期理工类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文史类专业开设《VFP程序设计》,同一课程采取同样的教学大纲,统一学时。导致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不能切实解决专业的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课堂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未能达到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
1.3教学方法简单
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模式上,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教学效果不够明显。没有采取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模式,不能满足实现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目标。
2教学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依据“互联网+行动计划”,对课程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如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讨。
2.1课程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考虑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别性,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学分依据理工、经管、文法、艺术、师范等类别进行了区分设置。坚持从“工具论”上升到“方法论”,从单纯的“实用技能”转变为“思维训练”与“能力训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互联网思维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
2.2构建课程体系
由于“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行动的推进,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将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所有的专业共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学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依据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理工类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财经管理类专业和文法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艺术类和师范类开设《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根据专业的目标,后继将要开设1—3门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师范类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学专业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及有关算法的课程、自动化专业开设有关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课程、制造类专业开设有关物联网技术方面的课程、财经管理类开设有关电子商务网站的课程。通过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的应用能力。
2.3教学内容改革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中,理工类专业课程内容侧重信息检索技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跟踪学科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经管类专业课程内容侧重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文法类课程内容侧重Internet基础与应用,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能力;艺术类课程内容侧重多媒体技术,培养音频、视频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开设的第二门课程应依据专业类设置不同的课程,为了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尤其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有关的专业,探索与互联网+的实际应用问题,通过算法实现和设计满足专业需求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求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
2.4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案例来组织课程讲授知识点,以应用为主线加强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坚持理论够用和注重算法实现的原则;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在实验室进行互动教学,边讲边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巩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通过精彩教学案例带动知识点,讲、学、练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物联网等有关最新技术发展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开阔了视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讲”。针对专业不同开设的实验项目,如In-ternet实验、高级排版实验、PPT多媒体作品实验、电子表格实验、多媒体应用实验、迭代递归算法实验、二分查找实验、计算积分算法实验、数据库应用实验等项目。通过实验项目完成相应的案例,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采取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方式,探索“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结束语
本文总结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和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思想应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必能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进行紧密结合,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当前经济的需求。在未来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仍然需要对教学改革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和研究。
作者:王振福 郑志秀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1国内外课程设置现状
如何训练大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和灵活运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是国外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主要开设有计算机科学基础、计算机科学概论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对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论、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并运用示例解释抽象概念。主要采用学分制和小班制的形式,开设各类计算机进阶或个性化课程,允许课程内容由学生与老师商定。国内高校存在学生数量多、教学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采取小班制教学的条件并不成熟,因此,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分级方式较简单。目前,国内各高校主要针对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进行讲解。按照教育部教指委关于“分类、分层次指导教学”的要求,在认真做好通识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满足差异教学的需求。目前,国内各高校普遍根据教指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广泛开展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关的分级改革,大部分高校普遍采用的课程体系为“1+X”,部分发达地区的个别高校采用“2+X”的课程体系。通过“X”门应用课程满足大学生计算思维的高层次教学要求,培养各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他们本专业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2我校分级改革实践
随着塔里木大学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主,农、理、工、文、管、法、经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因此生源较复杂,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少部分学生来自城区,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少数民族学生占比30%左右,其中部分民族学生为民考汉学生,穿插在各汉族班进行专业学习。因此,各教学班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自2008年以来,我校每年组织入学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摸底考试,一般都安排在军训结束后的第一周周末进行。采用我院教师开发的考试系统,由考试系统自动判卷,在摸底考试前,不对学生做任何辅导,以便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通过连续多年来的摸底测试,获取了大量客观数据,为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以2008年的测试数据为例,全校随机抽取了16个汉族本科新生班级参加摸底考试,合计494人。测试结果并不理想,平均测评成绩为37.47分,满足学校合格线的学生仅占9.1%,这充分反映出我校全体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整体偏低。根据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的新生计算机水平摸底测试结果,我校从2010年开始,逐步开展了一系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经过2010年至今的分类、分层和分级相结合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我校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并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满足我校学生计算机教学要求的课程教材。2009年以来,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教考分离,从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改革为机试。我校民族班学生,特别是民考民的学生,汉语交流能力不是很好,如果强行与汉族班学生安排在一个教学班学习,将出现一系列的学习困难问题。因此,我校首先对民族班和汉族班分开教学,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地讲授相同各部分内容,并采用不同的考核和评价体制。然后,根据学校各学院的专业要求,按三个层次开设不同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其中,第一层次开设的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层次开设的课程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目前主要有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应用技术这两门课程,分别面向理工科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开设;第三层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主要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以各学院自行设置为主。然后,针对第一层次的学生开展分级教学模式,在新生军训完的第一周进行分级测试,对大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并将理论授课与实验授课分离,实验课除要求上课的学生外,其他学生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对分级测试中获得较高成绩的同学,另开设四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其一进行学习,包括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和flash动画设计。
3我校分级改革效果
我校从2008年开始逐步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分级改革以来,认真听取师生反馈意见,调整教改方案,不断探索适合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形成现有的分类、分层和分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3.1学生成绩提高分级教学
改革以来,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新疆自治区高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考试中达到了97%的通过率,且优秀率非常高。
3.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入学时已有较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通过分级测试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提高班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学生计算机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增强了同学间相互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了提高,能够积极主动拓宽学习范围,逐步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形式。
3.3教师的授课针对性更强分级
改革后,同班次的学生水平相差不大,各层次教学的授课教师所面向的教学对象的差异度相比原来得到明显改善,从而能较容易实现一致的教学目标。原先“前推后拽、力不从心”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改善,对教师评价的优秀率也逐年提高。
4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虽然我校现有的分级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如何在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是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下一目标。我校将通过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来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施明登单位:新疆塔里木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社会的发展带动科学的进步,计算机也深入到各个领域。《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普通本科院校大一新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必须要使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给出了两种新的策略分别为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根据现有的教学模式提出四种改革策略,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探究——发现”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联系生活教学策略。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开发;教学策略研究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世界进入网络时代,计算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培养高能力复合型的人才是保证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各个高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投入更大的精力。《大学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之一,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本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首先开发了新的教学策略,分别为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其次根据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策略改革[1]。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开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计算机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在大学中,计算机专业也是一门热门行业。《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基础教学课程,如何有效的实施互联网教学一直都是相关学者重点研究的话题。本文开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只有两种,分别为: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这二者的对比如表1所示[2]。(1)产生式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自主地产生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就能够主动去组织教学内容,学习起来更有积极性,学生会根据自己安排的学习顺序去学习计算机内容,在教学者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换句话说,产生式教学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教学内容,学习过程处于一种主动地位[3]。产生式教学具有如下优点:①能够帮助学生将计算机信息与他们自身对知识的认知有效结合,从而更加主动深入地处理信息,学习效果也会更好;②为了让学生学习进行自主学习,跟根据学生自己的想法进行实践,允许学生自主实践、设计和改善他们的想法;③学生自己设计的研发教学策略,会让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积极性,使学习兴趣更加浓烈。产生式教学策略也具有如下不足之处:①完全依赖学生进行教学设计,所设计的过程极有可能是不妥的,而学生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设计,往往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②对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过于依赖,如果学生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种方法很有可能失败。(2)替代式教学策略是一种在传统教学中更加常用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主要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对教学信息进行处理。替代式教学策略具有如下优点:①学习效率明显高于产生式教学策略,学生在短期之内就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内容;②对学生的知识储备量没有过高的要求,知识储备有限的学生学习效果更好。与此同时也具有如下不足之处:①因为学生在学习时投入的心力和智力较少,对信息缺少深度的处理,因此学习效果不如产生式策略好[4];②而替代式教学策略的安排过于紧凑,大量的学习内容使学生丧失学习积极性,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受到制约;③计算机内容本来是一项极其容易出现变化的内容,但是替代式教学策略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学生学习过程较为枯燥。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改革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策略不够完善,各个高校应该积极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本文认为以下教学策略可以带动学生的进步。(1)主动参与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激励、引导,主动积极地置身于教学活动中以掌握知识、发展教学策略。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就会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明确学习目标与动力,全方位参加到学生的学习中。(2)“探究-发现”教学策略。“探究-发现”教学策略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事物的现象探讨事物的本质,从而获得该事物现象的本质及关于现象间规律性联系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探究教学需要根据特定的流程,教师为学生抛下一个问题,学生对教师留下的问题主动思考,认真观察。(3)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以小组为基本单位,为小组设定目标,小组内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目标,然后通过判断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评价教学策略的好坏。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分析可以了解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之一,必须要研究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策略有两个,分别为产生式教学策略和替代式教学策略。
作者:贺令亚 单位: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对于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可以说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是当前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为此,教学工作者需要针对当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情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课程安排进行统筹安排,通过科学合理、高效高质的教学方式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
一、引言
21世纪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随着网络信息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21世纪背景下,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必须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技巧,可以说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强弱已经成为人们衡量现代优秀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即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大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整体偏低,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理论、加强教学实践、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我国各大高校较为紧迫的任务。
二、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保守落后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比较落后,教学内容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仔细观察会发现目前不少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结构仍然沿用了最为传统原始的“学科体系式”,教材中的内容版块的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在瞬息万变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教学内容保守落后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教学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计算机相关技术是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中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及时更新,尽可能融入更多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学生扎实计算机基础,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活动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不能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单一的教学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负面情绪,阻碍学生能力的培养最终降低教学质量。然而当前许多大学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学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学工作的展开困难重重。还有部分教师仍然采用讲授的方式灌输大量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学习效果评价不够合理
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高校大学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主要还是试卷考试,分数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关键。显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仅仅通过分数来评价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理解、掌握的情况是不合理的。纸质试卷考试只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能反映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的高低。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
面对当下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教学工作者有必要探究多种有效的方式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高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教学工作者要敢于尝试,积极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努力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展开。
(一)完善课程设置,落实分层教学
不同专业的学生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能有一定差别,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只需要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即可,而对于某些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必须掌握更加系统专业的计算机知识。由此可见,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教学工作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专业的需求。例如对于非理工类的学生群体我们可以将必修课与选修课巧妙结合起来,必修课主要是学习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选修课则是动画技术、网站建设等。将分层教学引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具有极大的现实价值,分层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打破传统僵化的教学方式,激发课堂的活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大学阶段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区的差异导致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各不相同,采取分层教学符合实际的教学环境,因此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使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计算机的更新换代,计算机相关的技术也有了深入的发展,在这一形势下教学工作者必须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引入更多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学工作者要树立长远发展的眼光,大胆创新,突破传统的教材结构体系,将新理论、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去。应试教育模式不利于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工作者必须积极展开网络化教学,拓展教学范围,改善教学环境。
(三)加强实验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出真知,在教学中增加实验环节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大学计算机教师应当积极引入实验教学,为学生创建实验动手的平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养。在实验之前教师要将实验的方法、注意事项、素材、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针对性展开教学指导,不断提升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我国现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工作必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实验环节、落实分层教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获得提升与发展。总而言之,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与社会形势下,要想真正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学计算机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我国培养更多可用之才。
作者:姚丽敏 单位:安徽省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对计算机思维的定义进行分析,并且提出该思维的核心以及本质。之后笔者在对计算机基础教育之中计算思维的现状进行简单介绍,最后提出面向计算思维教学改革的一系列策略。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201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国良院士在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将计算机思维引入到大学的计算机教学之中。从这时起,计算机思维这一概念开始被教育界所广泛接受,并且受到极大的重视。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之中,加入思维能力的培养计划,可以锻炼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帮助他们利用这种思维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对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计算思维的内容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早在2006年就将计算思维进行了定义。他认为计算思维就是利用计算机学科中的基础概念去解决一定的问题,或者设计系统,并且对人类的一系列行为进行解读。计算机思维实际上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之中的很多思维活动。而正是因为上述的原因,计算机思维这一概念也就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让大家很难深入了解。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对象大多数都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所以即使周教授之后又对这一概念进行进一步的归纳,但是其依旧显得十分晦涩,让学生很难真正理解,讲解的过程本身,对教师也是一大挑战。在经过讨论之后,教育工作者发现,可以对周教授提出的理论进行进一步提纯和精炼,并且将其概括成为三方面问题,这三方面问题分别是“意识、方法和本质”:(一)计算思维意识计算这一思维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之中。而这种思维意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逐渐有所变化。因此其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发明,也并不是一种新的思维方法,而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现如今,计算思维以及理论、实验思维已经被认为是人类的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机学科是利用设计和构造来对计算思维进行培养的,而计算思维的案例在计算机教学之中也是处处存在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就是怎样将计算思维这种本能的行为转化成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行为,并且利用计算思维去解决各种问题。(二)计算思维方法计算思维方法是计算思维的核心,周教授将其延伸成为七大类,而这七大类进行总结之后可以大致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就是数学以及工程方法,而另一方面则是计算机科学的独有方法。计算思维以及方法之间是相互促进,呈现互补的趋势的。前者是利用后者作为工具进行研究而逐渐丰富起来的。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中,每一个定义基本上都有着其对应的思维方法。例如,Cache实际上就是缓存的方法。而在应用计算机的过程之中,每一个案例都是计算方式的多种集合。(三)计算思维的本质计算思维归根结底是一种抽象的、自动化的思维方式,它和数学、物理这两门基础学科的思维方式相比较,要复杂得多,甚至可以完全用符号来表示。数学抽象就是抛开显示事物的特征,仅仅保留其量的关系以及空间形式。计算机思维的抽象却具备有限性、程序性以及机械性。
二、计算思维教学现状
1.计算思维教学是无意识的。实际上,在当前这一阶段,对计算思维的研究还远远达不到成熟,而计算机这一学科本身的特性决定,其就是用来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其实就是计算思维的方法。所以目前计算机老师大多都会在课堂中无意识地进行计算思维的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是被动的、松散的。2.难以认识到培养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在之前,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思维仅仅是应用计算机的一种能力,而没有意识到该思维实际上也同样是人类的三大科学思维之一,并且推动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正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对计算思维给予重视,所以现阶段人们很难从战略思维的高度将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凸显出来。3.教学只注重技术与应用,却忽视了思维方法。开发软件以及系统才是计算机应用最为重要的目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人们大多只重视计算机的开发过程以及相应的细节,而忽略计算机思维方式的教学。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重视思维教学这一过程,并且找到思维教学发展的方法。
三、面向计算思维的教学改革策略
进行计算思维教学是把原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提升,而不是另起炉灶,将当前的教学方式全部推翻。实际上计算机思维教学就是将计算机思维以及基础课程结合在一起,让前者变被动为主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重视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分别是“技能、知识和思维”。在当今社会,所有的大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但是实际上,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是按照之前的教学策略,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讲解一些计算机知识,而很难顾及计算思维方法的培养。在现阶段,老师应该将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并且在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将计算思维方法直接传授给学生。此外老师还应该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一系列方法,对学生计算思维进行强化。尽管提升学生计算思维的课程有很多,然而其中最好的课程依旧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这是因为该课程是我国各类高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而学生进行该课程的学习之后,应该可以有效地提升计算机的使用能力,并且从一个较高的层次认识计算机的本质,可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而有意识地将在该课程中学习到的一系列手段和方法应用到自己本身的专业之中。我校在进行基础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将计算思维这一全新的理念融合到教学之中,并且提升学生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这样一来,就可以真正地让学生作为课堂的核心,帮助学生提升创造能力,使得学生可以真正地利用计算思维,去解决一系列问题,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提升,进而提升我校计算机教学水平。
作者:姚丽敏 单位: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在讲解计算机科学领域里“有什么”的基础上,探索通过作品设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完成由“有什么”到“能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的升华,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化为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作品设计;教学探索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点多放在计算机科学领域里“有什么”,即二进制、计算机的软硬件组成、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多媒体以及计算机网络,这些内容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传统的教学以及考核模式把这些内容变成了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强制灌输给学生,学生忙于机械记忆以应付考试,而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也很无奈,总想在有限的学时内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计算机技能,但最后只能走马观花式的授课,因此经常听到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不想学习,事实上,大部分学生不是什么都不想学,只是对于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纯粹的基础理论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1,2]。很多同学在经历了背知识点的复习之后,考试结束如果有人问起学到了什么,经常会说好像什么也没学到,原因在于虽然学生上课听了,知识点记了,实验课上实验也做了,但是他们没有机会使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完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东西,比如一段搞怪的动画、一段怀念中学同学的视频、一个小时候玩过的弱弱的游戏,给学生一个机会或者说一个要求,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作品,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基础知识技能的有用之处,并收获满满的成就感。
一作品设计的内容
要想学生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升华、内化为一种计算思维能力,需要在“有什么”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能做什么”[3],也就是计算机能解决什么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们以作品设计作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热情。作品设计就是自主学习,经常有老师抱怨课时太少,这个软件也没法讲,那个软件也没法讲,可是事实上,学生玩游戏玩美图,都是软件,没有人教也会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学计算机基础中除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上讲解,还应该混合使用自主学习的模式,即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不讲软件使用的具体操作,仅仅提出一个设计作品的要求,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完成。我们设计了三个作品,分别是计算机配置单、多媒体作品以及组装局域网,为了不让学生疲于应付,而是能够真正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作品,并不要求学生全部完成,只要独立完成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作品,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平时成绩,主题没有限制,必须独立完成,如果工作量太大,需要合作完成,可以单独申请。
(一)计算机配置单
计算机硬件组成,是计算机基础课内容之一,在基本内容讲解基础上,我们设置了一个作品,即一份计算机配置单,引导学生在一定预算之下,通过网络或者DIY配机实体店搜索当前市场上的计算机配件型号与价钱,比较学习过的各配件性能指标,综合考虑性价比,完成一份配置单,可以是Word、Excel或者PPT等形式,可以使用数据和图形分析CPU以及I/O设备花费比例。
(二)多媒体作品
多媒体部分的主要理论内容是音频数字化、图像数字化以及视频和动画的原理,由于学时限制,没有时间详细讲解各种软件的使用,我们尝试在介绍每种媒体结束后,介绍几种常用软件。音频数字化之后介绍GoldWare,使用这个软件打开一首音乐,就可以看到基础知识部分讲的概念,如声道、采用频率和量化精度,GoldWare有着强大的编辑音频文件的功能,课上举例截取音乐的高潮部分作为手机铃声。图像数字化之后介绍Photoshop,这个软件很多同学都用过,介绍抠图和相片祛痘功能,相片祛痘时,基础知识中的像素的概念就会出现了。视频之后介绍最常见的MovieMaker,制作过程按顺序排列图像和视频,学生可以形象地理解连续的图像播放的含义。动画之后介绍Flash,展示动画是如何在一帧一帧之间顺序变化。这部分我们设置了一个作品,即多媒体制作,音频、图像、视频以及动画都是可以的,实践证明这个作品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生们的主题很多,如家乡介绍、中学生活回顾、大学生活片段、喜爱的动画、喜爱的乐队等等,这些内容都在学生们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很好的作品,不仅学生有收获,老师也对学生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组建局域网
现在每个学生都用网络,手机上网,计算机上网,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大家平时上的网是Internet,除了Internet这种广域网,还有一种也很有用的网络叫局域网,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作品,就是自己在宿舍组建局域网,局域网一旦组建成功,无需花钱上Internet,也可以在宿舍联网打游戏,一听到这个,很多学生真是眼睛发光,这一作品要求使用word或者ppt或者视频记录网络组建过程。
二作品设计的益处
(一)学生的收获
在学生的作品设计过程总结中,可以看到很多同学真实的收获。物理14级3班的林佳铭同学,在总结中写到:“老师,我做好啦~!就像你说的,真有成就感!但是我也在使用MovieMaker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1)我发现制作时在右面的预览时背景音乐与视频的同步情况和保存成电影之后的同步情况不同。保存成电影后背景音乐会比预览时走得快。本来我昨天都做好了,结果今天发现这个问题后又得重头做一遍(片中会出现歌词的文字,需要非常同步才行);(2)视频效果中的“淡入,从白变起”与“缓慢放大”或“缓慢缩小”一起用的时候会出现bug,具体情况是图片突然放大或缩小后就不动了。但遇到这种情况把“缓慢放大”或“缓慢缩小”删除再重新添加就会变得正常,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一开始以为这是偶然情况,可是后来又遇到几次。”应用化学15级1班马聪同学,在总结中写到:“从上个星期天运动会结束一直到现在才做好。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自己的作品后还是很高兴的,有一种自豪感,最重要的是从制作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功能,就像在一片森林里,不断的发现宝藏,我将会继续探索,去发现更多宝藏!”课程结束后,也许学生忘了教这门课的老师是谁,忘了背过的知识点,但他们一定会记得自己倾注心血完成的那个作品,记得那个作品背后的基础知识,这就是在知道“有什么”的基础上,完成了“能做什么”的升华。
(二)师生的交流
在网络通信发达的今天,师生之间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交流,学生完成作品的过程,对于学生的答疑、解惑、鼓励和安慰,就是很好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同于一道计算题的讲解,这种交流可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的表达方式以及学生遇到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在交流过程中多一些了解,同时也多一些理解,在对话中引导,在交流中进步,教学相长。教学实践中,对于这类不同于计算进制转换、计算多媒体数据量的作业,学生还是很陌生的,最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畏难,有的学生不断向老师强调自己基础差,没用过计算机,做不了作品设计,对于这类同学我们就是不断地鼓励鼓励再鼓励,并且在课前展示已经完成的作品,请完成的同学讲解基本过程,最后很多同学表示在老师的鼓励下完成了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作品。
三结束语
在学生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有的安装不了、格式不对、字幕加不了、软件BUG、无法保存,在我们看来这一切都是闪着光的,学生遇到的这些就是学习,不仅是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是人生中遇到困难解决问题的学习。
作者:孙晋非 张瑾 刘世蕾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
[摘要]文章介绍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指出了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在阐述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的同时,提出了分层教学所应遵循的原则。最后,从教学目标、教师定位、设置课程、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几个方面,提出了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与特点
1、基本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是计算机工作原理、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以及个人计算机系统的介绍。其次是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的基本应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互联网的基本应用技术。例如电子邮件的收发、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如何使用文件传输协议进行上传和下载、以及利用BBS等工具交换信息等。再次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包括如何进行文件的管理、存储方法的使用,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等。
2、主要特点
信息化学习的核心,在于信息处理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而言,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应注重信息意识的培养,使其清楚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种类。同时,信息获取的能力也不容忽略,对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处理,使其成为有用的信息。因此,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来确定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无用的信息。而对于信息资源的利用,必须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尤其是引用他人成果的时候,需要对其加以标注。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加强对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与信息素质培养的需要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就其内容与难度而言,尚停留在中学阶段的水平,不实用的陈旧性知识还广泛存在。由于中小学阶段对于信息技术课的重视,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术,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却依旧存在着较大程度的重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更难以满足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需要。相当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而言,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内容与知识比较陈旧。
2、教学方法单一
在授课形式上,计算机基础课程普遍采用理论+上机的授课方式,主要以PowerPoint课件形式为主。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始终牢牢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导。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容易使学生对理论课程感到枯燥乏味,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上机部分主要由学校的实验中心负责,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之间,缺乏了及时有效的交流,使得上机课程内容的设置针对性不足,难以让学生获得明显的收获。过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既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更难以达到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
3、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
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考核的最终目的。而目前尚未构建相对完善的评价机制。过度注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甚至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一些学校为了应付考试,甚至要求学生熟记操作步骤,严重背离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初衷。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素质。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展,是最普遍、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培养途径。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促进和提高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分层教学的意义与原则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实施分层教学,有助于教师应变能力的提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计划的灵活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锻炼教师的组织调控及应变能力,更对其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益于教师自我提高的意识与动力的提高。而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以及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是将其划分为不同学习层次的重要因素。分层教学的实施,还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充分发展,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以及潜在的能力。通过体验成功所带来的激励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遵循的原则
1、坚持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大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按照马克思主义认知论的观点,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因此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把握教学的全局性
对于不同阶段的教育而言,应试教育始终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教师对于学生的衡量与评价,主要取决于考试的成绩。对于优等生一向给予特殊的照顾,而长期忽略了成绩较差的学生,属于典型的局部性教学。而分层教学的实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每个学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3、坚持客观性与民主性
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着客观差异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并不适合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的实施,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层次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其提供悉心的指导和帮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后进生应当坚持民主性的原则,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和提高。
4、把握激励性原则
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因此,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牢牢把握激励性的原则,注重学生潜能的激发,增强其取得成功的信念。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形式进行细心的观察,对于其所取得的进步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及时将进步较大的学生调入更高层次,不断激励相对落后的学生,以促进学生整体积极性的提高。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一)确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
对于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由于已经拥有了较高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应当努力创造条件,将其培养成为拔尖人才。注重这部分学生潜能的挖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水平一般的学生而言,尽管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却不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其培养目标应当向更高层次的学生靠拢,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基础水平较差的学生,由于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加缺乏学习的信心,则应当以培养兴趣、树立信心为主要目标。通过规范其行为习惯,促使其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
(二)明确教师的教学定位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始终占据了主体的地位,而学生则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分层教学的实施,则采用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教师甘当学生的配角。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教师积极为学生做好辅助、引导的作用。无论哪个层次的教学,都包含着丰富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对教师的基础知识水平、教学经验与责任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面对低层次学生的教师,更应当具有足够的耐心,以保证分层教学的效果。
(三)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语音机房,在WinXP的测试环境下,采用NCRE一级等专业的模拟软件,对入学学生进行摸底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了计算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WinXP的基本操作、office2办公软件的基本使用,以及电子邮件、网页等方面的网络操作。对于基础水平较差的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安排一个学期;而对于基础水平稍好的学生,则考虑安排半个学期的课程,同时增加其他相关课程;对于通过摸底考试的新生,可让其选修《Photoshop》、《Flash动画》、《网页》、《VB》程序设计等课程。
(四)构建差异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分层教学中,教学评价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教育水平不同,需要差异化的评价结果。应当充分结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特点,对学习的过程与操作实践进行多项小结和评价,涵盖过程、阶段、个案等内容,坚持差异性、及时性、鼓励性的原则。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更实现了对学生平时学习活动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五)因材施教的编写教材
在分层教学中,教材的作用同样不容忽略。传统的一本通式教材,无法满足分层教学的需求。按照先横向分类、再纵向分层的原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与今后的就业方向。选择或者自行编写相应的教材,并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反馈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改。同时,由于教材普遍存在着滞后的特点,应当适度的增加计算机前沿的相关知识,以及网络使用安全知识。
(六)及时转换教学方法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计算机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群体为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只占到了理论课程总量的一半。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理论课讲解,但在进制转换等内容的讲解时,则应采用黑板+粉笔的方法进行,讲解点到为止即可。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讲解主要针对其掌握较为生疏的操作部分,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助辅导。选修类的软件课成,则优先考虑小班实践教学,讲解的内容应根据学时的长短来决定,并牢牢坚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结语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加上对于分层教学本身所引发的问题思考,以及由此而进行的教学探索,都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分层教学的实施,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以此为依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有了更强的针对性,能够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整体提高。在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缩小学生间的两极分化,大大提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
作者:周翔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发展模式,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显而易见,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对于社会各个层面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对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关知识对大学生普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应用性,操作性等特点也决定了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中有特殊地位。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不断摸索和自我研究,才能实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视频资源作为新媒体的产物,随着科技不断普及而成为易得的资源。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及特点,对视频资源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视频资源;计算机;实践
随着信息化浪潮不断地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冲击,人类即将进入全面的信息化时代,进入全面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与大量应用。能否熟练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深刻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一个现代人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密切相关。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开设目的便是给大学生普及基本的计算机技术,使其有基本的技能。实践作为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长期以来没有正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视频资源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结合实例对视频资源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所具有的优越性,积极性,合理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如何高效利用视频资源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进行思考。
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特点与现状
1.1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的特点
实践,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实际的操作,使学生深刻理解所教授的内容,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学生一定的创新意识。总的来说实践应当具有操作性,互动性,自主性三方面的特点。所谓操作性,便是实践本质的体现,实际操作,自我经历,唤醒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渴望,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学生产生深入而广泛的影响。互动性是实践的基本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才能发挥教学最大的效用,学生的每一项操作都需要老师的引导。而自主性反映了实践中的主体学生对于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热情。
1.2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的现状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广泛开展于各大高等院校,可是实践并未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目的,本文通过研究,采用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实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可由以下三方面反映:(1)实践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理念滞后,“言传身教”式的教学,并没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2)学生自主性不强,实践变得枯燥乏味。(3)学生对于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明确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以后学习与工作的作用,加上学校引导不够充分,使实践效率降低,作用降低。
2视频资源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的应用
2.1视频资源的特点
视频资源作为新媒体的产物,随着科技不断普及而成为易得的资源。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视频资源总的来说有以下特点。易得性,科技不断进步广泛普及,使得视频资源具有易得的特点,制作与使用十分容易。
2.2视频资源应用与实践的方式
视频资源已经大量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主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将实践内容录制成视频,从而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大节约老师的时间与精力。这样的思想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思路,不断出现的高校精品课程便是此种应用方式的最好例证。此种方式在节约教学资源的同时,达到课程要求,不过对学生自主性有较高要求,如何监管,如何检查教学成果有待进一步探讨。(2)开发交互式实践视频系统,学生在实践操作时,观看相应视频进行学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系统将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视频发送,在良好互动的同时,达到教学目的。此种方式开发成本较高,视频数据库应当不断完善。良好的交互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种方式应用于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符合大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具有很好效果。(3)课堂教学与视频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部分内容由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讲解,部分晦涩难懂极为抽象的内容使用视频资源进行讲解。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与应用视频资源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本质上并没有脱离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一种较为保守的教学方式。正是由于此种方式的保守性,使大部分老师学生都能适应,当然教学成果也较为保守,即不能最大程度发挥视频资源的优势。
3如何高效合理地将视频资源应用于实践
3.1视频资源的高效率应用
上文中已经分析了视频资源在实践中的积极性,较传统教学方式优势明显。所以视频资源的高效应用变得重要,在高校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当建立视频资源教学数据库,通过合理方式保证视频的质量,建立一定的教学制度不断更新视频资源,使教学资源与时俱进。数据库的应用使视频资源的使用变得高效,节约了大量的教学资源。
3.2视频资源与实践的合理结合
视频资源与实践的结合,使实践变得高效。但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不使用视频资源,传统实践方式弊端会越来越大,上文已探讨,不再赘述。如果大量繁杂地使用视频资源,这就会大大地冲击当前的教学模式,使其完全改变,这对于教学者与学生都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大量应用视频资源显然是不合理的。视频资源使用方式与使用程度应当进行深入研究,对不同的施教主体应采取不同模式,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所处阶段,当前的认知水平与心理水平,进行因材施教。
4结语
本文分析研究实践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重要性及特点,对当前现状进行了研究。肯定了视频资源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的优势从而从多方面研究如何高效合理地将视频资源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应用。视频资源如何使用,如何合理使用成为后续工作的重点内容。视频资源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中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水平。
作者:谢凤 单位: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摘要:针对当前国内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课程体系的思想,通过创新的实验课体系,完善的考核方式等措施,为高校建立完善的、合理的、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要、培养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的实验课程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实验课
一、引言
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是当代大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旨在研究现有技术背景和社会需求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来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各项基本应用、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软件、硬件的频繁更新,以及全国各地的高中的师资力量分配的不够均衡等原因,导致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并不能真正达到课程设置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及社会对人才的渴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尝试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入手,探索新的大学计算机实验课体系的建立,以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取得最大的收获。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的现状分析
(一)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大学计算机基础普遍存在实验课紧跟理论课的节奏,没有独立的实验课体系的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内容广泛,包括中文录入技巧、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页制作、INTER-NET基础、计算机硬件基础、数据库应用、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安全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由于课时所限,现在这门课程普遍是以办公软件为主要讲授对象,其他的方面只是略微讲授一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实验课时不足,实验内容相对独立,不够综合,不够系统。学生学的许多知识不能够融会贯通实验课时不足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普通问题,授课内容的百分之九十都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操作才能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现实的情况是只有部分内容进行上机操作,其他的都没有机会实践。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为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不够系统。
(三)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实验课内容的安排相对不够合理,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高中,而全国各地的高中由于地域的差别等原因,师资力量也相差悬殊。有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计算机的的基础操作已经烂熟于心了,而有的学生甚至都没怎么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导致实验课的进程出现很大的差别。
三、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体系的探索
(一)有目标、有计划地增加实验课在整个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然而,许多高校在设置课程时,往往将其分成理论课的实验课来上,这样其实会一定程度地破坏很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解决方法是减少理论课时数,增加实验课时数。或者说,直接都改为实验室上课,学生在机器旁边听课边实践,效果要优于理论加实验的方式。
(二)探索构建系统的、完备的、独立的实验课课程体系现在实验课多是依附于理论课,内容不够系统,知识相对独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在新的实验课课程体系中从三方面解决上述的问题。首先,以办工自动化软件知识为例,从知识层面上,将内容系统化。在设计实验内容中,先以知识点为中心进行实验内容的设置,这是第一层次的实验,如表格的操作;其次,在每个章节结束时以整个章节知识点为中心设置初步综合实验,如图文混排;第三,以整个软件为中心,设置综合实验,如WORD综合实验;最后,将相关软件相结合,设置跨软件的实验,如,在WORD中插入一幅图片,而该图片在插入前需使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预先处理一下,等等此类的综合实验。如此,学生可以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对前面的知识有所回顾,以及对知识的系统性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次,在实验内容的编排上需要调整,不要完全依附于理论课内容的顺序。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课时的限制,有很多软件不能细致的讲授,但是并不代表这个软件不重要,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合理地编排实验内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课堂老师认真检查,这样就可以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但是,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所编排的实验内容一定要具体、细致、步骤清晰,语言浅显易懂,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操作。同时,要求为这种学习方式配置严格的考核方式,只有严格考核才能有效保证学生的课余学习的品质。考核方式中可以将实验内容分为必做部分和选做部分,比如多媒体这一章,内容包含音频、视频、图像处理、动画等很多知识,每个内容其实都可以单独成为一门课程来讲解,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有针对性,可以将这些内容划分为必学和选学两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相应的知识点和实验内容来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加了解自己在哪个方面的优势和兴趣所在,以便为将来的选修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选修课中可以更加深入的学习这个学科,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最后,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模式,针对学生不同的水平安排实验内容。由于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操作的水平参差不齐,相同的内容对不同的学生肯定是不合时宜的,为了使学生充分利用实验课堂的时间,可以把每次实验的内容设置为必做内容和选做内容并配合相应的奖励机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进行自主选择,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力。在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社会信息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不断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断探索适合的实验课教学体系,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的节奏。
作者:郭海霞 解凯 王梦菊 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计算机系 北京印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基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该课程的开展方向,将逐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本文从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引入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为后续的教学改革做准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思维;教学改革
1概述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大学生,不分专业方向,都应该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进校后首先学习的计算机类课程,而且,该课程在许多高校是作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是讲授计算机系统平台、数据表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同时应该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以及中小学阶段学校已经开始开设计算机类课程,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不断提高,因此,一些高校不再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时,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导致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求知欲下降;学习没有目的性等等。在这样的现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因此,高校就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当中的一个概念、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这一目标规范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展方向。
2计算思维的提出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概念的提出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自然产物。2006年,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明确使用这一概念。她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2]。2010年,我国九所“985工程”建设高等学校在西安召开了首届“九校联盟计算机基础课堂研讨会”。会后还发表声明了[4],核心内容是为全方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促使其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模式,完成求解与行为方式的全方位理解,建立计算思维培养计划。计算思维从基本层面探讨计算与计算机科学的一些核心的概念与内容,这在当前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尤为重要。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也正在逐步向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方向转变。
3教学改革的探索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并不是对该课程的全盘否定,而是根据当前我校的生源及当前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我校是西部院校,生源大部分都来自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薄弱,甚至极少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都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因此,结合前言中提到的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加强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3.1教学准备
在我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有些课程的教学已经实现了分层教学,比如:大学英语。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无法完全实现分层分班教学,但是我们也在努力尝试类似分层教学的模式。在该课程的第一次课,教师将先对学生进行摸底,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特别是常用的办公软件的操作。根据调查结果,教师会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选取有针对性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在实验教学中给不同基础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实验任务,争取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学生的计算思维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实践两方面进行。理论部分仍然是以讲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主,主要讲授计算机系统基本知识(计算的发展、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内部信息的表示、计算机系统等)和计算机问题求解(算法的基础知识、常用算法分析等)。实践部分主要分为两级: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和Raptor语言。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求必须熟练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则训练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对于与计算机专业相近的专业班级,可以尝试直接试点改上“计算思维”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学生课后进行自学。
3.3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主要采用以Mooc和翻转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Mooc视频,学生可以随时学习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较高。在课堂上,学生根据学习的视频内容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学习。实验教学主要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的项目来熟练掌握相应的软件操作,同时在任务设计时培养其计算思维。
3.4课程考核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考核不再采用单一的一张试卷制,该课程的考核将结合Mooc视频的观看情况、翻转课堂的表现、实验课的项目完成情况来综合评定这门课的成绩。对于办公软件的考核,采用考试系统进行。
3.5教学反馈
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教学效果如何不能仅仅只看最后学生的成绩,而是具体了解学生的心声。因此,该课程结束后将从每个教学班选取相应的学生进行教学座谈会,倾听学生对这门课的教学建议和意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在后续教学中教师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方式等。
4结论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我校进行了一些相应的改革,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应软件操作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计算思维的培养。后面的教学中将不断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学生在未来能够更好的使用计算机来进行问题求解。
作者:王晓荣 王萌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摘要: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一门培养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公共必修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案例教学法为主要的教学设计方法,对如何进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教学;教学设计
一、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对计算机文化有一定程序性的认识;二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能够熟练操作;三是让学生掌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提取、分析和,让学生毕业时能够胜任信息化社会的基本工作要求。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章节的教学目标,以案例为主线,首先呈现教学案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来进一步剖析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最后可以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或者小组讨论得出总结,和教师共同对案例进行总结,掌握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因此针对三种不同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区别。
(1)夯实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在教学设计时可采用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案例总结的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都会疑惑: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有什么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通过呈现理论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案例,让学生明白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如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组成”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进行案例呈现——“不同的软、硬件配置对于计算机使用的影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如分析计算机分成哪些部分?主要的计算机硬件有哪些?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软件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有何不同?最后通过案例总结,归纳出计算机基本组成的所有理论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教学设计时采用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讲解)——案例实践——实例总结的形式组织教学。在每个章节呈现案例时,展示利用相应软件制作的综合作品,教师对操作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完成作品中所使用的操作技术有哪些。学生进行案例实践过程中也可分组,由小组长(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担任)指导全组同学进行操作,教师对组长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学生完成案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管理,对普遍出现的问题可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最后抽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
(3)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这部分内容有些是纯理论的,有些是理论加实践的,教师可根据实验情况进行教学。如“网络信息安全”这章节内容,在案例呈现中可播放目前由于网络应用中出现的网银信息被盗、电脑信息通过网络泄露或手机上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视频,激发学生进一步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网络信息不安全问题,组织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分析讨论,如出现的原因、如何避免,最后归纳网络信息安全包括的领域以及相关理论和操作要求。案例教学法是目前教育界普遍使用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对整个教学环节中的细节进行个性化设计,既要注重优秀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也要注重全体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让所有大学生通过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都能成为信息化社会的合格人才。
作者:石敏力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针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存在局限和困境,将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实现教与学的无缝对接与融合,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养人助长的目的。
【关键词】云教育;云数据;实验教学
云教育数据平台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利用计算机技术,集教学、管理、学习、互动交流于一体,共享教育资源,分享教育成果,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即时互动,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一新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该课程因专业和应用方向不同,其实验教学要求各异,通过云教育数据平台,融合专业个性化教学,体现课程的教学特色,起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1云教育数据服平台概述
1.1云教育数据平台服务模式
“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是一个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该模式通过“一站式”应用和“云”的理念,以教育云服务为支撑,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架构一个在线教育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融合教师精品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管理与反馈,彻底打破传统教育的信息化边界,凸显教育公平、高效、便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图1所示为教育云服务模式。
1.2云教育数据平台构成
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要在开放、整合、共享的框架下,创设有效机制,协同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管理员以及技术客服等各类参与主体,设立共同愿景,形成共同目标,实现互利共赢。通常情况下,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采用“企业竞争提供、学校评估准入、师生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与共享新机制。
2云教育数据平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功能
2.1“教”与“学”的完美融合——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教科书局限,发挥互联网传播知识、快、全的优势,扩充教学的知识量,丰富教学内容,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思路,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多层面了解,增加信息渠道和课堂的教学内容量。此外,通过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有限的时间最大幅度的增加了知识和信息量,突出了教学重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能力,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促使教师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思维,实现了“教”与“学”的完美融合。
2.2“教”与“学”的高效便利——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化的自习室,网络化的图书馆,网络化的教学设备逐步在高校中普及。与此同时,我们处在信息资源爆炸时代,要在网络资源海洋中快速找到吻合课程内容的资源极为困难。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是高校根据课程安排专门订制的用于教学和交流的平台,该平台上陈列的资源面向学生开放,每一份展示的教学资源都是教师精心制作,体现该教师最佳水平,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上快速找到适合的最优资源,快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同时,依托这一平台之便利,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可以即时交流,教师之间可相互讨论教法,学生之间可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师生之间可以答疑解惑,课堂一下子宽广了,“教”与“学”的效果更加明显。此外,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集资源存储、上传下载、分享、交友互动、即时通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融合了当前最流行的移动通讯软件(微信、QQ和MSN、飞信等),互动交流非常便捷。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又有别于当前流行的即时通软件,在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学生们会不自觉的进入一个学习的环境,因为在线学生在讨论的都是平台上展示的资源或刚学的课程中某个知识点。在线教师们则忙着在即时答疑解惑或相互交流教学心得。浓烈的学习气氛已经从传统的课堂延伸到课堂外的任何一个角落。
2.3“学”与“学”的互帮互助——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
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一个人的力量,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协同合作是学生未来走上任何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品质,因此,协同合作、互帮互助是在校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云教育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提供了一个答疑解惑、交流谈心的场所,这个场所甚至不仅仅局限于本班或本校师生,它可以跨年级、跨专业、跨学院、跨学校,甚至融入全世界。学生在半现实半虚拟的世界中沟通交流、交心结友,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不断练兵演习,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融入世界的速度。
3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的困境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所有高校都安排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所有高校大学生学习的第一门计算基础教育课程,该课程具有基础性和通识性等特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处理技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而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整体效果欠佳,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教师演示式”实验教学方法扼杀学生学习热情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师在实验课上通常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教学方法开展实验教学。学生在上机操作之前,教师首先系统讲解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然后学生依据实验指导书,按照操作步骤上机操作,完成实验任务,教师对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问。这种枯燥的“教师演示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围观教师照本宣科的演示,然后按部就班填写实验报告的方法简单、粗糙,了然无趣,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2“单机操练式”实验教学方法扼杀学生创新能力
当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采用“单机操练—各自为战”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教师一般谆谆教导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报告提示的步骤,一步步模仿练习,对教师演示或报告提示的情景无法知悉,也无法处理步骤之外的其他突发情况。这种教学方法,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模式,禁锢了学生对计算机未知情况的探知欲望,久之,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3“纸上谈兵式”实验教学方法消磨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学校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仍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无法保障学生预习和复习要求,没有条件动手试验,也没法事先研究拓展实验题目,无法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上锻炼创造性学习能力,最多只能做到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消磨殆尽。
4基于云教育数据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实现途径
4.1云教育数据平台下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
基于云教育数据平台,大学计算机实验课任课教师应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首先应研读教材,突出课程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找准学生知识能力薄弱点,对照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准备符合学生专业特点实验项目。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的便利性,按照实验项目特点将学生分成实验群组,然后向每个实验群组下发实验项目,组织监控各个实验群组完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的即时交流功能组织群组讨论,师生互动答疑,最后,学生通过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提交实验报告。
4.2云教育数据平台下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
基于云教育数据平台,高校学生也应随之转变学习模式。学生首先应认真预习教材,了解学习重点,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找准学生知识能力薄弱点,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操练自身薄弱的实验项目和实验步骤,同时,通过云教育数据服务平台中的即时交流功能,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总结学习体会,巩固提高学习内容。
作者:胡艳 廖羚玲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深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现状,探讨新的实验教改思路,提出新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改革创新;实验教学
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实验内容既注重操作性和实用性,又具有时代性特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重视实验课教学,开阔思路,启发思维,强化改革意识,摸索出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开发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摆在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的现状
第一,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未能摆到应有的位置,很多高校都是重视理论课教学,而将实验操作课作为补充,甚至减少实验课时。调查显示,74%的学生反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实验学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不足50%,有68%的学生反映他们在实验中不能得到有效指导,教师从来不批改他们的实验结果。
第二,实验内容缺乏创新性与时代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受自身综合素质及实验教材内容的限制,依然秉持过去单一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缺乏弹性,没有与时俱进,导致学生毕业之后无法满足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第三,实验的设置不合理与不完善。
多数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内容基本上仅是以验证教材的内容为主,综合型与设计型的实验较少。在实验类型设置方面,学生反映大多数安排的是基本操作型实验,只有少数的学生反映安排了综合运用型实验,安排设计型的实验就更少。在实验内容设置方面,多数学生认为设置实验内容过于容易,不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方法
第一,转变旧的实验教学理念。
更新陈旧的实验教学理念,教师必须意识到实验课和理论课的对等关系,不可偏颇。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思想,在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制定出适合各层次学生的具体实验操作目标和任务,并通过强化训练来提升学生计算机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和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技能,使他们更能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
第二,科学设置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的设置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实验内容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验教学质量,科学地设置实验内容,以实验操作练习促进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应根据实验的难度及实验目的的不同,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目标功能不同的三类实验:一类是基本操作型实验。基本操作型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要求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保证大部分学生能熟练掌握。二类是综合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综合运用某一模块的功能,一般为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的实验。三类是设计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设计型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更好地表现个性和进行创新的机会,通过特色实验项目的设计,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第三,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网络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势,许多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教学中均通过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将每次实验内容、实例与任务放置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自己下载,并将做好的实验操作结果上传到系统,教师及时评价。若学生在实验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就在网络上及时和教师沟通,实时交换意见,这样可以使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学习,进而完成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另外,为了解决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课时明显不足的情况,应建立开放型的实验室或计算机房,增加学生课外自由上机时间,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矛盾。
三、结语
实验是学习计算机基础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实验教学理念、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实践操作能力。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也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作者:黄熙岱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摘要:利用微课教学平台引入广东省高校联合研制开发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系统——“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自主学习系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改革方案,改进了考核方式,并对教改方案实施之后的教学效果与考试成绩进行了分析。实践表明,该教改方案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微课;自主学习平台;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操作能力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日益普及,相当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部分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会降低教学效率且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使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网和学习,作为师生交流平台的网络课程网站也从传统的PC版向移动网络课程发展。本院以Tomcat为服务器,采用jQueryMobile和HTML框架,利用Dreamweaver和MyEclipse设计并实现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移动网络微课程网站。该网站主要实现了移动设备上的课件浏览、师生交流及服务器上对消息、微课程教学视频、课件等后台管理功能。网站已通过校园网,如图1。手机用户只要扫描二维码即可访问本微课程网站,教师登录后即可对所有课件资源进行上传、修改、删除等维护。学生论坛让移动用户和PC用户可随时随地都可参与课程交流,满足了学生和老师对课程的各种需求。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充分利用广东省高校联合研制开发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平台——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自主学习平台[1],逐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对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及规划。
1.1课程改革思路
考虑到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不再是“零起点”教育,且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专业设置等因素,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依托学院新建好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改革传统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把网络教学模式引入到计算机应用课程中;适当弱化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堂教学,以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结合专业特性开设不同次层与难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课程,以满足学生专业学习与科研的需求[3-4]。
1.2课程改革方案
1.2.1引入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到课程教学中,进行分层次教学。本院在2011年10月份在广东省教指委的指导下已搭建好计算机应用课程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平台有以下主要功能: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监督与管理有关教学活动;编制试题和进行评分;将实时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为下一次教学过程提供支撑[5]。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可以建立丰富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网络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应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充分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提高授课教师的工作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平台综合测试模块下的摸底考试进行学前测试。然后按摸底成绩实施分层教学:摸底考试成绩60分以上(含60)者可免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选择免修且对这样计算出的分数不满意者,可参加该课程期末统一考试;摸底考试成绩在50分和60分之间者可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参加课堂授课,参加该课程期末统一考试;摸底考试成绩50分以下者必须参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堂授课,参加该课程期末统一考试。
1.2.2弱化计算机应用课程课堂教学,加强学生自主练习。考虑到计算机应用的教学是“非零起点”的,本方案把该课程由原来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改变为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组织教师建立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同时减轻教师在课堂上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3实施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考分离”。通过自主学习平台的实验操作环境与网络考试环境,逐步实施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考分离”,从而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试制度。
2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2.1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⑴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由于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摸底测试不及格的学生。他们看到很多学生通过了摸底测试,而且有部分学生的摸底测试成绩优秀,这些学生不需参加课堂学习,这使他们感到一定的压力,所以想通过这个学期的课堂学习提高成绩,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有的学生不仅在自己的班上认真听课,而且主动去其他班听课。有的学生虽然通过了摸底测试,但希望期末获得更好成绩,期望获得优秀奖学金,追求高分,也积极的来参加课堂学习。所以分层次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
⑵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没有分层次教学时,由于一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也来教室上课,对课上他们熟悉的内容,他们就会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课,时常出现打游戏,上网,带耳机听音乐的情况。这就严重干扰了那些没有基础的学生。学生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实际操作的时候就会遇到问题,自己又无法解决,教师只能重复讲解,有时一个问题要重复讲解三次以上,大大地降低了教学效率。采用分层次教学之后,由于多数通过摸底测试的学生没有参加课堂学习,来到课堂学习的学生都是主动学习的学生,不会出现打游戏、上网、听音乐闲聊的情况,想学习的学生不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干扰,能做到集中精力听课,这样教师就不用多次重复讲授内容,基本上讲一次,大部分学生都能听到、听懂,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⑶课堂教学对象更有针对性由于课堂学习的人数相对较少,老师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对那些相对水平较低的学生,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讲解,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更有针对性。容易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成绩和实践操作能力。小班授课效果也好。
2.2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⑴学生成绩总体提高情况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成绩提高符合一个规律,即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分数提高幅度最大,其次是自主学习的学生,再次是免修的学生。这说明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自主学习的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学习也有一定的效果,免修的学生提高的幅度相对较小。
⑵学生成绩提高幅度分析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成绩提高幅度大,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出勤率高,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完成作业,课后自主学习,多数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进行了自主学习平台的所有知识点的测试,所以成绩提高幅度很大;自主学习的学生成绩提高幅度较小,自主学习的学生的自觉性不强,学期初基本没有使用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由于自主学习的学生没有通过摸底测试,须参加期末考试,他们往往突击使用自主学习平台进行学习,由于学习的时间短,成绩提高幅度较小;免修的大部分学生成绩没有提高,部分免修的学生觉得考试已经及格了,没有期末考试的压力了,也没有老师督促,就放松了学习,提高幅度较小。也有部分原因是免修的学生基础好,进步空间相对小,上课和自主学习的学生基础相对差,进步空间相对大一些。
2.3自主学习平台的使用效果
自主学习平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平台易发现自己的不足,可进行反复练习。部分学生通过看教学视频自学能够解决许多问题,同时自主学习平台的使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风格进行一系列改革与实践,最终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课程更具科学性。为学生适应信息社会提供的学习平台作用十分明显。该教改方案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方案。
作者:吴琪 杜威 单位:广东警官学院计算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