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有关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23 04:15:46

序论:在您撰写有关教育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1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有关教育论文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探讨

摘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本文主要就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论述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推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问题 对策

1 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观念和体制与大学生价值观相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观念和体制比较僵化,经验式的管理理念长期处于中心地位,“高校与学生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过分依赖的主从关系,高校是主动教育者与管理者,而学生是被动受教育者与被管理者”。①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1)自我意识很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极少保守,他们总是处在时代的前沿。(2)当代大学生处在不成熟逐渐到成熟这样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但是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缺乏自我监督和约束,这种自身素质和客观环境的矛盾,导致学生产生许多问题。(3)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个别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转向了实用主义,功利性强,甚至出现了“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心里浮躁,不能脚踏实地去工作和学习。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由于各种繁杂的行政事务,往往重管理轻服务,认为管理者处在学生管理工作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只要管得住学生就行,这种思想的形成不利于高校造就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往往被视为管理的客体,处于被动地位,在实践中表现为管理者以经验管理代替民主管理,问题式管理代替发展式管理,强调了统一要求,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采用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轻视了综合素质的要求,影响了管理的效果。因此改革现在不合理的学生管理观念和制度迫在眉睫。

1.2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高校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断加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些问题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大学校园是社会的微缩,社会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压力在学生身上也都能体现。人际交往、课业负担和就业问题成为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个主要方面。大学生承受各种压力的后果就是心理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甚至于造成及其恶劣的后果。近些年来高校频繁出现学生因心理问题自杀的现象,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当引起高校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1.3辅导员队伍构成不合理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辅导员人数的增长与学生的人数增长不相匹配,其比例不能达到1:150,甚至一部分辅导员不是专职辅导员。辅导员队伍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现象,招聘或兼职辅导员,甚至有的辅导员工作变动性较大。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使得辅导员不能热心学生管理工作,更不能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最终目标,甚至有些辅导员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只是权宜之计,将其作为将来深造,转岗的过渡,这些思想的存在使得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新的问题。

1.4信息网络的负面影响

信息网络的兴起成为人们相互之间沟通的另一种快捷方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学生学习和获得知识搭建了桥梁,另一方面它可能会把腐朽的思想以及有害的信息渗透到学生当中。有些大学生痴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当中得到了共识,一些大学生上网成瘾,对网络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调查研究显示高校降级和退学的学生当中有80%以上是痴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信息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加强正确的引导和管理,教育大学生正确使用信息网络。

2 解决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问题的对策

2.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当中,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每位大学生 (下转第61页)(上接第30页)而言,大学生活是他们人生的又一个新的起点,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由于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不少学生刚入校会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不适应,这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针对大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教育与管理服务,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此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经常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即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助学生之所难。关注和理解学生在就业压力下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对自身发展的困惑,教育引导学生处理各种困难,并总结教育管理的经验,树立人文关怀

的教育理念。努力开拓“以学生为本”教育管理路、新途径。

2.2 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要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就需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作用,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以及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高校应当建立从学校到院系再到学生“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具体来讲就是学校应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院系应当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生本人应当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宣讲,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成立心理健康协会,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种“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有助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者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2.3 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素质高低决定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对推动高校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学生工作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应当走专业化道路:(1)高校应当对学生管理工作者做出整体的规划,使其在学生工作当中想做事有舞台,干成事有地位,在政策及待遇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2)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培养。鼓励学生管理工作者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工作,教育学理论研究及应用理论的课题研究。鼓励其攻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使其学有所长,逐步建立一支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管理工作者要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知识水平,“不仅要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律性,还要具备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与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2.4 占领网络阵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阵地同一般的思想文化阵地一样,如果不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入。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一涌而来,校内校外广泛流传,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呈现多维以及开放的特点,因此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牢牢把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手段。为此,一是要加强网络技术水平的研究,在计算机房以及校园网安装过滤系统,滤掉不健康的信息;二是要开设网络知识讲座,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网络技术;三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抢占网络文化阵地。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应当充分利用网络不受时空限制,快捷以及开放的特点牢牢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地开展学生工作,开辟学生工作的新途径。高校应当制定更具体的道德准则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考

摘要:大学培养的人才是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能力的统一。思想政治素质包括获得他人好评的能力、追求生活的决策能力、画出人生意义的能力以及服务社会的道德意识。大学应该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大力进行世界图景教育、改革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与专业配合形成全面发展的人,从而达到大学教育的完美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世界图景

“风雨润桃李,黑白画春秋”,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社会发展是必要的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维护统治的工具,是既得利益者的吹鼓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教育有必要吗?怎么根据思政教育发展大学教育?下面,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这些问题。

一、人文教育、专业教育与大学教育

众所周知,大学是人才的生产地。大学要生产人才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人才。一般认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这个定义强调了人才的智力属性,但是作为人才的定义明显不足。要了解什么是人才,还必须先了解什么是人。人才是从人的概念生发出来的。生命是宇宙的一种特殊现象,生命是一种有目的的追求自身价值的存在。人作为生命要履行生命的责任,他有生存、安全、爱自我实现等等基本需要。生命是人的本质,在人的生活中,如果去掉了生命的绝对命令,那么人就不成其为人。追求生命的意义有不同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人才。因此,人才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在我们看来,人才既是具有一定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专业知识的人,更是具有一定的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专业知识的人。人才应该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杰出能手,他应该具有超强的解决人与自然矛盾,获得物质利益的能力,这是传统的专业教育的内涵。从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专业知识方面看,又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谈。

人才要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首先要明白什么应该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归结为一种人生意义的追问。那么,什么是世界的本质与人生的真谛?如何破解生死之谜?对这些基本的人生问题的回答,不是传统专业教育能够承载的。这作为一种潜在的背景制约着人的创造性,是人才的基础内涵。这种能力,可以称之为回答人生基本问题,让人生价值得到树立的能力。

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作为人,无论他是领袖名人还是凡夫俗子,都是珍贵资源的结晶体。对于一个做卫生的老太太,富翁可能不把他看成资源。但是,这个做卫生的老太太可能握有一张选票、可能忠心耿耿帮富翁守护财产、可能窥探富翁腐败的证据……,也就是说,做卫生的老太太也是一种极大的资源。要挖掘各种资源,除了能够用自己的资源和别人进行交换以外,也需要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这样才能使人让渡资源(这个资源对让渡人可能是无意义的),而这又需要树立自己的人文形象。树立良好的人文形象,需要专业本领、需要寻找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能力以及诚实的人格魅力。人寻找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能力也可以称之为画出人生价值的能力。

人在提出各种生命的目的后,他需要进行各种决策为目的画圆,例如,他可能需要说服姨妈和他共同投资;或者需要确定计策、压制各种反对实力取得政治斗争胜利;或者需要采取巧妙手段、压制情敌取得女朋友的青睐;或者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确定市场情况、推出营销策略,这些,都需要了解物的联系与生命规律,并由此形成创造性的方法,这可以称之为获取人生价值的人文能力。

人是一种目的性存在,人在追求自己的目的时呈现出千姿百态、高低不同的各种方式,而这些不同的方式与人的自利性互相支持,形成了人与人矛盾冲突的根源。更加重要的是,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服务于经济基础,因此,思想政治必然为统治阶级服务,甚至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上经常成为统治阶级奴役人民的工具。为经济基础服务无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承载的。它要提出社会理想,论证社会理想的历史合理性并且以此为基础树立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再运用教育规律内化为人的心理结构。这种能力,可以称之为保障人生价值的能力。

上述所说四种能力,统称为人文能力。可见,人文能力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骨骼。如果缺少了人文能力教育,那么大学生可能没有动力、没有方向、没有快乐、没有坚守、从而没有创造性;如果缺少了专业教育,那么大学生没有实际能力,社会文明无法继承与发展,人停留于纯粹感性阶段,人会逐渐成为与低等生物类似的存在。著名教育家纽曼说:“如果一定要为大学课程制定一个实际的目的的话,那么这个目的就是要为社会培养良好成员。”大学教育的目的无疑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传统专业教

育当然是不够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一般认为,思想政治的本质是政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是思想政治本质上的一元论观点;还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的本质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与维护统治,这被理论界俗称为思想政治的二元论。众所周知,我国传统历史是非常重视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从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以后的历代以儒家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再到宋代程朱理学以及元明清的极力推行儒家,封建王朝的历史可以说整个是一部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而这个教育又基本以儒家思想为典范。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究竟是维护统治还是协调关系奔向共同目标?

思想政治的本质是政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产生的一种方向性、规范性教育,是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强行推出的一种强制性教育。这种观点深刻的看到了思想政治的阶级本质,看到其产生具有一定的“原罪”性质,是奴隶主、封建地主、资产阶级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制造的一种带有愚民性质的教育。然而,奴隶主、封建地主、资产阶级又是怎样产生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这个从宏观的意义上来说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历史无论何时都是人选择的结果,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从思想政治的起源的意义上讲,其“原罪”的产生也离不开人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的必然结果,也以世界图景作为指导,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所以,思想政治的最终本质不是政治,而应该是人,是人的哲学。这是因为,无论是什么阶级,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世界图景,就有相应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这个角度,这个阶级的产生是世界图景的结果,然后社会又围绕这种世界图景运转。所以,思想政治的表面基础是政治,是统治,实际的真正的基础还是人,是人的世界图景。所以,我们不主张思想政治的本质是政治的一元论,也不主张思想政治的是本质是统治与人的生活的二元论,我们主张思想政治的本质是人的世界图景的一元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路径

思想政治的本质是人,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人为本。具体说来,应该针对以上所说四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系统工程建设,建立大学科群与大教学队伍。首先是重编思政教材,添加与上述四个方面所说的相关内容。以《马原》教材为例,应该说,原理中得哲学部分对于世界的起源,世界的最一般的规律,世界是否有神,人死后是否有另外的世界,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如何等都要进行回答,奇怪的是,现行教材竟然对这些问题都视而不见。这样又怎么能够搅动学生心灵的底层,与他们产生心灵的共鸣?

其次是重视世界图景构建。信仰,是对于精神事物的坚定的思想感情,包括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或对道德遵从,对于真实生活的热望等,把他们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人对生命的再创造。人是有死的存在,人是一种从世界寻找永恒的价值的存在,在理解了生死之谜,创造了理想世界的图景后,人的心灵的深层结构得以形成,人由此安身立命,在此基础上才能树立坚定的信仰。树立了坚定的信仰其他一切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才有良好的基础。

第三是与专业课与其他人文课程配合,重视对于生命意义的开发,培养学生发现生命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他人心理规律,进行决策取得自己利益的能力,从而形成统一的大学教育体系。对于人而言,他要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这需要劳动,因此需要培养专业本领;他需要社会协作,因此,他要改革生产关系,规范自身行为;问题是,人生的意义还不是设定的,需要人自己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生命意义的能力,或者叫做“画人”能力。这样,一个大学生就变成了一个有解决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矛盾的人、变成了一个懂得人生价值并且能够发现与创造人生价值的人、变成了一个遵守社会规范、奉献社会的人,也就是说变成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从而实现了大学发展的本质。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的理论探索

摘要:教育是提高人类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开发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石。概述教育指导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坚持教育发展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论。以教育规律、教育程序、教育科学的理念,理论研究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发展规划,理论探索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学校建设和教育经费问题。

关键词:教育;体制改革;规划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力资源的实践活动,是传承人类思想、文化、生活、知识和技术的社会活动,是提高人类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开发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石。中华百年教育,经历四十余年的教育起步、创伤与落后和六十年的教育普及、失衡与发展,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提出优先发展教育的宏观部署,制定一系列政策法规,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促动了思想解放,改变了思想观念,增进了意识形态,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所以,我们要在新教育时代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认真做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工作,把教育事业推向快速发展的轨道。

一、教育指导思想的基本理论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在新时期下把教育事业推向现代化的科学发展方向,促动了思想解放和思维方式转变,增进了意识形态和思想认识提高,这是在教育史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国百年教育,从新民主、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教育时期到2010年进入新教育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四大跨越,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是在教育进步和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教育时代背景下,经过调查研究、科学论证汇集而成的。教育规划按照教育指导思想、教育体制改革、发展规划目标三大部分,并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分类教育发展的规律,把多种形式教育整合为一体,构成全面教育体系,充分体现出我们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上提升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当代世界趋于经济全球化动荡与发展,国际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转变,国际经济活动呈现信息化、科技化方向,国际发展和经济竞争普遍被认为是教育发展的竞争。在我们国家经历百年教育,如何面向未来教育,如何把教育推向现代化,如何在国际教育发展竞争,是当前向现代化教育推进的根本性转变。中国有句名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就是在新教育时代下,为未来教育发展,制定出发展规划目标,就是要在全国人民、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现代化教育大业。这是体现教育的思想解放,体现教育思维方式的变化。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教育体制改革,是在国家推行各项体制改革下进行的,其次是教育发展规划,必须在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行政区域和人口发展等各项规划的前提下,才能提出教育发展目标、规划指标和规划任务。因此,我们把做好各项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都要体现在国家意识形态和意识观念之上。因为,教育是与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是指导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为教育工作指明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所以,我们要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工作是在履行党和国家政策、宪法、教育法律准则的基础上,按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坚持教育指导思想先行的根本性原则,要在思想观念上,开拓进取,积极向上,扎扎实实地做好教育工作,充分体现全面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意识。二是把科学发展观思想理论贯彻到全面教育思想体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三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方向。四是教育始终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大业,教育是坚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是要充分认识教育发展对增进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繁荣文化、改善民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六是当今世界教育竞争,首先是解放思想、开拓思路,要在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形态上发生根本性转变。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指导思想是向人类和社会做出的思想宣言,也是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研究

实施教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的责任和职责,接受教育是一个家庭和个人应履行的义务。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不仅是单纯的学校教育,而且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全面教育和终身教育。在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是建立在国家体制下构成的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事业组织体系以及社会教育

协作组织。教育体制又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个层面,在每个层面再划分类型建立相应的教育机构。教育这些层面、类型、机构相互交融、重叠和互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四个层面里,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在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教育协作组织履行服务与指导下的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在政府教育部门和政府其他各个部门管理、监督、指导与服务的教育体系。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包括教育行政与管理机构、教育事业一般单位与各类学校机构以及教育管理和教育制度的各项改革。“教育改革”一般被认为是教育体制的改革,把“体制”省略了,文字不够严谨。“教育改革”词语,教育不应改革,教育是永存的;既然改革,解词之意,就是把教育改掉或去掉。如果没有教育,人就像植物一样,人类社会便成为植物世界。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也是有教育的。有人类,既有社会,就有教育,是人们认识的哲理。关于“教育改革”提法不妥,应该给予纠正达成共识。这是因为教育是随着人类而产生的,教育是固有的,教育的本质不存在矛盾和问题,更不能存在对它进行任何性的改革。为了发展教育,是对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的改革,应称之为“教育体制改革”或“教育制度改革”。教育界针对学校教育的学校招生工作,提出“招生改革”,学校招生是必然的,除非从幼儿园到读博士后是一个学校,并且普及到博士后,这不可能,谁也不能改掉招生,学校如何招生,那是招生制度改革的问题。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际上还包含教育制度的改革,这是促进教育发展关键性的问题。如果没有建立较为科学的教育体制和完善的教育制度,就很难发展教育。目前传统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如果不进行改革或改革迟缓或改革困难,就不能立足于国际教育竞争。教育体制改革是在国家实施整体教育和推行教育全面发展的同时,在教育部门及其教育机构和学校机构,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含有教育和具有教育属性的组织设置、隶属关系、管理与服务以及从整体教育到具体教育制度进行分类改革。教育分类应该按照教育规律,在四个教育层面科学划分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大类,社会教育从广义上讲应包含学校教育,但它们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和截然不同的教育形式。学校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一个人接受教育是从学校到社会随着成长逐渐提高素质,接受教育层次是衡量提高素质的主要标准。社会教育体制是由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和国家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实施的各种方式的教育与其相配套、相对应、相隶属机构体系和社会教育各项制度体系构成的。

关于“教育”的概念,在教育领域内存在不同的表述方式,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概述教育的基本定义,教育从狭义上讲是指学校教育,是由各类学校组成的。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教育者承担有教育职责、有教育目标、有教育系统、有教育组织的实施对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传承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和实践知识,进行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也是直接影响受教育者提高素质和进步的全面教育活动。设置学校教育专门机构与建立相配套的学校教育制度相结合,形成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实施学校教育,再把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充分体现全面教育的完整性、规律性和科学性。

这里提出教育体制改革,是因为在历史背景、社会影响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很多问题和矛盾。一是国家制定教育法规赋予学校实施教育职能、职责和学校基本条件并非完全到位;二是学校结构和布局与行政区划和人口分布不够合理,城乡与区域学校发展不平衡;三是“教育产业化”违背教育原则,“学校市场化”是创建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的最大障碍,使教育侵受根本性的危害。

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是做好教育规划的前提,学校教育体制改革是全面实行教育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首先应该从教育单位机构改革,主要是学校教育机构及其内设分支机构体系的整合,并结合在区域和人口进行学校设置的调整。教育机构按照国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与相应“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两大类,教育层次从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四个层次七个级别的学校机构进行规范性的调整。为创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应依法取缔市场化行为的学校,保证学校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人才培养体制主要是受教育者在学校接受教育层次的培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招生制度和其他分类制度。扩大教育开放,加强世界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教育资源,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竞争,应做出具备现代化的教育规划。

学校教育体制是按照学校教育层次设置学校机构和建立学校制度组成的体制体系,首先应把幼儿教育规划安排好,幼儿教育包含0~3岁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并称学前教育,幼儿园应视为学校,幼儿园机构是由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组成的,街道、市

场有收益性的英语班、美术班、艺术班、体武班以及其他各类专业班应调入幼儿园,依法取缔有收益经营性的行为。初等教育亦称基础教育,主要包括义务教育,科学设置小学和初中学校机构,是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规划的前提;义务教育由公立学校为主体、私立学校和具有职业性的专业学校构成的初等教育机构体系,按照区域和人口分布建立学校机构、取消市场经营性学校以及各类专业班是初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

中等教育体制是由高中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机构和相应的制度组成的,主要以公立和私立两类办学的管理模式,涉及政府部门、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创办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由于学校资源不足、经费缺乏、学生就业困难、升学失衡,社会上出现营利性升学补习班和职业补习班以及中等成人职业班,学校体制和制度比较杂乱,国家制定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目标没有完成。如何整合中等教育学校,规划已经做出比较规范的中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实施管理办法。

高等教育主要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包含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分国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即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专科教育包含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是由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学校组成,专科级别学校又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普通专科学校两类,普通专科学校逐渐被职业教育所取代,这是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科教育按照综合、行业与产业分类形式设置本科学院和本科大学两类规模型学校机构。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本科学校和科研机构科研院所,形成了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只有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能推进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自我教育包含非在校远程教育、非脱产成人教育、函授教育以及非在校自学,应按照高等教育体制,依托高等学校建立比较完善的自学考试考核制度。自我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应依托高等学校构建比较规范的高等教育体制。

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较快,但由于客观原因和管理问题,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高等教育法规滞后和缺位,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高等教育学校机构设置和制度体系不够规范,学校布局、学校结构、学校规模、学校资源不平衡;三是高等学校师资力量不足,高校教育经费偏少,学校建设标准偏低,高校债务压力过大;四是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存在管理、引导与服务不到位和越位的问题。实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国家以公立高校为主体,提倡私立学校为辅助的办学形式符合国情。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建立以专科教育的各类职业技术学校,逐步形成以专科教育为主的职业教育体制。成人教育实际上是成年人教育,具有社会性、非正规性的教育,是在全日制专科、本科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外接受的教育。进入成年继续接受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成人教育一般称为成人高等学校教育,由于成人学校全脱产在校学生占全部在学人数比例较小,成人高等学校应调整,更名为某社会学院或某社会大学,使之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基地和场所,应按照普通高校体制、制度和管理模式,实行普通高校、社会高校和自学考试统一的高等教育文化知识层次毕业学历制和结业非学历的教育制度,社会高校应招生成年人离岗在校学习。广播电视和远程信息网络是高等学校教育利用的现代教学资源,应建立在高校内设置的教学单位。

研究如何建立现代高等教育体制,首先按照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总体目标,设置多少高等学校和相应机构,专科学校(即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本科学院学校、本科大学学校的校数各占多大比例,然后设计各类学校的规模。建立研究生教育机构是培养高层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体制方面应“二制合一”,取消现行的在职研究生教育制度,实行统一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制度。通过教育体制改革,设置机构简捷,要求体制规范,做到制度落实,实施深层管理,努力完成规划的发展目标。

民族教育发展规划必须按照民族政策,尊重民族习俗,保护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字,科学有序地推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特殊教育主要是残疾人教育事业,是整体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普通教育共性方面的基础上,注重特殊教育体制建设,制定全面实施规划的保障机制。社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成长全过程的教育,在学校接受教育是提高素质的关键,进入社会接受教育,主要包含成年人教育、培训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

三、教育规划实施的探索思路

研究教育发展的思路,应重视教育指导思想、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发展方向的研究;研究教育体制的改革,应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研究如何剔除陈旧的教育体制和制度,加快实施创建科学、完善、先进的教育体系进度;研究教育规划的标准,应在深入调查、见证实践、总结经验、找准问题、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教学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表示应实施规划的思路和要求,是在未来十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

检验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规划的重点,是实施规划的关键。教师是教育之本,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是按照国家财政预算程序实行的,应规划如何建立健全完整的法规、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规划就是改革,改革就要规划,如何进行改革,必须科学规划,虽然这是片面的,但它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研究规划、做出规划、实施规划,是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完成教育发展目标的使命和任务。教育发展规划应立足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规划,社会教育涉及政府各个部门、社会和民间协作组织,学校教育规划主要是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学校建设和经费预算等。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法》界定:“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名家说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学校人的集合是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关系到教育质量,关系到教育发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随之1994年《教师法》与相关法规和政策,都在推动着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造就一大批教育家,激励教师和校长创新教育思想、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以精湛的业务传承他人,以高尚的师德影响社会。二是提高教师地位,关键是如何落实教师待遇,既要做到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又要做到教师工资高于公务员工资和其他行业的工资,然后再把改善教师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落实到位,用实践检验教师是真正的崇高职业。三是如何建立健全教师管理体系,研究院所机构和师范类学校是培养教师的基地,是补充教师队伍建设的来源,教师可采取统一准入、统一调配与双向选择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即“双制学校”的形式,把在校教师分教学、管理和生活三类教师,补充管理教师和生活教师;资格教师准入、教师培训、教师施教、教师退出应做出相应的规划,调配教师应设置“二编制”,即学校教职工基本编制和教职工与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编制,科学制定编制应按照工作量并结合岗位,从每所学校汇集全国教师队伍人数,把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好;“双制学校”实行统一教师工资标准,并规定长期从教私立学校教师退休工资与公立学校教师一样由国家负担,努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学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教学是深层的,具有科学性。教育现代化,关键在教学;教育科学化,关键是教材。早在1954—1966年,除了“五七、五八、五九”三年影响外,经过教科书编写与施教,文字简易化,文言通俗化,知识科学化,为国家培养一大批教育家、专家和高层人才,成为具有世界竞争能力的科技队伍,验证了最佳时期的教学进步。随着教学进步和教育发展,现在仍然存在文言不够通俗,有些文字不够简易,有些学科教材过于抽象,有些教材知识与实践不够紧密,教材知识规律失衡,教材编辑失控等问题。所以,应大力倡导教学经验,开拓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规划配置先进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学科教材亦称为教科书、教学资料、教学仪器、教学设备、教学网络或叫远程教学等,教学资料和仪器作为学科辅助教材,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和网络扩大教学范围。教学应使用国家统编教科书和教学资料,科学划分学科知识层次,力争把学科知识提高到现代化的教学水平。

学校建设从狭义上讲是校舍和设备等固定资产配置,直接展示学校的环境条件和文明程度。学校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关系到教育发展。回顾教育发展历程,学校建设取得了明显的变化,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校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环境不断改善,为教师施教学生受学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学校建设仍然还存在配置不公、配置缓慢的问题。比如,国家规定学校建设指标过低,没有完全规定学校教师与学生生活用房指标,现代网络教学用房标准也不够到位。又如,据教育统计资料,学生人均使用校舍面积与“过低指标”和质量指标差距过大,有些学校设备不够,条件比较落后。再如,据教育调查反映,农村城市中小学校建设包括经济发达城市中小学校食堂设施简陋,生活用房不够,有些学校因无生活用房,没有建立食堂。按照教育现代化目标,应规划出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学校。规划学校建设,一是按照学校建设形成固定资产应划分:教学用房主要包括教学办公用房、教室(网络教室)、图书馆室、实验室、体育场馆、会堂等,生活用房包括教职工和学生宿舍、食堂、其他用房等,公共设施包括门卫、围墙、道路、园林等以及学校设备四大类。二是按照学校教育层次和级次,学校教育规模和标准,应重新规划适应现代学校建设的设计和学校资源配置的指标。三是应全面开展校舍和设备普查,核定使用周期,汇集总体数据,然后按照规划学校规模和标准,并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做好新建学校资产完整、扩大学校规模资产补充、未达标学校资产配置和学校资产消耗定补,把学校建设落实到位。

规划保障经费投入为研究教育

经费管理、研究保障教育经费提供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教育经费来源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私人投入和社会各界捐赠集合的经费。教育经费支出是以学校经费支出为主,主要包括社会公共教育、非学校公共教育、民办学校和公立学校等。政府投入是通过财政预算直接向公立学校拨付并对其他学校和公共教育给予的补助。教育经费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教育发展,关系到学校建设,关系到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教育发展需要保障经费,又要管理经费,更要经费效益;经费支出既要做到均衡使用、公平公正,又要做到科学运用、激励先进。

教育与国民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繁荣。教育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经费投入,政府投入是通过财政部门从国民经济取得的财政收入。为了推进教育发展,国家竭尽全力不断加大对教育投入,全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承担如此大国教育,显然是比较艰巨的,这与世界教育比较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

我国教育投入与世界教育投资比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投入指数差距很大,据教育统计和教育调查反映教育经费不够,专家普遍认为教育经费投入偏低,直接影响教育发展,影响教师队伍建设,影响学校基本建设,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由于学校经费短缺,诱发学校乱收经费,造成学校债务沉重。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育经费的问题,目前社会普遍反映是由于教育投资不公,导致学校差异太大,教育明显不公,教育发展失衡,教育矛盾突出。教育矛盾与问题,教育不公与失衡,我们应以客观原因分析,是由于教育、社会和经济是互动的,如果宏观决策不够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人口流动规划失控,就很难避免投入差异。社会进步必然推动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扩张,只要发展教育,就要扩大教育,教育需求经费就会极度膨胀。所以,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客观的。

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三大措施:要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加大教育投入提出两个指标:一是按照“三税”的3%征收教育费附加,只能说明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投入,但没有其他实际意义,是因为教育费附加投入占全部教育投入比例较小,区域教育费附加收入差异太大,应取消教育费附加,按比例加在正税上,既减少税目内的附加,又不麻烦纳税单位和纳税人,对增加这部分收入统一转移支付。二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充分体现政府增加教育投入的决心和行动;但是,我们应从指标的多方面进行分析,这个指标显然是不合适的;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6年《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以及其他相关法规都提出世纪末达到4%,而到2000年只有2.9%,没有完成指标;过了世纪末从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2004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到2010年《纲要》又提到4%的比例,2008年只占3.3%,如果每年加0.2个点,或者按照预算增长点,到2012年自然就能达到4%,这是由于国家财政是按照传统预算和教育经费支出基数逐年增加相应的比例,并没有完全做到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据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世界教育支出比重平均为4.4%,2005年oecd28国平均为5%,专家预计2010年世界平均将超过5%,同时预测全国教育需求、国民经济实力和国家财政能力,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应该达到或超过5%,占gdp4%的比例明显过低。

如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如何提高教育经费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如何把教育经费落实到位,一是高度重视,二是具体行动,三是促进落实。首先,教育部门应做出高度重视反映,组织经济、教育专家和工作人员,研究世界教育投资与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比较,研究并收集国民经济分配、政府财政收入、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教育投入和个人捐赠教育等相关资料。其次,教育部门应做出具体行动反映,组织财务、统计工作人员开展全国教育普查,从每所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学校资产和经费包括资产评估、补充经费等进行分类清查汇集,然后按照现代化学校标准核算出全国教育经费需求。最后,教育部门应做出促动落实反映,组织专家和工作人员汇编国家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可行性报告,提供国家经济完全具备承受教育需求能力的依据,论证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家财政收入、教育经费投入两个比重的理由,要求调整政府投入支出结构,增加教育经费支出预算,保障大幅增加教育经费投入。

研究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目标,本文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并预示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教育发展规划。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促动了思想解放,这是百年教育从新民主时期、新中国、改革开放到2010年进入新教育时代教育发展的四大跨越,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日可待!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探索

关键词:基础教育 教育课程 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六次改革

1.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新教育”,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开办洋学堂,派遣留学生。增设外语、算学、化学、天文、医学、物理、万国公法、航海测量、代数、微积分等新课程,引进西方的教学管理制度,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2.1903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确定了“五四五制”学制,初小五年,增设修身、读经、国学、算术、几何、体操等课程;高小四年,增加图画、手工等课程;中学五年,开设外语、法律和理财等课程。

3.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开设历史、地理、农业、缝纫、唱歌等,并给予女子受教育的权利。

4.1923年民国政府公布“新学制体系”,第一次将中国学制定位于美式“六三三”制,在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社会、自然、艺术、算术、体育、音乐、园艺、工艺等;初中在小学基础上增设外国语和生理卫生,破天荒实行学分制。

5.1927年之后,民国政府强化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政策。在这一阶段,改革没有明显进展。

6.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在革命根据地的学校课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就颁布过《小学课程教学大纲》,规定根据地的列宁小学分初高二级,分别为三年和二年,初级小学开设国语、算术、游艺、劳作、社会工作等课程,高级小学增设社会常识和科学常识课程。20世纪40年代中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以“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宗旨,规定中学课程包括边区建设、政治常识、国文、史地、自然、生产、医药常识等,突出了鲜明的革命性、科学性、实用性特点。

(二)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次革新

1.1949~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更为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2.1953~1957年。这期间,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3.1958~1965年。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1958年“”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4.1966~1976年。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1977~1985年。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1986~1991年。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7.1992~2000年。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8.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下面详细介绍。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

在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有过三次较大的教育改革。

第一次,20世纪初,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针对传统教学的“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理念,杜威主张经验课程,“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

第二次教育改革发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美国教育学界批评当时的课程内容没有反映20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新成就,于是提出了课程改革,要求加深加难数学、科学、现代外语三门基本课程的内容。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来临,以及教育全球化大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国际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1)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加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2)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3)实行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革;(4)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均衡性;(5)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现实性;(6)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7)注重道德、情感、态度、人性关怀、价值观教育;(8)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9)课程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重视国际理解教育。

(二)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课程教材存在着种种弊端

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建国以来,虽然先后进行了七次课改,但仍然存在着:(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大有市场。(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实际。(8)基本都是必修课,选修课太少甚至没有,缺少职业技术课,各门学科的课时比重不协调。(9)人文社会学科比重过低。

案例一:12岁的丁磊,拿到英语专业的大专文凭。他计划在两年内拿

到计算机本科专业文凭然后出国。丁父:应该拣最有用、最相关的东西先学。在以后的实践中,缺什么补什么,现在是到大学才分专业,我让丁磊从小就分专业。丁磊:很害怕与人打交道。我宁愿读书苦点,也不想和人打交道,那样又累又烦。如果想找人说话了,就到网上聊天室去,不想说话了,关掉“猫”就可以了。2000年2月,已大专毕业的丁磊又走进了小学校门,插班6年级,为的是完成中断了的小学学业。

案例二:在长春发生的一个中学生悲剧。某中学的一个优秀学生,突然昏迷,住院一周后不幸死亡。医生诊断为疲劳过度而致。后来,专家们看到这个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发现他早晨4点起床,学习到5点半。家长: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好,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也为他提供条件参加各种辅导班。学生:学习成绩总是想排第一,总是将后面的学习内容提前学习。

思考:中小学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走向生活服务;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有责任感、有生存本领的人。

中小学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忽视情感、态度、责任心的培养;重结果不重过程;内容过繁,学生负担重。

(四)新世纪以及加入wto对人才质量规格提出新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基础教育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到来,要加速发展经济,必须培养新型人才。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教育信息全球化,教育参与市场竞争等,这就要求基础教育课程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同时,wto带来的全球范围产业结构的重组,需要重新考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等方面的改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理念。

2.课程的目标。

3.课程结构。

4.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5.教学过程。

6.教学组织形式。

7.课程与教学评价。

8.课程与教学管理。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

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提出适应终身学习的意识、技能与方法

(四)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的改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式积极主动。如:通过让学生统计家庭丢弃的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垃圾对人类的危害。

2.课程结构的改变

改变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

3.课程内容的改变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

4.学习方式的改变

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课程评价的改变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6.课程管理模式的改变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四、提高专业素养,迎接新课程挑战

1.转变教育观念

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富有个性的表现

教学观:提倡自主探索;学习指导

教师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作学生朋友,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2.教学方式的改变

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建立新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

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文化;

教师之间建立合作与交流的文化。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孔子的仁学思想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要: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人。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仁学思想。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儒学论坛”上,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思想最基本的价值。孔子的仁学思想为世界文明尤其是亚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孔子思想 仁学思想 家庭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世界文明 “仁学” 儒家思想 人类社会

孔子的仁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礼记》和《孔子家语》等文本之中。仅《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就达109次之多。如果我们把孔子对仁的各种界说加以分析与综合,就不难发现,“仁”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针对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是不完全一样的。本文无意全面解读与阐释孔子的仁学理论,只是认为深刻领会并汲取孔子仁学思想的精华,对于指导和改进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深化家庭仁爱、孝悌与克己教育,解决爱心缺失、亲情淡漠及自私任性等实际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一、“仁者爱人”与仁爱教育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者爱人,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一要义,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孔子把“爱人”视为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高准则,就是希望人们能以“仁爱之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这种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的理念,是孔子仁学思想的最基本特征。

孔子不仅以“仁爱”思想要求民众,还要求执政者率先垂范,以“仁爱”治国安邦。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他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只有执政者带头施爱,且人人都有一颗仁爱之心,一个和合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并非不讲原则。孔子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当子贡问他“乡人皆好之”或“乡人皆恶之”时,他的回答是:“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孔子还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把“乡愿”那种模棱两可的“好好先生”称为“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由此可见,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是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理性之爱,是爱憎分明、爱善者与憎恶者相统一的一种美德。

深刻领会孔子“仁者爱人”思想的内涵,反观当前我国独生子女群体中较普遍存在的“爱心缺失”的问题,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启示:“仁爱教育”,迫在眉睫。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的青少年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祖辈、父辈的爱都倾注在他们身上,好吃、好用、好玩的多由他们独享,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再加上商品经济社会,物欲横流,过分追逐享乐与金钱至上的理念,充斥其间。在这种环境熏陶下长大的青少年儿童,极易形成自私、懒惰、依赖与任性等心理弱点。他们从小生活在以我为中心的环境中,缺少关爱他人的内在意识。这种“爱心缺失”的问题往往是产生人际冲突乃至造成社会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仅仅在于此,而是在于长期以来被人们忽略了的家庭“仁爱教育”。

须知,仁爱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传统优势,在家庭教育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当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龙成凤,成为有博爱之心的仁人志士。然而,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却有赖于家庭仁爱教育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作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家长要想使子女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就必须通过实施仁爱教育,使子女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学会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协商共事;学会分享与换位思考,凡是自己不愿意的,决不可强加于别人。实施仁爱教育,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子女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将仁爱教育落到实处。

二、“孝第为本”与孝悌教育

孔子一贯主张“爱人”应从“孝第”开始,然后再由近及远,把对亲人的爱推广到社会上。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在《论语》中,子有是这样阐释孔子“孝第”思想的,他说:“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篇》)不难看出,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爱人”应以“孝悌为本”,只有以孝为先,以爱齐家,方能爱他人、爱国

家。“孝第为本”,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它不仅是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具有促进社会和谐与安定的作用。

在“孝第”中间,孔子更为重视的是孝道。他认为,一个人要尽孝道,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以礼相待。“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二是关心牵挂。“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三是恭敬真诚。“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的根本不在于赡养父母的形式,而在于是否心存真诚。对父母的真诚是最难能可贵的。如果没有孝敬之诚心,赡养父母与饲养狗马之类又有何异?

深刻领会孔子“孝第为本”的思想,对于加强孝悌教育,解决当今社会较普遍存在的“亲情淡漠”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君不见,在我国众多的“四二一”式家庭中,“孝老”已被“亲小”所替代,“啃老”则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虽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孝悌”,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正在被人们所淡忘;亲情,作为人类相生相息的一种自然情感和维系社会伦理道德制度的基础,正在被金钱和利欲所替代。由此而产生的亲情关系破裂乃至家庭暴力事件,正在危及社会的安定。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顺,都不感恩,怎么可能去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加强孝悌教育,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美德,我国政府历来都非常重视孝道。宪法中就有“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等条款规定。孝悌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一大优势,应当成为当今时代我国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家长的有责任把孝悌作为教育子女的一门必修课,做到常抓不懈。在道德观念上,要让子女懂得父母有养育之恩,孝敬父母责无旁贷,无上光荣;在道德情感上,要让子女知道父母的生日、爱好、身体和工作情况,学会关心、体贴与理解父母;在道德行为上,要让子女对父母恭敬真诚,自觉接受父母的教诲,但又不过分依赖父母,主动与父母分担辛劳和忧虑。在孝悌教育中,家长的以身作则至关重要。家长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子女,引导他们从爱父母、爱自己身边的人做起,进而升华到爱集体、爱国家、爱人民。 三、“克己复礼”与克己教育

克己复礼,是孔子仁学思想的第三个要义。《论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在这里,“仁”有两层含义:一是克已,二是复礼。所谓克己,就是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所谓复礼,原本是指回复周礼,即西周维护社会秩序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我们今天理解其内涵,不必苛求其原义,可以把它理解成必要的伦理制度与行为规范即可。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克制和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才算是仁人。“克己复礼”,不仅体现了孔子仁学思想的本质内涵,同时又指明了践行仁学思想的正确路径。

首先,“爱人”需要“克己”,“克己”要有目标。孔子为此提出了“为仁”的“三项要求”、“近仁”的“四种品德”和“行仁”的“五个标准”。其中,“三项要求”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四种品德”是:“刚、毅、木、纳。”(《论语·子路》)意即“刚强不屈、坚毅果敢、质朴无华、言语谨慎”的品德。“五个标准”是:“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

其次,“克己”要有措施保证。孔子提出了以下几条措施:一是“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二是“省”。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三是“戒”。他认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四是“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即杜绝“不凭空猜测,不主观武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的毛病。五是“学”。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修行“仁、知、信、直、勇、刚”等六种德行,才会克服愚、荡、贼、绞、乱、狂等六种弊端。

第三,“克己”是条件,“复礼”是目的。孔子认为,“礼”是衡量人的行为和道德是否规范的标准。“

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只有“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所以,他一再要求他的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意在使其弟子知礼守礼,立身于世。“礼”还是维护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的核心。理政治国,需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礼作为一种形式载体,不仅可以约束与规范人们的道德意识,还具有促进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功效。

总之,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是基于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今天,我们领会并汲取其思想精华,对于加强家庭克己教育,解决我国独生子女中较普遍存在的“自私任性”的问题,极具有现实意义。

克己是一种品德。人的忍耐、谦让、恒心与毅力,都是由克己而生。只有克己,才会奉公;只有克己,方能临危不惧,尽忠报国。从我国古代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苏秦的“悬梁刺股”,到当今时代焦裕禄、孔繁森等英模人物克己奉公的先进事迹,我们不难看出,凡成就大业者,皆具备克己的品质。眼下,许多人都在抱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问题,却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岂不知,这正是长期以来疏于对子女“克己教育”的结果。许多家长对子女关爱有过、赏识有加,缺少对他们的约束、批评与引导,久而久之,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断增长,私欲和任性也在随之膨胀,他们甚至听不进一点反面意见,经不起任何困难与挫折的考验。须知,一个人的克己品质,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长期教育与修养的结果。孩子年纪小,克制能力差,更需要家庭克己教育。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克制自己,对孩子自私、懒惰、说谎、任性等弱点,不可姑息迁就;要让他们从小学会明辨是非、抑恶扬善、克己奉公,做到个人服从集体、服从国家、服从时代、服从社会。

在家庭克己教育中,家长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家长是否克己自律,决定着家庭克己教育的成败。实施克己教育,家长必须首先克己,以实际行动为孩子作出表率。即便是碰到障碍或出现反复的时候,也要克制自己,不可动辄发火,采取打骂等粗暴手段,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而且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实施克己教育,还需建立必要的家规。家长可采取民主协商的方法,与子女共同制定家庭守则。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入手,约束与规范孩子乃至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教育的探讨

摘要:以某医学院校为例,通过发放问卷并统计资料,重点调查医学生恋爱对象的选择以及失恋时的心理体验方面,深入分析医学院校学生恋爱观的基本情况以了解目前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状态,为今后建立健全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教育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医学生 自我生活管理 恋爱观

大学生自我生活管理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内涵之一。医学院校课程具有课时紧张、学业繁忙等特点更加富有特殊性,而随着性心理的成熟,对爱情的欲望与追求,自然也会在医学生的内心萌芽。医学生恋爱观折射医学院校校园生活和医学生身心健康,通过调查,了解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现状很有必要。

1.恋爱观基本情况反映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的现状

选择某医学院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发放、回收并统计,结果显示,45%的医学生表示自己谈过或是正在恋爱,而有30%的医学生则表示目前未谈,若遇到合适的也会陷入其中,只有不足30%的医学生明确表示至今未谈,也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丘比特之箭为什么在医学院校校园中也会如此闪耀呢?4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因为学业压力不大,空闲时间太多,内心空虚寂寞,需要慰藉,引发了爱情。的确,摆脱了高中的题海战术和反复机械的学习,大学里的时间相对变得随机而灵动,假如不合理安排时间,就会感到有过多空闲,似乎无事可做。进入大学校园,意味着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必须重新建立各种关系,医学院校也不例外。烦恼、无聊、通过交流完善自我等使医学生对亲密关系的需求空前强烈,亲密关系发展到顶点就是爱情。除了父母,恐怕不会承认有比恋人更亲密的人,而且恋人间的亲密在某些方面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对亲密关系的追求把孤独的医学生引向恋爱是很自然的事。心理学家沙利文指出,亲密关系和性冲动最终结合成人类的情爱,所有这些重要的相互联系的倾向……这在青年早期变成对亲密关系、友谊、认可、私下交流的相同需要,以及以更精细的形式与一个异性建立恋爱关系的需要。

在赶潮流是否会导致恋爱的发生这个问题回答上,18%的医学生是这样认为的,这与从众心理有关。如果在一个宿舍,大部分人都在谈恋爱,剩下的人也会受到影响。处在青年期的医学生,往往对自我缺乏充分的肯定,甚至有人会为自己没有恋人而自卑,所以他们不会“逆潮流而动”。赶潮流还与周围文化环境的诱导有关,超越生死的爱情影视,风花雪月的言情小说,缠绵悱恻的恋爱歌曲,体验恋爱感觉的广告片——校园里流行的一切都会潜移默化影响医学生的行为。

爱情往往容易受客观因素左右人的情感和欲望,总是游离在你我的身份之间。作为医学生,维系恋爱的纽带,仅仅是精神上的需要、容颜上的愉悦,爱情的基础十分脆弱,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性格、情绪还远远不够稳定。如果对未来事业和婚姻家庭有认真的考虑,在共同学习、生活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建立深厚的感情,并且双方能驾驭各自的情感,把爱情和学习统一起来,那么为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爱,付出多少代价都是值得的。

2.恋爱对象的选择体现加强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教育的重要性

在医学生人群中,把理想爱人的条件转向注重有内涵,注重人品是普遍的趋势。调查显示,医学生对异性的内在品质较为重视,对外部因素的要求相对较少。在所欣赏的异性优点中,内在品质的占75%,而注重外在因素的仅占25%。其中,女生对男生内在品质的注重率高达95%,包括男生是否能力出众(65%),是否温柔体贴(55%),是否幽默开朗(30%),是否稳重大方(25%)等,都是女生看重的方面。她们摈弃了那种“以貌取人”的思想,应该说这是比较理性的一种趋向。反观男生,女生是否温柔体贴(50%),是否真诚善良(45%)仍是他们首先在意的方面,美丽端庄(35%)也不甘落后,还有品学兼优(20%)等。数据显示,男生对女生内在品质的注重率为55%。对于外表的要求,男生要高于女生;而对于知识能力的要求方面,女生则要比男生看中很多。

当然,注重外在因素的也不乏其人。有近20%的女生希望有一位高大帅气的男友,近50%的男生渴望追求漂亮的女生,更有人坦城的认为“在意对方是否有钱”。这都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在这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人都变得现实起来,人也学会了借助外界感官刺激来满足内心的某种需要。但是,几十年后彼此不再风华正茂时,不得不现实的告诉自己,内在品质优秀的人永远年轻和美丽。

3.失恋的心理体验反映完善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恋爱给人带来美妙的感觉,爱情就像玫瑰花,它带来馨香的同时,有时也会刺伤脆弱的心灵。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道,初恋的幻灭对于任何人都是痛苦的:但对于一个充实的灵魂,一个不想自欺的、与轻佻和夸大其词的灵魂,这几乎是不能忍受的

了。的确,当一个人曾经置身于神妙销魂的两人世界,却又突然被抛同广袤荒凉的宇宙中时,他所遭遇的并不是一般的人生低谷,也不是一般的生活曲折,而是心灵的坠入深渊。这种遭遇,发生在初次叩开恋爱之门,并以全身心投入其间的医学生身上,境况当然更为凄惨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失恋后顺其自然比例大于痛苦忧郁,且呈显著性差异。70%的同学能够及时、合理的调整情绪,转移到学习或上作中去;只有30%的同学认为自己不能够承受,会悲观失望不得解脱,甚至心理失衡。在所失恋的学生中,有55%的同学认为很痛苦,其中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约占65%。更为可怕的是,有个别同学表示当他们示爱被拒绝或爱情关系结束时,曾企图自杀。

如果说爱情是永恒的话题,那么失恋也应该是。哲学家培根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情感。古往今来许多伟人在爱情遭受挫折以后,并没有被失恋的痛苦所压倒,而是化痛苦为动力,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歌德失恋后没有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而是把自己破灭的爱情作为创作的素材,写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以此成为他事业成功的起点。

漫步人生路,爱情只是人生的部分内容而不是全部,如果把爱情等同于人生只为爱情而活,就会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失去路标。失恋不是失去爱的权利,也不是永远被爱神抛弃。诗人徐志摩认为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他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摘要: 成人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教学模式缺乏成人特色。教育者需要端正思想,明确成人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和策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 成人高等教育 教学模式 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八章“继续教育”阐述:“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新继续教育观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如今,普通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普通高等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主动推进改革,积极促进发展,不断扩大成人教育的规模。

目前,各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学历教育,普遍对成人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力度不够,缺乏成熟的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已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没有顺应成人学员职业发展的要求,教学理念与学员的职业发展心理不吻合,教学目标与学员的职业发展需求出现偏差,教学策略与学员的职业发展阶段不对称,因此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成人学生,其心理、生理、阅历、角色等完全不同于普通学生,加上其学时少,且以自学为主、面授为辅,如何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彰显“成人特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

目前,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中,运用较为广泛和普遍的教学模式是“集中式学习”、“分布式学习”和“校企双元制”三种[1]。在成人高等教育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历程中,这三种模式分别在各自的诞生和盛行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各自的优势,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一)集中式学习。集中式学习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易于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利于教学管理,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有利于内容需要演示、分解、剖析和感触的自然学科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体现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它在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无法解决成人学生参加学习时存在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家庭与学习的矛盾和分散居住与集中学习的矛盾;忽视了成人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过于强调标准化、同步化、模式化,对成人学生知识的扩展产生不利影响。要真正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分布式学习。分布式学习所强调的是资源的非集中化,是为学习者提供灵活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教育。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数字化保存和远距离传递,学生可以不必像以往那样,全体集中到一个地点,由教师面对面地传授知识。论坛、电子邮件或qq群可以支持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与专家进行交流、讨论与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开展各种讨论。

此模式在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优势明显,它解决了成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工作与学习、家庭与学习、分散居住与集中学习的诸多矛盾;丰富了学习资源,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宽广;教与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增强;对于学生的发现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的自觉性、学习能力不同等因素,若完全进行分布式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有差异,学习进度也会不同,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易发挥,增加了教学管理的负担。需教师面对面讲解才能理解的实验内容不宜采用此模式。学生长时间单独生活和学习,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互动缺失,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比学赶帮的精神,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2]。

(三)校企双元制。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在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双元结合完成教育任务。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具备毕业后立即上岗的能力,又通过学校教育使之基本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具备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此模式促进了专业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技能的提

高;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克服了办学的盲目性;加快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水平都有所提高;改革了课程结构,丰富了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但是,应用面略显狭窄,仅对部分专业有效;真正意义的校企双元制教学模式较少见,往往流于形式;主要是合作模型与运行机制问题、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关系问题、学员考核与评价问题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创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

成人高等教育学员往往有着非常现实的求学目的,即获得成人高等教育的文凭,以此作为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石和砝码;而且有着更加务实的求学态度,即全方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并对某一专业学科有所专攻。但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却未能跟进这一发展形势,既未能走出“赚钱工具”的狭隘误区,又无法超越“学历补偿”、“知识补课”的原始视域,以新的教育观念引导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这种状况的后果是直接导致其功能性缺失,不仅制约其发展,而且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关键是要制定一个以较高层次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确定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以及与学员的职业发展,从业岗位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必须彻底改变过多地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历+技能”的学科课程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成人教育学员分为脱产生、业余生和函授生,教学模式也应针对学员类别设计多元化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应当有所不同,脱产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业余生“较系统掌握知识要点,具备从事专业岗位的知识结构与知识适用能力”,函授生“了解一定的理论知识要点与基本具备进一步的提高能力,基本具备知识要点使用能力”;其教学内容基本一致,“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其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所侧重:函授生和业余生以网络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脱产生则相反。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思考。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需要以成人学员的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来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创造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弹性学习机制。确立多元化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体现成人特点,并以成人的生活、需要与问题为中心,突出能力培养与多种教学范式综合运用的教学活动与形式。

首先,提倡跨时空的分布式教学模式。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工学矛盾突出,文化基础差异较大,这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困难。而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则有效地解决了以上问题,一方面,网络教育不受时空限制,从而为成教学生提供了跨时空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教学补充,有利于基础较差者进行知识补充。因此,多元教学模式必须具备“虚拟学习环境与学习社区”功能。

其次,校企合作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为了满足学员学习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职业发展需求,找到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平衡点,并提高成教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必要引入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应该充分利用学员及其所在单位这一宝贵资源,让学员和社会各界充分参与到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设置中来,使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学校和企业必须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建立有效的联动机制,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从而确保合作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必须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网络交流平台及信息员联络制度和信息制度,畅通对外宣传和信息沟通渠道。最好由学校成人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组成项目管理组,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紧密合作,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有力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再次,合理安排集中式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适合于成人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能力。大胆地继承和发展课堂教学法,特别是综合实验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演练法、问题法、案例法等基本教学方法,对优化教学过程具有巨大的潜力。这些课堂教学法能够克服封闭式、注入式、僵硬的教学法之弊端。

最后,确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学员的能力培养。成人学员的特点决定了教学模式应当采用分布式模式和校企双元模式为主,集中式模式为辅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成人学生来自于生产一线,具有较强实践工作经验,但理论知识相对较缺乏,因此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深化,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专业技术

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来适应市场变化的新形势,进而找到较满意的工作。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体现以成人需要为中心的“突出能力培养”的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还需要在实践中改革创新,拓宽运作思路,主动走出校门,将成人高等教育真正办成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育,为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实践证明,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多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成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它必将拥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有关教育论文: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有关问题的思考

摘要:在近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是教育整体发展。目前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偏差、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和教学模式滞后等影响教学质量,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改革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新思路:创新教育理念,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探讨适应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构建高质量、有特色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

关键词:成人教育 教学质量 对策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出现的成人高等教育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制约,再加上社会观念及市场发展规律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正视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谋求新的发展路径,更好地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加强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实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一、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1.1办学理念不明确

成人高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盲目扩大招生,把学校继续教育办学作为创收的途径,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几乎达到报考即可录取。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入学门槛不断降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较低,给教学及教学组织带来严重的困难,同时影响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办学信誉。成教学生绝大部分是已经在岗的从业人员,读是为晋升职称提高学历所迫,有些学校投其所好,盲目开设专业,成人教育成了“学历教育”,“文凭教育”。

1.2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首先成人高等教育缺乏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普教、成教教师一个样,中职、大专、本科教师也没有区别,教师没有明显的“成人”特色。其次教师担任角色多,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教学研究。再次许多成人教师都是外聘教师,教师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更换频繁,来去匆匆,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对教学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1.3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成人高校忽视成教学生年龄大小不一、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师将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直接移到成人高等教育课堂上,以讲为主,过于注重知识的单向传输,较少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能力培养。

1.4远程教育不够成熟

现代远程教育大大扩展了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选择,正在成为我国继续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许多成人高校教育都在努力试行远程教育教学,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大多数教学实施并不完善、不成熟,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1、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教师队伍还不成熟。没有一支合格的、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并能将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到教学中的远程教育教师队伍。2、网络教育平台和资源建设还不成熟。教学有效资源不足与资源制作滞后,真正适合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资源很少。带宽传输速率不高,对实时授课、实时答疑等现代远程教学要求在技术上暂时还不能满足。3、课件制作的标准规范和评价测量体系还不成熟。教学质量监控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1.5教学评估体制不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推进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评估中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暴露。目前,评估中较强的政府行为及评估主体的单一化,评估所坚持的原则和标准也只能体现政府的愿望,难以保证评估的科学性、专业性。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仍以普通本科教育一贯采用的学历与职称等为标准,模仿普通本科评估,还没有专门针对成人高等教育中非学历教育培训和现代远程教育的评估指标,脱离了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方案设计滞后,时代性不强等。评估作用难以运用,评估作用局限于鉴定与评比,而忽视了评估的导向、调控、激励、诊断、服务等,导致评估流于形式。

二、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2.1学校要明确办学目的和指导思想

成有高等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人教育的办学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特别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摆脱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以学历教育为目标导向的办学目的,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着眼未来、放眼世界,推动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2.2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和端正学习态度

当今社会发展过程是知识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知识量递增速度愈来愈快,知识的陈旧周期愈来愈短,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徒有虚名是无立足之地的。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获得文凭、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市场意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前瞻性,着眼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提高专业技能或掌握热点行业应用技术,以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探究等。

2.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总理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成人教育教师管理机制需要完善,首先要组织了一支具有成人特色的独立的教师队伍,形成了以学院专职教师为主体,社会兼职教师为补充,同时吸收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加入到教学队伍中来的相对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熟悉成教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趋势的具有可持续性严谨务实的师资队伍。

2.4改进教学方法,发展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成人学员对学习多存独到见解,有探讨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加强对成人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的探索与研究,改变平时所采用的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教学方法特别要注意成教学员的接受能力,精心组织教材,斟酌语言,把握重点,提纲挈领,针对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突出,到课率下降严重的现象,应努力发展好现在远程教学手段,打破完全以传统面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做好远程教育,拓展远程空间,提高远程教育的效果:①硬件环境建设,学校应加大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有计划地配备计算机以及推进学校设施的智能化;②软件资源建设,开发优秀的教学课件;③人力资源建设,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2.5健全教学评估机制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法规无论在指标体系上还是在评估形式上,都无法满足各个学校的需要,应根据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趋势及我国现状,以引导和促进高校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评估的规定和条款。为了提高和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评估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各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自己的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应进行广泛深人的调研、全面系统的论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可行性强的纲领性、权威性评估方案及其指标体系,通过多方面收集信息,力求评估结论全面、公正、准确。评估机制应该有较充分的双向交流和反馈余地,被评估者通过动态评估,调整自身的办学行为,获得持续的质量改进和发展空间,真正达到评估的目的。逐步形成学校操作、中立机构评估的长效机制。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思考

摘要:在新的形势下,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因学生规模扩大,学生素质下降,工作难度增大。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结合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体会,对高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学生;教育管理;思考

一、高学生的现状

1、由于录取新生因地域差距而形成的参差不齐的文化程度,高院校既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同时还要考虑专业技能培训与毕业生未来的就业需求。

2、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约束能力、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力较差,思想容易产生波动,而未来社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要求高院校所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综合素质,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及吃苦耐劳和适应能力。

3、较强的自卑心理。大部分学生中学时成绩处于下游水平,学习热情不高,信心不强。高考后,看到中学的很多同学考上比较好的大学,心里上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而社会和企业盲目追求高学历则更会给高的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致使部分学生自觉不如别人,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和以后的就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4、普遍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大部分高院校办学时间较短,教师数量短缺,素质有待提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室、实验室、实习工厂等硬件设施亟需补充和改善。高教育的特色不明显。导致社会和学生对高教育缺乏正确的了解,相当一部分高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没信心,担心所学专业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热情,产生厌学情绪,往往养成上网、酗酒滋事、逃课等不良嗜好。这种现状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对搞好高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思考

1、完善学生工作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职责范围,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

学校的各学生相关管理部门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协调配合,一起合作。发挥学生处的指导和监控作用,其他部门做好具体的管理工作,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责分工,严抓共管。

2、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教育学生全面发展。在入学教育时,把本校的特色及高教育的特点和高的培养目标及未来的发展计划详细的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学习和工作有一个较为切实可行的计划,便于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学习。在平时要鼓励学生多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多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和社团,同时要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结合将来就业,突出能力培养。与本科和专科相比,高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而在社会活动能力、运动能力、创造性等方面则表现出色。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特点和业教育的要求,因材施教,改革教育方法。一方面加强学生专业性教育,注重实践,使学生成为高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培养和引导学生学习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自信心和承受挫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生活热情明显不足,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降低,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应根据高学生的特点,建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派专人负责,随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建立正规的心理档案,对易危学生人群要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工作,着重培养青年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

5、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同时重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辅导员聘用机制。要广纳贤才,保证新进辅导员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学历层次。实行“优先”政策,吸引优秀中青年教师担任政治辅导员

,对于称评定,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专辅导员。实行切实可行的辅导员考核和奖励办法。同时重视和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要举办学生干部培训班进行专题辅导,建立学院领导、辅导员与学生干部联系制度,学生干部工作例会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学生干部动态管理制度。必须在各方面支持他们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总之,高院校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复杂、琐碎而繁重,只有不断学习借鉴先进院校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索高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路子,并且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强化科学管理,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思想教育,重视队伍建设,才能更加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考

摘要:众多理论研究都表明,高等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又该如何助推地方经济,怎样服务地方经济,本文旨在对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职业教育 服务 地方经济

引言

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将愈演愈烈,激烈竞争的焦点在于科技和人才,科技和人才的质量提升来自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高等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要加速,必需融入地方经济,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丰富服务地方经济的内涵,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彰显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

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地方高校,地方高校是地方科教兴市的重要人才基地,也是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高等职业院校的双重身份决定其服务和依托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1.高等职业教育的含义及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1.1高等职业教育的含义

现代职业教育被界定为:它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从业者和创业者所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典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厚的职业情感、相应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而能迅速地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并发挥其职业潜能。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术技能基础上, 针对职业岗位群, 以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应用、技艺操作和经营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 实施具有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高级技术技能内容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主要培养企业内部的技术指导者、组织者、推广者和带头人。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也指出:高职高专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1.2高等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超过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例如,安徽省2008年高等职业院校达64所,在近一百高校中超过一半。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发达国家的经验早就表明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加速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增长比物质资本的增长要快,国民收入的增长比物质资源的增长要快,这正表明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据测算,在当今发达经济体系中,物质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增长为1-3美元;而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产出便增长3-10美元。

在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一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工作,经济社会越发展,职业教育就越重要。当前,我省已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发展新阶段。建设职业教育大省,是将我省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由之路;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 其投入、师资、生源和就业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这也表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推动区域性人力资本的提升,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

2.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三方面的挑战。第一,经过几年整个社会对高职生的要求由数量转向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第二,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生源市场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双重竞争;第三,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由于投入不足,阻碍了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以安徽省为例,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基础能力建设薄弱、体制机制创新乏力、政策措施落实不力,难以保障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短缺,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总之,在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过程中,认识有偏差,条件跟不上,服务意识有待提高,服务能力有待增强,服务方式有改进,内在建设有待提升,这些都与有地方的经济发展不适应,亟待解决。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是互动的,两者互为因果关系。高等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鉴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或瓶颈,高等职业教育又该如何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呢?

3.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对策与措施

3.1 增强认识,深化理解

认识与理解有几个方面,一是对高职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二是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有正确的认识;三是什么样才是服务地方经济?

既然是服务地方经济,那么,第一,服务的意识要增强,要有主动的全方位服务的意识,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要有效益意识,处理好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要有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不能盲目,不能河泽而渔。第二,服务的方向要明确,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 其投入、生源、培训、实习基地、就业等均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如果这些方面是经济的,我们认为,它是服务了地方经济。具体来说,投入有地方政府的投入,生源一般是本地,如,安徽省的职业院校的 生源一般是安徽省的,受教育和培训的对象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实习基地也大多在本市或本省,这些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就业的地方性不是很明显。以安徽省来例,就业结构与安徽区域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安徽省经济重心正逐步向合肥及长江沿岸城市倾斜,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合马芜铜四市工业优势明显。但是,在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中,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四市安排毕业生就业的比重却很低。虽然总就业率很高,本地化就业率偏低,不到50%,这与安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所以,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有待增强,在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措施要跟上,结果要显现。

3.2校企联手,共同科研

学校的科研必需要为社会服务,必需来源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企业的科研要有智力支持,要有团队的合作,要面向市场。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技研究与开发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必然要求。

高等院校人才资源密集,科研水平高,实验手段先进,技术实力雄厚,学术思路新颖,而企业直接面对生产第一线,生产能力强、销售网络畅通,成果转化基础条件较好,所以企业与高校有很强的互补性,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事实证明, 高职教育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各级各类人才,也完全有可能为社会提供科学研究成果,为教育决策服务。高职教育承担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人才的使命, 也应该为科技产业提供服务和科研成果,同时还必须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拓宽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的贡献率。

众所周知,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同时,没有硅谷也肯定没有一流的斯坦福。硅谷的企业不断向学校提出新的技术需求,使得学校的科研紧跟市场需要,科研所产生的新技术推动了市场发展进而又产生出新的技术需求,就这样双方形成良性互动。

学校理论占优,企业实践突出,校企联手,理论与实践融通,这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为了提升科研水平,可以组建相对固定的团队或课题组、项目组;可以校企共建研究机构,搭建科研平台;另外,也可组织与开展地方经济建设重大课题立项与攻关以及共同开发教材。

共同科研,将会产生大量科技创新成果,这为服务地方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铺平了发展的道路,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注入了活力,但是,科研成果并不等于经济增长,学校和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或模式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服务地方经济落到实处。可采取高校与政府、企业对接的方式,通过成果展示会、洽谈会、信息会等形式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由实验状态到生产状态的转移。

3.3联合办学,共育英才

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高等和职业的双重属性,其特点决定了必须面向社会,面向岗位。企业也必须要依托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打造企业的先进文化。这样,联合办学应该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和必然选择,联合办学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成本。

高等职业院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可以为企业培养专门的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将学生的课堂搬到车间或让企业的专门人才走进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有效缩短学生的成才周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有这些,也必将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3.4狠抓质量,深化内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服务地方经济,内涵建设必不可少,质量工程要常抓不懈。具体来说,高职院校要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提升管理水平,打造教学团队,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 应该顺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要求, 设置新专业, 开拓新专业, 对现有的相关专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适应性变动。本着“立足当地, 注重实用, 着手现在, 着眼未来”的原则, 采取“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方式, 积极进行学科专业调整改造。

就安徽本省而言, 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已经集聚了一定优势的产业群, 形成块状经济和各不相同的支柱产业, 因而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不同地方的高职院校根据所在地方经济特色开设对应的专

业, 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 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方面的人才。

但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应该看远,谨防近视症,因为,招生及其后的培养有一个周期,教育服务经济的部分功能在以后的年份逐渐显现。

在优化课程设置上,必修课、选修课、公选课保持适当比例,有效衔接,根据专业、市场和学生设置课程,另外,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在内容上也要进行适当的整合,使得有限的课时发挥最大的效用。

在团队建设上,围绕专业和教师的研究方向,有计划地培训和学习,有计划地开展课题攻关和研讨。在质量和内涵建设上,我人急需要做的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变与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协调的地方,也只有质量的提升才能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也只内涵的深化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5拓宽渠道,有效补充

高等职业院校要时刻保持睿智的目光,广阔的视野,依法办校,拓宽服务地方经济的视野。除了办好全日制高职教育外,还应积极开展各种非学历教学活动, 努力提高当地劳动者的素质。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如安徽省某些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了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农民的就业,这是直接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另外,职业资格培训向社会拓展,依托学校的各类资源,积极为地方开展职业资格认定,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帮助他们明确发展的定位和职业发展的方向,更好地适应市场,这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发展支撑和保障。

充分发挥学报的功能。高职学报为更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必须实现由综合化向专业化、由重理论研究向重应用技术研究、由半封闭办刊向开放性办刊这样3个转变,积极推介学校的研究成果,为企业的成果搭建交流平台,学报要了解企业的需要,企业要了解学报的作为。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报也要体现地方特色,反映地方经济建设和科研的最新成果,这是在宣传上,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上为经济的发展做贡献。

3.6立足区域,放眼世界

高等教育区域化的核心是高等教育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 办出自身的特色,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化的主要载体, 在区域经济大发展的世界背景下, 应当树立并加强区域化意识, 改善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各部门的关系, 促进区域社会和地方高校的协调发展。

例如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所提出的立足安徽,创区域一流的目标是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准确定位。另外,安徽的马芜铜宜城市带,合芜蚌试验区,以及对接沿海产业转移和中部崛起,这些都是高校建设所依托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机遇,也是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就合芜蚌重点发展产业领域来说,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合芜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公共安全、文化创意等主导和创新型产业特点开展相关工作,服务地方经济。

立足区域,而不能囿于眼前,高职教育也要放眼世界,向先进国家学习,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办学,这本身就是扩大影响,增强实力,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首先要确立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发展道路。通过国际合作办学, 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地方经济需求的外向型人才培养道路, 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留学和外聘教师讲学的途径, 以达到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层次人才的目的。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明确提出:广泛开展中外合作教育,推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鼓励与境外著名高校以互派教师、互派学生,资源共享、合作教学等形式广泛合作,有选择地引进境外资金、课程教材和优秀师资。

另外,高等职业院校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直接为企业所用,教师到企业挂职,担任顾问或独立董事或提供管理咨询;企业也可以通过创办实体直接参与经济建设,这些都是实现校企互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很好形式。

学校和企业在发展地方经济中唇齿相依,企业要把学校作为培训基地,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企业要把学校作为智力源泉,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实践场所;学校和企业的互动合作空间巨大,高职院校要深入地方实际,分析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特点,明确对接点,找准突破口。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的舞台上将大有作为。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加强教育行业税收管理的思考

摘要: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复杂性以及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问题的存在,造成税务机关对该行业的税收管理出现了盲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的税务登记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加强财政税务票据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税务 教育行业 税收管理 税务登记

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无形中造成了人们的“税不进校”观念根深蒂固。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复杂性以及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对该行业的税收管理出现了盲区。如何加强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切实堵塞税收漏洞,应当成为税务人员认真思考的问题。最近,笔者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及相关问题进行了学习和思考,现对有关问题作出粗浅的分析,以期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现状

教育机构种类较多,按组织形式划分,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学校等非企业组织和各类企业组织。据统计,目前在虞城县范围内,登记注册且正常运营的教育培训机构共有557所,其中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非学历教育的6所。在从事学历教育的551所教育机构中,从事幼儿教育的有76所,从事小学教育的有438所,从事中学教育的有37所。在此范围之外,还存在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个体工商户、大量的未登记注册的无照培训机构和为数众多的家教执业者个人。

目前虞城县教育培训行业提供的主要有学历教育、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适应了不同的社会需求。根据有关规定,学校主要提供学历教育,其收费项目和标准较为明确,其他单位及个人则提供除学历教育以外的诸多培训,其收费项目和标准基本按照市场供需状况确定,存在一定自由度和伸缩性。

教育培训行业取得的收入涉及免税项目和应税项目。免税项目是,对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含政府办和民办)提供教育劳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政府举办的高等、中等和初等学校(不含下属单位)举办进修班、培训班取得的收入,收入全部归学校所有的,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应税项目主要涉及税费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除税法规定的减免税项目收入外,教育培训收入均应依法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其中应纳营业税主要涉及营业税文化体育业税目,按照3%的税率缴纳。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虞城县的学校均未缴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款,缴纳的主要为个人所得税;其他教育机构有的虽然缴纳了营业税等,但与实际经营情况严重不符,税款流失严重;无照教育机构及个人未缴纳任何税费。

二、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日趋多元化,各类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公私合办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并存,使得教育行业税收成为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国家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教育劳务的税收管理规定,明确了对教育超标准收费或接受捐赠、赞助行为等征税的规定。尽管如此,教育行业的税收征管工作依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不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导致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基础工作不够扎实。税务部门不能参与各类教育机构的设立、考核、验收等各个环节,很难掌握详细税源情况和各类教育机构有关资产、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各级教育部门在对待教育劳务税收问题上存在本位思想,不积极配合,不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税务部门很难从源头上进行控管。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学校、培训机构等都没有办理税务登记,纳入正常税收征管的就更少了。另外,还有部分小型民办教育以培训班、辅导班形式出现,没有自有资产,办学设施全部是租用的,教师全部是聘用的,学制也不固定,有的全天授课,有的只是利用假期、节假日或晚上授课,流动性大,隐蔽性强,三证(办学许可证、非企业单位登记证、收费许可证)不全或根本没有,对这类教育劳务税收税务部门就更难控管了。

税务管理人员对教育行业的有关政策不理解,制约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教育行业的公益性质,使人们“税不进校”的观念根深蒂固。加之教育行业有关政策的复杂性,客观上造成税务机关在该行业税收管理方面存在盲区。具体表现一是对教育行业的划分及登记管理有关规定不了解,直接造成了部门协作不畅、信息交流不通等,无法掌握教育行业的税源情况;二是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不了解,如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收政策及有关的优惠政策不理解,直接影响了税收政策的贯彻执行,造成了对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缺位。教育机构不按规定使用发票,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的难度。多年以来,教育机构的收费一直是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造成

了大部分教育机构在收取国家规定规费以外的费用过程中,不按规定使用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有的使用白条,有的采用自制收据,有的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使税务部门对其收入情况不易掌握,这就加大了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

从业者纳税意识淡薄。学校提供学历教育,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无可厚非,问题主要出在其他培训服务当中。各类机构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培训服务,取得的收入并不低,但所缴纳的税款少之又少,原因是多数培训者没有纳税常识,未按规定设置账簿或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资料残缺不全,无法正确计算收入额和应纳税所得额。更有办班人受利益驱使,只为赚钱,对有关税收政策置若罔闻,不但不积极主动纳税,反而有意逃避纳税,纳税意识十分淡薄。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行业税收管理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进一步堵塞税收征管工作中的漏洞,消除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盲区,各级税务机关在教育行业税收管理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教育行业的税务登记管理

熟悉教育行业的划分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标准,目前教育行业可分为六大类,一是学前教育,包括各类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幼儿班、保育院等;二是初等教育,主要指各类小学;三是中等教育,包括各类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教育、技工学校教育、其他中等教育等;四是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含普通高校办的函授部、夜大、成人脱产班、进修班);五是其他教育,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外语培训、电脑培训、汽车驾驶员培训、厨师培训、缝纫培训、武术培训等)及特殊教育;六是其他未列明的教育,包括党校、行政学院、中小学课外辅导班。为了表述的方便,笔者在此将“学前教育”“初、中、高等教育”“其他教育和课外辅导班”分别简称为“幼儿园”“学校”“培训机构”。

明确相关登记管理部门。根据《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教育工作。其他有关的部门,主要包括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民政、发展改革(物价)、财政、税务等部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属于事业单位;根据《教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职业培训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办法(试行)》规定,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也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各类公办学校应当到县级以上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所属的登记管理部门办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各类民办学校(学历教育范围)、民办幼儿园应当到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各类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范围)应当到县级以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另外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还应当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等。

加强税务登记管理。《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企业,企业在外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个体工商户和从事生产、经营的事业单位,均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前款规定以外的纳税人,除国家机关、个人和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贩外,也应当按照《税收征管法》及《实施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均应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依法办理税务登记。上述各项规定均明确要求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到主管税务机关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目前,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办理了税务登记,但仍有部分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游离于税务管理之外,这应当引起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各类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的税务登记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税法宣传

开展教育行业税收征管工作的主要依据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该文件从四个方面规定了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了解决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加强教育劳务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3号)又对教育劳务征收营业税有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明确。但由于《教育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关于税收的规定

十分笼统,征纳双方对教育行业的纳税问题均存在不少模糊认识。大部分学校对“教职工缴纳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比较认可,而认为学校本身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应纳税。据调查了解,持“税不进校”观点的还大有人在,甚至部分税务人员也认为幼儿园、学校不用纳税。可见,对教育行业现行税收政策的宣传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税务管理部门应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在各学校及培训机构开展专项宣传,把有关的税收政策送进校门,送进课堂,使老师学生都能知税法、守税法;应定期召开学校及培训机构的法人代表、财务人员座谈会,对税法的严肃性做明确的说明。总之,各级税务机关应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税收政策的宣传工作,要深入到教育行业的有关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深入细致地讲解有关税收政策,切实提高各类教育机构相关人员的纳税意识和税法遵从度,以确保教育行业税收政策得到贯彻执行。

(三)加强教育行业税收优惠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执行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加强对教育行业减免税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教育劳务免征营业税的范围、收费标准、会计核算、纳税申报和减免税报批手续,严格界定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的范围。一是必须符合税收政策规定的减免税范围。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格区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正确把握教育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教育行业的减免税范围。二是收费必须经有关部门(一般为财政、物价部门)审核批准且不能超过规定的收费标准。超过规定收费标准的收费以及学校以各种名义收取的赞助费、择校费等超过规定范围的收入,均不属于免征营业税的教育劳务收入,一律按规定征税。三是必须单独核算免税项目。各类学校均应单独核算免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单独核算的一律照章征税。四是各类学校必须按规定办理减免税报批手续,否则一律照章征收相关税收。

(四)进一步加强财政税务票据童理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第16条规定,有应纳税收入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对涉及征税的收入项目,应统一使用税务发票,按规定可使用财政收据的除外。《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高校收费管理的通知》(豫教财[2007]74号)规定,各普通高校收取学费、住宿费和考试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应使用河南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用票据。各普通高校在收取服务性收费时使用税务发票,收取代收费用时向学生开具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财务收款收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财税字[1997]005号)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凡涉及征税的收费项目均应纳入税务管理,进行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并使用税务发票。对不征税的收费、基金项目,应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收费、基金票据。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一是教育行业的收费必须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合法票据。二是要正确区分什么样的业务使用财政票据、什么样的业务使用税务票据。对凡涉及征税的收费项目均应纳入税务管理,使用税务发票。对不征税的收费、基金项目,应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或监制的收费、基金票据。各级税务机关要正确把握以上两点,从教育行业收费票据的使用人手,规范教育行业的税收管理工作。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儿童美术教育的人文思考

摘要:探索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美术教育界共同关心的大事。有识之士认为“一个现代代的未来人,要有知识,才干,有开拓的思想和创新的精神。”这种观点反映了美术教育界对儿童人文教育的关注。儿童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及态度,发挥想象力。新世纪的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线的美育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核心,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 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 froebel, 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p#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世间的大人们,你们是由儿童变成的,你们的童心不曾完全泯灭。你们应该时时召回自己的童心,亲身去看看儿童的世界,不要误解他们,虐待他们,摧残他们的美丽与幸福。”丰子恺先生对儿童心理的了解和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使我们为感亲切。新世纪的儿童比以往更聪明,更具有探索精神,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他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在目前这种科技日益先进的社会生活里,美术学习有助于儿童发展自身最大的潜能。

让我们召唤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正在成长的儿童美术教育,把精神、把传统、把最广泛意义下的文化相传下去;关怀意味着爱,用爱美化儿童心灵,缔造出具有灵性的儿童美术,还儿童一个率真的童年!

有关教育论文:有关素质教育的观点

一.素质教育是实现末来时展的教育

我国教育事业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学生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及大学生到本世纪正好肩负着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重任。所以,党中央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发展的趋势,认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不但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我们如何实现未来时展的素质教育,如何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且长期坚持科学发展呢?我认为实现素质教育不能挂在口头上,也不只是去思想,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适应时展的教育体系。我们为什么要实现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国家发展的需求,是民族发展的需求,不发展素质教育,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培养出时代人才,没有人才就不能实现强国。实现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门科学,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教育观

1、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学练目标,鼓励学生利用校外体育资源进行体育锻炼,引导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学会科学的自我锻炼的方法,组织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学练效果进行评价。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那就是:提高思想素质、提高专业素质、提高人文素质、提高道德素质和语言素质等。教师的终身学习不但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这个职业对每个教师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者、指导者、帮助者。教师素质的提高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大的意义。此外,还要注重在学习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多方面不断进行改革。

2、正确的现代社会主义教育观首先是要着眼于世界的发展,再者就是要着眼于国家的发展,其次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关起门来办教育是不行的,人是流动的,信息是流动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因此教育要随着世界的发展、信息的流动发展教育。关起门来办教育,不了解世界的发展,不了解国家的发展需要,办教育是不会培育出人才的。其实办教育不要沉浸于历史之中。教育的发展不仅是横向的开放和流动,而且也是纵向的开放和流动。不要因为在历史上某个时段教育办得好,就照搬过来;也不要因为其它国家教育办得好,就照搬过来,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是实现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的。也就是国际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人民需要什么,我们的教育就实现什么,国际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人民发展的需要,民族发展的需要是教育的目标。为了实现教育的目标,就要向国际学习,学习其它国家的教育经验,同国际融入一体,进行交流。就要充分吸收历史文明成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树立现代社会主义的教育观,树立符合国情、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教育观。

三.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

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有用人才人类社会已步入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已迫在眉睫。为此,全社会要共同关注教育,共同努力实现素质教育。国家没有人才就不能实现强国,国家没有好的教育就不会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曾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说:“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那么我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教育中获得和谐全面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即:德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智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人格完善中起着重要作用。党中央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四、结语

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是二十一世纪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适应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综上所述,只有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现代化的使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和未来知识密集型劳动者,素质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它的自身价值。要想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民族繁荣和发展的灵魂。

作者:李晓燕 单位:宁夏教育考试院